《老子全译》查看《老子全译》书评和最新更新以及相关书籍推荐请到《老子全译》专题网址http://www.xiaoshuotxt.com/gudian/6445/ TXT小说天堂 http://www.xiaoshuotxt.com,最有文艺气息的文学网站,提供经典的文学名著、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人文社科类书籍在线阅读,所有TXT电子书手机免费下载阅读,我们提供给您的小说不求最多,但求最经典最完整 第1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3)。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4)。   【题解】   老子第一次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它又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微妙玄虚,不具有任何质的规定性,它不能用文字或语言去表达,是一种神秘的精神实体。   注释:   (1)道,原训路,引伸为原理、原则、规律。任继愈说:“老子的‘道’有两个意思:一、有时是指精神的实体;二、更多的场合下是指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这两者在老子的观念中是不十分清楚的。”第二个“道”,动词,称道,犹言“说得出”。   常,作恒。据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以下简称“马王堆本”),常作“恒”,避汉文帝刘恒讳,改作“常”,训永恒。下句“常名”同。朱谦之说:“道者变化之总名。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谓常。”高诱注《淮南子·泛论训》:“常道,言深隐幽冥,不可道也。”第一个“名”,名词,概念;第二个“名”,动词,称谓,犹言“叫得出”。马王堆本“可道”、“恒道”、“可名”、“恒名”后都有“也”字。   (2)马王堆本甲乙本两句末都有“也”字。梁启超《老子哲学》从司马光、王安石、苏辙等说,谓“以无,名彼天地之始,以有,名彼万物之母”。高亨《正诂》从其说,读作“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并引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证。有人以“有名”、“无名”为读,可以参考。始,《说文》:“始,女之初也。”训原始。母,《说文》“从女,像褒子形。一曰像乳子也。”引伸为根本。河上公注:“母,本也。”两名,动词,称述、说明。   (3)两“常”字马王堆本作“恒”。两“欲”字下都有“也”字。“徼”作“曒”,上有“所”字。景龙、开元、敦煌诸本无“故”字、“以”字,景福本有“以”字无“故”字,王弼、傅奕、范应元诸本,皆兼有之。河上、王弼旧注,皆以“欲”字绝句,司马光、王安石、范应元诸家始以“常无”、“常有”为句,近人马叙伦、劳健、高亨等均依司马、王、范“常无”连读,“常有”连读。妙,王弼注:“妙者微之极也。”荀悦《申鉴》:“理微,谓之妙也。”徼,马王堆本、景龙本均作“噭”。田潜说:“《说文》古本旧有‘曒’字,后世或借为‘皎’,‘皎’,月之白也。”朱谦之说:“常有欲以观其曒,曒者光明之谓;与‘妙’为对文,意曰理显谓之噭也。”两“以”系介词,训用。后省宾语“之”,“之”,指代词,指代先行词“无”或“有”。   (4)河上公、王弼、傅奕诸本皆如此。马王堆本作“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蒋锡昌以“同”字断句,作“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此依马王堆本。高亨《正诂》:“两者,谓‘有’与‘无’也。”朱谦之说:“此两者盖指有无而言,有无异名,而道通为一。”出,韩非《解老》:“始,谓之出。”出,有萌芽、开端之意。玄,《说文》:“玄,幽远也。像幽而覆之也。”扬雄说:“玄者幽摊万类,而不见形者也。”张衡说:“玄者无形之尖,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籥元气,禀受无形。”朱谦之说:“华夏先哲之论宇宙,一气而已,言其变化不测,则谓之玄。变化不测之极,故能造成天地,化育万物,而为天地万物之所由出。鸢飞鱼跃,山峙川流,故曰‘众妙之门’。”任继愈说:“玄,深黑色,是《老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深远看不见的神秘意思。”之,连词,例:“作其鳞之而”(《周礼考工记》)。此处用同连词“而”。门,总门径。   【今译】   “道”,说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叫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名。“无”,用以称述天地之始原,“有”,用以称述万物之根本。所以,应该从万物永恒的原始状态中去观察“道”的微妙,应该从万物不变的根本之处去观察“道”的显豁。此两者(上文讲的“有”“无”)同出一源而名称互异,它们都称得上是深远莫测的,从有形的深远境界到达无形的深远境界,这就是通向一切奥妙神秘的总门径。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2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1)。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3)。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4)。   【题解】   本章前一部分阐述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颇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后一部分提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云云,反对社会上的一切变革,这就是反历史主义的。   注释:   (1)此依劳健《古本考》写定。叶梦得本、范应元本同。《淮南子·道应训》下句引作“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王、傅与诸唐本均无“天下”二字。马王堆本甲本作“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乙本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馀悉同甲本。广明本、赵孟烦本引下“已”作“矣”,李道纯本上“已”作“矣”;苏辙本、董思靖本,两“已”并作“矣”。已、矣、也三字,古可通用。《说文》:“矣,语已词也。”矣,亦作已。《经传释词》:“矣,犹‘也’也。”斯,则、就。恶,丑。   不善,恶。   (2)敦煌本、遂州碑本、顾欢本无“故”字。六“相”上,广明、景福、庆阳、蟠溪、楼正、室町、彭耜、傅、范、高翿、赵孟頫本,及《后汉书·朱穆传》注引均有“之”字,王弼、河上本无。李道纯说:“‘有无相生’以下六句多加一‘之’字者非也。”有无相生,犹言互相依存。成,成就,即相反相成的成。形,王弼作“较”。毕沅《考异》:“古无‘较’字,本文以‘形’与‘倾’为韵,不应作‘较’。”训表现、显现。长短是相对的,有了长才显出短来。今人还有“相形见绌”的说法。倾,马王堆本作“盈”,河上公、王弼、傅奕等本均作“倾”。倾,斜,犹言依靠。音,单音。声,和声。   和,和协,和谐。前后,马王堆本作“先后”,今改从普通本。随,出现。马王堆本前五句末都有“也”字。马王堆本有“恒也”二字,今本无,故从今本。   (3)遂州碑本“人”下有“治”字,敦煌本同,成玄英疏:“故云‘是以圣人治也’。”《群书治要》卷三十四引无“治”字。马王堆本“处”作“居”,甲本“圣”假作“声”,损“不言之教”四字。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句末有“也”字。处事,等于说行事。处无为之事,就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意思。行不言之教,即施行不用言词说教的教化,采取放任主义。   (4)不辞、不有、不恃、不居等四“不”字,马王堆本均作“弗”。万物作焉而不辞,依河上公、王弼、林希逸、苏辙等本。陆希声、开元及《太平御览》七六引皆无“焉”字。傅、范及唐人乌本残卷、龙兴碑均作“万物作而不为始”,可参考。作,兴起。不辞,魏源《老子本义》:“万物作焉而后应之不辞耳,此因应无为之道也。”不辞,犹言不拒绝,即随应万物,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意思。有,据为私有。恃,凭借、依靠。为而不恃,是说(圣人)有所施为,但不求达到什么目的。功成而弗居,是说事情成功了,而不自居有功。不去,不会失去。   【今译】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就显露出丑来了;(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良的,就显露出恶来了。所以,有无在对立中互相生成,难易在对立中互相转化,长短在对立中互相显现,高下在对立中互相依存,音声在对立中互相和谐,前后在对立中互相区分。因此,圣人处居无所作为的境地,施行不用言词的教化。   万物兴起而不拒绝,生成万物而不据为私有,有所施为而不恃恩求报,事情成功了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永存。 wWw。xiaoshuo 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3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1)。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2)。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3)。是以圣人之治也(4),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5),常使民无知无欲(6)。使夫智者不敢为也(7),为无为,则无不治(8)。   【题解】   在这里老子极力鼓吹愚民政策。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尚”作“上”,甲本下句损。景龙、龙兴碑及《淮南子·齐俗训》所引“尚”亦作“上”。敦煌本“尚贤”作“上宝”。遂州本“民”作“人”,下句同。尚,崇尚、尊崇。   (2)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残损,只剩“民不为”三字。景龙、开元、敦煌无“为”字。河上、王、傅、范各本有“为”字。《北堂书钞》二七引作“不贵货,使民不盗”。   (3)王弼、傅奕、范应元各本均如此。马王堆本无“心”字,甲本残损,只剩“民不乱”三字。金赵秉文《道德真经集解》作“使民不乱”。河上公本、想尔本作“使心不乱”。易顺鼎、马叙伦、蒋锡昌、劳健诸家均主无“民”字。有“民”字义长。张松如说:“《经传释词》‘可犹所也’。此不见可欲,犹不见所欲。《蜀志·秦宓传》,宓报李权书引道家法曰:‘不见所欲,使心不乱’,是其证。”   (4)马王堆乙本及傅、范、苏诸本均如此。马王堆本甲本损“治也”二字。王弼及广明无“也”字,并无“之”字。景龙、敦煌作“圣人治”。   (5)马王堆本乙本及河上、王、傅诸本均如此。马王堆本甲本残余“强其骨”三字。   (6)马王堆本如此,惟句首“常”作“恒”,句末多一“也”字。开元、李约、王真诸本“民”作“人”,盖避唐太宗李世民讳。   (7)王、范如此。傅与诸唐本无“也”字。敦煌、景龙并无“夫”字。马王堆本乙本作“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甲本只残余一“使”字。想尔本作“使知者不敢不为”。   (8)河上公、王弼如此,无“矣”字。傅、范及唐宋诸本下有“矣”字,惟傅、范“治”作“为”。马王堆本乙本只作“则无治矣”。甲本全句损掩。敦煌、景龙亦无“为无为”三字,并无“矣”字。   【今译】   不尊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争功名。不贵重珍品奇货,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人们欲望的东西,使人们思想不被搅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在于使人们的头脑简单,使人们的肚皮填饱,使人们的志气弱小,使人们的骨格强壮。永远使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那些聪明人不敢有所主张。按照“无为”原则办事,天下就没有不能治理的。 www/xiaoshuotxt.co mt,xt,小,说天,堂 第4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1)。渊兮似万物之宗(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3)。湛兮似或存(4)。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5)。   【题解】   这里老子从另一个方面阐述“道”的作用。它空虚无形,却比创造万物的上帝更根本,是宇宙间最高的精神主宰。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作“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甲本只残余“盈也”二字。傅本“冲”作“盅”,“弗盈”作“不满”。王本“又”作“或”,“弗”作“不”。此依王本。景龙“又弗盈”作“久不满”。诸今本都无“也”字。此文或于“冲”字断句,或于“之”字断句,此于“冲”字断句。俞樾《评议》:“《说文》‘盅,器虚也’,《老子》‘道盅而用之’,盅训虚,与盈正相对,作冲者假字也。”马叙伦说:“满字,诸本作盈者,荀悦曰:‘讳盈之字曰满’,盖汉惠帝名盈,讳之改为满也。盈字是故书。”   (2)傅、范与诸王本悉如此。马王堆本“兮”作“呵”,甲、乙本同。“兮”,张口作兮声,正是古“诃”字。《后汉书·黄宪传》注、《御览·道部》及河上公、李荣、林志坚诸本“兮”作“乎。”敦煌无“兮”字。开元并无“兮”“之”二字。渊,《玉篇》“渊,水停又深也。”《小尔雅·广诂》“渊,深也。”劳健说:“景龙作‘深乎万物宗’,当是唐人避讳(高祖李渊),改‘渊’作‘深’。”   “锐”字、损掩“尘”字。景龙、敦煌、开元诸本“纷”作“忿”。高亨说:“此四句重见五十六章,谭献、马叙伦并谓此处衍文。”任继愈说:“这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4)傅、范本与诸王本皆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湛呵似或存”,甲本只残余“或存”二字。景龙、开元作“湛常存”,敦煌、龙兴作“湛似常存”。此依马王堆本作“似或存”。刘师培《老子斟补》:“此句疑当在‘渊兮’之下,抄写致误。”奚侗《集解》:“道不见,故云湛。《说文》‘湛,没也。’《小尔雅·广诂》‘没,无也。’道若可见,故云似或存。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二十一章‘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即此谊。”朱谦之《校释》:“湛,《说文》‘没也。’《小尔雅·广诂》‘没,无也。’此云‘湛常存’,言其虚灵不昧,似无而实有也。”   (5)马王堆本乙本作“吾不知其谁之子也?像帝之先。”甲本无“其”字及“上”字,“谁”字损掩。范与景福无“也”字。傅与诸王本无“其”字、“也”字。他唐本无上“之”字及“其”“也”二字,蒋锡昌《校诂》:“吾者老子自谓,其者指道而言。   《广雅·释言》‘子,似也。’帝,谓上帝。‘吾不知其谁之似?象帝之先’二语,自为问答。此言道不但为万物之始,又为上帝之祖先。二十五章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四十二章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盖道为一切之祖也。”朱谦之《校释》:“此段意谓神耶?帝耶?此世所谓生杀之主,而道独居其先。   道者疑似之间,若不知其谁之子,然而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也。”   【今译】   道空虚无形,而作用又是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深邃啊,好像是万物的主宰。掩损自己的锋芒,排解自己的纷扰,隐蔽自己的光耀,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之中。它是那样的无形无象,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何物所生,它好像在上帝之前就有了。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5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1)。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2)?虚而不屈,动而愈出(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4)。   【题解】   这里由“天道”以论“人道”,由“自然”以推论“社会”,在哲学上是在特殊性中推绎普遍性,在政治上则是宣扬“无为”的好处。(采张松如说)   注释:   (1)马王堆本及诸今本皆如此。马王堆本甲本“圣人”作“声人”,“百姓”作“百省”,“为刍”二字损掩。乙本下“以”字损掩。河上公、唐玄宗、龙兴碑等“刍”作。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用后即抛弃掉。百姓,这里是指被统治者。   (2)王、傅、范及诸今本悉如此。马王堆本“乎”作“与”,馀悉同。甲本“之”字、“其”字损掩。景龙、开元诸唐本无“乎”字。龙兴碑并无“之”“乎”二字。橐籥,风箱。吴澄说:“橐籥,冶铸所以吹风炽火之器也,为函以周置于外者,橐也;为辖以鼓扇于内者,籥也。天地间犹橐籥者,橐象太虚,包含周遍之体;籥象元气,缊流行之用。”吴说义长。   (3)马王堆本“屈”作“淈”,馀悉同,惟“愈”作“俞”,与傅、范、景龙同。屈,河上公、范应元及景龙、开元、景福诸本悉如此。王弼作“掘”,傅奕作“诎”。按屈、淈、掘、诎、并有竭义。   (4)他本均如此。马王堆本作“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傅奕“多闻”作“言多”。龙兴碑“中”作“忠”。中,通“冲”,空虚。   【今译】   天地无所谓仁慈,对待万物像对待“刍狗”一样,圣人也无所谓仁慈,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天地之间,不正是像个风箱吗?   越空虚(动能)就越不会穷竭,越鼓动,风量越大。议论太多,往往失败,还不如保持虚静。 ww 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6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1)。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2)。绵绵若存,用之不勤(3)。   【题解】   太空之神(道),永恒存在,它是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主宰。空虚幽深,因应无穷,孕育万物,生生不息,而又无形无声,充塞宇宙,永远运行,永不枯竭,其作用无穷。   注释:   (1)马王堆本作“浴神不死,是胃玄牝。”甲本“不”字残损。谷,河上本作“浴”。   后汉陈相边韶《建老子碑铭》引亦作“浴”。蒋锡昌说:“《老子》言‘谷’者多矣,如十五章‘旷兮其若谷’,二十八章‘为天下谷’,三十二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三十九章‘谷得一以盈’,四十一章‘上德若谷’,谊皆取其空虚深藏,而未有为他训者,此字当亦同之。‘浴’、‘榖’、‘欲’虽可与‘谷’并通,然以老校老,仍当以‘谷’为当。”严复说:“以其虚故曰谷,以其因应无穷,故称神,以其不屈愈出,故曰不死,三者皆通之德也。”两说极是。牝,是一切动物的母性生殖器官。郭沫若《甲骨文研究》以“且”“匕”为“牡”“牝”的初文。玄牝是象征着深远的看不见的生产万物的生殖器官。老子把物质的不断变化这一作用当作万物发生的根源。   (2)马王堆本作“玄牝之门,是胃天地之根”。傅本、景福本、道藏陆希声本及《列子·天瑞》篇所引,皆如此。王本、范应元本无下“之”字,景龙、开元、龙兴碑诸本并省上下两“之”字及“是谓”二字,作“玄牝门,天地根”。这里从王本及范应元本。   (3)马王堆本乙本作“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甲本无“其”字。景福本同甲本。他本并无“兮”字、“其”字。今从之。绵绵,连续不断。成玄英说:“绵绵,微细不断貌。”“之”亦作“而”。马叙伦《校诂》引王弼注作证,可参考。勤,尽。《淮南子·原道训》“用之而不勤”,《淮南子·主术训》“力勤财匮”,诸“勤”字均作“尽”解。高亨《正诂》取此谊。今从之。   【今译】   道(谷神)是永恒存在的,这叫做“玄牝”。“玄牝”的门户,是万物的根源。它连续不断,愈用愈出,永无穷尽。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7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2)。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3)。   【题解】   这里反映了老子没落阶级的“自私”特点,用“无私”作幌子,以达到个人极端自私的目的。   注释:   (1)诸今本均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乙本“天地”下有“之”字,“自生”下有“也”字。甲本前“能”下“长”字损掩。龙兴碑、李道纯、危大有“天长地久”作“天地长久”。景龙、开元及龙兴碑无“且”字。程大昌无“者”字。景龙与道藏龙兴碑、司马本、成玄英疏,最后一句作“故能长久”。以本章末二句两“私”字推之,作“长生”是。   (2)今本悉如此。杜光庭本无此二句。马王堆本甲本“圣”作“声”,“后”作“退”;乙本“身先”后、“外其”前,衍“外其身而身先”六字。   (3)范应元、广明及诸王本均如此。马王堆本乙本“非邪”作“不欤”,甲本两“私”字均损掩。开元、景龙及河上公本俱省“不欤”作“以其无私”;龙兴碑同,两“私”字并作“尸”。按“私”作“尸”,非是。有人以“尸”解“释尸”。盖以神仙家言,窜入老子本文。不可从。作“私”是。   【今译】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长留而久存,是由于它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久存在。因此,圣人把自己置之于后,反而占先,把生命置之度外,生命反而被保全。不正是因为他(圣人)无私吗?   所以能达到自私的目的。 w w w. xiao shuotxt. co m#txt$!小@说天^堂& 第8章   【原文】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3)。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4)。   夫唯不争,故无尤(5)。   【题解】   这一章,老子进一步阐述“以柔克刚”、“不争无尤”的处世哲学。   注释:   (1)诸今本皆如此。“若”字马王堆本甲本作“治”,当是“似”的音假。乙本作“如”。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利思以水为万物的根本。中国古代道家言,亦往往以“水”喻道。《管子·水地篇》:“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基也。水者地之血脉,如筋脉之通流也。”又:“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其说可与老子相参证。   (2)河上公、王弼、傅奕、范应元诸本悉如此。《御览》五十八引无“善”字。敦煌、遂州、御注、楼正、司马光、曹道冲、强思齐、李荣、室町诸本作“又不争”。马王堆本甲本“不争”作“有静”,乙本“不争”作“有争”,显有讹误。今据通行本改“有”作“不”。蒋锡昌《校诂》:“善利之普,犹好也。襄公二十八年《传》‘庆氏之马善惊’,《正义》:‘善惊,谓数惊,古人有此语。今人谓数惊为好惊,好亦善之意也。’”   (3)河上公、王弼及开元诸唐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处”作“居”,句末有“矣”字。甲本无“人”字。傅、范本“处”亦作“居”。傅本句末亦有“矣”字。今从王本作“处”,不作“居”,以别于下句“居善地”。大田晴轩说:“几,平声,近也。   《系辞》上,传曰:‘乾坤或几乎息矣。’”   (4)诸今本多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与善仁”作“予善天”。甲本作“予善信”,而阙“言善信”三字,似有讹夺。甲、乙本“政”均作“正”。王弼亦作“正”。河上、傅奕与景龙,“仁”作“人”。王、范与开元诸本皆作“仁”,今从之。地,低下的意思。《荀子·儒效篇》:“至下谓之地。”又《礼论篇》“地者,下之极也。”刘熙《释名》:“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渊,深的意思。《诗·燕燕》:“其心基渊。”   《传》:“渊,深也。”《太玄》:“闲中心渊也。”注:“渊,深也。”渊有静而深之义,心善渊,言其心渊静莫测也。(采朱谦之说)“正”“政”古通用,这里有行政的意思。   (5)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争”讹作“静”。河上公、王弼及诸唐本同乙本。   傅奕及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邵若愚《道德真经直解》等宋本“尤”下有“矣”字。   【今译】   最善的人(圣人)像水那样。水乐意滋长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甘心停留在众人所不愿处的地方,所以它接近于道。处世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亲爱,言谈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理,办事要像水那样灵活圆通,行动要像水那样相机而行。正因为他(圣人)像水那样与物无争,所以就没有过错。 Www.xiaoshUotxt.cOm_t_xt,小说天堂 第9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1)。揣而锐之,不可长保(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3)。富贵而骄,自遗其咎(4)。功成身退,天之道(5)。   【题解】   这里表达了老子对待社会、对待生活的消极态度,这对社会、对个人都极端有害。   注释:   (1)河上公、王、傅等通行本及《淮南子·道应训》所引悉如此。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引严遵“持”作“殖”,谓积其财宝也。马王堆本乙本作“植而盈之,不若其已。”甲本同,“若其已”三字损掩。景龙与龙兴碑“如”亦作“若”。   今依通行本写定。蒋锡昌《校诂》谓“持盈”连读,盖为古人成语,意犹执盈而不失也。甚是。《国语·赵语》:“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保持盈满。已,停止。   (2)河上公、王弼及唐宋诸通行本悉如此。傅奕本“揣”作,“锐”作。   马王堆本乙本作“而允之,不可长葆也。”甲本上句残余“之”字,下句残余“可长葆之”四字。《淮南子·道应训》所引,句末亦有“也”字。揣,磨炼。揣,当读为捶。《淮南子·道应训》“大马之捶钩者”,高注云:“捶,锻击也。”从手,短声,与“揣”音近,通假。亦“揣”之或体。陆德明说:“棁,音锐。”河上公本作“锐”。马王堆本“允”字当系“锐”之借字。葆,保古通。诸通行本都省“也”字。   (3)傅、范皆如此、马王堆本甲本“满”作“盈”,无“能”字,句末有“也”字。乙本“盈”字损掩,句末亦有“也”字。“堂”释文本或作“室”。范应元说:“室字,严遵、杨孚、王弼同古本。”《说文》:“室,实也。”《释名》:“人物实满其中也。”劳健谓此以“室”字与“守”字取谐双声,下二句“骄”“咎”二字亦然,证当作“室”。   (4)今通行本皆如此。“自遗其咎”马王堆本甲乙本均作“自遗咎也”。《治要》   作“还自遗咎”,室町本作“还自遗其咎”。“骄”字。马王堆本甲本作;开元、古观楼、陈景元诸本作“憍”。咎,《玉篇》:“《说文》云:‘灾也,从人从各,各有相违也。’”   (5)古本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甲本假作“功述身满”,又“天”下三字损掩。今诸王本无“也”字。傅作“成名、功遂、身退”,“退”或作。“功遂”二字,诸本或作“功成名遂”,或作“功成事遂”,或作“名成功遂”,句末都无“也”字。惟景福、《治要》《淮南子·道应训》《牟子·理惑论》《文子·上德篇》《后汉书·梁冀传》注《李固传》注《崔骃传》注所引有“也”字。   【今译】   执求不止而想事事满足,倒不如罢手。捶砺不止而使之尖锐,不可能保持长久。金玉满堂,谁能守得住。富贵而骄傲,自己给自己留下祸根。功成身退,才符合自然之理。 wWw。xiaoshuo txt.coMxiaoshuotxt。com 第10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1)?专气致柔,能婴儿乎(2)?涤除玄览,能无疵乎(3)?爱民治国,能无知乎(4)?天门开阖,能为雌乎(5)?明白四达,能无为乎(6)?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7)?   【题解】   这里进一步发挥了老子消极无为的政治观点。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如此。惟“魄”作“柏”,“无”作“毋”,都是异体字,古通用。   甲本损掩。王弼、傅奕及《淮南子·道应训》所引亦用,惟傅“抱”作“袌”。景龙、开元、唐人写本残卷及龙兴碑等,无“乎”字,下五“乎”字亦无。刘师培说:“《楚辞·远游》‘载营魄而登霞(遐)兮’,王注:‘抱我灵魂而上升也。’以抱训载,以灵魂训营魄,此汉人故训。”高亨说:“《淮南子·俶真篇》:‘人之事其神而娆其精营,慧然而有求于外。’精营,犹云精魂也。《法言·修身篇》:‘营魂旷枯。’营魂犹云灵魂也。”朱谦之说:“魄,形体也,与魂不同,故《礼运》有‘体魄’,《郊特牲》有‘形魄’。”高亨说:“一,谓身也。抱一,犹云守身也。身为个体,故《老》《庄》或名之曰一。《老子》二十二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庄子·庚桑楚》:“《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并此义也。灵魂外驰,神与身离,道家大忌,故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2)傅、范及唐宋诸通行本“专”不作“抟”,“能”下无“如”字。马王堆本乙本无“如”字,“专”作“抟”,“致”作“至”。甲本前句损掩。经纶堂本无“乎”字,下同。“婴”作“樱”,注亦作“樱”,景福本同。“气”范本作,“能”下傅奕本、室町本有“如”字。《淮南子·道应训》引“致”作“至”。奚侗说:“傅奕本‘能’下有‘如’字,乃增字以足其谊。”俞樾说:“无‘如’字于文义未足。”刘师培说:“‘能’下当有‘如’字。”高亨说:“《管子·内业篇》:‘抟气如神,万物备存。’尹注:‘抟,谓结聚也。’《老子》之‘专气’与《管子》之‘抟气’同。气者人之精神作用也。婴儿之精神作用,不分驰于物,故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3)马王堆本乙本作“脩除玄监,能毋有疵乎?”甲本作“脩除玄蓝,能毋疵乎?”   河上、王、傅、范诸今本都作“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涤除,清除。高亨说:“洗垢之谓涤,出尘之谓除。”玄览,是一种神秘主义的直观方法。涤除玄览,就是要把自己的内心打扫干净,清除外物,做到没有瑕疵(采任继愈说)。疵,《说文》:“病。”   训弊病,瑕疵。   (4)王弼本如此。马王堆本乙本“治”讹作“栝”,“无”作“毋”,“毋”下有“以”字。甲本只残余一个“爱”字。范、傅本“无”下有“以”字。景龙、龙兴碑、王真、李荣“民”作“人”。景龙、开元及唐宋诸本“知”多作“为”,与下文重复。   (5)傅奕及唐宋诸通行本悉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开”作“启”。甲本全部损掩。河上公、王弼“为”作“无”。任继愈说:“‘为’,王本及河上公本均作‘无’,唐碑本作‘为’,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正是‘为雌’的意义。‘无雌’与老子的‘柔弱’、‘谦下’的基本思想不合。”“天门开阖”,成玄英疏曰:‘河上公本作‘天地开阖’。”劳健从之,谓天地犹乾坤也。这里是指天地间阴阳相推、变化无穷的自然现象。即《易·系辞》所谓:“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之谓变。”阖,关闭。开阖,指事物的运动变化。   (6)敦煌丙本作“能无为”。武英殿王本同。傅、范本作“能无以为乎”。马王堆本乙本作“能毋以知乎”。甲本损掩。   (7)王、傅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不”作“弗”,但无“为而不恃”句。甲本“生而弗”至末一字“德”中间八字损掩。高亨说:“此五句重见五十一章。”马叙伦说:“此文为五十一章错简。石田羊一郎依余说。”奚侗说:“‘玄德’犹云至德,以其深远,故云玄也。”按:“玄德”一词是从“玄”字派生出来的,它指天地间生养万物,幽冥难知的“德”。   【今译】   精神与身体合一,可以不相分离吧?结聚精气以致柔顺,可以像无欲的婴儿吧?清除杂念,深入静观,可以没有瑕疵吧?爱护人民,治理国家,可以不用私智吧?在万物运动变化中,可以处居柔雌吧?明白通达,可以自然无为吧?产生万物,养育万物,产生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促成了万物而不自恃有恩,长养万物而不主宰他们。这就是深远难知的至德。 w w w. xiao shuotxt. co mt.xt.小..说...天.堂 第11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1),当其无有,车之用(2)。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3)。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4)。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5)。   【题解】   本章说明“有”“无”的依存关系和相互作用,但目的在于强调“无”的作用。   注释:   (1)王、傅及一般通行本均如此。马王堆本乙本“辐”作“福”,“共”作“同”。   甲本只残存“卅”。共,即拱,有拱卫、集中的意思。辐,本作輹,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毂,车轮中心有圆孔的圆木,里边贯轴,外边承辐。   (2)王、傅及一般通行本均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句末有“也”字,甲本只残余“其无”及“之用”四字。毕沅《考异》:“本皆以‘当其无’断句,按《考工记》‘利转者以无、有为用也’,是应以‘有,字断句,下并同。”近人马、高、朱、劳均从之。高亨说:“‘当’犹‘在’也,‘无’谓轮之空处,‘有’谓轮之实体,言车之用在其空处与实体也。”蒋锡昌《校诂》:“《考工记》无、有为二名,‘无’指车毂内外空间而言,‘有’指车毂而言。有车毂而无空间,固不能利转,有空间而无车毂,亦不能利转。”张松如说:“老子以‘无’、‘有’为二名,且为对立统一之二名,正是统一物之分为二,矛盾的两个侧面。二章‘有无相生’,正说明‘反者道之动’的道理。本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正说明了‘弱者道之用’的道理。”   (3)河上、王、傅及诸唐本均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埏”作,“以”作“而”,末句作“埴器之用也”。甲本“埏”作“然”,无“而”字,“之用也”三字损掩。毕沅说:“埏,王弼作‘挺’。”开元、《释文》及范应元“埏”均作“挺”。马叙伦说:“《说文》无‘埏’字,当依王弼作‘挺’,而借为‘抟’,《考工记》‘搏埴之工二’,《释文》   ‘搏’亦作‘抟’,李轨音团。是也。《说文》曰:‘抟以手圜之也。’于义较当。《风俗通》曰:‘俗说,天地之初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土为人。’‘抟土’与‘埏埴’同,亦足证《考工记》之‘搏埴’当‘抟埴’。此文之‘挺’为‘抟’之借矣。”埴,黏土。埏埴犹言以手搅弄黏土。   (4)王、傅及诸今本皆如此。马王堆甲乙本均无“以为室”三字,句末有“也”字。朱谦之《校释》:“景龙碑本上此句为一章。”凿,打孔、作洞。户牖,门窗。   (5)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王、傅及诸今本并同。罗振玉说:“景龙、敦煌乙、丙三本,均无‘故’字。”张松如说:‘这里的有、无,乃是接续上文言之,当属同谊。二‘之’字于此可视作语中助词,无义。”此言甚是,今从之。他又说:“老子以利说有,以用说无,或者说是以有见利,以无见用。有与无、利与用,是相对待的,不可拆开。体显于用,用显于体。无用,则体无所施;无体,则用无所著;无用,则利无从生。而车、器、室则是有与无的对立统一,唯其有生于无,故其利出于用,不单单是‘无’的作用。如果无‘有’,也便无‘无’,在这具体的器物中,‘无’正是‘有’的一定存在形式,有与无都是器物的组成部分。”其言甚精辟。   【今译】   三十根辐条集中到一个毂上,由于轮子的虚处和实体的结合,才起到车轮转动的作用,抟揉黏土作器皿,由于器皿虚处和实体的结合,才起到器皿盛物的作用。开凿门窗造房屋,由于四壁的虚处和实体的结合,才起到房屋住人的作用。所以,实体以一定形态为人们提供的便利,只是由于形成了一定形式的空虚才会产生作用。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12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2)。故去彼取此(3)。   【题解】   这里老子采取抹杀矛盾的手法来掩盖矛盾,企图取消矛盾,表现了对新社会(封建社会)的文化生活的抵触情绪。   注释:   (1)王、傅、范及诸唐本均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并作“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甲本“盲”讹作“明”,“心发狂”三字损掩。乙本“聋”字损掩。马王堆本文次与通行本稍异,似有错简。五色,黄、青、赤、白、黑。田猎,打猎。妨,妨害。五味,甜、酸、苦、辣、咸。爽,《逸周书·谥法》:“爽,伤也。”《广雅·释诂》:“爽,伤也。”五音,宫、商、角、徵、羽。   (2)王、傅、范及诸唐本均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圣人”下有“之治也”三字,“腹”下有“而”字。甲本“圣”假作“声”,“腹”下无“而”字,“为目”二字损掩。朱谦之《校释》:“《牟子·理惑论》引无‘是以’二字。”高本汉《老子韵考》所据本无“是以圣人”四字。蒋锡昌《校诂》:“‘腹’者无知无欲,虽外有可欲之境,而亦不能见。‘目’者可见外物,易受外境之诱惑而伤自然。故老子以‘腹’代表一种简单清静、无知无欲之生活,以‘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其结果竟至‘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妨’之生活。明于此,则‘为腹’即为无欲之生活,‘不为目’即不为多欲之生活。”其言甚谛。   (3)王、傅、范及诸唐本皆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故去彼而取此。”甲本作“故去罢耳此。”“罢”是“彼”的音假,“耳”是“取”的讹书。   【今译】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繁复的音乐,使人耳聋;鲜美的食物,使人口伤;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稀有难得的财物,使人行为失常。   因此圣人只求口福不求眼福。所以抛弃前者(目)而采取后者(腹)。 wW w.xia oshuotxT.Comtxt小xiaoshuo说天堂 第13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1)。何谓宠辱若惊(2)?宠为上,辱为下(3),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4)。何谓贵大患若身(5)?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6)?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7)。   【题解】   本章的基本思想跟上章相同,都表现没落阶级对新社会(封建社会)制度的消极对抗态度。   注释:   (1)马王堆本甲乙本及诸行本均如此。惟甲本“宠”作“龙”,“患”作“梡”,乙本“宠”作“弄”,皆音假或省文。下并同。宠,《国语·吴语》:“其宠大矣。”韦注:“宠,荣也。”上句“若”作“而”。王引之《经传释词》:“顾懽注老子曰:‘若,而也。’”贵大患若身,高亨说:“此句义不可通。疑原作‘大患有身’,‘贵’字涉下文而衍。‘有’‘若’篆文相近,且涉上句而讹。下文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正申明此意。”其言甚是。   (2)马王堆本甲乙本及王弼、傅奕悉如此。惟马王堆本“谓”省作“胃”、“宠”省作“龙”,甲本“何”讹作“苛”。河上、景龙、开元、景福、敦煌丙及苏、范诸本,均无“若惊”二字。   (3)景福及陈景元、寇才质、张嗣成、李道纯、潘静观诸本悉如此。马王堆本作“龙之为下”,乙本作“弄之为下也”。王弼、傅奕、范应元及开元、古楼观、诸唐本、宋本多作“宠为下”,与马王堆本相近。河上、景龙、李荣、吴澄诸本作“辱为下”。   劳健《古本考》:“宠辱,谓宠辱之见也;为上,为下,犹第六十一章‘以真静为下’、‘大者宜为下’诸言之见也。盖谓以为上为宠,以为下为辱,则得之失之,皆有以动其心,其惊为均也。若以阙文作‘宠为下’一句而解,如以受宠者为下,故惊得如惊失,非其旨矣。作‘辱为下’一句者更不可通。”   (4)马王堆本甲乙本及河上、王、傅诸通行本皆如此。马王堆本“谓”省作“胃”。强思齐本“谓”作“为”。林希逸《道德真经义》、吴澄《道德真经注》、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诸本无“是谓宠辱若惊”句。奚侗说:“吴澄本无‘是谓宠辱若惊’六字,以下文例之,似是。”高亨说:“得宠得辱,失宠失辱,皆若惊者,由于自私其自身。自私其身,则重视外物,重视外物,则情为物移,此人之通病也。或曰‘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当作‘宠为上,失之若惊,辱为下,失之若惊’。   文有窜误耳。”三句“若”字都训“而”,解见“宠辱若惊”句。   (5)马王堆本甲乙本及河上、王、傅、范及诸通行本皆如此。惟马王堆本“谓”、“患”用言假如上。龙兴碑“谓”作“为”。“贵大患若身”解详上。   (6)王弼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为吾有身”句末有“也”字,“吾有何患”句首无“吾”字。景龙、敦煌丙、李荣《老子道德经注》及《列子·天瑞》张谌注所引,无“者”字。傅、范“及”作“苟”,傅句末有“乎”字。《牟子·理惑论》所引,无“者”字,“及”作“若”。王引之《经传释词》:“及,犹若也。”   (7)王弼本、范注一本均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橐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安)可以寄天下矣。”甲本末句“可”讹作“何”,无“矣”字。《庄子·在宥》作“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宋陈景元同此。《淮南子·道应训》引作“贵以身为天下,焉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焉可以寄天下矣。”傅、范作“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天下矣。”刘师培说:“考《老子》之书,凡‘乃’词‘则’词,恒用‘焉’字。如十七章‘信不足,焉有不信’,故知此文古本亦作‘焉’。‘可’字‘则’字‘乃’字,均后人训释之词,校者用以代正字,又开元本于此文二‘若可’,均改作‘则若’,此则不知‘若’即‘则’义矣。”杨树达《词诠》:“若,副词也,乃也,始也。”高亨说:“贵者意所尚也,爱者情所属也。以身为天下者,视其身如天下人也。若,犹乃也。视其身如天下人,是无身矣,是无我矣,是无私矣,如此者方可以天下寄托之。”   【今译】   (人们)受到荣宠和侮辱都会感到惊愕。(而不知道)身体是自己最大的忧患。什么叫做宠辱若惊?(两者比较)受到荣宠是上等的,受到侮辱是下等的。得到这些就感到惊喜,失掉这些就感到惊惧,这就叫做宠辱若惊。怎么说身体是自己最大的忧患?我之所以有祸患,是由于我有此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以尊尚视身若患的态度对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的重担让他担负起来,以服膺视身若患的信念对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的重任交付给他。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14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2)。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3),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4)。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5)。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6)。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7),能知古始,是谓道纪(8)。   【题解】   这里老子把“道”说成是人们无法通过感官认识的超越于具体事物的精神实体。   注释:   (1)今本皆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弗得,名之曰夷。”乙本同,惟“名”作“命”、作“微”,第一“命”字损掩。范应元“夷”作“幾”。范曰“幾字,孙登、王弼同古本。”傅奕云:“幾者幽而无象也。”马叙伦、朱谦之、蒋锡昌都以“幾”字义长。然今道藏傅本与诸王本皆作“夷”,《释文》亦作“夷”。注:顾云平也。钟会云灭也,平也,作“夷”亦有依据。   张松如说:“视、听、搏之与夷、希、微,诸本交错,似无固谊,大约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不过就视、听、搏几个不同的方面言之罢了。”其言甚是。又说:“此句帛书作‘捪之弗得,名之曰夷’,《说文》:‘捪,抚也,摩也。’盖与‘揗’字同谊。‘捪’讹为‘搏’,为‘抟’,遂生后世诸本歧义耳,不必强为是非也,故从众作‘搏’。”   (2)王、傅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均无“故”字。“致诘”假作“至计”,“混”,甲本作,乙本作,皆音假。甲本“而为一”三字损掩。高亨说:“致诘,推问也。”又“‘故’疑当读为‘固’,言此三者本合而成一也。”河上公说:“混,合也。”   (3)范本如此。傅本两“不”字上有两“之”字。马王堆本甲本“皦”作,“昧”作“忽”。乙本“皦”作“谬”,“昧”作“物”。注曰:“乙本作谬。按《庄子·天下》论庄周‘谬悠之说’,成玄英疏:‘谬,虚也。悠,远也。’疑当作攸,读为悠,意为谬悠虚远。通行本作皦。”   高亨说:“《方言》十二:‘皦,明也。’《说文》:‘昧,闇也。’道,上极九天,然九天之明,非道本体之明也,故曰‘其上不皦’。道,下至九渊,然九渊之闇,非道本体之闇也,故曰‘其下不昧’。质言之,道之本体,无皦昧之变也。”蒋锡昌说:“道之为物,不皦不昧,万超然绝对,不可以他物比拟,亦不可以任何语言形容也。”傅、范、马王堆本而外,诸本均无“一者”二字。   (4)河上、傅、范及景福诸今本均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乙本同。惟“名”作“命”。王弼本无“兮”字。马叙伦《校诂》:“《辅行记》十之二引‘复归于无’,无‘物’字。”高亨《正诂》:“绳绳,疑本作,形近而讹。《说文》:‘,冥也。’则犹冥冥矣,谓其不可见也。不可见自不可名,故曰‘不可名’。”   (5)王弼本如此。傅、范“惚恍”作“芴芒”。马王堆本乙本“谓”省作“胃”,“惚恍”作“沕望”。甲本自“象”以下五字损掩。“惚恍”,御注、景福、河上、李道纯各本作“忽恍”,诸王本作“惚恍。”《释文》出“怳”字。陆希声、黄茂材、陈景元、曹道冲各本作“惚怳”,“惚”“怳”字同。奚侗说:“忽怳亦可倒怳忽。与仿佛同谊。”蒋锡昌说:“‘惚恍’或作‘芴芒’,或作‘惚怳’,双声叠字皆可通用。盖双声叠字,以声为主,苟声相近,亦可通假。‘恍惚’亦即仿佛而老子必欲以,‘恍惚’倒成‘惚恍’者,因‘象’‘恍’为韵耳。”“无物之象”,苏辙、林希夷、董思靖各本并作“无象之象。”高亨说:“作‘无象之象’较胜。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句法一律,其证一也;末句既云‘无物’。此不宜又云‘无物’,以至复沓,其证二也。”   (6)王、傅及诸今本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甲本只残留“而不见其首”五字,余损掩。马叙伦《校诂》:“《经幢》及《文选·头陀寺碑文》注引两句互易。”盖与马王堆本合。景龙、开元及敦煌丙本,并无二“之”字。   (7)王弼及诸今本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乙本“古”并作“今”。傅奕本“以”字上有“可”字。景龙本“御”作“语”。奚侗说:“《诗·思齐》:‘以御于家邦。’郑笺:‘御,治也。’”刘师培说:“有,即域之假字。有通作或,或即古域字。《诗·商颂·玄鸟》‘奄有九有’,毛传:‘九有,九州也。’《国语·楚语》‘共工氏之伯九有也’,韦注:‘有,域也。’此文有即域,域即二十五章‘域中有四大’之域也。御今之有,犹言御今之国家也。”   (8)王、傅之诸今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能”作“以”,“谓”省作“胃”。   甲本“道纪”二字损掩。河上、景龙、广明、景福、敦煌丙本,“能”作“以”,同马王堆本。景龙“纪”作“己”,《小尔雅·广言》:“纪,基也。”道纪,犹言道基。   【今译】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不着叫做“微”。这三者不可推问,所以合而为一。这个所谓“一”,它的上面并不显得光亮,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渺渺茫茫啊,难以言状,重新回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叫做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的形象,这称做“惚恍”。面对它,看不见它的前面,跟随它,看不见它的后面。操执古来的“道”,来治理当今的国家,能知道远古的原始状态,这就是道的始基。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15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1)。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2):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浑兮其若浊,旷兮其若谷(3)。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4)?保此道者不欲盈(5)。夫唯不盈,是以能敝复成(6)。   【题解】   这里老子对于理想中的得“道”者的品性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注释:   (1)傅奕本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同傅本,惟“善”字损掩,“通”字作“达”,“识”字作“志”。甲本前二句俱损掩,只剩“深不可志”四字。河上、王弼“道”作“士”。   俞樾说:“河上公注曰‘谓得道之君也’,则‘善为士者’当作‘善为上者’,故以‘得道之君’释之,‘上’与‘士’形似而误耳。”易顺鼎说:“《文子·上仁》引此章云‘古之善为天下者’,疑亦指君而言。疑‘士’字或系‘天下’二字之误。”马叙伦说:“《后汉书·党锢传》注引作‘道’,依河上注,盖河上亦作‘道’字,文,‘道’字为是。今王本作‘士’者,盖六十八章之文。”“道”字义长,今从之。   (2)傅奕、王弼、河上公诸今本悉如此。傅本“容”后有“曰”字。马王堆本甲乙本都有“曰”字,“识”作“志”。司马光《道德真经论》无“可”字。《道德真经次解》引龙兴碑文无“故”字。寇才质《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无“之”字。易顺鼎说:“《文选·魏都赋》张载注引老子曰:‘古之士,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颂。’作颂者古字,作容者今字。强为容,犹云强为之状。”   (3)马王堆本乙本作“与呵其若冬涉水,猷(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淩(凌)泽(释),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呵其若浴(谷)”。申本大致相同,惟字多损掩,不成句读。景龙、敦煌、开元诸唐本,七句皆无“兮”、“其”字。王本“豫兮”作“豫焉”,无前二“其”字及第四“其”字。傅本无前四“其”字,“浑兮”与“旷兮”两句,前后倒置。范与景福本同马王堆本,句中有“其”“兮”二字。惟王、傅、范及景福诸本,“冬涉水”作“冬涉川”,“凌释”作“冰之将释”。今“涉川”依今本,“凌释”依马王堆本。其余各句,都参照各本,重新写定。近人蒋锡昌《校诂》、朱谦之《校释》及张松如《校读》,各有创获,可以参证。豫,谨慎。   犹,疑惑。严,严肃。涣,松散、脆弱。凌,冰块。旷,胸怀开朗。   (4)奚侗《集解》如此。上句依河上公注语,增“止”字;下句依景福本。傅奕本“止”作“澄”,“静”作“靖”,两“之”“徐”间有两“而”字。《永乐大典》王本与道藏陆希声、吕惠卿、邵若愚、董思靖、彭耜、吴澄、杜道坚诸本,无“止”字、“久”字。马王堆本甲乙本均作“浊而静之徐清,女(安)以重(动)之徐生。”   (5)王、傅及诸今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葆此道不欲盈”。乙本“道”与“欲”间损掩二字。马叙伦说:“庄本《淮南子·道应训》引‘保’作‘复’。汪本引同此。《文子·守弱》篇引作‘服’。伦谓‘保’‘复’‘服’之幽二类通假也。”   (6)道藏司马本如此。景龙与道藏龙兴碑本、李荣本,均省“是以”二字,余悉同。马王堆本甲本作“夫唯不欲盈,是以能嫳而不成。”易顺鼎说:“疑当作‘故能蔽而新成’,‘敝’者,‘蔽’之借字,‘不’者,‘而’之误字也。敝与新对,能敝而新成者,即二十二章所云‘敝则新’,与上文能浊而清,能安而生同意。《淮南子·道应训》作‘故能蔽而不新成’。可证古本原有‘而’字,‘不’字殆后人臆加。”高亨《正诂》:“易说是也。篆文‘不’字作,‘而’作,形近故讹。《墨子·兼爱》下‘不鼓而退也’,‘而’乃‘不’之讹,可以互证。”此“敝而新成”与“敝复成”谊正同。   【今译】   古代善于行“道”的人,精微奥妙,深远通达,深刻得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正因为他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所以勉强对他进行描绘:谨慎小心啊,他像冬天涉水过河;踌躇疑惑啊,他像警惕邻国的围攻;庄重严肃啊,他像盛筵中的宾客;松脆散脱啊,他像冰块快要融解;淳朴厚重啊,他像未经雕凿的素材;混然包容啊,他像浑浊的泥水;开朗深沉啊,他像高山峻谷。谁能在这浑浊而又凝滞的环境里,镇静下来,使它们慢慢地澄清?谁能在这安定而又持续的环境里,推动起来,使它们慢慢生长?保持这个“道”的人,不要求满足欲望。正因为他们不要求满足欲望,所以能除旧更新,前进不已。 w w w.x iaoshu otx t.c o mt-xt-小-说-天.堂 第16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1)。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2)。归根曰静,静曰复命(3),复命曰常,知常曰明(4)。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5),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6),没身不殆(7)。   【题解】   此章老子提出“致虚”、“守静”、“归根”,“复命”四个问题。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虚”指“道”的本体,“静”指“道”的运用;由体显用,由用返体,虚极静笃,可以谛观万物之变,老子具有一定水平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对立是过程,是相对的,统一是归宿,是绝对的。老子这里的所谓“常”,主要指“静”,而在“静”中,又包含着“动”。“静”指“统一”,“动”指“对立”。老子强调“静”,也就是强调“统一”。他虽然看到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但他并不认为必须揭露矛盾,解决矛盾,以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而是主张调和矛盾,保持统一,以求得到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安定。于是在理论上便形成了历史的循环论和保守主义的观点。   注释:   (1)傅奕及枟淮南子·道应训枠枟文子·道原枠篇所引悉如此。河上公本“以”下有“是”字。王弼本无“其”字。景福本“致”作“至”,古字通。马王堆本一、二、四句末都有“也”字。甲本“静笃”作“情表”,“并作”作“旁作”。乙本“静笃”作“静督”,“并作”亦作“旁作”。盖音假。   (2)河上及诸王本悉如此。傅、范“夫”作“凡”,“芸芸”作“’,无“复”字。   马王堆本乙本作“夫物,各复归于其根”。甲本“芸芸”省作“云云”,“根”字损掩。芸芸,众多。根,根源,指“道”。高亨说:“‘复’字疑上下文而衍,傅本可据。此言‘各归其根’,下文云‘归根曰静’,正相承,故知‘复’字为衍文,‘归’字非衍文也。归根,犹云返本,谓复其本性也。”   (3)傅、范、景龙、开元、敦煌皆如此。河上与诸王本“静曰复命”作“是曰复命”。马王堆本乙本作“曰静。静,是胃(谓)复命”。显有讹夺。甲本“曰静”二字损掩。奚侗说:“‘静曰’各本作‘是谓’,与上下文例不合。”命,指本性。   (4)河上公、王弼与傅、范、景龙、开元、敦煌皆如此。马王堆本作“复命,常也;知常明也”。甲本同。高亨说:“常,乃自然之义。归根复命,是全其本性之自然,故曰复命曰常。”   (5)马王堆本如此。惟“妄”字甲本假作,乙本假作“芒”。他本皆无前“妄”字。景龙“妄”作“忘”,“乃”作“能”,以下四“乃”字皆作“能”。龙兴碑及李荣并同。   (6)劳健《古本考》如此。诸本“全”作“王”。马王堆本同。马王堆本乙本“王”字模糊,甲本尚清楚。甲本“道乃久”三字损掩。乙本亦脱“久”字。劳健说:“‘知常容,容乃公’,以容、公二字为韵。‘天乃道,道乃久’,以道、久二字为韵。   独‘公乃王,王乃天,’二句韵相远。‘王’字义本可疑,王弼注此二句云:‘荡然公平,则乃至于无所不周普也,无所不周普,则乃至于同乎天也。’‘周普’显非释‘王’字。道藏龙兴碑本‘公能生,生能天’,‘生’字更不可通。按《庄子·天地》云:‘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此二句‘王’字盖即‘全’字之讹。‘公乃全,全乃天’,全、天二字为韵。王弼注云‘周普’是也。   又《吕览·本生》篇‘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高注‘全,犹顺也’,可补王注未尽之义。今本‘王’字,碑本‘生’字,当并是‘全’之坏字,‘生’字尤近于‘全’,可为蜕变之验也。”劳说甚是。今据改。   (7)马王堆本乙本及诸今本皆如此。马王堆本甲本“没”作“沕”,“殆”作“怠”,皆音假相通。开元、傅、范诸本“没”作“殁”。没身,犹言终身。殆,危险,刑辟。   【今译】   努力追求心灵虚寂,切实保持清静。万物都生长,我就此而观察它们的往复循环。万物蓬蓬生息,最后各自都回到自身的根源。回复到自身的根源,就叫清静,清静就叫恢复本性,恢复本性就叫“常”(自然),认识自然就叫高明。不认识自然,就会轻举妄动,一轻举妄动,就会招惹灾祸。认识了自然,就能包容一切,包含一切,才能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圆通周遍,圆通周遍才能合于自然,合于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持久,一辈子才不会遭遇危险。 wwW.xiaOshuo txt.comt?xt_小_说天\堂 第17章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1);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2)。故信不足,焉有不信(3)。犹兮其贵言哉(4)!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5)。”   【题解】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他的社会政治思想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他站在没落阶级的立场,寄希望于其理想中的“圣人”,希望他们“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做到“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   注释:   (1)马王堆本甲本及河上、王、傅、范诸本皆如此。马王堆本乙本“有”假作“又”,“之”字损掩。邓锜《道德真经三解》、吴澄《道德真经注》、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下”作“不”。王夫之《老子衍》、焦竑《老子翼》,均从之。高亨说:“太上者最之居也。下知有之者,民知有君而无爱恶恩怨于其间也。”   (2)傅奕如此。范与景龙、开元、道藏龙兴碑本、《永乐大典》王本,皆作“其次,视之而誉之;其次,畏之侮之”。道藏武英殿两王本,则作“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马王堆本甲本作“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母之”。乙本同,前一“次”字损掩。今从傅本写定。   (3)傅奕本如此。景福、河上本无“故”字,景龙、开元、敦煌本并无“焉”字。范作“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诸王本如范,无“故”字。马王堆本甲本作“信不足,案有信”。乙本同,“案”作“安”。王念孙《读书杂志》:“‘信不足’为句,‘焉有不信’为句。‘焉’,于是也。言信不足,于是有不信也。”   (4)傅、范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猷呵,其贵言也”。甲本同,惟“猷呵”二字损掩。王弼本作“悠兮,其贵言”。景龙及寇才质本、白玉蟾本,“犹”作“由”。景龙、开元诸本无“兮”字、“哉”字。朱谦之说:“御注、邢玄、庆阳、蟠溪、楼正、室町、顾欢、高翿、彭耜、范应元俱作‘犹’,‘由’与‘犹’同。《荀子·富国》‘由将不足以勉也’,注:‘与犹同。’《楚辞》‘尚由由而进之’,注:‘犹豫也。’老子五十章‘犹兮若畏四邻’,与此‘由其贵言’之‘由’字谊同,并有思悠悠貌。故作‘悠’字,谊亦通。”贵言,不轻易说话。   (5)傅、范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乙本均作“功成事遂,而百姓谓我自然”。诸王本“皆曰”作“皆谓”。景龙、开元、《道德真经》诸本,无“皆”字,“曰”作“谓”。遂,动词,完成。高亨说:“我者,盖百姓自谓也。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不知其君之力也。《论衡》及《帝王世纪》所载《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即此意也。”   【今译】   最好的统治者,人们不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统治者,人们爱戴他;再次一等的统治者,人们称誉他;更次一等的统治者,人们害怕他;最下等的统治者,人们侮骂他。所以,诚信不足,就会有不信任的心理。(最好的统治者)总是那样地深思熟虑啊,不轻易发表意见呀!功勋建立了,事业完成了,百姓们都说:“我们本来就是如此。”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18章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1)。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贞臣(2)。   【题解】   本章承上章“故信不足,焉有不信”而来,在病态社会的反常现象中,提出所谓仁义、智慧、孝慈、贞臣等等。从相反相成的规律中,看出它们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来,透露了老子的一些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   注释:   (1)河上本及开元、敦煌诸唐本悉如此。诸王本“智慧”,作“慧智”,景龙“仁义”作“人义”。马王堆本甲本作“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怏出,有大伪”。乙本“案”作“安”,“大伪”二字损掩。甲乙本均以“故”字冠首,似紧接上章而言,这说明《老子》一书,原不分章。八十一章,皆为后人所臆定。傅本与广明本两“有”字上,均有“焉”字,范本“焉”字属上。   (2)傅本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六亲不和,案有畜兹。邦家闾乳,案有贞臣”。   乙本作“六亲不和,安有孝兹。国家闾乳,安有贞臣”。广明本两“有”字上均有“焉”字。范本“焉”字属上。“贞臣”今王本、河上本及景龙、开元、敦煌诸本皆作“忠臣”。范应元说:“‘贞’字,严遵、王弼同古本。世本多作‘忠’,盖避讳也。”六亲,焦竑《老子翼》引王辅嗣云:“父子、兄弟、夫妇也。”   【今译】   大“道”被废弃了,才会提倡所谓仁义。智慧出现了,才有严重的诈伪。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和,才会提倡所谓孝慈。国家政治昏乱,才有所谓忠臣。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19章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2)。见素抱朴,少私寡欲(3),绝学无忧(4)。   【题解】   本章大意,也是从前章推演而来,老子认为人们迷失本性,是导致国家昏乱之由。主张回到原始状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才是从根本上治理国家的好办法。   注释:   (1)今通行本悉如此。傅及开元、龙兴碑,“智”作“知”。龙兴碑及李荣《老子道德注》“民”作“人”。马叙伦《校诂》,“盗贼”作“盗跖”。马王堆本乙本,两“民”字上有两“而”字;甲本无“而”字,惟“倍”假作“负”,“孝”假作“畜”,甲乙本“慈”均省作“兹”。   (2)马王堆本甲乙本悉如此。河上、王弼及诸今本多作“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景龙、景福无“以”字。龙兴碑“以”作“言”。范应元“三”上无“以”字,“足”下有“也”字。傅奕作“此三者以为文而未足也,故令有所属”。文,这是指理论原则。令,动词,使。属,遵循,依照。   (3)河上、王、范及诸唐本悉如此。傅“抱”作“袌”。马王堆本乙本“私”下有“而”字;甲本只残存“见素抱”三字,余尽损掩。道藏王真《论兵要义述》作“少思寡欲”。改“私”作“思”,非是。已有蒋锡昌论证,可以参阅。   (4)马王堆本乙本及诸通行本悉如此,甲本损掩。诸今本均在下章首,今依马王堆本写定。蒋锡昌《校诂》:“此句自文谊求之,应属上章(即此章),乃‘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一段文字之总结也。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唐张君相《三十家老子注》以‘绝学无忧’一句,附‘绝学弃智’章末,以‘唯之与阿’别为一章,与诸本不同,当从之。后归有光、姚鼐亦以此句属上章,是也。”高亨说:“此句应属本章,请列三证。‘绝学无忧’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句法相同,若置在下章,为一孤立无依之句,其证一也。足、属、朴、忧为韵(足、属、朴、欲在古韵侯部,忧在古韵幽部,二部往往通谐),若置在下章,于韵不谐,其证二也。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文意一贯,若置在下章,则其文意远不相关,其证三也。《老子》分章,多有戾替,决非原书之旧。”   【今译】   灭绝聪明,抛弃智慧,人民将获利百倍;抛弃仁德,丢开义理,人民将回到孝慈;摒弃巧诈,去掉私利,盗贼才能绝迹。这三句话呀,作为原则还不够,所以要(作具体指示)使人民的行动有所遵循:(那就是)表现单纯,存心淳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文明,才能免除忧患。 w w w.x iaoshu otx t.c o m.t|xt.小.说天+堂 第20章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1)?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2)!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3)。我独泊兮,其未兆(4)。沌沌兮(5),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6)。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7)。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8)。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9)。众人皆有以,而我顽似鄙(10)。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皕瑏瑡。   【题解】   这是一首貌似自嘲、实系自吹的哲理诗,最后一句,说出老子的正面意见,他和别人不同之处,在于得到了“道”。(采任继愈说)   注释:   (1)傅奕与道藏龙兴碑本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乙本“诃”作“呵”,“恶”省作“亚”。河上、王弼及诸唐本、宋本,“美”皆作“善”,“何若”作“若何”。刘师培说:“阿当作诃,《说文》:‘诃,大言而怒也。’《广雅·释诂》:‘诃,怒也。’诃,俗作呵。《汉书·食货志》‘结而弗呵手’,颜注:‘责怒也。’盖‘唯’为应词,‘诃’为责怒之词。人心之怒,必起于有所否,故老子因叶下文‘何’韵,以‘诃’代‘否’,唯之与阿,犹言从之与违也。”蒋锡昌说:“顾本成疏:‘顺意为美,逆心为恶。’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彼此并美恶对言。傅本‘善’作‘美’,应从之。此文阿、何、恶、若为韵,诸本‘若何’作‘何若’,亦应从之。”   (2)河上、王弼如此。“荒”字,景龙作“忙”,龙兴碑作“莽”。傅奕无“哉”字。   景龙、开元及龙兴碑,无“哉”字及“兮”字。潘静观《道德经妙门约》“兮”作“乎”。   马王堆本乙本作“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甲本残缺,荒,借为巟。《说文》:“巟,水广也。”未央,无边际。   (3)河上本、范本及《道德真经》诸家注本悉如此。傅奕及景龙,两“如”字均作“若”。马王堆本甲乙本俱作“众人熙熙,若飨大牢,而春登台。”王弼、傅奕及开元刻诸唐本,皆作“春登台”,同马王堆本。熙,和乐。马叙伦说:“熙,为媐之借字。”   《说文》:“媐,说乐也。”如登春台,王本原作‘如春登台’,河上本作‘如登春台’。   《北堂书钞》一五四、《玉烛宝典》三、《艺文类聚》三、《文选·秋兴赋》李注、《闲居赋》李注并引同河上。自魏迄唐,已多‘春台’连文,且与‘如享太牢’句法一样。”   今据改。享,马王堆本作“飨”,享受。太牢,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所用牛、羊、猪三牲。   (4)河上、王弼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我泊焉未佻”,乙本作“我博焉未垗”。   范与景福、敦煌作“怕”。傅与景福、龙兴碑作“魄”。景龙及龙兴碑,无“兮”字及“其”字。泊,恬静。兆,征兆。   (5)王、傅皆如此。“沌”字,《释文》作“忳”,河上作“纯”。马王堆本甲本作“惷惷呵”,乙本作“湷湷呵”。此三字诸本均在下文“我纍人之心也哉”句后。马叙伦说:“此三字当在‘若婴儿之未咳’上,所以形容婴儿浑沌未分,不知咳笑,与‘儽儽兮’对文。”此说于文谊甚顺,今从之。   (6)王本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若婴儿未咳,纍呵佁无所归”。甲本残缺,只剩“纍呵如”三字。傅本作“若婴儿之未咳,儡儡兮,其不足以无所归”。“不足以”,范、陆作“不足似”。范说:“此句,王弼同古本,河上公作‘乘乘兮,若无所归’,严遵作‘若无所之’,今从古本。”据此以推,范见王本,当作“儽儽兮其若不足,似无所归”。较今王本多“不足似”三字。孩,亦作咳。《说文》“咳,小儿笑也。   从口,亥声。古文咳,从子。”儽儽,一作儡儡,一作累累。《说文》:“儽,垂貌。一曰嫩懈。”《广雅·释训》:“儽儽,疲也。”《礼记·玉藻》“丧容纍纍”,注:“纍纍,羸惫貌也。”《史记·孔子世家》:“儽儽若丧家之狗。”其意并与此同。蒋锡昌说:“人有情欲,则务求以得之,故其行动必有所归。‘儽儽兮其若不足,似无所归。’言圣人无情无欲,貌若羸疲不足,而其行动泛若不系之舟,又似无所归也。”   (7)王及诸今本皆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皆有余,而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众人”二字损掩;乙本无“我独遗”一句,显有讹夺。傅及景龙、开元、龙兴碑及《道德真经》诸本,无“而”字。范本“我”“愚”之间有“独”字。景龙、开元、龙兴碑,无“也哉”二字。于省吾《新证》:“如‘也哉’及‘兮’等今本虚字,皆后人所增,’我愚人之心沌沌’七字作一句读,于文为适。沌沌,浑厚之意,正形容愚人之心。”高亨《正诂》:“此句(我愚人之心也哉)疑后人注语。”二说可供参考。   (8)河上本如此。王弼二“众”字均作“俗”。傅、范两“俗人”下都有“皆”字,两“独”字下都有“若”字。马王堆本乙本作“鬻人昭昭,我独若闾呵;鬻人察察,我独闽闽呵”。甲本同,前二句中间六字损掩。昭昭,精明。昏昏,糊涂,愚蠢。察察,头脑清醒。闷闷,马王堆本作“闽闽”,犹懵懂。   (9)此二句参照马王堆本及广明、景福诸本写定。(采张松如说)马王堆本甲本作“物兮其若,坚呵其若无所止。”乙本作“沕呵,其若海,望呵若无所止”。广明、景福作“忽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所止。”开元、敦煌作“忽若晦,寂兮似无所止。”   “惚兮”,傅作“淡兮”;范作“澹兮”。“恍兮”,傅、范作“飘兮”;王作“兮”。王无“所”字。   (10)河上、王弼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众人皆有以,我独门无以鄙”。甲本损掩,只残剩末二字“以悝”。傅下句无“而”字,作“我独顽且图”。“似”字,龙兴碑同马王堆本,亦作“以”。道藏邵若愚、董思靖、林希逸、邓锜、彭耜诸本同傅奕,亦作“且”。王弼说:“以,用也。”俞樾《平议》:“似,当读为以。古以、似通用。   《易·明夷·彖传》‘文王以之’,《释文》曰:“以,向、荀本作似。’《诗·旄丘》‘必有以也’,《仪礼·特牲馈食礼》注引作‘必有似也’。并其证也。”张松如说:“似,以古通。古以字作吕,且与以形近而误。‘似’、‘以’、‘且’遂并用作等列连词。”   顽,笨拙。鄙,卑贱,无能。   皕瑏瑡王弼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作:“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傅奕作“吾”,“欲”在“独”字下。北京图书馆敦煌本及龙兴碑本无“独”字。“而贵食母”,诸本并同马王堆本。独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作“而贵求食于母”,并自注云:“先无‘求’‘于’两字,今所加也。”明非古义。而开元、古楼观、陈象古、寇才质、邵若愚、张嗣成以至范应元诸本多从之。苏辙《道德真经注》及吕知常《道德真经讲义》“而”作“几”。刘师培《老子斠补》:“此文食母,义不可晓。疑当作‘得’,即五十二章之‘得其母’也,《佚周书·武寤解》‘王食无疆’,朱骏声云:‘食,疑当读为“德”。’孙诒让《斠补》云:‘朱说是。德,正字作“悳”,食,隶书作,二字形近而误。’此古籍德误食之证。德,得古通。《老子》一书,亦恒假德为得。悳、食形近,遂由悳字讹为食。母者所以喻道本也。《韩非子·解老》篇述有国之母曰:‘所谓有国之母,母者道也。道也者,生于所以有国之术。所以有国之术,故谓之有国之母。’此母字最古之诂也。”劳健《古本考》:“《老子》一书,凡言本者,常用母字,以取叶韵。第五十二章‘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明指本末而言。他如第一章‘万物之母’,第二十五章‘可以为天地母’,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义皆如本。”据刘、劳二说,“食”当作“德”,“德”通“得”,这里训“得”。“母”训“本”,训“道”,这里指“道”。“食母”犹言“得道”。【今译】   应诺与呵斥,相差有多远?美好与丑恶,相差在哪里?别人所害怕的,不可不怕。(这些道理)真是广阔得没有边际呀!众人熙熙攘攘,欢欢喜喜,好像去参加盛大的宴会,又像春日里登台眺望。我独淡泊悠然,毫无感触,浑浑噩噩啊,好像婴儿还不会发笑,没精打采啊,好像无家可归。大家都很富裕,独有我却像丢失了什么似的,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大家都很精明,我却这么糊涂,大家都很精细,我却这么懵懂。空荡啊,好像茫无边际的海洋,飘忽啊,好像无处栖息。大家都有所聊赖,我独显得笨拙无能。唯有我区别于一般人,是由于我得到万物之本(母)———“道”。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21章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1)。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3)。其精甚真,其中有信(4)。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5)。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   以此(6)。   【题解】   此章描述精神性的“道”在恍惚窈冥中产生天地万物。“道”是第一性的;具体的万物是第二性的,是由“道”派生的。   注释:   (1)马王堆本甲本及诸今本悉如此。景龙“德”作“得”。唐李约枟道德真经新注枠、明太祖枟御注道德真经枠枟永乐大典枠本,“是”作“之”。孔,河上公说:“孔,大也。”容,高亨说:“容,疑借为搈,动也。枟说文枠:‘搈,动搈也。’‘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言大德者之动,惟从乎道也。王弼注:‘动作从道。’似以动释容。”   (2)王本如此。诸本大致相同,惟“恍”“惚”两字,各本写法不一样:有的作“慌惚”,有的作“怳”,有的作“芒芴”,有的作“怳惚”。“恍惚”系联绵词,以音义为主,字形多式多样,不足为怪。下四句亦然。马王堆本乙本作“道之物,唯望唯沕”,省一“为”字;甲本同,“望”、“沕”作“坚”,盖皆声假;下四句亦然。   (3)诸王本与宋刊河上本、傅本如此。河上作“怳”、“忽”,傅作“芒”、“芴”,又“窈”作“幽”。马王堆本乙本作“沕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沕呵,中有物呵。幼呵冥呵,其中有请呵”。甲本作“呵,中有象呵。坚呵沕呵,中有物呵。呵呜呵,中有请吔”。范应元本作“芴兮芒兮,中有象兮。芒兮芴兮,中有物兮。幽兮冥兮,中有精兮”。除借字假字不计,正与马王堆本相同。此六句依范应元本写定。开元与伦敦图书馆敦煌本作“忽兮恍,其中有象。恍兮忽,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省三“兮”字。窈,深远。冥,暗昧。精,精气。   (4)河上、王、傅及诸今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并同,惟“精”假作“请”,甲本“有信”二字损掩。王弼说:“信,信验也。”   (5)傅、范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略同。惟末句作“以顺众父”。“自今及古”,他本皆作“自古及今”。马叙伦说:“各本作‘自古及今’,非是。‘古’、‘去’、‘甫’韵。范谓王弼同古本,则今弼注中两作‘自古及今’,盖后人依别本改经文,并及弼注矣。”俞樾《平议》:“谨按甫与父通。众甫者众父也。四十二章‘我将以为教父’,河上公注曰:‘父,始也。’而此注亦曰‘始也,’然则众甫即众父矣。”宋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引王弼注:“众甫,物之始也。以无名阅万物始也。”成玄英疏:“阅,览也。”览,训观。阅众甫,犹言观察万物之始也。   (6)诸唐本如此。傅、范“何”作“矣”。景福无“之”字。王弼与《释文》,“然”作“状”。景龙、李约及北京图书馆敦煌本,“众”作“终”。马王堆本乙本作“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甲本无“也”字。   【今译】   大德之人的行动,只是以道为准绳。“道”这个东西,变化莫测,无影无形。恍恍惚惚啊,恍惚之中,却有物象。恍恍惚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体。深远暗昧啊,深远暗昧之中,却涵育着细微的精气。这精气很实在,里面包含着具体的内容。从现今追溯过去,它的名字永远不会废除。根据它,就能认识万物的起源。我凭什么去认识万物起源的情状呢?就凭这个(道)。 www-xiaoshuotxt-c o m.t|xt.小.说天+堂 第22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正;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夫则惑(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4)。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5)。   【题解】   此章揭示老子处在新旧交替时代,常持“辞让”、“曲全”的态度,以求全身而远祸,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   注释:   (1)傅范及景龙、敦煌、龙兴碑、诸本悉如此。河上、王弼及开元,“正”作“直”。   马王堆本甲乙本全同。惟甲本“全”讹作“金”,“正”假作“定”;乙本“枉”讹作“汪”,“敝”写作;两本“窪”均省作“洼”。苏辙《道德真经注》“惑”下有“矣”字。范应元说:“‘正’字王弼同古本,一作‘直’。”奚侗说:“全、正、盈、新为韵,以全、新韵正,盈乃音变。如《九辨》清、人、新、年、生、怜、声、鸣、征、成相韵之例。”   马王堆本甲本“定”字,亦“正”字音假。   (2)王、范与诸唐本如此。傅本无“是以”二字,作“圣人裒一,以为天下式。”马王堆本均有“是以”二字,“抱”作“执”,“式”作“牧”;“圣”字甲本假作“声”,乙本省作。按,“式”与“得”,“惑”为韵,故从今本写定,作“式”,不从马王堆本作“牧”。易顺鼎说:“式,即栻字。《广雅》:‘栻,梮也。’梮有天地,所以推阴阳,占吉凶,以枫子枣心木为之。《汉书·王莽传》‘天文即案栻于前’,即此。字亦作式。《周礼》:‘太史抱天时,与太师同车。’郑司农曰:‘大出师,则太史主抱式,以知天时,处吉凶。’此式字,即此义。”任继愈说:“式,也作栻,是古代占卜用的一种迷信工具,到汉代卖卜的人还使用它。见《史记·日者列传》。根据它转动的结果,来判断占卜的人的吉凶祸福。《老子》这里是说,‘圣人’观察天下的命运,也要用这个工具,这个工具,不是木制的式,而是用‘一’作为式(工具),这一个‘一’,就是道。”   (3)河上、王、傅、范诸通行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乙本作“不自视,故章;不自见也,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敦煌及龙兴碑,“不自见,故明”,在“不自是,故章”下。李约《道德真经新注》“不自伐,故有功”,在“不自矜,故长”下。   (4)王、傅、范及诸今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均无“天下”两字。成玄英《义疏》无“之”字;敦煌、龙兴碑及唐李荣《老子道德真经注》并无“天下”及“之”字。唐李约本及明危大有本,无“故”字。宋叶梦得《老子解》下句作“是以天下莫能争”。蒋锡昌《校诂》:“宋河上本同此。道藏河上本‘争’作‘矜’,涉上‘矜’而误。河上注:‘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可证。”   (5)王、范诸本悉如此。傅奕本“言”下有“也”字。马王堆本乙本作“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甲本同,惟上句“之”至“几”七字损掩,下句“全”讹作“金”。景龙与道藏龙兴碑二三两句作“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并无“也哉”二字,有“故”字,“诚”作“成”。张松如说:“他本‘成’皆作‘诚’,无‘故’字。   ‘诚’谓信然,‘故’与‘固’通,亦明不虚,其义一也。今之帛书,盖作‘诚’是。”   马叙伦《校诂》:“此三句似注文。”意谓于经为衍文。今查马王堆本此三句系白文,无注,此疑可以消除。   【今译】   “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洼反能盈满,凋敝反而新生,少取反而多获,贪多反而昏迷。”因此。圣人用“道”(一)作为观察天下命运的工具。不固执己见,所以事事物物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是非非判得清楚。不自我夸耀,事业才能有成就。不自高自大,才能充当首领。正因为不跟别人争夺,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过他。古时所谓“委曲反能全身”等语,难道是空话吗?其实在危难中能保全自己的人,全凭懂得这个道理。 WWw.xiAosHuotxt.COMt xt+~小<说+天>堂 第23章   【原文】   希言自然(1)。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2)。孰为此者?天地(3)。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4)?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5)。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6)。信不足,焉有不信(7)。   【题解】   此章老子奉劝人们,相信“道”,皈依于“道”,就能得到“道”。   注释:   (1)马王堆本甲乙本及河上、王、范并唐宋诸本悉如此。傅本“希”字作“稀”。   王注引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谓希言犹言微言、罕言、无言也。姚鼐本移此句属上章,谓言、全、然为韶。其实马王堆本“言”字作“语”,叶韵之说,难以成立。   高亨《正诂》从之,并改“希”为“常”,谓形近而误。亦不足信。奚侗说:“以文例求之,必有偶语,上下或有脱简。”马叙伦说:“此句上下有脱文。”亦不可从。此处“自然”疑指自然规律或自然现象,下文“飘风”、“骤雨”、“天地”等词,都跟自然有关。希言,训罕言(从王注)。主语“圣人”,省略。此言在科学极不发达的古代,圣人对变化莫测的自然界,不想多说,也不能多说。   (2)河上及景龙、广明、景福、古观楼、龙兴碑并唐宋诸本多如此。王本句首冠“故”字。傅、范亦有“故”字,两“终”字并作“崇”。苏、范“骤”字作“暴”,北京图书馆敦煌本作“趋”。马王堆本甲本作“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乙本“飘”作。马叙伦说:“崇、终古通假,《书·君奭》‘其终,出于不祥’,马本‘终’作‘崇’,是其证。”又说:“骤,馆卷作‘趋’者,趋、骤古亦通假。”   (3)河上、王、范及诸通行本多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均作“孰为此?天地”。   景龙、开元、敦煌及龙兴碑同马王堆本,无“者”字。傅本,末有“也”字。易州“孰”作“熟”,无“者”“也”二字。寇“为”作“谓”。河上公说:“孰,谁也。谁为飘风暴雨者乎?天地所为。”   (4)河上、王、傅、范及诸通行本悉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尚不”写作“而弗”,“而况”讹作“有兄”,作“天地而弗能久,有兄于人乎”。甲本上残存“天地”、“人乎”四字,中间数字尽损掩。景龙本“尚”作“上”,末无“乎”字。易州“尚”作“上”。《牟子·理惑论》引作“天地尚不得长久,而况人乎”。   (5)道藏司马光《道德真经论》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乙本大致相同,惟前“于”字作“而”。“失者”甲本讹作“者者”。前句如《淮南子·道应训》所引。二三句,王、范与诸唐本皆如此。傅本作“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得者,得者同于得;从事于失者,失者同于失。”俞樾《平议》:“谨案下‘道者’二字衍文也。本作‘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其下‘德者’、‘失者’蒙上文‘从事’之文而省,犹云‘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德者,同于德;从事于失者,同于失也’。《淮南子·道应训》引老子曰‘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可证古本不叠‘道者’二字。王弼注曰?‘故从事于道者,以无为为君,不言为教,绵绵若存,而物得其真,于道同体,故曰“同于道”。’是王氏所据本正作‘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然以河上公注观之,则二字之衍久矣。”依俞说,傅本后两“从事”,亦系衍文。高亨说:“失,当作天。形近而讹。老庄特重‘道’、‘德’、‘天’,三字故此文并举之。《庄子·天下篇》:‘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看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亦此三字并举,可为左证。今此文‘天’讹为‘失’,而老子之恉晦,其文亦难通也。下文同。”此说甚是,今从之。   (6)河上及王本如此。范与诸唐本无三“乐”字。傅本无三“乐”字,且无三“同”字。马王堆本只二句,乙本作“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甲本前“者”字及两“失”字损掩。   (7)傅本及景福如此。王本作“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景龙、龙兴碑《道德真经》及唐玄宗、司马光、苏辙、范应元唐宋诸本,无“焉”字。奚侗说:“二句与上文不相应,已见第十七章,此重出。”马叙伦说:“此二句疑一本十七章错简在此,校者不敢删,因复记之,成今文矣。”张松如说:“帛书(即马王堆本)无此二句,疑为注者所加。奚、马所见甚是。”   【今译】   (圣人)不想多说自然界的情形。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这一切的呢?是天地。天地的狂暴行为尚且不能持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依归于道的人,与道合一;依归于德的人,与德合一;依归于天的人,与天合一。与“道”一致的人,“道”也愿意得到他;与“德”一致的人,“德”也愿意得到他。与“天”一致的人,“天”也愿意得到他。诚信不足,才有不信任的心理。 wWw。xiaoshuo 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24章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1);自视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3)。物或恶之(4),故有道者不处(5)。   【题解】   本章大意与二十二章大致相同,宣扬以退为进、所谓“曲全”的处世策略。   注释:   (1)王、傅如此。“企”河上作“豉”,殆“崎”之讹。范及唐宋诸本作“崎”。   “崎”为“企”之假。“立”,景龙作“久”。马王堆本甲本乙本只一句作“炊者不立”,失韵,疑有讹夺。广明本三句,上有“喘者不久”。敦煌及龙兴碑二句,作“喘者不久,跨者不行”。奚侗说:“《说文》:‘企,举踵也。跨,渡也。’段玉裁云:‘跨,谓大其两股间以有所越也。’企而立者不可以久立,跨而行者不可以长行。”朱谦之说:“企与崎,古通用。《庄子·秋水》篇‘掇而不崎’,《释文》‘崎’作‘企’。   《庚桑楚》‘人见其崎’,《古钞卷子》本作‘企’。又《文选·江赋》李善注:‘企与崎同。’是河上本作‘崎’,即‘企’也。《汉书·高帝纪》颜注曰:‘企,谓举足而竦身。’《玉篇》:‘崎,崎切,有崎踵国,其人行,脚跟不着地。’《字林》:‘企,举踵也。’二字义亦同。”   (2)王、傅及诸今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前两句倒置,“是”作“视”,“彰”作“章”。甲本第二“自”字损掩。景龙、敦煌、龙兴碑,无四“者”字。开元无下三“者”字。敦煌、龙兴碑,“伐”作“铙”。明周如砥《道德经解集义》“无”作“不”。   馆本、遂州本,“自伐”作“自饶”。   (3)王、傅及诸今本如此。马王堆本大致相同。“馀”作,甲本无“也”字。   “其在”,景龙作“于其”。河上、范应元及开元、敦煌、古楼观《道德真经》唐宋诸本,作“其于”。景龙、敦煌、龙兴碑。无“也”字,“赘”作。潘静观《道德经纱门约》“行”作“形”。朱谦之说:“赘字馆本、遂州本作,非。《方言》十二‘,也’。《字林》:‘,以酒沃也,祭也。’行,无义,盖音近而误。”王道说:“‘行’当作‘形’。‘赘形’,形之附赘者。骈拇之类。”易顺鼎说:“‘行’,疑通作‘形’。   ‘赘形’即王注所云肬赘。肬赘可言形,不可言行也。《列子·汤问》篇:‘太形、王屋二山,’张湛注:‘形,当作行,’是古‘行’、‘形’固有通用者。”蒋锡昌说:“按唐李约《道德真经新注》:‘如食之残,如形之剩肉也’;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曰:‘食之馀弃,形之赘肬,人必恶之’;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犹弃馀之食,适使人恶;附赘之形,适使人丑’;是三书皆以‘行’为‘形’。高亨说:“余疑‘行’当作‘衣’。古文。衣作,行作,形近而讹。《法言》‘智用不用、益不益,则不赘亏矣’,司马光注:‘有馀曰赘,不足曰亏。’是赘亦馀也。馀食、赘衣犹言馀食、馀衣。食有馀,则饥者恶之,衣有馀则寒者恶之,故曰‘物或恶之’。此今谚所谓‘一家饱暖,千家怨也’。”刘师培说:“馀食之食,亦当作德。德与行对文。馀德者,骈衍之德也;赘行者,附属之行也。老子求尚简易,故舍馀德赘行两不处。”两说各有新义,录以备考。   (4)王、傅及马王堆本甲乙本悉如此。乙本“恶”省作“亚”。景龙本“或”下有“有”字。敦煌:龙兴碑,“或”作“有”。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或”作“故”,或与古与有通。《广雅·释诂》:“或,有也。”   (5)王本如此。傅与河上,句末有“也”字,他本皆无。景龙、敦煌、龙兴碑无“者”字,他本皆有。马王堆本甲乙本作“故有欲者弗居”,甲本“弗”字损掩。   【今译】   踮着脚跟的人,不能久立;跳跃着前进的人,不能远行;偏执一见的人,事物总是看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总是辨不清楚;自我夸耀的人,事业不会有成就;自高自大的人,不能充任首领。(以上这些行为)从“道”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它是剩饭残羹,赘疣枝指,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绝不会这样做。 wWw。xiaoshuo 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25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1)。寂兮寥兮(2)!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3)。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4)。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5)。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6)。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7)。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8)。   【题解】   此章老子进一步说明“道”是独立的、客观的、永恒的、先天地而存在的精神实体。希望理想中的统治者要效法“道”,效法“自然”,要“无为而治”。   注释:   (1)河上、王、傅及诸今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并同,惟“混”字省作“昆”。   元李道纯《道德会元》,“地”作“而”。《御览》一引“混”作。   (2)河上及今王本如此。范及《释文》“寂”作“宋”,“寥”作“寞”,傅本“寥”亦作“寞”。景龙,唐人写本残卷及龙兴碑,全句作“寂寞”,无两“兮”字。马王堆本甲本作“呵呵”,乙本作“萧呵谬呵”。范应元说:“‘宋’,古‘寂’字。‘寞’字王弼与古本同。河上公作‘寥’。《韵略》云:‘寂寞,无声也。寂寥,空也。’按《庄子·天下篇》亦有‘寂漠无形’。”按,《天下篇》“寂”亦作“芴”。蒋锡昌校今王本说:“‘寂’,‘寥’当依《释文》改作,‘寞’,以复王本之旧,今本盖后人依河上本改之。”   (3)傅、范如此。王弼无前“而”字,“天地母”作“天下母”。马王堆本甲乙本均无“周行”句;甲本“而不改”三字损掩;乙本“改”作“孩”;“可以为天地母”句,甲乙本同。范应元说:“‘天地’字,古本如此。一作‘天下母’,宜从古本。”张松如说:“今之帛书,作‘天地母’是。上谓‘先天地生’,则此作‘为天地母’,亦如六章‘天地之根’也。《道德真经集注》引王弼注‘故可以为天地母也’,正如范所见古王本,亦作‘地’,不作‘下’。”   (4)傅、范如此。傅“强”作“彊”。王弼无“故”字及前“强”字。马王堆本乙本作“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甲本无“也”字,馀悉同。河上公、司马光、李约、王雱、程大昌诸本,“为之名”作“名之”。刘师培说:“按《韩非子·解志篇》:‘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则‘字’上当有‘强’字,与下‘强为之名曰大’一律,今本脱。”易顺鼎说:“按《周易集解》卷十七引干宝曰:‘老子曰:“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字’上有‘强’字,与《牟子》引同。”蒋锡昌说:“范谓王弼同古本,则范见古本,‘字’上有‘强’字。《庄子·则阳》郭注:‘而强字之曰道。’是郭本亦有‘强’字,以理而推,大即强名,则道亦强字,‘字’上有‘强’字者是也。”   (5)诸本皆如此。马王堆本“逝”假作“筮”,馀悉同;甲本“远曰反”三字损掩。   傅与景龙、开元,“反”作“返”。“反”“返”古字通,回返根源。曰,则,就。逝,运行不止。远,无边无际。   (6)王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同,惟无“故”字,甲本“道大”二字损掩。景龙、龙兴碑及唐人写本残卷,无“故”字“亦”字。傅无“故”字,范有“故”字;惟“王”字,傅、范俱作“人”字,不曰“王亦大”,而曰“人亦大”。张松如说:“老子曾屡以‘天’、‘地’、‘侯王’与‘道’并言,盖以三者为‘道’所生,而得其一体故也。   如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此‘一’即‘道’也,正是以道与天、地、侯王三者相并言。此章所讲的是体道之人,不是一般人,所以依王弼及诸家写定作‘王’,且之帛书,亦曰‘王亦大’,又焉知作‘人’者非妄改之邪?”   (7)王弼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作“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陆希声《道德真经传》,句上有“故”字。龙兴碑句中无“有”字。河上公、李道纯无“而”字。   景龙“居”作“处”,无“其”字“焉”字。傅奕本,后一句作“而王处其一尊”。范应元“王”作“人”,全句作“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陈柱说:“此‘域’字当作宇宙解。”张松如说:“王弼注:‘无称不可得而名曰域也。道、天、地、王,皆在乎无称之内,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泛谓‘域中’曰‘无称之内’,不知其意何云。帛书曰‘国中’,于‘王’可,于天、地、道,则不伦,显然容纳不下‘四大’。近人陈柱以为域中当作宇宙解,得之矣。”   (8)古今本悉如此。惟“王”字作“人”。马王堆本甲乙本亦作“人”。惟金寇才质《道德真经四子占道集解》作“王”,今据改。顾本成疏:“人,王也。”据此古今本即使作“人”,亦指上文之“王”。此四句,唐李约《道德真经新注》作“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断句跟别本不同,近人高亨《正诂》、张松如《校读》从之。李约说:“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妙理而理天下也,故曰‘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言法上三大之自然妙理也。其义云:‘法地地’,如地之无私载;‘法天天’,如天之无私覆;‘法道道’,如道之无私生而已矣。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例也。”李约的读法,比较新颖,有一定的启发性。录以备考。   法,以为动词(以为),训法则。   【今译】   有一种混混沌沌的东西,先于天地而存在。没有声息,没有形体,独立存在,永不改变,循环运转,永不疲倦。它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做“大”。“大”就运行不止,运行不止就广阔辽远,广阔辽远就返回到自己的本源。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君王也大。宇宙间有四种东西可称“大”,君王就是其中的一种。君王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它自身的本性为法则。 w w w/xiao shu otx t.comt xt 小 说 天 堂 第26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1)。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2)。虽有荣观,燕处超然(3)。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4)?轻则失根,躁则失君(5)。   【题解】   此章老子提出重与轻、静与动(躁)两对矛盾。并指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又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他认为轻与重对立,重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动(躁)与静对立,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在接触到动静关系时,把静看作是起主要作用的方面,这就把矛盾的主要方面颠倒了。也就把事物的主要性质弄颠倒了。所以他的辩证法是消极的,是不彻底的,含有形而上学的因素。(采任继愈说)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及诸今本皆如此。《韩非子·喻老》所引亦同。马王堆本甲本“重”字损掩,“轻”省作“圣”,“静”假作“清”。皇侃疏《论语·学而》第一所引,“君”作“本”。毕沅说:“古字‘躁’应作‘趮’。”按马王堆本甲本乙本,“躁”均作“趮”,作“趮”是。《说文》:“趮,疾也。”段注:“今字作躁。”引伸为动。“静”傅本作“靖”。张煦说:“吕等‘靖’作‘静’。”马叙伦说:“各本及《文选·秋声赋》注《誉何劭诗》注引,并作‘静’。”今据改。   (2)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离”作“远”。河上、王弼,“君子”皆作“圣人”。   傅、范与唐宋诸本,大都同马王堆本甲本,惟傅有“其”字,他本均无。《韩非子·喻老》引作“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也”。亦作“君子”,无“其”字,句末有“也”字。   高本汉本无“是以君子”四字。“终日行”遂州本作“行终日”。御注、景福两本“辎”作。罗振玉说:“乃‘辎’之别构。”奚侗说:“君子,谓卿大夫也,说见《礼纪·乡饮酒义》注,对下文万乘之主言。”洪颐煊说:“《文选·东京赋》‘终日不离其辎重’,李注:‘张楫曰:‘辎重,有衣之车也。’”《汉书·韩安国传》:“击辎重’”。师古注:“辎,谓衣车,重谓载重物车,故行者之资,总曰辎重。”朱谦之说:“辎重为载物之车,前后有蔽,载物有重,故谓辎重。古者吉行乘乘车,师乘兵车,皆有辎重车在后。此以喻君子终日行,皆当以重为本,而不可轻举妄动也。”   (3)诸今本悉如此。傅、范及《释文》,“燕”作“宴”,古通用。马王堆本乙本作“虽有环宫,燕处则昭若。”甲本“虽”作“唯”,未两字损掩。荣观,河上公注谓宫阙。陈景元引一本作“荣馆”。盖假“观”为“宫观”之“观”。蒋锡昌《校诂》:“此言道中虽有荣华之境,可供游观,然彼仍要随辎重之旁,超然物外,而不为所动也。”可供参证。   (4)王弼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奈”作“若”。景龙、龙兴碑、唐人写本残卷,“奈”作“如”,无“而”学。傅、范,“何”上有“之”字,作“如之何”。河上、景福及《群书治要》“轻”下有“于”字。马叙伦说:“《韩非子·喻老》篇曰:‘主父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是古本有‘于’字。”高亨说:“《韩非子·喻老》篇:‘主父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是以生幽而死。’《老子》此句,疑后人本韩非所加注语。”   (5)焦竑《老子翼》及王夫之《老子衍》如此。焦竑用王弼本,盖依据《永乐大典》王本也。马王堆本甲乙本及傅、范本,“根”作“本”。河上及唐宋诸本,“根”多作“臣”。朱谦之说:“此文当作‘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与上首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相对成文。”俞樾说:“此章首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终之曰‘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言不重则无根,不静则无君也。”朱、俞二说颇近老氏原义。劳健《古本考》:“轻则失臣二句,乃承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句,而失为臣之用,过在人主不身处于无为,故躁而失为君之道也。轻字与章首以轻重设喻之辞无涉,君字即指人主,并与章首君字义别。旧说亦多强为牵附,故改失臣作失本失根,以求与章首二句文字相对,乃反与万乘之主句不贯。”高亨《正诂》:“余疑此文当作‘轻则失臣,躁则失民’。河上本‘臣’字,《韩非子》引同,可证古本如此,原不误也。   民作君者,盖形近而讹。轻则失臣,躁则失民者,言轻则其臣思篡,躁则其民思叛也。与前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并非反正相明。臣、民谐韵。”劳、高二说,各富新义,录以备考。   【今译】   稳重是轻浮的根本,镇静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整天行走,不离开载有粮秣诸物的辎重车。虽有荣华的生活,享受它而不沉溺于它。为什么一个万乘大国的君主,反而把自身看得比天下社稷还轻微呢?轻举就会失去制衡的根本,妄动就会丧失主宰的地位。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27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1)。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而无弃物(2)。是谓袭明(3)。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4)。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5)。   【题解】   此章前半部分讲善行“无为而治”的权术,是“圣人”的高明;后一部分讲善于资取矛盾的各个方面,是“善人”的要妙。   注释:   (1)河上、王弼如此。马王堆本及傅、范、景福、广明诸本,于“行”、“言”、“数”、“闭”、“结”下,五句俱有“者”字,马王堆本后两句末并有“也”字。“善数不用筹策”,马王堆本甲本“用”作“以”;景福、广明,“数”作“计”,傅、范“不用”作“无”。   善闭、善结两句,马王堆本甲乙本作“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约而不可解也”。范应元本元“不可启”、“不可解”之文。严可均说:“‘辙迹’,河上作‘徹迹’。梁简文云:‘应“车”边,今作“彳”边者,古字少也。’”彭耜《释文》:“轮辗地,为辙。”瑕谪,御注、河上作“瑕讁”,王弼作“瑕谪”。高亨说:“瑕讁,皆玉疵也。无瑕讁,犹言无疵病耳。”按,谪,或作讁,俗字;或作瓋,后起专字;或作適,借字。今据王弼本改。扬雄《方言》三:“谪,怒也。”郭璞注:“相责怒。”引申为疵病。筹策,御注作“筹算”。高亨说:“筹策,古时计数之竹筳也。”关键,关,《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键,今本作楗,古字作。纪昀说:“楗,本作键。”傅本作键。《淮南子·道应训》引亦作键。范应元说:“横曰关,竖曰楗。”绳约,《说文》:“绳,索也。”“约,缠束也。”《仪礼·既夕记》:“约绥约辔”,郑注“约,绳也。”   按,绳约,犹今言绳索。旧注谓约为约束之约,当非《老子》原义。   (2)依据河上、王弼,再参照马王堆本写定。马王堆本甲乙本,前两句如此,后两句作“物无弃财”一句,似有讹夺。河上、王弼,两“恒”字均作“常”,两“而”字均作“故”。傅、范与《淮南子》所引同河上、王弼,惟前“故”字下有“人”字,后“故”字下有“物”字。景龙、敦煌,“故”字作“而”,同马王堆本。高亨说:“是以二字衍文,盖后人所加。”   (3)河上、王弼及诸今本悉如此。袭明,马王堆本甲本作“伸明”,乙本作“曳明”。奚侗说:“《淮南子·道应训》引老子曰:‘人无弃人,物无弃物,是谓袭明。’以文义求之,今本捝(夺)二句。”任继愈说:“袭,覆盖,掩藏,不露在外面。”袭明,犹言聪明不外露,即“大智若愚”之意。   (4)依据河上,王、傅,参照马王堆本写定。马王堆本甲乙本作“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河上、王、傅,俱作“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范与诸唐本及《淮南子》所引,均无“者”字。诸本均无“不善人之师”一句。今依马王堆本改作“善人之师”。资,凭藉,借鉴。   (5)《韩非子·喻老》所引及河上、王弼、开元、范应元俱如此。傅与景龙、敦煌,“是”作“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大致相同,惟三、四句作“虽知乎大迷,是胃眇要。”高亨说:“要,疑当读为幽。幽妙,犹言深妙也。”   【今译】   善于行走的人,路上无辙迹;善于谈吐的人,言辞无差错;善于计数的人,用不着筹码;善于关闭的人,没有锁钥也能叫人打不开;善于捆缚的人,没有绳索也能叫人解不开。因此,“圣人”经常善于挽救人,所以没有废弃的人;经常善于挽救物,所以没有废弃的物。这叫做内聪明。所以善人们啊,是善人的老师;恶人们啊,是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自己的借鉴,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糊涂虫。这就是深妙的道理。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28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1)。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2)。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3)。朴散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4)。   【题解】   老子用柔弱、退守的原则来保身处世,并要求理想中的“圣人”,也以之治国安民。   注释:   (1)王、傅、范及诸今本悉如此。惟“恒”字依马王堆本,他本皆作“常”。马王堆本甲本作“知其雄,守其雌,为天鸡。为天下鸡,恒德不鸡。恒德不鸡,复归于婴儿”。前两“鸡”字,显系“谿”字之讹;后两“鸡”字,显系“离”字之讹。乙本同,“复”下“归于婴儿”四字损掩。“谿”字,景福作“溪”,景龙、龙兴碑作“蹊”,敦煌本作“奚”。刘师培说:“《淮南子·道应训》引作‘以为天下谿’,则古本似有‘以’字。”龙兴碑及《道德真经注疏》,无下“为天下谿”句。景龙“德”作“得”,下二“德”字同。   (2)王、傅、范及诸今本悉如此,惟“恒”字依马王堆本,他本皆作“常”。马王堆本乙本作“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谷)。为天下浴(谷),恒德乃是。恒德乃是,复归于朴。”甲本“恒德”二字以下俱损掩。景龙、龙兴碑及唐李荣《老子道德经注》,无下“为天下式”句。朱谦之:“忒,敦煌本作。按假借为‘忒’。   《礼记·月令》‘毋有差’。即毋有差忒也。章炳麟《新方言》曰:‘《月令》注:“不贷,不得过差也。贷本作忒。”今人谓过曰忒,如过长曰忒长,过短曰忒短,亦通言泰,一音之转。’”   (3)王、傅、范及诸今本如此,惟“恒”字依马王堆本,他本皆作“常”。马王堆本甲本作“知其白,守其,为天下式,恒德不贷(忒),复归于无极”。乙本同,惟“白”字及下“恒”字损掩。张松如说:“帛书此段七句,与前段七句显然错简倒置。   此中似有衍文,龙兴碑及林希逸《道德真经经义》,无下‘为天下谷’句。”朴,《吕氏春秋·论人》篇:“故知知一,复归于朴。”高诱注:“朴,本也。”《淮南子·精神训》:“契大浑之朴。”高诱注:“朴,犹质也。”任继愈说:“朴,素材。老人有时用朴表示道。”   (4)范及诸今本如此。马王堆本乙本无“之”字,“故”字作“夫”。甲本同,惟“散”后四字损掩。傅无“故”字。景龙、龙兴碑,“故”作“是以”。王弼“无割”作“不割”。严可均说:“‘朴散’,各本‘散’下有‘则’字。‘用为官长’,各本‘用’下有‘之则’字。”朱谦之说:“‘朴’,本或作‘璞’《玉篇》引《老子》曰:‘璞散则为器。’《文选·演连珠》注引《尸子》曰:‘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故大制无割,严可均说:“各本作‘故大制不割’。”罗振玉说:“敦煌本‘制’作‘剬’。”“无”,今王本作“不”,与御注、景福二本同。《释文》出“无割”二字,知王本作“无”,今据改。   景龙、敦煌本均作“是以大制无割”。易顺鼎说:“‘不割’当作‘无割’。王注云:‘以天下之心为心,故无割也。’足证王本作‘无’,《道应训》正作‘大制无割’。此作‘不’者,后人因下篇有‘方而不割’之语改之。”   此章经后人窜改之处颇多。易顺鼎首发其覆,指出从“守其黑”至“知其荣”凡二十三字,为后人所加,应删去。马叙伦《校诂》从之,并从“谿”、“谷”与“荣”、“辱”诸字的训诂,证成其说。高亨《正诂》更列举六例,加以阐述。张松如《校读》把后人窜改的过程,划分三步,加以说明。都很确切。兹将此章重新写定如下: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今译】   虽然知道什么是刚强,却安守于柔弱,甘愿处于天下卑低之处。   处于天下卑低之处,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单纯的婴儿状态。   虽然知道什么是光亮,却安守于暗昧,甘愿做天下的栻木。做天下的栻木,永恒的德性才不会偏离,回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道”的境界。虽然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守于屈辱,甘愿处于天下的下流。处于天下的下流,永恒的德性才会得到充实,回复到质朴———物类的本性。物类的本性被破碎之后,就割裂成各种具体的器具,圣人利用这种破碎的本性,便建立了官署和官长。可见治理天下的理想原则,是不破坏“道”的完整性。 wwW.xiaOshuo txt.comt:xt.小``说".天 堂 第29章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1)。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2)。为者败之,执者失之(3)。凡物或行或随,或噤或吹,或疆或剉,或培或堕(4)。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5)。   【题解】   这里老子宣扬“无为”的思想,主张人们顺应物性,听任自然;干任何事情不要走极端,不要奢侈,不要过分。   注释:   (1)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甲本“得已”二字损掩,乙本“将欲取”下九字损掩。   他本“弗”作“不”。傅、范、王羲之、赵孟頫本“为之”下有“者”字。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在“为之”句下,王注有“为造为也”四字,他王本脱去此句。彭耜说:“《纂微》、苏、曹、陈、程,并无‘者’字”。毕沅说:“河上公、王弼无‘者’字。”   (2)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前三字损掩。王弼本无“夫”字,傅奕本有“夫”字,王、傅并无前“也”字。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及《永乐大典》本有前“也”字;诸本下句皆作“不可为也”。景龙、景福、龙兴碑、唐人写本残卷及唐李荣《老子道德经注》,并无两“也”字,下句作“不可为”,无“者”字。易顺鼎说:“按‘不可为也’下当有‘不可执也’一句。请举三证以明之。《文选》干令升《晋纪总论》引《文子》称《老子》曰:‘天下,大器也,不可执也,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其证一。王注云:‘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王注有,则本文可知。   其证二。下篇六十四章云:(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无为’即‘不可为’,‘无执’即‘不可执’。彼文有,则此文亦有。其证三。   盖有‘执者失之’一句,必先有‘不可执也’一句明矣。”马叙伦说:“彭耜引黄茂材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至于人身,独非神器乎?’是黄见本有此一句。”易、马二说甚是,当据补。   (3)河上、王、傅、范及诸通行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两“者”字前有两“之”字。龙兴碑上“者”字作“故”。《群书治要》下“之”作“也”。   (4)傅奕如此。王弼“凡”作“故”,“噤”作“觑”,“剉”作“羸”,“培”作“挫”、“堕”作“隳”。“凡”字,范与开元作“故”,同王弼;景龙、敦煌作“夫”。马王堆本省为三句,乙本作“物或行或隋,或热或,或陪或堕”,{甲本“热”作“灵”,字多损掩。   (5)河上、王、傅、范及诸通行本悉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诸。”甲本“圣”作“声”,“诸”作“褚”。按,“大”、“泰”古通,“诸”、“褚”乃“奢”字音假。   【今译】   谁要想占有天下而且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治理它,我看他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天下,这个神圣的东西,是不可以随便去摆弄的。谁勉强去摆弄,谁就会把天下搞乱,谁想把持下去,谁就会丧失天下。大凡天地间一切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屏息,有的急吹,有的强壮,有的衰弱,有的增益,有的损毁。因此圣人必须不走极端,杜绝奢侈,不要过分。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30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1)。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军(2)。故善战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3)。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4),是谓果而不强(5)。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6)。   【题解】   这一章,老子继承前期兵家的军事理论和战争指导思想,作了哲学的概括,具有朴素的军事辩论法色彩。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不严格区分战争的性质是否符合正义,一味加以反对,这是错误的。   注释:   (1)马王堆本甲乙本及景福、《群书治要》皆如此。河上、王、傅及诸通行本,“主”下有“者”字“强”下无“于”字。   (2)王、傅及诸通行本如此。马王堆本乙本无“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两句,前三句亦多损掩,惟“所处”作“所居”,“荆棘生焉”作“楚棘生之”,合两本对照,尚可辨识。景龙、龙兴碑及唐人写本残卷无“焉”字,亦无后二句,与马王堆本同。   还,报应,反应。荆棘,带刺的小灌木,酸枣之类。   (3)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惟无“故”字“故”字据傅、范及诸唐宋本增补。傅本“勿”作“不敢”。诸唐本多无“矣”字及“焉”字。王本亦无“故”字,两句作“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成功,胜利。   (4)马王堆本甲本如此。景龙、景福、敦煌与道藏龙兴碑本大致相同,惟“勿得已居”作“不得已”。他本如王、傅等多以“果而勿骄”移作第三句。诸本均无“居”字。张松如说:“居,句末助词,与‘乎’同,见王引之《经传释词》及杨树达《词诠》。”伐,夸耀。   (5)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夺“不”字。范应元及黄茂林、程大昌、吴澄、明太祖诸本,大致相同,惟“不强”作“勿强”。傅及景龙、古观楼、《道德真经》诸本无“谓”字,王弼及诸他本,并无“是”字,诸本“不强”均作“勿强”。   (6)河上、王弼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物壮而老,是胃(谓)之不道,不道蚤(早)已”,乙本无“是”字。景龙、敦煌、龙头碑诸本,“是谓”作“谓之”。傅奕、成玄英及景龙、敦煌、《道德真经》诸本,两“不道”悉作“非道”。龙兴碑及邓锜《道德真经三解》,无下“不道”二字。易顺鼎说:“《内经》卷一王冰注引作‘不道早亡’,疑唐时本有作‘亡’者。”马叙伦说:“《臧疏》‘已’作‘亡’。《藏疏》河上注曰:‘不行道者早亡。亡,死也。’较今本河上注,多两‘亡’字,是河上作‘亡’,亡与强明韵。”姚鼐说:“‘物壮则老’十二字衍,以在下篇《含德》章‘心使气日强’下,诵者误入此‘勿强’句下。”三说各有所见,录以备考。   【今译】   用“道”辅佐君主的人,不靠武力逞强于天下。用兵这种事情,很容易得到报应:军队驻扎的地方,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必有荒年。所以会打仗的人,获得胜利就适可而止,不要用武力逞强。胜利了不要骄傲,胜利了不要自高自大,胜利了不要夸耀,胜利了要认为这是出于不得已啊。这就叫做胜利而不逞强。物类壮大了,就会走向衰老。这样就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就会很快灭亡。 www。xiaoshuotxt.c o mt,Xt,小,说天,",堂 第31章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1),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处(2)。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3)。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4)。铦庞为上,勿美也(5)。若美之,是乐杀人也(6)。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7)。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8)。杀人众,以悲哀蒞之;战胜,以丧礼处之(9)。   【题解】   这一章是上一章的继续,也讲战争之道。《老子》作者反对一切战争的态度,与法家“以战去战”的原则是不相同的。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也”字损掩。傅奕作“美兵”,河上及诸王本作“佳兵”,俱无“也”字,河上并无“者”字。《永乐大典》无“之器”二字。   (2)此依王、傅,并参照马王堆本写定。马王堆本甲本“道”字作“欲”,“处”字作“居”,乙本损掩;王、傅“弗”字作“不”。景龙及唐人写本残卷,无“者”字。吴澄、明太祖、范大有,下有“也”字。陈象古《古本道德真经解》,无此二句。马叙伦说:“此十字乃因二十四章错简而复出者,成于此二句无疏,是成无此文。石田羊一郎以此二句为衍文。”处,接近。   (3)马王堆本甲乙本与河上、王弼本如此。傅、范前有“是以”二字。高亨说:“《周书·武顺篇》:‘吉礼左还,顺天以立本。武礼右还,顺地以利兵。’《诗·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毛传:‘左,阳道,朝祀之事;右,阴道,丧戎之事。’并与老子此文相合。”   (4)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无前“也”字,第二句重“兵者”二字。王、傅及诸通行本,无“故”字及两“也”字,“不祥之器”在“非君子之器”前。刘师培说:“案此节王本无注,而古注及王注恒混入正文,如‘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二语必系注文,盖以‘非君子之器’释上‘不祥之器’也。本文当作:‘兵者不得已而用之’,‘兵者’以下九字,均系衍文。”马叙伦说:“《文子·上仁篇》引曰:‘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释慧皎《高僧传·八义解论》曰:‘兵者不祥之器,不获已而用之。’盖老子本文作‘夫唯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物或’两句,系二十四章错简;‘君子’两句,乃下文而错在上者;‘非君子之器’正释‘不祥之器’也。”   (5)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庞”作铦庞,傅作“恬憺”,河上作“恢憺”,亦作“恬惔”,王、范、开元、广明作“恬淡”,《释文》作“恬澹”。勿美也,傅、范作“故不美也”,景龙、敦煌、龙兴碑作“故不美”,河上、王弼作“胜而不美”。铦,锐利。   (6)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景龙同,无“也”字。王作“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傅奕及景福、《道德真经》《永乐大典》诸本作“若美必乐之,乐之者是乐杀人也”。   (7)马王堆本甲本乙本如此。河上、傅、范,“人”下有“者”字。景龙、开元、敦煌、龙兴碑及苏辙、李道纯诸本,有“者”字,无“以”字及“矣”字;“志”或作“意”。   王弼“不”字上有“则”字。   (8)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同,“吉事”后六字损掩。河上、王弼无两“是以”,两“上”字俱作“尚”,“丧事”作“凶事”,“居之也”作“处之”,无“也”字。傅、范前一“是以”作“故”,两“上”字亦俱作“尚”;“丧事”亦作“凶事”,两“居”字俱作“处”。《逸周书·武顺》篇:“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又云:“吉礼左还,以顺天以立本;武礼右还,顺地以利兵。”(解说见前)崔述《丰镐考信别录》卷三:“隋唐以来,世皆以左为上。余考之《春秋传》皆上右者,惟楚人上左耳。故季梁(季梁,随国大臣。事见《左传》桓公八年)曰:‘楚人上左,君必左。’必言楚人上左者,明诸侯之国皆上右也。老子,楚人也,以从楚俗,故云‘吉事上左,凶事上右’也。”马叙伦说:“案,‘故吉事尚在’至‘言以丧礼处之’五句,皆是以‘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注文误入者也。范同此。”   (9)马王堆本甲本如此,惟“哀”字假作“衣”,“蒞”字省作“立”。乙本前句多损掩。河上与诸王本作:“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傅、范诸本作:“杀人众多,则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罗运贤说:“泣者,蒞之讹。字当作。《说文》:‘临也。’之与下句‘处之’正同。”马叙伦说:“案,‘故吉事尚左’以下,文甚浅露,不似老子之文,疑注者所加。”   石田羊一郎说:“此章有脱误,有重出,有错简,有古注语羼入。”其言甚是。   清代如李慈铭、陶绍学,近代如高亨、朱谦之等人,都作了修订。余以朱氏所作,尤为允当。朱氏说:“此章虽多古注窜入之处,惟其中如‘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杀人众多,以悲哀莅之’,‘战胜,以哀礼处之’等语,皆千古精言,非老子不敢道、不能道。今试删其冗複,订定经文如次: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杀人众多,以悲哀莅之。(胜而不美,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战胜,以哀礼处之。(言居上世,则以丧礼处之。)”   【今译】   凡兵器都是不吉祥的器物,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愿意接近它。君子平时以左为贵,战时以右为贵。所以兵器不是君子的器物,是不吉祥的器物,迫不得已才使用它。锐利、坚固的兵器是好兵器,但不要认为这是好东西。如果认为这是好东西,那就是以杀人为乐了。要是以杀人为乐,就不能实现统治天下的心愿啦。因此,吉庆事以左边为贵,凶丧事以右边为贵,因此,不专杀的偏将军,站在兵车的左边,主杀的上将军,站在兵车的右边,这就是说,要以参加丧礼的心情来参加战争。战争杀人众多,大家要以悲痛的心情来对待,打了胜仗,大家也要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理。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32章   【原文】   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1)。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3),民莫之令,而自均焉(4)。始制有名。名已既有,夫亦将知止(5),知止,所以不殆(6)。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也(7)。   【题解】   此章老子继续阐述“道”是脱离物质、超时空、超感觉的精神实体。   它永恒存在,如无名之朴,幽微深妙;侯王如能遵守,万物自然宾服;它变动不居,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久常新。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如此,“虽”作“唯”,古通用。甲本“唯”字下七字损掩。今通行诸本,“恒”作“常”,无“而”字。“弗敢”,傅、范及诸王本作“莫能”;《释文》及诸唐本宋本作“不敢”,王弼句末有“也”字。张松如说:“‘朴’字当与‘无名’并列,既不连上,亦不属下,其意若云:道恒常无名,又近似于朴。‘小’有幽微、微妙之谊。一切具体事物莫不出于‘朴’,而‘朴’则不可以一器名,有名者皆器也,无名者始称‘朴’。下云:‘虽小而天下莫敢臣’,其主语仍是‘道’,非指‘朴’。”   (2)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甲本“侯”字损掩,河上及诸王本亦同。范作“王侯”。傅与景龙、敦煌、龙兴碑及《道德真经》等,亦作“王侯”,并无“之”字。   (3)河上、王、傅及诸通行本皆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降甘露”假作“俞甘洛”。   (4)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甲本“之”下四字损掩,乙本“民”字损掩。傅奕与广明及《道德真经》、景福同。王与河上,无“焉”字。范与景龙、开元、古观楼、龙兴碑及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诸本,亦无“焉”字,“民”作“人”,当是唐人避太宗讳所改。蒋锡昌说:“‘自均’即五十七章‘自化’之谊。此言天地相合,则甘露下降。   上行无为,不发号施令,而民乃自化也。”   (5)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有八字损掩。王、傅及诸通行本尽同。惟景龙,“夫”作“天”,无“亦”字。河上末句作“天,亦将知之。”张松如说:“‘天’字当是形误,‘之’字当是音讹。”   (6)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损掩,只剩“所以不”三字。傅、范与开元、景福及道藏王本皆同。武英殿王本“所以”作“可以”。景龙、敦煌、龙兴碑,无“所以”二字。河上“止”作“之”。马叙伦说:“此句乃四十四章错简,校者不敢删,因复出矣。”   (7)傅、范如此。马王堆本“譬”字,甲本作“俾”乙本作“卑”。“川谷”乙本作“川浴”,甲本只剩一“浴”字。王弼及他本,无“也”字。开元无上“之”字,景龙、敦煌、龙兴碑,并无两“之”字。武英殿王本,“与”字作“于”,道藏王本仍作“与”不误。蒋锡昌说:“此句倒文,正文当作‘道之天下,譬犹江海之与川谷’。盖此文以江海譬道,以川谷譬天地万物。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江海善下,与道相似,故老子取以为譬也。‘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之与川谷’,言道泽被于万物,则万物莫不德化,譬犹江海善下百川谷,则川谷无不归宗也。此句与上文‘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句相应。”   【今译】   “道”永远没有名称,好像未经雕琢的素材,它的本性虽幽深微妙,可是天下没有谁敢支配它。侯王们若能遵守它,万物都会自动地服从。天地间阴阳之气交合,就降下了甘露,人们没有谁去命令它,但自然分布均匀。制度一经制定,各种名分、地位也就随之确定。名分、地位既已明确,侯王们掌握它,也就有了分寸。掌握好了分寸,国家就不会发生危险。“道”充塞于天下,好比溪谷之水流归江海一样。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33章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1)。   【题解】   此章,老子阐述精神修养观点,用肯定的语气,递进的手法,正面地说明“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一系列有关人生的道理。   主宾相衬,重点突出,强调人们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宣扬知足、知止之说,又涂上一层消极、保守的色彩了。   注释:   (1)开元、河上、诸王本悉如此。“胜人”、“强行”二句,景龙、敦煌省去“者”字,以就四字句,非是。傅、范各句下各有“也”字。马王堆本甲乙本八句下均有“也”字,“死而不亡”之“亡”作“妄”。易顺鼎说:“《竟林》‘亡’,作‘妄’。‘死而不妄’,谓得正而毙者也。河上本虽亦作‘亡’,而注云:‘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是亦读‘亡’为‘妄’矣。”“亡”、“妄”古通用,此处“亡”义较长。高亨说:“左氏襄公二十四年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死而不亡’,犹云‘死而不朽’也。”   【今译】   识别他人的叫做智慧,认识自己的叫做高明;战胜别人的攻击的,叫做有力,克服自己弱点的,叫做刚强;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坚持力行的,叫做有志;不迷失本性的,就能持久,身死而精神长存的,叫做长寿。 wWw。xiaoshuo txt.coMt-x-t_小_说天/堂 第34章   【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1)。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2),成功遂事而弗名有(3)。衣被万物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4)。万物归焉而弗知主,则恒无名也,可名于大(5)。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6)。   【题解】   此章老子阐述“道”既是宇宙本性,又是普遍规律:它既体现了最小与最大的普遍性,又综合了正与反、有与无的逻辑形式。但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因而他对“道”的阐明,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泥坑。(采张松如说)   注释:   (1)武英殿王本、宋刊河上本、道藏李道纯、李嘉谋诸本皆如此。“汜兮”道藏王本、河上本作“汛兮”。傅本作“汛汛兮”。范本作“汜汜兮”,开元作“汛”。景龙、敦煌作“汜”,皆省去“兮”字。马王堆本乙本作:“道,沨呵,其可左右也。”甲本只残留一个“道”字,余悉损掩。马叙伦说:“汜、汛二字古通假。《礼记·王制》:‘汜与众共之。’《释文》:‘汜,本亦作汛。’其例证也。《说文》:‘汜,滥也。’‘汛,浮貌。’二义不同,作‘汜’是。”高亨说:“《广雅·释诂》:‘汜,博也。’《释言》:‘汜,普也。’此言道体广大,左之右之,无往不在也。”   (2)依傅、范及诸唐本写定如此。“弗”字原作“不”,依马王堆本词例改作“弗”,以求与下文一律。马王堆本甲乙本俱无此句。河上与道藏、武英殿两王本,“以”字作“而”。   (3)合马王堆本甲乙本写定如此。甲本“成功”二字损掩,乙本“事而”二字损掩,两本句末俱有“也”字,今删。景龙、开元作“成功不名有”。王、范作“功成不名有”。广明作“功成而不名有”。傅奕及《道德真经》作“功成而不居”。遂事,事情办成。   (4)参照马王堆本及傅本写定如此。傅本作“衣被万物而不为主,故常无欲,不名于小矣”。马王堆本甲乙本作“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   “衣被”,景龙、开元、广明、景福、古观楼诸唐本作“爱养”,道藏、武英殿两王本作“衣养”。“而弗为主”,依马王堆本,他本“弗”俱作“不”。“则恒无欲也”,依马王堆本,傅、范作“故常无欲”,诸王本无“故”字,敦煌、龙兴碑及成玄英《疏》、顾欢《道德真经注疏》、李荣《老子道德真经注》,并无此句。“可名于小”,马王堆本及诸王本同此,范“于”字作“为”,傅及景福、《道德真经》等,句末有“矣”字。范应元说:“衣被,犹覆盖也。”蒋锡昌说:“衣被即五十一章‘盖之覆之’之谊。”   (5)依马王堆本,傅、范本,并参照吴澄注写定。马王堆本乙本作“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命于大”。甲本“而弗”二字损掩,“命”作“名”。傅、范作“万物归之而不知主,可名于大矣”。王本作“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上“为”字,傅、范本作“于”。“知”,范应元说:“‘万物归之而不知主’,王弼、司马公同古本”。   蒋锡昌说:“言万物皆归道以生而不知其主也。”作“知”字是。下“为”字,傅、范及诸唐、宋本多作“于”。蒋锡昌说:“‘于’‘为’虽通,然王本作‘于’。王注:‘此不为小,故复可名于大矣。’可证,当据改正。”作“于”字是。张松如说:“诸本俱无‘则恒无名也’句,此据吴澄《道德真经注》。”   (6)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甲本“圣人”假作“声人”。傅作“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景龙、开元、敦煌、及河上诸本作“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诸王本无“是以圣人”之文,而作“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今译】   大道非常广泛,它可以无所不在。万物依靠它生存,它并不推辞。   功业成就了,事情办完了,并不夸耀自己有功。“道”覆育万物,却不作它们的主宰,它永远没有什么欲望,可以称得上精微;万物都归附它,却不知道谁是主宰,它永远没有名字,可以称得上浩大。因此圣人之所以能达到浩大的境界,是由于它并不自以为大,所以能达到浩大的境界。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35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1)。往而不害,安平泰(2)。乐与饵,过客止(3)。道之出言(4),淡兮其无味(5)。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6)。   【题解】   此章是老子对“道”的歌颂。“道”虽看不见,听不着,说不出,却弥纶六合,化育万物,物阜民康,家给人足,一派雍熙景象。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天下”二字损掩。河上、王弼及诸唐本同。傅、范“象”下有“者”字。蒋锡昌说:“大象,即指大道而言。盖以道有法象,可为人君之法则,故谓大道为大象也。四十一章‘大象无形’,言大道无形也。‘执大象,天下往’,谓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归往也。”成玄英疏:“大象,犹大道之法象也。”   (2)傅、范、开元均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泰”作“大”,道藏王本同。他本皆作“太”。“太”“大”古隶互通,本字当作“泰”,“泰”“太”一字。安,于是,乃。王引之《经传释词》:“安,犹于是也,乃也,则也。老子曰:‘往而不害,安平太。’言往而不害,乃得平泰也。”   (3)诸本皆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客”假作“格”。吕惠卿《道德真经传》,“与”作“于”。   (4)傅、范如此。范应元说:“‘出言’。王弼同古本。”今诸王本俱作“出口”,其注则作“出言”。第二十章王注引此文亦作“出言”。开元同今王本作“道之出口”,景龙、敦煌、龙兴碑作“道出言”,无“之”字。马王堆本甲乙本作“道之出言也,曰”。   (5)傅、范、景福、《道德真经》如此。王弼、开元,“兮”作“乎”。景龙、敦煌、龙兴碑作“淡无味”,省“兮”“其”二字。马王堆本甲乙本作“淡呵其无味也”。   (6)河上,傅、范及诸通行本多如此。景龙、敦煌、龙兴碑及李荣本,省去三“之”字。唐玄宗《疏》,上“足”作“可”,陈象古《解》无二“足”字。王弼本“不可既”作“不足既”。马王堆本甲乙本,三句末均有“也”字。   【今译】   谁要是掌握了“道”,天下人都会归附他。归附他而不互相伤害,天下就太平了。好听的音乐和好吃的食物,过路人都被吸引住了。   “道”从嘴里说出来,人们感到平淡无味。看它,是看不见的;听它,是听不到的;用它,是用不完的。 www/xiaoshuotxt.co mt.xt.小..说...天.堂 第36章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1);将欲去之,必姑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2)。是谓微明(3)。柔弱胜刚强(4)。鱼不可脱于渊(5),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6)。   【题解】   这一章老子提出了一些含有辩证法因素的命题,归结为“柔弱胜刚强”这一脍炙人口的著名原则。老子这一系列思想,对法家“术”与“势”的理论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注释:   (1)王弼本如此。诸本大致相同。惟“歙”字,傅、范、景龙、《道德真经》及《韩非子·喻老》所引作“翕”;景福、敦煌、龙兴碑及河上公诸本作“噏”。《释文》作。《说文》:“歙,缩鼻也。”有缩义,故与“张”为对。范应元说:“翕,敛也,合也,聚也。王弼同古本。”足证歙、翕、噏、诸异体,均为通用之字。马王堆本乙本作“将欲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甲本“强之”上二字损掩,字讹作“拾”。字当亦“歙”、“翕”古写。马叙伦说:“固读为姑且之姑。《韩非子·说林》上引《周书》曰:‘将欲取之,必姑予之。’是其证。下同。”马王堆本甲乙本“姑”省作“古”。   (2)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河上、王、傅与诸唐本,俱作“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夺之”,彭耜、范应元作“取之”。马王堆本“举之”作“与之”,与、举古通用。举与去正为对。后人以下“予之”一本作“与之”,因“与”字叠见,遂臆改上“与”作“兴”,并改“去”作“废”。此处“举”、“予”为韵,“兴”字则失韵矣。(采张松如说)(3)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韩非子·喻老》:“起事于无形,而要大功于天下,是谓微明。”   (4)河上、王弼如此。傅、范及宋徽宗、邵若愚、林希逸、彭耜诸本作:“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马王堆本甲乙本作“柔弱胜强”。无两“之”字。张松如说:“此盖阐述‘微明’之妙用。能歙之张之,弱之强之,去之举之,夺之予之者,无形而柔弱者也。为其所歙所张,所弱所强,所去所举,所夺所予者,有形而刚强者也。则柔弱之胜刚强也,有必然矣。”   (5)王弼如此。傅、范及《道德真经》,“脱”作“侻”。马王堆本乙本同,“脱”作“说”,古通用。甲本无“可”字。韩非《喻老》所引,“渊”上有“深”字。周如砥本,“于”字作“深”。《后汉书》中,《隗嚣及公孙述列传》及《翟酺传》章怀太子注所引,俱作“鱼不可脱于泉”,盖避唐高祖李渊讳,故改“渊”作“泉”。   (6)河上、王弼如此。唐宋诸本亦多相承作“国”。傅、范及焦竑、周如砥、《道德真经》诸本,“国”字作“邦”。马王堆本甲本作:“邦利器。不可以视人”。乙本作:“国利器,不可以示人”。韩非《喻老》所引作“邦”,《淮南子·道应训》所引作“国”。可证古本原作“邦”,入汉,避高祖讳,遂改“邦”作“国”。龙兴碑“之”作“有”,无“以”字。《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韩非《喻老》:“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制君。”张松如说:“‘利器’云者,乃指人君赏罚之权,所以控制臣下者也。前句‘鱼不可脱于渊’,正为此句作喻,意谓若鱼脱于渊,则失去其生机;国之利器示于人,则丧其权势。”按,利器一词,不单指治国的赏罚,还包括治军的策略在内,应释为“治国、治军的策略”。   【今译】   想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加强它;想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支持它;想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就叫做深沉的预见。柔弱必定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治国、治军的策略,不能随便让别人知道。 w w w.x iaoshu otx t.c o m[t.xt^小.说.天)堂) 第37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2)。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3)。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4)。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5)。   【题解】   此章主旨,可与三十二章互相发明。老子的“道”含有二重性:就其无目的、无意识来说,它是宇宙本体,永恒不变,是“无为”的,就其生长万物来说,它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最后原因和总规律,是“无不为”的。   老子常常用“天道”以论证“人道”,用“自然”以推论“社会”。在社会政治方面,希望理想的执政者“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注释:   (1)诸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都作“道恒无名”。蒋锡昌说:“道常者,道之真,一章所谓‘常道’也。‘无为’者言其体,‘无不为’者言其用。王夫之亦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蒋、王二氏皆以“常”字混同于十六章“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之“常”,实则此乃“恒”字,因避汉文帝讳而改为“常”字耳。   (2)马王堆本乙本及诸王本如此。马王堆本甲本“化”作。傅奕、龙兴碑、《道德真经》诸本,“侯王”作“王侯”,并无“之”字。范本亦作“王侯”,而有“之”字。阮籍《通老论》:“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   (3)马王堆本乙本及河上、王、傅、范、唐宋诸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本“化”作。邵若愚、林希逸、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本,无上“之”字。马王堆本乙本“镇”作“阗”。甲本句中七字损掩。   (4)马王堆本乙本如此,惟“欲”作“辱”,当是音假,据今本改。甲本无“镇之以”三字。傅、范亦无“镇之以”三字,全句作“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诸王本“不欲”作“无欲”。龙兴碑无“之”字、“夫”字,作“无名朴,亦将无欲”。景龙、开元、景福及苏辙、邵若愚、林希逸等唐宋诸本,多无“夫”字。高亨说:“余疑此文当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转写捝去‘镇之’二字耳。本章皆连环句法,‘化’字叠,‘镇之以无名之朴’七字叠,‘无欲’二字叠”。   (5)傅、范与诸唐本、道藏河上本皆如此。宋刊河上本及诸王本,“正”作“定”,马王堆本乙本作“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甲本“静”假作“情”。劳健说:“定字本从正,义得互通。《说文》引古文‘正’作‘正’,夏竦《古文韵》‘定’字引汉简作形并近同。”   【今译】   “道”经常是没有什么作为的,然而,又没有什么不是它的所为。   侯王如能遵守它,万物都会自然变化。万物在变化中而有私欲产生,我将用没有名称的“道”来镇伏它们。用没有名称的“道”来镇伏它们,那么就会根绝私欲。根绝了私欲就可以得到宁静,天下就自然达到安定。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38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1)。上德无为,而无以为(2)。下德无为,而有以为(3)。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4)。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5)。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6)。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7)。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8)。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9)。   【题解】   “道”和“德”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道”原含“法则”和“普遍规律”的意义,老子却把它看作是产生和支配万物的精神实体,“德”是“道”的基本特征和体现。本章提到“上德”,即基本上能认识和掌握“道”的人,所以有德;“下德”,即不能认识和掌握“道”的人,所以无德。中间提到仁、义、礼、智(前识),重“道”轻“礼”,反对儒家的仁、义、礼、智,认为它们破坏了“道”的完整性。(采《老子注释》的意见)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如此。诸本并同。韩非《解老》所引,无后二句。马王堆本甲本损掩,只剩末一“德”字。   (2)河上公与诸王本、诸唐本悉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同,惟末有“也”字;甲本“为而”二字损掩。“无以为”,傅、范及景龙作“无不为”。韩非《解老》所引作“无不为也”。以,何。杨树达《词诠》:“以,假借为台,何也。”下同。   (3)朱谦之《校释》如此。马王堆本及韩非,均无此句。“无为”二字,河上公、王弼及诸唐本均作“为之”。“有以为”三字,傅、范俱作“无不为”,劳健从之,并补“也”字。蒋锡昌从陶鸿庆说,谓上句当从韩非作“上德无为,而无不为”,此句当作“下德为之,而有不为”,与上句反正互明。张松如说:“景龙本,‘为之’二字原泐,据他本补。”朱谦之《老子校释》以为“为之”二字实误,应补“无为”二字,全句当作“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衡以上下文,“上德”与“下德”为对,“上仁”与“上义”为对,均以“无以为”对“有以为”。他解错落难通,朱说是,今从之。   (4)马王堆本甲乙本与韩非所引及众他本悉如此。惟马王堆本及韩非所引,均有“也”字,他本皆无。马王堆本甲本前句句中“而无”二字损掩。   (5)王弼、范应元及《释文》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前句末有“也”字,“扔”,省作“乃”。甲本同,惟“上礼”与“攘臂”间八字损掩。韩非《解老》所引,无“则”字,“扔”亦作“仍”。朱谦之说:“御注、遂州、邢玄、庆阳、蟠溪、楼正诸石本,严遵、傅奕、奈卷、室町、顾、彭诸本皆作‘仍’,范本作‘扔’,作‘扔’是也。《广雅》曰:‘扔,引也。’《广韵》曰:‘扔,强牵引也。’‘扔’与‘仍’音义同,但‘扔’字从手,与攘臂之义合。”范应元说:“揎袖出臂曰攘。”高亨说:“《广雅》:‘扔,引也。’攘臂而扔之者,谓攘臂以引人使就于礼也。”   (6)马王堆本乙本及后世诸通行本悉如此。甲本衍“失道矣”三字。“失义而后礼”句,“失”及“后礼”三字损掩。韩非《解老》所引,多四“失”字。作:“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蒋锡昌《校诂》:“此云人君失无为之道,而后以德化为治,失德化而后以仁爱为治,失仁爱而后以分义为治,失分义而后以礼敬为治也。”其言颇近老子之旨。   (7)傅、范及景福、《道德真经》诸本悉如此。马王堆本乙本“薄”作“泊”,上句多一“也”字。甲本前句八字损掩。韩非《解老》所引作:“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王本并无下“也”字。严遵、程大昌、吕知远诸本无“夫”字。李道纯《道德会元》无“而”字。   (8)傅、范及《释文》《群书治要》诸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前句多一“也”字,甲本“前识者”三字损掩。韩非《解老》所引,同马王堆本,两句末皆有“也”字。   王本无下“也”字。李道纯《道德会元》无“而”字。   (9)王弼如此。傅、范、严遵及《群书治要》诸本,与韩非《解老》所引,两“居”字均作“处”。景龙、开元、古观楼、龙兴碑、《道德真经》及苏辙、宋徽宗诸本,前“居”字作“处”,后“处”字作“居”。马王堆本甲乙本两“处”字均作“居”,“薄”字均假作“泊”。甲本前句句中多一“而”字,“彼”字省作“皮”。乙本前句损掩三字,后句中多一“而”字,“彼”假作“罢”,末句作“故去罢取此”。   【今译】   品德高尚的人,不在乎形式上的“德”,因此有德。品德低下的人,死守着形式上的“德”,因此就没有德。品德高尚的人没有什么作为,而且不想为着什么去作为。品德低下的人没有什么作为,却想为着什么去作为。最仁爱的人有所作为,但是不想为着什么去作为。最正义的人有所作为,而且是想为着什么去作为。最有礼节的人有所作为,可是人家都不理睬他,他就扬起胳膊,指引人们遵守礼节。所以,失去了道然后才有德,失去了德,然后才有仁,失去了仁然后才有义,失去了义然后才有礼。所谓礼节这个东西,标志着忠信的不足,意味着祸乱的开始。所谓“先见之明”这回事,乃是大道的虚华,也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那后者(彼、礼、簿、华),而采取这前者(此、道、厚、实)———崇道薄礼。 www/xiaoshuotxt/c o m《t》xt小说天堂 第39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1):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2)。其致之也(3),谓天无以清,将恐裂;谓地无以宁,将恐发;谓神无以灵,将恐歇;谓谷无以盈,将恐竭;谓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谓侯王无以为正,将恐蹶(4)。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5)。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6)。是其以贱为本也,非欤(7)?故数至舆,无舆(8)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9)。   【题解】   “一”在《老子》书中,有两种解释:一指“道”,即产生万物和支配万物的客观精神;一指由“道”外化或派生的原始物质———混沌未分之气。这里指“道”。《老子》作者强调一切都要以“道”为准则。不论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来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或背离了“道”,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将不能存在下去。并进一步主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充分反映了老子“无为而治”与“致虚”、“守静”的思想。   注释:   (1)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诸本悉同。高亨说:“《老子》书中之一,厥义有三:一曰,一者身也,说见十章。二曰,一者大极也,说见四十二章。三曰,一者道也,本章诸‘一’字;即道之别名也。”   (2)河上与景龙碑本如此。“侯王”,傅、范、龙兴碑作“王侯”。“正”,傅、范、开元与诸王本皆作“贞”。范注:“贞,正也。一本作正,后人避讳也。”王念孙说:“河上本‘贞’作‘正’,注云:‘为天下平正。’《尔雅》曰:‘正,长也。’《吕氏春秋·君守篇》:‘可以为天下正。’高注曰:‘正,主也。’‘为天下正’,犹《洪范》言为‘天下主’耳。”又云:“‘侯王无以贵高’,贵高二字正承‘为天下正’言之,是‘正’为君长之义,非平正之义也。王弼本‘正’作‘贞’,借字耳。”马王堆本甲乙本均作“正”,均无“万物”句。“侯王”句,乙本同今本,甲本句中多一“而”字,无“天下”二字,作“而以为正”,“而”字上三字损掩。严遵,敦煌,亦无“万物”句。   (3)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作“其至也”。敦煌同甲本。其他唐本与诸王本作“其致之”。傅、范与宋徽宗、吴澄、明太祖、焦竑诸本作“其致之一也”,多“一也”二字。马叙伦说:“易州、馆本、蟠溪、臧疏、奈卷、寇、赵、张之象,无‘一也’二字。成疏曰:‘通结前六字,咸得一道也。’是成本亦有‘一也’二字。然此句是古注文。”苏辙说:“致之言极也。”高亨说:“致,犹推也,推而言之如下文也。”依高氏说,“其致之也”句,是启下文,非总上文。“一”字当属衍文。   (4)据马王堆本并参照今本,加以补订,写定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俱各五句,无“万物”句,据今本补。乙本只一“谓”字冠首句,甲本各句皆以“谓”字起,语气较盛,此从甲本。他本均无“谓”字。马王堆本“谓”省作“胃”,“无”通作“毋”,“以”假作“已”,“竭”讹作“渴”,句中间有损掩。甲本九字,乙本四字。末句,乙本作“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欮”。范本作“王侯无以为贞将恐蹶”,注云:“古本如此,河上公‘为贞’下有‘而贵高’三字。”傅本作“王侯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蹙。”   刘师培说:“发,读为废。《说文》‘废,屋顿也。’《淮南子·览冥训》‘四极废’,高注:‘废,顿也。’《左传》定公三年‘废于炉炭’,杜注:‘废,坠也。’顿坠之义与倾圮同。恐发者,犹言将崩圮也,即地倾之义。发,为“废”字之省形。”又说:“案上文‘天无以清’,‘地无以宁’,‘神无以灵’,‘谷无以盈’,‘万物无以生’,均承上‘以清’、‘以宁’、‘以盈’、‘以生’言,推此句‘无以贵高’,与上“以为天下贞’不相应。   疑‘贵’即‘贞’字之讹。贵、贞形近。后人据此节王注‘清不足贵’诸文,遂改‘贞’为‘贵’,又疑‘贵高’并文,与下‘贵高’二语相应,遂于‘贵’下增‘高’字,实则‘贵’当作‘贞’,‘高’乃衍文也。”蹶《说文》:“僵也,从足,厥声。”《广韵》:“蹶,失脚也,僵也。亦作。”“侯王无以贞,将恐蹶”,言侯王无以为贞,将恐颠覆失其位也。   (5)河上、景福、陆希声、司马光与《群书治要》及《淮南子·道应训》所引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同。他本无二“必”字。开元并无下“为”字。马王堆本甲本作“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乙本无前“而”字。刘师培说:“《淮南子·原道训》作‘贵者必以贱为号’,是古本如此。号,指孤、寡、不谷言。”马叙伦说:“案臧疏、奈卷及《淮南子·道应训》《文子·道原篇》《治要》《意林》《文选·励志诗》注引,‘以’上并有‘必’字。各本及《御览》四二三、袁宏、明谦引《汉书·魏豹田横传》颜注引,并同此。”   (6)王弼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同,惟“谓”省作“胃”,简作。河上与诸唐本、《群书治要》本,作“轂”。傅、范“侯王”作“王侯”。“谓”字景福作“曰”,宋徽宗、林希逸、董思靖及《群书治要》等本,作“称”。奚侗《集解》:“《左传》僖四年传‘岂不谷是为?’杜注:‘孤、寡、不谷,诸侯谦称。’孤云孤独,寡云少德,不谷,不善也。”   (7)傅、范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此其贱之本与,非也?”甲本“之”字与“也”字损掩。王弼、河上作:“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也?”景龙作:“此其以贱为本耶非?”   奚侗《集解》作:“此非以贱为本乎?”   (8)王弼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尽同,惟甲本“舆”作“与”,乙本“致”作“至”。   敦煌句末有“也”字。两“舆”字,景龙、景福及河上,均作“车”。傅、范及《释文》等均作“誉”。严遵作“故造舆于无舆”。高延第说:“陆氏《释文》出‘誉’字,注:‘毁誉也。’是原本作‘誉’。《庄子·至乐》篇:‘至誉无誉’,尤可为证。”马叙伦说:“此文当作‘致誉无誉’,致有误作数者,校者彼此旁注,后人误写入正文耳。”   高亨说:“作誉是也。数字衍,当删。”   (9)马王堆本大概如此,惟乙本“琭琭”作“禄禄”,“珞珞”作“硌硌”;甲本“琭琭”二字,及“硌”后三字损掩。他本均无“故”字。王弼本作“不欲琭如玉,珞珞如石”。“琭琭”,敦煌作“禄禄”,河上、傅奕、苏辙等作“碌碌”。“珞珞”,河上、傅奕、苏辙、范应元等作“落落”,唐玄宗、杜光庭、吴澄、张嗣成等作“硌硌”。两“若”字,河上、傅、范同马王堆本,作“若”。王及诸唐本作“如”。《后汉书·冯衍传》:“不碌碌如玉,落落如石。”李注:“玉貌碌碌,为人所贵;石形落落,为人所贱。”琭琭、碌碌,玉美貌。珞珞、落落,石恶貌。   【今译】   自古以来得到“一”(道)的:天得到“一”,因而清明;地得到“一”,因而稳定;神得到“一”,因而灵验;溪谷得到“一”,因而充盈;万物得到“一”,因而滋长;侯王得到“一”,因而做天下首领。推而言之,假如说天没有这样清明,恐怕就要破裂;假如说地没有这样稳定,恐怕就要崩圯;假如说神没有这样灵验,恐怕就要消失;假如说溪谷没有这样充盈,恐怕就要枯竭;假如说万物没有这样滋生,恐怕就要毁灭;假如说侯王没有做好领导工作,恐怕就要灭亡。所以贵必定以贱为根本,高必定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大概就是“贵以贱为根本”,难道不是这样的吗?所以千方百计地追求荣誉,必定得不到荣誉。因此既不要求琭琭晶莹像美玉,也不要求珞珞坚硬像山石。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40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强者道之用(1)。天上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   【题解】   这一章,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指出“道”向着跟它相反的方面变化、运动,这是一条辩证法的重要原则。他又提出“弱者道之用”的命题,把“弱”向“强”的转化绝对化,这就陷入了循环论和宿命论的泥坑。最后提出“有生于无”的唯心主义观点,对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有直接影响。   注释:   (1)诸通行本皆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互相校补,可以写作“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甲本“反也者”三字损掩,乙本“弱也”二字损掩。朱谦之说:“反,复也,此《易》义也。《易·复彖》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杂卦传》曰:‘复,反也。’《乾彖传》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泰彖》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反即复也。故《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又曰:‘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此复之即返而归之也。‘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此待其远而后反也。   反自是动,不动则无所谓反,故曰:‘万者道之动。’反自是逆,逆而后顺,故:‘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又‘弱者道之用’,盖得《易》之《坤》者也,《乾》藏于《坤》,故曰弱。《易》曰:‘潜龙勿用,’而《老子》言无用之用,是道之用。”高亨说:“反,旋也,循环之义。《荀子·赋篇》:‘攭兮其相遂而反也。’王念孙曰:‘反,亦旋也。’(见《读书杂志》)”又说:“道善利万物而不用,是以弱为用也。”   (2)马王堆本乙本及傅、范、开元、敦煌、古观楼、《道德真经》等悉如此。河上、王弼与广明、景福等,“之”字作“万”。马王堆本甲本,只残留一“天”字,余均损掩。马叙伦说:“弼注曰‘天下之物皆有以生’,是王亦作‘之物’。今作‘万物’者,后人据河上本改也。”朱谦之说:“首章‘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以无名与有名对,天地与万物对,始与母对。此章亦言有无,则‘天下万物’,当作‘天地万物’,于义为优。”录备考。   【今译】   反复(循环)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万物,生于具体的事物(有),而具体事物,却由无形之象的“道”产生。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41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1)。   弗笑,不足以为道(2)。是以建言有之曰(3):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4)。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媮(5),质真若渝,大白若辱(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7)。夫唯道,善始且善成(8)。   【题解】   “士”在周代中期,一般指下层贵族或知识阶层。老子把这种人分成上、中、下三类,以“为道”的勤惰,作为分等的依据。接着引古代十二句成语,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诸领域的多种事物的本质与现象中,论证矛盾的普遍性,揭示主观辩证法来源于客观辩证法。这些都是积极的。但中间透露出“退守”、“柔弱”、“不争”诸德,符合“道”的原则,又带上某些消极因素。(采张松如说)   注释:   (1)王弼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及龙兴碑,“而”作“能”。傅奕,“勤而”作“而勤”。“大”上有“而”。开元无前“之”字,作“勤而行”。“勤”字马王堆本乙本作“堇”,范应元作“懃”。俞樾说:“按王氏念孙《读书杂志》曰:‘大笑之,本作大而笑之,犹言迂而笑之也。《牟子》引《老子》,正作‘大而笑之’。《抱朴子·微旨篇》亦云‘大而笑之’,其来久矣。是牟、葛所见本,皆作大而笑之。’今按王说是也。‘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与上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两句相对。傅奕本作‘上士闻道,而勤行之,下士闻道,大而笑之’,盖误移两‘而’字于句首,然下句之有‘而’字,则尚可借以考见也。‘而勤行之’是‘勤而行之’之误。然则‘而大笑之’是‘大而笑之’之误,可以隅反矣。”高亨说:“若,犹或也。留于心谓之存,去于心谓之亡。言中士闻道,有时则留之于心,有时则去之于心也。”若存若亡,犹言将信将疑。   (2)马王堆本乙本如此,惟“不足”二字损掩,据他本补。他本“弗”字俱作“不”。敦煌一本“笑”下有“之”字。   (3)马王堆本乙本如此,敦煌同。傅、范“是以”作“故”,有“曰”字。河上、王弼“是以”亦作“故”,无“曰”字。景福、古观楼、龙兴碑及《道德真经》诸本,并无“是以”或“故”,亦无“曰”字。奚侗说:“建言,殆老子所称书名也。《庄子·天下》篇引法言,《鹖冠子·天权》篇引逸言,《鬼谷子·谋》篇引阴言,《汉书·艺文志》有谰言,可证名书曰言,古人之通例也。”蒋锡昌说:“建言,非古载籍名,谓古之立言者。老子引古立言者语,十四章所谓‘执古之道’也。”任继愈说:“建言,可能是古代的现成的谚语,或歌谣,或以建言为书名,但《老子》从未征引过古书,此说恐难成立。”建言,有人说是格言,有人说是成语,今采成语说。   (4)王弼如此。马王堆本乙本“昧”作“费”,“颣”作“类”,三“若”字皆作“如”,下五句中“若”字亦然。“颣”字,河上、傅奕、吕惠卿及景龙、景福、敦煌、龙兴碑、《释文》《道德真经》诸本,同马王堆本,均作“类”。傅奕及宋徽宗、林希逸、董思靖诸本,“夷道”句在“进道”句上。《帛书乙本释文》注:“费,通行本作昧。   按《说文》:‘,目不明也,从目,弗声。’疑费当作。”奚侗说:“夷,平也。平有正谊。颣,左昭二十八年传:‘忿颣无期’,杜注:‘戾也。’戾,有反谊。此谓正言若反。夷颣相对,与明昧、进退同。河上本误作类。”蒋锡昌说:“‘明道若昧’者,以昧为明也。‘进道若退’者,以退为进也。‘夷道若颣’者,以不平为平也。”   (5)依傅奕本写定如此。“上德”句下,原有“大白若”一句,今移“质真”句后。马王堆本乙本三“若”字俱作“如”,“谷”字作“浴”,“媮”字损掩。严遵,“广”作“盛”。敦煌,“足”作“濡”,无“建德”句。“媮”字,傅奕及广明作“偷”;范应元作“输”;河上公作“揄”。俞樾说:“建,当读为健。《释名·释言语》曰:‘健,建也,能有所建为也。’是健、建意同,而义亦得通。‘建德若偷’,言刚健之德,反若偷惰也。正与上句‘广德若不足’一律。”媮、愉、偷三字古通,《集韵》:“愉,或作媮。”《礼记·坊记》注:“言不愉于死亡。”《释文》:“愉,本作偷。”王、范本作“输”,河上作“揄”,盖皆形误。   (6)“大白若辱”句,敦煌本在“上德”句上,他本均在“上德”句下,今依义移“质真”句后。两句均据王本写定。马王堆本乙本“质”字后三字损掩,“大白若辱”作“大白如辱”,亦在“上德”句下。“莫”字,河上公、司马光、冠才质、白玉蟾诸本作“直”,《释文》作“真”。“渝”字,傅作“输”。张松如说:“‘大白若辱’句,今移置‘质真’句后,则‘明道’、‘进道’、‘夷道’与‘上德’、‘广德’、‘建德’,各为三句连读,且‘若辱’上韵‘若渝’,又‘大白’下接‘大方’、‘大器’、‘大音’、‘大象’诸句,读起来就顺当多了。”“质真若渝”,傅奕本作“质直若输”。朱谦之说:“输假为愉,有苟且怀安之意。又为‘渝’。‘质真’之‘真’为‘悳’之讹‘质悳若渝’,盖谓质朴之人,行动迟缓,驽弱有若输愚者也。”刘师培说:“疑‘真’亦作‘德’,盖‘德’字正文作‘悳’,与‘真’相似也。‘质德’与‘广德’、‘建德’一律,‘广德’为广大之德,与‘不足’相反;‘建德’为刚健之德,与‘偷’相反;‘质德’为质朴之德,与‘渝’相反;三德乃并文也。”“辱”字,傅、范本作。范应元说:“音辱,黑垢也。古文如此,河上作辱。”《说文》无字。《玉篇》:“黑也。”当为“辱”之古文。《广雅·释诂》三:“辱,污也。”   (7)河上、王弼及唐宋诸本悉如此。傅奕,“希”作“稀”。马王堆本乙本,“隅”作“禺”,“晚”作“免”,均系省简或音假;“大象无形”,作“天象无刑”,“隐”作“襃”,即“褒”之异体。《帛书乙本释文》注曰:“褒义为大为盛,严遵《道德指归》释此句云‘是知德盛无号,德丰无谥’,盖其经文本作褒,与乙本同,经后人改作隐。隐,蔽也。‘道隐’,犹言道小,与上文‘大方无隅’四句意正相反,疑是误字。”   蒋锡昌说:“此‘无名’乃包括上文‘若昧’、‘若退’、‘若颣’、‘若谷’、‘若辱’、‘若不足’、‘若媮’、‘若渝’、‘无隅’、‘晚成’、‘希声’、‘无形’等意义而言。此句总结上文,非与‘大象’句为偶也。《老子列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盖即据此文而言。‘道隐无名’,言大道隐于无名也。”奚侗“道隐无名”注:“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按,“道隐无名”句,系建言十二句的结语。蒋、奚两说并存,可以相互参证。   (8)马王堆本乙本如此。敦煌无第二“善”字。河上、王弼、傅奕及开元皆作:“夫唯道,善贷且成。”范本,“且”下有“善”字,注曰:“严遵、王弼同古本。河上公作‘善贷且成’。今从古本。”是范见王本亦作“善成”。于省吾《新证》:“按敦煌本‘贷’作‘始’,当从之。始,从台声,与‘贷’声近,且‘贷’、‘始’并之部字。”   【今译】   上等士人听到道,努力去实行;中等士人听到道,将信将疑;下等士人听到道,认为很空泛而加以诽笑。不被诽笑,就不算是什么道。   因此古来就有这样的成语: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崇高的德,好像卑下的谿谷;博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励行的德,好像懈怠。质朴纯真,好像迟笨;最洁白的东西,好像肮脏。最方正的东西,好像没有棱角;最贵重的东西,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音稀声弱;最大的形象,没有踪影。道呵,幽隐而无名。只有这个道,才善于产生一切,而又善于成就一切。 www.xiAoshuotxT.cOMtxt小xiaoshuo说天堂 第42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侯以自称也(3)。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4)。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5)。“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6)。   【题解】   本章前半讲“道”是万物的总根源。老子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万物由“道”派生,由“负阴而抱阳”,到“冲气以为和”,说明宇宙万物产生物的过程。后半讲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谦受益,满招损,符合辩证法之道。前后两半,探索道本,上下文词,似若不接,而义仍相关。(采蒋锡昌说)   注释:   (1)诸通行本皆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同,惟“万物”二字损掩;甲本全部损掩。   奚侗说:“《淮南子·天文训》:‘道者,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道与易异名同体。此云‘一’,即‘太极’,‘二’,即‘两仪’,谓天地也。   天地气合而生和,二生三也。和气合而生物,三生万物也。”大田晴轩说:“道,理也;一,一气也;庄周所谓‘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是也。二,阴阳也;三,形气质之始也。第十四章曰:‘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盖此三者也。意谓道生一气,一气分为阴阳,气化流行于天地之间,形气质具,而后万物生焉,故曰‘三生万物’也。”蒋锡昌说:“道始所生者一,一即道也。自其名而言之,谓之道;自其数而言之,谓之一。然有一即有二,有二即有三,有三即有万,至是巧历不能得其穷焉。老子一二三,只是以三数字表示道生万物,愈生愈多之义。如必以一二三为天地人,或以一为太极,二为天地,三为天地相合之和气,则凿矣。”   (2)诸通行本皆如此。傅,“抱”作“袌”。范,“冲”作“盅”。马王堆本甲本前句损掩,后句“冲”作“中”。乙本只残剩“以为和”三字,余尽损掩。蒋锡昌说:“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之‘冲’,当作‘盅’,此‘冲’当从本字。《说文》:‘盅,气虚也。’‘冲,涌摇也。’二谊不同。道之盈虚,譬之以器,故用‘盅’,阴阳精气,涌摇为和,故用‘冲’,此其例也。范作‘盅’,非是。”   (3)傅奕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人”作“天下”,“谷”作“橐”,“王侯”作“王公”,“自称”作“自名”。乙本“恶”作“亚”,“惟孤”及“名也”诸字损掩。末句,王弼作:“而王公以为称”,敦煌作“而王侯以自名”,范应元作“而王侯以自谓也”。   蒋锡昌说:“上言生生为道之本,此言谦下柔弱,亦为道之本。盖道能生生,所以有其生;君能谦下,所以守其生。上下文词似若不接,而义仍相关也。”   (4)河上公、王弼、傅奕、范应元及《淮南子·人间训》所引悉如此。马王堆本甲本,无“故”字及下“或”字,句作“勿(物)或(损)之,之而(损)”。乙本前句损掩,只残留一“云”(损)字,后句作“云(损)之而益”。苏辙无“故”字。   开元、敦煌、古观楼、龙兴碑及《道德真经》诸本,无下“或”字。严遵无“故物或”三字及下“或”字。《文子·符言》篇所引,一作“故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一作“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盖同马王堆本乙本。   (5)马王堆本甲本如此。前有“故”字,今删。前句“之所教”三字损掩,据近本补;下句“亦”字讹作“夕”,据今本改。乙本两句全部损掩。范应元作“人之所以教我,而亦我之所以教人”。傅奕同范,无“而”字。他本前句尽作“人之所教”,后句殊参差不一。王弼作“我亦教之”,顾欢、邵若愚作“我亦义教之”,吕知常作“而我义教之”,孙盛作“我亦以教人”。奚侗说:“上‘人’字谓古人,凡古人流传之善言以教我者,我亦以之教人,述而不作也。”张松如说:“下句似仍当从帛书作‘亦议而教人’,意即凡前人之所教我者,我亦发为议论去用以教人。后世诸本‘义’字,正是从帛书中的‘议’字演化而来。”   (6)敦煌、傅、范如此。马王堆本甲本,前有“故”字,“梁”字作“良”,句中无“其”字,“吾”字作“我”,“将”字损掩。乙本前句损掩,后句作“吾将以为学父”,“为学”二字损掩。“学父”,他本皆作“教父”。范应元说:“《音辩》云:‘古本作学父,河上公作教父。’按,《尚书》‘惟敩学半,’古本并作‘学’字,则‘学’字宜音‘敩’,亦‘教’也,义同。‘父’,始也。今从古本。”罗运贤说:“《说文》:‘父,巨也。’‘巨,规巨也。’‘教父’,即‘教巨’,犹言‘教条’也。训‘父’为‘始’,非是。”   蒋锡昌说:“‘强梁者不得其死’,盖古人遗言。此语与老子思想相合,故老子取以为教条也。”张松如说:“‘敩父’或省作‘学父’,义同教父。父,训‘始’,训‘本’,或训‘巨’(规巨),谊亦相通。故斟酌众说,语译作‘教学总纲’。”张说甚是,今从之。   【今译】   道产生作为统一体的原始混沌之气,这统一体又分裂为阴阳这两个对立面,这两个对立面又产生新的第三者(阴阳和合),新生的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东西(万物)。万物各自包涵阴、阳两个对立面,这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得到统一。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而王侯们却拿来自我称呼。所以,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有时增加它,反而受到减损。别人怎样教导我们的,我也用来去教导别人。“强狠霸道的人绝没有好下场!”我要把这个事例作为教人的总纲。 wwW.xiaOshuo 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43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1)。无有,入于无间(2)。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3)。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4)。   【题解】   此章,老子又一次申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又讲了“不言”的教诲,“无为”的好处。此种思想,贯串《老子》全书,前已涉及,不再复述。   注释:   (1)马王堆本甲本如此。惟“驰”字损掩,“骋”字省作“甹”。乙本“于”作“乎”,后句末三字损掩。范与《淮南子·原道训》及《道应训》所引同此。王、傅与唐宋本无“于”字,敦煌并无“骋”字。至柔,最柔弱。驰骋,横冲直撞,这里指战胜、控制。坚,刚强。   (2)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只残剩“无间”二字,余皆损掩。《淮南子·道应训》及《文子·道原》篇所引及景龙、景福、古观楼、《道德真经》、宋徽宗、苏辙等唐宋诸本悉同马王堆本甲本。河上公、王弼及唐玄宗御注本,无“于”字。傅奕、范应元、白玉蟾与《淮南子·原道训》所引,上有“出于”二字,作“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张松如说:“‘无有’者,无形之道;‘无间’者,有形之物也。道至柔,物至坚,故曰‘无有入于无间’,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的意思。河上注,‘无有,谓道也。道无形质,故能出入无间,通神明,济群生矣。’得老旨矣。”   (3)马王堆本甲本如此。甲本“吾”省作“五”,“之有”二字损掩;乙本只残留“吾是以”三字及末一“也”字,余乡损掩。傅与《淮南子·道应训》所引同马王堆本。王、范及《淮南子·道应训》所引,无“也”字。景龙、敦煌省作“是以知无为有益”。《文子·自然篇》所引作“是以知其无为而有益也”。   (4)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损掩,只残留末一“矣”字。前二句诸本悉同。末句,傅奕“希”作“稀”,无“能”字。河上、王弼、范应元等,并无“能”字“矣”字,作“天下希及之”。   【今译】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战胜天下最刚强的东西。没有形体的东西,能够渗透进没有间隙的地方。我因此认识到无所作为的好处。不用言辞的教导,无所作为的好处,普天下很少能赶上它的。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44章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1)?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2)。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3)。   【题解】   此章,老子宣扬利己主义思想(即“为我”思想,为以后杨朱一派所继承发挥),提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等语,这对当时贪婪无厌之贵族统治阶级来说,的确是当头棒喝,发人深省;但对一般人来说,又很容易引导人们走到消极保守的道路上去。   注释:   (1)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只残留“名与”二字,余尽损掩。《韩诗外传》所引及诸今本尽同。惟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李道纯《道德会元》,“亡”作“失”。马叙伦说:“后人妄改也。‘亡’与‘病’韵。”奚侗说:“《说文》:‘多,重也。’谊为重叠如重,引伸可训为轻重之重。《汉书·黥布传》‘又多其财’,师古注:‘多,犹重也。’”任继愈说:“多,尊重、重视。《汉书·灌夫传》:‘士亦以此多’。《汉书·袁盎传》:‘诸公闻之,皆多盎’。”名,名誉,荣誉。身,生命。孰,疑问代词,哪个。亲,亲爱、亲切。货,财产。亡,丧失、丢失。病,危害、害处。   (2)景福《道德经碑》及河上公《道德真经注》、顾欢《道德真经注疏》、李荣《道德真经义解》、程大昌《易老通言》悉如此。马王堆本甲本只残留首尾“甚”、“亡”二字,中间八字损掩。乙本全部损掩。傅、王及其他诸通行本,都有“是故”二字于前。《韩诗外传》所引,亦有“是故”二字。李约《道德真经新注》,前有“故”字,无“是”字。   (3)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损掩。景龙、敦煌、龙兴碑及严遵《道德真经指归》、赵至坚《道德真经疏义》同马王堆本。《韩诗外传》所引与河上、王弼、傅奕、范应元及诸通行本,均无“故”字。《淮南子·人间训》所引,“长久”作“脩久”。   (《淮南》书避父讳。)高亨说:“可以长久四字,似后人注语。”   【今译】   名誉与生命,哪个更可爱?生命与财富,哪个更贵重?获得与丢失,哪个更有害?过分的吝啬,必定会造成更大的耗费;过多的储藏,必定会遭受更重的损失。因此,知道满足,便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能长久地存在下去。 www-xiaoshuotxt-c o m_t_xt,小说天堂 第45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1)。大盈若冲,其用不穷(2)。大直若诎,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其用不屈(3)。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4)。   【题解】   任继愈说:“这一章讲的是辩证法的思想。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却又是一种情况。表面情况和实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只有贯彻了‘无为’的原则,才能取得成功。”   注释:   (1)王弼如此。马王堆本甲本同,“弊”作“幣”。乙本损掩。诸通行本大同小异。“缺”字,景龙作。朱谦之《校释》:“‘各本作‘缺’,《意林》卷一引经及河上公注均作,宋刊河上本作。”马叙伦《校诂》:“、并‘缺’之讹。六朝俗书‘缶’旁与‘垂’旁往往相乱。‘缶’,写成,因复误为‘金’也。”   “弊”字,朱谦之《校释》:“傅奕、彭、赵及《韩诗外传》九均作‘敝’。《韵会小补》曰:‘敝,笔别切,《老子》云云。’是方日升所见本作‘敝’。毕沅曰:‘“敝”,河上公、王弼作。’是毕所见河、王本作。今诸河、王本皆作‘弊’,同此石。”此石,指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文。   (2)景龙及王弼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乙本只残留“盈如冲其”四字,余尽损掩。“盈”字,傅、范、敦煌、龙兴碑均作“满”。   “冲”字,傅、范作“盅”。范注曰:“‘大满若盅’,郭云、王弼同古本。”是范所见王本亦作“满”。毕沅说:“李善《魏都赋》注作‘大满若冲’。”朱谦之说:“案作‘盈’是也。‘满’字以避汉惠帝讳而改(蒋锡昌说)。各本作‘盈’,‘盈’字是故书(马叙伦说)。‘冲’,从傅、范本作‘盅’,是也。字亦作‘冲’。《淮南子·原道》‘冲而徐盈’,注:‘虚也。’此‘大盈若冲’,即大盈若虚也。”张松如说:“盅、沖、冲、并通,都是空虚的意思。马谓‘盈’是故书,蒋谓‘满’是避汉讳而改,甚是。帛书作‘盈’,是其证。”   (3)《韩诗外传》卷九所引如此。他本俱无“其用不屈”句。马王堆本甲本作“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乙本只残留“巧如拙”三字及一“绌”字,余尽损掩。马王堆本《老子甲本释文》注:“通行本作‘大辩若讷’。疑此处有脱文,原文作‘大赢如绌,大辩若’。即讷字之误。”今乙本仍残留一“绌”字,据此以推,则马王堆本当为四句,作“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绌,大辩如讷”。   “诎”字,景龙作“屈”,诸河、王本同。傅、范作“诎”,同马王堆本。范应元说:“诎音屈,枉曲也。”诸本“大巧”句均在“大辩”句前。惟《牟子·理惑论》引作“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同《韩诗外传》所引。孙诒让说:“《韩诗外传》九引《老人》,又有‘其用不屈’四字,以上文‘其用不弊’、‘其用不穷’二句例之,则有者是也。韩所据者,犹是先秦西汉古本,故独完备,魏晋以后本,皆脱此句矣。”奚侗说:“《韩诗外传》九引‘大巧若拙’句,在‘大辩若讷’句下,而又有‘其用不屈’四字。例以上文‘其用不弊’、‘其用不穷’二句,知‘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句下,仍有脱简。”奚说是也。尚无确据,不能妄补。可以存疑。   (4)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只残留“趮朕寒”三字,余尽损掩。甲本“躁”作“趮”,“静”作“靓”,“热”作“炅”,今均改作通用字。景龙,“寒”作“塞”。傅奕,“静”作“靖”。“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傅、范句上有“知”字,句中无“可”字。河上、王弼及他唐本,并无“可以”二字;龙兴碑,“可以”二字作“能”,“正”作“政”;道藏严本作“能清能静为天下正”。扬子云《解嘲》李善注作:“知清知静,为天下正”。任继愈说:“躁,《说文》作趮,疾走叫做趮。天冷时,跑跑跳跳,可以不冷,与下文‘静胜热’对照。”   【今译】   最圆满的好似残缺,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败。最充实的好似空虚,它的作用永远不会枯竭。最平直的好似弯曲,最雄辩的好似口钝,最灵巧的好似笨拙,它的作用永远不会穷尽。急走能抵御寒冷,安静能克服暑热,清静无为可以成为天下的统治者。 www。xiaoshuotxt.c o mt/xt.小/说.天+堂 第46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1)。天下无道,戎马生于效(2)。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3)。故知足之足,恒足矣(4)。   【题解】   老子反对一切战争,不论战争的性质是进步还是反动,一概加以反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又认为战争是由于人们不知足、贪心重引起的。只要知足,不贪求什么,就不会发生战争。“知足之足,恒足矣。”这是一种唯心史观。   注释:   (1)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惟甲本“却”字损掩,乙本“天下有”三字及“以”字损掩。诸本同。韩非《解老》所引及唐强思齐本,末句有“也”字。傅本,“粪”作“播”。毕沅《考异》:“古字通。按,播字,番声,古音与粪字类同。此句又当作‘播’,布种也。”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吴澄《道德真经注》,“粪”下均有“车”字。马叙伦说:“各本及韩非《解老》篇、《喻老》篇、《汉书·西域传》注、《文选·七命》注引,并无‘车’字。”高亨《正诂》:“此言天下有道,干戈不兴,走马不用于军而用于田也。却,犹驱也。《韩非·外储说右》上:‘海上有贤狂矞,太公望闻之,往请焉,三却马于门而狂矞不报见也。’《楚辞·愍命》:‘却骐骥以转运兮,腾驴羸以驰逐。’却并驱义,可以互证。《孟子·滕文公》篇:‘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赵注:‘粪治其田。’《礼记·月令》:‘可以粪田畴。’粪亦治田之义。”   (2)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无“天下”二字。诸本尽同甲本。韩非《解老》所引,句末有“矣”字。高亨《正诂》:“此言天下无道,战场在郊,牝马上阵也。戎马者,军中所用之马,与戎车、戎衣同意。《周礼·夏官》马质、校人,并言‘戎马’,则‘戎马’之名旧矣。生,产驹也。《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古者战马用牡不用牝。天下无道,干戈相寻,牡马乏绝,牝马当戎,战阵在郊,故曰:‘戎马生于郊。’”《盐铁论·末通》篇:“闻往者未伐胡越之时,繇赋省而民富足,温衣饱食,藏新食陈,布帛充用,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当此之时,却走马以粪。其后师旅数发,戎马不足,牸牝入阵。故驹犊生于战地,六畜不育于家,五谷不殖于野,民不足于糟糠。”正为此文举一实例,可供参证。   (3)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祸”字以下损掩。傅、范同甲本。诸正本无“罪莫”句,而作“咎莫大于欲得”。《韩诗外传》九引作“罪莫大于多欲”,而无“咎莫”句。“憯”字,范注:“音惨,痛也。”《说文》:“憯,痛也。古音甚。”“莫憯”,敦煌作“莫甚”,他唐本及诸王本作“莫大”,韩非《解老》《喻老》所引,皆同马王堆本,作“莫憯”。“欲得”,韩非《解老》作“欲利”,《喻老》作“欲得”。   (4)河上、王、傅诸通行本悉如此,惟“恒”字作“常”,据马王堆本改。马王堆本多损掩,甲本只残留“恒足矣”三字,乙本只残留“足矣”二字。景龙无“矣”字。敦煌并无“故”字。韩非《喻老》作“知足之为足矣”。司马光本“知足常足矣”。朱谦之《校释》:“案足字从止,即‘趾’字,故义为止。《易》‘鼎析足’,郑注:‘无事曰趾,陈设曰足。’《汉书·五行志》:‘足者止也。’二十八章‘常德乃足’,河上注:‘止也。’刘咸欣曰:‘知止即知反。经屡言知足,即知止,知止谓保富贵也,相对往来皆不常久,必反乃为常,乃能久。’常久,实《老子》宗旨。”   【今译】   国家政治清平,人们赶着战马去种田。国家政治混乱,连怀胎的母马也用来作战。罪恶没有比任情纵欲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重,灾难没有比贪得无厌更惨。所以,知道满足的心理平衡,才是永远的满足。 www。xiaoshuotxt.c o mt@xt`小$说$天"堂 第47章   【原文】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1)。其去弥远,其知弥尠(2)。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名,弗为而成(3)。   【题解】   此章,老子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提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去弥远,其知弥尠”等语,片面强调理性认识,否认感觉观察的重要作用,是一种反科学的观点。   注释:   (1)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窥”字,甲本作“规”,乙本作,据今本改。《吕览·君守》篇所引,两“以”均作“而”。韩非《喻老》所引,两“以”字上,均有“可”字。《淮南子·主术训》所引,无两“于”字,两“以”字均作“而”。傅奕同韩非,无两“于”字。范应元同傅奕,下“知”作“见”。王弼作“不出户,知天下,不闚牖,见天道”。蒋锡昌《校诂》:“‘闚’,《释文》作‘窥’,当据改。王注:‘故不出户闚牖而可知也。’七十章王注:‘可不出户闚牖而知。’疑王本‘见’作‘知’。”毕沅说:“案《韩非子》作“不闚于牖,可以知天道。’《说文解字》曰:‘窥,小视也。’‘闚,闪也。’‘闪,窥头门中也。’《方言》:‘凡相窃视,南楚谓之闚。’沅以为穴中窃视曰窥,门中窃视曰闚,应用‘闚’字。老子楚人,用楚语矣。”   (2)傅、范如此。傅“弥”作,据他本改。“尠”,一作“尟”。范注:“尟字,韩非、王弼同古本。”今韩非《喻老》作:“其出弥远者,其智弥少。”诸王本,“尠”亦作“少”。景龙作“近”。马王堆本甲本作“其出也弥远”,下句只残留一“其”字。   乙本作“其出弥远者,其知弥”,末一字损掩。尠,傅本作“尟”。《说文》:“尟,是少也。”朱骏声说:“贾侍中说字亦作‘尠’。《易·系辞》郑本‘故君子之道尟矣’,虞本‘尟不及矣’,经传皆以‘鲜’为‘罕’为之。《尔雅·释诂》:‘鲜,罕也。’‘鲜,寡也。’鲜、罕皆即此尟字。”毕沅说:“‘尟’古‘鲜少’字,诸本皆作少。”高亨说:“作尟是也。本章户、下为韵,牖、道为韵,远、尟为韵,名、成为韵,即其证。”   (3)据王、傅诸今本并参照马王堆本写定如此。马王堆本甲本只残存“为而”二字,乙本只残存“而名弗为而成”六字,余尽损掩。王、傅俱作“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众本皆同。今依马王堆改“不”作“弗”。韩非《喻老》引作“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毕沅说:“‘知’,本或作‘至’。”马叙伦说:“‘知’当作‘至’。”又谓:“‘名’、‘明’实一字。”武内义雄说:“‘名’乃‘明’之假借。”劳健说:“‘见’,音现,与第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义同,当如韩非。”“弗为”,依马王堆本,他本作“不为”,河上公作“无为”。   【今译】   不出门口,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物。不望窗外,就能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谁走得越远,谁就知道得越少。因此圣人不必经历就能知情,不必眼见就能心明,不必作为就能成功。 wWw。xiaoshuo 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48章   【原文】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1)。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2)。将欲取天下者,恒以无事(3)。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4)。   【题解】   此章,老子强调无为,实际上是有为的。此种“无为则无不为”的思想,反映了老子站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立场,幻想通过消极无为,而达到保全其社会地位的目的。(采《老子注释》说)   注释:   (1)傅、范及《庄子·知北游》所引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下“为”字误作“闻”,“败”假作“云”。甲本损掩,只残留“为”字。河上、王及诸唐本,皆无两“者”字。   范注:“傅奕、严遵与古本,有‘者’字。”蒋锡昌《校诂》:“二十章王注‘下篇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系引此章经文,可证王本二‘日’字上亦有‘者’字。”朱谦之《校释》:“‘为学日益’与二十章‘绝学无忧’,皆指学礼而言。《庄子·知北游》:‘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   (2)傅、范如此。马王堆本甲本损掩,乙本,“损”假作“云”,无下“之”字,上“为”字以下,全部损掩。河上、王弼无“之”字,“则”作“而”。范注:“‘则’字,陈绍、王弼同古本。”古时,“则”用如“而”。王引之《经传释词》:“则犹而也。”赵、彭、吴、潘,句末有“矣”字臧疏及《庄子·知北游》所引,句末有“也”字。   (3)傅奕如此。“恒”作“常”,依马王堆本改。马王堆本乙本作“取天下,恒无事”。甲本同,“无事”二字损掩。河上、王弼及诸唐本作“取天下常以无事”。范作“将取于天下,常以无事”。宋徽宗、司马光、邵若愚、彭耜诸本作“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彭耜说:“《纂微》、苏、曹、达真并作‘取天下’,程无‘故’字。”毕沅说:“河上、王弼无‘将欲’‘者’三字。”罗卷、馆本、易州、蟠溪及成玄英《庄子·逍遥游》篇疏所引,同河、王本,作“取天下,常以无事”。   (4)参照傅奕及马王堆本乙本写定如此。傅无“也”字,据马王堆本补,马王堆本乙本“又不”及“下矣”四字损掩,甲本全部损掩。河上、王弼及诸唐本、宋本,俱无“也”、“又”、“矣”三字。及,若、如果,假设连词。王引之《经传释词》:“及,犹若也。”   【今译】   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道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再减少,以至根本无所知而听任自然,听任自然,就能无所不为。要想夺取天下,就得表现出没有什么举动的样子,如果表现有什么举动来,就不可能取得天下。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49章   【原文】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1)。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矣(2)。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3)。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4)。   【题解】   此章是讲体“道”的“圣人”,即老子理想中的“人君”或“侯王”,贯彻“清静无为”的原则,把老百姓都当婴孩看待,使他们长期保持混混沌沌的纯真状态。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如此,惟“圣”字损掩,据今本补;甲本残损不可读。“恒无心”,河上、王、傅、范及唐宋以来诸今本,大都误作“无常心”。景龙、敦煌、顾欢诸本,无“常”或“恒”字,全句作“圣人无心”,可证“常心”二字,并非老子专用述语。   此句宜依马王堆本作“恒无心”,或依今本作“常无心”。“无心”,犹言无私心。苏辙说:“虚空无形,因万物之形以为形,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如使空自有形,何以形万物哉?是以圣人无心,因百姓之心以为心。”此言颇近老旨。下句,河上、傅奕及诸王本,同景龙、敦煌,无“之”字。   (2)依据马王堆本,参照傅本写定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以下十五字损掩,末有“信也”二字,乙本“善”字下十字损掩,后面作“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傅本作“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诸今本同傅奕有四“吾”字。   景龙、敦煌、龙兴碑、《群书治要》诸本作“得善”、“得信”,无“矣”字。诸王及顾、范、彭、赵诸本,同马王堆本,作“德善”、“德信”,并有“矣”字。罗振玉说:“‘德’字,景龙本、敦煌本均作‘得’。”朱谦之说:“严、傅、遂州本及顾本引《节解》,强本成蔬及荣注引经文,亦均作‘得’。”蒋锡昌《校诂》:“‘德’假为‘得’。此言民之善与不善,圣人一律待之以善而任其自化,则其结果皆得善也。”下句“民之信与不信”,可以类推。   (3)傅奕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圣人之在天下也,欱欱焉”,下五字损掩;甲本“圣人”二字损掩,句作“(圣人)之在天下,焉为天下浑心”。“欱欱”、,当为“歙歙”之异体。后世河上、王弼及唐宋以来诸今本,用字虽有小异,句型则大致同马王堆本。劳健《古本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傅、范皆如此,诸唐本无‘之’字、‘焉’字。‘歙歙’,景龙、景福作‘怵怵’,开元、敦煌作‘惵惵’,《释文》亦作‘歙歙’。‘为天下浑浑焉’,傅本如此。‘浑浑’,范作‘浑心’,诸唐本无‘焉’字,作‘浑其心’。皆非也。按:此乃二偶句,‘在天下歙歙焉’,承‘无常心’句,‘为天下浑浑焉’,承‘以百姓心为心’句。‘在’,即《庄子》‘在宥天下’之‘在’;‘为’,即‘不得已而为之’之‘为’。‘歙歙’,言不敢强为,王弼注云:‘心无所主’是也。‘浑浑’,言不尚明察,王弼注云:‘意无所适。’是也。‘浑浑’,王弼注中今亦作‘浑心’,‘浑心’二字不成文理,显是‘浑浑’之讹,后人又加‘其’字。   作‘浑其心’,并去二‘焉’字,遂使人误读二句如一句,又读‘为’字如‘因为’之‘为’,全失其义矣。”这里采张松如说,据傅本写定,参照劳氏所考,作为译文依据。   (4)河上、傅奕、范应元如此。武英殿王本,误夺前句,藏本有之。司马光《道德真经论》,“耳目”下有“焉”字。马王堆本甲本作“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下二字损掩,乙本残缺不可读。“注”字,顾本成疏:“河上作‘注’,诸本作‘淫’。淫者,染滞也。”马王堆本甲本作“属”。《国语·晋语》:“若先,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故不敢。”韦注:“属,犹注也。”淫、属、注三字声近义通,犹今语所谓注意也。“百姓皆注其耳目”,言百姓皆注意其耳目,以察是非得失,即王注所谓“各用聪明”也。“孩”字,王弼及景龙、开元皆作“孩”,傅、范及《释文》作“咳”,敦煌、龙兴碑作,严遵作“骇”。孩、咳、骇四字通假。高亨《正诂》:“孩,借为阂。《说文》:‘阂,外闭也。’此文云:‘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阂之’,即谓闭塞百姓耳目之聪明,使无闻无见也。此老子之愚民政策耳。”蒋锡昌《校诂》:“言圣人皆以小儿待之,不分别其善不善、信不信也。”又曰:“本章言百姓用智,而圣人化之以愚,亦无为之旨也。”蒋说颇近老旨,今从之。   【今译】   圣人永远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善良的,要善待他们,不善良的,也要善待他们,这样就得到了人们的好感。诚实的,要信任他们,不诚实的,也要信任他们,这样就得到了人们的信任。圣人心存天下,小心谨慎,身为天下,浑厚质朴。百姓的视听都集中在圣人身上,圣人都把他们当成无知无欲的婴儿看待。 www-xiaoshuotxt-c o mt:xt.小``说".天 堂 第50章   【原文】   出生入死(1),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2)。夫何故也(3)?以其生生之厚也(4)。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5)。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6)。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7)。   【题解】   此章,老子阐述“摄生”之道:圣人全于天,依顺天道行事,无所作为,则外患不能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内忧不能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枙十九章枛),长生久视,与天地同其寿命。   注释:   (1)诸通行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本只残留一“生”字。乙本,“出”字损掩,作“生入死”。   (2)傅奕与韩非《解老》所引皆如此。韩引无前“而”字。马王堆本甲本作“(生之徒十)有(三,死亡)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括弧中七字损掩,“生动”间似夺“而”字,末“之”字显系“亦”字之讹。乙本作“生之(徒十又三,死)之徒十又三,而民生,生僮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大略与甲本同。范较韩、傅省“动皆”二字。“而”字以下十六字,王弼作:“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景福作:“民之生,动皆之死地,十有三。”景龙、开元、敦煌、焦竑同王弼,“地”下多一“者”字,作“民之生,动之死地者,十有三”。皆无“生而动”三字,景福、景龙、敦煌、开元,亦无“亦”字。徒,马叙伦说:“徒为步道。《说文》无塗、途二字。   盖徒即塗、途本字也。《庄子·至乐》篇:‘食于道徒’,即道途也。此徒字盖如字读。”十有三,王弼说:“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也。”高延第说:“生之徒,谓得天厚者,可以久生;死之徒,谓得天薄者,中道而殀;动而之死者,谓得天本厚,可以久生;而不自保持,自蹈死地。盖天地之大,人物之蓄,生死纷纭,总不出此三者。”   (3)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夫”字损掩。傅及诸唐本无“也”字,范作“夫何哉”。奈良本、河上公《老子章句》作“夫何故哉”。韩非未引此句。   (4)河上、傅、范及景龙如此。王弼无“也”字。马王堆本甲本作“以其生生也”,乙本无“也”字。高亨说:“生生犹养生也。生生之厚者,逞欲于声色等,是自伤其生而动之死地矣。”高延第说:“生生之厚,谓富贵之人,厚自奉养,服食药饵,以求长生,适自蹈于死地,此即动而之死者之一端也。缘世人但知戕贼为伤生,而以厚自奉养为能养生,不知其取死因也。故申言之。”   (5)王、傅、范如此。景龙,“兕”作,乃“兕”之别构。马王堆本乙本作:“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虎,入军不被兵革。”甲本“闻”、“善”、“辟”三字损掩,“虎”作“矢虎”,“兵革”作“甲兵”。“摄生”,通行本作“摄生”,马王堆本作“执生”。执、摄音近义通。河上公说:“摄,养也。”这里训保养、保护。摄生犹言保护生命。“不遇”,严遵、吴澄、明太祖诸本作“不避”。宋刊《韩非》作“不备”;道藏本河上如众本作“不被”。兕,犀之雌者。《尔雅·释兽》:“形似野牛,一角,重千斤。”《山海经》:“兕出湘水之南,苍黑色。”老子楚人,故以兕为喻。(采朱谦之说)(6)河上、王、傅如此。众本大致相同。马王堆本甲本,“兕”作“矢”,“投”作“惴”。“措”作“昔”,“其刃”二字损掩。乙本大部损掩。“投”字,《淮南子·诠言训》引作“措”;敦煌、龙兴碑作“驻”;《盐铁论·世务》篇引作“用”。“措”字,范及龙兴碑、《释文》、韩非《解老》作“错”。景龙作“揩”。蒋锡昌说:“《说文》:‘投,擿也。’‘兕无所投其角’,言善摄生者,既不为兕所逼,故兕亦无所擿其角也。”朱谦之说:“‘措’,安也。无所措其抓(爪),即无所安其抓(爪)也。”俞樾说:“《释名·释姿容》曰:‘容,用也。’‘兵无所容其刃’,言兵无所用其刃也。”高延第说:“此章为处乱世者指示:兕虎、兵刃,皆凶暴不祥,喻世路之崎岖,人情之险诈。”   (7)傅奕如此。马王堆本甲本同,惟“失”字损掩;乙本前后各有三字损掩。王与诸唐本,无“也”字,无“焉”字。范上句作“夫何哉”,下句亦无“焉”字。韩非所引“无死地焉”四字。   【今译】   人们处在生死攸关的境地。生存的途径占十分之三;死亡的途径占十分之三;有的人为了生存,而从事各种活动,因而陷于死亡,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们迫切要求生存,(反而达不到目的)。听说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兕牛和老虎,进入战阵,也无须披坚执锐。(因为对于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兕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们身上没有可以致死的地方啊!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51章   【原文】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1)。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2)。   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3),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4)。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5)。   【题解】   本章,老子又一次阐述“道”以“无为”的方式生养万物的思想。   “道”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协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去宰制它们。这种品格,就叫做幽深玄远的德———玄德。   注释:   (1)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乙本夺前“而”字,两本“形”字均作“刑”,古“形”“刑”通。诸通行本均无两“而”字,“器”作“势”。蒋锡昌说:“势指各物所处的环境而言。”任继愈《老子新译》译作“对立的势力”。高亨《正诂》:“物形之,势成之二句,义不可通,文必有误。疑此四句当作‘物,道生之,形之;德畜之,成之’。盖转写‘物’字窜入下文,‘形之’二字亦窜入下文,读者以意增‘势’字耳。”张松如《校读》:“高说固颖,而臆断无据。今帛书作‘器’,正好把这一矛盾解决了。   ‘器’,就是器械,就是工具。万物各因‘物’赋形,而又由‘器’以成之也。”复旦大学《老子注释》:“器,有形象的具体事物。”   (2)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甲本“德”字损掩。严遵、敦煌同马王堆本。河上、王、傅、范及唐宋诸通行本,于“万物”下多“莫不”二字。程大昌“是以”作“故”,无“而”字。景福亦省“而”字。开元“万物”作“圣人”。   (3)参照马王堆本甲乙本写定如此。甲本“道”字损掩,无前“也”字。乙本“爵”字后有“也”字。傅、范、开元、敦煌,无三“也”字。河上、诸王、景福诸本,“爵”字作“命”,河上一作“命也”。诸通行本,“恒”皆作“常”。   (4)河上、诸王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无“故”字,夺“德”字。甲本“育”作“遂”,“毒”字及“养之覆之”四字损掩;乙本,“畜”字后四字及末一“之”字损掩。   敦煌夺“畜之”二字。范夺“德”字,作“道生蓄之”。注云:“蓄,积也,古本如此。”   畜、蓄古字通,训积,引申为繁殖。“亭之毒之”,景龙、开元、敦煌、景福四本,作“成之熟之”,傅、范与诸王本及《释文》悉如马王堆本乙本作“亭之毒之”。劳健《古本考》:“亭毒与成熟,声韵皆相近,或古有互训之义。亭毒:犹成熟也。”“养之覆之”,傅、范作“盖之覆之”,他本皆同马王堆本乙本作“养之覆之。”   (5)依据马王堆本及王、傅诸本写定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勿宰也,此之谓玄德”。乙本只残留“弗宰是胃玄德”六字,余尽损掩。通行本俱无三“也”字,三“弗”字皆作“不”。奚侗说:“此四句已见第十章,此复出。”朱谦之说:“罗卷‘恃’误作‘怅’,严本‘谓’作‘为’,又唐李约本无‘长而不宰’句。”   【今译】   “道”生长万物,而“德”繁殖万物;体质构成万物的形状,而型范完成万物的品类。因此万物都尊崇“道”而贵重“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贵重,并没有谁给它们高贵的地位,而是它们永远就是如此自然而然。所以,“道”生长万物,“德”繁殖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结籽、成熟,对万物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这就叫做幽深玄远的德———玄德。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52章   【原文】   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1)。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2)。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3)。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4)。见小曰明,守柔曰强(5)。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6)。   【题解】   张松如说:“本章表现出老子在认识论上片面夸大理性知识作用,轻视感性认识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老子在认识论上这种唯心主义观点,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理论的不成熟性、辩证法思想的不彻底性以及政治思想中的落后保守性。”   注释:   (1)傅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及诸王本,均无“可”字。蒋锡昌《校诂》:“按道藏王弼《道德真经注》于此经文下有注云:‘善始之,则善养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则可以为天下母矣。’道藏《道德真经集注》引弼注,亦有。今注脱去。观注,王本‘以’上有‘可’字,与傅本同,当据补正。二十五章‘可以为天下母’,与此文谊一律,亦其证也。”河上注:“始,道本;母,道迹。道为天下万物始也。”成疏:“天玄道妙本,大智慧源,超绝名言,离诸色象。天下万物,皆从此生。今抗言者,欲令行人识根本知,故经云万物始也。以为母者,言从本降迹,导引苍生,长之育之,如母爱子。故上经云,有名万物母。”张松如说:“此章‘天下有始’,即一章‘无名,万物之始’;此章‘天下母’,即一章‘有名,万物之母’。”   (2)傅、范及今王本皆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同,惟“殆”借作“佁”。甲本“子”字损掩,并夺“既知其子”句。前二句遭藏王本作“既知其母,复知其子”。“得”字,“守”字景福俱作“知”。“以”字,景福作“又”。朱谦之《校释》:“此章所云,即二十五章所谓‘周行而不殆’之旨。‘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即此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也。‘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子母相承不绝,即不殆之义。不殆犹不止。”   (3)王、傅、范诸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大致相同,惟有若干借字,如“兑”字,甲本作,乙本作。“终”字乙本作“冬”,“勤”字均作“堇”。“兑”字景福作“锐”,今传诸河上本,悉如他本作“兑”。注云:“目也。”《释文》引古河上本作“锐”,当为“兑”之形误。俞樾谓“兑”当读为“穴”。孙诒让谓“兑”当读为“隧”。奚侗说:“《易·说卦》:‘兑为口’,引申凡有孔窍者皆可云兑。《淮南子·道应训》:‘王者欲久持之,则塞民于兑’,高注:‘兑,耳目鼻口也。老子曰:‘塞其兑’是也。’”“门”字,奚侗说:“‘门’谓精神之门。塞兑闭门,使民无知无欲,可以不劳而理。”“勤”字,马叙伦说:“勤,借为堇。《说文》曰:‘病也。’”   (4)河上、王、傅、范及唐宋诸本如此。马王堆本“开”作“启”,甲本“兑”作“闷”,盖“门”字之讹;乙本,“济”省作“齐”,“救”假作“棘”。龙兴碑,“兑”亦作“门”,同马王堆本甲本。奚侗说:“《尔雅·释言》:‘济,益也。’‘救’,当训治。   《吕览·劝学》篇:‘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高注:‘救,治也。’开其兑,则民多智慧;益其事,则法令滋彰;天下愈以爚乱,终身不能治也。”   (5)河上、王、傅、范及唐宋诸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大致相同,惟甲本“见”字、“明”字损掩;乙本“柔曰”二字损掩。“守”字,敦煌作“用”。   (6)河上、傅、范及唐宋诸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大致相同,惟甲本“遗”讹作“道”,“殃”省作“央”,“谓”省作“胃”;乙本字多损掩。“是谓袭常”,王本作“是为习常”。马叙伦说:“袭、习古通。《周礼·胥师》注曰:‘故书袭为习。’是其例证。”这里袭训熟习、熟悉。   【今译】   天下万物都有一个开端,可以把它作为天下万物的根本。已经掌握了万物的根本———母,就会认识万物的本身———子;已经认识了万物的本身———子,还要坚守万物的根本———母;一辈子就不会有危险。   阻塞沟通知识的渠道,关闭传递知识的门户,一辈子就不会受窘困。   打开沟通知识的渠道,完成自己的种种事业,一辈子就不可救药。能看到精微的叫做“明”,能保持柔弱的叫做“强”。拨开自身隐蓄的光亮,回复到明察精微的境界,不给自己留下灾难,这就是熟习常道。 www。xiaoshuotxt.c o mtxt?小说/\天、堂 第53章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1)。大道甚夷,而民好径(2)。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3)。是谓盗竽,盗竽非道也哉(4)!【题解】   张松如说:“本章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现象。”“从老子的‘财货有余,是谓盗竽’,到庄子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它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这一历史时期,随着剥削方式的变化以及与此而来的对剩余劳动之剥削的加强,社会上两大对抗阶级矛盾的深化。”   注释:   (1)王、傅及诸通行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使我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括弧中五字皆损掩。乙本作:“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他是畏。”“他”盖“迤”之讹。介然,劳健《古本考》:“《荀子·修身》篇:‘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杨倞注:‘介然,坚固貌。’此亦当如杨解,谓知之确,信之坚,故无惑于便巧虚张,而归就平实,行于大道也。”施,张松如说:“读为,邪也。言行于大道之中,惟惧其入于邪道也。”   (2)王弼、傅奕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大道甚夷,民甚好。”乙本“大道”二字损掩,末字作“解”。“解”、皆“径”字声假。范作:“大道甚,民甚好径。”   “而”字,敦煌、龙兴碑作“其”。“民”字景龙、龙兴碑作“人”。“而民”,开元作“民其”,古观楼、唐玄宗、苏辙、吕知常、寇才质诸本,同范应元作“民甚”。朱谦之说:“‘夷’,范本作。范曰:古本如此,《说文》云:‘行平易也。’”又说:“‘径’字,严本作‘迳’,景龙、御注、宋刊河上本皆作。《意林》卷一引经‘而民好’,注引河上公‘,邪不平正也’。”奚侗说:“‘人’,指人主,各本皆误作‘民’,与下文谊不相属。盖古籍往往‘人’、‘民’互用,以其谊可两通。此‘人’字属‘君’言,自不能借‘民’为之,兹改正。‘径’,邪道也,见《离骚》王逸注。”张松如说:“此章中‘我’字,当为老氏自谓。‘民’或‘人’不必固定指君。如与下文谊相属,谓为指朝中人主左右之人,于义似更恰当。”张说甚是,今从之。   (3)依诸通行本写定如此。各本用字略有差异。马王堆本甲本,“厌”、“剑”及末三字损掩,乙本末二字损掩,两本均夺“饮”字,“财货”,甲本作“货”,乙本作“赉财”。“采”字,王弼作“綵”,广明作“丝”,开元作“彩”。“财货”,敦煌、龙兴碑等作“资货”,宋徽宗、吕惠卿、邵若愚等作“资财”,傅、范、苏等作“货财”,王弼作“财货”。除,高亨说:“除,读为塗。《文选·西都赋》李注引《广雅》:‘塗、圬也。’除、塗同声字,古通用。”陆希声说:“观朝阙甚修除,墙宇甚雕峻,则知其君好土木之功,多嬉游之娱矣。观田野甚荒芜,则知君好力役,夺民时矣。观仓廪甚空虚,则知其君好末作,废本业矣。观衣服多文采,则知其君好淫巧,蠡女工矣。观佩带皆利剑,则知其君好武勇,生国患矣。观饮食常饜饫,则知其君好醉饱,忘民事矣。   观资货常有余,则知其君好聚敛,困民财矣。”   (4)依韩非《解老》并参照傅奕与敦煌、《释文》写定如此。“竽”字,诸本作“夸”,或作“誇”或“跨”。马王堆本甲本损掩,乙本仅存木旁,或是从木于声之字。   范与开元、河上、诸王本及道藏龙兴碑诸本作“是谓道夸,非道也哉”。傅与敦煌、《释文》,并重“盗夸”二字。俞樾谓“夸”字无义,应从韩非《解老》篇作“盗竽”。   高亨谓“夸”“竽”同声系,古通用。毕沅谓古从于字皆训大。《尔雅·释诂》:“宇,大也。”《说文》:“大叶实根骇人谓之芋”。隶文竹帅不分,疑韩非“竽”作“芋”。据此,宇、芋、竽声近义通。竽,训大,引申为渠魁、头目。盗竽,即盗魁,犹言强盗头子。   【今译】   假使我确实有了自己的看法,行走在大道上,唯一害怕的是步入邪路。大道很平坦,可是有些歹人总爱走险僻的小路。宫殿很整洁,农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王侯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吃厌了山珍海味;财物富裕。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强盗头子是不合乎道的呀!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54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1)。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2)。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3)。吾奚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4)。   【题解】   此章,老子阐述“道”的功能和“德”(“道”的体现)给人们带来的许多好处。王侯们如能把“道”“德”这个原则贯彻到个人及天下,就可以取得修身、治家、治乡、治国、治天下的光辉业绩。这是对统治者的说教。   注释:   (1)依马王堆本并参照诸王本写定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前二句各有损掩,据王本补。王本“绝”字作“辍”,据马王堆本改。诸通行本俱作“辍”。韩非《喻老》所引作:“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诸本无“其”字及“世世”二字,河上,傅、范、景龙、敦煌、古观楼与唐宋诸本,并无“以”字。罗振玉说:“敦煌本无‘者’字,景龙本、敦煌本无‘以’字,‘祀’,敦煌本作‘祠’。”   (2)傅、范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同,惟“乃馀”作“有馀”,“邦”作“国”,“丰”作“夆”,“溥”作“博”。甲本大部损掩。“修之”,景龙作“修于”,诸王本作“修之于”。五“乃”字,敦煌及赵至坚《道德真经疏义》俱作“能”,并于第二“能”下有“有”字。“乃”“能”二字,古可互用。王弼及诸通行本,“邦”字作“国”,“溥”字作“普”。“普”为“溥”之通假。《说文》:“溥,沛也。”刘师培说:“韩非子《解老》篇云:‘治邦者行此节,则乡之有德者益众,故曰修之身,其德乃丰。’则‘国’当作‘邦’。‘邦’‘丰’叶韵。盖改‘邦’为‘国’,亦因汉人避高祖之讳也。下文‘以国观国’,《解老》篇亦作‘邦’,均当依彼文订正。”   (3)傅、范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俱无“故”字,甲本第一“观”字及末“天下”二字损掩。乙本夺“以乡观乡”句,“邦”作“国”。王弼及诸通行本“邦”亦作“国”。   蒋锡昌说:“‘以身观身’,言以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孰得孰失,孰存孰亡也。   下四句文谊,依此类推。”   (4)傅、范如此。马王堆本甲本损掩,乙本作:“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哉)?   以此。”前“以”字及“此”字损掩,“奚”、“何”古通用,“兹”字当是“哉”字音假。   诸王本,“奚”亦作“何”,无“之”字。景龙、开元、敦煌、龙兴碑诸本,有“之”字,无“哉”字。蒋锡昌说:“‘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言吾何以知天下一切得失存亡乎?吾由道以知之也。‘此’,道也。”   【今译】   善于建树功业的人,不会中途动摇,善于保持功业的人,不会丧失时机,这样的统治者,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子孙的祭祀,永不断绝。用“道”来修身,他的“德”就会真实;用“道”来治家,他的“德”就会充裕;用“道”来治乡,他的“德”就会长久;用“道”来治国,他的“德”就会昌盛;用“道”来治天下,他的“德”就会博大。所以用修身的观点来观察一身,用治家的观点来观察一家,用治乡的观点来观察一乡,用治国的观点来观察一国,用治天下的观点来观察天下。我凭什么了解天下的情形呢?就是依据这个方法。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55章   【原文】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1)。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2)。骨弱筋柔而握固(3)。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4)。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5)。精和曰常(6)。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7)。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8)。   【题解】   任继愈说:“老子宣传‘无为’、蒙昧主义的处世哲学,教人们回到愚昧无知的原始状态。认为只有像无知无欲的婴儿那样,才算最符合‘道’的标准。经常保持柔弱、无知的状态,才可以避免灾祸,否则就不合于‘道’的原则,就要死亡。”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含德”二字及“者”字损掩。王弼及诸通行本无“者”字,傅、范有“者”字,句末并有“也”字,傅“比”下有“之”字。《列子·天瑞》篇张湛注引作:“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赤子,《汉书·贾谊传》刘奉世注:“婴儿体色赤,故曰赤子。”   (2)据马王堆本并参照王、范诸本写定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逢(蜂)(虺)地(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乙本作:“蠭(蜂)疠(虿)虫(虺)蛇弗赫(螫),据(攫)鸟孟(猛)兽弗捕(搏)。”诸本均分作三句,王本作:“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傅本作:“蜂虿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搏。”王本“蜂虿虺蛇”四字或傅本“蜂虿”二字,河上、严遵及诸唐宋本均作“毒虫”,独范应元本作“蜂虿虺蛇不螫,猛兽攫鸟不搏”,实近马王堆本甲乙本。“搏”字,《道德真经》及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作“抟”。虿,蝎一类的毒虫。虺,一种有毒的蛇类。螫,训刺,《字林》:“螫,虫行毒也。”攫鸟,高亨说:“攫鸟,犹云鸷鸟也。”   (3)马王堆本甲本及河上、王、傅、范诸通行本皆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骨筋柔弱而握固。”   (4)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牝”下六字、“精”下一字损掩。“会”字,诸本作“合”。“朘怒”,诸王本作“全作”,傅、范作“朘作”,景福、敦煌、古观楼、龙兴碑诸本作“作”。于思泊说:“全,元部。谆部。元、谆通转。”《释文》:“全,河上作,一本作朘。《说文》云:‘赤子阴也。’”《老子注释》:“牝,这里泛指雌性。牡,雄性。朘、男孩的生殖器。”景龙、开元、敦煌俱省“也”字。   (5)王弼及诸唐本如此。马王堆本甲本,“嗄”作,当为“憂”之省,读为“嚘”。乙本仅存右部“口”旁,参照甲本写定作“嚘”。《玉篇·口部》:“嚘,于求切,气逆也。”严遵本正作:“终日噑而不嚘。”傅奕本亦作:“终日号而嗌不。”   “嚘”、当是同字异构。“不嗄”,宋刊河上本作“不哑”,道藏河上本作“嗌而不嗄”。《玉篇·口部》:“哑,于雅切,不言也。”“嗄,所讶切,声破也。”不言与声破,义正相近。景龙、开元、敦煌俱省“也”字。   (6)据高亨《正诂》写定如此。诸本俱作“知和曰常”。马王堆本甲本作“和曰常”,乙本损掩,只剩一“常”字。高亨说:“知和曰常,义不可通,疑‘知’当作‘精’。盖‘精’字转写捝去,读者依下文增‘知’字耳。前文云:‘精之至也。’又云:‘和之至也。’故此总之曰‘精和曰常’。常乃自然之义,此言‘精’与‘和’,乃性之自然也。”张松如说:“号而不嗄,和之至,近似合二为一;未会而怒,精之至;近似一分为二。总之,精和者一中有二,一处一中,此之谓‘常’也。”   (7)王、范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大致相同。马王堆本乙本,第二“曰”字损掩。傅本“曰强”作“则强”。龙兴碑本,无“知常曰明”句,“祥”作“详”。李道纯作“盖生不祥”。张松如说:“‘祥’字、‘不’字皆误。”劳健说:“古称袄祥、灾祥,凡诸变异,本统谓之不祥,非如今义专以吉善为祥也。”奚侗说:“‘祥’,当训眚。   《易》‘复有灾眚’,子夏《传》‘袄祥曰眚’。是祥有眚谊。灾眚连语,眚亦灾也。   《庄子·德充符》篇:‘常因自然而不益生。’盖以生不可益,益之则反乎自然而灾害至矣。”李奇说:“内妖曰眚,外妖曰祥。”《玉篇》:“祥,妖怪也。”《左传》昭公十八年:“将有不祥。”祥,指灾祸,义如今“殃”字。马叙伦说:“‘氣’,当作‘气’,‘彊’,借为‘僵’。《庄子·则阳》篇:‘推而彊之’,《玉篇》引作‘僵’,是其例证。   老庄‘氣’字有视‘心’字义为胜者,如《庄子·人间世》篇:‘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氣。氣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应帝王》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本书‘专氣致柔’‘冲氣以为和’,皆是也。此‘氣’字义亦然,故曰‘心使氣曰僵’。”又“‘曰’、‘则’通用。”这里“心使气曰僵”,即“心使气则僵”。   (8)王、傅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同,“壮”字损掩。甲本“物壮”二字及末三字损掩,“则”字作“即”。范及古观楼、《道德真经》诸本“谓”“之”作“是谓”。敦煌、龙兴碑,二“不”字并作“非”。寇才质本“已”作“死”。高亨说:“此三句已见三十章。”   【今译】   含德浑厚的人,好比无知无欲的婴儿。蜂蝎毒蛇不来伤他,凶鸟猛兽不来抓他。骨头嫩弱,筋脉柔软,而拳头却攥得紧紧的。还不懂得男女的交合,而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是由于他的精气非常旺盛的缘故。整天哭号而嗓子不哑,是由于他的元气非常淳厚的缘故。精气的旺盛与元气的淳厚,乃是自然的常道,掌握了常道,就是明智。一味贪图生活享受,就是灾祸。意志受感情驱使,就变得麻木无知。万物壮大就要走向衰老,这就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必然早死。 wWw。xiaoshuo txt.coMt:xt.小``说".天 堂 第56章   【原文】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1)。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2);是谓玄同(3)。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4),故为天下贵(5)。   【题解】   本章,老子继续宣扬蒙昧主义思想。这里所讲的“玄同”,也就是“抱一”、“得一”,即一切事物处于一种没有差别的“同一”状态中。因此,凡能领悟“玄同”的人,最为天下人所重视。   注释:   (1)马王堆本甲乙本皆如此,甲本“知者”二字损掩。他本两“弗”字均作“不”。   傅、范于二句下各有“也”字。马叙伦说:“《辅行记》三之一引,‘者’字作‘则’,无二‘也’字。五之一引,但无‘也’字。《理惑论》及《文选·魏都赋》注、《运命论》注引,并无二‘也’字。《庄子·知北游》篇曰:‘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盖即此文,亦无二‘也’字。《淮南子·道应训》:‘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即此文,无上‘也’字。”   (2)傅、范如此。诸本大致相同。“纷”字,王弼作“分”,景龙、景福、龙兴碑作“忿”。马王堆本甲本,“兑”字作“闷”,“挫”、“解”二句,在“和”、“同”二句后。   “门”、“和”二字损掩。乙本“兑”字作,“挫”、“解”二句,亦在“和”、“同”二句后,且两句并为一句,作“挫其锐而解其纷”。张松如说:“‘而’通作‘以’。此证‘和’‘同’二句,以‘塞’、‘闭’二句,均应各作一句。前两句已见前五十二章,后四句已见前四章。”   (3)马王堆本甲乙本悉如此,诸本并同。高亨说:“如是天下已致玄妙齐同之境,故曰是谓玄同。”蒋锡昌说:“‘玄’即道,亦即无名。‘玄同’即无名之同,犹云同于道也。此言能塞兑闭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是谓同于道也。”   (4)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故不可得而亲”句末衍“也”字。宋刊河上本同马王堆本甲本。傅、范无“故”字,诸唐本皆有“故”字。景福、龙兴碑无六“而”字。   王弼及开元,无三“亦”字。   (5)马王堆本甲乙本及诸通行本皆如此。张松如说:“前云‘不可得而贵’隔句又云‘故为天下贵’。‘贵’字疑有误。”高亨说:“‘天下贵’当作‘天下贞’,贞、贵形近,且涉上文而讹。三十九章曰:‘侯王无以为贞。’王本‘贞’误作‘贵’,即其例证。三十九章曰:‘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此句正与彼同。‘贞’借为‘正’。   ‘正’,长也,君也。又六十二章曰:‘故为天下贵。’‘贵’亦‘贞’字之讹。”其言可备一说,录以备考。【今译】   有智慧的人不会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没有智慧。堵塞沟通知识的穴窍,关闭传递知识的门窗;挫掉自己的锋芒,解脱自己的纷扰;蕴藏自己的光彩,混同自己于尘垢之中;这就叫做高深微妙的玄同。   所以(对于领悟了“玄同”的人)既不可能跟他亲近,也不可能跟他疏远;既不可能使他获利,也不可能使他受害;既不可能使他尊贵,也不可能使他卑贱,因此,就为天下人所重视。 wW w.xia 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57章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1)。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2)。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3);民多知慧,而邪事滋起;法令滋章,而盗贼多有(4)。是以圣人之言曰(5):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6)。   【题解】   本章,老子宣扬他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把天道自然的思想,推之于人道,认为人类社会应同自然界一样,无为自化,生生不已,因而否定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否定人类的社会实践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要“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以避免“民弥贫”、“邦家滋昏”这些事情的发生。这种“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是消极倒退的,是阻挠社会发展的。   注释:   (1)王、范如此。马王堆本大致相同,惟“治”作“之”,“奇”作“畸”。甲本“国”字作“邦”,乙本作“国”。傅及开元,“正”作“政”。达真子《老子》,“无事”作“无为”。朱谦之说:“‘正’、‘政’古二字通用,唯此与‘奇’对,当作‘正’。四十五章‘清静为天下正’,与此章‘我好静而民自正’,皆当用本字。”刘师培说:“奇与正对文,则奇义同邪。《管子·白心》篇‘奇身名废’,注云:‘奇,邪不正也。’是奇即不正。以奇用兵,即不依正术用兵也。”张松如说:“正与奇对文。正者,谓清静之道也。奇者,谓权诈之术也。此言以清静之道治国,以权诈之术用兵,以无所事事取天下也。”   (2)河、王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吾何以知其然也才(哉)”,无“以此”二字;甲本大致相同,惟“何以知其然”五字损掩。道藏御注作:“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御疏又以“其”字作“之”字。开元与诸唐本作:“吾何以知其然,以此。”   傅、范作:“吾奚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下有“夫”字,当属下句。劳健读作“以此夫”,非是。马王堆本甲乙本俱省“以此”二字,下句从“夫”字起,可证劳读之误。   (3)据马王堆本并参照傅、范写定如此。马王堆本甲本“多忌”二字损掩,“滋”省作“兹”。乙本“而邦家滋”四字损掩。傅“弥”作,“邦家”作“国家”,无下“而”字。王本无“夫”字,末句同傅作“国家滋昏”。诸本“邦”字均作“国”。   (4)参照傅、范写定如此。范“慧”作“惠”。傅下无“而”字,王弼前二句作“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后二句同傅,惟“章”作“彰”。马王堆本甲乙本俱多损掩,难于句读。乙本残留“物兹章,而盗贼”六字,可证“法令”当作“法物”。河上及景龙、景福、敦煌、《治要》诸本,“法令”皆作“法物”,同马王堆本乙本。   (5)马王堆本乙本如此,惟“圣”字损掩,据他本补。甲本全句损掩。严遵无“是以”二字,作“圣人之言云”。河、王、傅、范及诸通行本,皆作“故圣人云”。   (6)河、王、傅、范诸本皆如此。惟傅“静”作“靖”。马王堆本乙本大致相同,惟“无欲”作“欲不欲”。甲本后二句损掩,前二句作“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开元、古观楼、龙兴碑及《道德真经》诸本,“无事”句在“好静”句上。   敦煌唐写本残卷及道藏河上本,多“我无情而民自清”一句,义无可取,他本皆无。   【今译】   用正大光明的方法治国,用出奇制胜的战术作战,用以静制动的手段夺取天下。我从哪里知道这种情形呢?就从这里。天下的禁令忌讳越多,人民就越贫穷;民间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昏乱;人民的智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凶;法令规章制订得越详明,盗贼反而越多。因此圣人说,我无为,人民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自然规矩;我无事,人民自然富足;我无欲,人民自然淳朴。 www.xiaoshuotxt。comt?xt_小_说天\堂 第58章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孰知其极?其无正邪(3)。正复为奇,善复为袄(4)。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5)。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6)。   【题解】   本章,老子认为,福与祸、正与奇、善与祆,能够互相转化。这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可是,最后四句提出,人们处理一切事物,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分、过甚,这是违反辩证法思想的。   注释:   (1)河上、王弼如此。傅、范作:“其政闵闵,其民偆偆;其政詧詧,其民缺缺。”   马王堆本甲本,前二句损掩,后二句作“其政察察,其邦夬夬”。乙本后三字损掩,前二句作“其正,其民屯屯”,馀同甲本。景龙、龙兴碑,两“民”字俱作“人”。   张松如说:“‘闷闷’,帛书作,傅、范作‘闵闵’,《淮南子》引作‘惛惛’。‘谆谆’,帛书作‘屯屯’,景龙、景福、敦煌及《释文》《备要》诸本作‘醇醇’,傅、范作‘偆偆’,《淮南子》引作‘纯纯’,龙兴碑作‘蠢蠢’。‘察察’,傅、范作‘詧詧’,‘缺缺’,诸唐本多作。凡此皆同声假借,或古字相通。‘民’字一作‘人’,当系唐人避讳而改。惟据帛书甲本,此‘民’字,古当为‘邦’字,其作‘民’字,或已为汉人避讳而改者矣。‘察察’,严刻急疾貌。‘缺缺’,机诈满面貌。高亨曰:‘缺,疑借为狯。《说文》:“狯,狡狯也。”狯狯,诈也’。朱芾煌《老子述异》以此四句属上五十七章,亦可备一说。”   (2)河、王、傅诸本如此。韩非《解老》所引亦同。马王堆本甲本,无两“兮”字,乙本夺前句,后句亦无“兮”字,“祸”字损掩。景龙、龙兴碑亦无两“兮”字,同马王堆本。景福、古观楼、《道德真经》及唐玄宗、范应元、唐宋诸本,并无二“之”字。   (3)范与开元、古观楼、《道德真经》诸本如此。张松如说:“‘邪’字,傅作‘衺’,马叙伦从之,作为正邪之邪,以实代虚,非是。今诸王本及他本多无‘邪’字。帛书甲本损掩,乙本作:‘孰知其极,(其)无正也?’也、邪古通用。此为疑词,无实义。‘无正’,犹无定。正、定义互通。‘正’字,龙兴碑及李荣《道德真经义解》作‘政’,亦误。”   (4)傅、范如此。“祆”字,河上作“訞”,王弼作“妖”,古通用。马王堆本甲本,全部损掩,乙本亦残损不可句读。景龙及龙兴碑“正”字作“政”。   (5)参照韩非所引,上句从傅,下句从范写定如此。傅下句无“已”字,范上句“人”作“民”,无“也”字。诸王本作“人之速。其日固久”。诸唐本亦皆无“也”、“已”、“矣”三字。马王堆本甲本损掩,乙本作“(人)之悉也,其日固久矣”。韩非《解老》所引作:“人之迷也,其日故以久矣”。松皋圆说:“故以、固已通。”   (6)王、傅、范如此。韩非《解老》所引,无“是以圣人”四字,馀悉同。马王堆本甲本损掩,乙本有“是以”二字,省“圣人”二字,“刿”作“刺”,“肆”作“绁”,“耀”作“眺”。盖皆同谊或声假字,“刿”字,河上作“害”,御注作“秽”。“刿”与“害”义近,“刿”与“秽”声近实误。张松如说:“‘廉而不刿’,此古语也。亦见于《荀子·不苟》篇,杨倞注:‘廉,棱也。《说文》云:‘刿,利伤也。’但有廉隅,不至于仞伤也。”“耀”字,河上作“曜”,《释文》作“嬥”,韩非所引作“耀”,并通用。   【今译】   政治上宽厚,人民就谆朴;政治上苛细,人民就狡诈。灾祸呵,幸福的亲近伴侣;幸福呵,灾祸的藏身之所。谁知道它的终极原因?   恐怕没有正常的准绳。正常可以变为反常,善良可以化为妖孽。人民的迷惑不解,由来已久了。因此“圣人”,方正而不显得倔犟,有棱角而不至于伤害别人的尊严,正直而不至于肆无忌惮,明亮而不耀人刺眼。 w w w. xiao shuotxt. co m_t_xt,小说天堂 第59章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1)。夫唯啬,是以早服(2)。早服是谓重积德(3)。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4)。莫知其极,可以有国(5)。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6)。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文道也(7)。   【题解】   张松如说:“老子认为大而维持国家的统治,小而维持生命的长久,都离不开‘啬’这条原则,都要从‘啬’这条原则做起。”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损掩。王、傅、景龙诸本同。韩非《解老》所引及严遵、《释文》诸本,“若”作“如”。龙兴碑、赵至坚,“啬”作“式”。“式”盖“啬”之借字。韩非《解老》:“书之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所谓事天者,不极聪明之力,不尽知识之任。苟极尽则费神多,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是以啬之。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啬。’”《说文》:“啬,爱濇也。从来声。来者而藏之,故田夫谓之啬夫。”高亨说:“啬,从来从。来,麦也。即收麦而藏于中之象也,是啬夫收藏之义,衍而为爱而不用之义。此啬字谓收藏其神形而不用,以归于无为也。”任继愈说:“啬,吝啬,应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啬’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它有爱惜精神、积蓄力量的意义,与六十七章‘俭’的意义相近。”   (2)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损掩。韩非《解老》所引及河上、傅、范、敦煌同。   他唐本及王弼“是以”作“是谓”。范应元说:“王弼、孙登及世本作‘早复’。”宋徽宗、陆希声、邓锜、邵若愚、司马光、林希逸、董思靖诸宋本及《释文》,亦作“服”。   或亦作“伏”,盖为同音假借。蒋锡昌《校诂》:“《尔雅·释言》:‘复,返也。’四十章:‘返者道之动。’‘早复’,谓早返于道也。王注:‘早复常也。’常,即常道,亦谓早返常道也。”劳健《古本考》:“早服,犹言早从事。此句重在‘早’字,‘服’字但取叶韵。啬敛聚积,不早从事则无功,早服谓之重积德。德者,得也,犹孟子所谓集义所生者也,不早服,则义袭而取之者矣。孟子养气之说,皆与此章大旨相似。   韩非亦解‘服’字为‘服从道理’,作‘服’是也。”张松如说:“河上章句云:‘早,先也;服,得也。’早服云者,犹今言预见之谓。劳义较蒋说为长。”   (4)河、王、傅、范及诸唐本如此,“克”字或作“剋”、作“尅”,古通。韩非《解老》所引同。严遵本无“无不克则”四字,龙兴碑及赵志坚只省下“则”字。马王堆本甲本损掩,乙本只残留“莫知其”三字,前后俱损掩。   (5)王、傅与诸唐本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上句损掩,乙本“极”字及“可以”二字损掩。严遵“有”作“为”。范应元及韩非所引,“可”上有“则”字。劳健《古本考》:“下文‘可以长久’,众本皆无‘则’字,韩、范此句‘则’字疑衍、既曰‘可以’,不烦更言‘则’也。”高亨《正诂》:“此句误脱‘之母’二字,当作‘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之母’。”张松如《校读》:“这是四字句例推演而云然。而帛书甲本正作‘可以有国’,乙本亦只残留‘有国’二字。且韩非以‘有国’与‘有身’、‘有其国’与‘保其身’相提并论,于此,疑无‘之母’二字为是。高说非也。”   (6)马王堆本甲乙本及韩非《解老》所引皆如此,诸本并同。惟马王堆本乙本,“以”字、“长”字损掩,龙兴碑“长久”作“久长”。韩非说:“所谓‘有国之母’,母者,道也。道也者,生于所以有国之术,所以有国之术,故谓之‘有国之母’。”   (7)韩非《解老》所引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是胃(谓)深根固氐(柢)长生久视之道也。”甲本同,“根”假作“槿”。诸本同马王堆本,而无“也”字。又河上本与诸唐本,“柢”作“蔕”,他本或作“蒂”。张松如《校读》:“此句上承‘可以长久’而言,属解释性质,韩文义长。”   【今译】   治理人民和侍奉上天,没有比积蓄力量更重要的了。要积蓄力量,就应该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叫做不断地积聚“德”。不断地积聚“德”,就能够攻无不克。攻无不克,就具有无法估计的力量。具有不可估计的力量,就可以统治国家。有了统治国家的根本,就可以长久地维持统治。根扎得深,柢长得牢,正符合延长生命的原则。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60章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1)。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2)。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3)。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4)。   【题解】   本章,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说统治阶级不要以烦苟之政扰民,而要“清静无为”,也就是“以道莅天下”。若能如此,不但鬼不灵验,神也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伤害人。两者互不相伤,所以他们的“德”就互相结合在一起。 WWw.xiAosHuotxt.COMtxt小_说天/堂 第61章   【原文】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1)。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2)。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3)。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4)。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5)。   【题解】   本章讲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该互相谦下,特别是大国之于小国,更宜为下。吴澂说:“大国下小国者,欲兼畜小国而已;小国下大国者,欲入事大国而已;两者皆能下,则大小各得其所欲。然小者素在人下,不患乎不能下;大者非在人下,或恐其不能下,故曰:‘大者宜为下’。”   注释:   (1)依马王堆本甲本,参照乙本,写定如此。甲本“交”字作“郊”,“静”作“靓”,依乙本改。“故”字及“故”前“也”字损掩,依乙本补。乙本“邦”作“国”,“国”下七字损掩,“天下之牝”、“故宜为下”两句下,各有“也”字。此段,傅奕作:“大国者,天下之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靖胜牡。以其靖,故为下也。”王弼作:“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劳健参照傅、范及诸唐本写作:“大国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其静为下。”范应元本“交”上有“所”字,“牝”作“牲”。   敦煌唐写本与道藏龙兴碑本,“交”作“郊”,同马王堆本甲本。诸本文字,多参差不同,而其共同点,则是以“天下之交”四字,放在“天下之牝”句前,并以“牝”字断句,王弼注云:“‘天下之交’,天下之所归会者也。‘天下之牝’,静而不求,物自归之也。”蒋锡昌《校诂》:“此文诸本纷异,以谊求之,当仍以王本为长也。”又说:“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下流’乃指江海而言。‘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当为一句。言大国者,其所处态度,应如江海,而为天下众水所交会,又应如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而以静为下也。此句文法组织,颇为复杂,故读者每不易得其主意所在也。”张松如《校读》:“‘天下之牝’、‘天下之交’,都是由‘下流’一语所生发,其谊并同,不必分作两义也。”张说甚是,今从之。   (2)依马王堆本甲本,参照乙本写定如此。甲本首句“以”字及下“邦”字损掩。   乙本前有“故”字,“邦”字作“国”。诸本皆有“故”字。傅奕两句皆作“取于”,王弼两句皆作“取”,无“于”字。景龙同王本。陶绍学说:“详文义,似上句应无‘于’字,下句应有‘于’字。下句‘取于’二字,河上公一本作‘聚’,开元本,敦煌唐写本、周氏残片与道藏龙兴碑本、赵至坚本,皆作‘聚’。蒋锡昌《校诂》:‘本章四“取”,皆为“聚”字之借。’惟此文上‘取’与下‘取’,用法不同,上‘取’主事之词,聚也;下‘取’受事之词,聚于也。此言大国以下小国,则聚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见聚于大国也。”   (3)马王堆本甲乙本皆如此,惟乙本“下”字下损掩三字。诸本并同,傅奕无“故”字,王弼有“故”字。河上一本亦作“或下以聚”。“以聚”,御注本作“而聚”。   “以”、“而”古通。   (4)马王堆本甲本如此,惟“故”字损掩,依乙本补。乙本两“邦”字均作“国”,“兼”字作“并”,下“过”字损掩。王弼、傅奕诸今本,无“故”字,并无两“者”字,两“邦”字均作“国”。敦煌一本句上有“夫”字,他本皆无。   (5)参照马王堆本甲乙本写定如此。甲本上句作“夫皆得其欲”,下句只残留“为下”二字。乙本“皆得”二字损掩,依甲本补。景福与六朝写本作“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王弼本同此,句首多“夫两者”三字,景龙则作“此两者”。傅奕与开元、敦煌作:“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范本同傅,惟“大者”作“本国者”。   【今译】   大国好比江河的尾泄,好比天下物类的雌性,它是天下众水的汇流处。雌性常常以沉静战胜雄性,因为她很沉静,所以情愿屈居下位。   大国对小国谦下,就能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就能被大国信任。所以有的以谦下取得信任,有的以谦下而被信任。所以,做大国的,不过要求领导小国;做小国的,不过要求侍奉大国。这两方面都满足了自己的愿望,归结起来,做大国的尤须特别注意谦下。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62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1)。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2)。人之不善,何弃之有(3)?故立天子,置三分,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4)。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5)?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6)。   【题解】   本章,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归宿,既是善人的宝贝,也是不善人的护身符。善人化于“道”,则求善得善;不善人化于“道”,则改过迁善。所以“道”为天下人所尊贵。   注释:   (1)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甲本“道”字损掩。乙本下“葆”字作“保”。傅、范作:“道者,万物之奥也,善人之所宝,不善人之所葆。”王本无“也”字及前“所”字。   景龙、敦煌,同诸王本。惟“所”下有“不”字。“注”,通行本作“奥”。《礼记·礼运》:“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注:“奥,犹主也,田无主则荒。”注:流入、流向,引申为聚。《周礼·天官·兽人》:“及声田,令禽注于虞中。”训注为聚。这里“注”训归宿。道者,万物之注,犹言道为万物之归宿。“葆”与“保”通。葆、保、宝三字声近义通。《管子·正世》:“窘则民失其所葆。”释葆为宝。武内义雄说:“敦、景、遂三本作‘所不保’,‘不’字恐衍。”其说甚是。   (2)《淮南子·道应训》《人间训》两引之,皆如此。劳健《古本考》从之。马王堆本甲乙本作:“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加)人。”诸王本及景龙本同马王堆本。   傅本则作:“美言可以于市,尊言可以加于人。”范如傅,惟“尊言”作“尊行”。张松如说:“今众本皆去‘美行’之‘美’字,盖帛书已然。后世注家遂误以‘市’字绝句,截‘尊’字属下句,为‘尊行’以对‘美言’。王弼注:‘故曰美言可以市也,尊行之,则千里之外应之,故曰可以加于人也。’是王时已牵强作解。范注且云:‘“于市”上,疑脱一字。’傅本同范,而‘尊行’又作‘尊言’。是皆属展转传讹,愈樾、奚侗均已有所揭示,劳健曰:‘二句以“尊”、“人”为韵。必当如《淮南子》无疑。’甚是。”金其源《读书管见》:“‘市’者,《史记·项羽本纪》:‘以市于齐。’《索隐》:‘市,犹要也。’《礼记·檀弓》:‘献子加于人一等矣。’注,‘加,犹逾也。’谓言之美者,可以要求夫人之尊重;行之美者,可以逾越于人之凡庸也。”此解颇得老旨。   (3)河、王、傅、范诸通行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大致相同,惟甲本中间四字损掩,乙本末三字损掩。敦煌、龙兴碑及顾欢、赵至坚本,“何”作“奚”。蒋锡昌《校诂》:“顾本成疏:‘奚,何也。’是成作‘奚’。”张松如《校读》:“此言不善人化于道,亦改过任善。正如二十七章所说:‘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故不善人为道之所保也。”   (4)河上、王弼、景龙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若)坐而进此。”乙本“故”字及“共之”二字损掩。傅奕无“坐”字,句末有“也”字。范本“拱”作“珙”。易顺鼎说:“《左传》襄三十一年:‘叔仲带窃其拱璧。’杜注:‘拱璧,公大璧。’《玉篇》:‘珙,大璧也。’‘拱璧’,即‘珙璧’。王注谓为‘拱抱宝璧’,非是。”武内义雄说:“‘拱壁’,敦本作‘供之璧’,‘之’字恐衍。又‘驷马’,作‘四马’。”   (5)傅奕如此。王、范及景龙、开元、诸唐本,无“也”字。六朝写本,并无“何也”二字。马王堆本甲本作:“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乙本只残存一“古”字,馀尽损掩。   (6)傅、范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曰”字作“胃”(谓),“邪”字作“与”。六朝写本,“得”下有“之”字,劳健从之。严遵作“不求而自得”,王弼、景福“求以得”作“以求得”。景龙、敦煌、龙兴碑及严遵本,省去“邪”字,他本皆有之。   【今译】   “道”这东西,是万物的归宿,既是善人的宝贝,也是不善人的护身符。漂亮的言词,可以骗取别人的崇拜;漂亮的举动,可以炫耀别人的耳目。人家如果做了坏事,(应该用“道”去感化他,)有什么必要把它抛弃?所以天子登位之时,大臣就职之时,虽有拱璧在先、驷马随后(这样隆重)的仪式,还不如(不用仪式)单把“道”来进献。自古以来,人们之所以对“道”这样重视,原因是什么呢?难道不是说,实行道以后,求善得善,有罪可免吗?所以“道”为天下人所尊贵。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63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1)。大小多少,报怨以德(2)。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3)。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5)。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6)。   【题解】   本章,老子认为: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处着手,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文中提到:“圣人终不为,故能成其大。”又称:“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都暗合于“对立统一”及“由量变到质变”的法则。这些说法都是可取的。   注释:   (1)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两句共六字损掩。诸本尽同。味无味,《文子·道原》篇及《后汉书·荀爽传》李注,并引作“知不知”。高亨《正诂》是之,谓“知”古文或有作“唉”者,唉、味形近,故讹作“味”耳。今据马王堆本甲本写定如上。   (2)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损掩。诸通行本尽同。姚鼐说:“大小多少句下有脱字,不可强解。”高亨《正诂》:“‘大小’者,大其小也,小而以为大也。‘多少’者,多其少也,少而以为多也。”张松如《校读》:“推而言之,则‘报怨以德’者,德其怨也,怨而以为德也。凡此皆取其相反相成之义,亦正合‘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之旨也。”   (3)参照马王堆本甲乙本互相校补,写定如此。甲本“图难乎”后九字损掩,依乙本补。韩非《喻老》所引“图难”、“为大”两句在后。其文曰:“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真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他本前后皆如马王堆本。前二句,河上、王开元,“乎”作“于”,无二“也”字。后二句,傅、范及六朝写本,皆如韩非所引。诸唐本无二“之”字。王本亦无二“之”字,二“作”字上有二“必”字。   (4)王、傅诸本皆如此。马王堆本甲本,“终”省作“冬”,“成其大”三字损掩。   乙本全部损掩。河上,“圣人”作“大人”。敦煌无“故”字。龙兴碑无此二句。韩非所引,亦无此二句。   (5)河上、王弼及诸唐本皆如此。马王堆本乙本,“诺”省作“若”,“必寡”二字损掩。甲本只残存“必多难”三字,馀尽损掩。傅、范二“必”字上有二“者”字,无“夫”字。   (6)王、傅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以圣”二字损掩,“犹”字作“猷”,“终”省作“冬”。乙本大致相同。“犹难”及“故”后四字损掩。严遵无“是以”二字。河上公、范应元及诸唐本、宋本,俱无“矣”字。   【今译】   无为即是为,无事即是事,无味即是味。人家对我的恩德,小则视为大,少则视为多,即使是怨恨,我也要用“德”去报答。要克服困难么,先从易处着手;要干大事么,先从小处开端。天下的难事,都是从易处做起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小处开始的。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偏偏能完成大事。随便允诺别人的要求,势必很少兑现;经常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常常遭到困难。因此,圣人尚且重视困难,所以他终归没有困难。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64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1)。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4)。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5)。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6)。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7)。”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8)。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9)。   【题解】   本章跟前章前半部分一样,老子反复宣扬他的指导思想———“无为”的好处和作用。文中提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文中也提出一些变化、发展的观点,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提法也是可取的。   注释:   (1)傅奕如此,王、范大致相同。“其脆易判”,河上公作“其膬易破”。范“脆”作“脃”。王及《释文》,“判”作“泮”。景龙、开元、景福、敦煌、龙兴碑及唐宋诸本,多同河上作“破”。韩非《喻老》所引只前二句。“持”字、“谋”字下各有“也”字。马王堆本乙本全部损掩,甲本只残留一句作“其安也易持也”及“易谋”二字,余尽损掩。毕沅说:“《说文》无‘脆’字,有‘脃’字。云:‘小耎易断也。’‘膬’字云:‘耎易破也。’是脃、膬同义。泮、判字通。”《说文》:“判,分也。”   (2)敦煌六朝写本残卷如此。孙盛《三国志·孙策传评》:“可谓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者也。”未言引老,或系偶合。马王堆本甲乙本,全部损掩。傅、范二“于”字皆作“乎”。河上、王弼无“其”字,贾谊《新书·审微》篇所引,作:“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3)参照河上、王、傅、范写定如此,傅、范“毫”作“豪”,河上、王“成”作“层”,今校改。马王堆本乙本,“合抱之”三字损掩,“生”、“起”二字俱作“作”,末二句作“百干之高,始于足下”。甲本,末二句作“百仁之高,台于足(下)”,“仁”是“仞”的假借,“台”是“始”的省写。严遵、龙兴碑及赵至坚《道德真经疏义》,“千里之行”作“百刃之高”,敦煌唐人写本残卷,于“百刃之高”前,更有“而”字,下句俱作“始于足下”。   (4)河上、王、傅、范诸通行本皆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甲本损掩。   (5)王、傅、范诸本如此。河上、景福、敦煌与《释文》《群书治要》诸本,无“是以”二字。严遵,“是以”作“故”,下“故”字作“则”。董思靖本,无“圣人”二字。   敦煌“无执”上并有“圣人”二字。马王堆本甲乙本各有损掩,残缺不能成读,互相补缀,可以写作:“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6)依据河上、王,参照马王堆本写定如此。河上、王,“恒”字作“常”,依马王堆本改。马王堆本乙本作“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而败之”。甲本同,惟“而”上有“事”字。傅、范如河、王,无“也”字,而“于”下多一“其”字。“其”、“几”古通。   “几”训近。“其成”即“几成”。傅、范作“其几成。”“其”系代词,是后世演化的用法。龙兴碑及赵至坚本,“民”作“人”,盖避唐讳而改。   (7)参照马王堆本乙本及河、王诸本写定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故慎终若始”,下句“则”后三字损掩。乙本作:“故曰:‘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宋吕知常《道德经讲义》,“慎”字作“谨”。诸通行本俱作“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无“故曰”或“故”字。惟傅奕、宋徽宗、邵若愚、董思靖、彭耜诸本,下有“矣”字。今据马王堆本乙本,著录“故曰”二字,以明下句为古时成语矣。“矣”字则从河上、王诸通行本删掉。   (8)王、范如此。马王堆本甲本,“是以圣人”四字损掩,“货”字作,“不贵”与“复聚”上各有“而”字。乙本省第二“而”字。韩非《喻老》所引,作“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又曰“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他本皆无“归”字。敦煌一本与道藏龙兴碑、赵至坚本,“复”作“备”。傅奕、宋徽宗、邵若愚、董思靖、彭耜诸本,“复”上有“以”字。开元及强思齐、唐玄宗御制本,下“人”作“民”。任继愈《新译》:“复,补救、弥补。”   (9)依据傅、范,参照马王堆本,写定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俱无“也”字。   傅、范,“弗”字作“不”,依马王堆本改。李约《道德真经新注》无“而”字。李约本及景龙、敦煌、《群书治安》诸本,“也”作“焉”。他本并无“也”字、“焉”字。韩非《喻老》所引作“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今译】   事情在稳定的时候,容易维持;在没有萌芽的时候,容易对付;在脆弱的时候,容易分化;在微小的时候,容易消除。防止事故,要在事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治理动乱,要在动乱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合抱的大树,由幼芽长成;九层的高台,由筐土垒起;千里的行程,从脚下开始。谁去做,谁就会把所干涉的事情搞坏,谁把持,谁就会把所把持的东西丧失。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没有失败;不把持,所以没有损失。人们做事,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把事情搞坏。所以说:“在事情快要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因此“圣人”把没有欲望当作欲望,他不稀罕难得的货物;把没有学问当作学问,以补救众人经常犯下的过错。(用上述原则去)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勉强去做。 www-xiaoshuotxt-c o mtxt小xiaoshuo说天堂 第65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1)。民之难治,以其知之(2)。   故以知治国,国之赋;不以知治国,国之德(3)。知此两者,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谓玄德(4)。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5)。   【题解】   本章集中体现了老子敌视人民的愚民思想。老子这种“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主张,跟第三章讲的对待人民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观点,是一致的,也是互相补充的。这种愚民政策,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者所遵循,有时则变本加厉,是“理有固然”的。   注释:   (1)王弼、傅奕、范应元及宋刊河上公本皆如此。道藏龙兴碑本,“为道者”作“为士者”,“愚之”作“娱之”。景龙,“民”作“人”。敦煌唐写本,下“之”字作“民”。马王堆本甲本作:“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乙本,“故曰”作“古之”,“明”后五字损掩。   (2)道藏严遵本如此。龙兴碑本,“民”作“人”,无下“之”字。释者以下句“故”字属此句,作“以其知故”。下句,范作“以其知多也”,傅作“以其多知也”,诸王本作“以其智多”,景龙、敦煌作“以其多智”。马王堆本甲乙本作“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甲本,“治”字损掩。张松如《校读》:“此与上文‘将以愚之’句为韵,当如严本作‘以其知之’。”   (3)依据马王堆本,参照诸今本写定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故以知知国,国之贼也;不以知知国,国之德也。”甲本同,惟“国”字作“邦”。马王堆本“治”字讹作“知”,据今本改。傅奕作:“以知治国,国之贼也;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也。”王、范及诸唐本,无两“也”字。“知”字或作“智”。“德”字,敦煌一唐写本与道藏龙兴碑本、赵至坚本、李荣注、成玄英疏,皆同马王堆本,作“德”。他本皆同傅奕作“福”。张松如说:“‘福’、‘德’义可通。《礼记·哀公问》:‘百姓之德也。’注:‘犹福也。’《晋语》:‘夫德,福之基也。’这可能是古本‘德’字被后人改作‘福’字的缘由。”   (4)诸王本如此,惟“恒”字作“常”,依马王堆本改。马王堆本乙本作:“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甲本同,“是”字作“此”。傅奕本、最近马王堆本,惟前“恒”字作“常”,后“恒”字作“能”。龙兴碑,“亦”下有“为”字。两“稽”字,严遵本、敦煌六朝写本、景龙、开元、景福、诸唐本及宋刊河上公本与宋徽宗、司马光、赵至坚诸本,俱作“楷”。陆德明《释文》:“严、河上作‘楷式’。”张松如说:“‘稽’、‘楷’同声相假,本字当作‘楷’,‘稽’,为‘楷’之借字。《广雅·释诂》一:‘楷,法也。’是‘稽式’,即法式也。”   (5)参照马王堆本甲乙本写定如此。甲本,“反”字及末三字损掩。乙本,“与”字损掩,“反矣”作“反也”。前二句,河、王、傅同马王堆本;敦煌六朝写本作“玄德深矣远”,下句误夺。严遵本,无下“矣”字。景龙本、敦煌唐写本、赵至坚本及《道德真经注疏》,俱无三“矣”字。道藏龙兴碑本,无“玄”字并无三“矣”字。后一句,诸王本,上有“然后”二字。傅奕、司马光、范应元诸本,作“乃复至于大顺”;叶梦得《老子解》作“乃大顺”。蒋锡昌《校诂》:“物,万物也。反,借为返。大顺者,大顺自然,即指道而言。此言玄德深远,人主与万物皆返于真,然后乃同至于道也。”   【今译】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不是用“道”来使人民聪明,而是用“道”来使人民愚昧。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正因为他们有智慧。所以用智慧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患;不用智慧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利。   认识这两者之间的道理,也是一个准则。经常了解这一准则,这就叫做微妙深奥的德行。微妙深奥的德行,是多么精深宏远啊,它与万物同归于“道”,这样才能达到非常顺畅的境界。 www。xiaoshuotxt.c o mtxt小说-天堂 第66章   【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1)。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2)。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3)。天下皆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   故天下莫能与争(4)。   【题解】   本章,是老子“向统治者献言,颇有点像班固所说的君人南面之术”。老子奉劝他理想中的体“道”圣人,要想统治人民,就得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就得把自身放在人民后面。最后,要做到“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这种主张,“天真幻想诚有之,贬曰滑头,斥为阴险,未免过界了吧!”(采张松如说)(1)傅奕如此。王弼无“也”字,馀尽同。马王堆本甲本无“也”字,乙本有“也”字。两本“故”字俱作“是以”。景龙、敦煌无“者”字。宋刊河上本,无“其”字。   严遵本无“善”字。蒋锡昌《校诂》:“《说文》:‘泉出通川曰谷。’是百谷犹百川也。   《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是‘王’即归往之义。此言江海所以能为百川归往者,以其善居卑下之地,故能为百川归往也。六十一章王注:‘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即据此文而言。”   (2)马王堆本甲乙本俱如此。甲本“先”字后“民也”二字损掩。傅、范无“之”字及两“也”字。王弼作“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但道藏王本,“是以”下有“圣人”二字,当据补入。开元、敦煌及《治要》诸本,上“民”字作“人”。景龙、龙兴碑、《道德真经》及诸唐本宋本,两“民”字均作“人”。   (3)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居上”与“居前”两句颠倒。王弼作:“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傅奕作:“是以圣人处之上而民弗重,处之前而民不害也。”敦煌、古观楼、《道德真经》、龙兴碑及强思齐、杜光庭、司马光、苏辙、焦竑、周如砥诸本,均无“圣人”二字,同马王堆本。   (4)据马王堆本甲乙本写定如此。甲本无“皆”字,“争”改作“诤”,“故”字下五字损掩。乙本“非”字作“不”,“以”字损掩。傅奕作:“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不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王弼同傅,惟“以其不争”句上无“不”字;此句,范应元作“不以其争”。   【今译】   江海所以能成为一切小河流所归往的总汇,是因为它处于一切小河流的下游,所以能成为一切小河流所归往的总汇。因此圣人要想统治人民,必须用自己的言辞向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摆在人民的后面。所以圣人统治人民,但人民不感到有负担,领导人民,但人民不认为有妨碍。天下人都乐意推戴他而不感到烦重,那不是由于他不与人相争吗?所以普天下没有谁能争赢他。 www-xiaoshuotxt-c o mt,Xt,小,说天,",堂 第67章   【原文】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1)。夫唯不肖,故能大(2)。若肖,久矣其细也夫(3)我恒有三宝,恃而宝之(4):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5)。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6)。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7)。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8)。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9)。   【题解】   本章讲的是“道”的原则在政治军事上的具体运用。老子提出“三宝”(慈、俭、后枙不敢为天下先枛),并站在“慈”、“俭”、“后”这方面,把它们绝对化,还把退守看作是不可改变的最高原则,而忽视了“勇”、“广”、“先”(前进),尤其是“先”在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因而背离了辩证法。   注释:   (本章依据马王堆本乙本,参照甲本,改错补残而写定。马王堆本甲乙本,在本章前,即上章“故天下莫能与争”后,插入“小国寡民”及“信言不美”两章,今属八十及八十一章。本章在马王堆本中,应为六十九章。仍照今本次序,作六十七章。)   (1)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损掩。王弼作:“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今本多作“我道大”,惟傅、范作“天下皆谓吾大,似不肖”。河上、严遵、景龙、开元、景福、龙兴碑及六朝写本、唐写本,皆作“我大”,无“道”字,无“皆”字。景龙、龙兴碑,无“似”字。唐写本、龙兴碑,“谓”作“以”,“肖”作“笑”,下“肖”字亦同作“笑”。   (2)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作“夫唯大,故不肖”,“大”字损掩,依意补。王、傅及今诸通本,俱作“夫唯大,故似不肖”,或无“似”字,同马王堆本甲本。   (3)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作:“若肖,细久矣。”王、傅、范如乙本。严遵《指归》作“若肖,久小矣”,道藏龙兴碑并无此“矣”字。河上、景福,无“也”字,景龙并无“也夫”二字。   (4)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夺“持而宝”三字。韩非《解老》所引作:“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上句,“我”字王、范与他本,同马王堆本作“我”。傅奕、李约同韩非作“吾”,均无“恒”字。下句,河上、傅、范与景龙、敦煌、六朝写本及唐写本,皆同马王堆本、韩非,作“持而宝之”,敦煌一本、道藏龙兴碑及邵若愚、李约、彭耜、危大有、焦竑、周如砥诸本,作“宝而持之”。开元、古观搂、《道德真经》及强思齐、司马光、苏辙、赵孟頫、黄茂材诸本,作“保而持之”。今诸王本作“持而保之”。   保、宝二字古义通。   (5)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八字损掩。河、王、傅、范及后世诸通行本尽同。惟敦煌一唐人写本,无“敢”字。   (6)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前六字损掩,“成器长”作“成事长”。韩非《解老》所引,无“夫”字,末句作“故能为成事长”。前二句,诸本悉同。惟末句,司马光、范应元作“故能为成器长”。敦煌一本作:“故能为民成器长。”傅与他唐本、河上本、诸王本,俱作“故能成器长”,“能”下无“为”字。李约作“故能成其长”。俞樾《诸子平议》:“‘事’、‘器’异文,或相传之本异,或涉上文‘事无不事’句而误,皆不可知。韩非‘故能’下有‘为’字,则当从之。盖‘成器’二字,相连为文。哀十四年《左传》:‘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杜注:‘成国,大国。’昭五年《传》:‘皆成县也。’成县亦谓大县。然则成器者,大器也。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尔雅·释诂》:‘神,重也。’‘神器’为重器,‘成器’为大器,二者以天下言。质言之,则正是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天下长耳。”   (7)依马王堆本甲乙本写定如此。乙本“今”字损掩,“则”字下无“必”字。甲本夺“舍其俭,且广”句。今相互补缀写定如上。河上、王弼省三“其”字,末句作“死矣”。   傅、范及唐宋诸今本,多三“其”字,“舍”字作“捨”。傅、范末句作“是谓入死门”。(8)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甲本“以战”二字损掩,乙本“战”省作“单”。河上、王弼及景龙、开元、景福、敦煌诸本,皆同马王堆本。韩非《解老》引文作:“慈,于战则胜,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句,傅、范与道藏龙兴碑、宋汇刻四家注本,皆作“以陈则正”。马叙伦《校诘》:“弼注上文‘一曰慈’曰:‘夫慈,以陈则胜。’是王作‘以陈则胜’,当从之。”张松如《校读》:“‘以陈则正’,亦即‘以战则胜’。”   (9)马王堆本甲乙本悉如此。“如”字,甲本省作“女”。王引之《经传释词》:“如,则也。”王、傅、范作:“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景福与敦煌一本,皆如道藏河上本,作“天将救之以善,以慈卫之”。张松如《校读》:“建之、救之,皆助之之谓;卫之、垣之,其义亦同,正是保护之意。”   【今译】   天下人都说我伟大,伟大得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正是由于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所以才能成其为伟大。要是真像什么具体的东西,那它早就渺小得很了。我常有三件法宝,我掌握着并且珍惜着它们:一是“柔慈”,二是“俭约”,三是“不敢先天下人有所为”。秉心“柔慈”,故能勇敢;励行“俭约”,故能豪广;做到“不敢先天下人有所为”,故能成为天下的首领,现在舍去“柔慈”,只讲勇敢;舍去“俭约”,只讲豪广;舍去退让,只讲抢先,那就必定要灭亡了。“柔慈”这件法宝,用之于战争,就能胜利,用之于守卫,就能稳固。天要帮助谁,就要“柔慈”来保卫谁。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68章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1),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2)。   是谓不争之德(3),是谓用人之力(4),是谓配天,古之极也(5)。   【题解】   本章讲战略战术。对将帅所提出的这些要求———不逞强,不激怒,避免正面冲突,利用别人的力量,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等等,在军事学上,都有很大的价值。   注释:   (1)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同,惟前有“故”字。傅、范与景龙、敦煌唐写本、道藏龙兴碑,前有“古之”二字。宋刊河上本与诸王本,皆同马王堆本甲本,无“故”字及“古之”二字。傅本“不武”下有“也”字。敦煌唐写本,“善战”以下无“者”字。   (2)马王堆本甲乙本悉如此。甲本“与”字损掩,依乙本补。宋刊河上本与诸王本皆如此,同马王堆本,惟“弗”字作“不”。敦煌唐写本,无二“者”字。“弗与”,傅、范与景龙、开元、敦煌六朝写本,作“不争”。“为之下”,今河上本与景龙、景福、敦煌唐写本,俱省“之”字。奚侗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故云不与;以我临物曰与。见《易》杂卦传,‘或与或求’注。”张松如《校读》:“《周易》杂卦第十一:‘临观之义,或与或求。’注曰:‘以我临物故曰与,物来观我故曰求。’此‘弗与’,盖谓不以我图攻取也。”   (3)马王堆本甲乙本悉如此。甲本“是”字损掩,“争”字增作“诤”;乙本“之”字损掩,今依两本校补写定如上。河、王、傅、范及诸通行本并同。惟顾欢《道德真经注疏》“谓”作“以”。   (4)河、王、傅、范及诸通行本皆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皆无“之力”二字。景龙本,“谓”作“以”。严遵本,无“是谓”二字。   (5)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傅、范及景福、敦煌六朝写本、唐人写本、《道德真经》诸本,大致相同。河上本、诸王本,无“也”字。“是谓配天”,河上注:“能行此德者,德配天也。”“古之极”,河上注:“是乃古之极要道也。”   【今译】   善于作将帅的人不轻易动武,善于打仗的人不容易被敌人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跟敌人硬拼,善于用人的人对别人很谦虚。这叫做不与人相争的美德,这叫做善于利用别人的力气,这叫做配合天道,这是自古以来的准则。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69章   【原文】   用兵有言曰(1):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敢进寸,而退尺(2)。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3)。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4)。   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5)。   【题解】   本章前承六十八章,继续阐述以退为进的战略战术思想。其中提到轻敌必败、哀兵常胜的见解,确有它合理的地方。张松如说:“老子意不在‘兵’,而是讲的更具普遍性的‘道’。”其言深符老旨。   注释:   (1)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有”字借作“又”。傅奕同甲本。范应元“兵”下有“者”字,“言”下亦有“曰”字。河上、王弼及唐宋以来诸通行本,多无“曰”字,作“用兵有言”。   (2)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下句夺一“敢”字,“退”字借作“芮”。河、王、傅、范及诸通行本,悉同乙本。敦煌一本,两“敢”字均作“能”。道藏龙兴碑,两“敢”字下,各有“求”字。苏辙说:“主,造事者也;客,应敌者也。进者,有意于争者也;退者,无意于争者也。”复旦大学《老子注释》:“主,主动,引申为采取攻势。   客,被动,引申为采取守势。”   (3)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末句“敌”后有“矣”字。傅奕、严遵与敦煌两唐写本、道藏龙兴碑本,皆同马王堆本乙本。今王本及诸他本,“执无兵”句多在“扔无敌”句后。元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扔无敌”句在“攘无臂”句前。陶方琦说:“‘执无兵’句,应在‘扔无敌’句上。弼注:‘犹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也。’是王同此。”攘,举起。扔,这里指进攻。范与《释文》作“扔”,他本皆作“仍”,马王堆本简作“乃”。仍、乃、扔,同音假借。   (4)王弼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葆矣。”乙本“葆”作。傅奕及吕惠卿,亦作“无敌”,同马王堆本。傅、范及古观楼、龙兴碑诸唐本宋本,“几”上有“则”字,“丧”字作“亡”。“轻敌”,范应元同诸王本作“轻敌”,敦煌唐写本及道藏龙兴碑作“侮敌”,又一本与六朝本作“敌”。张松如《校读》:“衡前后文谊,上面‘是谓’四句,当是肯定的,下面‘祸莫大于’一句,乃是否定的。如作‘无敌’,在一句中固通,绾合上文便发生牴牾了。未及‘轻敌’义长。”   苏辙说:“圣人以慈为宝。轻敌则轻战,轻战则轻杀人,丧其所以为慈矣。”   (5)傅奕如此。马王堆本甲本,“抗”作“称”,乙本“则”作“而”。敦煌唐写本作“故抗兵相如”。“相如”,范与开元、河上诸王本,皆作“相加”。王弼注:“抗,举也。加,当也。”敦煌又一本作“相若”,同傅奕与马王堆本,“若”,亦当也。“则哀者胜矣”,诸王本无“则”字,景龙、敦煌、龙兴碑,并无“矣”字,范及诸他本多有“矣”字。诸本“则”字,或作“而”。王引之《经传释词》:“而,犹则也。”苏辙说:“两敌相加,而吾出于不得已,则有哀心。哀心见而天人助之,虽欲不胜,不可得也。”   【今译】   兵家常说:我不敢采取攻势,而宁愿采取守势;我不敢前进一寸,而宁愿后退一尺。这就是说,布阵要像没有布阵一样,伸出胳膊要像没有伸出胳膊一样,拿着武器要像没有拿武器一样,进攻敌人要像没有进攻一样。祸害之大,莫过于轻视敌人,轻视敌人,几乎丧失了吾的三件法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所以在两军对阵、兵力相当的情况下,那悲愤的一方,一定获得胜利。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70章   【原文】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1)。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2)。   言有宗,事有君(3)。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4)。知我者希,则我贵矣(5)。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6)。   【题解】   张松如说:“此老子自叹其言不为世知,道之不为人行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四十三章)此义,《老子》书中曾反复说过了。个中消息,本章中便有所流露出来了,这是真实感情的反映。”   注释:   (1)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省两“甚”字。河、王、傅、范及诸今本,有两“甚”字,无两“也”字。   (2)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天下”二字作“人”,下句“莫”字前衍一“而”字。傅、范作:“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诸唐本与河上本、诸王本作:“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王弼注中所引作:“莫之能知,莫之能行。”   (3)参照马王堆本甲乙本写定如此。甲本作“言有君,事有宗”。乙本作“夫言又宗,事又君”。“又”字当为“有”字音假。河、王及唐宋诸本,多同乙本,唯无“夫”字。傅,范“君”字作“主”。《文子·精诚》篇作“事有本”。《微明》篇亦作“事有君”。张松如《校读》:“‘君’犹‘主’也,‘本’也。古‘君’与‘宗’字叶韵。”   (4)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夫”字讹作“其”,“我知”二字损掩。傅、范与《淮南子·道应训》所引,皆作:“夫唯无知,是以不吾知也。”他本及诸王本,无“也”字,“吾”作“我”。道藏严遵本作:“唯无我知,是以不吾知。”蒋锡昌《校诂》:“此言夫唯普通人君,顽钝无知,是以不知圣人之教也。”张松如《校读》:“蒋说是。   惟‘夫唯无知者’,概谓天下之‘人’,未必特指‘普通人君’。”   (5)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只残留“我贵矣”三字,前五字均损掩。傅、范与敦煌六朝写本、唐写本,皆与马王堆本同。“则我贵矣”句,景福作“明我者贵”,开元作“则我者贵”。玄宗注云:“则我不言之教者至贵。”河上与诸王本虽亦同作“则我者贵”,而注皆如希知为贵之义。劳健《古本考》:“道藏严遵、司马光、陈景元诸本,并作,则我贵矣’。此‘矣’字与下句‘玉’字合韵。”奚侗说:“世之知我者少,是我独异于人,而为天下贵矣。王弼、河上本,均作‘则我者贵’,谊与下句不属。兹从范应元本。”   (6)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傅、范及严遵诸本皆同。“被”字,范本作“披”。   “褐”,粗布衣服。被褐,犹言穿着粗布衣服。他本及诸王本,无“而”字。范应元说:“圣人内有真贵,外不华饰,不求人知,与道同也。”   【今译】   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但是天下没有谁能懂,没有谁能实行。说法要有宗旨,做事要有中心。由于人们无知,因此他们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越少,我就显得越尊贵。因此,圣人(的不为人了解)好比外面穿着粗布衣服,而怀里却揣着宝玉。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71章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1)。夫唯病病,是以不病(2)。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3)。   【题解】   任继愈说:“这一章,主要讲的是要有自知之明。但老子所谓‘自知’,是教人接受他的‘无为’、‘无知’的消极保守思想。所以这种‘自知之明’并不是真正的自知。”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不知知”作“不知不知”。傅、范皆如乙本。河上、王弼与诸唐本作“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无两“矣”字。“上”“尚”古字通。   《淮南子·道应训》引作:“知而不知,尚矣;不知而知,病也。”《文子·符言》篇引作:“知不知,上也;不知知,病也。”《吕氏春秋·似顺论·别类》篇引一句,作“知不知,上矣”。奚侗说:“知之而不自以为知,是谓上德之人;若不知而自以为知,则有道者之所病也。”   (2)河、王、傅、范及诸今本多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皆无此二句。道藏龙兴碑,亦无此二句。景龙及敦煌一唐写本,此二句省作“是以”。敦煌六朝写本,作“夫唯病病,是以病”,显系遗漏一“不”字。杜道坚《道德玄经原旨》作“夫唯病病,以其不病”,亦似有讹误。   (3)河上、王弼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圣人”前有“是以”二字,前两句后有两“也”字。甲本无两“也”字,末六字损掩,“圣人”前,也有“是以”二字。傅、范作:“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吾病。”韩非《喻老》引作:“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无病也。”《御览·疾病部》引作:“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今译】   知道了,像不知道一样,这很高尚。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这是弊病。只有把弊病当作弊病,因此才没有弊病。圣人是没有弊病的,因为他把这种弊病当作弊病,所以才没有弊病。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72章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1)。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2)。夫唯弗厌,是以不厌(3)。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故去彼取此(4)。   【题解】   张松如说:“老子正告统治者,对待人民要宽厚,‘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如果一味凭仗恐怖手段,最后就一定会召来大恐怖的报复。只有理想中的‘圣人’才懂得这层道理,他不阻塞人民,因而不为人民所阻塞。圣人都是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显示,有自爱之心而不自我抬高。这样他对人民就‘无狎’、‘无厌’,而不逞威。”   注释:   (1)傅、范如此。河上无“则”字。王弼无“矣”字。马王堆本乙本作:“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甲本,上句“民之不”三字及下句“大畏将至”四字均损掩,只断续残留“民畏则矣”四字。敦煌六朝写本,两“威”字亦均作“畏”,无“则”字,有“矣”字。焦竑《老子翼》:“威、畏古通用。人不畏其所当畏,则大可畏者至矣。”   开元、龙兴碑及御注本、李约本、强思齐本,“民”作“人”,盖避唐讳也。奚侗说:“此云威即谓可畏之事,如刑罚兵戎之属。民不畏其所可畏,其故由于不能安居乐业,而祸乱由兹起,则大可畏者至矣。此为治天下者垂戒,非为凡人言也。”   (2)王弼、傅奕、范应元皆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大致相同,惟两“无”字作“毋”。“狎”字,甲本作“闸”,乙本作。河上及诸唐本宋本等,“狎”字多作“狭”。严遵作“挟”,盖形近而讹。司马光“居”作“安”。毕沅说:“‘狎’,河上作‘狭’。《说文》无‘狭’字。”奚侗说:“‘狭’即《说文》‘陕’字,隘也。隘有迫谊。   厌,《说文》:‘笮也。’此言治天下者无狭迫人民之居处,使不得安舒;无厌笮人民之生活,使不得顺适。”任继愈《新译》:“狎,唐碑本均作‘狭’,即逼迫,压迫。厌,阻塞。”   (3)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后三字损掩。傅、范作:“夫唯不厌,是以无厌。”   河上、王弼及诸唐本作:“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张松如《校读》:“此上句谓上弗厌民,下句谓民不厌上。依帛书作上‘弗’下‘不’,以示有别,较作两‘无’或两‘不’,于义均长。”任继愈《新译》:“‘厌(ya)’,同压,即压迫。”   (4)傅、范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前两句末均有“也”字,“彼”讹作“罢”。甲本前十三字损掩,末句无“而”字。河上、王弼及诸唐本,无两“也”字,无两“而”字。敦煌唐写本及道藏龙兴碑,“是以”作“故”;诸今本末句,均同马王堆本甲本,作“故去彼取此”。蒋锡昌《校诂》:“‘自知’与‘自爱’,词异谊同,‘自见’与‘自贵’,词异谊同。‘自爱’则清静寡欲;‘自贵’则有为多欲。此言圣人清静寡欲,不有为多欲,故去后者而取前者也。”   【今译】   人民不害怕(统治者的)威力,那么最可怕的事情就要发生了。不要逼使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的生计。只有不压迫人民,因而人民才不会感到压迫。因此,圣人只要求自知而谦下,不要求自信而夸耀;只要求自爱而少欲,不要求自负而多欲。所以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73章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1)。此两者,或利或害(2)。天之所恶,孰知其故(3)?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4)。坦然而善谋(5)。天网恢恢,疏而不失(6)。   【题解】   老子在七十六章说:“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本章“敢”即“坚强”,“不敢”即“柔弱”。“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就是说,勇于坚强则死,勇于柔弱则生。“勇”虽同样,重点有异,生死殊途。而自然之道,贵柔弱不贵坚强。因果相依,祸福相乘,福善祸淫,理或无爽。“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在用兵方面,他主张“不争而善胜”,要善谋而不硬拼,这是有合理因素的。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两“敢”字下有两“者”字。“活”字甲乙本右旁残损,据今本写定。河、王、傅、范及诸今本,俱同乙本,无两“者”字。   (2)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损掩。诸王、傅、范,皆同马王堆本。景龙、开元、景福、古观楼及唐玄宗、陈象古、司马光诸本,“此”上有“知”字。严遵、李约及敦煌六朝写本、唐写本,“此”上有“常知”二字。   (3)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损掩。严遵、景龙、龙兴碑及敦煌唐写本同马王堆本。河、王、傅、范及开元诸本,下衍“是以圣人犹难之”一句,如第六十三章文。   奚侗说:“‘是以’一句,谊与上下文不相属,盖六十三章文复出于此。”今据马王堆本,不录此句。   (4)河、王、傅、范及唐宋诸今本皆如此。马王堆本甲本,前两句损掩;乙本,“不争”作“不单”,“单”盖“战”之省文,“不忍”作“弗召”。《群书治要》,“天之道”作“天道”,无“之”字。   (5)敦煌六朝写本如此。“坦然”,两唐写本作“不言”,傅、范作“默然”,开元与诸王本作“然”。《释文》:“音阐;坦,吐旦反,梁王尚,钟会、孙登、张嗣本有此。坦,平大貌。河上作,宽也。”劳健《古本考》:“《论语》郑注‘坦荡荡’,宽平貌。训宽,是假作‘坦’。字盖又从字传写演变。故今河上本亦作。《广雅》:‘,缓也。’词固可通,然与下文‘恢恢’义不相应。作‘不言’,则涉上文‘不言善应’之误。‘默然’又似从‘不言’改作。皆非。”张松如《校读》:“劳说详辩,甚是。帛书甲本作‘弹而善谋’,乙本作‘单而善谋’,‘弹’、‘单’均似之讹,是古本已作矣,亦乃‘坦’之借字也。”   (6)河、王、傅、范及唐宋诸今本多如此。马王堆本甲本损掩,乙本大致相同,惟“恢恢”作。张松如《校读》:“《说文》:‘,大也。’读guai,与‘恢’音义皆近。盖读为。景龙与周如砥本,‘失’字作‘漏’。马叙伦曰:‘《后汉书·杜林传》注引‘失’作‘漏’。”   【今译】   勇于坚强就要被消灭,勇于柔弱就能保存自己。这两种勇敢的行为,有的带来好处,有的带来灾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它是什么缘故?自然的规律,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讲话而善于应对,不召唤而自动来到,胸怀坦白而善于谋划。天网无边,它的网眼虽然稀疏,可是什么也漏不掉。 w w w.x iaoshu otx t.c o m。txt小./说天堂 第74章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若民恒畏死(2),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3)?恒有司杀者杀(4)。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5)。夫代大匠斫,则希不伤其手矣(6)。   【题解】   本章,老子警告那些以刑戮代天之威的暴君,他们专靠严刑峻法治理人民,决非长治久安之道。提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两句名言,向暴君们敲警钟。最后提出:“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手矣。”反复告诫之情,滥于言表,其意所在,更昭然若揭了。(采张松如说)   注释:   (1)河上、王弼及景龙、开元、景福、古观楼诸唐本皆如此。傅、范,“民”下有“常”字,“奈何”作“如之何其”。马王堆本乙本作“若民恒且不畏死,若何以杀惧之也”。甲本,前句损掩,后句作“奈何以杀惧之也”。《尹文子·大道》篇所引,“奈”作“如”。   (2)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作:“使我恒且畏死。”河上、王弼、傅奕俱作“若使民常畏死”。范应元作“若使民而畏死”。开元、龙兴碑及唐玄宗、寇才质、司马光、苏辙诸本,“民”作“人”。景龙、敦煌唐写本,省“民”字,又敦煌唐写本及龙兴碑,作“常不畏死”。   (3)河上、王弼、开元及范应元皆如此。景龙、敦煌,“得执”作“执得”。傅无“执”字,末有“也”字。敦煌六朝写本,末有“矣”字。马王堆本甲本作:“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乙本作:“而为畸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张松如《校读》:“诸本互有繁简,文义尽同。甲本‘则而为者’不词,疑有讹夺。乙本,‘畸’、‘奇’古通。合上下语意,是说:‘若民恒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而民之为奇者竟不绝,此正反证‘民不畏死’,从而申述了‘奈何以死惧之’的主题。”奇,不正,邪。为奇者,指进行捣乱的人。   (4)傅、范及开元作:“常有司杀者杀。”马王堆本甲乙本俱作:“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有司杀者。”今据以改“常”字作“恒”。敦煌六朝写本及景福、河上,皆无下“杀”字。河上注:“司杀者天,居高临下,司察人过。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也。”   (5)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末有“也”字。上句,吕惠卿、陈象古,诸唐本,无下“杀”字。下句,傅、范与敦煌唐写本,同马王堆本乙本。六朝写本、强思齐本,“是”字作“谓”。河上、王弼及开元,作“是谓”。   (6)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无“者”字、“矣”字。上句,河上、傅、范及《淮南子·道应训》所引,皆同马王堆本甲本;六朝写本、诸唐本宋本,无“者”字。下句,六朝写本无“则”字。唐写本与《淮南子·道应训》所引,无“则”字、“矣”字;王、范与开元,作“希有不伤其手矣”。傅奕、司马光作“稀有不自伤其手矣”。   【今译】   人民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去吓唬他们?假如人民果真怕死,把敢于捣乱的人,抓起来杀掉,谁还敢捣乱?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那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正像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的人,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 w w w. xiao shuotxt. co mtxt。小_说_天堂 第75章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1)。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2)。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生之厚,是以轻死(3)。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4)。   【题解】   张松如说:“本章揭示了劳动人民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实质。人民的饥荒,是统治者沉重的租税造成的;人民的反抗,是统治者苛酷的措施造成的;人民的轻死,是统治者无厌的聚敛造成的。   这种说法是同贯穿《老子》书中‘无为’思想相通的。”   注释:   (1)诸唐本、河上本、王本皆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人之饥也,以其取食之多,是以饥。”“民”作“人”,“税”作,首句末有“也”字。甲本作:“人之饥也,以其取食之多也,是以饥。”第一句、第三句全同,惟第二句,“税”讹作,句末有“也”字。道藏宋汇刻四家注本、彭耜本、焦竑《老子翼》,皆上句无“者”字,亦无“也”字,下句有“也”字。王夫子《老子衍》从之。“民”字,严遵及开元、敦煌、龙兴碑,均作“人”,同马王堆本甲乙本。   (2)诸唐本、河上本、王本皆如此。傅、范首句末有“者”字,次句末有“也”字。   马王堆本乙本作“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甲本无下“之”字。严遵本作:“百姓不治,以上有无,是以不治。”民字,敦煌唐写本、赵至坚本,亦作“百姓”。开元、龙兴碑作“人”。两“治”字,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俱作“理”。道藏宋汇刊四家注本、彭耜本与焦竑《老子翼》,皆上句无“者”字,亦无“也”字,下句有“也”字。王夫之《老子衍》从之。   (3)诸唐本、河上本、王本悉如此。傅奕本,首句末有“者”字,次句末有“也”字。马王堆本乙本作:“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甲本无前“也”字。范与景龙、敦煌,皆无“上求”二字,句作“以其生生之厚”。开元、河上,作“以其求生之厚”,同马王堆本,而无“也”字。道藏宋汇刻四家注本、彭耜本与焦竑《老子翼》,皆上句无“者”字,下句有“也”字。   (4)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河上、诸王、开元及唐宋以来诸今本,多同马王堆本。傅作“夫唯无以生为贵者”,多一“贵”字。敦煌一唐写本作“夫唯无以生为生者”,多一“生”字。范作“夫唯无以为生者”,二字误倒。次句,他唐本如此。傅、范、景福,句末有“也”字。《淮南子·道应训》所引,“也”字作“焉”。马王堆本甲乙本俱作“是贤贵生”,并省去“于”字及“也”字。   【今译】   人民之所以挨饿,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收税太多,所以挨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因他们的统治者造作有为,所以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铤而走险,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过分追求享受,所以逼得人民铤而走险。只有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人,才比过分重视个人生命的人高明得多。 www.xiaoshuotXt,coMt?xt_小_说天\堂 第76章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1)。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2)。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3)。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4)。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5)。   【题解】   本章,表达了老子贵柔处弱的思想。老子主张柔弱,反对刚强,这是奴隶主阶级下层软弱性在思想上的集中反映。他虽然不可能认识到必然取得胜利的是新生事物,但是“柔弱胜刚强”这条光辉的原则,却为新生的,暂时处于劣势的力量,最终战胜旧的、暂时貌似强大的力量,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注释:   (1)河上、王弼、傅奕皆如此。“人”字,《道德真经》及唐玄宗、陈象古、寇才质、司马光、苏辙诸本,皆作“民”。“人之生”,景龙作“人生之”。严遵及景龙、敦煌、龙兴碑诸本,无两“也”字。范及敦煌,“坚”字作“刚”,《说苑·敬慎》篇所引,亦作“刚”。马王堆本甲本作:“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坚强。”乙本同,唯“仞”作“信”。张松如《校读》:“当即之借字。《说文》:‘,竟也,从木恒声。’,字书不见,疑其义与‘骾’近。‘仞’、‘信’,都是挺直或挺伸的意思。”   (2)傅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草木”前有“万物”二字。河上、王弼及范应元,同马王堆本,冠“万物”二字。古观楼、唐玄宗、司马光、苏辙诸本,无“之”字。   景龙、开元、敦煌,“之生”作“生之”。严遵及景龙、敦煌,无两“也”字。   (3)六朝写本及诸王本、诸唐本悉如此。马王堆本乙本,“故”后有“曰”字,“坚强”及“柔弱”下并有“者”字,两句末并有“也”字。甲本作:“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河、王、傅、范诸通行本,“强”、“弱”下各有“者”字。惟《御览·木部》所引,同马王堆本乙本,无两“者”字。傅奕、宋徽宗、邵若愚、彭耜及《道德真经解》《全解》诸本,并有两“也”字。范与敦煌及《御览·木部》《说苑·敬惧》篇所引,“坚”作“刚”。张松如《校读》:“《淮南子·原道训》所引作:‘柔弱者生之也,而坚强者死之徒也。’《文子·道原》篇所引作:‘柔弱者生之,坚强者死之徒。’皆‘柔弱’句在前,‘坚强’句在后。疑《老子》古本如此,盖承上文先言‘柔弱’而后言‘坚强’也。”复旦大学《老子注释》:“‘徒’,途的假借,道路。”   (4)黄茂材《老子解》、奚侗《老子集解》悉如此。龙兴碑及王真本作:“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马王堆本甲本无“是以”二字,“拱”字作“恒”。乙本有“是以”二字,惟“是”字损掩,“拱”作“兢”。严遵“是以”作“故”,无上“则”字。傅奕,上“强”字下有“者”字,“拱”字作“共”。后世诸通行本,多同傅本作“共”,如河上、景龙、开元、景福、古观楼、敦煌庚、辛本、《道德真经》《释文》、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诸唐本、诸宋本及诸元明本皆然。诸王本“拱”作“兵”。黄茂材《老子解》:“《列子》载老聃之言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列子》之书,大抵祖述《老子》之意,且其世相去不远。‘木强则折’,其文为顺。今作‘共’,又读如‘拱’,其说不通。当以《列子》之意为正。”其说见彭耜《道德真经集注》。俞樾、刘师培、易顺鼎诸人皆从之。奚侗《老子集解》:“兵强则以杀伐为事,终至灭亡。各本多作‘兵强则不胜’,非是。木强则失柔韧之性,易致断折。‘折’,各本或作‘兵’,或作‘共’,皆非是。‘折’以残缺,误作‘兵’,复以形近误为‘共’耳。兹据《列子·黄帝》篇、《文子·道原》篇、《淮南子·原道训》引改。”   (5)傅奕及景龙、敦煌、《道德真经》诸本悉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坚强大居下,柔弱居上”。甲本无“故”字。王、范亦作“强大”,范前“处”字作“取”。他本多作“坚强”,或作两“居”字,或作两“处”字。于思泊说:“按作坚强者是也。‘坚强处下’与下句‘柔弱处上’对文,作‘强大’则不类矣。”   【今译】   人活着时,躯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躯体就变得僵硬了。草木活着时,枝干是脆弱的,它死后枝干就变枯槁了。所以坚强是通向死亡的道路,柔弱是通向生存的道路。因此兵力强大了就会失败,树木强大了就会摧折。所以坚强处于劣势,柔弱处于优势。 www。xiaoshuotxt。comtxt=小_说[_天.堂 第77章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1)?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2)。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3)。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4)。孰能损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5)。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6)。   【题解】   本章,老子以“天之道”来推“人之道”,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老子看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相互对立的矛盾中,统一起来,表现出它们的同一性和均衡性。昼夜迭代,寒暑交替,都是这一方面的适例。可是,人类社会的情况,恰好相反,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面对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压迫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他认为“人之道”,也应该像好比张弓的“天之道”那样,“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是他的主张,也是他的愿望。(采张松如说)   注释:   (1)王弼如此。河上“欤”作“乎”。唐宋以来诸今本,多从之作“乎”。傅、范作“欤”,“弓”下有“者”字。景龙、龙兴碑作:“天之道,其由张弓。”马王堆本甲本作:“天之道,犹张弓者也。”中间五字损掩。乙本作“天之道,犹张弓也”,“犹”字简作“酋”。   (2)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诸王本及傅、范,同马王堆本。严遵“抑”作“案”。   李道纯“下”作“低”。景福及敦煌六朝写本,无第三及第四两“者”字,“补”字作“与”。河上与景龙、开元、龙兴碑及唐宋诸本亦多作“与”。   (3)傅与河上、诸王本皆如此。范本句末有“也”字。开元、景福及唐宋诸本,多无“而”字。马王堆本乙本,前四字损掩,甲本后五字损掩,甲乙两本相补缀,可以写作:“故天之道,损有馀而益不足。”他本均无“故”字。   (4)河、王、傅、范及诸通行本多如此。开元、景福及敦煌唐写本,无“以”字,六朝写本,“以”字作“而”。马王堆本乙本作“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馀”,省“则不然”三字。甲本有“则不然”三字,但前句损掩四字,后句损掩三字,几不成句读。   (5)范本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孰能有馀而以取奉于者乎”,下句损掩。乙本作“夫孰能有馀而以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乎”。甲乙本似均有讹舛,义颇晦涩。   河上公《道德真经注》,无“孰”字。诸王本无“损”字。傅奕作:“孰能损有馀而奉不足于天下者,其唯道者乎?”唐宋以来诸今本,或“能”下有“以”字,或“以”作“而”,或“奉”下有“于”字,“天下”之下,或有“者”,或无“者”,末句作“唯其有道者”、“唯有道者乎”、“其唯道乎”、“其唯有道者乎”,文有小异,其义均同,不一一列举。   (6)河、王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不恃”作“弗有”,“功成”作“成功”,“不处”作“弗居”,句末有“也”字,“其不欲”句前,有“若此”二字,句末有“也”字。甲本多损掩,只残留句末“见贤也”三字。“功成而不处”,傅奕作“功成而不居”,敦煌庚、辛本及赵至坚本作“成功”。诸今本俱无“若此”二字。“其不欲见贤”,马王堆本乙本,句末有“也”字,傅、范“也”字作“邪”。景龙作“斯不见贤”。敦煌辛本作“其欲退贤”,龙兴碑作“斯不贵贤”。奚侗说:“三句与上文谊不相承,上二句已见二章,又复出于此。”苏辙:“有道者赡足万物而不辞,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非有道者无以堪此。为而悖,成而处,则贤见于世;贤见于世,则是以有馀以自奉也。”   【今译】   天的“道”,它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高了就把它压低一点,低了就把它抬高一点,拉过了就把它放松一点,不足时就把它拉满一点。   天的“道”也是减少有馀的来补给不足的。人的“道”则不是这样,是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馀的。谁能够减少有馀的来奉献给天下人呢?   只有遵循天道的人。因此,圣人助长了万物而不恃恩求报,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78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1),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2),以其无以易之也(3)。   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4),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5)。故圣人之言云(6):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7)。正言若反(8)。   【题解】   本章,老子又一次以“水”喻道,说明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道理。   在春秋末年,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人类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逐步加深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等等。都反映了人类认识的深化过程。这种观点,不仅是重要的军事战略思想,而且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意义。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弱于水”三字损掩。傅与诸王本同。范本“莫”下多一“不”字。河上及景龙、开元、景福、敦煌、诸唐本、诸宋本、诸元明本,“莫柔弱”作“柔弱莫过”。陈象古作:“天下至柔莫过于水。”寇才质作:“天下柔弱者莫过于水。”   (2)傅本如此。马王堆本甲本同,惟多一“也”字,乙本损掩。范本,“坚”作“刚”。景龙、敦煌唐写本及龙兴碑,无“者”字。开元、河上及诸王本,“先”字作“胜”。敦煌六朝写本,此句上又有“言水柔弱”四字,为他本所无。   (3)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同,惟下“以”及“之也”三字损掩。傅本同。范无前“以”字,作“其无以易之也”。开元及诸王本,无“也”字,作“以其无以易之”。景福、河上,下“以”作“能”,无“也”字,作“以其无能易之”。敦煌六朝写本作“无易之”,并无“其”“也”及两“以”字。劳健《古本考》:“按此句诸本互异,‘易’之解,亦各自为义。王弼注‘无物可以易之’,谓更易也。玄宗注‘万变而常一’,谓变易也。河上注‘攻坚强者,无以易于水’,谓容易也。六朝本作‘言水柔弱,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无易之’三句,则为毋轻视其柔弱之意,谓慢易也。景福作‘以其无能易之’,亦可解为因其无能而人轻视之。明李宏甫云‘其无以轻易柔弱为也’,正解如六朝本,暗合于古矣。今取诸本互勘,解如慢易,与上文相贯,义长。不宜作两‘以’字。”按,劳说不可从。今之马王堆本甲乙本,俱有两“以”字。如训“易”,为“慢易”,则与上文意义不连贯,不易讲通。应取王弼注,训“易”为“更易”,即代替,义长。任继愈《老子新译》:“易,代替。‘无以易之’的解释,根据王弼注‘无物可以易之’。又据马叙伦《老子核诂》引陶鸿庆说。”   (4)《淮南子·道应训》所引如此。马王堆本乙本正同,惟“柔”字讹作“水”。   甲本损掩。傅、范无两“也”字。开元、敦煌、古观楼、龙兴碑及司马光、苏辙诸本,作“故柔胜刚,弱胜强”。河上及诸王本,两句互倒,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景龙本作“故弱胜强,柔胜刚”。六朝写本同,无“故”字。景福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5)傅、范及《淮南子·道应训》所引悉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上句“不”作“弗”,句末有“也”字,下句“莫之能行”四字损掩,句末有“也”字。甲本损掩,只残留“天”及“行也”三字。诸王本及诸今本,多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景龙、敦煌、龙兴碑,“不”作“能”。蒋锡昌《校诂》:“此言水之道,柔弱可以胜刚强,天下莫不知,然竟莫能行也。七十章‘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则指圣人之道言,故文字与此稍异。盖圣人之道,知难行难。而水之道,知易行难也。”   (6)傅本如此。敦煌六朝写本、景福本,无“之”字。景龙本、河上本,并无“之言”二字。开元与范本作“是以圣人言。”诸王本作“是以圣人云。”“故”字。马王堆本甲本作“故”,乙本作“是故”。“圣人之言云”,两本皆衍一“曰”字。   (7)范应元本如此,依今本去“也”字。马王堆本乙本,首句“垢”作“诟”,第二句“社稷”后有“之”字,第三句“不祥”前有“之”字,末句“为”作“谓”,“天下”后有“之”字。甲本两“国”字俱作“邦”。傅奕同乙本。《淮南子·道应训》所引作:“能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能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他本同《淮南子》,惟无两“能”字。   (8)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诸通行本皆同。惟陆希声上有“故”字,傅奕下有“也”字,司马光并有“故”字、“也”字。蒋锡昌《校诂》:“‘正言’即指上文‘受国之垢’四句而言,谓以上所云,乃圣人正言,以世人不知,若为反言也。”   【今译】   遍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可是摧毁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它。柔之所以能够战胜刚,弱之所以能够战胜强,(这个道理)遍天下没有谁不懂,却没有谁能够这样做。   因此圣人这样说:承担起国家的污辱,那才称得上国家的君主;承担起国家的灾难,那才称得上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就好像反面的话一样。 wwW.xiaOshuo 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79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1)?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2)。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3)。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4)。   【题解】   张松如说:“在本章中,老子提出‘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的主张,先是从‘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说起,接着便正面指明,‘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最后归结到期望做个有德自善之人,而得天德福佑,这些都是向剥削者进言。”   注释:   (1)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大部分损掩,只残留首尾各二字。王、傅、范及诸通行本并同,惟“焉”字作“安”。宋徽宗、邵若愚、司马光、彭耜诸本,上“怨”下有“者”字。叶梦得无“必”字。《文子·微明》篇引作:“和大怨,必有馀怨,奈何其不为善也?”蒋锡昌《校诂》:“人君不能清静无为,而耀光行威,则民大怨生。待大怨已生,而欲修善以和之,则怨终不灭,此安可以为善乎?”   (2)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夺“执“字,“左”作“右”。“契”字,甲本假作“介”,乙本假作“芥”。严遵、景龙、龙兴碑、敦煌唐写本等,无“而”字。河、王、傅、范及诸今本,“不”下无“以”字。开元及强思齐,下“人”字作“民”。马叙伦《校诂》:“‘契’,当作‘栔’。《说文》曰:‘刻木也。’今通用‘契’。”高亨《正诂》:“《说文》:‘契,大约也。券,契也。’古者契券以右为尊。《礼记·曲礼》:‘献粟者执右契。’郑注:‘契,券要也,右为尊。’《商子·定分》篇:‘以左券予吏之问法令者。主法令之吏,谨藏其右券木柙,以室藏之。’《战国策·韩策》‘操右契而为公责德于秦魏之王。’并其证也。圣人所执之契,必是尊者,何以此文云执左契?今三十一章曰:‘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用契券者自属吉事。可证老子必以左契为尊。   盖左契右契,孰尊孰卑,因时因地而异,不尽同也。《说文》:‘责,以求也。’凡贷人者执左契,贷于人者执右契。贷人者可执左契以责贷于人者令其偿还。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即施而不求报也。”张松如《校读》:“综上所说,则左契右契,似无分尊卑。《易·系辞》注云:“郑玄曰:‘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是知刻木为契,剖为左右,以便分执,至日后再相合以为符信。左契为负债人所立,交债权人收执!右契为债权人所立,交负债人收执。责者乃债权人以所执左契向负债人索取所欠之谓。既云:‘献粟者执右契。’则必‘责粟者执左契’。   故王注云:‘左契,防怨之所由生也。’此盖古之契法如此。‘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言圣人执人所交左契而不索其报也。如此,则怨且无由生,复何和之有乎?”(3)马王堆本甲乙本悉如此,惟“契”假作“介”、作“芥”。“彻”作。傅、范及唐宋以来诸今本多同。河上、王弼无“故”字。张松如《校读》:“司彻,河上注:‘司人所失。’王弼注:‘司人之过也。’皆取比治之意,与‘契’义唯为对。《广雅·释诂》三:‘司,主也。’《释诂》二:‘彻,税也。’《论语》:‘盍彻乎?’郑注:‘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孟子·滕文公》篇:‘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是‘彻’乃周之税法。此言有德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无德者则竞以收租税为务。不以责于人。则怨无由生;竞以收取租税为务,则大怨至矣。大怨既至,虽和之亦难泯,善不可为也。”张氏又说:“‘彻’乃周之贵族领主庄园制所实行的税法,以力役地租为主。至于司契,当是普遍地以实物地租代替了力役地租以后,在地主与农民之间订立的一种契约关系。故司彻与司契,象征着早期封建制社会转型期,由领主庄园制向地主租佃制的过渡,大概是‘初税亩’以后的情况。”   (4)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损掩。河、王、傅、范及诸通行本,皆无“夫”字,“恒”作“常”。李道纯《道德会元》“亲”作“私”,“善”作“圣”。张松如《校读》:“‘善人’当指上文‘有德’者,是自善之人,非有善之人也。作‘善’是,‘圣’字误。”   【今译】   和解了重大的怨仇,必有馀怨难清,哪能认为这样做就妥善呢?因此,“圣人”虽握有契券,而不向负债人逼债。所以有德的人,只依照契约办事;无德的人,才按照强定的租税之律来勒索别人。天道对谁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www。xiaoshuotxt.c o mt(xT小说"//天,堂/ 第80章   【原文】   小国寡民(1)。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2)。使民重死,而不远徙(3)。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4)。使民复结绳而用之(5)。甘其食,美其俗,安其居,乐其俗(6)。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7)。   【题解】   本章,集中表达了老子倒退、复古的社会历史观。他既对奴隶主贵族统治制度的日益腐朽,深感失望。又对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深感不满,幻想有一个能使奴隶主阶级“下层”安稳地活下去的前景,极力颂扬“小国寡民”的美好生活,主张毁掉一切文化,回到原始社会中去。这种向往,是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的。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国”字作“邦”。诸通行本皆如乙本。景龙、龙兴碑,“民”字作“人”。小、寡,这里用如动词,使动用法。   (2)开元与诸王本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乙本作“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河上作“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什伯,敦煌六朝写本作“阡陌”,傅、范作“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龙兴碑无“使”字。《道德真经》“伯”字作“佰”。张松如《校读》:“《一切经音义》:‘什,众也,杂也,会数之名也,资生之物谓之什物。’又《史记·五帝本纪·索隐》:‘什器,什,数也。’盖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为数,犹今言什物也。’若此,则什伯,即十百,即众多,亦即各式各样云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者,恰合‘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从而‘塞其兑,闭其门’之义,正老氏旨归也。”《老子注释》:“器,器械。十百人之器,指具有十人或百人工作效能的器械。”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什,十倍;伯,通佰,百倍。什伯之器,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   (3)河、王、傅、范诸通行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皆省“不”字,甲本“徙”字讹作“送”。景龙、龙兴碑及六朝写本,“民”作“人”。六朝写本无“而”字,龙兴碑无“远”字。司马光“远徙”作“重复”。苏辄、叶梦得无此八字。张松如说:“帛书作:‘使民重死而远徙。’如云不轻死亡,不爱迁移。‘远徙’与‘重死’为对文。   ‘远徙’犹云惮远徒,隐含一‘不’字。重死,以死为重,即爱惜生命。”   (4)诸王、傅、范及今通行本多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俱无两“虽”字,“舟舆”,甲本作“车周”,乙本作“周车”。敦煌六朝写本,上“虽有”作“其”,下“虽”字无。   龙兴碑“舆”作,亦无下“虽”字。河上“舆”亦作。李道纯、危大有、林志坚、焦竑诸本,“舆”作“车”。   (5)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只残存“用之”两字,前六字均损掩。后世诸通行本,大致相同。惟王本“民”作“人”。严遵无“复”字,唐玄宗本句末有“矣”字。   傅、范句下复有“至治之极”四字,他本皆无,盖注家注语,窜入经文者。   (6)河上、王弼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安其居,乐其俗”两句颠倒。《群书治要》“服”作“衣”,傅、范上承“至治之极”,多“民各”二字,作“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甘,用如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甘。美、安、乐的用法同此。   (7)马王堆本乙本如此,“声相”二字损掩,依甲本补。甲本“国”作“邦”,“犬”作“狗”,“民”下七字损掩。诸王本同马王堆本乙本。河、范及诸唐本,“犬”作“狗”。开元、古观楼及司马光、苏辙、焦竑等,“声”作“音”。末句,傅作“使民至老死,不相与往来”,范作“使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龙兴碑“民”作“人”。河上及敦煌无“死”字。   【今译】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具有效力很高的工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肯向远处迁移。虽有船和车,没有地方乘坐它;虽有武器装备,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时代。人们觉得自己的食物很香甜,觉得自己的衣服很华美,觉得自己的住所很安适,觉得本地的风俗很称心。邻国相互望得见,鸡狗啼叫的声音相互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81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1)。圣人无积(2)。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3)。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4)。   【题解】   本章开头老子提出真假、善恶、美丑等矛盾对立的一系列问题,说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往往与其实际内容不一致,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是。他在这里把现象和内容的不一致,看成是绝对的,单单认定“信言”是“不美”的,“美言”是“不信”的;“善者”是“不辩”的,“辩者”是“不善”的;“知者”是“不博”的,“博者”是“不知”的。只看到事物的统一性,而不看到事物的对立性,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就不免始于辩证法而终于形而上学了。   老子用相反相成的规律,提出“圣人无积”的命题,从而提出“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等语,这就把“有”与“无”、“多”与“少”的相反相成的道理,全面照顾到了。   最后,提出“均富思想”:先由“人之道”,逆推到“天之道”,更由“天之道”以论证“人之道”。提出“天之道,利而不害”,因此“人之道,为而弗争”。这就把“均富思想”提到了一定的高度,较之七十九章所谓“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就更具主动性,更富积极意义了。(采张松如说)   注释:   (1)诸王本、河上公本如此。傅、范及焦竑、潘静观诸本,上二“者”字并作“言”。严遵及龙兴碑,“知者”二句在“善者”二句上。马王堆本乙本作:“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甲本大致相同,惟六句中,皆有损掩。张松如说:“帛书‘多’字,当为称美之意。《汉书·袁盎传》:‘诸公闻之皆多盎。’此即‘绿水青山枉自多’之‘多’也。”俞樾《诸子平议》:“谨按此当作‘信者不美,美者不信’,与下文‘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文法一律。河上公于‘信者不美’注云:‘信者如其实,不善者,朴且质也。’是可证古本正作‘信者不美’,无‘言’字也。于‘美言不信’注云:‘滋美之言者,孽孽华词,饰伪多空虚也。’自经文误作‘美言不信’,后人因改注文‘美者’为‘滋美之言’者,不词甚矣。”蒋锡昌《校诂》:“顾本河注:‘信言者,实言也;美言者,滋美之华词。’是河同王本。愈据误本,谓河无‘言’字,非是。”   (2)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积”字损掩。傅、范与《战国策·魏策》所引同、河上及诸王本,“无”作“不”。严遵本,句上有“是故”二字。   (3)河上、王弼、傅奕及唐宋诸本多如此。《战国策·魏策》所引,上“既”字作“尽”。开元、景福、《道德真经》及陆希声、杜光庭、李约、吕知常、寇才质诸本,“为”作“与”。赵至坚本,二“人”字并作“民”。范应元本,二“愈”字并作“俞”。   马王堆本乙本作:“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甲本损掩。高亨《正诂》:“为,施也。就《魏策》所引,知此二‘既’字乃‘尽’义。《广雅释诂》:‘既,尽也’。‘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言尽以施人而己愈有;尽以予人而己愈多也。因‘既’皆‘尽’义,故《魏策》引一作‘尽’。一作‘既’耳。”张松如《校读》:“‘既’作‘尽’解,固通;作‘己’解,即古义所谓‘人就食之谓即,食毕反身而走之谓既’,更确。‘已’‘尽’谊近义通,盖‘尽’者当‘已’,‘己’者亦可‘尽’也。”   (4)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损掩。河、王、傅、范诸今本,上句无“故”字,下句作“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崇宁五注本《老子注》,无上“之”字。敦煌辛本无下“之”字。赵至坚本作“人之道”,无“圣”字。   【今译】   真实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懂的人不卖弄渊博,卖弄渊博的人不是真懂。“圣人”什么都不积蓄。他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越富有;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越充足。所以天的“道”,利于万物而不加害它们,圣人的“道”,干什么都不跟别人争夺。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TXT小说天堂 http://www.xiaoshuotxt.com,最有文艺气息的文学网站,手机直接阅读下载请登陆http://m.xiaoshuotxt.com,所有TXT电子书手机免费下载阅读,我们提供给您的小说不求最多,但求最经典最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