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注疏》查看《尔雅注疏》书评和最新更新以及相关书籍推荐请到《尔雅注疏》专题网址http://www.xiaoshuotxt.com/gudian/7519/ TXT小说天堂 http://www.xiaoshuotxt.com,最有文艺气息的文学网站,提供经典的文学名著、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人文社科类书籍在线阅读,所有TXT电子书手机免费下载阅读,我们提供给您的小说不求最多,但求最经典最完整 《尔雅》疏叙 翰林侍讲学士朝请大夫守国子祭酒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臣邢昺等奉敕校定 夫《尔雅》者,先儒授教之术,後进索隐之方,诚传注之滥觞,为经籍之枢要者也。夫混元辟而三才肇位,圣人作而六艺斯兴。本乎发德於衷,将以纳民於善。洎夫醇ㄤ既异,步骤不同,一物多名,系方俗之语;片言殊训,滞今古之情,将使後生若为钻仰?繇是圣贤间出,诂训递陈,周公倡之於前,子夏和之於後。虫鱼草木,爰自尔以昭彰;《礼》、《乐》、《诗》、《书》,尽由斯而纷郁。然又时经战国,运历挟书,传授之徒浸微,发挥之道斯寡,诸篇所释,世罕得闻。惟汉终军独深其道,豹鼠既辨,斯文遂隆。其後相传,乃可详悉。其为注者,则有犍为文学、刘歆、樊光、李巡、孙炎,虽各名家,犹未详备。惟东晋郭景纯用心几二十年,注解方毕,甚得六经之旨,颇详百物之形。学者祖焉,最为称首。其为义疏者,则俗间有孙炎、高琏,皆浅近俗儒,不经师匠。今既奉敕校定,考案其事,必以经籍为宗;理义所诠,则以景纯为主。虽复研精覃思,尚虑学浅意疏。谨与尚书驾部员外郎直秘阁(臣)杜镐、尚书都官外郎秘阁校理(臣)舒雅、大常博士直集贤院(臣)李维、诸王府侍讲大常博士兼国子监直讲(臣)孙奭、殿中丞(臣)李慕清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臣)王焕、大理评事国子监直讲(臣)崔偓佺、前知洺州永年县事(臣)刘士玄等,共相讨论,为之疏释,凡一十卷。虽上遵睿旨,共竭於颛蒙,而下示将来,尚惭於疏略。谨叙。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com 序 [疏]释曰:“尔雅”者,《释文》云:“所以训释五经,辨章同异,实九经之通路,百氏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释诂》一篇,盖周公所作,《释言》以下,或言仲尼所增,子夏所足,叔孙通所益,梁文所补。”张揖云:“昔在周公,缵述唐虞,宗翼文武,克定四海。勤相成王,践阼理政。日昃不食,坐而待旦。德化宣流,越裳来贡,嘉禾贯桑。六年制礼,以导天下。著《尔雅》一篇,以释其义。传乎後嗣,历载五百。坟典散落,唯《尔雅》常存。《礼三朝•记》:“哀公曰:寡人欲学小辩以观於政,其可乎?孔子曰:《尔雅》以观於古,足以辩言矣。’《春秋元命包》言:‘子夏问,夫子作《春秋》,不以‘初’、‘哉’、‘首’、‘基’为‘始’何?是以知周公所造也。’率斯以降,超绝六国,越逾秦楚,爰暨帝刘。鲁人叔孙通撰置《礼记》,文不违古。今俗所传三篇《尔雅》,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著,皆解家所说。先师口传,既无正验圣人所言,是故疑不足能明也。夫《尔雅》之为书也,文约而义固;其陈道也,精研而无误。真九经之检度,学问之阶路,儒林之楷素也。”“序”与绪音义同。《释诂》云:“叙,绪也。”言已注述之由,叙陈此经之旨,若茧之抽绪耳。孔子作《书序》,子夏作《诗序》,故郭氏亦谓之序。序之大指,凡有五焉:初自“夫《尔雅》者”至“辨同实而殊号者也”,明此书之用也。二自“诚九流之津涉”至“摛翰者之华苑也”,言为群经之枢要也。三自“若乃”至“莫近於《尔雅》”,言其博物,他书不之过也。四自“《尔雅》者”至“其业亦显”,明其兴隆之时也。五自“英儒赡闻之士”至叙未,序已所以作注之意也。今各依文解之。 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 [疏]“夫《尔雅》”至“同实而殊号者也”。○释曰:此明其用也。“夫”者发语辞,亦指示语,指此“《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也。“诂”,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训”,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指归”谓指意归乡也。言此书所以通畅古今之言,训道百物之貌,使人知其指意归乡也。若言“初、哉、首、基”者,其指归在“始”也。若言“番番、矫矫”者,其指归在“勇”也。略举一隅,他皆放此。云“叙诗人之兴咏”者,叙,次叙也。郑玄注《周礼•大司乐》云:“兴者以善物喻善事。”又注《大师》云:“兴者,见今之美嫌於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郑司农云:“兴者,托於事物。”“词”者,永言也。故《舜典》云:“歌永言。”孔注云:“歌咏其义以长其言。”又《诗序》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斯皆诗人所为,此书能次叙之,故言“叙诗人之兴咏”也。若言“噰噰喈喈”,以兴民协服也;“其虚其徐”,以咏威仪容止也。如此之类,皆是。案《尔雅》所释,遍解六经,而独云“叙诗人之兴咏”者,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故毛公传《诗》皆据《尔雅》,谓之诂训传,亦此意也。云:“总绝代之离词”者,总,聚也;绝代,犹远代也;离词,犹异词也。郭璞叙《方言》云“标六代之绝语,类离词之指韵”,亦犹此也。以其六代绝远,四方乖越,故今古语异,夷夏词殊。此书能总聚而释之,使人知也。若其“绎又祭也,周曰绎,商曰肜,夏曰复胙”,及注引《方言》之类是也。云“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者,辩谓辩别,凡物虽殊其号而同一实者,此书辩之。若“繴谓之罿,罿,罬也;罬谓之罦,罦,覆车也。”又《释草》云:“唐、蒙,女萝。女萝,菟丝。”注云:“别四名。”如此之类,是也。 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也。(○键音件,摛音痴) [疏]“诚九”至“苑也”。○释曰:此明其枢要也。云“诚九流之津涉”者,诚,实也;九流者,叙六艺为九种,言於六经若水之下流也;津涉者,济渡之处名。言九流之多,非此书无以通,喻九河之广,非津涉无以渡。案《汉书•艺文志》云:“儒家者流五十三家,八百三十五篇,盖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僻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讠华取宠,後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僻儒之患也。道家者流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盖出於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合於尧舜之克让,《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阴阳家者流二十一家,二百六十九篇,盖出於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法家者流十家,二百一十七篇,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名家者流十家,三十六篇,盖出於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墨家者流六家,八十六篇,盖出於清庙之官。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纵横家者流十二家,百七篇,盖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杂家者流二十家,四百三篇,盖出於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农家者流九家,百一十四篇,盖出於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此九流之大旨也。云“六艺之钤键”者,案《汉书•艺文志》六艺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也。“凡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说文》云:“钤,锁也。”《方言》云:“户钥,自关之东,陈、楚之间谓之键。”《小尔雅》云:“键谓之钥。”言此书为六艺之锁钥,必开通之,然後得其微旨也,故云“六艺之钤键”也。云“学览者之潭奥”者,潭,渊也;室中西南隅谓之奥,言隐奥也。此书释二仪之形象,载八表之昏荒,虽博学广览之士,莫能究渊深隐奥,故云“学览者之潭奥”也。云“摛翰者之华苑也”者,言此书森罗万有,纯粹六经,摛文染翰之士,足以掇其英华若园苑然,故云“华苑”也。 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於《尔雅》。 [疏]“若乃”至“《尔雅》”。○释曰:此言其博物也。云“若乃”者,因上起下语。上既言其功用,此复美其博物,故云“若乃”。既可以博释庶物,又能多识辨於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於《尔雅》”,言《尔雅》最近之。又案《公羊传》说《春秋》功德云:“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何休云:“莫近,犹莫过之也。”然则博物多识,他书亦莫过於《尔雅》也。 《尔雅》者,盖兴於中古,隆於汉氏,豹鼠既辩,其业亦显。 [疏]“《尔雅》”至“亦显”。○释曰:此言兴隆之时也。云“盖兴於中古”者,《尔雅》之作,经传莫言其人及时,世但相传云周公作之以教成王,无正文,故云“盖”以疑之。经典通以伏牺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周公,文王子,父统子业,周公亦可言中古,故云“盖兴於中古”。云“隆於汉氏”者,以夫子没後,书纪散亡,战国陵迟,嬴秦燔灭,则此书亦从而坠矣。洎乎汉氏御宇,旁求典籍,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此书亦从而隆矣,故曰“隆於汉氏”也。云“豹鼠既辩,其业亦显”者,谓汉武帝时,孝廉郎终军既辩豹文之鼠,人服其博物,故争相传授,《尔雅》之业,於是遂显。言不但兴行,兼亦广显,故云“亦”也。 英儒赡闻之士,洪笔丽藻之客,靡不钦玩耽味,为之义训。璞不揆梼昧,少而习焉,沈研钻极,二九载矣。虽注者十馀,然犹未详备,多纷谬,有所漏略。是以复缀集异闻,会稡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错综樊、孙,博关言;剟其瑕砾,搴其萧稂;事有隐滞,援据徵之;其所易了,阙而不论;别为音图,用袪未寤。辄复拥篲清道,企望尘躅者,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涉乎此也。(○赡,时艳反。璞音朴。梼音桃。少,时照切。会,古外切。稡,子外切。剟音掇。砾音历。搴音。稂音郎。易,以豉切。了音疗。篲,似税切。企,豉切。躅音逐。) [疏]“英儒”至序末。○释曰:此言已所以作注之意也。云“英儒赡闻之士”者,案《礼辞名记》:“德过千人曰英。”儒者,柔也,能以德柔服人也。赡,多也。士者,有德之称。言英俊通儒,多闻之士也。云“洪笔丽藻之客”者,洪,大也;丽,美也;藻,水草也,有文,以喻人之文章。言大有词笔,美於文章之客也。云“靡不钦玩耽味,为之义训”者,靡,无也;钦玩,犹敬爱也;耽味,犹乐嗜也。言英儒等无不敬爱此书,如耽广乐嗜嘉肴然,故曰“耽味”。而为之义理训解,谓作注也。云“璞不揆梼昧,少而习焉”者,此自谦也。揆,度也。梼谓梼杌,无知之貌。昧,暗也。郭氏言已不度其无知暗昧,自少小而习此书焉。云“沈研钻极,二九载矣”者,此言用功深,不敢苟为注解也。谓深沈研核,钻求穷极,凡十八载,故云“二九载矣”。云“虽注者十馀,然犹未详备”者,言作注者虽十有馀家,犹尚未能精详具备。十馀家者,陆德明《叙录》犍为文学注二卷、刘歆注三卷、樊光注六卷、李巡注三卷、孙炎注三卷,为此五家而己;又《五经正义》援引有某氏、谢氏、顾氏。今郭氏言十馀者,典籍散亡,未知谁氏。或云沈旋、施乾、谢峤、顾野王者,非也。此四家存郭氏之後,故知非也。云“并多纷谬,有所漏略”者,言十家所注,多纷纭错缪。若孙叔然“覭髳,茀离”,字别为义,是纷缪也;其所难解,则全不入根节,是漏略也。云“是以复缀集异闻,会稡旧说”者,“是以”者,因前起後语。因前十家所注纷缪漏,起己作注之意,故言“是以”。对前巳有注,故云“复”。“缀集”,谓联缀聚集。“异闻”者,注所引六经子史之类是也。“会稡”者,《广雅》云:“会收也。稡,聚也。”“旧说”,谓十家所说也,虽不能尽善,亦时有可观,其所善者,则收聚用之也。云“考方国之语”者,考,成也。四方之国,言语不同,有所通释者,则援引考成之,注引《方言》是也。云“采谣俗之志”者,采,取也。徒歌谓之谣。案《汉书•地理志》云:“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但童谣嬉戏之言,及俗间有所记志可以通此书者,亦采用之,若“榽梳”注引齐人谚曰“上山斫檀,榽梳先殚”、“蟏蛸”注云“俗呼为喜子”之类是也。云“错综樊、孙”者,谓交错综聚樊光、孙炎二家之注,取其理长者用之。云“博关群言”者,关,通也;群言,谓子史及小说也。言非但援引六经,亦博通此子史等以为注说也。云“剟其瑕砾,搴其萧稂”者,此喻已作注,去恶取善也。“剟其瑕砾”,以玉石喻也。剟,削也。削去其疵瑕瓦砾,以取瑾瑜也。“搴其萧稂”,以禾莠喻也。搴,拔也。萧,蒿也。稂,童粱,莠类也。拔去其萧蒿稂莠,以存其嘉禾也。云“事有隐滞,援据徵之”者,援,引也;徵,成也。若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也。云“其所易了,阙而不论”者,谓通见《诗》、《书》,不难晓了者,则不须援引,故阙而不论也。云“别为音图,用袪未寤”者,谓注解之外,别为《音》一卷,《图赞》二卷,字形难识者,则审音以知之;物状难辩者,则披图以别之。用此音图以袪除未晓寤者,故云“用袪未寤”也。云“辄复拥篲清道,企望尘躅”者,此郭氏自问也。拥,手持也。篲,帚也。清道,谓清洁道涂也。企望者,企踵而瞻望也。尘躅者,尘路躅迹也。言己注此书,若人持帚以清道,企踵而望其芳尘美迹。所以然者何,谓是自问也。云“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涉乎此也”者,此自答也。言已注此书非他,以为将来有德君子之为必欲研核百氏,探讨九流,非《尔雅》不可,必涉历此途,若其注释未备,则恐迷误後人。作注之由,良为此也。 《尔雅》卷上 [疏]释曰:上者对中下生名,直以编重多,分为上、中、下三卷,无义例也。 郭璞注 [疏]郭璞,字景纯,何东人,东晋弘农太守著作郎。注者,著也。解释经指,使义理著明也。亦言己注意,以释此书也。《诗》、《书》谓之传者,传,传也,博识经意,传示後人也。此皆其人自题,故或言传,或言注,无义例也。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com 卷一•释诂第一 [疏]释曰:释,解也。诂,古也。古今异言,解之使人知也。《释言》则《释诂》之别。故《尔雅•叙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第,次也。一,数之始也。以其作最在先,故为第一。此篇相承以为周公作,但其文有周公後事,故先儒共疑焉。或曰仲尼、子夏所增足也,或曰当周公时有之,今无者,或在散亡之中。然则《诗》、《书》所有,非周公所释,乃後人依放故言雅记而为之文,故与之同。郭氏因即援据以成其义。若言“胡不承权舆”及“缁衣之蓆兮”,此秦康、郑武之诗,在周公之後明矣。其义犹今为文,采摭故事以为辞耳。则此篇所载,悉周公时所有,何足怪也!其诸篇所次,旧无明解,或以为有亲必须宫室,宫室既备,事资器用,今谓不然,何则?造物之始,莫先两仪,而乐器居天地之先,岂天地乃乐器所资乎!盖以先作者居前,增益者处後,作非一时,故题次无定例也。其篇之名义,逐篇具释,此不繁言。此书之作,以释六经之言,而字别为义,无复章句。今而作疏,亦不分科段,所解经文,若其易了,及郭氏未详者,则阙而不论。其稍难解,则援引经据及诸家之说以证之。郭氏之注,多采经记,若其通见可晓者,则但指篇目而巳。而或书名僻异,义旨隐奥者,则具载彼文以袪未寤者耳。 初、哉、首、基、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尚书》曰:“三月哉生魄。”《诗》曰:“令终有俶。”又曰:“俶载南亩。”又曰:“访予落止。”又曰:“胡不承权舆。”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其馀皆义之常行者。耳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肇,音兆。俶,昌叔) [疏]“初哉”至“始也”。○释曰:皆初始之异名也。初者,《说文》云:从衣从刀,裁衣之始也。哉者,古文作才,《说文》云:“才,草木之初也。”以声近借为哉始之哉。首者,头也,首之始也。基者,《说文》云:“墙始筑也。”肇者,说文作,始开也。祖者,宗庙之始也。元者,善之长也。长即始义。胎者,人成形之始也。俶者,动作之始也。落者,木叶陨坠之始也。权舆者,天地之始也。天圆而地方,因名云。此皆造字之本意也。及乎《诗》、《书》雅记所载之言,则不必尽取此理,但事之初始,俱得言焉。他皆仿此。○注“《尚书》”至“殊语”。○释曰:云“《尚书》曰:“三月哉生魄”者,《康诰》文。云“《诗》曰:令终有俶”者,《大雅•既醉》文。“又曰:俶载南亩”者,《周颂•载芟》文。“又曰:访予落止”者,《周颂•访落》文。“又曰:胡不承权舆”者,《秦风•权舆》文。云“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者,《说文》云:“胚,妇孕一月也。胎,妇孕三月也。”然则尚未成形而为形之始,故曰“胚胎未成,亦物之始”,物则形也。云“其馀皆义之常者耳”者,谓、初、首、基、祖、元也,通见《诗》、《书》,故曰“义之常行”。云“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者,杨雄说《方言》云:“皆古今语也,初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後人不知,故为之作释也。郭彼注云“谓作《释诂》、《释言》”是也。 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诗曰:“有壬有林。”又曰:“文王烝哉。”其馀义皆通见《诗》、《书》。○辟,并亦反。) [疏]“林烝”至“君也”。○释曰:皆天子诸侯南面之君异称也。《白虎通》云:君,群也。群下之所归心也。林者,《说文》云:“平地有丛木曰林。”烝者,《左传》云:“天生烝民,树之以君,而司牧之。”然则人物之众,必立君长以司牧之。故以林、烝为君也。天者,《说卦》云:“乾为天,......为君”,以其俱尊极故也。《大雅》皆谓“君为天”是也。帝、皇者,《白虎通》云:德合天地者称帝,帝者谛也,象可承也。皇,美也,大也,天之总美大称也。时质,故总称之。号之为皇,煌煌人莫违也。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说文》云:“后者,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后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辟者,法也,为下所法则也。公者,通也,公正无私之意也。侯者,候也,候迎顺也。天、帝、皇、王惟谓天子,公、侯惟谓诸侯,馀皆通称。○注“《诗》曰”至“《诗》、《书》”。○释曰:云“《诗》曰:有壬有林”者,《小雅•宾之初筵》文。又曰:文王烝哉”者,《大雅•文王有声》文。云“其馀义皆通见《诗》、《书》”者,谓、天、帝、皇、王、后、辟、公、侯,皆义之常行,故不备引。 弘、廓、宏、溥、介、纯、夏、幠、厖、坟、嘏、丕、弈、洪、诞、戎、骏、假、京、硕、濯、訏、宇、穹、壬、路、淫、甫、景、废、壮、冢、简、箌、昄、晊、将、业、席,大也。(《诗》曰:“我受命溥将。”又曰:“乱如此幠”,“为下国骏厖”,“汤孙奏嘏”,“王公伊濯”,“訏谟定命”,“有壬有林”,“厥声载路”,“既有淫威”,“废为残贼”,“尔土宇昄章”,“缁衣之席兮”。廓落、宇宙、穹隆、至极,亦为大也。箌义未闻。《尸子》曰:“此皆大,有十馀名而同一实。”○幠音呼。厖,亡江切。诞音但。訏音吁。箌音罩。昄,蒲板切。晊,之日切。) [疏]“弘廓”至“大也”。○释曰:此皆广大之异言也。弘者,含容之大也。《周书•洛诰》云:“武王弘朕恭。”廓者,《方言》云:“张小使大谓之廓。”宏者,《书》曰:“若保宏父。”介者,《方言》云:“东齐海岱之间谓之介。”纯者,《鲁颂•閟宫》云:“天锡公纯嘏。”夏者,《方言》云:“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而爱伟之,谓之夏。” 厖者,深之大也。坟、嘏者,《方言》云:“坟,地大也。青、幽之间凡土而高且大者谓之坟。秦晋之间凡物壮大谓之嘏。”丕者,《书》云:“嘉乃丕绩。”弈者,《诗•大雅•韩弈》云:“弈弈梁山。”洪者,《书•大诰》云:“延洪惟我幼冲人。”诞者,《大雅•生民》云:“诞弥厥月。”戎者,《方言》云:“宋鲁陈卫之间谓之嘏,或曰戎。”京、硕、濯、訏者,秦晋之间凡人大谓之奘,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齐宋之间日硕,荆吴杨瓯之郊曰濯,中齐西楚之间曰訏,此皆谓大,方俗之殊语也。甫者,《诗•齐风》云:“无田甫田。”景者,《周颂•潜》篇云:“以介景福。”壮者,秦晋之间,凡人大谓之奘,或谓之壮。冢者,舍人曰:冢,封之大也。《大雅•绵》篇云:“乃立冢土。”简者,《周颂•执竞》云:“降福简简。”箌者,郭云:“义未闻。”顾氏云:“都角切。”《说文》云:“草大也。”《韩诗》云:“箌彼圃田。”将者,《周颂》云:“日就月将。”业者,版之大也。《大雅•灵台》云:“虞业维摐。”馀皆见注。○注“《诗》曰”至“一实”。○释曰:“《诗》云:我受命溥将”者,《商颂•烈祖》文。“又曰:乱如此幠”者,《小雅•巧言》文。云“下国骏厖”者,《商颂•长发》文。云“汤孙奏嘏”者,《商颂•那》篇文。云“王公伊濯”者,《大雅•文王有声》文。云“訏谟定命”者,《大雅•抑》篇文。云“有壬有林”者,《小雅•宾之初筵》文。云“厥声载路”者,《大雅•生民》文。云“既有淫威”者,《周颂•有客》文。云“废为残贼”者,《小雅•四月》文。云“尔土宇昄章”者,《大雅•卷阿》文。云“缁衣之席兮”者,《郑风•缁衣》文。云“廓落、宇宙、穹隆、至极,亦为大也”者,廓落,大貌。四方上下曰宇。《说文》云:“宙,舟舆所极也。”穹隆,天之形也。郭氏读晊至为至,故云“至极”。是廓、宇、穹、晊亦为大也。云“《尸子》曰:此皆大,有十馀名而同一实”者,《汉书•艺文志》云:“《尸子》二十篇。”注曰:“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案《尸子•广泽篇》云:“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其学之相非也数世矣,而已皆弇於私也。天、帝、后、皇、辟、公、弘廓、闳、博、介、忳、夏、幕、蒙、赎、昄,皆大也,十有馀名而实一也。若使兼、公、虚、均、衷、平、易、别囿一实也,则无相非也。”以其数字皆训为大,故引之也。周公作诂,必以始也、君也、大也居先者,始者,无先之称;君者,至尊之号;大则无所不包。故先言之。一曰:此三者天也,人也,地也。《易•乾卦》云:“万物资始。”《坤卦》云:“直方大。”《老子》云:“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故以此三者为先。乾、坤,相对之物,而以地在人後者,以人居天地之中,且尊尚人君,故进之。自此而下随便即言,无义例也。 幠、厖,有也。(二者又为有也。《诗》曰:“遂幠大东。”) [疏]“幠、厖,有也”。○释曰:二者又为有,言大有也。成十六年《左传》云:“生民敦厖。言人生聚丰厚,大有也。○注“诗曰:遂幠大东”。○释曰:《鲁颂•閟宫》文也。案今《诗》本作“遂荒”。此言“遂幠”者,所见本异也。或当在齐、鲁、韩《诗》。 迄、臻、极、到、赴、来、弔、艐、格、戾、怀、摧、詹,至也。(齐楚之会郊曰怀,宋曰届。《诗》曰“先祖于摧”。又曰“六日不詹”。詹、摧,皆楚语,《方言》云。○极,纪力切。弔音的。艐音宗。摧,昨雷切。) [疏]“迄、臻”至“至也”。○释曰:迄者,自古至今也。《大雅•生民》云:“以迄于今。”臻者,《诗•邶风•泉水》云:“遄臻于卫。”言疾至於卫也。极者,穷尽之至也。《乐记》云:“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言礼乐之道,上至於天,下委於地也。到者,自远而至也。《大雅•韩弈》云:“靡国不到。”赴者,趋而至也。《杂记》云:“凡赴於君。”来者,自彼至我也。《春秋经》曰:“祭伯来。”言至鲁也。弔者,《小雅•天保》云:“神之弔矣。” 艐读为届。届、格、戾、怀、摧、詹,皆方俗语。○注“齐楚”至“言云”。○释曰:云“齐楚之会郊曰怀,宋曰届”者,《方言》文。云“《诗》曰:先祖于摧”者,《大雅•云汉》书。“又曰:六日不詹”者,《小雅•采绿》文。云“詹、摧,皆楚语,《方言》云”者,案《方言》云:“徦(音驾)、[彳各](古格字)、怀、摧、詹、戾、艐(古届字),至也。邠唐冀兖之间曰徦,或曰[彳各],齐楚之会郊或曰怀。摧、詹、戾,楚语也。艐,宋语也。皆古雅之别语也,今则或同。”是也。 如、適、之、嫁、徂、逝,往也。(《方言》云:“自家而出谓之嫁,犹女出为嫁。”) [疏]“如適”至“往也”。○释曰:皆谓造於彼也。如者,自我而往也。《春秋》公及大夫朝聘皆曰如。之者,《论语》云:“之一邦。”言又往一国也。適、嫁、徂、逝,皆方俗语。○注“《方言》”至“为嫁”。○释曰:案《方言》云:“嫁、逝、徂、適,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犹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適,宋鲁语也。往,凡语也。” 赉、贡、锡、畀、予、贶,赐也。(皆赐与也。○畀,必寐切。予,羊汝切。) [疏]“赉贡”至“赐也”。○释曰:皆谓赐与也。赉者,赐有功善人也。《书•汤誓》曰:“予其大赉汝。”贡者,下与上也。《左传》齐桓责楚云:“尔贡包茅不入。”锡者,嘉赐也。《禹贡》云:“禹锡玄圭。”畀者,付与也。《诗•鄘风•干旄》云:“何以畀之?”予者,授与也。《小雅•采菽》云:“天子所予。”贶者,惠赐也。《小雅•彤弓》云:“中心贶之。” 仪、若、祥、淑、鲜、省、臧、嘉、令、类、綝、彀、攻、榖、介、徽,善也。(《诗》曰:“仪刑文王。”《左传》曰:“禁御不若。”诗曰:“永锡尔类”,“我车既攻”,“介人维藩”,“大姒嗣徽音”。省、綝、彀,未详其义。馀皆常语。○鲜,息浅切。省,先郢切。令,力政切。綝,敕金切。彀,古豆切。) [疏]“仪若”至“善也”。○释曰:皆谓美善也。仪者,形象之善也。若者,惠顺之善也。祥者,李巡曰:“福之善也。”《书•泰誓》云:“袭于休祥。”淑者,有德之善也。《诗•曹风•鸤鸠》云:“淑人君子。”鲜者,清洁之善。《邶风•新台》云:“籧篨不鲜。”省、綝、彀,郭氏未详。臧者,功能之善也。《诗•齐风》云:“射则臧兮。”嘉者,美之善也。《诗•大雅•抑篇》云:“无不柔嘉。”令者,《大雅•卷阿》云:“令问令望。”类者,昭二十八年《左传》云:“勤施无私曰类。”攻者,坚致之善。榖者,养生之善。《诗•小雅•小明》云:“式榖以女。”介者,大善也。徽者,美善也。“《诗》曰”至“常语”。○释曰:“《诗》曰:仪刑文王”者,《大雅•文王》篇文。云“《左传》曰:禁御不若”者,《左传》无全文。案文十八年说四凶云:“投诸四裔,以御螭魅。”宣三年传言:“铸鼎象物,故民入山林,不逢不若。”盖采合传文,故云“禁御不若”也。云“《诗》曰:永锡尔类”者,《大雅•既醉》文。云“我车既攻”者,《小雅•车攻》文。云“介人维藩”者,《大雅•板》篇文。云“大姒嗣徽音”者,《思齐》文。云“馀皆常语”者,谓祥、淑、鲜、臧、嘉、令、榖,书传多有之,故云“皆常语”。 舒、业、顺,叙也。(皆谓次叙。)叙、业、顺、叙,绪也。(四者又为端绪。) [疏]“舒业”至“绪也”。○释曰:叙谓次叙。舒者,展舒,徐缓有次也。业者,事有次叙也。顺者,不逆,有叙也。舒、业、顺、叙四者又为端绪,互相训也。 怡、怿、悦、欣、衎、喜、愉、豫、恺、康、媅、般,乐也。(皆见《诗》。○媅,丁含切。般,盘。乐,洛) [疏]“怡怿”至“乐也”。○释曰:皆谓喜乐。怡者,和乐也。《小雅•节南山》云:“既夷既怿。”怡、夷音义同。怿者,悦乐也。《商颂•那》篇云:“亦不夷怿。”悦者,心乐也。《小雅•都人士》云:“我心不说。”悦、说音义同。欣者,笑喜之乐也。《大雅•凫鹥》云:“旨酒欣欣。”毛传云:“欣欣然乐也。”衎者,饮食之乐也。《小雅•南有嘉鱼》云:“嘉宾式燕以衎。”喜者,《说文》云:“不言而悦也。”《小雅•彤弓》云:“中心喜之。”愉者,安闲之乐也。《唐风•山有枢》云:“他人是愉。”毛传云:“愉,乐也。”豫者,逸乐也。《小雅•白驹》云:“逸豫无期。”恺者,康乐也。《小雅•鱼藻》云:“岂乐饮酒。”康者,安乐也。《唐风•蟋蟀》云:“无以大康。”媅者,乐之久也。《小雅•鹿鸣》云:“和乐且湛。”又《卫风•氓》篇云:“无与士耽。”郑笺云:“耽非礼之乐。”般者,游乐也,《周颂》篇名也。郑笺云:“般,乐也。” ○注“皆见《诗》”。○释曰:按郭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且《诗》中备有此文,故云“皆见《诗》”。其实六经之中所训亦尔,但以《诗》、《书》之作,作非一人,故有音义虽同,而字形踳驳者:《诗》文作湛、耽,而此作 媅;《诗》文作夷、说、岂(原缺)、槃,而此作怡、悦、恺、般之类。直以异人之作,故不同尔,无义例也。他皆放此。 悦、怿、愉、释、宾、协,服也。(皆谓喜而服从。) [疏]“悦怿”至“服也”。○释曰:皆谓喜而服从也。悦、怿、愉者,皆喜乐而服也。释者,释去恨怨而服也。宾者,怀德而服也。《旅獒》云:“四夷咸宾。”协者,和合而服也。《左传》曰:“谋其不协。” 遹、遵、率、循、由、从,自也。(自犹从也。)遹、遵、率,循也。(三者又为循行。○遹音聿。) [疏]“遹遵”至“循也”。○释曰:自亦从也,转互相训也。遹者,《大雅•绵》篇云:“聿来胥宇。”遹、聿音义同。遵者,《周南•汝坟》云:“遵彼汝坟。”率者,《大雅•绵》篇云:“率西水浒。”循者,《顾命》云:“率循大卞。”由者,《曲礼》:“大夫、士出入君门,由闑右。”从者,《小雅•何人斯》云:“伊谁云从。”遹、遵、率三者,又为循行。 靖、惟、漠、图、询、度、咨、诹、究、如、虑、谟、猷、肇、基、访,谋也。(国语曰:“询于八虞,咨于二虢,度于闳夭,谋于南宫,诹于蔡、原,访于辛、尹。”通谓谋议耳。如、肇所未详,馀皆见《诗》。○度,铎。趣,子须。) [疏]“靖惟”至“谋也”。○释曰:皆谓谋议也。靖者,安谋也。《小雅•小旻》云:“靖共尔位。”惟者,思谋也。漠者,舍人曰:心之谋也。《小雅•小弁》云:“圣人莫之。”漠、莫音义同。图者,《大雅•崧高》云:“我图尔居。”询、度、咨、诹者,《小雅•皇皇者华》传云:“访问於善为咨。咨事为诹。咨事之难易为谋。咨礼义所宜为度。亲戚之谋为询。”究者,《小雅•小弁》云:“不舒究之。”虑者,计谋也。谟者,大谋也。《大雅》云:“訏谟定命。”猷者,以道而谋也。《大雅•文王》云:“厥猷翼翼。”猷、犹音义同。肇者,《大雅•江汉》云:“肇敏戎公。”基者,君子作事谋始也。访者,谋政事也。○注“《国语》”至“见《诗》”。○释曰:云“《国语》曰:询於八虞,咨於二虢,度於闳夭,谋於南宫,诹於蔡、原,访於辛、尹”者,是《晋语》胥臣对文公辞,说文王之即位也。韦氏解云:“八虞,周八士,皆在虞官。二虢,文王弟虢仲、虢叔。南宫,南宫括也。蔡,蔡公。原,原公。辛,辛甲。尹,尹逸。皆周大史也。” 典、彝、法、则、刑、范、矩、庸、恒、律、戛、职、秩,常也。(庸、戛、、职、秩义见《诗》、《书》,馀皆谓常法耳。○彝音夷。) [疏]“典彝”至“常也”。○释曰:皆谓常礼法也。典、刑者,《诗•大雅•荡》篇云:“尚有典刑。”彝者,《洪范》云:“彝伦攸叙。”法、则者,《天官•冢宰》:“以八法治官府,......以八则治都鄙。”郑注云:“邦国官府谓之礼法,常所守以为法式也。”“则亦法也。典、法、则所用异,异其名也。”范者,模法之常也。矩者,度方有常也。庸者,《书•皋陶谟》云:“自我五礼有庸哉!”恒,久之常也。《汤诰》云:“若有恒性。”律者,常法也。戛者,《康诰》云:“不率大戛。”职者,主之常也。秩者,《商颂•烈祖》云:“有秩斯祜”。 柯、宪、刑、范、辟、律、矩、则,法也。(《诗》曰:“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论语》曰:“不逾矩。”) [疏]“柯宪”至“法也”。○释曰:此亦谓常法,转互相训。柯者,执以取法也。宪者,《大雅•桑扈》云:“百辟为宪。”辟,罪法也。刑、范、律、矩、则皆谓常法也。○注“《诗》曰”至“逾矩”。○释曰:云“《诗》曰: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者,《豳风•伐柯》文。云“《论语》曰:不逾矩”者,《为政》文。 辜、辟、戾,辠也。(皆刑罪。○辟,婢亦切。辜音孤。辠音罪) [疏]“辜、辟、戾、辠也”。○释曰:皆谓刑罪也。辜者,《书•仲虺之诰》云:“罔不惧于非辜。”辟者,《吕刑》云:“墨辟疑赦。”戾者,《大雅•抑》篇云:“亦维斯戾。”罪古今字也。《说文》云:“辠,犯法也。从辛,从自。言辠人蹙鼻,苦辛之忧。秦以辠似皇,改为罪。”取非人自投於网。自,古文以为鼻。 黄发、齯齿、鲐背、耇、老,寿也。(黄发,发落更生黄者。齯齿,齿堕更生细者。鲐背,背皮如鲐鱼。耇犹耆也。皆寿考之通称。○齯音倪。鲐音台。耇音狗。) [疏]“黄发”至“寿也”。○释曰:皆寿考之通称也。黄发者,舍人曰:黄发,老人发白复黄也。郭云:“黄发,发落更生黄者。” 齯齿者,《说文》云:“齯,老人儿齿也。”郭云:“齿堕更生细者。”《鲁颂•閟宫》云:“既多受祉,黄发儿齿。”郑笺云:“儿齿亦寿徵。”鲐背者,舍人曰:老人气衰,皮肤消瘠,背若鲐鱼。郭云:“鲐背,背皮如鲐鱼。”刘熙《释名》云:“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大雅•行苇》云:“黄耇台背。”毛传云:“台背,大老也。”郑笺云:“台之言鲐也。大老则背有鲐文。”《方言》云:“秦晋之郊,陈兖之会,谓老曰耇鲐。” 耇者,郭云:“耆也。”《方言》云:“燕代北鄙,谓耇为梨。”郭彼注云:“梨,面色似冻梨也。”舍人曰:耇,觏也。血气精华觏竭,言色赤黑如狗矣。孙炎曰:“耇面如冻梨,色似浮垢,老人寿徵也。”老者,《说文》云:“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 允、孚、亶、展、谌、诚、亮、询,信也。(《方言》曰:“荆吴淮汭之间曰展,燕岱东齐曰谌,宋卫曰询。”亦皆见《诗》。○亶,丁简切。谌,市林切。) [疏]“允孚”至“信也”。○释曰:皆谓诚实不欺也。○注“《方言》”至“见诗”。○释曰:案《方言》云:“允、訦(音谌)、恂(音询)、展、谅(音亮)、穆,信也。齐鲁之间曰允,燕岱东齐曰訦,宋卫汝颍之间曰恂,荆吴淮汭之间曰展,西瓯毒屋黄石野之间曰穆,众信曰谅,周南、召南、卫之语也。”云“亦皆见《诗》”者,《鄘风•定之方中》云:“终然允臧。”《大雅•文王》云:“万邦作孚。”《小雅•祈父》云:“亶不聪。”《鄘风•君子偕老》云:“展如之人兮。”《大雅•荡》篇云:“其命匪谌。”诚者,复言之复也。《鄘•柏舟》云:“不谅人只。”《郑风•溱洧》云:“洵訏且乐。”谌、亮、谅、询、洵,音义同。 展、谌、允、慎、亶,诚也。(转相训也。《诗》曰:“慎尔优游。”) [疏]“展谌”至“诚也”。○释曰:皆谓至诚,转相训也。○注“《诗》曰:慎尔优游”。○释曰:《小雅•白驹》文。 谑浪笑敖,戏谑也。(谓调戏也。见《诗》) [疏]“谑浪”至“谑也”。○释曰:《诗》曰“谑浪笑敖”者,不敬之戏谑也。舍人曰:谑,戏谑也。浪,意明也。笑,心乐也。敖,意舒也。戏笑,邪戏,谑笑之貌。郭云“谓调戏也。见《诗》”者,此《邶风•终风》文。 粤、于、爰,曰也。(《书》曰:“土爰稼穑。”《诗》曰:“对越在天”,“王于出征”。)爰、粤,于也。(转相训。○粤音曰。) [疏]“粤于”至“于也”。○释曰:皆谓语辞发端,转互相训也。《说文》云:“曰从开口,象气出於口也。”○注“《书》曰”至“出征”。○释曰:“云“《书》曰:土爰稼穑”者,《周书•洪范》文。云“诗曰:对越在天”者,《周颂•清庙》文。云“王于出征”者,《小雅•六月》文。 爰、粤、于、那、都、繇,於也。(《左传》曰:“弃甲则那。”那犹今人云那那也。《书》曰:“皋陶曰:都。”繇,辞。於,乎。皆语之韵绝。○繇音由。於音乌。) [疏]“爰粤”至“於也”。○释曰:“皆语之韵绝,叹辞也。爰、粤于三者又为於乎。○注“《左传》”至“韵绝”。○释曰:云“《左传》曰:弃甲则那”者,宣二年华元答讴者辞也。云“《书》曰:皋陶曰都”者,《虞书•皋陶谟》文也。云“繇,辞”者,繇卦兆之辞也。云“於乎”者,《周颂•维天之命》云:“於乎不显。”是也。 [合攵]、郃、盍、翕、仇、偶、妃、匹、会,合也。(皆谓对合也。○[合攵]音阁。郃,合。盍,胡腊切。妃音配。) [疏]“[合攵]郃”至“合也”。○释曰:皆谓对合也。[合攵]者,《说文》云:“合会也。”郃者,和合也。盍者,众合也。《易•豫卦•九四》云:“勿疑朋盍簪。”翕者,敛合也。《书•皋陶谟》云:“翕受敷施。”仇者,《左传》曰:“怨耦曰仇。”偶者,相对合也。《左传》曰:“大都耦国。”妃者,嘉耦曰妃。匹者,配合也。《大雅•文王有声》云:“作丰伊匹。”会者,集合也。《周礼》曰:“时见曰会。 仇、雠、敌、妃、知、仪,匹也。(《诗》云:“君子好仇”,“乐子之无知”,“实维我仪”。《国语》亦云:“丹朱凭身以仪之。”雠犹俦也。《广雅》云:“雠,辈也。) [疏]“仇雠”至“匹也”。○释曰:皆谓匹合也。仇者,孙炎云:“相求之匹。”雠者,俦、侣、辈、类之匹也。敌者,相当之匹也。妃,合耦之匹也。○注“《诗》云”至“辈也”。○释曰:云“《诗》云:君子好仇”者,《周南•关睢》文。云“乐子之无知”者,《桧风•隰有苌楚》文。云“实维我仪”者,《鄘•柏舟》文也。云“《国语》亦云:丹朱冯身仪之”者,案《周语》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王问於内史过曰:“今是何神也?”对曰:“昔昭王娶於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冯身以仪之,生穆王焉。实临昭周之子孙而祸福之,夫神一不远徙迁若。由是观之,其丹朱乎!”韦氏解云:“冯,依也。仪,匹也。言房后之行有似丹朱,丹朱冯依其身而匹偶之,生穆王焉。” 妃、合、会,对也。(皆相当对。)妃,媲也。(相偶媲也。○媲,普计切。) [疏]“妃合”至“媲也”。○释曰:此三者又为当对,妃又为媲,谓相偶媲也。 绍、胤、嗣、续、纂、緌、绩、武、系,继也。(《诗》曰:“下武维周。”緌见《释水》。馀皆常语。○纂,子管切。) [疏]“绍胤”至“继也”。○释曰:皆联继不绝也。绍者,《大雅•抑》篇云:“弗念厥绍。”胤者,《大雅•既醉》云:“永锡祚胤。”嗣者,《周颂•酌》篇云:“载用有嗣。”续者,《小雅•斯干》云:“似续妣祖。”纂者,《鲁颂•閟宫》云:“缵禹之绪。”緌、武见注。绩者,《陈风•东门之扮》云:“不绩其麻。”系者,系属之继。《易》曰:“系小子,失丈夫。”○注“《诗》曰”至“常语”。○释曰:云“《诗》曰:下武维周”者,《大雅•下武》文。云“緌见《释水》”者,彼云:“汎汎杨舟,绋缡维之。绋,綷也。缡,緌也。”是矣。 忥、谥、溢、蛰、慎、貉、谧、顗、頠、密、宁,静也。(忥、顗、頠,未闻其义。馀皆见《诗传》。○音戏。谥音侍。貉音陌。谧音密。顗音拟。頠,鱼毁切。) [疏]“谥”至“静也”。○释曰:皆安静也。谥者,人死将葬,诔列其行而作之也。溢者,盈溢者宜静。《周颂•维天之命》云:“假以溢我。”蛰者,藏伏静处也。《易》曰:“龙蛇之蛰。”慎者,谨静也。《大雅》云:“淑慎尔止。”貉者,静定也。《大雅•皇矣》云:“貊其德音。”郑笺云:“德政应和曰貊。”谧者,《说文》云:“静语也。”密者,《周颂•昊天有成命》云:“夙夜基命宥密。”宁者,《周颂•良耜》云:“妇子宁止。” 陨、磒、湮、下、降、坠、摽、蘦,落也。(磒犹陨也。方俗语有轻重耳。湮,沈落也。摽、蘦见《诗》。○陨,于闵切。磒于敏切。摽,婢眇切。蘦音零。) [疏]“陨磒”至“落也”。○释曰:皆谓堕落也。陨者,《说文》云:“从高坠也。”《易》曰:“有陨自天。”磒者,石落也。郭云:“磒犹陨也。方俗语有轻重耳。”湮,沈落也。下者,自上而落也。降即下也。《曲礼》谓羽鸟死曰降。坠者,《说文》曰:“从高堕也。”《左传》曰:“弗敢失坠。”摽者,《召南》云:“摽有梅。”蘦者,《说文》云:“草曰蘦,木曰落。”此对文尔。散而言之,他物之落亦言蘦。《鄘风•定之方中》云:“灵雨既零。”蘦、零音义同。 命、令、禧、畛、祈、请、谒、讯、诰,告也。(禧未闻。《礼记》曰:“畛於鬼神。”○令,力政切。畛,稹。告,谷。) [疏]“命令”至“告也”。○释曰:皆谓告谕也。命者,使告也。《诗•唐风•扬之水》云:“我闻有命。”令,发号以告也。《论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畛者,致告也。祈者,求告也。《书•召诰》云:“祈天永命。”请者,言告也。婚礼五曰请期。谒者,告白也。《月令》曰:“谒於天子。”讯者,告问也。《诗》云:“歌以讯之。”诰者,布告也。《书•大诰》、《洛诰》之类是也。○注“《礼记》曰:畛於鬼神”。○释曰:下《曲礼》文 永、悠、迥、违、遐、逷、阔,远也。(《书》曰:“逷矣西土之人。”○迥,户顶切。逷音惕)永、悠、迥、远,遐也。(遐亦远也,转相训。) [疏]“永悠迥违”至“遐也”。○释曰:皆谓辽远也。永者,长远也。《周南•汉广》云:“江之永矣。”悠者,《小雅•渐渐之石》云:“山川悠远。”迥者,《大雅》云:“泂酌彼行潦。”迥、泂音义同。远者,离远也。《召南•殷其雷》云:“何斯违斯。”遐者,《大雅•旱麓》云:“遐不作人。”逷者,古文逖也。阔者,相疏远也。《邶风•击鼓》云:“于嗟阔兮。”永、悠、迥、远四者,又远,遐也;遐亦远也。转相训尔。○注“《书》曰:逷矣西土之人”。○释曰:《周书•牧誓》文也。 亏、坏、圮、垝,毁也。(《书》曰:“方命圮族。”《诗》曰:“乘彼垝垣。”亏通语耳。○坏音怪。圮,房美切。垝音鬼。) [疏]“亏怀”至“毁也”。○释曰:皆谓毁败也。亏者,损毁。《祭义》云:“不亏其体。”坏者,人毁也,音怪;一云自毁也,乎怪切。圮者,岸毁也。《书》叙曰:“祖乙圮于耿。”垝,是毁垣也。○注“《书》曰”至“语耳”。○释曰:云“书曰:方命圮族”者,《尧典》文。孔安国云:“圮,毁;族,类也。言鲧性狠戾,好比方名,命而行事,辄毁败善类。”云“《诗》曰:乘彼垝垣”者,《卫风•氓》篇文也。 矢、雉、引、延、顺、荐、刘、绎、尸、旅,陈也。(《礼记》曰:“尸,陈也。”雉、顺、刘皆未详。) [疏]“矢雉”至“陈也”。○释曰:皆谓敷陈也。矢者,《书》叙云:“皋陶矢厥谟。”引者,伸陈也。延,铺陈也。荐者,馔陈也。绎者,复陈也。《周颂•赉》篇云:“时周之命於绎思。”尸者,主陈也。旅者,谓布陈也。《大雅•宾之初筵》云:“殽核维旅。”○注“《礼记》曰:尸,陈也”。○释曰:《郊特牲》文。 尸、职,主也。(《左传》曰:“杀老牛,莫之敢尸。”《诗》曰:“谁其尸之。”又曰:“职为乱阶。”) [疏]“尸、职,主也”。○释曰:皆谓为之主宰也。○注“《左传》”至“乱阶”。○释曰:云“《左传》曰:杀老牛莫之敢尸”者,成十七年传云:晋栾书、中行偃遂执公焉。召韩厥,韩厥辞,曰:“昔吾畜於赵氏。孟姬之谗,吾能违兵。古人有言曰:‘杀老牛,莫之敢尸。’而况君乎!二三子不能事君,焉用厥也?”是其事。云“《诗》曰:谁其尸之”者,《召南•采蘋》文。“又曰:职为乱阶”者,《小雅•巧言》文。 尸,寀也。(谓寀也。)寀、寮,官也。(官地为寀,同官为寮。○寀,七代反。) [疏]“尸寀”至“官也”。○释曰:寀谓寀地。主事者必有寀地。寀,采也,采取赋税以供己有。寀地及言同寮者,皆谓居官者也。○注“官地”至“为寮”。○释曰:云“官地为寀”者,《礼运》云:“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也。云“同官为寮”者,《左传》文七年荀林父告先蔑之辞也。 绩、绪、采、业、服、宜、贯、公,事也。(《论语》曰:“仍旧贯。”馀皆见《诗》、《书》。) [疏]“绩绪”至“事也”。○释曰:皆事为也。绩者,功事也。《商颂》云:“设都于禹之绩。”绪者,事业也。《鲁颂•閟宫》云:“缵大王之绪。”采者,《皋陶谟》云:“亮采有邦。”业者,学人所有事。《书•周官》云:“业广惟勤。”服者,《周南•关睢》云:“寤寐思服。”宜者,宜其事也。《大雅•凫鹥》云:“公尸来燕来宜。”贯者,《魏风•硕鼠》云:“三岁贯女。”公者,《周颂•酌》篇云:“实维尔公允师。”○注“《论语》曰:仍旧贯”。○释曰:《先进》篇云:“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是也。 永、羕、引、延、融、骏,长也。(宋卫荆吴之间曰融。羕所未详。○羕音样。) [疏]“永羕”至“长也”。○释曰:《说文》云:“长,久远也。”《方言》云:“施於众长谓之永。”引者,《汉书•律历志》云:“十丈为引,引者信也。”颜师古曰:“信读曰伸,言其长。”延者,《方言》云:“延,年长也,凡施於年者谓之延。”又宋卫荆吴之间曰融。”骏者,长大也。 乔、嵩、崇,高也。(皆高大貌。《左传》曰:“师叔,楚之崇也。”)崇,充也。(亦为充盛。) [疏]“乔嵩”至“充也”。○释曰:皆高大貌。乔,《周颂•般》篇云:“堕山乔岳。”《释山》云:“山大而高,崧。”嵩、崧音义同。崇者,高贵也,亦为充盛。《乐记》云:“复缀以崇。”○注“《左传》曰:师叔,楚之崇也”。○释曰:宣十二年传文也。杜注云:“师叔,潘[九亚],为楚人所崇贵。” 犯、奢、果、毅、[克刂]、捷、功、肩、堪,胜也。(陵犯、夸奢、果毅,皆得胜也。《左传》曰:“杀敌为果。”肩即克耳。《书》曰:“西伯堪黎。”○毅音义。) [疏]“犯奢”至“胜也”。○释曰:皆谓得胜也。舍人曰:“肩,强之胜也。”孙炎曰:“戡,胜之胜也。”陵犯、夸奢、杀敌为果、致果、为义、克杀、捷获、有功、肩克、堪任,是皆得胜也。○注“《左传》”至“堪黎”。○释曰:云“《左传》曰:杀敌为果”者,宣二年君子辞也。云“《书》曰:西伯堪黎”者,《商颂》篇名也。 胜、肩、戡、刘、杀,克也。(转相训耳。《公羊传》曰:“克之者何杀之也。”○戡音堪。) [疏]“胜肩”至“克也”。○释曰:克亦胜也。《诗•周颂•敬之》云:“佛时仔肩。”克也。又为杀也。皆谓得胜而杀之。转互相训耳。○注“《公羊》”至“之也”。○释曰:《公羊》者,在隐元年。经曰:“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传曰:“克之者何?杀之也。” 刘、狝、斩、刺,杀也。(《书》曰:“咸刘厥敌。”秋猎曰狝,应杀气也。《公羊传》曰:“刺之者何?杀之也。”○狝,鲜。刺,次。) [疏]“刘狝”至“杀也”。○释曰:《说文》云:“杀,戮也。”斩者,文二年《左传》曰:“狼曋取戈以斩囚。”馀皆具注。○注“《书》曰”至“之也”。○释曰:“书曰:咸刘厥敌”者,《周书•君奭》文。云“秋猎为 狝”者,《释天》文。云“应杀气也”者,言秋气肃杀,故名“秋猎为狝”。《大司马》云:“中秋教治兵,遂以狝田”是也。云“《公羊传》曰:刺之者何?杀之也”者,僖二十七年传文也。经云:“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故传云此也。 亹亹、蠠没、孟、敦、勖、钊、茂、劭、勔,勉也。(《诗》曰:“亹亹文王。”蠠没犹黾勉。《书》曰:“茂哉茂哉。”《方言》云:周郑之间相劝勉为勔钊。孟未闻。○亹音尾。蠠音密。钊音招。劭音邵。勔音泯。) [疏]“亹亹”至“勉也”。○释曰:皆谓劝勉也。敦者,厚相勉也。勖者,《邶风•燕燕》云:“以勖寡人。”劭者,勉力也。馀皆见注。○注“《诗》曰”至“未闻”。○释曰:云“《诗》曰:亹亹文王”者,《大雅•文王》文也。言勉勉乎不倦,文王之勤,用明德也。云“蠠没犹黾勉”者,以其声相近,方俗语有轻重耳。《邶风•谷风》云:“黾勉同心。”云“《书》曰:茂哉茂哉”者,《皋陶谟》文也。《书》作懋。茂、懋古今字也。云“《方言》云”以下者,案彼云:“钊、薄,勉也。秦晋曰钊,或曰薄,故其鄙语曰:‘薄努犹勉努也。’南楚之外曰薄努。自关而东,周郑之间曰勔钊,齐鲁曰勖兹。”是也。 骛、务、昏、睯,强也。(驰骛事务皆曰勉强。《书》曰:“不昏作劳”,“睯不畏死”。○骛音务。睯音闵。强,其丈切。) [疏]“骛务”至“强也”。○释曰:皆谓自勉强也。骛谓驰骛。务谓先务。二者皆以力勉强。孙炎曰:昏,夙夜之强也。○注“《书》曰”至“畏死”。○释曰:云“《书》曰:不昏作劳”者,《盘庚》文。云“睯不畏死”者,《康诰》文。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com 卷二•释诂下 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卬犹姎也,语之转耳。《书》曰:“非台小子。”古者贵贱皆自称朕。《礼记》曰:“授政任功,曰‘予一人’”,“畛於鬼神,曰‘有某甫’。”言,见《诗》。○卬,五刚切。台音怡。下同。) [疏]“卬吾”至“我也”。○释曰:我者,施身自谓也。此皆我之别称也。卬者,郭云:“卬犹姎也。语之转耳。”《说文》云:“女人称我曰姎。”由其语转,故曰卬。《邶风•匏有苦叶》云:“人涉卬否。”吾者,孔子曰:“吾自卫反鲁。”身者,我之躬也。余者,《邶•谷风》云:“伊余来塈。”馀皆见注。○注“书曰”至“见《诗》”。○释曰:云“《书》曰:非台小子”者,《汤誓》文。云:“古者贵贱皆自称朕”者,《大禹谟》云:帝曰:“朕宅帝位。”禹曰:“朕德罔克。”屈原亦云:“朕皇考曰伯庸。”是贵贱皆自称朕。《史记》秦始皇二十六年定为至尊之称。汉因不改,以迄於今。云“《礼记》云:授政任功曰予一人。畛於鬼神曰有某甫”者,皆下《曲礼》文。云“言见《诗》者,《周南•葛覃》云:“言告师氏,言告言归。”是也。 朕、余、躬,身也。(今人亦自呼为身。) [疏]“朕、余、躬,身也”。○释曰:身即我也。郭云:“今人亦自呼为身。”舍人曰:“余,谦卑之身也。”孙炎曰:“余,舒迟之身也。”僖九年《左传》云:齐侯曰:小白余。杜注云:“小白,齐侯名;余,身也。”《邶•谷风》云:“我躬不阅。” 台、朕、赉、畀、卜、阳,予也。(赉、卜、畀,皆赐与也。与犹予也,因通其名耳。《鲁诗》曰:“阳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阳。○畀,必二切。阳音晹。予音与。) [疏]“台朕”至“予也”。○释曰:予即与也。皆谓赐与。台者,遗与也,读与贻同。朕者,我与之也。赉、畀、卜皆赐与也。《说命》云:“梦帝赉予良弼。”《鄘风•干旄》云:“何以畀之。”《小雅•天保》云:“君曰卜尔,万寿无疆。”○注“与犹”至“阿阳”。○释曰:云“与犹予也,因通其名耳”者,《说文》云:“与,党与也。”“予,推予前人也。象两手相与之形。”今经典多以“与”为“推予”,故云因通其名耳。云“《鲁诗》云:阳如之何”者,《汉书•艺文志》云:鲁申公为诗训故,是为《鲁诗》。其经云“阳如之何”,申公以阳为予,故引之。云“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阳”者,以时验而言也。 肃、延、诱、荐、餤、晋、寅、荩,进也。(《礼记》曰:“主人肃客。”《诗》曰:“乱是用餤”,“王之荩臣”。《易》曰:“晋,进也。”寅,未详。○餤音淡。荩音烬。) [疏]“肃延”至“进也”。○释曰:皆谓进道。延者,引而进之。《射义》云:“子路出延射。”诱者,道而进之也。《召南•野有死麕》云:“吉士诱之。”荐者,进献也。《月令》云:“先荐寝庙。”馀皆见注。○注“礼记”至“进也”。○释曰:云“礼记曰:主人肃客”者,上《曲礼》文也。郑注云:“进客谓道之。”云“《诗》曰:乱是用餤”者,《小雅•巧言》文。云“王之荩臣”者,《大雅•文王》文。云“《易》曰:晋,进也”者,《晋卦》彖辞也。 羞、饯、迪、烝,进也。(皆见《诗》、《礼》) [疏]“羞饯”至“进也”。○释曰:谓进与也。羞者,《曲礼》云:“闻子有客使某羞。”饯者,进饮食之名也。迪者,以道而进也。烝者,《周颂•丰年》云:“烝畀祖妣。” 诏、亮、左、右、相,导也。(皆谓教导之。)诏、相、导、左、右、助,勴也。(谓赞勉。)亮、介、尚,右也。(绍介、劝尚,皆相佑助。)左、右,亮也。(反覆相训,以尽其义。○相,息亮切。 勴音虑。) [疏]“诏亮”至“亮也”。○释曰:诏者,《大宗伯》云:“诏相王之大礼。”亮者,《大雅•大明》云:“凉彼武王。”左、右者,《周南•关睢》云:“左右流之。”相者,《乡饮酒》云:“相者二人。”此皆谓教导之也。教导即赞勉也,故又为 勴。《说文》云:“勴,助也。”不以力助,以心助也。郭云:“绍介、劝尚,皆相佑助。”孙炎曰:“介者,相助之义。如人之左右手,故以介为左右也。”《大雅•生民》云:“攸介攸止。”故转为右。左、右即亮也,亦皆谓佐助。反覆相训,以尽其义。亮、凉音义同。 缉熙、烈、显、昭、晧、颎,光也。(诗曰:“学有缉熙于光明。”又曰:“休有烈光。”○颎,古迥切。) [疏]“缉熙”至“光也”。○释曰:显者,光明也。《大雅•假乐》云:“显显令德。”说文云:“昭,日明也。”《大雅•云汉》云:“昭回于天。”皓者,亦日光也。颎,火光也。《小雅•无将大车》云:“不出于颎。”○注“《诗》曰”至“烈光”。○释曰:云“学有缉熙于光明”者,《周颂•敬之》文。又曰“休有烈光”,《周颂•载见》文。 劼、巩、坚、笃、掔、虔、胶,固也。(劼、虔皆见《诗》、《书》。《易》曰:“巩用黄牛之革,固志也。”掔然亦牢固之意。○劼,苦黠切。掔音牵。) [疏]“劼巩”至“固也”。○释曰:皆牢固也。劼者,确固也。巩者,《说文》云:“以革有所束也。”坚者,刚強之固也。《论语》云:“不曰坚乎,磨而不磷。”笃者,厚也。物厚者牢固。掔者,掔亦牢固之意。虔者,恭之固也。胶者,所以固物。《小雅•隰桑》云:“德音孔胶。”○注“劼虔”至“志也”。○释曰:云“劼、虔皆见《诗》、《书》”者,《酒诰》云:“劼毖殷献臣。”《大雅•韩弈》云:“虔共尔位。”云“《易》曰:巩用黄牛之革,固志也”者,案《革卦》云:“初九:巩用黄牛之革。”《遯卦•六二•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文与此异。然则郭云“固志”者,所以释《革卦》之“巩”,非谓《遯》之“固志”。 畴、孰,谁也。(《易》曰:“畴离祉。”○畴,直留切。) [疏]“畴、孰,谁也”。○释曰:皆谓语辞,不为义也。又犹言谁人也。《论语》云:“君孰与不足。”《陈风•墓门》云:“谁昔然矣。”○注“《易》曰:畴离祉”。○释曰:《否卦•九四》爻辞也。 暀暀、皇皇、藐藐、穆穆、休、嘉、珍、褘、懿、铄,美也。(自“穆穆”已上皆美盛之貌。其馀常语。○暀音旺。藐音邈。褘音衣。) [疏]“暀暀”至“美也”。○释曰:皆谓美盛也。少仪云:“祭祀之美,齐齐皇皇。”郑玄云:“皇皇读如归往之往。”彼言皇皇,则此暀暀也。《少仪》又云:“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曲礼》云:“天子穆穆,诸侯皇皇。”郑注皆云:“行容止之貌”。然则皇皇、穆穆者,皆言语容止之美盛也。《大雅•崧高》云:“既成藐藐。”毛传云:“藐藐,美貌。”休者,《大禹谟》云:“戒之用休。”又曰:“嘉乃丕绩。”《儒行》云:“席上之珍以待聘。”褘者,叹美也。懿者,《周颂•时迈》云:“我求懿德。”铄者,《周颂•酌》篇:“於铄王师。”是皆谓美之常语尔。 谐、辑、协,和也。(《书》曰:“八音克谐。”《左传》曰:“百姓辑睦。”)关关、噰噰,音声和也。(皆鸟鸣相和。)勰、燮,和也。(《书》曰:“燮友柔克。”○辑,集。噰,於恭反。勰音协。) [疏]“谐辑”至“和也”。○释曰:皆谓和同。协者,《说文》云:“众之同和也。”关关、噰噰者,皆鸟鸣音声相和也。《周南•关雎》云:“关关雎鸠。”《邶风•匏有苦叶》云:“噰噰鸣雁。”勰即古文协字。○注“《书》曰”至“柔克”。○释曰:云“《书》曰:八音克谐”,《虞书•舜典》文。云“《左传》曰:百姓辑睦”者,案僖十五年及成十六年皆云:“群臣辑睦。”其是乎!云“《书》曰:燮友柔克”者,《周书•洪范》文 从、申、神、加、弼、崇,重也。(随从、弼辅、增崇,皆所以为重叠。神所未详。○重,直龙切。) [疏]“从申”至“重也”。○释曰:随从、申重、加弼、弼辅、崇充,皆所以为重叠也。《大雅•凫鷖》云:“福禄来崇。” 觳、悉、卒、泯、忽、灭、罄、空、毕、罄、歼、拔、殄,尽也。(觳,今直语耳。忽然,尽貌。今江东呼厌极为罄。馀皆见《诗》。○觳音学。罄,苦计切。歼音尖。) [疏]“觳今”至“见《诗》”。○释曰:此皆谓终尽。觳,今直语耳。忽然,尽貌。《左传》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云“今江东呼厌极为罄”者,以时验而言也。《说文》云:“器中尽也。”云“馀皆见《诗》”者,悉者,《说文》云:“详尽也。”卒者,终尽也。《卫风•日月》云:“畜我不卒。”泯者,灭尽也。《大雅•桑柔》云:“靡国不泯。”灭,绝尽也。《小雅•正月》云:“宁或灭之。”罄者,《说文》云:“器中空也。”《小雅•蓼莪》云:“瓶之罄矣。”空者,《小雅•大东》云:“杼柚其空。”毕者,《小雅•无羊》云:“毕来既升。”歼者,舍人曰:“众之尽也。”《秦风•黄鸟》云:“歼我良人。”拔者,搴除使尽也。殄者,《诗》云:“邦国殄瘁。” 苞、芜、茂,丰也。(苞丛、繁芜,皆丰盛。) [疏]“苞、芜、茂,丰也”。○释曰:皆丰盛也。苞者,草木丛生也。《禹贡》云:“草木渐苞。”芜者,繁芜也。《洪范》云:“庶草蕃庑。”芜、庑音义同。茂者,茂盛也。《小雅•天保》云:“如松柏之茂。” 揫、敛、屈、收、戢、蒐、裒、鸠、楼,聚也。(《礼记》曰:“秋之言揫,揫,敛也。”春猎为蒐,蒐者,以其聚人众也。《诗》曰:“屈此群丑”,“原隰裒矣”。《左传》曰:“以鸠其民。”楼犹今言拘楼,聚也。○揫,子由切。蒐音搜。) [疏]“揫敛”至“聚也”。○释曰:皆会聚也。敛者,率聚也。《礼记•大学》曰:“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收者,《周颂•维天之命》云:“我其收之。”戢者,藏聚也。《周颂•时迈》云:“载戢干戈。”馀皆见注。○注“《礼记》”至“聚也”。○释曰:云“礼记曰:秋之言揫,揫,敛也”者,《乡饮酒义》文。云“春猎为蒐,蒐者,以其聚人众也”,“春猎为蒐”,《释天》文也。云“《诗》曰:屈此群丑”者,《鲁颂•泮水》文。云“原隰裒矣”者,《小雅•常棣》文。云“《左传》曰:以鸠其民”者,隐八年文。云“楼犹今言拘楼,聚也”者,以时验而言也。 肃、齐、遄、速、亟、屡、数、迅,疾也。(《诗》曰:“仲山甫徂齐。”○遄音船。亟,欺冀切。数音朔。) [疏]“肃齐”至“疾也”。○释曰:皆谓急疾也。肃者,《召南•小星》云:“肃肃宵征。”毛传云:“肃肃,疾貌。”齐者,壮疾也。遄者,《邶风•泉水》云:“遄臻于卫。”速者,《论语》云:“无欲速。”亟者(欺冀切),《论语》曰:“好从事而亟失时。”一云亟(居力切)。《大雅•灵台》云:“匪亟其欲。”屡者,《小雅•巧言》云:“君子屡盟。”数者,《祭义》云:“祭不欲数。”迅者,疾走也。《论语》云:“迅雷风烈必变。”○注“《诗》曰:仲山甫徂齐”。○释曰:《大雅•烝民》文。 寁、骏、肃、亟、遄,速也。(《诗》曰:“不寁故也。”骏犹迅速,亦疾也。○寁音昝。亟,居力切。) [疏]“寁骏”至“速也”。○释曰:速亦疾也。肃、亟、遄,转相训耳。骏者,犹迅也。《礼记•大传》云:“逡奔走。”骏、逡音义同。郑注云:“疾奔走,言劝事也。”○注“诗曰:不寁故也”。○释曰:《郑风•遵大路》文。 壑、阬阬、滕、徵、隍、漮,虚也。(壑,谿壑也。阬阬,谓阬堑也。隍,城池无水者。《方言》云:“漮之言空也。”皆谓丘墟耳。滕,徵未详。○阬音坑。漮音康。) [疏]“壑阬”至“虚也”。○释曰:皆谓空虚也。壑者,谿壑也。《大雅•韩弈》云:“实墉实壑。” 阬阬者,坎陷之虚也。但重言耳。隍者,城池无水者。《易》曰:“城复于隍。”漮者,注引《方言》云:“康之言空也。”彼注云:“漮窘,空貌。”亦丘墟之空无。《小雅•宾之初筵》云:“酌彼康爵。”郑笺云:“康,虚也。”漮、康音义同。 黎、庶、烝、多、丑、师、旅,众也。(皆见《诗》。) [疏]“黎庶”至“众也”。○释曰:皆谓众夥也。注云“皆见《诗》”者,《大雅•云汉》云:“周馀黎民”、《灵台》云“庶民子来”、《烝民》云“天生烝民”、《周颂•载见》云“思皇多祜”、《大雅•绵》篇云“戎丑攸行”、《棫朴》云“六师及之”、《小雅•采芑》云“振旅阗阗”之类是也。 洋、观、裒、众、那,多也。(《诗》曰:“薄言观者。”又曰:“受福不那。”洋,溢,亦多貌。) [疏]“洋观”至“多也”。○释曰:皆谓重多也。洋者,洋溢,亦多貌。《鲁颂•閟宫》云:“万舞洋洋。”裒者,聚之多也。《易》曰:“君子以裒多益寡。”众者,《周颂•臣工》云:“命我众人。”○注“诗曰”至“不那”。○释曰“《诗》曰:薄言观者”,《小雅•采绿》文。“又曰:受福不那”者,《桑扈》文。 流、差、柬,择也。(皆选择。见《诗》。○差音乂。柬音简。) [疏]“流、差、柬,择也”。○释曰:皆选择也。《周南•关雎》云:“左右流之。”《小雅•吉日》云:“既差我马。”《邶风》云:“简兮简兮。”皆是也。简、柬音义同。 战、慄、震、惊、戁、竦、恐、慴,惧也。(《诗》曰:“不戁不竦。”慴即慑也。○慄音栗。戁,女板切。恐,丘勇切。慴,之涉切。) [疏]“战慄”至“惧也”。○释曰:皆惶怖也。《论语》曰:“使民战栗。”《诗•秦风•黄鸟》云:“惴惴其慄。”《易》曰:“震来虩虩。”又曰:“惊远而惧迩也。”《诗》云:“不戁不竦。”《月令》曰:“国时有恐。”《乐记》曰:“柔气不慑。”是皆惧也。慴即慑也。○注“《诗》曰:不戁不竦”。○释曰:《商颂•长发》文也。 痡、瘏、虺颓、玄黄、劬劳、咎、顇、瘽、瘉、鳏、戮、癙、瘸、、痒、疷、疵、闵、逐、疚、痗、瘥、痱、、瘵、瘼、癠,病也。(虺颓、玄黄,皆人病之通名。而说者便谓之马疾,失其义也。《诗》曰:“生我劬劳。”《书》曰:“智藏鳏在。”相戮辱,亦可耻病也。今江东呼病曰瘵,东齐曰瘼。《礼记》曰:“亲,色容不盛。”戮逐未详,皆见《诗》。○痡,普胡切。瘏,音徒。虺音灰。顇音悴。瘽音勤。瘉音俞。癙音鼠。瘸,力专反。音里。痒音羊。瘥,徂何切。痱音肥。音亶。瘵音债。癠,徂细切。) [疏]“痡瘏”至“病也”。○释曰:疾甚曰病。此皆病之通名耳。孙炎曰:“痡,人疲不能行之病。”瘏,马疲不能进之病。虺颓,马罢不能升高之病。玄黄,马更黄色之病。”然则虺颓者病之状,玄黄者病之变色。郭云:“皆人病之通名。”而说者便谓之马病,失其义也。”盖指孙炎不能弘通,故云失其义也。咎者,罪病也。顇者,《小雅•雨无正》云:“维躬是瘁。”顇、瘁音义同。瘽者,劳苦之病也。瘉者,《小雅•角弓》云:“交相为瘉。”戮者相戮辱,亦可耻病也。癙及痒者,《小雅•正月》云:“癙忧以痒。”《舍人》云:“癙、瘸、、痒皆心忧惫之病也。”孙炎云:“癙者,畏之病也。”者,《小雅•正月》云:“悠悠我里。”、里音义同。 疷者,孙炎云:“滞之病也。”《小雅•白华》云:“俾我疷兮。”疵者,瑕衅小病也。闵者,《豳风•鸱鸮》云:“鬻子之闵斯。”逐者,《卫风•考槃》云:“硕人之轴。”郑笺云:“轴,病也。”轴与逐盖今古字。郭氏未详。疚者,《小雅•采薇》云:“忧心孔疚。”痗者,《小雅•十月》云:“亦孔之痗。”瘥者,《节南山》云:“天方荐瘥。”痱者,《四月》云:“百卉具腓。”痱、腓音义同。者,《大雅•板》篇云:“下民卒。”瘵者,《大雅•瞻卬》云:“士民其瘵。”瘼者,《大雅•桑柔》云:“瘼此下民。”馀皆见注。○注“《诗》曰”至“见《诗》”。○释曰:云“生我劬劳”者,《小雅•蓼莪》文。云“《书》曰:智藏鳏在”者,《周书•召诰》文。云“今江东呼病曰瘵”者,以时验而言。云“东齐曰瘼”者,《方言》文。云“《礼记》曰:亲,色容不盛”者,《玉藻》文。 恙、写、悝、盱、繇、惨、恤、罹,忧也。(今人云无恙谓无忧也。写,有忧者,思散写也。《诗》曰:“悠悠我悝”,“云何盱矣”。繇役亦为忧愁也。○悝音里。盱音吁。繇音遥。) [疏]“恙写”至“忧也”。○释曰:皆言忧愁也。恙者,《聘礼》云:“公问君,宾对公再拜。”郑注云:“拜其无恙。”郭云:“今人云无恙谓无忧也。写者有忧者,思散写也。”《小雅•车荦》云:“我心写兮。”繇者,繇役亦为忧愁。惨者,心忧也。恤者,《小雅•祈父》云:“胡转予于恤。”罹者,《王风•兔爰》云:“逢此百罹。”○注“诗曰”至“盱矣”。○释曰:云“《诗》曰:悠悠我悝”者,《小雅•十月》文。“云何盱矣”者,《卷耳》及《都人士》文也。 伦、勩、邛、敕、勤、愉、庸、瘅,劳也。(《诗》曰:“莫知我勩。”维王之邛”,“哀我瘅人”。《国语》曰:“无功庸者。”伦理事务以相约敕亦为劳。劳苦者多惰。愉今字或作窳,同。○勩,与世切。劳,力报切。) [疏]“伦勩”至“劳也”。○释曰:皆谓劳苦也。伦者,理也,理治事务者必劳。勩者,《广雅》云:“苦也。”孙炎曰:“习事之劳也。”敕者,相约敕也,亦为劳苦。勤者,劳力也。《梓材》云:“既勤垣墉。”愉者,懒也。郭云:“劳苦者多惰。”愉今字或作窳,同。庸者,民功曰庸。瘅者,《说文》云:“劳病也。”○注“《诗》曰”至“庸者”。○释曰:云“《诗》曰:莫知我勩”者,《小雅•雨无正》文。云“维王之邛”者,《巧言》文。云“哀我惮人”者,《大东》文。云“《国语》曰:无功庸”者,案《晋语》:“韩献子老,使公族穆子受事於朝,辞曰:‘厉公之乱,无忌备公族不能使。臣闻之曰: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今无忌智不能匡居,使至於难,仁不能救,勇不能死,敢辱君朝以忝韩宗?请退也。’固辞不立。悼公闻之,曰:‘难,虽不能死,而能让,不可不赏。’使掌公族大夫。”是其事也。 劳、来、强、事、谓、翦、篲,勤也。(《诗》曰:“职劳不来。”自勉强者,亦勤力者。由事事,故为勤也。《诗》曰:“迨其谓之。”翦、篲未详。○来音赉。强,其丈切。) [疏]“劳来”至“勤也”。○释曰:皆谓勤劳也。劳、来者,以其有勤劳也。自勉强者,亦为勤。由能事事有功者,亦为勤。○注“诗曰”至“谓之”。○释曰:云“职劳不来”者,《小雅•大东》文。人以不被劳来者为不见勤,故《采薇》叙曰:“秋大杜以勤之。”即是劳来也。云“迨其谓之”者,《召南•摽有梅》文也。 悠、伤、忧,思也。(皆感思也。○思,司嗣切。) [疏]“悠、伤、忧,思也”。○释曰:皆感思也。悠者,《秦风•渭阳》云:“悠悠我思。”伤者,《周南•卷耳》云:“维以不永伤。”忧者,愁思也。 怀、惟、虑、原、念、惄,思也。(《诗》曰:“惄如调饥。”○惄音溺。) [疏]“怀惟”至“思也”。○释曰:皆思念也。《方言》云:“郁悠、怀、惄、惟、虑、原、念、靖、慎,思也。晋宋卫鲁之间谓之郁悠。惟,凡思也。虑,谋思也。原,欲思也。念,常思也。东齐海岱之间曰靖,秦晋或曰慎。凡思之貌亦曰慎,或曰惄。”舍人曰:“惄,志而不得之思也。”○注“《诗》曰:惄如调饥”。○释曰:《周南•汝坟》文。 禄、祉、履、戬、祓、禧、禠、祜,福也。(《诗》曰:“福履绥之”,“俾尔戬榖”,“祓禄康矣”。禠、禧,《书传》不见,其义未详。○戬,子浅切。祓音废。禠音斯。) [疏]“禄祉”至“福也”。○释曰:皆福枯也。福禄对文则小异,散则禄亦福也。《商颂•玄鸟》云:“百禄是何。”郑笺谓当担负天之多福。祉者,繁多之福也。《周颂•烈文》云:“锡尔祉福。”祜者,《小雅•信南山》云:“受天之祜。”○注“诗曰”至“康矣”。○释曰:云“《诗》曰:福履绥之”者,《周南•樛木》文云“俾尔戬榖”者,《小雅•天保》文。云“祓禄康矣”者,《大雅•卷阿》文。 禋、祀、祠、蒸、尝、禴,祭也。(《书》曰:“禋于六宗。”馀者皆以为四时祭名也。○禴音药。) [疏]“禋祀”至“祭也”。○释曰:皆祭之别名。祭,际也,人神交际。《说文》云:“从示、从又、从肉。又,手也。以手持肉。示,神所以祭也。”禋者,《说文》云:“絜祀也。”祀者,《说文》云:“祭无已也。”馀者四时祭名,疏具《释天》。○注“《书》曰:禋于六宗”。○释曰:《虞书•舜典》文。孔安国云:“精意以享谓之禋。”宗,尊也。所尊祭者,其祀有六,谓四时也,寒暑也,日也,月也,星也,水旱也。 俨、恪、祗、翼、諲、恭、钦、寅、熯,敬也。(俨然,敬貌。《书》曰:“夙夜惟寅。”《诗》曰:“我孔熯矣。”諲未详。○恪,虚各切。諲音因。熯,而善切。) [疏]“俨恪”至“敬也”。○释曰:皆谓谨敬也。俨者,郭云:“俨然,敬貌。”《论语》云:“俨然人望而畏之。”恪者,心敬也。《周书•微子之命》云:“恪慎克孝。”祗者,《虞书•大禹谟》云:“祗承于帝。”翼者,小心之敬也。云恭者,敬貌也。《大雅•桑柔》云:“温温恭人。”钦者,《尧典》云:“钦若昊天。”○注“书曰”至“熯矣”。○释曰:云“《书》曰:夙夜惟寅”者,《虞书•舜典》文。云“《诗》曰:我孔熯矣”者,《小雅•楚茨》文。 朝、旦、夙、晨、晙,早也。(晙亦明也。○晙音俊。) [疏]“朝旦”至“早也”。○释曰:早者,《说文》云:“晨也。从日在甲上,十,古文甲字。”今即以不晚为早。朝者,《鄘风•蝃蝀》云:“崇朝其雨。”毛传云:“崇,终也。从旦至食时为终朝。”旦者,《说文》云:“明也。从日在一上,一,地也。”《陈风•东门之枌》云:“榖旦于差。”夙者,《齐风•东方未明》云:“不夙则莫。”晨者,《说文》云:“晨,昧爽也。”《东方未明》云:“不能晨夜。”晙亦明之早也。 、竢、替、戾、厎、止、徯,待也。(《书》曰:“徯我后。”今河北人语亦然。替、戾、厎者,皆止也。止亦相待。○ 音须。竢音士。厎音止。徯,胡礼切。) [疏]“ 竢”至“待也”。○释曰:皆相待也。 者,《邶风•匏有苦叶》云:“卬须我友。”竢者,《齐风•著》篇云:“俟我于著乎而。” 、须、竢、俟音义同。替、戾、厎者,郭云:“皆止也。止亦相待。”○注“《书》曰:徯我后”。○释曰:《商书•太甲》文。 噊、幾、烖、殆,危也。(幾犹殆也。噊、烖未详。○噊音聿。烖音哉。) [疏]“噊幾”至“危也”。○释曰:皆危险也。《说文》云:“危,在高而惧。”幾者,幾犹殆也。《周书•顾命》云:“无以钊冒贡于非幾。”殆者,《小雅•节南山》云:“无小人殆。” 凱,汽也。(谓相摩近。○凱音祈。汽音盖。) [疏]“凱,汽也”。○释曰:《说文》云:剀,摩也。郭读凯为剀,云:“谓相摩近。”孙炎云:“汽,近也。”《大雅•民劳》云:“汽可小康。”郑笺云:“汽,幾也。”反覆相训,故汽得为幾也。昭二十年《左传》亦引此《诗》。杜预云:“汽,期也。”然则期字虽别,皆是近义,言其近当如此。《史记》称汉高祖欲废大子,周昌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知其不可。陛下虽废大子,臣期不奉诏。”言期者,意亦与此同也。 治、肆、古,故也。(治未详。肆、古见《诗》、《书》。) [疏]“治、肆、古,故也”。○释曰:肆之为故,语更端辞也。《商书•汤诰》曰:“肆台小子。”古之为故,谓旧故也。《周颂•良耜》云:“续古之人。” 肆、故,今也。(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事例在下,而皆见《诗》。) [疏]“肆、故,今也”。○释曰:《诗•大雅•绵》篇云:“肆不殄厥愠。”毛传云:“肆,故今也。”即以肆之一字为故今,因上起下之语。郭氏字别为义,云:“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事例在下。”在下者,谓在下文“徂、在,存也”注。 惇、亶、祜、笃、掔、仍、肶、埤、竺、腹,厚也。(频仍、埤益、肶辅,皆重厚。掔然,厚貌。馀皆见《诗》、《书》。○肶音毗。埤音椑。竺音笃。) [疏]“惇亶”至“厚也”。○释曰:皆重厚也。惇者,《周书•武成》云:“惇信明义。”亶者,诚之厚也。《大雅•桑柔》云:“逢天僤怒。”《小雅•天保》云:“俾尔单厚。”《周颂•昊天有成命》云:“单厥心。”皆训厚也。亶、 僤、单音义同。祜者,福厚也。笃者,《周颂•维天之命》云:“曾孙笃之。”掔然,厚貌。频仍、埤益、肶辅,皆重厚。《释天》云:“仍饥为荐。”《邶风北门》云:“政事一埤益我。”《小雅•节南山》云:“天子是毗。”又《采菽》云:“福禄蓖之。”肶、毗、蓖音义同。腹者,《小雅•蓼莪》云:“出入腹我。”《月令》云:“水泽腹坚。” 载、谟、食、诈,伪也。(载者,言而不信。谟者,谋而不忠。《书》曰:“朕不食言。”) [疏]“载谟”至“伪也”。○释曰:皆虚伪也。郭云“载者,言而不信。谟者,谋而不忠”者,以载诂为言,谟为谋,今又为伪,故以为言而不信,谋而不忠,不信不忠,则是伪也。食者,孙炎曰:“食言之伪也。”哀二十五年《左传》云:“孟武伯恶郭重曰:‘何肥也?’公曰:‘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然则言而不行,如食之消尽後终不行,前言则伪,故通谓伪言为食言。故此训食为伪也。诈者,《方言》云:“胶、谲,诈也。凉州西南之间曰胶,自关而东西或曰谲,或曰胶。诈,通语也。○注“书曰:朕不食言”。○释曰:《商书•汤诰》文。 话、猷、载、行、讹,言也。(《诗》曰:“慎尔出话。”猷者,道,道亦言也。《周礼》曰:“作盟诅之载。”今江东通谓语为行。世以妖言为讹。) [疏]“话猷”至“言也”。○释曰:皆谓言辞也。话者,善言也。孙炎曰:“善人之言也。”猷者,道也,道亦言也。载者,载於简策之言也。郭云:“今江东通谓语为行世。以妖言为讹。”○注“《诗》曰”至“之载”。○释曰:云“《诗》曰:慎尔出话”者,《大雅•抑》篇文。云“《周礼》曰:作盟诅之载”者,《春官•诅祝职》文也。 遘、逢,遇也。(谓相遭遇。)遘、逢、遇,逆也。(转复为相触逆。)遘、逢、遇、逆,见也。(行而相值,即见。○遘音构。逆音悟。) [疏]“遘逢”至“见也”。○释曰:皆谓相遭遇、触逆而相见也。《召南•草虫》云:“亦既遘止。”《周书•洪范》云:“子孙其逢吉。”《郑风•野有蔓草》云:“邂逅相遇。”转复相训三者又为相触逆。遘、逢、遇、逆四者,皆行而相值之名。行而相值即见也,故又为见。 显、昭、觐、钊、觌,见也。(显、昭,明见也。《逸书》曰:“钊我周王。”○钊,之遥切。) [疏]“显昭”至“见也”。○释曰:显、昭,明见也。《周颂•敬之》云:“天维显思。”又《时迈》云:“昭明有周。”觐、钊、觌也,皆下见上者。《曲礼》云:“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郊特牲》云:“不敢私觌。”○注“《逸书》曰:钊我周王”。○释曰:不在今《尚书》之内,故曰逸。 监、瞻、临、涖、覜、相,视也。(皆谓察视也。○监音鉴。涖音利,覜音跳。) [疏]“监瞻”至“视也”。○释曰:皆谓察视也。《小雅•节南山》云:“何用不监。”又曰:“民具尔瞻。”《大雅•大明》云:“上帝临女。”《文王•世子》云:“成王幼不能涖阼。”覜者,《考工记》云:“瑑圭璋八寸,璧琮八寸,以覜聘。”郑注云:“覜,视也。聘,问也。众来曰覜,特来曰聘。”相者,《小雅•小弁》云:“相彼投兔。” 鞠、讻、溢,盈也。(《诗》曰:“降此鞠讻”。) [疏]“鞠、讻、溢,盈也”。○释曰:皆谓盈多。讻讼、满溢,皆盈多也。○注“《诗》曰:降此鞠讻”。○释曰:《小雅•节南山》文。毛传云:“鞠,盈。讻,讼也。”郑笺云:“盈犹多也。”以盈者必多,故郑转云盈犹多也。 孔、魄、哉、延、虚、无、之、言,间也。(孔穴、延、魄、虚、无皆有间隙。馀未详。) [疏]“孔魄”至“间也”。○释曰:间谓间隙也。孔者,孔穴。《小雅•角弓》云:“如酌孔取。”魄者,形也,谓月之无光之处名魄也。《康诰》云:“惟三月哉生魄。”延者,今墓道也。虚、无者,空无所有也。是皆有间隙也。 瘗、幽、隐、匿、蔽、窜,微也。(微谓逃藏也。《左传》曰:“其徒微之。”是也。○瘗,於计切。匿,女力切。) [疏]“瘗幽”至“微也”。○释曰:微谓逃藏也。瘗者,埋藏之微也。幽者,深微也。隐者,潜隐而微也。匿者,舍人曰:“藏之微也。”蔽者,覆障使微也。窜者,行之微也。是皆微昧不显扬也。○注“《左传》”至“是也”。○释曰:案昭十七年传云:楚白公胜作乱,杀子西、子期,叶公子高至,“遇箴尹因帅其属将与白公,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弃德从贼,其可保乎?’乃从叶公。使与国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是也。 讫、徽、妥、怀、安、按、替、戾、底、废、尼、定、曷、遏,止也。(妥者,坐也。怀者,至也。按,抑,按也。替、废皆止住也。戾、底义见《诗》。《国语》曰:“戾久将底。”《孟子》曰:“行或尼之。”今以逆相止为遏。徽未详。○妥,他果切。遏,乌曷切。) [疏]“讫徽”至“止也”。○释曰:皆谓止住也。讫者,终止也。妥者,坐止也。怀,至止也。安,休止也。按、抑、替、废、皆止住也。《大雅》云:“以按徂旅。”《小雅》云:“勿替引之。”定者,静止也。曷者,俗以抑止为曷。今以逆相止为遏。馀皆见注。○注“戾底”至“尼之”。○释曰:云“戾、底义见《诗》”者,《小雅•采菽》云:“亦是戾矣。”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凡注言见《诗》,今《毛诗》无者,盖在齐、鲁、韩《诗》也。云“《国语》曰:戾久将底”也,案《晋语》云:“文公在翟十二年,狐偃曰:“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吾曰奔而易达,困而有资,休以择利,可以戾也。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底著滞淫,谁能兴之?盍速行乎!”是其事也。云“《孟子》曰:行或尼之”者,案《孟子》:“鲁平公将见孟子,嬖人臧仓止之。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於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沮君,君是以不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是其事也。此云“行或尼之”者,所见本异,或传写误。 豫、射,厌也。(《诗》曰:“服之无斁。”豫未详。○射音亦。) [疏]“豫、射,厌也”。○释曰:谓厌倦也云。○注“《诗》曰:服之无斁”。○释曰:“诗曰”者,《周南•葛覃》文也。 烈、绩,业也。(谓功业也。) [疏]“烈、绩,业也”。○释曰:谓功业也。烈者,《周颂•执竞》云:“无竞维烈。”绩者,《大雅•文王有声》云:“维禹之绩。” 绩、勋,功也。(谓功劳也。) [疏]“绩、勋,功也”。○释曰:谓功劳也。绩者,《虞书•大禹谟》云:“嘉乃丕绩。”勋者,案《周礼•司勋职》云:“王功曰勋。”郑注云:“辅成王业若周公。” 功、绩、质、登、平、明、考、就,成也。(功绩皆有成。《诗》曰:“质尔民人。”《礼记》曰:“年谷不登。”《榖梁传》曰:“平者成也。”事有分明,亦成济也。) [疏]“功绩”至“成也”。○释曰:皆谓成济也。勋、功、绩、业皆有成也。事有分明亦成济也。《舜典》云:“三载考绩。”《周颂•敬之》云:“日就月将。”皆言成功也。○注“《诗》曰”至“成也”。○释曰:云“《诗》曰:质尔民人”者,《大雅•抑》篇文。云“《礼记》曰:年谷不登”者,下《曲礼》文。云“《榖梁传》曰:平者成也”者,宣十五年文也。 梏、梗、较、颋、庭、道,直也。(梏、梗、较、頲、皆正直也。《诗》曰:“既庭且硕。”颋道无所屈。○梏音谷。较音角。颋,他顶切。) [疏]“梏梗”至“直也”。○释曰:梏、梗、较、颋皆正直也。庭,条直也。道者,颋道无所屈。○注“诗曰:既庭且硕”。○释曰:《小雅•大田》文。 密、康,静也。(皆安静也。) [疏]“密、康,静也”。○释曰:皆安静也。《周颂•昊天有成命》:“夙夜基命宥密。”《大雅•生民》云:“不康禋祀。” 豫、宁、绥、康、柔,安也。(皆见《诗》、《书》。) [疏]“豫宁”至“安也”。○释曰:皆安乐也。《大雅•板田》云:“不敢戏豫。”《虞书•大禹谟》云:“万邦咸宁。”《商书•大甲》云:“抚绥万邦。”《大雅•民劳》云:“汔可小康。”《虞书•舜典》云:“柔远能迩。” 平、均、夷、弟,易也。(皆谓易直。) [疏]“平均”至“易也”。○释曰:易者不难也。和平、均一皆易直也。《周颂•天作》云:“岐有夷之行。”《大雅•泂酌》云:“岂弟君子。” 矢,弛也。(弛,放)弛,易也。(相延易。○矢、弛并音尸纸切。) [疏]“矢弛”至“易也”。○释曰:郭云:“弛,放也。”以弓释弦曰弛,故云“弛,放”。《礼记•杂记》云:“一张一弛。”弛又为易,为相延易也。 希、寡、鲜,罕也。(罕亦希也。)鲜,寡也。(谓少。○鲜。息浅切。) [疏]“希寡”至“寡也”。○释曰:皆简少之称也。《论语》云:“希不失矣。”《易•说卦》云:“巽为寡发。”《大雅•篇》云:“鲜不为则。”郭云:“罕亦希也。”《郑风•大叔于田》云:“叔发罕忌。”鲜又为寡。转互相训,皆谓希少尔。 酬、酢、侑,报也。(此通谓相报答,不主于饮酒。○酢音昨。) [疏]“酬、酢、侑,报也”。○释曰:皆相报答也。郭云“此通谓相报答,不主于饮酒”者,以饮酒之礼,主人酌酒于宾曰献;宾既卒爵,洗而酌主人曰酢;主人既卒酢爵,又酌自饮,卒爵,复酌进宾曰酬。故说者以酬、酢主谓饮酒相报答。郭以《易•系辞》云“可与酬酢”,谓应对万物也。《小雅•楚茨》云:“万寿攸酢。”是神报主人也。故云“不主於饮酒”。侑者,案《公食大夫礼》宾三饭之後,云“公受宰夫束帛以侑”。注云:“束帛,十端帛也。侑犹劝也。主国君以为食宾殷勤之意,未至,复发币以劝之,欲其深安宾也。”是侑者,主人所以报宾也。 毗刘,暴乐也。(谓树木叶缺落,荫疏爆乐,见《诗》。○暴音剥。乐音洛。) [疏]“毗刘,暴乐也”。○释曰:舍人曰:“毗刘,爆乐之意也。木枝叶稀疏不均,为爆乐。”郭云“谓树叶缺落,荫疏爆乐,见《诗》”者,《大雅•桑柔》云:“捋采其刘。”毛传云:“刘,爆烁而希也。”是矣。 覭髳,茀离也。(谓草木之丛茸翳薈也。茀离即弥离,弥离犹蒙茏耳。孙叔然字别为义,失矣。○覭音陌。髳音蒙。) [疏]“覭髳,茀离也”。○释曰:郭云:“谓草木之丛茸翳薈也。茀离即弥离,弥离犹蒙茏耳。孙叔然字别为义,失矣。”郭以时验而为此解。孙氏每字各别为义,故云失矣。 蛊、謟、贰,疑也。(蛊惑有贰心者,皆疑也。《左传》曰:“天命不謟。○謟音縚) [疏]“蛊、謟、贰,疑也”。○释曰:皆谓疑惑也。○注“蛊惑”至“不謟”。○释曰:云“蛊惑有贰心者皆疑也”者,案昭元年《左传》:晋赵孟问於医和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於文,皿虫为蛊,榖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是蛊惑也。贰者,心疑不一也。《大雅•大明》云:“无贰尔心。”毛传云:“无敢怀贰心也。”云“《左传》曰:天命不 謟”者,哀十七年叶公子高辞也。 桢、翰、仪,榦也。(《诗》曰:“维周之翰。”仪表亦体榦也。) [疏]“桢、翰、仪,榦也”。○释曰:舍人曰:“桢,正也,筑墙所立两木也。”翰所以当墙两边障土者也。《大雅•生民》云:“维周之桢。”又《崧高》云:“维周之翰。”仪表亦体榦也。 弼、棐、辅、比,俌也。(《书》曰:“天威棐忱。”《易》曰:“比,辅也。”俌犹辅也。○棐音匪。比,毗志切。俌音甫。) [疏]“弼、棐、辅、比,俌也”。○释曰:俌犹辅也。弼者,《商书•说命》云:“梦帝赉子良弼。”棐者,《周书•康诰》云:“天威棐忱。”辅者,《商书•汤誓》云:“尔尚辅予一人。”比者,《易•比卦•彖》云:“比,辅也。” 疆、界、边、卫、圉,垂也。(疆埸、竟界、边旁、营卫、守圉,皆在外垂也。《左传》曰:“聊以固吾圉也。”○圉音语。) [疏]“疆界”至“垂也”。○释曰:谓四垂也。郭云:“疆埸、竟界、边旁、营卫、守圉皆在外垂也。舍人曰:“圉,拒边垂也。”孙炎曰:“圉,国之四垂也。”○注“《左传》曰:聊以固吾圉也”。○释曰:隐十一年郑伯辞也。 昌、敌、彊、应、丁,当也。(书曰:“禹拜昌言。”彊者,好与物相当值。) [疏]“昌敌”至“当也”。○释曰:皆相当也。昌者,言当也。敌者,仇匹相当也。文六年《左传》曰:“敌惠敌怨。”彊者,好与物相当值。应者,对当也。《大雅•下武》云:“应侯顺德。”丁者,《云汉》云:“宁丁我躬。”○注“《书》曰:禹拜昌言”。○释曰:《虞书•大禹谟》文。 浡、肩、摇、动、蠢、迪、俶、厉,作也。(浡然,兴作貌。蠢,动作。《公羊传》曰:“俶甚也。”《榖梁传》曰:“始厉乐矣。”肩见《书》。迪未详。) [疏]“浡肩”至“作也”。○释曰:皆兴作也。浡然,兴作貌。庄公十一年《左传》云:“禹汤罪已,其兴也浡然。”肩者,胜任之作也。摇者,《考工记•矢人》云:“夹而摇之,以视其丰杀之节”也。动者,《商书•咸有一德》云:“德惟一,动罔不吉。”蠢者,《乡饮酒义》云:“春之为言蠢也。”俶者,始作也。厉者,《方言》云:“厉、卬,为也。瓯越曰卬,吴曰厉。”为亦作也。○注“《公羊》”至“乐矣”。○释曰:云“《公羊传》曰:俶甚也”者,隐九年云:三月“庚辰,大雨雪。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俶甚也”。云“《榖梁传》曰:矢厉乐矣”者,隐五年云:“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始僭乐矣。尸子曰:“舞《夏》,自天子至诸侯皆用八佾。初献六羽,始厉乐矣。” 兹、斯、咨、呰、已,此也。(呰、已皆方俗异语。○呰音紫。) [疏]“兹斯”至“此也”。○释曰:此者对彼之称,言近在是也。兹者,《虞书•大禹谟》云:“念兹在兹。”斯者,《召南•殷其雷》云:“何斯违斯。”咨与兹同。呰、已与此皆音相近,故得为此也。郭云:“呰、已皆方俗异语。” 嗟、咨,也。(今河北人云叹。音兔置。○音嗟。) [疏]“嗟、咨,也”。○释曰:皆叹也。《周南•卷耳》云:“嗟我怀人。”《尧典》云:“畴咨,若时登庸。”郭云:“今河北人云叹。” 闲、狎、串、贯,习也。(串,厌串;贯,贯忕也,今俗语皆然。○串,五患切。贯音惯。) [疏]“闲狎”至“习也”。○释曰:皆便习也。庄二十二年《左传》曰:“赦其不闲於教训。”《曲礼》曰:“贤者狎而敬之。”《大雅•皇矣》云:“串夷载路。”《齐风•猗嗟》云:“射则贯兮。”皆是习也。郭云“串,厌串;贯,贯忕也,今俗语皆然”者,当时晋时有此厌串、贯忕之语,故以为证也。 曩、尘、伫、淹、留,久也。(尘垢、伫企、淹滞皆稽久。) [疏]“曩尘”至“久也”。○释曰:曩曏、尘垢、伫企、淹滞、留止皆稽久也。通见《诗》、《书》。 逮、及、暨,与也。(《公羊传》曰:“会及暨皆与也。”逮亦及也。) [疏]“逮、及、暨,与也”。○释曰:皆相亲与也。○注“《公羊》”至“及也”。○释曰:云“《公羊传》曰:会及暨皆与也”者,隐元年文也。云“逮亦及也”者,《方言》文。 骘、假、格、陟、跻、登,升也。(《方言》曰:鲁卫之间曰骘,梁益曰格。《礼记》曰:“天王登遐。”《公羊传》曰:“跻者何?升也。”○骘音质。假音遐。) [疏]“骘假”至“升也”。○释曰:皆谓升上。陟者,《周南•卷耳》云:“陟彼高冈。”馀见注。○注“《方言》”至“升也”。○释曰:“《方言》曰”者,案彼云:“蹑、郅(音质)、跂(音企)、、跻、踚(音跃),登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曰蹑,东齐海岱之间谓之跻,鲁卫曰郅,梁益之间曰,或曰跂。”骘、郅,格、,音义同。云“《礼记》曰:天王登遐”者,下《曲礼》文。云“《公羊传》曰:跻者何?升也”者,文公二年文也。 挥、盝、歇、涸,竭也。(《月令》曰:“无漉陂池。”《国语》曰:“水涸而成梁。”挥振去水亦为竭。歇,通语。○涸音鹤。) [疏]“挥盝”至“竭也”。○释曰:皆谓竭尽也。挥者,郭云:“挥振去水亦为竭。”《曲礼》曰:“执玉器者弗挥。”是也。盝即漉也。郭云“歇,通语”,谓歇即歇之通语也。涸,水竭也。○注“《月令》”至“成梁”。○释曰:云“《月令》云:无漉陂池”者,按《月令》:“仲春之月:是月也,无竭川泽,无漉陂池,无焚山林。”郑注云:“顺阳养物也。畜水曰陂,穿地通水曰池。”云“《国语》曰:水涸而成梁”者,案《周语》:定王使单襄公聘於宋,遂假道於陈以聘楚。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王曰:“何故?”对曰:“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引之者,证涸为水竭。 挋、拭、刷,清也。(振讯、抆拭、扫刷,皆所以为絜清。挋音振。刷,所劣切。) [疏]“挋、拭、刷,清也”。○释曰:郭云:“振讯、抆拭、扫刷,皆所以为絜清。”《礼记•丧大记》云:“挋用巾。”哀十四年《公羊传》云:“反袂拭面。”《周礼•凌人职》云:“夏,颁冰掌事,秋,刷。”後郑云:“秋凉冰不用,可以清除其室。” 鸿、昏、於、显、间,代也。(鸿雁知运代。昏主代明,明亦代昏,显即明也。间错亦相代。於义未详。○於音乌。间音涧。) [疏]“鸿昏”至“代也”。○释曰:皆谓更代也。云“鸿雁知运代”者,鸿雁之属,九月而南,正月而北,是知其时运而更代南北也。云“昏主代明”者,释经昏字也。日入後二刻半为昏,昏来则明往,故云“昏主代明”。云“明亦代昏”者,释经显也,显即明也。云“间错亦相代”者,谓间厕交错亦相更代也。《仪礼•乡饮酒》云:“乃间歌《鱼丽》。”郑注云:“间,代也。谓一歌则一吹。”是也。又《周颂•桓》篇云:“皇以间之。” 饁、饟,馈也。(《国语》曰:“其妻饁之。”○饁音叶。饟音饷。馈音柜。) [疏]“饁、饟,馈也”。○释曰:饁者以食遗与也。野食曰饁。舍人曰:“饟,自家之野也。”○注“《国语》曰:其妻饁之”。○释曰:《晋语》云:臼季使,舍於冀野。冀缺耨,其妻 饁之,敬,相待如宾。从而问之,冀芮之子,与之归。既复命,而进之曰:“臣得贤人,敢以告。”是也。 迁、运,徙也。(今江东通言迁徙。) [疏]“迁、运,徙也”。○释曰:皆谓移徙也。《大雅•皇矣》云:“帝迁明德。”《易》曰:“日月运行。”郭云“今江东通言迁徙”者,时验而言也。 秉、拱,执也。(两手持为拱。) [疏]“秉、拱,执也”。○释曰:皆谓持执也。《周书•金縢》云:“植璧秉珪。”郭云“两手持为拱。”《老子》云:“虽有拱璧。” 廞、熙,兴也。(《书》曰:“庶绩咸熙。”廞见《周官》。○廞,许金切。) [疏]“廞、熙,兴也”。○释曰:皆谓兴作。郭云“《书》曰:庶绩咸熙”者,《虞书•舜典》文。云“廞见《周官》”者,《周官》即《周礼》也。《笙师职》云:“大丧,廞其乐器。”郑注:“廞,兴也。”兴谓作之。 卫、蹶、假,嘉也。(《诗》曰:“《假乐》,嘉成王也。”馀未详。○蹶,居卫切。假音暇。) [疏]“卫、蹶、假,嘉也”。○释曰:谓嘉美也。郭云“《诗》曰:《假乐》嘉成王也”者,《大雅•假乐》篇叙也。 废、税、赦,舍也。(《诗》曰:“召伯所税。”舍,放置。○舍音舍。) [疏]“废、税、赦,舍也”。○释曰:皆舍置也。废者,宣八年《公羊传》云:“废其无声者。”赦者,放置也。《虞书•舜典》云:“眚灾肆赦。”郭云“《诗》曰:召伯所税”者,《召南•甘棠》文也。 栖迟、憩、休、苦、 、齂、呬,息也。(栖迟、游息也。苦劳者,宜止息。憩见《诗》。 、齂、呬皆气息貌。今东齐呼息为呬也。○憩,去例切。 ,苦怪切。齂,词戒切。呬,许四切。) [疏]“栖迟”至“息也”。○释曰:皆止息也。舍人曰:栖迟,行步之息。郭云:“栖迟,游息也。”《陈风•衡门》云:“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憩者,《召南•甘棠》云:“召伯所憩。”休者,止而息也。《周南•汉广》云:“不可休息。”苦者,郭云:“苦劳者,宜止息。” 、齂、呬者,郭云:“皆气息貌。”案《方言》云:“(消息)、喙、呬,息也。周郑宋沛之间曰,自关而西、秦晋之间或曰喙,或曰,东齐曰呬。”故郭云“今东齐呼息为呬也”。 供、峙、共,具也。(皆谓备具。○峙,直纪切。供音恭。) [疏]“供、峙、共,具也”。○释曰:皆谓备具也。供者,《论语》云:“子路共之。”供、共音义同。峙者,《周书•费誓》云:“峙乃糗粮。”《周颂•臣工》云:“庤乃钱鏄。”峙、庤音义同。共者,《小雅•小旻》云:“靖共尔位。” 、怜、惠,爱也。(,韩郑语,今江东通呼为怜。○音某。) [疏]“、怜、惠,爱也”。○释曰:爱谓宠惜也。《方言》云:“怃(亡辅切)、(音掩)、怜、牟,爱也。韩郑曰怃,晋卫曰,汝颍之间曰怜,宋鲁之间曰牟,秦或曰怜。怜,通语也。”故郭云:“,韩郑语,今江东通呼为怜。”、怃音义同。惠者,仁爱也。《邶•北风》云:“惠而好我。” 娠、蠢、震、戁、妯、骚、感、讹、蹶,动也。(娠犹震也。《诗》曰:“忧心且妯”,“无感我帨兮”,“或寝或讹”。蠢、戁、骚、蹶皆摇动貌。○娠音振。妯音抽。) [疏]“娠蠢”至“动也”。○释曰:皆谓动作。娠者,《说文》云:“妊、娠,动也。”郭云“娠犹震也”者,以《大雅•生民》云:“载震载夙。”昭元年《左传》曰:“邑姜方震大叔。”哀元年《左传》曰:“后缗方震。”皆谓有身为震,故云“娠犹震也”。蠢者,郭云:“蠢、 戁、骚、蹶皆摇动貌。”《小雅•采芑》云:“蠢尔蛮荆。”震者,《大雅•常武》云:“震惊徐方。”戁者,恐动也。《商颂•长发》云:“不戁不竦。”骚者,《大雅•常武》云:“徐方绎骚。”蹶者,《大雅•绵》篇云:“文王蹶厥生。”○注“《诗》曰”至“或讹”。○释曰:云“《诗》曰:忧心且妯”者,《小雅•鼓锺》文。云“无感我帨兮”者,《周南•野有死麕》文。云“或寝或讹”者,《小雅•无羊》文。 覆、察、副,审也。(覆校、察视、副长皆所为审谛。) [疏]“覆、察、副,审也”。○释曰:郭云:“覆校、察视、副长皆所为审谛。”覆者,《月令•季春》云:“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察者,《周书•吕刑》云:“惟察惟法。”副者,次长之称。 契、灭、殄,绝也。(今江东呼刻断物为契断。○契,苦结反。) [疏]“契、灭、殄,绝也”。○释曰:皆谓断绝。契者,郭云:“今江东呼刻断为契断。”定九年《左传》曰:“尽借邑人之车,契其轴。”杜注云:“契,刻也。”灭者,《小雅•正月》云:“宁或灭之。”殄者,《大雅•桑柔》云:“不殄心忧。” 郡、臻、仍、乃、侯,乃也。(乃即乃。馀未详。) [疏]“郡臻”至“乃也”。○释曰:乃语辞也。乃、乃音义同。《大雅•绵》篇云:“乃慰乃止。”是也。 迪、繇、训,道也。(义皆见《诗》、《书》。○繇音由。) [疏]“迪、繇、训,道也”。○释曰:《虞书•大禹谟》曰:“惠迪吉。”《小雅•巧言》云:“秩秩大猷。”猷、繇音义同。《周书•顾命》云:“命汝嗣训。” 佥、咸、胥,皆也。(东齐曰胥,见《方言》。○佥,七廉切。) [疏]“佥、咸、胥,皆也”。○释曰:谓众皆也。《舜典》云:“佥曰:‘伯禹作司空。’”《商书》云:“咸有一德。”郭云“东齐曰胥,见《方言》”者,案《方言》云:“佥、胥,皆也。自山而东、五国之郊曰佥,东鲁曰胥。”是也。 育、孟、耆、艾、正、伯,长也。(育、养亦为长,正、伯皆官长。○长,丁丈反。) [疏]“育孟”至“长也”。○释曰:皆谓长上也。郭云:“育、养亦为长。”《邶•谷风》云:“既生既育。”郑笺云:“育谓长老也。”孟,庶长也。又《周书•康诰》云:“王若曰孟侯。”孔安国云:“孟,长也,五侯之长。”耆、艾皆老长也。《曲礼》曰:“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正、伯皆官长。《大雅•云汉》云:“以戾庶正。”《盘庚》云:“邦伯师长。” 艾,历也。(长者多更历。) [疏]“艾,历也”。○释曰:艾又为历。郭云:“长者多更历。” 厤、秭、算,数也。(厤,厤数也。今以十亿为秭。《论语》云:“何足算也。”○秭音姊。算音筭。) [疏]“厤、秭、算,数也”。○释曰:皆筭数也。郭云:“厤,厤数也。”推律所生之数。《虞书•大禹谟》云:“天之数在汝躬。”秭者,《周颂丰年》云:“万亿及秭。”毛传云:“数亿至万曰亿。数亿至亿曰秭。”郭云“今以十亿为秭”者,以时验而言也。○注“《论语》”至“筭也”。○释曰:案《论语》:“子贡问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郑曰:“算,数也。” 历,傅也。(傅近。○历音厤) [疏]“历,傅也”。○释曰:谓近傅也。隐十一年《左传》云:“庚辰,傅於许。” 艾、历、覛、胥,相也。(覛谓相视也。《公羊传》曰:“胥盟者何?相盟也。”艾、历未详。○覛音脉。) [疏]“艾历”至“相也”。○释曰:皆谓相共也。者,郭云:“覛谓相视也。”《说文》云:“覛,邪视也。”郭云“《公羊传》曰:胥盟者何?相盟也”者,桓三年文。 乂、乱、靖、神、弗、淈,治也。(《论语》曰:“予有乱臣十人。”淈,《书》叙作汨,音同耳。神,未详。馀见《诗》、《书》。○淈音骨。) [疏]“乂乱”至“治也”。○注“《论语》”至“《诗》、《书》”。○释曰:皆治理也。舍人曰:“乱,义之治也。”孙炎曰:“乱,治之理也。”云“《论语》曰:予有乱臣十人”者,《泰伯》篇文也。“淈,《书》叙作汨,音同耳”者,《虞书》叙云:“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汨作》。”孔传云:“汨,治。作,兴也。言其治民之功兴,故为《汨作》之篇,亡。”云“馀并见《诗》、《书》”者,《舜典》云:“有能俾乂?”《小雅•菀柳》云:“俾予靖之。”《大雅•生民》云:“茀厥丰草。”弗、茀音义同。 颐、艾、育,养也。(汝颍梁宋之间曰艾,《方言》云。) [疏]“颐、艾、育,养也”。○释曰:颐者,《易》曰:“颐贞吉。”育者,《易•无妄》:“象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郭云“汝颍梁宋之间曰艾,《方言》云”者,案《方言》云:“台、胎、陶、鞠,养也。晋卫燕赵曰台(音颐),陈楚韩郑之间曰鞠,秦或曰陶,汝颍梁宋之间曰胎,或曰艾。”是也。 汱、浑、陨,坠也。(汱、浑皆水落貌。○汱,姑犬切。浑,故本切。) [疏]“汱、浑、陨,坠也”。○释曰:皆坠落也。郭云:“汱、浑皆水落貌。”《春秋》僖公十六年经云:“星陨如雨。” 际、接、翜,捷也。(捷谓相接续也。○翜,所甲切。) [疏]“际、接、翜,捷也”。○释曰:郭云:“捷谓相接续也。”际者相会之捷也。”《左传》曰:“尔未际也。”《小雅•菀柳》云:“无自瘵焉。”郑笺云:“瘵,接也。”接者,《曾子问》云:“接祭而巳。”谓捷速而祭也。翜者未详。 毖、神、溢,慎也。(神未详。馀见《诗》、《书》。○毖音袐) [疏]“毖、神、溢,慎也”。○释曰:谓谨慎也。毖者,《周官•洛诰》云:“夙夜毖祀。”溢者,舍人曰:“溢,行之慎。”《周颂•维天之命》云:“假以溢我。”故注云“见《诗》、《书》。” 郁陶、繇,喜也。(《孟子》曰:“郁陶思君。”《礼记》曰:“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即繇也。古今字耳。○繇音由。) [疏]“郁陶、繇,喜也”。○释曰:皆谓欢悦。郁陶者,心初悦而未畅之意也。○注“《孟子》”至“字耳”。○释曰:云“《孟子》曰:郁陶思君”者,案《孟子》云:“象往入舜官,舜在床琴。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赵氏注云:“象见舜生在床鼓琴,愕然,反辞曰:‘我郁陶思君,故来。’尔,辞也。忸怩而惭,是其情也。”云“《礼记》曰: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者,下《檀弓》文。郑注云:“陶,郁陶也。咏,呕也。犹当为摇声之误也。摇谓身动摇也。秦人犹、摇声相近。”云“犹即繇也,古今字耳”者,言《礼记》“犹”即此经“繇”也,古今字异耳。 馘、穧,获也。(今以获贼耳为馘,获禾为穧。并见《诗》。○馘,古获切。穧,才细切。) [疏]“馘、穧,获也”。○释曰:皆谓克获也。郭云“今以获贼耳为馘”者,《大雅•皇矣》云:“攸馘安安。”毛传云:“不服者杀而献其左耳曰馘。”《鲁颂•泮水》云:“在泮献馘。”郑笺云:“馘,所格者之左耳,皆谓临陈格杀之,而取其耳也。”云“获禾为穧”者,《小雅•大田》云:“此有不敛穧。” 穧者,禾之铺而未束,故云“获禾为穧”。是并见《诗》也。 阻、艰,难也。(皆险难。○难,乃旦切。) [疏]“阻、艰,难也”。○释曰:皆险难也。《秦风•蒹葭》云:“道阻且长。”《商书•说命》云:“非知之艰。” 剡、 ,利也。(诗曰:“以我剡耜。”○剡,羊冉切。 音略。) [疏]“剡、 ,利也”。○释曰:皆耜之利也。《小雅•大田》云:“以我覃耜。”剡、覃音义同。《周颂•载芟》云:“有略其耜。” 、略音义同。 允、任、壬,佞也。(《书》曰:“而难任人。”允信者,佞人似信。壬犹任也。○任,壬林切。) [疏]“允、任、壬,佞也”。○释曰:皆谓谄佞也。允,信也。佞人似信。任者,孙炎云:“似可任之佞也。”《虞书•舜典》云:“而难任人。”壬犹任也。《皋陶谟》云:“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俾、拼、抨,使也。(皆谓使令。见《诗》。)俾、拼、抨、使,从也。(四者又为随从。○拼,北萌切。抨,烹。) [疏]“俾、拼、抨,使也”至“从也”。○释曰:皆谓使令、随从也。郭云“见《诗》”者,《鲁颂•閟宫》云:“俾尔炽而昌。”《大雅•桑柔》云:“荓云不逮。”拼、荓音义同,抨义亦同。此皆为使令也。俾、拼、抨、使四者又为随从。 儴、仍,因也。(皆谓因缘。○儴音穰。) [疏]“儴、仍,因也”。○释曰:皆因缘也。《费誓》曰:“无敢寇攘。”郑注云:“因其亡失曰攘。”儴、攘音义同。施博士读曰襄。《周书•君奭》云:“襄我二人。”郭无明说,义得两通。《论语》云:“仍旧贯。” 董、督,正也。(皆谓御正。) [疏]“董、督,正也”。○释曰:皆谓御正也。《虞书•大禹谟》云:“董之用威。”《春秋》僖公十二年《左传》云:“谓督不忘。” 享,孝也。(享祀,孝道。) [疏]“享,孝也”。○释曰:享祀,孝道也。《小雅•南山》云:“享於祖考。” 珍、享,献也。(珍物宜献。《榖梁传》曰:“诸侯不享觐。”) [疏]“珍、享,献也”。○释曰:致物於尊者曰献。珍者,珍物宜献也。享者,《周礼•大行人》云:“庙中将币三享。”郑司农云:“三享,三献也。”郭云“《榖梁传》曰:诸侯不享觐”者,隐五年文。 纵、缩,乱也。(纵放、掣缩,皆乱法也。) [疏]“纵、缩,乱也”。○释曰:放纵、掣缩,皆乱法也。《大雅•民劳》云:“无纵诡随。” 探、篡、俘,取也。(《书》曰:“俘厥宝玉。”篡者,夺取也。探者,摸取也。○探音贪。篡,初患切。俘音孚。) [疏]“探、篡、俘,取也”。○释曰:郭云:“探者,摸取也。篡者,夺取也。”李巡曰:“囚敌曰俘。伐执之曰取。”○注“书曰”至“取也”。○云“书曰:俘厥宝玉”者,《商书》叙云:“夏师败绩,汤遂从之,遂伐三朡,俘厥宝玉。”孔氏云:“俘,取也。” 徂、在,存也。(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 [疏]“徂、在,存也”。○释曰:《郑风•出其东门》:“匪我思且。”郑笺云:“非我思存也。”徂、且音义同。在训存者,常语也。上云:“徂,往也。”往则非存,故郭氏引类以晓人也。云“美恶不嫌同名”者,案隐七年《公羊传》云:“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何休云:“若继体君亦称即位,继弑君亦称即位,皆有起文美恶不嫌同辞。”是也。若此篇往也、死也,亦称徂,是恶也;存也,亦称徂,是美也。各有其义,故称“美恶不嫌同名”。 在、存、省、士,察也。(《书》曰:“在璇玑玉衡。”士,理官,亦主听察。存即在。) [疏]“在存”至“察也”。○释曰:谓审察也。《虞书•舜典》云:“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存即在也。省谓视察。《论语》云:“吾日三省吾身。”士者,理狱之官,亦主听察。《虞书•舜典》:“舜命皋陶云:汝作士。” 烈、枿,馀也。(晋卫之间曰蘖,陈郑之间曰烈。○枿,五割反。) [疏]“烈、枿,馀也”。○释曰:谓遗馀也。《诗•大雅•云汉》叙云:“宣王承厉王之烈。”李巡曰:“枿,槁木之遗也。”《商书•盘庚》云:“若颠木之有由蘖。”枿、蘖音义同。郭云“晋卫之间曰蘖,陈卫之间曰烈”者,《方言》文。 迓,迎也。(《公羊传》曰:“跛者迓跛者。”) [疏]“迓,迎也”。○释曰:谓相逢迎也。○注“《公羊》”至“跛者”。○释曰:云“《公羊传》曰:跛者迓跛者”,此成二年传文。案彼云:“晋郤克与臧孙许同时而聘于齐。萧同侄子者,齐君之母也;踊于棓而窥客,则客或跛或眇。於是使跛者迓跛者,眇者迓眇者。”是也。引之以证迓为迎也。宣三年《左传》曰:“狂狡辂郑人。”杜注云:“辂,迎也。”《周礼•秋官》有讶士,及《聘礼》云:“厥明,讶于馆。”郑注皆云:“讶,迎也。”《召南•鹊巢》云:“百两御之。”郑注云:“御,迎也。”字形虽别,音义实同。盖以作非一人,致兹异也。当以迓为正字,馀皆假借。 元、良,首也。(《左传》曰:“狄人归先轸之元。”良,未闻。) [疏]“元、良,首也”。○释曰:谓头首也。郭云“《左传》曰:狄人归先轸之元”者,僖三十三年,“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午,晋侯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先轸曰:‘匹夫逞志於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是也。又证元为首。良,未详。 荐、挚,臻也。(荐,进也。挚,至也。故皆为臻至也。○荐,曹练切。) [疏]“荐、挚,臻也”。○释曰:臻,至也。荐进、执挚皆所以表至也。 赓、扬,续也。(《书》曰:“乃赓载歌。”扬,未详。○赓,古孟切。) [疏]“赓、扬,续也”。○释曰:谓相继续也。郭云“《书》曰:乃赓载歌”者,《虞书•益稷》文。 祔、祪,祖也。(祔,付也。付新死者於祖庙。祪,毁庙主。○祪音鬼。) [疏]“祔、祪,祖也”。○释曰:谓先祖也。说文云:“祔,後死者合食於先祖也。”郭云:“祔,付也,付新死者於祖庙。”《士虞记》云:“明日於其班祔。”毁庙之主名祪。 即,尼也。(即犹今也。尼者近也。《尸子》曰:“悦尼而来远。”○尼,女乙切。) [疏]“即,尼也”。○释曰:尼,近也。言即今相近也。 尼,定也。(尼者止也,止亦定。) [疏]“尼,定也”。○释曰:尼诂为止,止即定。舍人曰:尼者私之定也。 迩、几、暱,近也。(暱,亲近也。○几音机。暱,女乙切。) [疏]“迩、几、暱,近也”。○释曰:皆谓殆近也。迩者,《郑风•东门之墠》云:“其室则迩。”几者,《聘义》曰:“日几中而后礼成。”暱者,郭云:“亲近也。”《小雅•菀柳》云:“无自暱焉。” 妥、安,坐也。(《礼记》曰:“妥而後传命。”○妥,他可切。) [疏]“妥、安,坐也”。○释曰:妥定之坐也。○注“《礼记》”至“传命”。○释曰:云:“《礼记》曰:妥而後传命”者,案《士相见礼》云:“凡言非对也,妥而後传言。”郑注云:“凡言,谓巳为君言事也。妥,安坐也。传言,犹出言也。”此言“《礼记》曰:妥而后传命”者,传写误也。或所见本异。 貉、缩,纶也。(纶者绳也,谓牵缚缩貉之。今俗语亦然。○貉音陌。) [疏]“貉、缩,纶也”。○释曰:郭云:“缩者绳也,谓牵缚缩貉之。”今俗语亦然。”据时验而言也。《大雅•绵》篇云:“其绳则直,缩板以载。” 貉、嗼、安,定也。(皆静定。见《诗》。○嗼音莫。) [疏]“貉、嗼、安,定也”。○释曰:皆静定也。《大雅•皇矣》云:“貊其德音。”毛传云:“貉,静也。”郑笺云:“德应和曰貉。”嗼者,《皇矣》又云:“求民之莫。”郑笺云:“求民之定。”谓所归就也。貉貊、嗼莫音义同。安者,《小雅•斯干》云:“乃安斯寝。” 伊,维也。(发语辞。)伊、维,侯也。(《诗》曰:“侯谁在矣。”互相训。) [疏]“伊维也”至“侯也”。○释曰:皆发语辞。转互相训。《邶•谷风》云:“伊余来塈。”《大雅•大明》云:“维此文王。”《小雅•六月》云:“侯谁在矣。” 时、寔,是也。(《公羊传》曰:“寔来者何?是来也。”○寔音石。) [疏]“时、寔,是也”。○释曰:是,此也。《秦风•驷驖》云:“奉时辰牡。”郭云“《公羊传》曰:寔来者何?是来也”者,案《春秋》桓五年“冬,州公如曹”。六年“春,正月,寔来”。《公羊传》曰:“‘寔来’者何?犹曰‘是人来’也。”引之证寔为是也。 卒、猷、假、辍,已也。(猷、假未详。○卒,子恤切。辍,丁劣切。) [疏]“卒猷”至“已也”。○释曰:皆谓终已也。卒者,终尽之巳也。辍,止巳也。《论语》曰:“耰而不辍。” 求、酋、在、卒、就,终也。(《诗》曰:“嗣先公尔酋矣。”成就亦终也。其馀未详。○酋,在由切。) [疏]“求酋”至“终也”。○释曰:皆谓终尽也。求者,《大雅•下武》云:“世德作求。”郭云“《诗》曰:嗣先公尔酋矣”者,《大雅•卷阿》文。卒者,《邶风•日月》云:“畜我不卒。”就者,凡事物成就亦终也。 崩、薨、无禄、卒、徂落、殪,死也。(古者死亡,尊卑同称耳,故《尚书》尧曰“徂落”,舜曰“陟方乃死”。○薨,呼弘切。殪,於计切。) [疏]“崩薨”至“死也”。○释曰:此皆死之别称也。《曲礼》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郑注云:“异死名也。为人亵其无知若犹不同然也。自上颠坏曰崩。薨,颠坏之声。卒,终也。不禄,不终其禄。其之言澌也,精神澌尽也。又曰:“寿考曰卒,短折曰不禄。”郑注云:“禄谓有德行,任为大夫、士而不为者,老而死,从大夫之称;少而死,从士之称。”此云“无禄”者,即彼之“不禄”也。但落者,李巡曰:“徂落,尧死之称。”郭云:“古者死亡,尊卑同称耳,故《尚书》尧曰徂落,舜曰陟方乃死”者,皆《虞书•舜典》文也。谓之徂落者,盖徂为往也,言人命尽而往落者,若草木叶落也。殪者,案隐九年《左传》云:“衷戎师,前後击之,尽殪。”杜注云:“殪,死也。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com 卷三•释言第二 [疏]释曰:《说文》曰:“直言曰言。”仲尼曰:“言以足志。”介之推曰:“言,身之文也。”然则言者发於志而形於声,所以文章於身者也。《论语》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左传》赵简子称子太叔“遗我以九言”,皆以一句为一言也。《汉书》东方朔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则以一字为一言也。虽一句一字有异,要以今古方国殊别,学者莫能通,是以《方言》云:“皆古今语也,初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後人不知,故为之作释也,是曰“释言”。 殷、齐,中也。(《书》曰:“以殷仲春。”《释地》曰:“岠齐州以南。”) [疏]“殷、齐,中也”。○释曰:殷、齐皆谓正中也。○注“《书》曰:以殷仲春”者,《尧典》文。案彼云:“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孔安国以殷为正,中、正义同故也。云“《释地》曰:岠齐州以南”者,彼注云:“岠,去也。齐,中也。”谓中州为齐州,是齐得为中也。 斯、誃,离也。(齐、陈曰斯。誃,见《诗》。○誃音侈。) [疏]“斯、誃,离也”。○释曰:斯,析。誃,张。皆分离也。孙炎曰:“斯,析之离。”郭云“齐、陈曰斯”者,《方言》文。《陈风•墓门》云:“斧以斯之。”是也。云“誃,见《诗》者,《小雅•巷伯》云:“哆兮侈兮,成是南箕。”郑笺云:“因箕星之哆而又侈大之。”是也。誃、侈音义同。 谡、兴,起也。(《礼记》曰:“尸谡。”○谡,所六切。) [疏]“谡、兴,起也”。○释曰:谡、兴皆作起也。○注“《礼记》曰:尸谡”者,《祭统》文也。 还、复,返也。(○还音旋。) [疏]“还、复,返也”。○释曰:皆回返也。《春秋》书师还,又曰“至河乃复”之类是也。 宣、徇,徧也。(皆周徧也。○徇,辞峻切。) [疏]“宣、徇,徧也”。○释曰:皆周徧也。《大雅•江汉》云:“来旬来宣。”毛传云:“旬,徧。”郑笺云:“宣,徧。”是皆为周徧也。徇、旬音义同。 馹、遽,传也。(皆传车驿马之名。○馹音日。传,张恋切。) [疏]“馹、遽,传也”。○释曰:皆传车驿马之名。文十六年《左传》曰:“楚子乘馹会师于临品。”又僖三十三年云:“使遽告於郑。”又成五年曰:“晋侯以传召伯宗。”是皆谓今驿也。 蒙、荒,奄也。(奄,奄覆也。皆见《诗》。) [疏]“蒙、荒,奄也”。○释曰:皆谓奄覆。《唐风》云:“葛生蒙楚。”孙炎曰:“荒大之奄。”《周南》云:“葛藟荒之。”故郭云“皆见《诗》”。 告、谒,请也。(皆求请也。○告音谷。) [疏]“告、谒,请也”。○释曰:皆谓求请也。成二年《左传》曰:郤克对齐侯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於敝邑之地。’”《诗》叙云:“无险诐私谒之心。” 肃、噰,声也。(《诗》曰:“肃噰和鸣。”) [疏]“肃、噰,声也”。○释曰:和乐声也。○注“《诗》曰:肃噰和鸣”者,《周颂•有声》文也。 格、怀,来也。(《书》曰:“格,尔来庶。”怀,见《诗》。) [疏]“格、怀,来也”。○释曰:谓招来也。○注“《书》曰:格,尔众庶”者,《商书•汤誓》文也。云“怀,见《诗》”者,《周颂•时迈》云:“怀柔百神。” 畛、厎,致也。(皆见《诗传》。) [疏]“畛、厎,致也”。○释曰:《曲礼》曰:“畛於鬼神。”昭元年《左传》:“叔向曰:厎禄以德。”《周颂•武》篇云:“耆定尔功。”毛传曰:“耆,致也。”王肃云:“致定其大功。”谓诛纣定天下。是毛读耆为厎,故注云“见《诗传》”。 侈、怙,恃也。(今江东呼母为恀,音是。) [疏]“恀、怙,恃也”。○释曰:皆依恃也。郭云:“今江东呼母为恀。”《小雅•蓼莪》云:“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是也。 律、遹,述也。(皆叙述也,方俗语耳。) [疏]“律、遹,述也”。○释曰:皆叙述也,方俗语异耳。律管所以述气。遹者,述行之也。《大雅•文王有声》云“遹骏有声”之类是也。 俞、畣,然也。(《礼记》曰:“男唯女俞。”畣者,应也,亦为然。○畣音答。) [疏]“俞、畣,然也”。○释曰:皆然应也。“《礼记》曰:男唯女俞”者,《内则》文也。畣,古荅字,故为应也。 豫、胪,叙也。(皆陈叙也。) [疏]“豫、胪,叙也”。○释曰:皆陈叙也。事豫备者,亦有叙也。《汉书》云:“典客,秦官,大初元年更名大鸿胪。”韦昭曰:“鸿,大也。胪,陈叙也。以礼大陈叙宾客也。”又《庄子》云:“大儒胪传。”是也。 庶几,尚也。(《诗》曰:“不尚息焉。”) [疏]“庶几,尚也”。○释曰:尚谓心所希望也。○注“《诗》曰:不尚息焉”者,《小雅•菀柳》篇文也。郑笺云:“尚,庶几也。”以心所念尚即是庶几,义相反覆,故引之。 观、指,示也。(《国语》曰:“且观之兵。”) [疏]“观、指,示也”。○释曰:示谓呈见於人也。○注“《国语》曰:且观之兵”者,案《周语》:穆三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是也。《论语》曰:“指其掌。”谓举当以示人也。 若、惠,顺也。(《诗》曰:“惠然肯来。”) [疏]“若、惠,顺也”。○释曰:“顺,不逆也。”《书》“曰若稽古”,谓顺考古道也。《诗•邶风•终风》云:“惠然肯然。”言有顺心然後可来是也。 敖、幠,傲也。(《礼记》曰:“无幠,无敖。”傲,慢也。○傲,五报切。幠,好吾切。) [疏]“敖、幠,傲也”。○释曰:皆谓傲慢。《周颂•丝衣》云:“不吴不敖。”○注“《礼记》曰:无幠无傲”者,《投壶》文也。案彼云:“鲁令弟子辞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逾言。偝立、逾言有常爵。’”是也。 幼、鞠,稚也。(《书》曰:“不念鞠子哀。”) [疏]“幼、鞠,稚也”。○释曰:《方言》云:“稚,年小也。”《曲礼》曰:“幼子常视无诳。”《书》曰:“兄亦不念鞠子哀。”是皆谓年小也。“《书》曰”者,《周书•康诰》文也。 逸、諐,过也。(书曰:“汝则有逸罚。”○諐音懋。) [疏]“逸、諐,过也”。○释曰:皆谓咎过也。注云“《书》曰:汝则有逸罚”者,案《商书•盘庚》云:“惟予一人有佚罚。”《费誓》云:“汝则有常刑。”无云“汝则有逸罚”者,师读不同故也。或者其在今文乎?諐者,《左传》曰“礼义不諐”之类是也。 疑、休,戾也。(戾,止也。疑者亦止。) [疏]“疑、休,戾也”。○释曰:戾,止也。《书》曰:“疑谋勿成。”《月令》云:“百工休是。”疑、休皆为止也。 疾、齐,壮也。(壮,壮事,谓速也。齐亦疾。) [疏]“疾、齐,壮也”。○释曰:急疾、齐整皆於事敏速强壮也。 悈、褊,急也。(皆急狭。○悈,纪力切。褊,必浅切。) [疏]“悈、褊,急也”。○释曰:悈与亟同。《大雅•灵台》云:“经始勿亟。”《文王有声》云:“匪棘其欲。”《礼记》引此诗作“匪革其犹”。革亦急也。悈、亟、棘、革,字虽异,音义同。《魏风•葛屦》云:“维是褊心。”又《广雅》云:“悈,谨也。”褊,狭陋也。是皆急狭也。 贸、贾,市也。(《诗》曰:“抱布贸丝。”○贾音古。) [疏]“贸、贾,市也”。○释曰:谓市买卖物也。○注“《诗》曰:抱布贸丝”者,《卫风•氓》篇文也。《大雅•瞻卬》云“如贾三倍”也。 厞、陋,隐也。(《礼记》曰:“厞用席。”《书》曰:“扬侧陋。”○厞,符佛切。) [疏]“厞、陋,隐也”。○释曰:皆幽隐也。○注“《礼记》曰:厞用席”者,案《有司彻》云:“有司官彻馈,馔于室中西北隅,南面,如馈之设,右几,厞用席。”是也。云《礼记》者,误也。云“《书》曰:扬侧陋”者,《尧典》文也。 遏、遾,逮也。(东齐曰遏,北燕曰遾,皆相及逮。○遾音誓。) [疏]“遏、遾,逮也”。○释曰:逮谓相及也。注“东齐曰遏,北燕曰遾”者,《方言》文也。 征、迈,行也。(《诗》曰:“王于出征。”迈亦行。) [疏]“征、迈,行也”。○释曰:皆出行也。○注“《诗》曰:王于出征”者,《小雅•六月》文也。云“迈亦行”者,《诗》云:“周王于迈。”是也。 圮、败,覆也。(谓毁覆。○圮,彼美反。) [疏]“圮、败,覆也”。○释曰:圮毁、败坏皆倾覆也。《书》曰:“祖乙圮于耿。” 荐、原,再也。(《易》曰:“水荐至。”今呼重蚕为 。○荐音贱。) [疏]“荐、原,再也”。○释曰:皆重再也。孙炎云:“荐,草生之再也。”郭云“《易》曰:水荐至”者,《周易•坎卦》象辞也。云“今呼重蚕为 ”者,《周礼•夏官•马质》云“禁原蚕”者是也。 抚、敉,抚也。(抚,爱抚也。敉义见《书》。○抚音武。) [疏]“抚、敉,抚也”。○释曰:皆怜抚也。《方言》云:“宋卫邠陶之间谓爱曰抚。”故注云:“抚,爱抚也。”云“敉义见《书》”者,《大诰》云“予翼以于敉宁武图功”之类是也。 臞、脙,瘠也。(齐人谓瘠瘦为脙。○臞音衢。脙音求。) [疏]“臞、脙,瘠也”。○释曰:皆瘦瘠也。郑玄《周礼注》云:“瘦,臞。腐,败。”郭云:“齐人谓瘠瘦为脙。” 桄、颎,充也。(皆充盛也。○颎,俱永反。) [疏]“桄、颎,充也”。○释曰:孙叔然本恍作光。《书》云:“光被四表。”《说文》云颎是火光也。是皆充盛也。 屡、暱,亟也。(亲暱者亦数,亟亦数也。○亟,虚记切。) [疏]“屡、暱,亟也”。○释曰:亟犹数也。《诗•颂》曰:“屡丰年。”《左传》曰:“诸夏亲暱。”亲暱者,恩信必数。故注云:“亲暱者亦数。” 靡、罔,无也。 [疏]“靡、罔,无也”。○释曰:无,不有也。《诗》云:“靡神不举。”《书》曰:“罔有攸赦。”皆是。 爽,差也。爽,忒也。(皆谓用心差错,不专一。○差,初加切。) [疏]“爽,差也。爽,忒也”。○释曰:广异言也。爽谓差错,又为忒变。孙炎曰:“忒,变杂不一。”郭云:“皆谓用心差错,不专一。”《诗•卫风》云:“女也不爽。”《大雅•瞻卬》云:“鞫人忮忒。” 佴,贰也。(佴次为副贰。○佴,而志切。) [疏]“佴,贰也”。○释曰:佴,次也。次即副贰之义。 剂、翦,齐也。(南方人呼翦刀为剂刀。○剂,即随切。) [疏]“剂、翦,齐也”。○释曰:皆为齐截也。郭云:“南方人呼翦刀为剂刀。”《释器》:“金镞、翦羽谓之镞。” 饙、馏,稔也。(今呼饭为饙,饙熟为馏。○饙音分。馏,力又切。) [疏]“饙、馏,稔也”。○释曰:稔,熟也。孙炎曰:“蒸之曰饙,均之曰馏。”郭云:“今呼 饭为饙,饙熟为馏。”《说文》云:“饙,一蒸米也”。“馏,饭气流也。”然则蒸米谓之饙,饙必馏而熟之。故言“饙、馏,稔也”。《大雅•泂酌》云:“可以餴饎。”饙、餴音义同。 媵、将,送也。(《左传》曰:“以媵秦穆姬。”《诗》曰:“远于将之。”○媵,以正切。) [疏]“媵、将,送也”。○释曰:皆谓送行也。孙炎曰:“将行之送也。”注云“《左传》曰:以媵秦穆姬”者,案僖五年晋“执虞公及其大夫并伯,以媵秦穆姬”。杜注云:“秦穆姬,晋献公女。送女曰媵,以屈辱之。”云“《诗》曰:远于将之”者,《邶风•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之诗也。 作、造,为也。 [疏]“作、造,为也”。○释曰:谓营为也。皆见《郑风•缁衣》篇。 餥、餱,食也。(《方言》云:“陈楚之间相呼食为餥。”○餥音非。餱音候呼或作同) [疏]“餥、餱,食也”。○释曰:皆饭食也。○注“《方言》云:陈楚之间相呼食为餥”者,案彼云:“餥、飵,食也。陈楚之内相谒而食麦饘谓之餥,楚曰飰。凡陈楚之郊、南楚之外相谒而餮或曰飰,或曰。秦鲁之际河阴之间曰(恶恨切)(五恨切)。此真秦语也。”《大雅•公刘》云:“乃裹餱粮。” 鞫、究,穷也。(皆穷尽也。见《诗》。) [疏]“鞫、究,穷也”。○释曰:皆穷尽也。《大雅•云汉》云:“鞫哉庶正。”《小雅•节南山》云:“以究王讻。” 滷、矜、咸,苦也。(滷,苦地也。可矜怜者亦辛苦。苦即大咸。) [疏]“滷、矜、咸,苦也”。○释曰:郭云“滷,苦地也”者,谓斥滷可煮盐者。《左传》曰:“表淳卤。”云“可矜怜者亦辛苦”者,《小雅•鸿雁》云:“爰及矜人。”郑笺云:“可怜之人谓贫穷者,是辛苦之人也。”云“苦即大咸”者,释经之咸也。咸殊极必苦,故以咸为苦也。 干、流,求也。(诗曰:“左右流之。”) [疏]“干、流,求也”。○释曰:皆求取也。《论语》云:“子张学干禄。”○注“《诗》曰:左右流之”,《周南•关睢》文也。 流,覃也。覃,延也。(皆谓蔓延相被及。) [疏]“流,覃也。覃,延也”。○释曰:转相解也。皆谓蔓延相被及,水之流必相延及。《诗•周南》云:“葛之覃兮。” 佻,偷也。(谓苟且。○佻音挑。) [疏]“佻,偷也”。○释曰:《小雅•鹿鸣》云:“视民不恌。”是也。李巡曰:“佻,偷薄之偷。”郭云:“谓苟且。”《左传》赵孟曰:“吾侪偷食,朝不谋夕,何其长也。”杜注云:“言欲苟免目前,不能念长久。”是谓偷为苟且也。 潜,深也。潜、深,测也。(测亦水深之别名。) [疏]“潜,深也。潜、深,测也”。○释曰:转相解也。《诗》曰:“潜虽伏矣。”是深矣。潜、深又为测。郭云:“测亦水深之别名。” 榖、鞠,生也。(《诗》曰:“榖则异室。”) [疏]“榖、鞠,生也”。○释曰:皆生活也。○注“《诗》曰:榖则异室”者,《王风•大车》篇文也。《小雅•蓼莪》云:“母兮鞠我。” 啜,茹也。(啜者,拾食。○茹,如庶切。) [疏]“啜,茹也。”○释曰:《说文》云:“啜,尝也。”郭云:“啜者,拾食。”《礼记•檀弓》云:“啜菽饮水。”《大雅•蒸民》云:“柔则茹之。”《方言》云:“茹,食也。吴越凡贪饮食者谓之茹。” 茹、虞,度也。(皆测度也。《诗》曰:“不可以茹。”○度音铎。) [疏]“茹、虞,度也”。○释曰:皆谓测度也。○注“《诗》曰:不可以茹”者,《邶•柏舟》文也。《左传》曰:“备豫不虞。” 试、式,用也。(皆见《诗》、《书》。) [疏]“试、式,用也”。○释曰:皆任用也。注“皆见《诗》、《书》者,《小雅•大东》云:“百僚是试。”《雨无正》云:“庶曰式臧。”《商书•盘庚》云“今予将试以汝迁”,又云“式敷民德”之类是也。 诰、誓,谨也。(皆所以约勤谨戒众。) [疏]“诰、誓,谨也”。○释曰:皆谨敕也。以大义谕众谓之诰。集将士而戒之曰誓。《尚书》诰、誓之篇是也。故郭云:“皆所以约勤谨戒众也。” 竞、逐,彊也。(皆自勉彊。○彊,巨丈反。) [疏]“竞、逐,彊也”。○释曰:皆自勉彊也。《大雅•抑》篇云:“无竞维人。”驰逐者亦彊梁也。 御、圉,禁也。(禁制。) [疏]“御、圉,禁也”。○释曰:皆谓禁制。《小雅•棠棣》云:“外御其务。”养马曰圉,亦所以禁制。故皆为禁也。 室、薶,塞也。(谓塞孔穴。○窒,猪乙切。) [疏]“窒、薶,塞也”。○释曰:皆谓堙塞孔穴。《豳•七月》云:“穹窒熏鼠。”《大宗伯》云:“以貍沈祭山林川泽。”是其类也。 黼、黻,彰也。(黼文如斧,黻文如两已相背。○黼音甫。黻音弗。) [疏]“黼、黻,彰也”。○释曰:彰,明也。言文采著明也。注“黼文如斧,黻文如两已相背”者,《考工记》云:“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释器》云:“斧谓之黼。”盖半白半黑,似斧刃白而身黑。黻谓以青黑线剌绣为两已字相背。黼取能断,黻取善恶相背。 膺、身,亲也。(谓躬亲。) [疏]“膺、身,亲也”。○释曰:服膺、身先皆谓躬亲也。 恺悌,发也。(发,发行也。《诗》曰:“齐子恺悌。”) [疏]“恺悌,发也”。○释曰:谓发明而行也。○注“《诗》曰:齐子恺悌”者,《齐风•载驱》篇文也。毛传云:“言文姜於是乐易然。”郑笺云:“此恺悌犹言发夕也。”岂,读当为闓。弟,古文《尚书》以弟为圉。圉,明也。然则郭云“发,发行也”,是用郑笺为说。 髦士,官也。(取俊士,令居官。) [疏]“髦士,官也”。○释曰:下士髦俊也。士者,男子之人大号。言取俊士令居官也。《大雅•棫朴》云:“髦士攸宜。”是也。 畯,农夫也。(今之啬夫是也。○畯音俊。) [疏]“畯,农夫也”。○释曰:田畯,一曰农夫。孙炎曰:“农夫,田官也。”皆谓主田大夫也。《小雅•甫田》云:“田畯至喜。”郑笺云:“田畯司啬,今之啬夫也。”此注云“今之啬夫是也”。然则田畯,田官,在田司主稼穑,故谓之司啬。汉及东晋亦有此官,谓之啬夫。故郑、郭皆云今之啬夫也。 盖、割,裂也。(盖,未详。) [疏]“盖、割,裂也”。○释曰:割谓以刀裂之也。 邕、支,载也。(皆方俗语,亦未详。) [疏]“邕、支,载也”。○释曰:谢氏云:“邕,字又作拥。”释云:“拥者,护之载。”郭云“皆方俗语,亦未详”。 諈诿,累也。(以事相属累为諈诿。○諈,竹睡切。累,劣伪切。诿,女諈切。) [疏]“諈诿,累也”。○释曰:谓相累及也。孙炎曰:“楚人曰諈,秦人曰诿。”郭云:“以事相属累为諈诿。” 漠、察,清也。(皆清明。) [疏]“漠、察,清也”。○释曰:樊光云:“漠然,清貌。察,明也。”是皆清明也。 庇、庥,荫也。(今俗语呼树荫为庥。) [疏]“庇、庥,荫也”。○释曰:舍人曰:“庇,蔽也。庥,依止也。”郭云:“今俗语呼树荫为庥。”又七年《左传》云:“葛藟犹能庇其本根。” 榖、履,禄也。(《书》曰:“既富方榖。”《诗》曰:“福履将之。”) [疏]“榖、履,禄也”。○释曰:皆福禄也。《孝经援神契》云:“禄者,录也。取上所以敬录接下,下所以敬录事上。”○注“《书》云:既富方榖”者,《洪范》文。云“《诗》曰:福履将之”者,《周南•樛木》文也。 履,礼也。(礼可以履行,见《易》。) [疏]“履,礼也”。○释曰:履又为礼也。注“礼可以履行,见《易》”者,《叙卦》云:“物畜然後有礼,故受之以履。”韩康伯云:“履者,礼也。” 隐,占也。(隐度。) [疏]“隐,占也”。○释曰:占者,视兆以知吉凶也。必先隐度,故曰“隐,占也”。 逆,迎也。 [疏]“逆,迎也”。○释曰:谓迎迓。《周书•顾命》云:“逆子钊于南门之外。” 憯,曾也。(发语辞。见《诗》。○憯音惨。) [疏]“憯,曾也”。○释曰:憯犹言曾也。曾,则也。皆发语辞。郭云“见《诗》”者,《小雅•节南山》云“憯莫惩嗟”、《卫风•河广》云“曾不崇朝”之类是也。 增,益也。(今江东通言增。) [疏]“增,益也”。○释曰:谓饶益也。郭云:“今江东通言增。” 窭,贫也。(谓贫陋。○窭求矩切) [疏]“窭,贫也”。○释曰:窭者,无礼也。贫者,无财也。由其无财以为礼。郭云:“谓贫陋。”《邶风•北门》云:“终窭且贫。” 薆,隐也。(谓隐蔽。○薆音爱。) [疏]“薆,隐也”。○释曰:薆鄣即隐蔽也。 僾,唈也。(呜唈短气,皆见《诗》。○僾音爱。唈,乌合切。) [疏]“僾,唈也”。○释曰:孙炎曰:“心唈也。”郭云:“呜唈短气,皆见《诗》。”《大雅•桑柔》云:“亦孔之僾。”是也。 基,经也。(基业所以自经营。)基,设也。(亦为造设。) [疏]“基,经也。基,设也。”○释曰:基,墙下土也。又诂为始作事,谋始必经纶也。郭云:“基业所以自经营。”又为造设。 祺,祥也。(谓徵祥。)祺,吉也。(祥吉之先见。) [疏]“祺,祥也。祺,吉也。”○释曰:舍人曰:“祺福之祥,谓徵祥也。”祥即吉之先见者也,故又为吉。《大雅•行韦》云:“寿考维祺。” 兆,域也。(谓茔界。) [疏]“兆,域也”。○释曰:谓茔墓界域也。《孝经》曰:“卜其宅兆。”《广雅》云:“兆,葬地也。”《士丧礼》云:“筮宅,冢人营之。”郑注云:“宅,葬居也。”然则筮得吉兆,经营之以为界域也。 肇,敏也。(《书》曰:“肇牵车牛。”) [疏]“肇,敏也”。○释曰:谓敏疾也。“《书》曰:肇牵车牛”者,《周书•酒诰》文也。 挟,藏也。(今江东通言挟。○挟音叶。) [疏]“挟,藏也”。○释曰:谓隐藏物也。郭云:“今江东通言挟。”《史记》:“秦有挟书之律。” 浃,彻也。(谓沾彻。○浃音接。) [疏]“浃,彻也”。○释曰:言润泽浃洽,相沾彻也。 替,废也。替,灭也。(亦为灭绝。) [疏]“替,废也。替,灭也”。○释曰:替谓废已也。《小雅•楚茨》云:“子子孙孙,勿替引之。”是也。替又为绝灭。 速,徵也。徵,召也。(《易》曰:“不速之客。”) [疏]“速,徵也。徵,召也”。○释曰:转相解也,皆谓呼召。○注“《易》曰:不速之客”者,《需卦•上六》爻辞也。 琛,宝也。(《诗》曰:“来献其琛。”○琛,敷金切。) [疏]“琛,宝也”。○释曰:谓珍宝也。舍人曰:“美宝曰琛。”○注“《诗》曰:来献其琛”者,《鲁颂•泮水》文也。 探,试也。(刺探尝试。) [疏]“探,试也”。○释曰:试谓尝之也。《论语》云:“见不善如探汤。”郭云:“刺探尝试。” 髦,选也。(俊士之选。)髦,俊也。(士中之俊,如毛中之髦。) [疏]“髦,选也。髦,俊也”。○释曰:广异言也。毛中之长毫曰髦,士之俊选者借譬为名焉。故郭云:“士中之俊,如毛中之髦。” 俾,职也。(使供职。) [疏]“俾,职也”。○释曰:俾诂为使言,任使供职也。 纰,饰也。(谓缘饰,见《诗》。○纰音备。) [疏]“纰,饰也”。○释曰:“谓缘饰,见《诗》”者,《鄘风•干旄》云:“素丝纰之。”是也。 淩,栗也。(凌懅战栗。○淩音凌。)栗,慼也。(战栗者忧慼。) [疏]“淩,栗也。栗,慼也”。○释曰:转相解也。《埤苍》云:凌,栗也。郭云:“淩懅战栗”,则凌、陵音义同。栗又为慼。郭云:“战栗者忧慼。”《秦风•黄鸟》云:“惴惴其栗。” 蠲,明也。(蠲,清明貌)茅,明也。(《左传》曰:“前茅虑无。”)明,朗也。 [疏]“蠲明”至“朗也”。○释曰:郭云:“蠲,清明貌。”樊光云:“蠲除垢秽,使令清明。”茅亦明也。舍人曰:“茅昧之明也。”“《左传》云:前茅虑无”者,宣十二年传文也。杜注:“虑无,如今军行前有斥候伏,皆持以绛及白为幡,见骑贼举绛幡,见步贼举白幡,备虑有无也。茅,明也。”或曰:时楚以茅为旌识,明即融朗也。 猷,图也。(《周官》曰“以猷鬼神祗”,谓图画。)猷,若也。(《诗》曰:“实命不猷。”) [疏]“猷,图也。猷,若也”。○释曰:猷谓图画,又为若,若,如也。《周礼》曰“以猷鬼神祗”者,《春宫》“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猷鬼神示之居,辩其名物”是也。“《诗》曰:实命不猷”者,《召南•小星》文也。 偁,举也。(《书》曰:“偁尔戈。”) [疏]“偁,举也”。○释曰:谓兴举也。注“偁尔戈”者,《周书•牧誓》文也。 称,好也。(物称人意亦为好。) [疏]“称,好也”。○释曰:谓好物。郭云:“物称人意亦为好。” 坎、律,铨也。(《易•坎卦》主法。法律皆所以铨量轻重。) [疏]“坎、律,铨也”。○释曰:谓铨量也。樊光曰:“坎,水也。”水性平,律亦平,铨亦平。郭云“《易•坎卦》主法”者,《说卦》云:“坎为水,水平,故主法。”云“法律皆所以铨量轻重”者,《白虎通》云:“水之为言准也。”《律历志》云:“绳直生准,准正则平衡而钧权矣。”又曰:“权衡者,衡,平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钧物平轻重也,本起於黄锺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两者,两黄锺律之重。”是“法律皆所以铨量轻重”也。 矢,誓也。(相约誓。) [疏]“矢,誓也”。○释曰:相约誓也。《鄘•柏舟》云:“之死矢靡它。” 舫,舟也。(并两船。) [疏]“舫,舟也”。○释曰:谓并两船。《释水》曰:“大夫方舟。” 泳,游也。(潜行游水底。) [疏]“泳,游也”。○释曰:谓潜行游水底也。《邶•谷风》云:“泳之游之。” 迨,及也。(东齐曰迨。) [疏]“迨,及也”。○释曰:谓相及也。注“东齐曰迨”者,《方言》文也。 冥,幼也。(幼稚者冥昧。) [疏]“冥,幼也”。○释曰:谓幼少也。郭云:“幼稚者冥昧。”《小雅•斯干》云:“哕哕其冥。” 降,下也。 [疏]“降,下也”。○释曰:《召南•草虫》云:“我心则降。” 佣,均也。(齐等。○佣,敕容切。) [疏]“佣,均也”。○释曰:谓齐等也。《小雅•节南山》云:“昊天不佣。” 彊,暴也。(彊梁凌暴。) [疏]“强,暴也”。○释曰:彊梁者,好凌暴於物。《诗》叙云:“彊暴之男。” 宨,肆也。(轻宨者,好放肆。)肆,力也。(肆,极力。) [疏]“宨,肆也。肆,力也”。○释曰:宨,轻也。肆,放也。轻宨者,好放肆。肆又为极力。 俅,戴也。(《诗》曰:“载弁俅俅。”) [疏]“俅,戴也”。○释曰:谓头戴也。○注“《诗》曰:载弁俅俅”者,《周颂•丝衣》文也。 瘗,幽也。(幽亦薶也。) [疏]“瘗,幽也”。○释曰:皆谓薶藏。 氂,罽也。(毛氂所以为罽。○氂音离。罽音计。) [疏]“氂,罽也”。○释曰:毛氂所以为罽。舍人曰:“氂谓毛罽也。胡人续羊毛而作衣。”然则罽者,织毛为之,若今之毛氍毹,以衣马之带鞅也。 烘,燎也。(烧燎。)煁,烓也。(今之三隅灶。见《诗》。○燎音料。煁,市针切。烓,顷。) [疏]“烘,燎也。煁,烓也”。○释曰:舍人曰:“烘,以火燎也。煁,烓灶也。”郭云:烘谓烧燎;煁,今之三隅灶也。然则烓者,无釜之灶,其上燃火谓之烘,本为此灶上以然火照物,若今之火炉也。注云“见《诗》”者,《小雅•白华》云:“樵彼桑薪,卬烘于煁。”是也。 陪,朝也。(陪位为朝。) [疏]“陪,朝也”。○释曰:臣见君曰朝,朝之列位必陪重。是“陪位为朝”也。 康,苛也。(谓苛刻。○苛音何。) [疏]“康,苛也”。○释曰:注“谓苛刻”,案苛者毒草名,为政刻急者取譬焉。《礼记》孔子曰:“苛政猛於虎。”苛名康者,以康安也。苛刻者心安之。《左传》曰:“州吁阻兵而安忍”,其类也。 樊,藩也。(谓藩篱。) [疏]“樊,藩也”。○释曰:孙炎曰:“樊圃之藩也。”郭曰:“谓藩篱。”藩以细木为之。《齐风•东方未明》云:“折柳樊圃。”《小雅•青蝇》云:“营营青蝇,止于榛。”毛传云:“棘榛所以为藩。”是也。 赋,量也。(赋税所以评量。) [疏]“赋,量也”。○释曰:谓赋税也。郭云:“赋税所以评量。”《方言》云:“平均,赋也。燕之北鄙,东齐北郊,凡相赋敛谓之平均。”是评量也。 粻,粮也。(今江东通言粻。) [疏]“粻,粮也”。○释曰:谓粻食也。郭云:“今江东通言粻。”《王制》云:“五十异粻。” 庶,侈也。(庶者众多为奢侈。)庶,幸也。(庶几侥倖。) [疏]“庶,侈也。庶,幸也”。○释曰:富庶者多奢侈。郭云:“庶者众多为奢侈。”《书》曰:“禄不期侈。”庶又为幸望。郭云:“庶几侥倖。”侥者,求见亲御也。幸与倖通用之。 筑,拾也。(谓拾掇。○筑音竹。) [疏]“筑,拾也”。○释曰:拾谓拾掇。《金縢》云:“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马融云:“起其木,拾其禾。” 奘,驵也。(今江东呼大为驵,驵犹粗也。○奘,徂朗切。驵音租。) [疏]“奘,驵也”。○释曰:皆谓大也。秦晋谓大为奘。郭云:“今江东呼大为驵,驵犹粗也。” 集,会也。 [疏]“集,会也”。○释曰:《说文》云:集若“群鸟在林木之上”,故曰集,指事也。故经典通谓聚会为集。 舫,泭也。(水中 筏。○泭音孚。) [疏]“舫,泭也”。○释曰:孙炎曰:“舫,水中为泭筏也。”郭云:“水中 筏。”《方言》云:“泭谓之 。 谓之筏。筏,秦晋之通语也。”《周南•汉广》云:“不可方思。”《论语》云:“乘桴浮於海。”注云:“桴,编竹木,大曰栰,小曰桴。”是也。舫、方、泭、桴音义同。 洵,均也。(谓调均。)洵,龛也。(未详。) [疏]“洵,均也。洵,龛也”。○释曰:李巡曰:“洵,遍之均也。”郭云:“谓调均。”《大雅•桑柔》云:“苑彼桑柔,其下侯旬。”毛传云:“旬言阴均也。”然则洵、旬音义同。洵又为龛,未详。 逮,遝也。(今荆楚人皆云遝。○遝音沓。) [疏]“逮,遝也”。○释曰:亦谓相及,方俗语异耳。郭云:“今荆楚人皆云遝。” 是,则也。(是事可法则。) [疏]“是,则也”。○释曰:是不非,则法效也。郭云“是事可法则”,言不非之事,乃可为人法则。 画,形也。(画者为形象。) [疏]“画,形也”。○释曰:郭云:“画者为形象。”《考工记》云:“画繪之事,......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是画者为形象也。 赈,富也。(谓隐赈富有。○赈,之忍反。) [疏]“赈,富也”。○释曰:皆丰财也。郭云:“谓隐赈富有。” 局,分也。(谓分部。○分,部问切。) [疏]“局,分也”。○释曰:成十六年《左传》云:“离局,奸也。”杜注云:“远其部曲为离局。” 懠,怒也。(《诗》曰:“天之方懠。”音荠。) [疏]“懠,怒也”。○释曰:舍人曰:“懠,怒声也。”郭云“《诗》曰:天之方懠”者,《大雅•版》篇文也。 僁,声也。(谓声音。○僁音屑。) [疏]“僁,声也”。○释曰:郭云:“谓声音。”言声音僁僁然也。 葵,揆也。(《诗》曰:“天子葵之。”)揆,度也。(商度。○度,徒各切。) [疏]“葵,揆也。揆,度也”。○释曰:转相解也。皆谓商度法。“《诗》曰:天子葵之”者,《小雅•采菽》文也。《鄘风•定之方中》云:“揆之以日。” 逮,及也。 [疏]“逮,及也”。○释曰:亦谓相及也。《大雅•桑柔》云:“荓云不逮。” 惄,饥也。(惄然饥意) [疏]“惄,饥也”。○释曰:李巡云:“惄,宿不食之饥也。”郭云:“惄然饥意。”《周南•汝墳》云:“惄如调饥。”毛传云:“惄,饥意也。”郑笺释云:“惄,思也。”然则惄之为训本为思耳。但饥之思食,意又惄然,故又以为饥。惄是饥之意,非饥之状。故郭及毛传皆言“饥意”。郑笺以为思,义相接成也。 眕,重也。(谓厚重,见《左传》。○眕,之忍切。) [疏]“眕,重也”。○释曰:“谓厚重,见《左传》”者,隐三年卫大夫石碏曰:“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杜注云:“如此者少也。降其身则必恨,恨则思乱,不能自安自重。”是也。 猎,虐也。(凌猎暴虐。) [疏]“猎,虐也”。○释曰:猎谓从禽也必暴害於物,故云虐。郭云:“凌猎暴虐。” 土,田也。(别二名。) [疏]“土,田也”。○释曰:别地之二名也。《白虎通》云:“中央者土,土主吐舍万物,上之为言吐也。”《释名》云:“土,乙耕者曰田。田者填也,五稼填满其中也。” 戍,遏也。(戍守所以止寇贼。) [疏]“戍,遏也”。○释曰:遏,止也。郭云:“戍守所以止寇贼。”《春秋》:公子买戍卫。 师,人也。(谓人众。) [疏]“师,人也”。○释曰:师,众也。《周礼•大司马》:“二千五百人为师。”故郭云:“谓人众。” 硈,巩也。(硈然坚固。○硈,苦角切。) [疏]“硈,巩也”。○释曰:谓牢固。《易•文言》云:“确乎其不可拔。”又《革卦•初九》云:“巩用黄牛之革。”若如此说,硈(苦学力)当从告。《说文》别有硈,苦八切,石坚也。字虽小异,其义则同。 弃,忘也。 [疏]“弃,忘也”。○释曰:心遗忘。《小雅•谷风》云:“弃我如遗。” 嚣,闲也。(嚣然,闲暇貌。○嚣,丘力切。) 谋,心也。(谋虑以心。) 献,圣也。(谥法曰:“聪明睿智曰献。”) [疏]“嚣闲”至“圣也”。○释曰:郭云:“《谥法》曰:聪明睿智曰献。”《谥法》者,周书篇名也。 里,邑也。(谓邑居。) [疏]“里,邑也”。○释曰:谓邑居也。《论语》云:“里仁为美。”《王制》云:“凡居民,量地以制邑。” 襄,除也。(《诗》曰:“不可襄。”) [疏]“襄,除也”。○释曰:谓除去也。○注“《诗》曰:不可襄”者,《鄘风•墙有茨》文也。 振,古也。(《诗》曰:“振古如兹。”犹云久若此。) [疏]“振,古也”。○释曰:言久故也。○注“《诗》曰:振古如兹,犹言久若此”者,案《周颂•载芟》云:“匪今斯今,振古如兹。”毛传云:“振,自也。”郑笺云:“振亦古也。言 修德行礼,莫不获报,乃古古而如此,所由来者久,非适今时。”是也。 懟,怨也。(○懟音队。) [疏]“懟,怨也”。○释曰:谓怨振。《左传》曰:“以死谁懟。” 缡,介也。(缡者,系。介犹阂。○缡音离。) [疏]“缡,介也”。○释曰:郭云“缡者,系。介犹阂”,以释水云:“缡,緌也。”緌系著则介阂也。 号,謼也。(今江东皆言謼。○号音毫。謼,火胡切。) [疏]“号,謼也”。○释曰:谓叫謼也。《小雅•宾之初筵》云:“载号载呶。”郭云:“今江东皆言謼。” 凶,咎也。 [疏]“凶,咎也”。○释曰:谓咎恶也。通见《诗》、《书》。 苞,稹也。(今人呼物丛緻者为稹。) [疏]“苞,稹也”。○释曰:郭云:“今人呼物丛緻者为稹。”孙炎曰:“物丛生曰苞。”齐人名曰稹。”《唐风•鸨羽》云:“集于苞栩。”毛传云:“苞,稹。”郑笺云:“稹者,根相迫迮梱緻。”亦谓丛生也。 逜,寤也。(相于寤。○逜音寤。) [疏]“逜,寤也”。○释曰:逜谓相干也。寐而觉之曰寤。郭云:“相干寤。” 顁,题也。(题,额也。《诗》曰:“麟之定。”○顁,了佞切。) [疏]“顁,题也”。○释曰:皆谓额也。○注“《诗》曰:麟之定”者,《周南•麟之趾》文也。 猷、肯,可也。(《诗》曰:“猷来无弃。”肯,今通言。) [疏]“猷、肯,可也”。○释曰:皆肯可也。○注“《诗》曰:猷来无弃”者,《魏风•陟岵》文也。“肯,今通言”者,《邶风•终风》云:“惠然肯来。”是也。 务,侮也。(《诗》曰:“外御其侮。”) [疏]“务,侮也”。○释曰:谓轻侮也。○注“《诗》曰:外御其侮”,《小雅•棠棣》文也。 贻,遗也。(相归遗。○遗,唯季切。) [疏]“贻,遗也”。○释曰:谓相归遗。《诗》云:“贻我握椒。” 贸,买也。(广二名。) [疏]“贸,买也”。○释曰:贸,市也。又为买。郭云:“广二名。”《诗》云:“抱布贸丝。” 贿,财也。 [疏]“贿,财也”。○释曰:财帛总名贿。《周礼•冢宰职》云:“商贾阜通货贿。”郑注云:“布帛曰贿。” 甲,狎也。(谓习狎。) [疏]“甲,狎也”。○释曰:谓狎习也。《卫风•芄兰》云:“能不我甲。”《左传》曰:“水濡,民狎而玩之。” 菼,骓也。菼,薍也。(《诗》曰:“毳衣如菼。”菼草色如骓,在青白之间。○菼,他敢切。薍,五患切。) [疏]“菼,骓也。菼,薍也”。○释曰:广异言也。○注“《诗》曰:毳衣如菼”者,《王风•大车》文也。毛传云:“菼,骓也,芦之初生者也。”郑笺云:“菼,薍也。”以传解菼色,未辨草名,故定之也。郭云“菼草色如骓,在青白之间”者,以《释畜》云“苍白杂毛骓”故也。 粲,餐也。(今河北人呼食为餐。○餐音孙。) [疏]“粲,餐也”。○释曰:谓餐食也。郭云:“今河北人呼食为粲。”《郑风•缁衣》云:“还予授子之粲兮。”郑笺云:“自馆还,在采地之都,我则设餐以授之,爱之,欲饮食之。” 渝,变也。(谓变易。) [疏]“渝,变也”。○释曰:谓变易也。诗曰:“赦命不渝。” 宜,肴也。(《诗》曰:“与子宜之。”) [疏]“宜,肴也”。○释曰:谓肴馔也。李巡曰:“饮酒之肴也。”○注“《诗》曰:与子宜之”者,《郑风•女曰鸡鸣》文也。 夷,悦也。(《诗》曰:“我心则夷。”) [疏]“夷,悦也”。○释曰:谓喜悦也。○注“《诗》曰:我心则夷”者,《召南•草虫》文。 颠,顶也。(头上。) [疏]“颠,顶也”。○释曰:谓头上也。《诗》曰:“有马白颠。” 耋,老也。(八十为耋。○耋音迭。) [疏]“耋,老也”。○释曰:耋,铁也。孙炎曰:“老人面如铁色。”郭云:“八十为耋。”《诗•秦风•车邻》云:“逝者其耋。”毛传云:“八十曰耋。”《易•离卦》云:“大耋之嗟。”郑注云:“年逾七十。”僖九年《左传》曰:“伯舅耋老。”服虔云:“七十曰耋。”此及《诗传》言八十曰耋者,耋有七十、八十,无正文也。《诗》以仕者七十致事。仕者虑已之耋,欲得早致事,故以为八十。此用《诗传》为说,故与之同。 輶,轻也。(《诗》曰:“德輶如毛。”○輶,酋。) [疏]“輶,轻也”。○释曰:谓轻微也。○注“《诗》曰:德輶如毛”者,《大雅•烝民》文。 俴,浅也。(《诗》曰:“小戎俴。”○俴音践。) [疏]“俴,浅也”。○释曰:谓浅近。○注“《诗》曰:小戎浅收”者,《秦风•小戎》文也。 绹,绞也。(纠绞绳索。○绹音陶。) [疏]“绹,绞也”。○释曰:谓纠绳索也。李巡曰:“绹,绳之绞也。”《豳•七月》云:“宵尔索绹。” 讹,化也。(《诗》曰:“四国是讹。”) [疏]“讹,化也”。○释曰:匡正之化也。○注“《诗》曰:四国是讹”者,《豳风•破斧》文。 跋,躐也。(《诗》曰:“狼跋其胡。”)疐,跲也。(《诗》曰:“载疐其尾。”○躐音猎。疐音致。跲,其叶切。) [疏]“跋,躐也。疐,跲也”。○释曰:李巡曰:“跋前行曰躐跲,却顿曰疐。”○注“《诗》云:狼跋其胡,载疐其尾”者,《豳风•狼跋》文也。《说文》云:“跋、蹎,丁千切;跲,踬,竹二切。踬即疐也。然则跋与疐皆是颠倒之类。以跋为躐者,谓跋其胡而倒踬耳。毛传云:“老狼有胡”,谓领下垂胡:“进则躐其胡”,谓躐胡而前倒也;“退则跲其尾”,谓却顿而倒於尾上也。 烝,尘也。(人众所以生尘埃。) [疏]“烝,尘也”。○释曰:孙炎曰:“烝,物久之尘。”《小雅•南有嘉鱼》云:“烝然罩罩。”郭云:“人众所以生尘埃。” 戎,相也。(相佐助。) [疏]“戎,相也”。○释曰:相,如字,注同。一云相助也,息亮切,故注云“相佐助”也。 饫,私也。(宴饮之私。) [疏]“饫,私也”。○释曰:孙炎曰:“饫,非公朝,私饮酒也。”郭云:“宴饮之私。”《小雅•棠棣》云:“饮酒之饫。”毛传云:“饫,私也。不脱屦升堂谓之饫。”郑笺云:“私者,图非常之事。若议大疑於堂,则有饫礼焉。听朝为公。”《周语》曰:“王公立饫。” 孺,属也。(谓亲属) [疏]“孺,属也”。○释曰:李巡云:“孺,骨肉相亲属也。”《棠棣》云:“和乐且孺。”毛传云:“九族会曰和。孺,属也。”郑笺云:“属者,昭穆相次序。” 幕,暮也。(幕然暮夜。) [疏]“幕,暮也”。○释曰:幕然暮夜也。 煽,炽也。炽,盛也。(互相训。煽义见《诗》。) [疏]“煽,炽也。炽,盛也”。○释曰:转相解也。皆嬖宠炽盛也。注“煽义见《诗》”者,《小雅•十月之交》云:“艳妻煽方处。” 柢,本也。(谓根本。○柢音帝。) [疏]“柢,本也”。○释曰:谓根本也。《周礼•其瑞》云:“四圭有邸。”郑司农云:“於中央为璧,圭者其四面,一玉俱成。”即引此文云:“邸,本也。圭本著於璧,故四圭有邸,圭末四出故也。”又曰:“两圭有邸。”後郑云:“僢而同邸。”皆谓本也。柢、邸音义同。 窕,閒也。(窈窕閒隙。○閒音闲。) [疏]“窕,閒也”。○释曰:窈窕间隙也。《诗•周南•关雎》云:“窈窕淑女。”毛传云:“窈窕幽閒。”郑笺云:“幽閒深宫。”皆谓淑女所处之宫,形状窈窕然。 沦,率也。(相率使。) [疏]“沦,率也”。○释曰:谓相牵率。郭云:“相率使。”《小雅•雨无正》云:“无沦胥以铺。” 罹,毒也。(忧思惨毒。) [疏]“罹,毒也”。○释曰:释诂云:“罹,忧也。”郭云:“忧思惨毒。”《小雅•小弁》云:“我独于罹。” 检,同也。(模范同等。) [疏]“检,同也”。○释曰:检模范也。郭云:“模范同等。”《说文》云:“书署也。” 邮,过也。(道路所经过。) [疏]“邮,过也”。○释曰:邮谓邮亭。过,经过也。郭云:“道路所经过。”《郊特牲》云:“邮表啜。” 逊,遯也。(谓逃去。) [疏]“逊,遯也”。○释曰:谓逃去也。《春秋》庄元年:“夫人姜氏孙于齐。”《公羊传》曰:“孙者何?孙犹孙也。内讳奔,谓之孙。”《榖梁传》曰:“孙之为言犹孙,讳奔也。” 毙,踣也。(前覆。)偾,僵也。(却偃。○毙音弊。踣,蒲北切。偾音粪。僵音姜。) [疏]“毙,踣也。偾,僵也”。○释曰:前却、颠倒之名也。毙又谓之踣,皆前覆也。《檀弓》云:“射之毙。”郑注云:“毙,仆也。”然则又为仆。偾谓之僵,皆仰偃也。《左传》曰:“郑伯之车偾於济。” 畛,殄也。(谓殄绝。) [疏]“畛,殄也”。○释曰:谓畛绝也。《周颂•载芟》云:“徂隰徂畛。”毛传曰:“畛,场也。”《地官•遂人》云:“十夫有沟,沟上有畛。”则畛谓地畔之径路也。至此而易之,故以畛为场。易则地绝,故得为畛。 曷,盍也。(盍,何不。) [疏]“曷,盍也”。○释曰:郭云:“盍,何不也。”《论语》曰:“盍各言尔志。” 虹,溃也。(谓溃败。○溃音会。) [疏]“虹,溃也”。○释曰:溃败,乱也。《大雅•抑》篇云:“实虹小子。”《召旻》云:“蟊贼内讧。” 隌,闇也。(隌然,冥貌。○隌音唵。闇音隌。) [疏]“隌,闇也”。○释曰:谓冥昧也。郭云:“隌然,冥貌。” ,胶也。(胶,黏。○,女乙切。) [疏]“,胶也”。○释曰:胶,黏也。《方言》云:“、,黏也。齐鲁青徐、自关而东,或曰,或曰。” 孔,甚也。厥,其也。戛,礼也。(谓常礼。) [疏]“孔甚”至“礼也”。○释曰:孔,甚。厥,其。通见《诗》、《书》。《释训》云:“戛,常也。”故郭云“谓常礼”。 阇,台也。(城门台。○阇音都。) [疏]“阇,台也”。○释曰:谓城门台也。《郑风》云:“出其闉阇。”毛传云:“闉,曲城也。阇,城台也。” 囚,拘也。(谓拘执。) [疏]“囚,拘也”。○释曰:谓拘执也。《月令》云:“挺重囚。”《左传》曰:“南冠而絷者,楚囚也。”絷则拘执也。 攸,所也。展,適也。(得自申展,皆適意。) [疏]“攸,所也。展,適也”。○释曰:《易》曰:“利有攸往。”郭云:得自申展者,皆適意也。 郁,气也。(郁然,气出。) [疏]“郁,气也”。○释曰:郁然气出也。谓郁蒸之气也。 宅,居也。 [疏]“宅,居也”。○释曰:谓居处也。《大雅•文王有声》云:“宅是镐京。” 休,庆也。 [疏]“休,庆也”。○释曰:谓嘉庆也。《商颂》曰:“何天之休。” 祈,叫也。(祈,祭者叫呼而请事。) [疏]“祈,叫也”。○释曰:祈犹祷也,求也。《春官•大祝》:“掌六祝之辞以祈福祥,求永贞。”郭云:“祈,祭者叫呼而请事。” 濬、幽,深也。(濬亦深也。)哲,智也。 [疏]“濬幽”至“智也”。○释曰:舍人曰:“濬,下之深也。哲,人智也。”郭云:“濬亦深也。”《虞书•舜典》云:“濬哲文明。”孔安国云:“舜有深智。”言其智之深,所知不浅近也。 弄,玩也。 [疏]“弄,玩也”。○释曰:谓玩好也。《小雅•斯干》云:“载弄之璋。”郑笺云:“玩以璋者,欲其比德焉。” 尹,正也。(谓官正也。)皇、匡,正也。(诗曰:“四国是皇。”) [疏]“尹正”至“匡正也”。○释曰:正,长也。郭云:“谓官正也。”言为一官之长也。《周书•君陈》曰:“尹兹东郊。”皇,君成之正。匡,救谏之正。《孝经》云:“匡救其恶。”○注“《诗》曰:四国是皇”者,《豳风•破斧》文也。 服,整也。(服御之令齐整。) [疏]“服,整也”。○释曰:谓整治也。郭云:“服御之令齐整。”《周南•葛覃》云:“服之无斁。” 聘,问也。(见《榖梁传》。) [疏]“聘,问也”。○释曰:问谓存省之,对而言之,则“聘,问”异。《周礼•大行人》云:“时聘以结诸侯之好,间问以谕诸侯之德。”又曰:“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聘礼》云:“小聘曰问。”是异也。散而言之皆谓相存省,故此云“聘,问也”。注“见《榖梁传》”者,按隐九年”春,天王使南季来聘”,《榖梁传》曰:“南,氏姓也。季,字也。聘,问也。”是其事。 愧,慙也。 [疏]“愧,惭也”。○释曰:谓惭耻也。《小尔雅》云:“不直失节谓之惭。惭,愧也。面惭曰戁,心惭曰恧,体惭曰逡。”《方言》云:“悔、(音匿)、,惭也。晋曰悔,或曰,秦晋之间凡愧而见上谓之,梁宋曰。”又云:“(音腆)恧(女六切),惭也。荆杨青徐之间曰,若梁益秦晋之间言心内惭矣。山之东西自愧曰恧,赵魏之间谓之(音密,亦音秘。) 殛,诛也。(《书》曰:“鲧则殛死。”○殛,纪力切。) [疏]“殛,诛也”。○释曰:谓诛责。○注“《书》曰:鲧则殛死”者,《周书•洪范》文。 克,能也。翌,明也。(《书》曰:“翌日乃瘳。”) [疏]“克,能也。翌,明也”。○释曰:克,能。通见《书》传。○注“《书》曰:翌日乃瘳”者,《周书•金縢》文。 讻,讼也。(言讻譊。) [疏]“讻,讼也”。○释曰:多争讼。郭云:“言讻譊。”譊即讙譊。《小雅•节南山》云:“降此鞫讻。” 晦,冥也。奔,走也。逡,退也。(《外传》曰:“已复於事而逡。”○冥,亡定切。) [疏]“晦冥”至“退也”。○释曰:冥谓闇冥,见《公羊传》。奔,大走也。《左传》曰:“车驰卒奔。”逡,却退也。○注“《外传》曰:已复於事而逡”者,《齐语》管仲对桓公辞也。韦昭曰:“已,毕也。逡,伏退也。”此《国语》也,而谓之《外传》者,韦昭曰:“左丘明采录前世穆王以来,下讫鲁悼智伯之诛,邦国成败,嘉言善语,阴阳律吕,天时人事逆顺之数,以为《国语》。其文不主於经,故号曰《外传》也。” 疐,仆也。(顿踬倒仆。○仆音赴。) [疏]“疐,仆也”。○释曰:即前文跲与踣也。郭云:“顿踬倒仆。” 亚,次也。谂,念也。(相思念。○谂音沈。) [疏]“亚,次也。谂,念也”。○释曰:亚,下次也。通见《书》。谂者,相思念也。《小雅•四牡》云:“将母来谂。” 届,极也。(有所限极。) [疏]“届,极也”。○释曰:有所限极也。《大雅•瞻卬》云:“靡有夷届。” 弇,同也。(《诗》曰:“奄有龟蒙。”)弇,盖也。(谓覆盖。) [疏]“弇,同也。弇,盖也”。○释曰:广异言也。○注“《诗》曰:奄有龟蒙”,《鲁颂•閟宫》文。言弇覆同为已有。弇又为盖,谓覆盖也。《易》曰:“恶积而不可弇。”奄、揜音义同。 恫,痛也。(《诗》曰:“神罔时恫。”) [疏]“恫,痛也”。○释曰:谓痛伤。○注“《诗》曰:神罔时恫”,《大雅•思齐》文。王肃云:“文王之德,能上顺祖宗,安宁百神,无失其道,无所怨痛。” 握,具也。(谓备具。) [疏]“握,具也”。○释曰:主持办具也。郭云:“谓备具。”李本作“幄”,释云:“居处位之具也。”《秦风•权舆》云:“夏屋渠渠。”郑笺云:“屋,具也。”义其同乎? 振,讯也。(振者奋迅。) [疏]“振,讯也”。○释曰:谓振讯去尘也。郭云:“振者奋迅。”《曲礼》曰:“振书端书。” 阋,恨也。(相怨狼。○阋,呼历切。) [疏]“阋,炅也”。○释曰:郭云:“相怨恨。”孙炎本作狼,解云:“相狠戾。”《小雅•常棣》云:“兄弟阋于墙。”毛传云:“阋,狠也。”狠者,忿呼之名。《曲礼》曰:“狠无求胜。”以字形异滥,故释者致殊於义,两解得之。 越,扬也。(谓发扬。)对,遂也。(诗曰:“对扬王休。”) [疏]“越,扬也”。对,遂也。○释曰:扬谓称美。郭云:“谓发扬。”遂者因事之辞。○注“《诗》曰:对扬王休”者,《大雅•江汉》文。 燬,火也。(《诗》曰:“王室如燬。”燬,齐人语。○燬音毁。) [疏]“燬,火也”。○释曰:李巡曰:“燬一名火。”孙炎曰:“方言有轻重,故谓火为燬。”郭云:“燬,齐人语。”《方言》云:“(呼隗切),火也,楚转语也,犹齐言(音毁),火也。○注“《诗》曰:王室如燬”者,《周南•汝坟》文。 懈,怠也。 [疏]“懈,怠也”。○释曰:谓怠慢也。《大雅•烝民》云:“夙夜匪懈。” 宣,缓也。(谓宽缓。)遇,偶也。(偶尔相值遇。) [疏]“宣,缓也。遇,偶也”。○释曰:郭云:“偶尔相值遇。”《春秋》隐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榖梁》曰:“不期而会曰遇。” 曩,曏也。(《国语》曰:“曩而言戏也。”) [疏]“曩,曏也”。○释曰:在今而道既往,或曰曩,或曰曏。《书大传》云:“曏之取於囿中,勇力之取也。”○注“《国语》曰:曩而言戏也”者,案《晋语》骊姬与优施谋饮里克酒,“乃歌曰:‘暇豫之吾吾,不如鸟乌。人皆集于苑,已独集於枯。’里克笑曰:‘何谓苑?何谓枯?’优施曰:‘其母为夫人,其子为君,可不谓苑乎?其母既死,其子又有谤,可不谓枯乎?枯且有伤。’优施出,里克辟奠,不餐而寝。夜半,召优施,曰:‘曩而言戏乎?如有所闻之乎?’”是也。 偟,暇也。(《诗》曰:“不遑启处。”○偟音皇。) [疏]“偟,暇也”。○释曰:谓闲暇。○注“《诗》曰:不遑启处”者,《小雅•驷牡》文。 宵,夜也。 [疏]“宵,夜也”。○释曰:舍人曰:“宵,阳气消也。”《诗》云:“肃肃宵征。”《书》曰:“宵中星虚。” 懊,忨也。(谓爱忨。)愒,贪也。(谓贪羡。○懊,乌报切。忨,五馆切。愒,苦盖切。) [疏]“懊,忨也。愒,贪也”。○释曰:皆谓爱忨、贪羡也。昭元年《左传》云:“主民玩岁而愒日。”杜注云:“忨,愒,皆贪也。” 支,柱也。(相支柱。○支音枝。柱音注。) [疏]“支,柱也”。○释曰:郭云:“相支柱也。”《说文》云:“支,柱砥。古用木,今以石。”《字书》云:“柱屋之欹。” 裁,节也。竝,并也。(《诗》曰:“并坐鼓瑟。”) [疏]“裁,节也。竝,并也。○释曰:《易•泰卦》云:“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裁、财音义同。并古今字。○注“《诗》曰:并坐鼓瑟”者,《秦风•车邻》篇文。 卒,既也。(既,已。) [疏]“卒,既也”。○释曰:皆谓尽已也。 慒,虑也。(谓谋虑也。○慒音囚。) [疏]“慒,虑也”。○释曰:郭云:“谓谋虑也。”《字书》作“悰”。 将,资也。(谓资装。) [疏]“将,资也”。○释曰:行所资也。郭云:“谓资装。” 黹,紩也。(今人呼缝紩衣为黹。○黹,致耻切。紩音秩。) [疏]“黹,紩也”。○释曰:谓缝剌也。郭云:“今人呼缝紩衣为黹。”郑注《司服》云:“黼黻希绣,希读为黹,谓剌绣也。” 递,迭也。(更迭。) [疏]“递,迭也”。○释曰:李巡曰:“递者,更迭、间厕、相代之义。”《邶•柏舟》云:“胡迭而微。” 矧,况也。(譬况。) [疏]“矧,况也”。○释曰:说文云:“矧,况辞。从矢。取辞之所之如矢也。”郭云:“譬况。”谢氏云:“志譬况。”是也。 廪,廯也。(或说云即仓廪,所未详。○廯,息浅切。) [疏]“廪,廯也”。○释曰:《广雅》云:“廯,仓也。”则廪、廯皆囷仓之别名。孙炎云:“廯,藏谷鲜絜也。”舍人云:“廪,少鲜也。”郭云:“或说云即仓廪,所未详。” 逭,逃也。(亦见《礼记》。○逭音换。) [疏]“逭,逃也”。○释曰:谓遁逃。《商书•大甲》云:“自作孽,不可逭。”注“亦见《礼记》”者,案《缁衣》云:“子曰:‘小人溺於水,君子溺於口,大人溺於民,皆在其所亵也。’”下云:“《太甲》曰:‘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 讯,言也。(相问讯。) [疏]“讯,言也”。○释曰:讯问以言也。郭云:“相问讯。”《诗》云:“执讯获丑。” 间,伣也。(《左传》谓之谍,今之细作也。○间,谏。伣,胡典切。) [疏]“间,伣也”。○释曰:反间一名伣,今之细作也。○注“《左传》谓之谍”者,案桓十二年云:“使伯嘉谍之。”杜注云:“谍,伺也。”兵书谓之反间也。案《说文》云:“谍,军中反间也。”谓诈为敌国之人,入其军中,伺候间隙以反报其主。又郑注《周礼•掌戮》云:“谍谓奸寇反间者。” 沄,沆也。(水流漭沆。○沄音云。沆,胡党切。) [疏]“沄,沆也”。○释曰:《说文》云:“沄,转流也。”一曰沆。郭云:“水流漭沆。”漭沆,水大貌。 干,扞也。(相扞卫。) [疏]“干,扞也”。○释曰:郭云:“相扞卫。”孙炎曰:“干盾自蔽扞。”《周南•兔置》云:“公侯干城。”言公侯以武夫自固为扞蔽如盾,为防守如城然。 趾,足也。(足,脚。),刖也。(断足。○,扶味切。) [疏]“趾,足也。,刖也”。○释曰:《易》云:“贲其趾。”趾则足也,亦谓之脚。一名刖,断足刑也。《吕刑》云:“剕罚五百。”孔安国云:“刖足曰剕。”郑注《司刑》云:“刖,断足也。”周改膑作刖。< 足非>、剕音义同。 襄,驾也。(《书》曰:“怀山襄陵。”) [疏]“襄,驾也”。○释曰:谓乘驾也。《郑风•大叔于田》云:“两服上襄。”○注“《书》曰:怀山襄陵”,《尧典》文。 忝,辱也。燠,暖也。(今江东通言燠。○燠,於六切。) [疏]“忝,辱也。焕,暖也”。○释曰:忝谓耻辱也。《诗》曰:“无忝尔所生。”暖,温也。《洪范》云:“哲时燠若。”郭云:“今江东通言燠。” 塊,堛也。(土塊也。《外传》曰:“枕凷以堛。”○堛,孚逼切。) [疏]“塊,堛也”。○释曰:塊者,结土也。《说文》云:“塊,俗凷字也。”凷一名堛。郭云:“土凷也。”○注“《外传》曰:枕凷以堛”。案《吴语》:吴王夫差既许越成,乃大戒师徒,将以伐齐。申胥进谏曰:“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不入。乃筑台於章华之上,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罢弊楚国,以间陈、蔡。不修方城之内,逾诸夏而图东国,三岁於沮、汾以服吴、越。其民不忍饥劳之殃,三军叛王於乾 谿。王亲独行,屏营仿 偟於山林之中,三日乃见其涓人畴。王呼之曰:“余不食三日矣。”畴趋而进,王枕其股以寝於地。王寐,畴枕王以墣而去之。王觉而无见,乃匍匐将入於棘围,棘围不纳也,乃入芊尹申亥氏焉。”是其事也。《说文》云:“墣,匹角切。亦块也。今注云“枕凷”者,字之误也。凷当作王。又《外传》作墣。郭云“以堛”者,盖亦理同。或所见本异也。 将,齐也。(谓分齐也。《诗》曰:“或肆或将。”○齐,才细切。) [疏]“将,齐也”。○释曰:郭云:“谓分齐也。”“《诗》曰:或肆或将”者,《小雅•楚茨》文。毛传云:“肆,陈。将,齐也。或陈于牙,或齐其肉。”王肃云:“分齐其肉所当用也。” 餬,饘也。(糜也。) [疏]“餬,饘也”。○释曰:郭云:“糜也。”下云:“鬻,糜。”郭云:“淖糜。”然则餬、饘、鬻、糜相类之物,稠者曰糜,淖者曰鬻,餬、饘是其别名。昭七年《左传》云:“饘於是,鬻於是,以餬余口。” 启,跪也。(小跪。) [疏]“启,跪也”。○释曰:谓跪拜也。《小雅•四牡》云:“不遑启处。”郭云:“小跽。”《说文》曰:“跽,长跪也。”《庄子》云:“擎跽曲拳,臣之礼也。” 矏,密也。(谓緻密。○矏,武延切。) [疏]“矏,密也”。○释曰:郭云:“谓緻密。” 开,辟也。(《书》曰:“辟四门。”) [疏]“开,辟也”。○释曰:“《书》曰:“辟四门”,《虞书•舜典》文。 袍,襺也。(《左传》曰:“重襺衣裘。”○襺,吉典切。) [疏]“袍,襺也”。○释曰:玉藻云:“纊为茧,缊为袍。”郑玄云:“衣有著之异名也。”纊谓今之新绵,缊谓今之纊及旧絮也。然则襺是袍之别名,谓新丝著袍者也。○注“《左传》曰:重襺衣裘”者,襄二十一年传云:楚子使薳子冯为令尹,“遂以疾辞。方暑,阙地,下冰而床焉,重茧衣裘,鲜食而寝。”是也。 障,畛也。(谓壅障。) [疏]“障,畛也”。○释曰:郭云:“谓壅障。”一名畛。《左传》曰:“封畛土略。” 靦,姡也。(面姡然。○姡音滑。) [疏]“靦,姡也”。○释曰:郭云:“面姡然。”孙炎曰:“靦,人面姡然。”《说文》曰:“靦,面见人。”“姡,面靦也。”然则靦与姡皆面见人之貌。《诗》云:“有靦面目。” 鬻,糜也。(淖糜。○鬻,之六切。)舒,缓也。(谓迟缓。) [疏]“鬻,糜也。舒,缓也”。○释曰:郭云:“谓迟缓。”《诗》云:“舒而脱脱兮。” 翿,纛也。(今之羽葆幢。)纛,翳也。(舞者所以自蔽翳。○翿,徒刀切。纛,徒到切。) [疏]“翿,纛也。纛,翳也”。○释曰:李巡曰:“翿,舞者所持纛也。”孙炎曰:“纛,舞者所持羽也。”郭云:“今之羽葆幢。”郑司农注《乡师》云:“翿,羽葆幢也。”蔡邕《独断》云:“以旄牛尾为之,大如斗,在左騑马头上。所谓黄屋左纛。”纛又谓之翳。郭云:“舞者所以自蔽翳。”然则翿一名纛,纛所以为翳。故《王风》云:“左执翿。”毛传云:“翿,纛也。翳也。” 隍,壑也。(城池空者为壑。) [疏]“隍,壑也”。○释曰:隍,城池无水者。郭云:“城池空者为壑。”《易•泰卦•上六》:“城复於隍。” 芼,搴也。(谓拔取菜。) [疏]“芼,搴也”。○释曰:孙炎曰:“皆释菜也。”某氏曰:“搴犹拔也。”郭云:“谓拔取菜”,以搴是拔之义。《史记》曰:“斩将搴旗。”谓拔取敌人之旗也。《周南•关雎》云:“参差荇菜,左右芼之。”故云“谓拔取菜”。毛传云“芼,择”,亦谓拔菜而择之也。 典,经也。威,则也。(威仪可法则。) [疏]“典,经也。威,则也”。○释曰:《周礼》:“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郑注云:“典,常也,经也,法也。王谓之礼经,常所秉以治天下也。邦国官府谓之礼法,常所以守为法式也。常者其上下通名。”郭云:“威仪可法则。”诗曰:“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苛,妎也。(烦苛者多嫉妎。○妎,胡计切。) [疏]“苛,妎也”。○释曰:说文云:“妎,妒也。”郭云“烦苛者多嫉妎”,言烦苛之人多嫉妒。 芾,小也。(芾者,小貌。○芾音贝。) [疏]“芾,小也”。○释曰:芾是木干及叶之小者也。《召南》云:“蔽芾甘棠。”此比於大木为小也。《我行其野》云:“蔽芾其樗。”郑笺云:“樗之蔽芾始生。”谓樗叶之始生形亦小也。郭云:“芾者,小貌。” 迷,惑也。狃,复也。(狃忕复为。○狃,女九切。复,扶又切。) [疏]“迷,惑也。狃,复也”。○释曰:《小雅•节南山》云:“俾民不迷。”谓不惑也。狃,复习也。郭云:“狃忕复为。”孙炎云:“狃忕,前事复为也。”《说文》云:“狃,狎也。”“忕,习也。”《郑风》云:“将叔无狃。”毛传云:“狃,习也。”桓十三年《左传》云:“莫敖狃於蒲骚之役。”杜注云:“狃, 忕也。”然则狃、忕皆贯习之义,复亦贯习之意也。 逼,迫也。般,还也。(《左传》曰:“般马之声。”○般音班。还音旋。) [疏]“逼,迫也。般,还也”。○释曰:逼,相急迫也。般,还,反也。○注“《左传》曰:般马之声”者,襄十八年晋大夫邢伯告中行伯之辞也。 班,赋也。(谓布与。) [疏]“班,赋也”。○释曰:郭云:“谓布与。”桓六年《左传》云:“诸侯之大夫戍齐,齐人馈之饩,使鲁为其班。”《聘礼记》云:“朌肉及廋车。”班、朌音义同。《左传》曰:“属役赋丈。” 济,渡也。济,成也。济,益也。(所以广异训,各随事为义。) [疏]“济渡”至“益也”。○释曰:郭云:“所以广异训,各随事为义。”《方言》云:“过渡谓之涉济。”彼注云:“犹今云济渡。”《左传》曰:“济河焚舟。”济又为成。《左传》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济又为增益。《左传》曰:“盍请济师於王。” 缗,纶也。(《诗》曰:“维丝伊缗。”缗,绳也,江东谓之纶。○缗音民。) [疏]“缗,纶也”。○释曰:孙炎云:“皆绳名也。”郭云:“缗,绳也。江东谓之纶。”○注“《诗》曰:维丝伊缗”者,《召南•何彼秾矣》文。 辟,历也。(未详。)漦,盝也。(漉漉出涎沬。○辟,婢亦切。漦,仕其切。) [疏]“辟,历也。漦,盝也”。○释曰:李巡云:“吐沫,漦也。”郭云:“漉漉出涎沫。”《郑语》云:《训语》有之日:“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夏后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吉。”韦昭云:“漦,龙所吐沫,龙之精气也。” 宽,绰也。(谓宽裕也。) [疏]“宽,绰也”。○释曰:孙炎云:“牲之裕者。”郭云:“谓宽裕也。”《皋•陶谟》云:“宽而栗。” 衮,黻也。(衮衣有黻文。) [疏]“衮,黻也”。○释曰:郭云:“衮衣有黻文。”《小雅•采菽》云:“玄衮及黼。”衮,必兼有黼黻,《诗》但言“及黼”,嫌於无黻,故此释之。毛传云:“玄衮,卷龙也。白与黑谓之黼。”郑笺云:“玄衮,玄衣而画以卷龙也。黼,黼黻,谓絺衣也,诸公之服,自衮冕而下。” 华,皇也。(《释草》曰:“葟,华荣。○华,胡瓜切。) [疏]“华,皇也”。○释曰:草木之华,一名皇。樊光引《诗》云:“皇皇者华。”孙炎云:“皇皇犹煌煌。”郭云“《释草》曰:皇,华荣”,引之以证皇亦华荣之名。 昆,後也。(谓先後。方俗语。) [疏]“昆,後也”。○释曰:郭云:“谓先後。方俗语。”《大禹谟》云:“官占惟先蔽志,昆命元龟。” 弥,终也。(终竟也。) [疏]“弥,终也”。○释曰:郭云:“终竟也。”《大雅•生民》云:“诞弥厥月。”言大矣后稷之在其母终人道十月而生也。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com 卷四•释训第三 [疏]释曰:案《释诂》云:“训,道也。”《周礼•地官》有土训、诵训。郑司农注云:“谓以远方土地所生异物以告道王也。”後郑云:“玄谓能训说土地善恶之势,诵训能训说四方所诵习,及人所作为,及时事。”然则此篇以物之事、义、形、貌告道人也,故曰“释训”。案此所释,多释《诗》文,故郭氏即以《诗》义解之。 明明、斤斤,察也。(皆聪明鉴察。○斤,居觐反。) [疏]“明明、斤斤,察也”。○释曰:舍人曰:“明明言其明甚。”孙炎曰:“明明,性理之察也。”《大雅•常武》云:“赫赫明明。”舍人:“斤斤,物精详之察也。”孙炎曰:“斤斤,重慎之察也。”《周颂•执竞》云:“斤斤其明。”明鉴察也。 条条、秩秩,智也。(皆智思深长。○条,由。) [疏]“条条、秩秩,智也”。○释曰:皆智思深长也。《小雅•宾之初筵》云:“左右秩秩。”言其威仪审智不失礼也。 穆穆、肃肃,敬也。(皆容仪谨敬。) [疏]“穆穆、肃肃,敬也”。○释曰《周颂•雝》篇云:“有来雝雝,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此皆禘祭之时容仪谨敬也。 诸诸、便便,辩也。(皆言辞辩给。○便,婢绵反。) [疏]“诸诸、便便,辩也”。○释曰:皆言辞辩给也。《论语》云:“便便言。”《小雅•采菽》云:“平平左右。”毛传云:“平平,辩治也。”便、平,古今字。 肃肃、翼翼,恭也。(皆恭敬。) [疏]“肃肃、翼翼,恭也”。○释曰:皆恭敬也。《大雅•思齐》云:“肃肃在庙。”《大明》云:“维此文王,小心翼翼。”言文王及群臣恭敬貌也。 廱廱、优优,和也。(皆和乐。○廱,於容反。) [疏]“廱廱、优优,和也”。○释曰:《大雅•思齐》云:“雝雝在宫。”《商颂•长发》云:“敷政优优。”此皆人君德政和乐也。 兢兢、憴憴,戒也。(皆戒慎。) [疏]“兢兢、憴憴,戒也”。○释曰:《小雅•小旻》云:“战战兢兢。”《大雅•抑》篇云:“子孙绳绳。”此皆小心戒慎也。 憴、绳音义同。 战战、跄跄,动也。(皆恐动趋步。) [疏]“战战、跄跄,动也”。○释曰:《小旻》云:“战战兢兢。”《楚茨》云:“济济跄跄。”此皆恐动趋走、威仪谨敬也。 晏晏、温温,柔也。(皆和柔。) [疏]“晏晏、温温,柔也”。○释曰:《卫风•氓》篇云:“言笑晏晏。”《大雅•抑》篇云:“温温恭人。”此皆宽缓和柔也。 业业、翘翘,危也。(皆县危。) [疏]“业业、翘翘,危也”。○释曰:《大雅•召旻》云:“兢兢业业。”《豳风•鸱鸮》云:“予室翘翘。”此皆县危恐惧也。 惴惴、憢憢,惧也。(皆危惧。○惴,之瑞反。憢,许尧反。) [疏]“惴惴、憢憢,惧也”。○释曰:《秦风•黄鸟》云:“惴惴其栗。”《豳风•鸱鸮》云:“予维音哓哓。”此皆危恐惧战也。 番番、矫矫,勇也。(皆壮勇之貌。○番,波。矫,居兆反。) [疏]“番番、矫矫,勇也”。○释曰:《大雅•崧高》云:“申伯番番。”《鲁颂•泮水》云:“矫矫虎臣。”此皆武夫壮勇之貌。 桓桓、烈烈,威也。(皆严猛之貌。) [疏]“桓桓、烈烈,威也”。○释曰:皆威武严猛之貌。《周颂•桓》篇云:“桓桓武王。”《小雅•黍苗》云:“烈烈征师。” 洸洸、赳赳,武也。(皆果毅之貌。) [疏]“洸洸、赳赳,武也”。○释曰:《大雅•江汉》云:“武夫洸洸。”《周南•兔置》云:“赳赳武夫。”此皆武夫果毅之貌。《左传》:“杀敌为果,致果为毅。” 蔼蔼、济济,止也。(皆贤士盛多之容止。○蔼,乌害反。济,子礼反。) [疏]“蔼蔼、济济,止也”。○释曰:《大雅•卷阿》云:“蔼蔼王多吉士。”《小雅•楚茨》云:“济济跄跄。”此皆王朝贤士盛多之容止也。 悠悠、洋洋,思也。(皆忧思。○思,赐。) [疏]“悠悠、洋洋,思也”。○释曰:《郑风•子矜》云:“悠悠我思。”《邶风•二子乘舟》云:“中心养养。”此皆想念忧思也。洋、养音义同。又《中庸》云:“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郑玄云:“洋洋,人想思其傍僾之貌。” 蹶蹶、踖踖,敏也。(皆便速敏捷。○踖,夕。) [疏]“蹶蹶、踖踖,敏也”。○释曰:《唐风•蟋蟀》云:“良士蹶蹶。”《小雅•楚茨》云:“执爨踖踖。”此皆便速敏捷於事也。 薨薨、增增,众也。(皆众夥之貌。) [疏]“薨薨、增增,众也”。○释曰:《周南•螽斯》云:“螽斯羽,薨薨兮。”《鲁颂•閟宫》云:“烝徒增增。”此皆人物众夥之貌。楚人谓多为夥。 烝烝、遂遂,作也。(皆物盛兴作之貌。) [疏]“烝烝、遂遂,作也”。○释曰:皆物盛兴作之貌也。《鲁颂•泮水》云:“烝烝皇皇。” 委委、佗佗,美也。(皆佳丽美艳之貌。○佗,陀。) [疏]“委委、佗佗,美也”。○释曰:李巡曰:“皆宽容之美也。”孙炎曰:“委委,行之美。佗佗,长之美。”《诗•鄘风•君子偕老》云:“委委佗佗。”毛传云:“委委者,行可委曲从迹也。佗佗者,德平易也。”是皆佳丽美艳之貌也。 忯忯、惕惕,爱也。(《诗》云:“心焉惕惕。”《韩诗》以为悦人,故言爱也。忯忯未详。○忯,徒启反。) [疏]“忯忯、惕惕,爱也”。○释曰:李巡曰:“忯忯,和适之爱也。”○注“《诗》云:心焉惕惕”者,《陈风•防有鹊巢》文。云“《韩诗》以为悦人,故言爱也”者,燕人韩婴为《诗》作传,名曰《韩诗》。以此惕惕为悦人,故言爱也。 偁偁、格格,举也。(皆举持物。) [疏]“偁偁、格格,举也”。○释曰:皆谓举持物也。 蓁蓁、孽孽,戴也。(皆头戴物。) [疏]“蓁蓁、孽孽,戴也”。○释曰:《周南•桃夭》云:“其叶蓁蓁。”《卫风•硕人》云:“庶姜孽孽。”此皆头戴物,妇人盛饰貌。 懕懕、媞媞,安也。(皆好人安详之容。○懕,於古反。媞,题。) [疏]“懕懕、媞媞,安也”。○释曰:《秦风•小戎》云:“厌厌良人。”毛传:“厌厌,安静也。”孙炎曰:“媞媞,行步之安也。”《魏风•葛屦》云:“好人提提。”毛传云:“提提,安谛,谓行步安舒而审谛也。”此皆好人安详之容也。 祁祁、迟迟,徐也。(皆安徐。) [疏]“祁祁、迟迟,徐也”。○释曰:皆安徐也。《豳风•七月》云:“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丕丕、简简,大也。(皆多大。) [疏]“丕丕、简简,大也”。○释曰:《书•立政》云:“以并受此丕丕基。”《周颂•执竞》云:“降降简简。”是皆多大之称。 存存、萌萌,在也。(萌萌,未见所出。) [疏]“存存、萌萌,在也”。○释曰:谓存在也。《易•系辞》云:“成性存存。”萌萌,字书作,《说文》云作蕄,郭云“未见所出”。 懋懋、慔慔,勉也。(皆自勉强。○懋,茂。慔,暮。) [疏]“懋懋、慔慔,勉也”。○释曰:皆自勉强也。《书》曰:“懋哉懋哉。”慔与慕同。 庸庸、慅慅,劳也。(皆劬劳也。○慅,蚤。) [疏]“庸庸、慅慅,劳也”。○释曰:皆劬劳也。有功庸者,皆劳也。《小雅•巷伯》云:“劳人草草。”毛传云:“草草,劳心也。”又《陈风•月出》云:“劳心慅兮。”慅、草音义同。 赫赫、跃跃,迅也。(皆盛疾之貌。○赫音释。) [疏]“赫赫、跃跃,迅也”。○释曰:孙炎云:“赫赫,显著之迅。”《大雅•常武》云:“赫赫业业。”毛传云:“赫赫然盛也。”《巧言》诗云:“跃跃毚兔。”是皆显盛迅疾之貌。 绰绰、爰爰,缓也。 [疏]“绰绰、爰爰,缓也”。○释曰:皆宽缓也。《小雅•角弓》云:“绰绰有裕。”毛传云:“绰绰,宽也。”《王风•兔爰》云:“有兔爰爰。”毛传云:“爰爰,缓意。”郭云“悠悠、偁偁、丕丕、简简、存存、懋懋、庸庸、绰绰,尽重语”者,言此数字单言之,其义亦同。但古人有重语者,故复出之。 坎坎、墫壿,喜也。(皆鼓舞欢喜。○壿,七旬反。) [疏]“坎坎、壿壿,喜也”。○释曰:皆鼓舞欢喜也。《小雅•伐木》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郑笺云:“为我击鼓坎坎然,为我兴舞蹲蹲然。谓以乐已也。”壿、蹲音义同。 瞿瞿、休休,俭也。(皆良士节俭。○瞿,居其反。) [疏]“瞿瞿、休休,俭也”。○释曰:李巡曰:“皆良士顾礼节之俭也。”《唐风•蟋蟀》云:“良士瞿瞿。”毛传云:“瞿瞿然顾礼义也。”又云:“良士休休。”毛传云:“休休,乐道之心。”皆良士节俭也。 旭旭、蹻蹻,憍也。(皆小人得志憍蹇之貌。○蹻,巨虐反。憍,娇人反。) [疏]“旭旭、蹻蹻,憍也”。○释曰:郭氏读旭旭为好好。《小雅•巷伯》云:“骄人好好。”郑笺云:“好好者,喜谗言之人也。”《大雅•板》篇云:“小子蹻蹻。”毛传云:“蹻蹻,骄貌。”是皆小人得志憍蹇之貌也。 梦梦、忳忳,乱也。(皆闇乱。○梦,亡工反。忳,之闰反。) [疏]“梦梦、忳忳,乱也”。○释曰:孙炎曰:“梦梦,昏昏之乱也。”《大雅•抑》篇云:“视尔梦梦。”又曰:“诲尔谆谆。”皆是闇乱也。忳、谆音义同。 懪懪、邈邈,闷也。(皆烦闷。○懪,雹。) [疏]“懪懪、邈邈,闷也”。○释曰:懪懪,烦闷也。舍人曰:“邈邈,忧闷也。”《大雅•抑篇》云:“听我藐藐。”毛传云:“藐藐然不入也。”是皆烦闷之谓也。 儚儚、洄洄,惛也。(皆迷惛。○儚,亡崩反。) [疏]“儚儚、洄洄,惛也”。○释曰:皆迷乱惛惑也。郭《音义》云:“洄本作,音韦。 版版、荡荡,僻也。(皆邪僻。) [疏]“版版、荡荡,僻也”。○释曰:皆邪僻也。李巡曰:“版版,失道之僻也。荡荡者,弗思之僻也。”《大雅•板》篇:“上帝板板。”毛传云:“板板,反也。上帝以称王者也。”郑笺云:“王为政,反先王与天之道。”又《荡》篇云:“荡荡上帝。”郑笺云:“荡荡,法度废坏之貌。”版、板,荡、荡音义同。 爞爞、炎炎,薰也。(皆旱热薰灸人。○爞音同。) [疏]“爞爞、炎炎,薰也”。○释曰:皆旱热之气薰灸人也。《大雅•云汉》云:“蕴隆虫虫。”毛传云:“蕴蕴而暑,隆隆而雷,虫虫而热。”又云:“赫赫炎炎。”毛传云:“赫赫,气也。炎炎,热气也。”爞、虫音义同。 居居、究究,恶也。(皆相憎恶。) [疏]“居居、究究,恶也”。○释曰:李巡曰:“居居,不狎习之恶。”孙炎云:“究究,穷极人之恶。”《唐风•羔裘》云:“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又曰:“自我人究究。”毛传曰:“居居,怀恶不相亲比之貌。究究犹居居也。”是皆相憎恶也。 仇仇、敖敖,傲也。(皆傲慢贤者。○敖,五高反。傲,五耗反。) [疏]“仇仇、敖敖,傲也”。○释曰:《小雅•正月》云:“执我仇仇。”毛传云:“仇仇犹謷謷也。”郑笺云:“王既得我,执留我,其礼待我謷謷然,亦不问我在位之功力。”言其有贪贤之名,无用贤之实。《大雅•板》篇云:“我即尔谋,听我嚣嚣。”毛传云:“嚣嚣犹謷謷也。”郑笺云:“我就女而谋,欲忠告以善道,女反听我言謷謷然不肯受。”是皆傲慢贤者。敖、謷、嚣音义同。 佌佌、琐琐,小也。(皆才器细陋。○佌音此。) [疏]“佌佌、琐琐,小也”。○释曰:皆才器细陋也。《小雅•正月》云:“佌佌彼有星。”毛传云:“佌佌,小也。”郑笺云:“此言小人富也。”舍人曰:“琐琐,计谋褊浅之貌。”《节南山》云:“琐琐姻亚。”郑笺云:“琐琐婚姻妻党之小人。” 悄悄、惨惨,愠也。(皆贤人愁恨。) [疏]“悄悄、惨惨,愠也”。○释曰:愠,恨怒也。皆贤人愁恨也。《邶风•柏舟》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毛传云:“愠,怒也。悄悄,忧貌。”李巡曰:“惨惨,忧之愠。《大雅•抑》篇云:“我心惨惨。”毛传云:“惨惨,忧不乐也。” 痯痯、瘐瘐,病也。(皆贤人失志,怀忧病也。○痯,管。瘐,羊主反。) [疏]“痯痯、瘐瘐,病也”。○释曰:《小雅•杕杜》云:“四牡痯痯。”毛传云:“痯痯,罢。”又《大雅•板》篇云:“靡圣管管。”毛传云:“管管,无所依也。”《小雅•正月》云:“忧心愈愈。”毛传云:“愈愈,忧惧也。”此皆贤人失志,怀忧病也。 殷殷、惸惸、忉忉、慱慱、钦钦、京京、忡忡、惙惙、怲怲、弈弈,忧也。(此皆作者歌事以咏心忧。○惸,琼。慱,团。怲,柄。) [疏]“殷殷”至“忧也”。○释曰:《小雅•正月》云:“忧心慇慇。”毛传云:“慇慇然痛也。”又云:“忧心惸惸。”毛传云:“惸,忧意也。”《桧风•羔裘》云:“劳心忉忉。”郑笺云:“三谏不从,待放而去,思君如是,心忉忉然。”又《素冠》云:“劳心慱慱。”毛传云:“慱慱,忧劳也。”《秦风》云:“忧心钦钦。”毛传云:“思望之心中钦钦然。”《小雅•正月》云:“忧心京京。”毛传云:“京京,忧不去也。”《召南•草虫》云:“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毛传云:“忡忡,犹冲冲也。”郑笺云:“未见君子者,谓在涂时也。在涂而忧,忧不当君子,无以宁父母,故心冲冲然。”又曰:“忧心惙惙。”毛传云:“惙惙,忧也。”《小雅•頍弁》云:“忧心怲怲。”毛传云:“怲怲,忧盛满也。”又云:“忧心弈弈。”毛传云:“弈弈然无所薄也。”此皆作者歌事以咏心忧也。 畇畇,田也。(言垦辟也。○畇音巡。) [疏]“畇畇,田也”。○释曰:谓耕垦开辟土田畇畇然也。《小雅•信南山》云:“畇畇原隰。”毛传云:“畇畇,垦辟貌。” 畟畟,耜也。(言严利。○畟,楚力反。) [疏]“畟畟,耜也”。○释曰:舍人曰:“畟畟,耜入地之貌。”《周颂•良耜》云:“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毛传云:“畟畟,犹测测也。”郑笺云:“良,善也。农人测测,以利善之耜炽菑是南亩也。”是言耜之严利也。 郝郝,耕也。(言土解。○郝,释。) [疏]“郝郝,耕也”。○释曰:谓耕地,其土解散郝郝然也。《周颂•载芟》云:“其耕泽泽。”郑笺云:“土气烝达而和,耕之则泽泽然解散。”郝郝、泽泽并音释,其义亦同。 绎绎,生也。(言种调。) [疏]“绎绎,生也”。○释曰:舍人云:“谷皆生之貌。”《载芟》云:“驿驿其达。”毛传云:“达,射也。”郑笺云:“达,出地也。”是言其种调匀,皆出地而生也。绎与驿音义同。 穟穟,苗也。(言茂好也。○穟音遂。) [疏]“穟穟,苗也”。○释曰:《大雅•生民》云:“禾役穟穟。”毛传云:“役,列也。穟穟,苗好美也。”是言茂好也。 緜緜,穮也。(言芸精。○穮,方遥反。) [疏]“緜緜,穮也”。○释曰:孙炎云:“緜緜,言详密也。”《载芟》云:“緜緜其麃。”毛传云:“麃,耘也。”《说文》云:“穮,耨锄田也。”《字林》云:“穮,耕禾间也。”是言芸耨精也。穮、麃,耘、芸,音义同。 挃挃,穫也。(刈禾声。○挃,丁秩反。穫,户郭反。)栗栗,众也。(积聚緻。) [疏]“挃挃,穫也。栗栗,众也”。○释曰:孙炎云:“挃挃,穫声也。”李巡曰:“栗栗,积聚之众也。”《良耜》云:“穫之挃挃,积之栗栗。”毛传云:“挃挃,穫声也。栗栗,众多也。”《小尔雅》云:“截颖谓之挃。”故郭云“刈禾声”、“积聚緻”也。緻谓密也。 溞溞,淅也。(洮米声。○溞,苏刀切。淅音锡。)烰烰,烝也。(气出盛。) [疏]“溞溞,淅也。烰烰,烝也。”○释曰:《大雅•生民》云:“释之叟叟,烝之浮浮。”毛传云:“释,淅米也。叟叟,声也。浮浮,气也。”郑笺云:“释之烝之,以为酒及簠簋之实。”故郭云“洮米声”、“气出盛”也。溞、叟音异义同。烰、浮音义同。 俅俅,服也。(谓戴弁服。) [疏]“俅俅,服也”。○释曰:《周颂•丝衣》云:“载弁俅俅。”毛传云:“俅俅,恭顺貌。”郑笺云:“载犹戴也。弁,爵弁也。爵弁而祭於王,士服也。”故郭云“谓戴弁服”。 峨峨,祭也。(谓执圭璋助祭。) [疏]“峨峨,祭也”。○释曰:《大雅•棫朴》云:“奉璋峨峨。”毛传云:“半珪曰璋。峨峨,盛壮也。”郑笺云:“璋,璋瓒也。祭祀之礼,王裸以圭瓒,诸臣助之,亚裸以璋瓒,奉璋之仪峨峨然。”故郭云“执圭璋助祭”也。 锽锽,乐也。(钟鼓音。○锽音黄。) [疏]“锽锽,乐也”。○释曰:《周颂•执竞》云:“钟鼓喤喤。”毛传云:“喤喤,和也。”郑笺云:“武王既定天下,祭祖考之庙,奏乐而八音克谐。”字书云:“锽锽,乐之声也。”故郭云“钟鼓音”。锽、喤音义同。 穰穰,福也。(言饶多。) [疏]“穰穰,福也”。○释曰:《执竞》云:“降福穰穰。”毛传云:“穰穰,众也。”郑笺云:“神与之福,又众大,谓如嘏辞也。”是言得福饶多也。 子子孙孙,引无极也。(世世昌盛长无穷。) [疏]“子子孙孙,引无极也”。○释曰:“子子孙孙。”《小雅•楚茨》文也。“引无极也”者,作者所以释之也。舍人曰:“子孙长行美道,引无极也。”郭云:“世世昌盛长无穷。” 顒顒卬卬,君之德也。(道人君者之德望。) [疏]“顒顒卬卬,君之德也”。○释曰:此道人君之德望也。“顒顒卬卬”,《大雅•卷阿》文也。“君之德也”者,作者释之也。案《诗》云:“顒顒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毛传云:“顒顒,温貌。卬卬,盛貌。”郑笺云:“令,善也。王有贤臣,与之以礼义相切嗟,体貌则顒顒然敬顺,志气则卬卬然高朗,如玉之圭璋也。人闻之则有善声誉,人望之则有善威仪,德行相副。” 丁丁、嘤嘤,相切直也。(丁丁,砍木声。嘤嘤,两鸟鸣,以喻朋友切磋相正。○丁音争。) [疏]“丁丁、嘤嘤,相切直也”。○释曰:直犹正也。《小雅•伐木》云:“伐木丁丁,鸟鸣嘤嘤。”郑笺云:“昔日未居位,在农之时,与友生於山岩伐木,为勤苦之事,犹以道德相切正也。”故郭云:“丁丁,伐木声。嘤嘤,两鸟鸣以喻朋友切磋相正。” 蔼蔼、萋萋,臣尽力也。(梧桐茂,贤士众,地极化,臣竭忠。)噰噰、喈喈,民协服也。(凤凰应德鸣相和,百姓怀附兴颂歌。○尽,苦忍切。喈音皆。) [疏]“蔼蔼”至“服也”。○释曰:《大雅•卷阿》云:“蔼蔼王多吉士。”郑笺云:“王之朝多善士蔼蔼然。”又云:“菶菶萋萋,雝雝喈喈。”毛传云:“梧桐盛也,凤皇鸣也,臣竭其力,则地极其化;天下和洽,则凤皇乐德。”郑笺云:“菶菶萋萋,喻君德盛也。雝雝喈喈,喻民臣和协。”是皆臣下尽力,民人协服也。故郭云:“梧桐茂,贤士众,地极化,臣竭忠”,“凤皇应德鸣相和,百姓怀附兴颂歌”也。 佻佻、契契,愈遐急也。(赋役不均,小国困竭。贤人忧叹,远益急切。○佻,敕料。契,苦结反。) [疏]“佻佻、契契,愈遐急也”。○释曰:愈,益也。遐,远也。谓赋役不均,小国困竭,贤人忧叹,远益急切也。《小雅•大东》云:“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毛传云:“佻佻,独行貌。公子,谭公子也。”郑笺云:“云:“葛屦,夏屦也。周行,周之列位也。言时财货尽,虽公子衣屦不能顺时,乃夏之葛屦,今以履霜送转餫,因见使行周之列位者,而发币焉,言虽困乏,犹不得止。”又云:“契契寤叹,哀我惮人。”毛传云:“契契,忧苦也。”郑笺云:“今谭大夫契契忧苦而寤叹,哀其人民之劳苦。”是也。 宴宴、粲粲,尼居息也。(盛饰宴安,近处优闲。○尼,女乙切。) [疏]“宴宴、粲粲,尼居息也”。○释曰:尼,近也。谓宴安盛饰,近处优闲也。《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毛传云:“燕燕,安息貌。”又《大东》云:“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毛传云:“东人,谭人也。来,勤也。西人,京师人也。粲粲,鲜盛也。”郑笺云:“职,主也。东人劳苦而不见,谓京师人衣服鲜潔而逸豫。言王政偏甚也。” 哀哀、凄凄,怀报德也。(悲苦征役,思所生也。) [疏]“哀哀、凄凄,怀报德也”。○释曰:怀,思也。悲苦征役,思报父母之德也。《小雅•蓼莪》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郑笺云:“哀哀者,恨不得终养父母,报其生长已之苦。”郭音云:“凄本或作萋。”《出车》云:“赫赫南仲,薄伐西戎。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是也。言以此征役,故思所生也,所生谓父母。 儵儵、嘒嘒,罹祸毒也。(悼王道秽塞,羡蝉鸣自得,伤已失所,遭谗贼。○儵,徒的。嘒,呼惠。) [疏]“儵儵、嘒嘒,罹祸毒也”。○释曰:罹,遭也。《小雅•小弁》云:“踧踧周道,鞫为茂草。”毛传云:“踧踧,平易也。周道,周室之通道。鞫,穷也。”郑笺云:“此喻幽王信褒姒之谗,乱其德政,使不通於四方。”又曰:“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毛传云:“蜩,蝉也。嘒嘒,声也。”郑笺云:“柳未茂盛则多蝉。”案《诗》叙云:“《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毛传云:“幽王取申女,生太子宜咎。又说褒姒,生子伯服,立以为后,而放宜咎,将杀之。”故郭云:“悼王道秽塞,羡蝉鸣自得,伤已失所,遭谗贼。”儵、踧并音狄。 晏晏、旦旦,悔爽忒也。(伤见绝弃,恨士失也。) [疏]“晏晏、旦旦,悔爽忒也”。○释曰:悔,恨也。爽忒,差失也。皆妇人恨夫弃已而行差失也。《卫风•氓》篇云:“总角之晏,言笑晏晏。信誓旦旦。”毛传云:“总角,结发也。晏晏,和柔也。信誓旦旦然。”郑笺云:“我为童女,未笄结发宴然之时,女与我言笑晏晏然而和柔,我其以信相誓旦旦耳。言其恳恻款诚。”案《诗》叙云:“《氓》,剌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叙其事以风焉。”故郭云:“伤见绝弃,恨士失也。” 皋皋、琄琄,剌素食也。(讥无功德,尸宠禄也。○琄,胡大反。刺,七赐反。) [疏]“皋皋、琄琄,刺素食也”。○释曰:素,空也。刺无德而空食其禄也。舍人曰:“皋皋,不治之貌。”《大雅•召旻》云:“皋皋訿訿,曾不知玷。”毛传云:“皋皋,顽不知其道也。”郑笺云:“玷,缺也。王政已大坏,小人在位,曾不知大道之缺。”某氏云:“鞙鞙,无德而佩。”《小雅•大东》云:“鞙鞙佩璲,不以其长。”毛传云:“鞙鞙,玉貌。璲,瑞也。”郑笺云:“佩璲者,以瑞玉为佩,佩之鞙鞙然,居其官职,非其才之所长也。徒美其佩而无其德,刺其素飧。”是也。郭云“讥无功德,尸宠禄也”者,案郑注《礼记》云:“尸谓不知人事,无辞让也。以其尸者,神象居位不言,但受祭享,小人在位亦无言,而受宠禄有似於尸。”故云“尸宠禄也”。琄、鞙音义同。 懽懽、愮愮,忧无告也。(贤者忧惧,无所诉也。○懽音贯。愮音遥。) [疏]“懽懽、愮愮,忧无告也”。○释曰:谓贤者忧惧,无所告诉也。《大雅•板》篇云:“老夫灌灌。”毛传云:“灌灌,犹款款也。”郑笺云:“老夫谏女款款然。”《三风》云:“中心摇摇。”毛传云:“摇摇,忧无所愬。”懽、灌,愮、摇,音义同。 宪宪、洩洩,制法则也。(佐兴虐政,设教令也。) [疏]“宪宪、洩洩,制法则也”。○释曰:李巡曰:“皆恶党为制法则也。”孙炎曰:“厉王方虐,谄臣并为制作法令。”《大雅•板》篇云:“天之方难,无能宪宪。天之方蹶,无能泄泄。”毛传云:“宪宪,犹欣欣也。蹶,动也。泄泄,犹沓沓也。”郑笺云:“天,斥王也。王方欲艰难天下之民,又方变更先王之道,臣乎女无宪宪然,无沓沓然,为之制法度,达其意以成其恶。”皆是佐兴虐政,设教令也。 谑谑、謞謞,崇谗慝也。(乐祸助虐,增谮恶也。○謞,虚各切。) [疏]“谑谑、謞謞,崇谗慝也”。○释曰:崇,增也。谗,谮也。慝,恶也。言乐祸助虐,增谮恶也。舍人曰:“谑谑、謞謞皆盛烈貌。”孙炎曰:“厉王暴虐,大臣谑谑然喜,謞謞然盛,以兴谗恶也。”《大雅•板》篇云:“天之方虐,无然谑谑。”毛传云:“谑谑然喜乐。”郑笺云:“王方为酷虐之政,女无谑谑然以谗慝助之。”又曰:“多将熇熇,不可救药。”毛传云:“熇熇然炽盛也。”郑笺云:“多行熇熇,惨毒之恶,谁能止其祸?”是也。 謞、熇音义同。 翕翕、訿訿,莫供职也。(贤者陵替奸党炽,背公恤私旷职事。○訿,子氏切。) [疏]“翕翕、訿訿,莫供职也”。○释曰:言贤者陵替,奸党炽盛,背公恤私,旷其职事,无肯供职也。《小雅•小旻》云:“潝潝訿訿,亦孔之哀。”毛传云:“潝潝然患其上,訿訿然思不称乎上。”郑笺云:“臣不事君,乱之阶也,甚可哀也。”又《大雅•召旻》云:“皋皋訿訿。”毛传云:“訿訿,窳不共事也。”故郭云“贤者陵替奸党炽,盛背公恤私旷职事”。《说文》云:“窳,懒也。草木皆自竖立,惟瓜瓠之属卧而不起,似若懒人常卧室,故字从宀(音眠)。” 速速、蹙蹙,惟逑鞫也。(陋人专禄国侵削,贤士永哀念穷迫。) [疏]“速速、蹙蹙,惟逑鞫也”。○释曰:惟,念也。逑,急迫也。鞫,穷也。言鄙陋小人专据爵禄,国土侵削,致贤士永哀念其穷迫也。《小雅•正月》云:“蔌蔌陋也。”郑笺云:“榖,禄也。此言小人富而寠陋将贵也。”又《节南山》云:“蹙蹙靡所骋。”毛传云:“骋,极也。”郑笺云:“蹙蹙,小之貌。我视四方土地日见侵削於夷狄,蹙蹙然虽欲驰骋无所之也。”速、蔌音义同。 抑抑,密也。(威仪审谛。)秩秩,清也。(德音清泠。) [疏]“抑抑,密也。秩秩,清也”。○释曰:言威仪审谛、德音清泠也。舍人曰:“威仪密静也。”《大雅•假乐》云:“威仪抑抑,德音秩秩。”郑笺云:“成王立朝之威仪,致密无所失,教令又清明,天下皆乐仰之。” 甹夆,掣曳也。(谓牵拕。○甹,普经切。夆,芳逢切。掣,充泄切。) [疏]“甹夆,掣曳也”。○释曰:孙炎曰:“谓相掣曳入於恶也。”郭云:“谓牵挽。”《周颂•小毖》(嗣王求助也)云:“莫予荓蜂。”毛传云:“笄蜂,曳也。”郑笺云:“群臣小人无敢我曳,谓为谲诈诳欺不可信也。”然则掣曳者,从旁牵挽之言。是挽离正道,使就邪僻。荓、甹、夆、蜂,掣、,音义同 朔,北方也。(谓幽朔。) [疏]“朔,北方也”。○释曰:舍人曰:“朔,尽也。北方万物尽故言朔也。”李巡曰:“万物尽於北方。”《小雅•出车》云:“城彼朔方。”毛传云:“朔方,北方也。”但北方大名,皆言朔方。《尧典》云:“宅朔方。”故郭云“谓幽朔”。 不俟,不来也。(不可待,是不复来。) [疏]“不俟,不来也”。○释曰:俟,待也。既云不待,是不来也。郭云:“不可待,是不复来。” 不遹,不蹟也。(言不循轨跡也。○遹,聿。) [疏]“不遹,不蹟也”。○释曰:遹,循也。轨跡也。谓不循道者曰不迹。郭云:“言不循轨迹也。”《小雅•沔彼》云:“念彼不蹟。”毛传云:“不蹟,不循道也。”是矣。 不彻,不道也。(彻亦道也。) [疏]“不彻,不道也”。○释曰:《小雅十月》云:“天命不彻。”毛传云:“彻,道也。”郑笺云:“不道者,言王不循天之政教。”是也。 勿念,勿忘也。(勿念,念也。) [疏]“勿念,勿忘也”。○释曰:勿念,念也。念即不忘也。若《大雅•文王》篇云:“无念尔祖。”是也。 萲、谖,忘也。(义见《伯兮》、《考槃》诗。○萲、谖音喧。) [疏]“萲、谖,忘也”。注“义见《伯兮》、《考盘》诗”。○释曰:《卫风•伯兮》云:“焉得谖草。”毛传云:“谖草令人忘忧。”又《考槃》云:“永矢弗谖。”是也。《伯兮》篇本或作 萲草。 每有,虽也。(《诗》曰:“每有良朋。”辞之虽也。) [疏]“每有,虽也”。○释曰:《小雅•常棣》云:“每有良朋,况也永叹。”毛传云:“况,兹。永,长也。”笺云:“每有,虽也。良,善也。当急难之时,虽有善同门来,兹对之长叹而已。”郭云:“辞之虽也”者,言为辞语之虽,无佗义也。 饎,酒食也。(犹今云饎馔,皆一语而兼通。) [疏]“饎,酒食也”。○释曰:《小雅•天保》云:“吉蠲为饎。”毛传云:“吉,善。蠲,絜也。饎,酒食也。”郭云:“犹今云饎馔,皆一语而兼通”者,言饎之一字兼通酒食两名也。李巡曰:“得酒食则喜欢也。” 舞、号,雩也。(雩之祭,舞者吁嗟而请雨。○雩音于。) [疏]“舞、号,雩也”。○释曰:孙炎云:“雩之祭,有舞有号。”《左传》云:“龙见而雩。”服、杜皆云:“雩之言远也。远为百榖祈膏雨。”《月令•仲夏》云:“大雩帝。”郑注云:“雩,吁嗟求雨之祭也。”郭云:“雩之祭,舞者吁嗟而请雨。”是同郑说也。 暨,不及也。(《公羊传》曰:“及,我欲之,暨,不得巳。”暨,不得已,是不得及。○暨音忌。) [疏]“暨,不及也”。○注“《公羊》”至“得及”。○释曰:案《春秋》隐元年“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昧”。《公羊传》曰:“及者何?与也。会、及、暨皆与也。曷为或言会,或言及,或言暨?会犹最也,及犹汲汲也,暨犹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然则暨者非我欲之,事不获已而为会者也,故云不及也。 蠢,不逊也。(蠢动为恶,不谦逊也。) [疏]“蠢,不逊也”。○释曰:蠢,动也。逊,顺也。言蠢动为恶,不谦逊也。《小雅•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是也。 如切如磋,道学也。(骨象须切磋而为器,人须学问以成德。)如琢如磨,自修也。(玉石之被琢磨,犹人自修饰。)瑟兮僴兮,恂栗也。(恒战竦。)赫兮烜兮,威仪也。(貌光宣。)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斐,文貌。)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常思咏。○僴音限。烜音喧。) [疏]“如切”至“忘也”。○释曰:此举《卫风•淇澳》篇文以释之也。云“如切如磋”者,《诗》文也。云“道学也”者,作者以释诗也。道,言也。言人之学以成德,如切磋骨象以成器。毛传云:“治骨曰切,象曰磋,道其学而成也。”故郭云:“骨象须切磋而为器,人须学问以成德。”云“如作如磨”者,《诗》文也。云“自修也”者,释之也。言人自修饰如琢磨玉石。毛传云:“治玉曰琢,石曰磨,听其规谏以自修,如玉石之见琢磨。”郭云:“玉石之被雕磨,犹人自修饰。”云“瑟兮僴兮”者,《诗》文也。“恂栗也”者,释之也,谓严恂战栗也。故郭云”恒战竦“。毛传云:“瑟,矜庄貌。僴,宽大貌。”是外貌庄严,又内宽裕也。云“赫兮烜兮”者,《诗》文也。“威仪也”者,释之也。言赫烜者,容仪发扬之言,故言“威仪也”。毛传云:“赫,有明德赫赫然。烜,威仪容止宣著也。”故郭云:“貌光宣。”云“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诗》文也。云“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者,释之也。毛传云:“斐,文章貌。谖,忘也。”此道有裴然文章之君子,盛德至善如此,故民称之,常思咏,终不能忘也。案《诗》称君子,谓武公。 既微且尰。骭疡为微,肿足为尰。(骭,脚胫。疡,疮也。○尰,诗勇切。骭音苋。疡音羊。) [疏]“既微”至“为尰”。○释曰:云“既微且尰”者,《小雅•巧言》文也。云“骭疡为微,肿足为尰”者,释之也。孙炎曰:“皆水湿之疾也。”郭云:“骭,脚胫也。疡,疮也。”然则膝胫之下有疮肿,是涉水所为,故郑笺亦云:“此人居下湿之地,故生微尰之疾。”《诗》云“居河之麋”,是居下湿也。 是刈是濩。濩,煮之也。(煮葛为絺綌。) [疏]“是刈是濩。濩,煮之也”。○释曰:云“是刈是濩”者,《周南•葛覃》文也。云:“濩,煮之也”者,释之也。舍人曰:“是刈,刈取之。是濩,煮治之。”郭云:“煮葛为絺綌。”以煮之於濩,故曰濩煮,非训濩为煮。以彼下云“为絺为綌”,故知煮葛为絺綌也。毛传云:“精曰絺,粗曰綌。” 履帝武敏。武,迹也。敏,拇也。(拇迹大指处。○拇音亩。) [疏]“履帝武敏。武,迹也。敏,拇也”。○释曰:云“履帝武敏”者,《大雅•生民》文也。云“武,迹也。敏,拇也”者,释之也。云“拇迹大指处”,郑笺《诗》云:“祀郊禖之时,时则有大神之迹,姜嫄履之,足不能满,履其拇指之处,於是遂有身,而生后稷。”是其事也。 张仲孝友。(周宣王时贤臣。)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疏]“张仲”至“为友”。○释曰:云“张仲孝友”者,《小雅•六月》文也。云“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者,释之也。李巡云:“张姓,仲字,其人孝,故称孝友。”毛传云:“张仲,贤臣也。”郑笺云:“张仲,吉甫之友,其性孝友。”以《诗》叙云“《六月》,宣王北伐也”,故郭云:“周宣王时贤臣。” 有客宿宿,言再宿也。有客信信,言四宿也。(再宿为信,重言之,故知四宿。) [疏]“有客”至“四宿也”。○释曰:云“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者,《周颂•有客》文也。云“言再宿也”,“言四宿也”者,释之也。毛传云:“一宿曰宿,再宿曰信。”各重言之,故知再宿及四宿也。 美女为媛。(所以结好媛。○媛,于眷切。) [疏]“美女为媛”。○释曰:《诗•鄘风•君子偕老》云:“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故此释之。郭云:“所以结好媛。”孙炎曰:“君子之援助。”然则由有美可以援助君子,故云“美女为媛”。 美士为彦。(人所彦咏。) [疏]“美士为彦”。○释曰:《郑风•羔裘》云:“彼其之子,邦之媛兮。”故此释之也。毛传云:“彦,士之美称。”郭云:“人所彦咏。”舍人曰:“国有美士,为人所言道。” 其虚其徐,威仪容止也。(雍容都雅之貌。) [疏]“其虚其徐,威仪容止也”。○释曰:云“其虚其徐”者,《邺风•北风》文也。“威仪容止也”者,释之也。郭云:“雍容都雅之貌。”孙炎云:“虚、徐,威仪谦退也。”然则虚徐者,谦虚闲徐之义。故郑笺云:“威义虚徐,宽仁者也。”《诗》作“其邪”,此作“其徐”,字虽异,音实同。故郑笺云:“邪读如徐。” 猗嗟名兮,目上为名。(眉眼之间。○猗,於宜切。) [疏]“猗嗟名兮,目上为名”。○释曰:云“猗嗟名兮”者,《齐风•猗嗟》文也。云“目上为名”者,释之也。孙炎云:“上平博。”郭云:“眉捷之间。” 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言至微。) [疏]“式微”至“者也”。○释曰:云“式微式微”者,《邶风•式微》文也。云“微乎微者也”,释之也。郭云:“言至微。”郑笺云:“式,发声也。”案《诗》叙云:“《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居也。”然则以君被逐,既微又见卑贱,是至微也。不取“式”为义,故郑云“发声也”。 之子者,是子也。(斥所咏。) [疏]“之子者,是子也”。○释曰:《诗》言“之子”者多矣,故此释之。李巡云:“之子者,论五方之言,是子也。”然则“之”为语助,人言之子者,犹言是此子也。《桃夭》传云“嫁子”,彼说嫁事,为嫁者之子。《汉广》“之子”,则贞洁者之子。《东山》“之子”,言其妻。《白华》“之子”,斥幽王。各随其事而名之,故郭云“斥所咏”。 徒御不惊,辇者也。(步挽辇车。) [疏]“徒御不惊,辇者也”。○释曰:云“徒御不惊”者,《小雅•车攻》文也。云“辇也”者,释之也。此止解徒字也。诸徒皆为徒行,此独为辇,是以辨之。《地官•乡师》云:“大军旅会同,治其辇。”注云:“辇,人輓行所以载任器也,止以为蕃营。《司马法》:辇有一斧、一斤、一凿、一梩。周辇加二板、二筑。夏后氏二十人而辇,殷十八人而辇,周十五人而辇。”是会同田猎,人挽辇以徒行也。故郭云:“步挽辇车。” 襢裼,肉袒也。(脱衣而见体。○襢音旦。裼音息。)暴虎,徒搏也。(空手执也。) [疏]“襢裼”至“搏也”。○释曰:《郑风•大叔于田》云:“襢裼暴虎。”故此释之。毛传云:“襢裼,肉袒也。”李巡曰:“襢裼,脱衣见体曰肉袒。”孙炎曰:“袒去裼衣。”郭云:“脱衣而见体。”毛传又云:“暴虎,空手以搏之。”舍人曰:“无兵空手搏之。”然则徒,空也。故郭云:“空手执也。” 冯河,徒涉也。(无舟楫。○冯音平。) [疏]“冯河,徒涉也”。○释曰:《小雅•小旻》云:“不敢冯河。”故此释之也。李巡曰:“无舟而渡水曰徒涉。”郭云:“无舟楫。”毛传云:“冯,陵也。”然则空涉水,陵波而渡,故训冯为陵也。 籧篨,口柔也。(籧篨之疾,不能俯。口柔之人,视人颜色,常亦不伏,因以名云。○籧音渠,篨音除,)戚施,面柔也。(戚施之疾,不能仰。面柔之人常俯,似之,亦以名云。) [疏]“籧篨”至“面柔也”。○释曰:《邶风•新台》云:“籧篨不鲜。”又曰:“得此戚施。”故此释之也。毛传云:“籧篨,不能俯者。戚施,不能仰者。”李巡曰:“籧篨,巧言好辞,以口饶人,是谓口柔。戚施,和颜悦色以诱人,是谓面柔。但籧篨、戚施本人疾之名,故《晋语》云‘籧篨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是也。人口柔者,必仰面观人之颜色而为辞,似籧篨不俯之人,因名口柔者为“籧篨”。面柔者,必低首下人,媚以容色,似戚施之人,因名面柔者为“戚施”。故郭云:“籧篨之疾,不能俯。口柔之人,视人颜色,常亦不伏,因以名云。” 夸毗,体柔也。(屈已卑身以柔顺人也。○夸音夸。) [疏]“夸毗,体柔也”。○释曰:《大雅•板》篇云:“无为夸毗。”故此释之也。毛传云:“夸毗以柔人也。”李巡曰:“屈已卑身求得於人曰体柔。”然则夸毗者,便辟,其足前却为恭,以形体顺从于人。故郭云“屈已卑身以柔顺人也”。 婆娑,舞也。(舞者之容。) [疏]“婆娑,舞也”。○释曰:《陈风•东门之枌》云:“婆娑其下。”故此释之。李巡曰:“婆娑,盘辟,舞也。”郭云:“舞者之容。”孙炎曰:“舞者之容婆娑。”然则婆娑,舞者之状貌也。 擗,拊心也。(谓椎胸也。○擗,婢亦。拊,抚。) [疏]“擗,拊心也”。○释曰:《邶风•柏舟》云:“寤擗有摽。”谓拊心也。郭云:“谓椎胸也。” 矜怜,怃掩之也。(抚掩犹抚拍,谓慰恤也。) [疏]“矜怜,抚掩之也”。○释曰:抚掩犹抚拍,谓慰恤也。《小雅•鸿雁》云:“爰及矜人。” 緎,羔裘之缝也。(缝饰羔皮之名。○緎,棫。缝,逢。) [疏]“緎,羔裘之缝也”。○释曰:《召南•羔裘》云:“羔羊之革,素丝五緎。”故此解之也。孙炎云:“緎之为界緎。”然则缝合羔羊皮为裘,缝即皮之界緎,因名裘缝为緎。故郭云:“缝饰羔皮之名。” 殿屎,呻也。(呻吟之声。○殿,丁练切。屎音希。) [疏]“殿屎,呻也”。○释曰:《大雅•板》云:“民之方殿屎。”毛传云:“殿屎,呻吟也。”是用此为说。郭云:“呻吟之声。”孙炎云:“人愁苦呻吟之声也。” 帱谓之帐。(今江东亦谓帐为帱。○帱音紬。) [疏]“帱谓之帐”。○释曰:帐一名帱。《召南•小星》云:“抱衾与裯。”郑笺云:“帱,床帐也。”郭云:“今江东亦谓帐为帱。”帱与裯音义同。 侜张,诳也。(《书》曰:“无或侜张为幻。”幻惑欺诳人者。○侜,张留切。) [疏]“侜张,诳也”。○释曰:《陈风•防有鹊巢》云:“谁侜为美?”毛传云:“侜张,诳也。”郑笺云:“女众谗人,谁侜张诳欺我所美之人乎?”郭云“《书》曰无或侜张为幻”者,《周书•无逸》篇文也。引之者,以证 侜张谓幻惑欺诳人者。 谁昔,昔也。(谁,发语辞。) [疏]“谁昔,昔也”。○释曰:《陈风•墓门》云:“谁昔然矣。”毛传云:“昔,久也。”郭云:“谁,发语辞。”与毛同也。 不辰,不时也。(辰亦时也。) [疏]“不辰,不时也”。○释曰:辰亦时也。不辰者,言不得其时也。《大雅•桑柔》云:“我生不辰,逢天僤怒。”是也。 凡曲者为罶。(《毛诗传》曰:“罶,曲梁也。”凡以薄为鱼笱者,名为罶。○罶,力九切。) [疏]“凡曲者为罶”。○释曰:曲,薄也。凡以薄取鱼为罶。郭云:“《毛诗传》曰:罶,曲梁也”者,《小雅•鱼丽》篇传文也。云“凡以薄为鱼笱者,名为罶”者,即《释器》云“嫠妇之笱谓之罶”也。 鬼之为言归也。(《尸子》曰:“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疏]“鬼之为言归也”。○释曰:人死为鬼。《小雅•何人斯》云:“为鬼为蜮。”《周礼》曰:“享大鬼。”谓之鬼者,鬼犹归也,若归去然。故《尸子》曰:“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t*xt-。小%说天.堂ww w . xia oshu otxt.co m 卷五•释亲第四 [疏]释曰:案《礼记•大传》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最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曰治亲。”《苍颉》曰:“亲,爱也,近也。”然则亲者,恩爱狎近、不疏远之称也。《书》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丧服小记》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以九族之亲,其名谓非一,此篇释之,故曰“释亲”。 父为考,母为妣(《礼记》曰:“生曰父、母、妻,死曰考、妣、嫔。”今世学者从之。案《尚书》曰:“大伤厥考心”,“事厥考厥长”,“聪听祖考之彝训”,“如丧考妣。”《公羊传》曰:“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苍颉篇》曰:“考妣延年。”《书》曰:“嫔于虞。”《书》曰:“聿嫔于京。”《周礼》有九嫔之官,明此非死生之异称矣。其义犹今谓兄为晜、妹为媦,即是此例也。○妣音比。)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如王者尊之。)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犹重也。)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高者言最在上。)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从祖而别世统异故。)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後生为叔父。(世有为嫡者,嗣世统故也。)男子先生为兄,後生为弟。谓女子先生为姊,後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祖晜弟为族父。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同姓之亲无服属。)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晜弟。(从父而别。)子之子为孙,(孙犹後也。)孙之子为曾孙,(曾犹重也。)曾孙之子为玄孙,(玄者,言亲属微昧也。)玄孙之子为来孙,(言有往来之亲)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後也。《汲冢竹》书曰:“不窋之晜弟。”)晜孙之子为仍孙,(仍亦重也。)仍孙之子为云孙。(言轻远如浮云。)王父之姊妹为王姑,曾祖王父之姊妹为曾祖王姑,高祖王父之姊妹为高祖王姑,父之从父姊妹为从祖姑,父之从祖姊妹为族祖姑。父之从父晜弟之母为从祖王母,父之从祖晜弟之母为族祖王母。父之兄妻为世母,父之弟妻为叔母。父之从父晜弟之妻为从祖母,父之从祖晜弟之妻为族祖母。父之从祖祖父为族曾王父,父之从祖祖母为族曾王母。父之妾为庶母。祖,王父也。晜,兄也。(今江东人通言晜。○从,并才用切。晜音昆。)宗族。 [疏]“父为”至“宗族”。○释曰:此别同宗亲族。《白虎通》曰:“父,矩也,以度教子也。”又为考。考,成也,言有成德。《广雅》云:“母,牧也。”言育养子也。又为妣。妣,媲也,媲匹於父。《广雅》又云:“兄,况也。”况於父。又谓之晜。弟,悌也。言顺於兄。子,孜也。以孝事父,常孜孜也。孙,顺也。顺於祖。男,任也。任家事也。女,如也。《白虎通》曰:“言如人也。”徐锴曰:“女子从父之教,从夫之命,故曰如。”姑,故也,言尊如故也。又谓之威。徐锴曰:“土盛於戌。土,阴之主也。故字从戌。”《汉律》曰:“妇告威姑。”是也。姊,咨也。以其先生,言可咨问。《说文》云:“妹,女弟也。”又谓之媦。妾,接也。郑注《礼记》云:“闻彼有礼,走而往焉,以得接见於君子也。庶母者,父之妾也。”此皆同宗之族也。《白虎通》云:“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记》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侍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也。” ○注“礼记”至“此例也”。○释曰:云“《礼记》曰:生曰父、母、妻,死曰考、妣、嫔”者,《曲礼下》篇文也。云“今世学者从之”者,谓从《礼记》,以父、母、妻为生之称,以考、妣、嫔为死之称。彼乃记者一家之说尔,学者胶柱,遂为生死定称,非也。故郭氏引诸文以证之。云“《尚书》曰:大伤厥考心”,《康诰》文也。云“事厥考厥长”、“聪听祖考之彝训”者,皆《酒诰》文也。云“如丧考妣”者,《舜典》文也。此皆生称考妣也。云“《公羊传》曰:“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者,隐元年传文也。此即死称母也。云“《苍颉篇》曰:考妣延年”者,此亦生称考妣也。云“《书》曰:嫔于虞”者,《尧典》文也。云“《诗》曰:聿嫔于京”,《大雅•大明》篇文也。云“《周礼》有九嫔之官”者,属天官掌妇学之法者也。此皆生称嫔者也。云“明此非死生之异称矣”者,所以破先儒之说也。云“其义犹今谓兄为晜、妹为媦,即是此例也”者,举类以晓人也。○注“从祖而别世统异故”。○释曰:解所以称从之理也。从祖而别,继世分宗,其统各异,故曰从祖。○注“世有为嫡者,嗣世统故也”。○释曰:解所以称世之义也。继世以嫡长,先生於父则继者也,故曰世父。《说文》叔作未,许慎曰:“从上小。”言尊行之小也。○注“同姓之亲无服属”。○释曰:《礼记•大传》云:“亲者属也。”郑注云:“有亲者服,名以其属亲疏。”此经言亲同姓者,谓五世之外,比诸同姓犹亲,但无服属尔。○注“孙犹後也”。○释曰:言继後嗣也。《广雅》云:“孙,顺也。”许慎云:“从子从系。”系,续也。言顺续也,言顺续先祖之後也。○注“玄者言亲属微昧也”。○释曰:玄者,緅缁之间色,色之微昧者也。亲属微昧,故曰玄孙。○注“晜,後也。《汲冢竹书》曰:不窋之晜孙”。○释曰:“晜,後也”,《释言》文。《束皙传》曰:“大康元年,汲郡民盗发魏安釐王冢,得竹书漆字科斗之文。”科斗文者,周时古文也。其字头粗尾细,似科斗之虫,故俗名之焉。不窋,后稷之子也。晜孙,谓毁榆也。 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母之王考为外曾王父,母之王妣为外曾王母。(异姓,故言外。)母之晜弟为舅,母之从父晜弟为从舅,母之姊妹为从母。从母之男子为从母晜弟,其女子子为从母姊妹。母党。 [疏]“母之”至“母党”。○释曰:此一节别母之族党也。党是乡之细也。此外族属母,若党之属乡,故云母党。云舅者,孙炎云:“舅之言旧,尊长之称。”《诗•秦风》云:“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是也。 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谓我舅者,吾谓之甥。然则亦宜呼婿为甥。《孟子》曰:“帝馆甥于二室。”是。)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晜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四人体敌,故更相为甥。甥犹生也。今人相呼皆依此。)妻之姊妹同出为姨。(同出谓俱已嫁。《诗》曰:“邢侯之姨。”)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诗》曰:“谭公维私。”)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公羊传》曰:“盖舅出。”)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左传》曰:“侄其从姑。”)谓出之子为离孙,谓侄之子为归孙,女子子之子为外孙。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後生为娣。(同出谓俱嫁事一夫。《公羊传》曰:“诸侯娶一国,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娣者何?弟也。”此即其义也。)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犹今言新妇是也。)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今相呼先後,或云妯娌。○侄,徒结反。姒音似。娣音第。)妻党。 [疏]“妻之”至“妻党”。○释曰:此一节别妻之亲党也。《内则》云:“聘则为妻。”《白虎通》云:“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下至庶人,其义一也。”○注“《孟子》曰:帝馆甥于二室”。○释曰:《孟子》云:“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彼注云:“尚,上也。舜在畎之时,尧友礼之。舜上见尧,舍之於贰室。贰室,副宫也。尧亦就飨舜之所设,更迭为宾主。《礼记》:‘妻父曰外舅。’谓我舅者,吾谓之甥。尧以女妻舜,故谓尧甥。卒与之天位,是天子之友匹夫也。” ○注“四人”至“依此”。○释曰:“四人”谓姑之子、舅之子、妻之晜弟、姊妹之夫,是也。此四人尊卑体敌,更相为甥。云“甥犹生也”者,取相亲之意也。○注“《诗》曰:邢侯之姨,谭公维私”。○释曰:皆《卫风•硕人》篇文也。孙炎曰:“私,无正亲之言。”然则谓吾姨者,我谓之私。邢侯谭公,皆庄姜姊妹之夫。互言之耳。《春秋》“谭子奔莒”,则谭是子爵。言公者,盖依臣子称便文耳。○注“《公羊传》曰:盖舅出”。○释曰:案《春秋》襄五年“夏,叔孙豹、鄫世子巫如晋”。《公羊传》曰:“外相如不书,此何以书?为叔孙豹率而与之俱也。叔孙豹则曷为率而与之俱?盖舅出也。”何休云:“巫者,鄫前夫人襄公母姊妹之子也,俱莒外孙,故曰舅出。”是也。○注“《左传》曰:侄其从姑”。○释曰:案僖十五年传云:初,晋献公筮嫁伯姬於秦,遇“归妹”之“睽”。史苏占之曰:“不吉。其繇曰:‘侄其从姑。’杜注云:“震为木,离为火,火从木生离为震,妹於火为姑。谓我侄者,我谓之姑。谓子圉质秦。”是也。○注“公羊”至“弟也”。○释曰:《春秋》庄十九年“秋,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公羊传》曰:“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壹聘九女,诸侯不再娶。”何休云:“必以侄娣从之者,欲使一人有子,二人喜也。所以妨嫉,令重继也。因以备尊尊亲亲也。九者,极阳数也。不再娶者,所以节人情开媵路。” ○注“犹今言新妇是也”。○释曰:《仪礼•丧服传》云:“夫之晜弟,何以无服也?其夫属乎妇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谓弟之妻妇者,是嫂亦可谓之母乎?故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郑注云:“道犹行也。言妇弃姓,无常秩,嫁於父行则为母行,嫁於子行则为妇行,谓弟之妻为妇者,卑远之,故谓之妇。嫂者,尊严之称,是嫂亦可谓之母乎?嫂犹叟也,叟,老人称也,是为叙男女之别尔。若已以母妇之服服兄弟之妻,兄弟之妻以舅子之服服已,则是乱昭穆之叙也。治犹理也。父母兄弟夫妇之理,人伦之大者,可不慎乎!”《大传》曰:“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治际会。名著而男女有别。”是别嫂妇之名也。郭云“犹今言新妇”者,以时验而知也。至今犹然。○注“今相呼先後,或云妯娌”。○释曰:《广雅》云:“娣姒妯娌。娣姒,先後也。”世人多疑娣姒之名,皆以为兄妻呼弟妻为娣,弟妻呼兄妻为姒,因即惑於斯文,不知何以为说。今谓母妇之号,随夫尊卑。娣姒之名,从身长幼,以其俱来夫族,其夫班秩,既同尊卑,无以相加,遂从身之少长。《丧服•小功章》曰:“娣姒妇报。传曰:娣姒妇者,弟长也。”以弟长解娣姒,言娣是弟,姒是长也。《公羊传》亦云:“娣者何?弟也。”是其以弟解娣,自然以长解姒。长谓身之年长,非夫之年长也。此云“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者,止言妇之长稚,不言夫之大小。《左传》成十一年,穆姜谓声伯之母为姒;昭二十八年传,叔向之嫂谓叔向之妻为姒。二者皆呼夫弟之妻为姒,岂计夫之长幼乎?上云“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後生为娣”。郭云:“同出谓俱嫁事一夫”也。事一夫者,以己生先後为娣姒,则知娣姒以已之年,非夫之年也。故贾逵、郑玄及杜预皆云兄弟之妻相谓为姒,言两人相谓,长者为姒,知娣姒之名不计夫之长幼也。 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国语》曰:“吾闻之先姑。”)谓夫之庶母为少姑,夫之兄为兄公,(今俗呼兄钟,语之转耳。)夫之弟为叔,夫之姊为女公,夫之女弟为女妹。(今谓之女妹是也。)子之妻为妇,长妇为嫡妇,众妇为庶妇。女子子之夫为壻。壻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父之父母、壻之父母相谓为婚姻。两壻相谓为亚。(《诗》曰:“琐琐姻亚。”今江东人呼同门为僚壻。)妇之党为婚兄弟,壻之党为姻兄弟。(古者皆谓婚姻为兄弟。)嫔,妇也。(《书》曰:“嫔于虞。”)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公音钟。嫡音的。嫔音频。)婚姻。 [疏]“妇称”至“婚姻”。○释曰:此别夫妇婚姻之名也。《说文》云:“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白虎通》云:“夫妇者何谓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妇者服也,以礼屈服。”“谓之舅姑者何?舅者旧也。姑者故也。旧、故,老人称也。夫之父母谓舅姑何?尊如父而非父者舅也,亲如母而非母者姑也。”郑注《丧服传》云:“女子子者,子女也,别於男子也。”《说文》云:“壻,女之夫也。从士从胥。”闻一知十为士。胥者,有才知之称。故谓女之夫为壻。《广雅》云:“壻谓之倩。”《方言》云:“东齐之间,壻谓之倩。”《白虎通》云:“婚姻者何谓?昏时行礼,故曰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注“《国语》曰:吾闻之先姑”。○释曰:《鲁语》:季康子问於公文伯之母曰:“主亦有以语肥也。”对曰:“吾能老而已,何以语子?”康子曰:“虽然,肥原有闻於主。”对曰:“吾闻诸先姑曰:‘君子能劳,後世有继。’”子夏闻之曰:“善哉!商闻之曰:‘古之嫁者,不及舅、姑,谓之不幸。’夫妇,学於舅姑者也。”是矣。○注“《诗》曰:琐琐姻亚”。○释曰:《小雅•节南山》文也。刘熙《释名》云:“‘两壻相谓为亚’者,言每一人取姊,一人取妹,相亚次也。又并来女氏,则姊夫在前,妹夫在後,亦相亚也。” ○注“古者皆谓婚姻为兄弟”。○释曰:《礼记》:“曾子问曰:‘昏礼既纳币,有吉日,女之父母死,则如之何?’孔子曰:‘壻使人吊,如壻之父母死,则女之家亦使人吊。’”郑注云:“必使人吊者,未成兄弟。”又云:“父丧称父,母丧称母,父母不在,则称伯父、世母。壻已葬,壻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许诺而弗敢嫁,礼也。”是古者谓昏姻为兄弟,以夫妇有兄弟之义。或据壻於妻之父母有缌服,故得谓之兄弟也。○注“《书》曰:嫔于虞”。○释曰:案《尧典》:群臣共举舜於帝,“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孔安国注云:“降,下。嫔,妇也。舜为匹夫,能以义理下帝女之心於所居妫水之汭,使行妇道於虞氏。”是也。 小 说 天 堂w w w. xiao shuotxt. co m 卷六•释宫第五 [疏]“释宫第五”。○释曰:《易•系辞》云:“王古穴居而野处,後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此其始也。《白虎通》云:“黄帝作宫室。”《世本》曰:“禹作宫室,其台榭楼阁之异,门墉行步之名,皆自於宫。”故以“释宫”总之也。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皆所以通古今之异语,明同实而两名。) [疏]“宫谓”至“之宫”。○释曰:别二名也。郭云:“皆所以通古今之异语,明同实而两名。”《释名》云:“宫,穹也,言屋见於垣上穹崇然也。室,实也。言人物实满於其中也。”是所从言之异耳。《诗》云:“作于楚宫。”又曰:“入此室处。”是也。古者贵贱所居皆得称宫。故《礼记》曰:“由士命以上,父子皆异宫。”又《丧服传》继父为其妻前夫之子筑宫庙。是士庶人皆有宫称也。至秦汉以来,乃定为至尊所居之称。 牖户之间谓之扆,(窗东户西也。《礼》云斧扆者,以其所在处名之。)其内谓之家。(今人称家,义出於此。扆,倚。) [疏]“牖户”至“之家”。○释曰:牖者,户西窗也。此牖东户西为牖户之间,其处名扆。云“其内”者,其扆内也。自此扆内即谓之家。《说文》云:“家,居也。”《礼记》云:“已受命,君言不宿於家。”郭云:“今人称家,义出於此。”言其称家之义,本出於此也。○注“《礼》云”至“名之”。○释曰:云“《礼》云斧扆”者,案《觐礼》云:“天子设斧依於户牖之间,左右几。”郑注云:“依,如今绨素屏风也。有绣斧文,所以示威也。斧谓之黼。”是也。云“以其所在处名之”者,言本牖户之间名扆。觐礼天子设屏风之扆於牖户之间,因名此屏风为扆。是以其在扆处,即名之曰扆也。 东西墙谓之序。(所以序别内外。) [疏]“东西墙谓之序”。○释曰:“此谓室前堂上、东厢西厢之墙也。所以次序分别内外亲疏,故谓之序也。《尚书•顾命》云“西序东乡,敷重厎席”、“东序西乡,敷重丰席”及《礼经》每云“东序西序”者,皆谓此也。 西南隅谓之奥,(室中隐奥之处。)西北隅谓之屋漏,(《诗》曰:“尚不愧於屋漏。”其义未详。)东北隅谓之宧,(宧见《礼》,亦未详。)东南隅谓之 。(《礼》曰:“埽室聚 。” 亦隐暗。宧,夷。 ,要。) [疏]“西南”至“之 ”。○释曰:此别宫中四隅之异名也。云奥者,孙炎云:“室中隐奥之处也。”古者为室,户不当中而近东,则西南隅最为深隐,故谓之奥。而祭祀及尊者常处焉。《曲礼》云:“凡为人子者,居不主奥。”是也。西北隅名屋漏,东北隅名宧,东南隅名 , 亦隐暗之义也,与奥相类。故郭云亦也。○注“《诗》曰”至“未详”。○释曰:云“《诗》曰:尚不愧於屋漏”者,《大雅•抑》篇文也。郑笺云:“尚无肃敬之心,不惭愧於屋漏,有神见人之为也。屋,小帐也。漏,隐也。礼:祭於奥,既毕,改设馔於西北隅,而 厞隐之处,此祭之末也。”孙炎云:“屋漏者,当室之白,日光所漏入。”郭云“其义未详”者,以孙、郑之说皆无所据,故不取也。注“宧见《礼》,亦未详”。○释曰:李巡云:“东北者,阳始起,育养万物,故曰宧。宧,养也。”《说文》亦云。郭云“亦未详”者,以颐养之字作颐,又室中四隅无取阴阳之义。与屋漏意同,故云“亦未详”也。○注“《礼》曰:埽室聚 ”。○释曰:《既夕记》云:“朔月,童子执帚却之,左手奉之,从散者而入。比奠,举席,埽室,聚诸 ,布席如初。卒奠,埽者执帚,垂末内鬣,从执烛者而东。”是其事也。 柣谓之阈。(阈,门限。)枨谓之楔。(门两旁木。)楣谓之梁。(门户上横梁。)枢谓之椳。(门户扉枢。)枢达北方谓之落时。(门持枢者,或达北檼以为固也。)落时谓之 (道二名也。○柣,干结切。阈,域。楔,古黠切。枢,昌朱切。椳,於回切。 音士。) [疏]“柣谓”至“之 ”。○释曰:此别门户上下及两旁之木名也。柣者,孙炎云:“门限也。”经传诸注皆以阈为门限,谓门下横木为内外之限也。俗谓之地柣,一名阈。《曲礼》云:“不履阈。”是也。枨者,门两旁长木,一名楔。李巡曰:“枨谓梱上两旁木。”《礼记•玉藻》云:“君入门,士介拂枨。”郑注云:“枨,门楔也。”楣,即梁也。吕伯雍云:“门枢之横梁也。”郭云:“门户上横梁。”《乡射记》云:“堂则物当楣。”是也。枢者门扉,开阖之所由也,一名椳。《易》曰:“枢机之发。”是也。其持枢之木或达北檼以为牢固者,名落时,檼即栋也。落时又名 。是持枢一木有此二名也。 垝谓之坫。(在堂隅。坫,也。)墙谓之墉。(《书》曰:“既勤垣墉。”)镘谓之杇。(泥镘。)椹谓之榩。(斫木櫍也。)地谓之黝。(黑饰地也。)墙谓之垩。(白饰墙也。○垝,古委反。杇,乌。椹,砧。榩,虔。黝,於纠反。垩,於故反。) [疏]“垝谓”至“之垩”。○释曰:此别宫室垣墉及修饰之名也。坫者,堂角也,一名垝。墙者,室之防也,一名墉。李巡曰:“谓垣墙也。”《郊特牲》曰:“君南乡於北墉下。”注云:“社内北墙。”是也。亦为城。《王制注》云:“小城曰附庸。”《大雅•皇矣》云:“以伐崇墉。”义得两通也。镘者,泥镘也,一名杇,涂工之作具也。《论语》曰:“粪土之墙不可杇。”是也。椹者,斫木所用以藉者之木名也,一名榩。孙炎云:“斫木质也。”《诗•商颂》云:“方斫是虔。”是也。又名櫍。《榖梁传》曰:“裘缠櫍以为臬。”是也。以黑饰地谓之黝,以白饰墙谓之垩。《周礼•守祧职》云:“其祧则守祧黝垩之。”是也。○注“在堂隅,坫,也”。○释曰:坫名见於经传者有三:案《礼记•明堂位》云:“反坫,出尊,崇坫亢圭。”及《论语》:“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此三者,在两楹之间,以土为之,非此经所谓也。案《既夕记》云:“设棜於于东堂下,南顺,齐于坫。”《士冠礼》云:“爵弁、皮弁、缁布冠各一,执以待于西坫南。”则此经所谓也。郑注云:“坫在堂角。”然则堂之东南角为东坫,西南角为西坫。故郭云:“在堂隅。坫,也。”则端也,言坫是堂角端也。○注“《书》曰:既勤垣墉”。○释曰:此《周书•梓材》篇文也。案彼云:“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暨茨。”孔《传》云:“如人为室家,已勤立垣墉,惟其当涂暨茨盖之。”此喻教化也。 樴谓之杙。(橜也。)在墙者谓之楎,(《礼记》曰:“不敢县於夫之楎箷。”)在地者谓之臬。(即门橜也。)大者谓之栱,长者谓之阁。(别杙所在长短之名。○樴,徒得反。杙,亦。楎,晖。臬,鱼列反。) [疏]“樴谓”至“之阁”。○释曰:此别杙所在长短之名也。杙即橜也,一名樴。置杙在墙者,名楎。在地及门中者,名臬。《玉藻》云:“公事自闑西,私事自闑东。”是也。大者名栱,长者名阁也。○注“《礼记》曰:不敢县於夫之楎箷”。○释曰:此《内则》文也。郑注云:“竿谓之箷。楎,杙也。” 阇谓之台,(积土四方。)有木者谓之榭。(台上起屋。○阇,都。) [疏]“阇谓”至“之榭”。○释曰:别台、榭之制也。积土四方而高者名台,即下云“四方而高者”也,一名阇。李巡云:“积土为之,所以观望。”《诗》云:“出其闉阇。”彼以 阇为城台,於此台上有木起屋者名榭。《月令•仲夏》云:“可以处台榭。”谓此也。 鸡栖於弋为榤,凿垣而栖为埘。(今寒乡穿墙栖鸡,皆见《诗》。○榤,竭。垣,袁。埘,时。) [疏]“鸡栖”至“为埘”。○释曰:李巡曰:“别鸡所栖之名也。弋,橜也。凿墙为鸡作栖曰埘。”○注“今寒”至“见《诗》”。○释曰:云“今寒乡穿墙栖鸡”者,谓苦寒之乡也,避寒,故穿墙以栖鸡。云“皆见《诗》”者,案《王风•君子于役》云:“鸡栖于埘。”又曰:“鸡栖于桀。”是也。 植谓之传,传谓之突。(户持锁植也。见《埤苍》。) [疏]“植谓”至“之突”。○释曰:植谓户之维持锁者也。植木为之,因名云。又名传,又名突也。文见《埤苍》。 杗廇谓之梁。(屋大梁也。)其上楹谓之棁。(侏儒柱也。)閞谓之槉,(柱上欂也。亦名枅,又曰。)栭而谓之楶,(即栌也。)栋谓之桴,(屋檼。)桷谓之榱。(屋椽。)桷直而遂谓之阅,(谓五架屋际椽正相当。)直不受檐谓之交。(谓五架屋际椽不直上檐,交於檼上。)檐谓之樀。(屋梠。○杗,亡。廇,力又反。棁,拙。閞,卞。槉,疾。楶,节。桴,浮。榱,衰。檐,檐。樀,滴。) [疏]“杗廇”至“之樀”。○释曰:此别梁柱栋榱之名也。梁即屋大梁也,一名杗。廇,楹柱也。其梁上短柱名棁。《礼器》云“藻棁”者,谓画梁上柱为藻文也。一名侏儒柱,以其短小故也。閞者,柱上木名也。又谓之槉,又名欂,亦名枅。《字林》云:“枅,柱上方木。”是也。又曰,是一物五名也。栭,一名楶,即栌也,皆谓斗栱也。《礼器》云“管仲山节”者,谓刻柱头为斗 栱形如山也。栋,屋檼也。一名桴,今屋脊也。《易》曰:“栋隆吉。”是也。桷,屋椽也,一名榱。吕沈云:“齐鲁名桷,周人名榱。”《易》曰:“鸿渐于木,或得其桷。”《左传》子产曰:“栋折榱崩,侨将压焉。”是也。屋椽长直而遂达五架屋际者,名阅。郭云:“谓五架屋际椽正相当。”若其椽直不上於檐者名交,言相交於檼上也。郭云:“谓五架屋际椽不直上檐,交於檼上。”屋檐,一名樀,一名屋梠,又名宇,皆屋之四垂也。故《士丧礼》曰:“为铭置于宇西阶上。”郑注云:“宇,梠。”是也。 容谓之防。(形如今床头小曲屏风,唱射者所以自防隐。见《周礼》。) [疏]“容谓之防”。○释曰:容者,射礼唱获者蔽身之物也。一名防,言所以容身防矢也。一名乏。《乡射礼》云:“乏三侯道,居侯党之一,西五步。”郑注云:“容谓之乏,所以为获者御矢也。”谓之乏者,言矢至此力乏也。郭云:“形如今床头小曲屏风,唱射者所以自防隐,见《周礼》”者,案《夏官•舍人职》云:“以射法治射仪,王以六耦射三侯,三获三容。”郑司农云:“容者乏也,待获者所蔽也。”是矣。 连谓之簃。(堂楼阁边小屋,今呼之簃厨、连观也。○簃,丈知反。) [疏]“连谓之簃”。○释曰:簃,楼阁边相连小屋名也。郭云:“堂楼阁边小屋,今呼之簃厨、连观也。” 屋上薄谓之筄。(屋笮。○筄,曜。) [疏]“屋上薄谓之筄”。○释曰:屋上薄一名筄,今谓之屋笮也。 两阶间谓之乡。(人君南乡当阶间。)中庭之左右谓之位。(群臣之侧位也。)门屏之间谓之宁。(人君视朝所宁立处。)屏谓之树。(小墙当门中。○乡,向。屏音并。宁,伫。) [疏]“两阶”至“之树”。○释曰:此别君臣之位处也。人君南面,乡明而治,其位在两阶间,因名云也。云“中庭之左右谓之位”者,左右犹东西也。位,群臣之列位也。案《明堂位》云:“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是也。云“门屏之间谓之宁”者,谓路门之外,屏树之内,人君视朝宁立之处,因名为宁。李巡云:“正门内两塾间曰宁。”《曲礼》曰:“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是也。云“屏谓之树”者,屏,蔽也;树,立也。立墙当门以自蔽也。李巡曰:“垣当门自蔽名曰树。”郭云:“小墙当门中。”《礼纬》云:“天子外屏,诸侯内屏。”《郊特牲》云:“旅树。”郑注云:“旅,道也。屏谓之树,树所以蔽行道。”以此推之,则诸侯内屏,在路门之内。天子外屏,在路门之外而近应门者矣。 閍谓之门。(《诗》曰:“祝祭于祊。”)正门谓之应门。(朝门。)观谓之阙。(宫门双阙。)宫中之门谓之闱,(谓相通小门也。)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閤。(大小异名。)巷门谓之闳。(《左传》曰:“盟诸僖闳。”闳,巷头门。)门侧之堂谓之塾。(夹门堂也。)橜谓之闑。(门阃。)阖谓之扉。(《公羊传》曰:“齿著于门阖。”)所以止扉谓之闳。(门辟旁长橜也。《左传》曰:“高其閈闳。”闳,长杙,即门橜也。○閍,补耕反。观,贯。衡,巷。塾,熟。橜,其月反。闑,鱼列反。) [疏]“閍谓”至“之闳”。○释曰:此别门阙之异名也。李巡曰:“閍,庙门名。”其路门之外受朝。正门一名应门。应门之外门曰雉门,雉门之旁名观,又名阙。宫中相通小门名闱,闱之小者名闺,闺之小者名閤。巷头之门名闳。门侧之室,夹堂东西者,名塾。门中之橜名闑,一名阃。阖,门扇也,一名扉。於门辟旁树长橜所以止扉者,名闳。○注“《诗》曰:“祝祭於祊”。○释曰:《小雅•楚茨》篇文也。案祊本庙门之名,设祭於庙门,因名其祭亦名祊。凡祊有二种,一是正祭之时,既设於庙,又求神於庙门之内。《郊特牲》云:“索祭祝於祊。”及《诗》云:“祝祭於祊。”注云:“祊,平生门内之旁,待宾客之处,与祭同日也。”二是明日绎祭之时,设馔於庙门外西室,亦谓之祊。即《郊特牲》注云:“祊之礼宜於庙门外之西室。”及《礼器》云:“为祊乎外。”是也。然则庙门内外皆有祊称。○注“朝门”。○释曰:案《诗•大雅》云:“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郑笺云:“诸侯之宫外门曰皋门,朝门曰应门,内有路门,天子之宫加以库、雉。”案郑玄注《周礼•秋官•朝士职》:“王五门:皋、库、雉、应、路也。”又曰:“天子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其天子外朝一者,在皋门之内、库门之外,大询众庶之朝也,朝士掌之。内朝二者,正朝在路门外,司士掌之。燕朝在路门内,大仆掌之。诸侯之外朝一者,在皋门内、应门外。内朝二者,亦在路寝门之外内,以正朝在应门内,故谓应门为朝门也。○注“宫门双阙”。○释曰:《周礼•大宰》:“正月之吉,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郑众云:“象魏,阙也。”刘熙《释名》云:“阙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白虎通》云:“阙是阙疑。义亦相兼。”然则其上县法象、其状魏魏然高大谓之象魏,使人观之谓之观也。是观与象魏、阙一物而三名也。以门之两旁相对为双,故云双阙。○注“《左传》曰:盟诸僖闳”。○释曰:襄十一年传文也。案彼云:“季武子将作三军,叔孙穆子曰:‘然则盟诸?’乃盟诸僖闳。”杜注云:“僖宫之门。”是也。○注“《公羊传》曰:齿著于门阖”。○释曰:庄十二年传文也。案彼云:宋万“搏闵公,绝其脰。仇牧闻君弑,趋而至;遇之于门,手剑而叱之。万臂摋仇牧,碎其首,齿著乎门阖”。何休云:“阖,扇也。”是矣。○注“《左传》曰:高其閈闳”。○释曰:襄三十一年传云:“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士文伯让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閈闳。’”是也。案《说文》云:“閈,门也。汝南平舆里门曰閈。”閈既为门,故郭氏以闳为长杙,即门橜也。杜预云:“闳。门也。”非郭义也。 瓴甋谓之甓。(甋砖也。今江东呼瓴甓。○瓴,灵。甋,的。甓,满觅切。) [疏]“瓴谓之甓”。○释曰:瓴一名甓。郭云:“甋砖也。今江东呼瓴甓。”《诗•陈风》云:“中唐有甓。”是也。 宫中衖谓之壶,(巷閤间道。)庙中路谓之唐,(《诗》曰:“中唐有甓。”)堂途谓之陈。(堂下至门径也。)路、旅,途也。(途即道也。)路、场、猷、行,道也。(博说道之异名。)一达谓之道路,(长道。)二达谓之歧旁,(歧道旁出也。)三达谓之剧旁,(今南阳冠军乐乡数道交错,俗呼之五剧乡。)四达谓之逵,(交道四出。)五达谓之康,(《史记》所谓康庄之衢。)六达谓之庄,(《左传》曰:“得庆氏之木百车於庄。”)七达谓之剧骖,(三道交,复有一岐出者,今北海剧县有此道。)八达谓之崇期,(四道交出。)九达谓之逵。(四道交出,复有旁通。○壶,苦本切。剧,极。) [疏]“宫中”至“之逵”。○释曰:此别巷道之异名也。宫中巷閤间道名壶。孙炎曰:“巷,舍间道也。”王肃曰:“今後宫称永巷,是宫内道名也。”庙中之路名唐,堂下至门径名陈。路、旅皆途之别名也,途即道也。路、场、猷、行四者复是道之异名也。一达长道谓之道路.歧分二达者谓之歧旁,言歧道旁出也。歧分三达者谓之剧旁。孙炎云:“旁出歧多,故曰剧。”交道四达谓之衢。交道四出,复有一旁达谓之康。孙炎云:“康,乐也,交会乐道也。”交道六出谓之庄。孙炎云:“庄,盛也,道烦盛。”三道交出,复有一歧出者谓之剧骖。四道交出谓之崇期。四道交,复有一歧出者谓之逵。○注“《诗》曰:中唐有甓”。○释曰:此《陈风•防有鹊巢》篇文也。○注“《史记》所谓康庄之衢”。○释曰:案《史记•列传》云:“驺奭者,齐诸驺子,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於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是也。○注“《左传》得庆氏之木百车於庄”。○释曰:案襄二十八年,齐庆封谋杀子雅、子尾。“陈文子谓桓子曰:‘祸将作矣。吾其何得?’对曰:‘得庆氏之木百车於庄。’”杜注云:“庆封时有此木,积於六轨之道。”是也。注“四道交出,复有旁通”。○释曰:《诗•周南》云:“施于中逵。”毛传云:“逵,九达之道。”是也。案《左传》隐十一年云:“及大逵。”桓十四年:“焚渠门,入及大逵。”庄二十八年:“众车入自纯门,及逵市。”宣十二年:“入自皇门,至于逵路。”杜预皆以为道并九轨。案《周礼》:“经涂九轨,不名曰逵。”杜意盖以郑之城内不应有九出之道,故以为并九轨,於此则不合也。 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 [疏]“室中”至“之奔”。○释曰:此皆人行步趋走之处,因以名云。室中名时,时然後动。堂上曰行,谓平行也。堂下曰步。《白虎通》云:“人践三尺,法天地,人再举足曰步,备阴阳也。”门外曰趋。郑玄云:“行而张拱曰趋。”中庭曰走。走,疾趋也。大路曰奔。奔,大走也。《书》曰:“骏奔走。”案此经所释,谓祭祀之礼。知者以《召诰》云:“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注云:“告文王庙。告文王,则告武王可知。出庙入庙,不以远为文。”是也。若迎宾,则《乐师》云:“行以《肆夏》,趋以《采齐》。”行谓大寝之庭至路门,趋谓路门至应门。 隄谓之梁。(即桥也。或曰:“石绝水者为梁。”见《诗传》。)石杠谓之徛。(聚石水中以为步渡彴也。《孟子》曰:“岁十月,徒杠成。”或曰今之石桥。○隄,低。杠,江。徛,寄。) [疏]“隄谓”至“之徛”。○释曰:此别桥彴之名也。隄一名梁。郭氏两解:一名即桥也,以木为之;一云以石绝水。石杠,一名徛。郭氏亦两解:一云聚石水中以为步渡 彴也。《广雅》云:“彴,步桥也。”一云或曰今之石桥。注“或曰石绝水为梁。见《诗传》”。○释曰:案《卫风》云:“有狐绥绥,在彼淇梁。”传云:“石绝水曰梁。”是也。○注“《孟子》曰:岁十月,徒杠成”。○释曰:案《孟子》云:“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於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赵岐注云:“以为子产有惠民之心,不知为政,当以时修桥梁,民何由病苦涉水乎?”是也。引之以证石杠为步桥也。此注作十月,误脱,或所见本异。 室有东西厢曰庙。(夹室前堂。)无东西厢,有室曰寝。(但有大室。)无室曰榭。(榭即今堂堭。)四方而高曰台。陕而修曲曰楼。(修,长也。○陕,狭。) [疏]“室有”至“曰楼”。○释曰:此明寝庙楼台之制也。凡大室有东西厢夹室,及前堂有序墙者,曰庙。但有太室者,曰寝。《月令•仲春》云:“寝庙毕备。”郑注云:“前曰庙,後曰寝。”以庙长接神之处,其处尊,故在前。寝,衣冠所藏之处,对庙为卑,故在後。无室者名榭。《春秋》宣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火”。杜预云:“宣榭,讲武屋”,引此文:无室曰榭,谓屋歇前。然则榭有二义:一者台上构木曰榭,上云有木曰榭,及《月令》云:“可以处台榭。”是也。二屋歇前无壁者名榭,其制如今厅事也。《春秋》云:“成周宣榭。”《公羊》以为宣宫之榭,及《乡射礼》云:“榭则钩楹内。”是也。郭云“榭即今堂堭”者,堂堭即今殿也。殿亦无室,故云即今堂堭。四方而高者名台,即上阇也。修,长也。凡台上有屋,狭长而屈曲者,曰楼。 小说txt天堂wwW、xiAoshuotxt.com 卷七•释器第六 [疏]“释器第六”。○释曰:案《说文》云:“器,皿也。从犬,犬所以守之。”以此篇释诸器之名,故曰释器。 木豆谓之豆。(豆,礼器也。) [疏]“木豆谓之豆”。○注“礼器也”。○释曰:案《周礼》瓬人为豆,“实三而成觳崇尺。”郑注云:“崇,高也。豆实四升。”又《祭统》云:“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郑注云:“校,豆中央直者也。镫,豆下跗也。”又《礼图》云:“口圆,径尺,黑膝,饰朱,中大夫以上画以云气,诸侯以象,天子以玉。”皆谓饰其豆口也。然则豆者,以木为之,高一尺,口足径一尺,其足名镫。中央直竖者名校,校径二寸。总而言之名豆。豆实四升,用荐菹醢。《周礼》“醢人掌四豆之实,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醯醢”之类是也。其饰则三代不同。《明堂位》曰:“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献豆。”注云:“楬,无异物之饰也。献,疏刻之。”是也。以供祭祀燕飨,故云“礼器也”。 竹豆谓之笾。(笾亦礼器。○笾,边。) [疏]“竹豆谓之笾”。○注“笾亦礼器”。○释曰:案郑注《笾人》及《士虞礼》云:“笾以竹为之,口有籐缘,形制如豆,亦受四升,盛枣栗桃梅菱芡脯脩膴鲍糗饵之属。”是也。亦祭祀享燕所用,故云“亦礼器”。 瓦豆谓之登。(即膏登也。) [疏]“瓦豆谓之登”。○释曰:对文则木曰豆、瓦曰登,散则皆名豆。故云“瓦豆谓之登”。《冬官》瓬人掌为瓦器,而云“豆中县”。郑云:“县绳正豆之柄。”是瓦亦名豆也。《诗•大雅•生民》云:“于豆于登。”毛传云:“豆,荐菹醢。登,大羹也。”《公食大夫礼》云:“大羹湆不和,实於登。”湆者,肉汁,大古之羹也。不调以盐,菜以其质,故以瓦器盛之。郭云:“即膏登也。” 盎谓之缶。(盆也。○盎,乌浪切。) [疏]“盎谓之缶”。○释曰:孙炎云:“缶,瓦器。”郭云:“盆也。”《诗•陈风》云:“坎其击缶。”则缶是乐器。《易•离卦•九三》:“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注云:“艮爻也,位近丑。丑上值弁星,似缶。”《诗》云“坎其击缶”,则乐器亦有缶。又《史记》:“蔺相如使秦王击缶。”是乐器为缶也。案《坎卦•六四》:“樽酒簋贰用缶。”注云:“爻辰在丑。丑上值斗,可以斟之象。斗上有建星,建星之形似簋。贰,副也。建星上有弁星,弁星之形又如缶。天子大臣以王命出会诸侯,主国尊於簋,副设玄酒以缶。”则缶又是酒器也。《比卦•初六》爻:“有孚盈缶。”注云:“爻辰在木上,值东井之水,人所汲,用缶。缶,汲器。”襄九年宋灾,《左传》曰:“具绠缶,备水器。”则缶是汲水之器也。然则缶是瓦器,可以节乐,若今击瓯;又可以盛水、盛酒,即今之瓦盆也。 瓯瓿谓之瓵。(瓿甊,小罂,长沙谓之瓵。○瓿,蒲口切。瓵,移。) [疏]“瓯瓿谓之瓵”。○释曰:瓯一名瓿甊,一名瓵。郭云:“瓯甊小罂,长沙谓之瓵。”《方言》云:“(音冈)、瓭(都感切)、(音武)、 (音由)、(音郑)、 (仕江切)、甀(度睡切)、瓮、瓿甊(瓿音部。甊,落口切)、 (牛志切),罂也。灵桂之郊谓之,其小者谓之瓭,周魏之间谓之,秦之旧都谓之,淮汝之间谓之 ,江湖之间谓之 ,自关而西、晋之旧都、河汾之间,其大者谓之甀,其中者谓之瓿甊,自关而东、赵魏之郊谓之瓮,或谓之罂,东齐海岱之间谓之 。罂,其通语也。萦,陈魏宋楚之间曰(音臾),或曰(音殊),燕之东北、朝鲜洌水之间谓之(音畅,亦肠),齐之东北、海岱之间谓之(音擔),周洛韩郑之间谓之甀,或谓之萦,萦谓之(鼓鼙), 谓之 。缶谓之瓿(音隅),其小者,谓之瓶。萦、甈谓之盎,自关而西或谓之盆,或谓之盎,其小者谓之升瓯。甂(音边),陈魏宋楚之间谓之題(杜启切),自关而西谓之甂,其大者谓之瓯。”是其方俗之异名也。 康瓠谓之甈。(瓠,壶也。贾谊曰:“宝康瓠。”是也。○瓠,胡。甈,契。) [疏]“康瓠谓之甈”。○释曰:康瓠一名甈。瓠即壶也。《说文》云:“破罂也。”《方言》云:“甈谓之盎。”皆非郭义也。○注“贾谊说曰:‘宝康瓠。’是也”。○释曰:案《汉书》云: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诵诗属文,汉文帝召为博士,为绛、灌之属害之。天子疏谊,为长沙王傅,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其词曰:“斡弃周鼎,宝康瓠兮。”是也。 斪斸谓之定。(锄属。○斪音衢。斸,丁录切。定,多佞切。) [疏]“斪斸谓之定”。○释曰:斪斸一名定。郭云:“锄属。”李巡曰:“锄别名也。”《广雅》云:“定谓之耨。”《世本》云:“垂作耨。”《吕氏春秋》云:“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间稼也。”高诱注云:“耨,耘苗也。六寸,所以入苗间。”《诗•颂•臣工》云:“庤乃钱鎛。”毛传云:“鎛,耨也。”耨及定当是一器。但先儒或即云锄,或云锄属。古器变易,未能识之。 斫谓之鐯。(钁也。○鐯,张略切。) [疏]“斫谓之鐯”。○释曰:斫一名鐯。郭云:“钁也。”《说文》云:“钁,大锄也。” 谓之疀。(皆古锹锸字。○ ,锹。疀,锸。) [疏]“谓之疀”。○释曰:郭云:“皆古锹锸字。”《方言》云:“燕之东北、朝鲜洌水之间谓之,宋魏之间谓之铧,或谓之鍏(音韦),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臿,赵魏之间谓之喿(音鍪)。”是皆谓今锹也。○锹音秋。 緵罟谓之九罭。九罭,鱼罔也。(今之百囊罟是,亦谓之 。今江东呼为緵。嫠妇之笱谓之罶。《毛诗传》曰:“罶,曲梁也。”谓以簿为鱼笱。)罺谓之汕,(今之撩罟。)篧谓之罩,(鱼笼也。)槮谓之涔。(今之作槮者,聚积柴木於水中,鱼得寒,入其里藏隐,因以簿围捕取之。)鸟罟谓之罗,(谓罗络之。)兔罟谓之罝,(罝犹遮也。见《诗》。)麋罟谓之罞,(冒其头也。)彘罟谓之羉(羉,幕也。),鱼罟谓之罛。(最大罟也。今江东云。)繴谓之罿。罿,罬也。罬谓之罦。罦,覆车也。(今之翻车也。有两辕,中施罥以捕鸟。展转相解,广异语。○緵,子弄。罭,域。嫠,离。笱,狗。罺,嘲。汕,所谏切。篧,主角切。槮,桑感切。罝,嗟。罞,茆。彘,滞。羉,鸾。罛,孤。繴,壁。罿,冲。罬,拙。罦,浮。) [疏]“緵罟”至“覆车也”。○释曰:此别罗网之异名也。罟,网也。緵罟一名九罭,即鱼罔也。嫠妇之笱,取鱼器也,一名罶。罺,一名汕。罩,捕鱼笼,一名篧。积柴水中取鱼名槮,又名涔。鸟罔名罗,兔罔名罝,麋罔名罞。罞,冒也,言冒覆其头也。彘,猪也,其罔名羉。羉,幕也,言幕络其身也。鱼之大罔名罛。翻车小罔捕鸟者名繴也、罿也、罬也、罦也,皆谓覆车也。○注“今之”至“为緵”。○释曰:“今之百囊罟是,亦谓之 ,今江东呼为緵”者,以时验而言也。孙炎云:“九罭谓鱼之所入有九囊也。”《诗•豳风》云:“九罭之鱼,鳟鲂。”是也。○注“《毛诗》”至“鱼笱”。○释曰:云“《毛诗传》曰:罶,曲梁也”者,《小雅》云:“鱼丽于罶。”传云:“罶,曲梁也。”是矣。云“谓以簿为鱼笱”者,孙炎云:“罶,曲梁,其功易,故谓之寡妇之笱。”然则曲,簿也;嫠,寡也。以簿为鱼笱,其功易,号之寡妇之笱耳,非寡妇所作也。○注“今之撩罟”。○释曰:李巡云:“汕,以簿汕鱼也。”案《诗•小雅》云:“南有嘉鱼,烝然汕汕。”传云:“樔也。”笺云:“樔,今之撩罟也。”皆以今晓古。○注“捕鱼笼也”。○释曰:李巡云:“篧,编细竹以为罩,捕鱼也。”孙炎云:“今楚篧也。”然则罩以竹为之,无竹则以荆,故谓之楚篧。皆谓捕鱼笼也。《诗•小雅》云:“南有嘉鱼,烝然罩罩。”是也。○注“今之”至“取之”。○释曰:李巡曰:“今以木投水中,养鱼曰涔。”孙炎云:“积柴养鱼曰槮。”郭云:“今之作罧者,聚积柴木於水中,鱼得寒,入其里藏隐,因以簿围捕取之。”《小尔雅》曰:“鱼之所息谓之潜,潜,槮也,积柴水中鱼舍也。”《诗•周颂》云:“潜有多鱼。”是也。槮、罧、潜、涔,古今字。○注“谓罗络之”。○释曰:李巡云:“鸟飞张网以罗之。”然则张网以罗络飞鸟。《诗•王风》云:“雉离于罗。”是也。○注“罝犹遮也。见《诗》”。○释曰:《周南》云:“肃肃兔罝。”是也。李巡云:“兔自作径路,张罝捕之也。”然则张罔遮兔,因名曰罝。○注“最大罟也,今江东云”。○释曰:李巡曰:“鱼罟,捕鱼具也。”然则捕鱼之具,最大者名罛。《诗•卫风》云:“施罛濊濊。”是也。○注“今之”至“异语”。○释曰:孙炎曰:“覆车网可以掩兔者也。一物五名,方言异也。”郭云:“今之翻车也。有两辕,中施罥以捕鸟。展转相解,广异语。”《广雅》云:“罥,罟也。”案《诗•王风》云:“雉离于罦。”又曰:“雉离于罿。”然则捕鸟之具也。孙炎云“谕梅”,非也。 絇谓之救。(救丝以为絇。或曰亦罥名。○絇,其具切。) [疏]“絇谓之救”。○释曰:郭氏两解:一云救丝以为絇。絇,屦头饰也。《士冠礼》曰:“玄端,黑履,青絇。”郑注云:“絇之言拘也,以为行戒,状如刀衣,鼻在履头。”是也。或曰:“絇,屦属。《小尔雅》曰:“舄而今絇也。”一云亦罥名者,言此经絇亦罥罟之别名也。义疑,故两存焉。 律谓之分。(律管可以分气。○分音粉。) [疏]“律谓之分”。○释曰:律一名分。郑注《月令》云:“律,候气之管也。以铜为之。”《律历志》云:“皇帝使伶伦氏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锺之宫,制十二 筩以听凤凰之鸣。”其雄鸣则为六律,雌鸣则为六吕。阳管为律,律,法也。言阳气与阴气为法。郑云:“律,述也,述气之管,阴管为吕。《律历志》云吕,助也,言助阳宣气。”又云:“吕,拒也。言与阳相承,更迭而至。”又阴律称同,言与阳同也。总而言之,阴、阳皆称律。故《月令》十二月皆云“律中”是也。以其分候十二月气,故又名分。郭云:“律管可以分气。”是也。 大版谓之业。(筑墙版也。)绳之谓之缩之。(缩者,约束之。《诗》曰:“缩版以载。”) [疏]“大版”至“缩之”。○释曰:此解《诗》云:“缩版以载”也。大版名业,以绳束版谓之缩。○注“筑墙版也”。○释曰:孙炎曰:“业所以饰栒,刻版捷业如锯齿也。”《毛诗》传云:“业,大版也。”所以饰栒为县也,捷业如锯齿。或曰画之。然则业者,是乐县之饰。郭必以为筑墙版者,以此文与“缩之”相连。《诗》云“缩版以载”。作者以类相从,缩既筑墙所用之绳,则业是筑墙之版明矣。散而言之,则业亦乐县之饰。故《诗•大雅》云:“虡业维枞。”《周颂》云:“设业设虡。”而毛郑皆以为大版,所以饰栒为县也。○注“缩者”至“以载”。○释曰:孙炎云:“绳束筑版谓之缩。”然则缩者,束物之名,用绳束版,故谓之缩。复言缩之,明用绳束之也。故云“缩者,约束之”。云“《诗》曰:缩版以载”者,《大雅•绵》篇文也。 彝、卣、罍,器也。(皆盛酒尊,彝其总名。)小罍谓之坎。(罍形似壶,大者受一斛。○卣,酉。) [疏]“彝卣”至“之坎”。○释曰:别酒尊大小之异名也。彝其总名。彝者,法也,与诸尊为法。《司尊彝》云:“鸡彝、鸟彝、斚彝、黄彝、虎彝、蜼彝。”是也。卣者,下云“卣,中尊也。”孙炎云:“尊彝为上,罍为下,卣居中。”郭云:“不大不小者,是在罍彝之间,即《周礼》牺象壶著太山等六尊。”是也。罍者,尊之大者也。即《周礼•司尊彝》云“皆有罍,诸臣之所酢”是也。案《礼图》云:“六彝为上,受三斗。六尊为中,受五斗。六彝为下,受一斛。”故《异议•罍制》:“《韩诗》说,金罍,大夫器也。天子以玉,诸侯、大夫皆以金,士以梓。《毛诗》说,金罍,酒器也。诸臣之所酢。人君以黄金饰,尊大一硕,金饰,龟目,盖刻为云雷之象。”谨案:《韩诗》说天子以玉,经无明文。谓之罍者,取象云雷,博施如人君,下及诸臣。又《司尊彝》云:“皆有罍,诸臣之所酢。”注云:“罍亦刻而画之,为山云之形。”言刻画则用木矣,故《礼图》依制度云:“刻木为之。”韩说言士以梓,士无饰,言其木体,则以上同周梓加饰耳。《毛诗》言“大一硕”,《礼图》亦云“大一斛”,则大小之制,尊卑同也。虽尊卑饰异,皆得画云雷之形,以其云罍取於云雷故也。是彝、卣、罍三者皆为盛酒器也。其罍之小者,别名坎。 衣裗谓之。(衣缕也。齐人谓之挛。或曰袿,衣之饰)黼领谓之襮。(绣剌黼文以褗领。)缘谓之纯。(衣缘饰也。)袕谓之褮。(衣开孔也。)衣眦谓之襟。(交领。)衱谓之裾。(衣後襟也。)衿谓之袸。(衣小带。)佩衿谓之褑。(佩玉之带上属。)执衽谓之袺。(持衣上衽。)扱衽谓之襭。(扱衣上衽於带。)衣蔽前谓之襜。(今蔽膝也。)妇人之褘谓之缡。缡,緌也。(即今之香缨也。邪交落带系於体,因名为褘。緌,系也。)裳削幅谓之纀。(削杀其幅,深衣之裳。○裗,流。,倪。襮,搏。缘,馀绢切。纯,之闰切。袕,穴。褮,营。眦,才细切。衱,劫。 袸,贱。褑,院。衽,稔。袺,结。扱,插。襜,昌占切。褘,韦。缡,离。緌,汝谁切。纀,卜。) [疏]“衣裗”至“谓之纀”。○释曰:此别衣服之异名也。云衣者目之也。裗一名,剌绣黼文於衣领名襮,衣之缘饰名纯,《礼记•深衣》云:“衣纯以缋,衣纯以青”之类是也。袕,衣开孔也,名褮。《说文》云:“鬼衣也。”衣眦,名襟,谓交领也。《方言》云:“衿谓之交。”是也。衱一名裾,即衣後裾也。衿,衣小带也。一名袸。《士昏礼》曰:“施衿结帨。”是也。佩下之带名褑。衽,裳际也。手执持其衽名袺,扱衽於带名襭。《诗•周南》云:“薄言袺之”、“薄言襭之。”是也。衣之蔽前者名襜。妇人之香缨名褘,又谓之缡。缡,緌也。緌犹系也,取系属之义。衣下曰裳。削,杀也。裳削杀其幅者名纀,谓深衣之裳也。○注“衣缕”至“之饰”。○释曰:此郭氏两解:一云“衣缕也”。本或作褛(音娄)。《方言》云:“缕谓之衽,又谓之袩(子狭切)。”彼注云:“即衣衿也。”云“齐人谓之挛”者,以目验而言也。一云“或曰袿,衣之饰”者,《释名》曰:“妇人上服曰袿。”《广雅》云:“袿,长襦也。”言饰者,盖以缯为缘饰耳。○注“绣剌黼文以褗领”。○释曰:《诗•唐风》云:“素衣朱襮。”毛传云:“襮,领也。诸侯绣黼,丹朱中衣。”毛言绣黼者,谓於缯之上绣剌以为黼,非训绣为黼。郭氏取毛为说也。○注“今蔽膝也”。○释曰:《方言》云:“蔽,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褘,或谓之袚(音弗),魏宋南楚之间谓之大巾,自关东西谓之蔽,齐鲁之郊谓之袡(昌詹切)。”襦又名韠。《礼记•玉藻》云:“韠:君朱,大夫素,士爵韦;圜,杀,直,天子直,公侯前後方,大夫前方、後挫角,士前後正。韠下广一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径五寸,肩革带博二寸。”是也。○注“即今”至“系也”。○释曰:孙炎云:“褘,帨巾也。”郭云:“即今之香缨也。 褘邪交落带系於体,因名为褘。緌,系也。”此女子既嫁之所著,示系属於人。义见《礼记》。《曲礼》云“女子许嫁缨”及《内则》云“衿缨”是也。《诗》云:“亲结其缡。”谓母送女,重结其所系著以申戒之。孙炎以褘为帨巾,失之也。○注“削杀其幅,深衣之裳”。○释曰:案《深衣》目录云:“称深衣者,以馀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案《深衣》篇云:“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郑注云:“裳六幅,幅分之以为上下之杀。”故云:“削杀其幅,深衣之裳”也。其深衣制度,《礼记》具焉。 舆革前谓之鞎艮,(以韦靶车轼。)後谓之笰,(以韦靶後户。)竹前谓之御,(以簟衣轼。)後谓之蔽。(以簟衣後户。)环谓之捐。(著车众环。)镳谓之钀。(马勒旁铁。)载辔谓之轙。(车轭上环,辔所贯也。)辔首谓之革。(辔,靶勒。见《诗》。○捐,因绢切。镳,表骄切。钀,鱼列切。轙,仪。) [疏]“舆革”至“之革”。○释曰:此辨车马之饰名也。云“舆革前谓之鞎”者,李巡曰:“舆革前谓舆前,以革为车饰曰鞎。”郭云:“以韦靶车轼。”靶谓鞔也。轼,车上横木。《毛诗》传云:“诸侯之路车,有朱革之质而羽饰。”谓以皮革为本质,其上又以翟羽为之饰。《诗•齐风》云:“簟笰朱鞹。”是也。“後谓之笰”者,李巡曰:“笰,车後户名也。”郭云:“以韦靶後户。”云“竹前谓之御”者,李巡曰:“竹前谓编竹当车前以拥蔽,名之曰御。御,止也。”孙炎曰:“御,以簟为车饰也。”郭云:“以簟衣轼。”《诗》传云:“簟,方丈席也。”云“後谓之蔽”者,郭云:“以簟衣後户。”即《诗》所谓簟笰也。云“环谓之捐”,谓著车众环名捐。云“镳谓之钀”者,镳,马勒旁铁,一名钀。云“载辔谓之轙”者,辔者,御马之具也。古者乘车驾驷马,凡八辔,辕端之木名衡,衡即轭,轭上著环以贯辔,此即载辔之环名轙。故郭云:“车轭上环,辔所贯也。”云“辔首谓之革”者,辔首名革也。《诗•大雅》云:“鞗革金厄。”是也。郭云:“辔,靶勒。见《诗》。”《字林》云:“靶,辔革也。” 餀谓之餯。(说物臭也。)食饐谓之餲。(饭饖臭。见《论语》。)抟者,谓之糷(饭相著。)米者谓之糪。(饭中有腥。)肉谓之败。(臭坏。)鱼谓之馁。(肉烂。○餀,呼盖切。餯,许秽切。饐,意。餲,隘。糷,烂。糪,柏。馁,奴罪切。) [疏]“餀谓”至“之馁”。○释曰:此别物臭恶之异名也。李巡云:“餀、餯皆秽臭也。”食,饭也。饐,饭臭也,一名餲。饭抟相著者名糷。李巡云:“糷,饭淖麋相著也。”饭中有腥米者,名糪。李巡曰:“米饭半腥半熟名糪。”即《论语》云“失饪不食”。肉臭坏曰败,鱼内烂曰馁,即《论语》云“鱼馁而肉败不食”是也。○注“饭饖臭。见《论语》”。○释曰:《说文》云:“饖,饭伤热。”《苍颉篇》云:“食臭败也。”云“见《论语》”者,《乡党》篇云:“食 饐而餲。”孔曰:“饐、餲,臭味变。”是也。○注“内烂”。○释曰:案《春秋》僖十九年云“梁亡”。《公羊传》曰:“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何休云:“梁君隆刑峻法,百姓一旦相率俱去,状若鱼烂。鱼烂从内发,故云尔。”然则鱼之败坏,先自内始,故云内烂。是郭用《公羊》为说。今本“内”作“肉”,恐误。 肉曰脱之,(剥其皮也。今江东呼麋鹿之属通为肉。)鱼曰斮之。(谓削鳞也。○斮,庄略反。) [疏]“肉曰”至“斮之”。○释曰:此论治择鱼肉之名也。肉剥去其皮,因名脱之。李巡云:“肉去其骨曰脱。”皇侃云:“治肉除其筋膜,取好者。”郭氏以与“鱼曰斮之”文连,斮谓斩削其鳞,则脱是脱剥其皮也。嫌羊豕有不剥其皮者,故又云“今江东呼麋鹿之属通为肉”。案《礼记•内则》及李巡《尔雅》本皆云“鱼曰作之”。皇侃云:“作为摇动也。凡取鱼,摇动之,视其鲜馁,馁者不食。”李巡云:“作之,鱼骨小,无所去。”今本作斮。郭云:“谓削鳞也。” 冰,脂也。(《庄子》云:“肌肤若冰选。”冰雪,脂膏也。) [疏]“冰,脂也”。○释曰:脂,膏也,一名冰。○注“庄子”至“膏也”。○释曰:云“《庄子》云:肌肤若冰雪”者,此《内篇•逍遥》之言也。案彼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引之者,证冰为脂也。云脂膏也者,孙炎曰:膏凝曰脂。则似脂,与膏异。而云脂膏者,以脂有凝有释。对例即《内则》注云:“脂,肥凝者,释者曰膏”,散文则脂、膏皆总名也。 肉谓之羹,(肉臛也。《广雅》曰湆。见《左传》。)鱼谓之鮨。(鮨,鮓属也。见《公食大夫礼》。)肉谓之醢,(肉酱。)有骨者谓之臡。(杂肉酱。见《周礼》。○鮨,祁。醢,海。臡,泥。) [疏]“肉谓”至“之臡”。○释曰:此别鱼肉所作食味之名也。肉之所作臛名羹,鱼所作鮓名鮨,以肉作酱名醢,有骨相杂者名臡。○注“肉臛”至“《左传》”。○释曰:云“肉臛也”者,《仪礼》所谓“膷臐膮”是也。云“《广雅》曰湆”者,则彼云“羹谓之湆”是也。云“见《左传》”者,案隐元年,郑伯置其母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於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是谓肉为羹也。○注“鮨鮓”至“夫礼”。○释曰:案《公食大夫礼》云:“牛炙,南醢,以西牛胾、醢、牛鮨。”郑注云:“《内则》谓鮨为脍,然则脍用鮨。”是也。○注“杂骨酱。见《周礼》”。○释曰:案《醢人职》云:“掌四豆之实,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昌本、麋臡。”郑注云:“作醢及臡者,必先膊乾其肉,乃後莝之,杂以粱麴及盐渍,以美酒涂置甀中,百日则成矣。”是也。 康谓之蛊。(米皮。)淀谓之垽。(淀,滓也。今江东呼垽。○垽,鱼靳切。) [疏]“康谓”至“之垽”。○释曰:康,米皮也,一名蛊。《左传》曰:“谷之飞亦名蛊。”是也。淀,滓泥也,一名垽。郭云:“今江东呼垽。” 鼎绝大谓之鼐,(最大者。)圜弇上谓之鼒,(鼎敛上而小口。)附耳外谓之釴,(鼎耳在表。)款足者谓之鬲。(鼎曲脚也。○鼐,耐。圜,袁。鼒,咨。釴,亦。款,苦管反。鬲,力。) [疏]“鼎绝”至“之鬲”。○释曰:此别鼎名也。鼎最大者名鼐,体圆敛上而小口者名鼒。《诗•周颂》云:“鼐鼎及鼒。”附耳在鼎表者名釴。款,阔也。谓鼎足相去疏阔者名鬲。 谓之鬵。(《诗》曰:“溉之釜鬵。”)鬵,鉹也。(凉州呼鉹。○鬵,寻。鉹,移。) [疏]“谓之鬵。鬵,鉹也”。○释曰:一名鬵,凉州名鉹。《方言》云:“甑,自关而东或谓之甗,或谓之鬵,或谓之酢餾。”是也。○注“《诗》曰:溉之釜鬵”。○释曰:《桧风•匪风》篇文也。 璲,瑞也。(《诗》曰:“鞙鞙佩璲。”璲者玉瑞。)玉十谓之区。(双玉曰瑴,五瑴为区。○璲,瑞。区,羌于反。) [疏]“璲,瑞也。玉十谓之区”。○释曰:璲者,瑞玉名也。玉十名区。○注“《诗》曰”至“玉瑞”。○释曰:云“《诗》曰:鞙鞙佩璲”者,《小雅•大东》篇文也。毛传云:“鞙鞙,玉貌。璲,瑞也。”郑笺云:“佩璲者,以瑞玉为佩。佩之鞙鞙然。”是也。○注“双玉曰瑴,五瑴为区”。○释曰:襄十八年《左传》云:“晋侯伐齐,将济河。献子以朱丝系玉二瑴。”杜注云:“双玉曰瑴。”是先儒之相传为然也。五瑴则十玉也。 羽本谓之翮。(鸟羽根也。)一羽谓之箴,十羽谓之縳,百羽谓之緷。(别羽数多少之名。○翮,户革切。縳,篆。緷,衮。) [疏]“羽本”至“之緷”。○释曰:此别羽数名少之名也。本,根也。鸟羽根名翮。一羽名箴,十羽名縳,百羽名緷。案《周礼•地官•羽人职》云:“掌以时徵羽翮之材于山泽之农,以当邦赋之政令。凡受羽,十羽为审,百羽为搏,十搏为縳。”郑注云:“审、搏、縳,羽数 束名也。《尔雅》云:‘一羽谓之箴,十羽谓之縳,百羽谓之緷。’其名音相近也。一羽则有名,盖失之矣。”郑意以为箴与审、 縳与搏、緷与缚名数声音皆相近也。一羽不合有名,疑一羽当为十羽也。郭意以为凡物无不从一为始,以《尔雅》不失,《周官》未为得也。 木谓之虡。(县锺磬之木,植者名虡。○虡音巨。) [疏]“木谓之虡”。○释曰:郭云:“县锺磬之木,植者名虡。”《考工记》云:“梓人为笋虡。”郑注云:“乐器所县,横曰笋,植曰虡。”然则县锺磬者两端有植木,其上有横木。谓直立者为虡,谓横牵者为栒。栒上加大版为之饰,名业。《诗•大雅》云:“虡业维枞。” 旄谓之藣。(旄牛尾也。○藣,卑。) [疏]“旄谓之藣”。○释曰:郭云:“旄牛尾。”一名藣,舞者所执也。 菜谓之蔌。(蔌者菜茹之总名。见《诗》。○蔌音速。) [疏]“菜谓之蔌”。○释曰:菜茹名蔌。郭云“蔌者,菜茹之总名。见《诗》”者,案《大雅•韩奕》云:“其蔌维何,维笋及蒲。”毛传云:“蔌,菜殽也。”是矣。 白盖谓之苫。(白茅苫也。今江东呼为盖。○盖,合。) [疏]“白盖谓之苫”。○释曰:孙炎云:“白盖,茅苫也。”郭云:“白茅苫也。今江东呼为盖。”然则盖即苫也,以白茅为之,故曰白盖。襄十四年《左传》:晋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侯,曰:‘乃祖吾离被苫盖。’”杜注云:“盖,苫之别名。”是也。 黄金谓之璗,其美者谓之鏐。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镣。(此皆道金、银之别名及精者。鏐,即紫磨金。)鉼金谓之钣。(《周礼》曰:祭五帝即供金钣。是也。)锡谓之鈏。(白鑞。○璗,荡。鏐,留。镣,辽。鉼,饼。钣,版。鈏,引。) [疏]“黄金”至“之鈏”。○释曰:此别金、锡之异名也。黄金一名璗,其精美者名鏐。白金名银,其精美者名镣。郭云:“此皆道金、银之别名及精者。鏐,即紫磨金。”《诗》传云:“天子玉琫而珧珌,诸侯璗琫而鏐珌,大夫镣琫而鏐珌,士珕琫而珕珌。”鉼金名钣。锡,今白鑞也,一名鈏。《周礼•职方氏》云:“扬州其利金锡。”是也。○注“周礼”至“是也”。○释曰:云“周礼曰:祭五帝即共金钣”者,案《秋官•司金职》云:“旅于上帝,则共其金钣。”此云祭五帝者,旅则祭也,上帝则五帝也。郭氏以义言之,故文异尔。彼注云:“鉼金谓之版,此版所施未闻。” 象谓之鹄,角谓之觷,犀谓之剒,木谓之剫,玉谓之雕。(《左传》曰:“山有木,工则剫之。”五者皆治朴之名。○鹄,斛。觷,岳。剒,错。剫,铎。) [疏]“象谓”至“之雕”。○释曰:郭云:“五者皆治朴之名。”谓治其朴,俱未成器,有此五名也。○注“《左传》:山有木,工则剫之”。○释曰:隐十一年传文也。 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六者皆治器之名。) [疏]“金谓”至“之磨”。○释曰:郭云:“六者皆治器之名也。”则此谓治器加工而成之名也。故《论语注》云:“切磋琢磨,以成宝器。”是也。 璆、琳,玉也。(璆、琳,美玉名。○璆,求。) [疏]“璆、琳,玉也”。○释曰:郭云:璆、琳,美玉名。《禹贡•梁州》云:“厥贡璆铁银镂。”又《雍州》云:“球琳琅玕。”是也。 简谓之毕。(今简扎也。) [疏]“简谓之毕”。○释曰:简,竹简也。古未有纸,载文於简,谓之简扎。一名毕。《礼记•学记》云:“呻其佔毕。”谓但吟诵所视简之文。是谓简为毕也。 不律谓之笔。(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 [疏]“不律谓之笔”。○释曰:笔一名不律。许慎云:“楚谓之聿,吴人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郭云:“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 灭谓之点。(以笔灭字为点。) [疏]“灭谓之点”。○释曰:郭云:“以笔灭字为点。”今犹然。 绝泽谓之铣。(铣即美金,言最有光泽也。《国语》曰“玦之以金铣者”,谓此也。○铣,苏典切。) [疏]“绝泽谓之铣”。○释曰:金之最有光泽者名铣。○注“《国语》曰:玦之以金铣”。○释曰:使大子申生伐东山,佩之金玦。狐突叹曰:“以厖衣纯,而玦之以金铣者寒甚矣。”说《国语》者,以“铣”下属,与郭异也。 金镞翦羽谓之鍭,(今之錍翦是也。)骨镞不翦羽谓之志。(今之骨骲是也。)弓有缘者谓之弓,(缘者缴缠之,即今宛转也。)无缘者谓之弭。(今之角弓也。《左传》曰:“左执鞭弭。”)以金者谓之铣,以蜃者谓之珧,以玉者谓之珪。(用金、蚌、玉饰弓两头,因取其类以为名。珧,小蚌。○镞,作木切。缘,椽。弭,尾。蜃,肾。珧,姚。) [疏]“金镞”至“之珪”。○释曰:辨弓箭之名也。镞,箭头也。翦,齐也。以金为镞,齐羽者,名鍭。孙炎云:“金镝断羽,使前重也。”郭云:“今錍箭是也。”以骨为镞,不齐其羽者,名志。郭云:“今之骨骲是也。”此二者,郭氏皆以今晓古。案《方言》云:“箭,自关而东谓之矢,江淮之间谓之鍭,关西曰箭。”“镞,胡合嬴者四镰,或曰拘肠,三镰者谓之羊头,其广长而薄镰谓之錍,或谓之钯(音葩),其小而长、中穿二孔者,谓之钾炉(嗑卢二音)。”亦谓錍箭也。弓者,《说文》云:“以近穷远,象形。古者倕作弓。《周礼》六弓:王弓、弧弓,以射甲革椹质;夹弓、庾弓以射豻侯鸟兽;广弓、大弓以授学射者。”此弓之类。有缘者名弓,无缘者名弭。李巡曰:“骨饰两头曰弓,不以骨饰两头曰弭。”孙炎云:“缘谓缴束而漆之,弭谓不以缴束骨饰两头者也。”郭云:“缘者缴缠之,即今宛转也。”“弭,今之角弓也。”然则郭意与孙同也。当时谓缴束为宛转,若饰弓两头以金者名铣,以蜃者名珧,以玉者名珪也。○注“《左传》曰:左执鞭弭”。○释曰:此僖二十三年传文也。案彼晋公子重耳“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何以报我?’对曰:‘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是也。○注“用金”至“小蚌”。○释曰:云“用金蚌饰弓两头”者,以与上弭连文,故知然也。蚌即蜃也。《月令》:“孟冬,雉入大水为蜃。”是也。铣即金绝泽者,珧即蜃小者,珪即玉成器者,以此名弓,故云“因取其类以为名”也。云“珧,小蚌”者,即《释鱼》云:“蜃,小者珧”是也。 珪大尺二寸谓之玠,(《诗》曰:“锡尔玠珪。”)璋大八寸谓之琡,(璋,半珪也。)璧大六寸谓之宣。(《汉书》所云“瑄玉”是也。)肉倍好谓之璧,(肉,边。好,孔。)好倍肉谓之瑗,(孔大而边小。)肉好若一谓之环。(边孔適等。○琡,俶。好,耗。瑗,院。) [疏]“珪大”至“之环”。○释曰:此别珪璧之属也。圭者玉器,执以为瑞者也。大,长也。珪长尺二寸者名玠。璋,半珪也。大八寸者名琡。璧亦玉器,子男所执者也,大六寸者名宣,因说璧之制。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於孔者名璧,孔大而边小者名瑗,边、孔適等若一者名环。《左传》昭十六年:“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是也。○注“《诗》曰:锡尔玠珪”。○释曰:此《大雅•崧高》篇文也。○注“璋,半珪也”。○释曰:知者以《典瑞》云:“四圭有邸以祀天,两圭有邸以祀地,圭璧以祀日月,璋邸射以祀山川。”自上而下降杀以半。故知“璋,半珪也”。○注“《汉书》所云‘瑄玉’是也”。○释曰:《郊祀志》云:“公卿言皇帝始郊,见泰一云阳,有司奉璋玉嘉牲荐飨。”是也。 繸,绶也。(即佩玉之组,所以连系瑞玉者,因通谓之繸也。) [疏]“繸,绶也”。○释曰:所佩之玉名璲,系玉之组名绶,以其连系璲玉,因名其绶曰繸。故郭云“即佩玉组,所以连系瑞玉者,因通谓之繸”也。 一染谓之縓,(今之红也。)再染谓之赪,(浅赤。)三染谓之纁。(纁,绛也。)青谓之葱,(浅青。)黑谓之黝,(黝,黑貌。《周礼》曰:“阴祀用黝牲。”)斧谓之黼。(黼文画斧形,因名云。○縓,采恋切。赪,敕呈切。纁,勋。黝,於纠反。) [疏]“一染”至“之黼”。○释曰:别众色之名也。一染谓之縓者,此述染绛法也。一染一入色名縓,今之红也。《说文》云:“帛黄赤色。”《丧服记》云:“公子为其母练冠麻衣 縓缘。”是也。再染名赪,即浅赤也。三染名纁。李巡云:“三染其色已成为绛。”纁、绛一名也。《考工记》云:“三入为纁。”郑玄云:“染纁者三入而成。”《禹贡》云:“厥篚玄纁。”是也。浅青一名葱。《玉藻》云:“三命赤韍葱衡。”是也。黑色名黝,以白黑二色画之为斧形,名黼。《考工记》云:“白与黑谓之黼。”《书》云:“黼黻絺绣。”是也。○注“《周礼》曰:阴祀用黝牲”。○释曰:此《地官•牧人职》文也。郑注云:“阴祀,祭地北郊及社稷也。” 邸谓之柢。(根柢,皆物之邸。邸即底,通语也。○邸,氐。) [疏]“邸谓之柢”。○释曰:根柢名邸。邸,本也。郭云:“根柢,皆物之邸。柢即底,通语也。”言凡物之柢必在厎下,因名云也。即《周礼•典瑞》云:“四圭有邸以祀天,两圭有邸以祀地。”皆谓邸为本柢也。 雕谓之琢。(治玉名也。) [疏]“雕谓之琢”。○释曰:案上文治玉璞名雕,治玉器名琢,彼对例耳。散文则雕、琢通。谓治玉名,不分璞与器也。 蓐谓之兹(《公羊传》曰:“属负兹。”兹者,蓐席也。○蓐,辱。) [疏]“蓐谓之兹”。○释曰:蓐一名兹。郭云:“兹者,蓐席也。”言草蓐之席也。宣十二年《左传》:“军行:右辕,左追蓐。”○注“《公羊传》曰:属负兹”。○释曰:此桓十六年传文也。案彼“卫侯朔出奔齐”,传云:“何以名绝。曷为绝之?得罪於天子也。其得罪於天子奈何?见使守卫朔,而不能使卫小众,越在岱阴齐,属负兹舍,不即罪尔。”何休云:“属,托也。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舍,止也。托疾止,不就罪。”是也。引之以证兹为蓐也。 竿谓之箷。(衣架。○箷,移。) [疏]“竿谓之箷”。○释曰:凡以竿为衣架者,名箷。《曲礼》曰:“男女不同椸枷。”谓此也。 箦谓之笫。(床版。○笫,侧子切。) [疏]“箦谓之笫”。○释曰:箦,床版也,一名笫。《檀弓》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左传》曰:“床笫之言不逾阈。”《方言》云:“齐鲁之间谓之箦,陈楚之间或谓之笫。”是也。 革中绝谓之辨。(中断皮也。○辨,片。)革中辨谓之韏(复分半也。○韏,眷。) [疏]“革中”至“之韏”。○释曰:皮去毛曰革。此别分断之名也。中断之名辨,复中分其辨名韏也。 镂,锼也。(刻镂物为锼。○锼,苏娄切。) [疏]“镂,锼也”。○释曰:别二名也。郭云:“刻镂物为锼。”《诗》云:“钩膺镂锡。” 卣,中尊也。(不大不小者。○卣,酉。) [疏]“卣,中尊也”。释在上。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c o m 卷八•释乐第七 [疏]“释乐第七”。○释曰:案《乐记》云:“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也。”《说文》云:“乐,五声八音之总名。象鼓鞞之形。木,虡也。白,歌也。又象锺磬也。”五声者,商、角、宫、徵、羽也。《律历志》云:“商之为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角,触也。物触地而出,戴芒角也。宫,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纲也。徵,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羽,宇也,物聚藏宇覆之也。”又云:“八音:土曰埙,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锺,木曰柷。”此篇总释五声之名及八音之器,故名“释乐”也。 宫谓之重,商谓之敏,角谓之经,徵谓之迭,羽谓之柳。(皆五音之别名。其义未详。○徵,之矢反。) [疏]“宫谓”至“之柳”。○释曰:案此文则宫一名重,商一名敏,角一名经,徵一名迭,羽一名柳。但未见义所出也。注“皆五”至“未详”。○释曰:云“皆五音”者,案郑玄注《乐记》云“杂比曰音”,谓宫、商、角、徵、羽清浊相杂和比谓之音。“单出曰声”,谓五声之内唯单有一声,更无馀声相杂也。然则初发口单出者谓之声,众声和合成章谓之音,金、石、干、戚、羽、旄谓之乐,则声为初,音为中,乐为末。此云五音者,举中而言也。云“之别名”者,谓重、敏、经、迭、柳是宫、商、角、徵、羽之别名也。云“其义未详”者,以《尔雅》之作以释六艺,今经典之中无此五名,或在亡逸中,不可得而知其义,故未详。案孙叔然云:“宫浊而迟,故曰重也。”孙氏虽有此说,更无经据,故不取也。 大瑟谓之洒。(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七弦。○洒,所蟹反。) [疏]“大瑟谓之洒”。注“长八”至“七弦”。○释曰:瑟者,登歌所用之乐器也,故先释之。《世本》曰:“庖牺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礼图》旧云:“雅瑟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三弦,其常用者十九弦,其馀四弦谓之番。番,赢也。颂瑟长七尺二寸,广尺八寸,二十五弦,尽用之。”熊氏云:“瑟两头有孔,其在 厎下者名越。”《乡饮酒礼》云:“二人皆左何瑟,後首,挎越。”注云:“越,瑟下孔也。”《燕礼》云:“小臣左何瑟,面鼓,执越。”注云:“越,瑟下孔也。若用之祭祀,则练其弦,疏其越。《乐记》云:“《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郑注云:“朱弦,练朱弦,练则声浊。越,瑟下孔也。画疏之,使声 迟也。以其不练则体劲而声清,练则丝熟而声浊也。疏,通也。使两头孔相连而通也。孔小则声急,孔大则声迟故也。其大者别名洒。孙叔然云:“音多变,布如洒出也。”郭云“二十七弦”,未见所出。 大琴谓之离。(或曰琴大者二十七弦,未详长短。《广雅》曰:“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五弦。) [疏]“大琴谓之离”。注“或曰”至“五弦”。○释曰:《琴操》曰:“伏羲作琴。”《世本》云:“神农作琴。”《白虎通》曰:“琴者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琴之大者别名离也。孙叔然云:“音多变,声流离也。”云“或曰琴大者二十七弦,未详长短”者,或人言琴有二十七弦,是琴之大者也,但未详其长短耳。云“《广雅》曰: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五弦”者,此常用之琴也,象三百六十六日,五弦象五行,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也。又五弦第一弦为宫,其次商、角、徵、羽,文武二弦为少宫、少商。又《琴操》曰:“广六寸,象六合也。”又上曰池,言其平。下曰滨,言其服。前广後狭,象尊卑,上圆下方,法天地。然琴为乐器,通见《诗》、《书》,故此释之也。 大鼓谓之鼖,(鼖长八寸。○鼖,坟。)小者谓之应。(《诗》曰“应朄县鼓”,在大鼓侧。○应音膺。) [疏]“大鼓”至“之应”。○释曰:别鼓大小之名也。鼓之大者名鼖。《周礼鼓人职》曰:“以鼖鼓鼓军事是也。”其小者名应,言声应於大鼓也。李巡云:“小者声音相承,故曰应也。”孙炎云:“和应大鼓也。”注“鼖长八尺”。○释曰:知者案《考工记》人为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之一,谓之鼖”。後郑注云:“中围加三之一者,加於面之围以三分之一也。面四尺,其围十二尺,加以三分一,四尺,则中围十六尺,径五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也。今以合二十版,则版六寸三分寸之二耳。大鼓谓之 鼖,以鼖鼓鼓军事。郑司农云鼓四尺,谓革所蒙者广四尺。”○注“《诗》曰”至“鼓侧”。○释曰:“应朄县鼓”,《周颂•有瞽》篇文也。郑笺云:“朄,小鼓,在大鼓旁。应,鼙之属也。”案朄,引也,谓击小鼓引乐声。 大磬谓之毊。(毊形似犁錧,以玉石为之。○毊,虚骄反。) [疏]“大磬谓之毊”。○释曰:磬,乐器名也,以玉石为之。《世本》曰:“无句作磬。”《释名》云:“磬,罄也,声坚罄罄然。”《考工记》曰:“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为一,股为二,鼓为三。参分其股博,去一以为鼓博。参分其鼓博,以其一为之厚。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 耑。”是其制也。大者名毊。孙炎云:“毊,乔也。乔,高也。谓其声高也。”李巡云:“大磬声清燥也,故曰毊。毊,操也。注“毊形”至“为之”。○释曰:《字林》云:“錧,田器也。”自江而南呼犁刃为錧,此毊形似犁錧,但大尔。云“以玉石为之”者,《左传》云:“玉磬纪 甗。”又八音谓磬为石。故知“以玉石为之”也。 大笙谓之巢,(列管瓠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谓之和。(十三簧者。《乡射记》曰:“三簧一和而成声。”) [疏]“大笙”至“之和”。○释曰:《世本》云:“随作笙。”《礼记》曰:“女娲之笙簧。”《释名》曰:“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说文》云:“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有十三簧,象凤之身。”其大者名巢。巢,高也。言其声高。小者名和。李巡云:“小者声少,音相和也。”孙炎云:“应和於笙。”注“列管”至“九簧”。○释曰:瓠,匏也,以匏为底,故八音谓笙为匏。簧者,笙管之中金薄钅叶也。笙管必有簧,故或谓笙为簧。《诗•王风》云:“左执簧。”是也。大者十九簧,以时验而言也。注“十三”至“成声”。○释曰:云“十三簧”者,郑司农注《周礼》亦云“十三簧”,相传为然。云“《乡射记》曰:三笙一和而成声”者,彼郑注云:“三人吹笙,一人吹和。”是也。 大篪谓之沂。(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一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广雅》云:“八孔。”○篪,池。沂,银。) [疏]“大篪谓之沂”。○释曰:李巡曰:“大篪其声悲一也。”孙炎曰:“篪声悲。沂,悲也。”《释名》曰:“篪,啼也,声如婴儿啼。”郭云:“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广雅》云:‘八孔。’”郑司农注《周礼》云:“篪七空。”盖不数其上出者,故七也。 大埙谓之嘂。(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称锤,六孔。小者如鸡子。○埙,喧。嘂,叫。) [疏]“大埙谓之嘂”。○释曰:《说文》云:“埙,乐器名。从土,熏声。”埙、壎古今字。《释名》云:“埙,喧也,声浊喧喧然。”大埙名嘂。孙炎曰:“音大如叫呼声。”郭云:“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称锤,六孔。小者如鸡子。”《周礼•小师》注云:“埙,烧土为之,大如雁卵。”郑司农亦云“六孔”,是相传为然也。《世本》云:“暴辛公作埙。苏成公作篪。”谯周《古史》云:“古有埙篪,尚矣。周幽王时暴辛公善埙,苏成公善篪,记者因以为作,谬矣。”《世本》之谬,信如周言。其云苏公、暴公所善,亦未知所出。盖以《诗•小雅》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苏公剌暴公也,故致斯谬。 大钟谓之镛,(《书》曰:“笙镛以间。”亦名鑮。○鑮音博。)其中谓之剽,小者谓之栈。 [疏]“大钟”至“之栈”。○释曰:此别钟大小之名也。《说文》云:“钟,乐器也。”《世本》云:“垂作钟。”《考工记》:“凫氏为钟。”《释名》曰:“钟,空也,内空受气多。”其大者名镛。李巡曰:“大钟,音声大。镛,大也。”孙炎曰:“镛,深长之声。”又名 鑮。《大射礼》云:“乐人宿县于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钟,其南鑮。”郑云:“鑮,如钟而大。”是也。其不大不小者,名剽。孙炎曰:“剽者,声轻疾也。”李巡云:“其中微小,故曰剽。剽,小也。其小者名栈。李巡云:“栈,浅也。”东晋太兴元年,会稽剡县人家井中得一钟,长三寸,口径四寸,上有铭古文,云栈,钟之小者,既长三寸,自然浅也。○注“《书》曰:笙镛以间”。○释曰:《尚书•益稷》篇文也。 大箫谓之言,(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小者谓之筊。(十六管,长尺二寸。箫,一名籁。○筊,音交。) [疏]“大箫”至“之筊”。○释曰:此别箫大小之名也。《风俗通》云:“舜作箫。其形参差,以象凤翼。十管,长二尺。”《博雅》曰:“箫大者二十三管,无底。小者十六管,有底。”其大者名言。李巡曰:“大箫,声大者言言也。”郭云:“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其小者名茭。李巡曰:“小者声扬而小,故言茭。茭,小也。”郭云:“十六管,长尺二寸。箫,一名籁。”又《通卦验》云:“箫长尺四寸,其言管数、长短虽异,要是编小竹管为之耳。” 大管谓之簥,(管长尺,围寸,并漆之,有底。贾氏以为如篪,六孔。”○簥,娇。)其中谓之篞,小者谓之篎。(篞,乃结切。篎音眇。) [疏]“大管”至“之篎”。○释曰:别管大小之名也。大管名簥。李巡云:“声高大,故曰簥。簥,高也。郭云:“管长尺,围寸,并漆之,有底。贾氏以为如篪,六孔。”《小师》注云:“管如笛,形小,并两管而吹之。今大予乐官有之。”是也。其中不大不小者,名篎。 大籥谓之产,(籥如笛,三孔而短小。)其中谓之仲,小者谓之箹。 [疏]“大籥”至“之箹”。○释曰:籥,乐器名。其大者名产,其中者名仲,小者名箹。郭云:“籥如笛,三孔而短小。”《广雅》云:“七孔。”《周礼》:“笙师掌教吹籥。”郑注云:“籥如笛,三空。”《诗•邶风》云:“左手执籥。”毛传云:“籥六孔。”所见异也。 徒鼓瑟谓之步,(独作之。)徒吹谓之和,徒歌谓之谣,(《诗》云:“我歌且谣。”○吹,昌睡切。和,去声。)徒击鼓谓之咢,(《诗》云:“或歌或咢。”○咢,五各切。)徒鼓钟谓之修,徒鼓磬谓之寋。(未见义所出。○寋,纪展切。) [疏]“徒鼓瑟”至“之寋”。○释曰:凡八音备作曰乐,一音独作,不得乐名,故此辨其异名也。徒,空也。郑注《周礼•小师》云:“出音曰鼓。”空作一器以出其音者,谓之徒鼓.故郭云“独作之”也。○注“《诗》云:我歌且谣”。○释曰:此《魏风•园有桃》篇文也。毛传云:“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孙炎云:“声消摇也。”注“或歌或咢”。○释曰:《大雅•行苇》篇文也。毛传云:“歌有比於琴瑟也,徒击鼓曰咢。”孙炎云:“声惊咢也。” 所以鼓柷谓之止,(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桐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柷,昌孰切。)所以鼓敔谓之籈。(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长尺,栎之,籈者其名。○籈音真。) [疏]“所以鼓柷”至“之籈”。○释曰:此别柷敔之名也。《周礼》:“小师掌教鼓鼗柷敔。” 柷敔皆以木为之,故《大师》注云:“木柷敔也。”《礼记》谓之椌楬。所以鼓动其柷以出其音者名止,所以鼓动其敔以出其音者名籈。郭云:“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桐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长尺,栎之,籈者其名。”《皋陶谟》云:“合止柷敔。”郑注云:“柷,状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於其中而撞之。敔,状如伏虎,背上刻之,所以鼓之以止乐。”此等形状,盖依汉之大予乐而知之。 大鼗谓之麻,小者谓之料。(麻者音概而长也,料者声清而不乱。○鼗,桃。料,聊。) [疏]“大鼗”至“之料”。○释曰:《诗•颂》云:“鼗磬柷敔。”郑注《小师职》云:“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一名麻。其小者名料。麻者音概而长也,料者声清而不乱。 和乐谓之节。 [疏]“和乐谓之节”。○释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谓之和乐。乐和则应节。《乐记》云:“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是也。《乐记》又云:“大业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此对文尔。总而言之,则礼乐相将,故此和乐亦谓之节。一云:节,乐器名,谓相也。《乐记》云:“治乱以相。”郑注云:“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名相,因以名焉。”言治理奏乐之时,击拊以辅相於乐,而为节也。既以柷作乐,以敔止乐,故以节为和乐,义所通也。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c o m 卷九•释天第八 [疏]“释天第八”。○释曰:《河图括地象》云:“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伏者为天,偃者为地。”《释名》云:“天,显也。在上高显。”又云:“天,坦也。坦然高远。”《说文》云:“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也。”《春秋说题辞》云:“天之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经纪,故其字一大以镇之。”此天之名义也。天之为体,中包乎地,日月星辰属焉。然天地有高下之形,四时有升降之理,日月有运行之度,星辰有次舍之常,既曰释天,不得不略言其趣。故其形状之殊,凡有六等。一曰“盖天”,文见《周髀》,如盖在上。二曰“浑天”,形如弹丸,地在其中,天包其外,犹如鸡卵白之绕黄。杨雄、桓谭、张衡、蔡邕、陆绩、王肃、郑玄之徒,并所依用。三曰“宣夜”,旧说云殷代之制。其形体事义,无所出以言之。四曰“昕天”。昕读为轩,言天北高南下,若车之轩,是吴时姚信所说。五曰“穹天”,云穹隆在上,虞氏所说,不知其名也。六曰“安天”,是晋时虞喜所论。案郑注《考灵耀》云:“天者纯阳,清明无形,圣人则之,制璇玑玉衡以度其象。”如郑此言,则天是大虚,本无形体,但指诸星运转以为天耳。但诸星之转,从东而西,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星复旧处。星既左转,日则右行,亦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至旧星之处。即以一日之行而为一度,计二十八宿一周天,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天之一周之数也。天如弹九,围圜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案《考灵耀》云:“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千四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八。”周天百十万一千里者,是天圜周之里数也。以围三径一言之,则直径三千五万七千里,此为二十八宿所回直径之数也。然二十八宿之外,上下东西各有万五千里,是为四游之极,谓之四表。据四表之内并星宿内,总有三十八万七千里。然则天之中央上下正半之处,则一十九万三千五百里,地在於中,是地去天之数也。郑注《考灵耀》云:“地盖厚三万里。春分之时,地正当中。自此地渐渐而下,至夏至之时,地下万五千里,地之上畔与天中平。夏至之後,地渐渐向上。至秋分,地正当天之中央。自此地渐渐而上,至冬至,上游万五千里,地之下畔与天中平。自冬至後,地渐渐而下。此是地之升降於三万里之中,但浑天之体,虽绕於地,地则中央正平,天则北高南下,北极高於地三十六度。南极下於地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之下三十六度,常见不没;南极之上三十六度,常没不见。南极去北极一百二十一度馀。若逐曲计之,则一百八十一度馀。若以南北中半言之,谓之赤道,去南极九十一度馀,去北极亦九十一度馀。此是春秋分之日道。赤道之北二十四度,为夏至之日道,去北极六十七度也。赤道之南二十四度,为冬至之日道,去南极亦六十七度。”地有升降,星辰有四游。又郑注《考灵耀》云:“天旁日四表之中,冬南、夏北、春西、秋东,皆薄四表而止。地亦升降於天之中,冬至而下,夏至而上,二至上下,盖极地厚也。地与星辰俱有四游升降。四游者,自立春地与星辰西游,春分,西游之极。地虽西极,升降正中,从此渐渐而东,至春末复正。自立夏之後北游,夏至,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下,至夏末复正。立秋之後东游,秋分,东游之极。地则升降正中,至秋末复正。立冬之後南游,冬至,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上,至冬末复正。”此是地及星辰四游之义也。星辰亦随地升降,故郑注《考灵耀》云:“夏日道上与四表平,下去东井十二度为三万里,则是夏至之日,上极万五千里,星辰下极万五千里,故夏至之日,下至东井三万里也。”日有九道,故《考灵耀》云:“万世不失九道谋。”郑注引《河图》帝览嬉云:“黄道一,青道二,出黄道东;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黑道二,出黄道北。日春东从青道,夏南从赤道,秋西从白道,冬北从黑道。”立春,星辰西游,日则东游。春分,星辰西游之极,日东游之极,日与星辰相去三万里。立夏,星辰北游,日则南游。夏至,星辰北游之极,日南游之极,日与星辰相去三万里。以此推之,秋冬放此可知。计夏至之日,日在井星,当嵩高之上,以其南游之极,故在嵩高之南万五千里,所以夏至有尺五寸之景也。於时日又上极,星辰下极,故日下去东井三万里也。然郑四游之说,元出《周髀》之文,但二十八宿从东而左行,日从西而右行,一度逆沿二十八宿。案《汉书•律历志》云:“冬至之时,日在牵牛初度。春分之时,日在娄四度。夏至之时,日在东井三十一度。秋分之时,日在角十度。”若日在东井,则极长,八尺之表,尺五寸之景。若春分在娄,秋分在角,昼夜等,八尺之表,七尺五寸之景。冬至日在斗,则昼极短,八尺之表,一丈三尺之景。一丈三尺之中,去其一尺五寸,则馀有一丈一尺五寸之景,是冬夏往来之景也。凡於地,千里而差一寸,则夏至去冬至,体渐南渐下,相去十一万五千里。又《考灵耀》云:“正月假上八万里,假下一十万四千里。”所以有假上假下者,郑注《考灵耀》之意,以天去地十九万三千五百里。正月雨水之时,日在上,假於天八万里,下至地一十一万三千五百里。夏至之时,日上极与天表平也。後日渐向下。故郑注《考灵耀》云:“夏至日与表平,冬至之时,日下至於地八万里,上至於天十一万三千五百里也。”委曲具《考灵耀》注。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夜一周天。一周天之外,更行一度,计一年三百六十五周天四分度之一。日月五星则右行,日一日一度,月一日一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此相通之数也。今历象之说,则月一日至於四日行最疾,日行十四度馀;自五日至八日行次疾,日行十三度馀;自九日至十九日行则迟,日行十二度馀;自二十日至二十三日又小疾,日行十三度馀;自二十四日至於晦行又最疾,日行一十四度馀。此是月行之大率也。二十七日月行一周天,至二十九日 强半月又於日与日相会,乃为一月。故《考灵耀》云:“九百四十分为一日,二十九日与四百九十九分为月。”是一月二十九日之外,至第三十日分至四百九十九分。月及於日,计九百四十分,则四百七十为半,今四百九十九分是过半二十九分也。但月是阴精,日为阳精,故《周髀》云:“日犹火,月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月光生於日所照,魄生於日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明尽。”京房云:“月与星辰阴者也,有形无光,日照之乃有光。先师以为日似弹丸,月似镜体。或以为月亦似弹丸,日照处则明,不照处则暗。”案《律历志》云:“二十八宿之度,角一十二度,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东方七十五度。斗二十六,牛八,女十二,虚十,危十七,营室十六,壁九:北方九十八度。奎十六,娄十二,胃十四,昴十一,毕十六,觜二,参九:西方八十度。井三十二,鬼四,柳十五,星七,张十八,翼十八,轸十七:南方一百一十二度。丑为星纪,初斗十二度,终婺女七度。子为玄枵,初婺女八度,终於危十五度。亥为娵觜,初危十六度,终於奎四度。戌为降娄,初奎五度,终於胃六度。酉为大梁,初胃七度,终於毕十一度。申为实沈,初毕十二度,终於井十五度。未为鹑首,初井十六度,终於柳八度。午为鹑火,初柳九度,终於张十七度。巳为鹑尾,初张十八度终,於轸十一度。辰为寿星,初轸十二度,终於氐四度。卯为大火,初氐五度,终於尾九度。寅为析木,初尾十度,终於斗十一度。”五星者,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镇星,其行之迟速俱在《律历志》,不更烦说。《元命包》云:“日之为言实也。月,阙也。”刘熙《释名》云:“日,实也。光明盛实。月,阙也。满则阙也。”《说题辞》云:“星,阳精之荣也。阳精为日,日分为星,故其字日下生也。”《释名》云:“星,散也。布散於天。”又云:“阴,荫也。气在内奥荫也。阳,扬也。阳气在外发扬。”此等是阴阳日月之名也。《祭法》:“黄帝正名百物。”其名盖黄帝而有也,或後人更有增足。其天高地下、日盈月阙,觜星度少、井斗度多,日月右行、星辰左转,四游升降之差、二仪运动之法,非由人事所作,皆是造化自然。先儒因自然遂以人事为义,或据理是实,或构虚不经,既无正文可冯,今皆略而不录。 穹苍,苍天也。(天形穹隆,其色苍苍,因名云。)春为苍天,(万物苍苍然生。)夏为昊天,(言气晧旰。)秋为旻天,(旻犹愍也,愍万物彫落。)冬为上天。(言时无事,在上临下而已。)四时。 [疏]“穹苍”至“四时”。○释曰:此释四时之天名也。云“穹苍,苍天也”者,《诗•大雅•桑柔》云:“靡有旅力,以念穹苍。”故此释之也。诗人因天形穹隆,其色苍苍,故云穹苍。其实则与下云“春为苍天”者是一,故云“穹苍,苍天也”。郭云:“天形穹隆,其色苍苍,因名云”也。云“春为苍天”者,《诗•王风•黍离》云:“悠悠苍天。”故此释之也。郭云“万物苍苍然生”者,言春时万物苍苍然生,春时天名曰苍天也。云“夏为昊天”者,《诗•雨无正》云:“浩浩昊天。”故此释之。昊者元气博大之貌。郭云“言气晧旰”者,晧旰,日光出之貌也。言畏日光明晧旰,因名云昊天也。云“秋为旻天”者,《诗•大雅•召旻》云“旻天疾威”之类,旻,愍也。言秋气肃杀,万物可愍,故曰旻天。郭云“旻犹愍也,愍万物彫落”者,旻,愍。《诗序》文但彼愍作闵,音义同也。云“冬为上天”者,《诗•小雅•信南山》云“上天同云”之类,言冬时无事,唯在於上,故曰上天。郭云“言时无事,在上临下而已”者,言冬气闭藏,无他生杀之事,唯在於上、监於下而已也。案《诗》传云:“苍天以体言之,尊而君之,则称皇天;元气广大,则称昊天;仁覆闵下,则称旻天;自上降监,则称上天;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毛公此传当有成文,不知出何书。李巡云:“古诗人质,仰视天形穹隆而高,其色苍苍,故曰穹苍。”是苍天以体言之也。皇,君也。故尊而君之,则称皇天。昊,大貌,故言其混元之气昊昊广大,则称昊天。旻,闵也。言其以仁慈之恩覆闵在下,则称旻天。从上而下视万物,则称上天。据人远而视之,其色苍苍然,则称苍天。又李巡注此云:“春万物始生,其色苍苍,故曰苍天。夏万物盛壮,其气昊大,故曰昊天。秋万物成孰,皆有文章,故曰旻天。冬阴气在上,万物伏藏,故曰上天。”案此以四时异其天名。《诗》传则各用所宜为称,似相乖异。而郑玄则和合二说,故异义同号。今《尚书》欧阳说春曰昊天,夏曰苍天,秋曰旻天,冬曰上天。《尔雅》亦云。古《尚书》与《毛诗》同。谨案:《尚书•尧典》羲和以昊天总敕以四时,故知昊天不独春也。《左传》夏四月,孔丘卒,称曰“旻天不吊”,非秋也。玄之闻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言,盖不误也。春气博施,故以广大言之。夏气高明,故以远大言之。秋气或生或杀,故以闵下言之。冬气闭藏而清察,故以监下言之。皇天者,至尊之号也。六艺之中,诸称天者,以情所求之耳,非必於其时称之。“浩浩昊天”,求天之博施。“苍天苍天”,求天之高明。“昊天不吊”,求天之生杀当得其宜。“上天同云”,求天之所为,当顺其时也。此之求天,犹人之说事,各从其主耳。若察於是,则“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孔丘卒,旻天不吊”,无可怪耳。是郑和合二说之事也。《尔雅》春为苍天,夏为昊天。欧阳说春为昊天,夏为苍天。郑即言《尔雅》不误,当从《尔雅》,而又从欧阳说以春昊夏苍者,郑读《尔雅》与孙、郭本异,故许慎既载今《尚书》说,即言《尔雅》,亦云明见《尔雅》,与欧阳说同,虽苍昊有春夏之殊,则未知孰是。要二说理相符合,故郑和而释之。○“四时”。○释曰:此题上事也。言上所陈,是四时天之名也。题之在下者,若周公践阼及《诗》篇章,句皆篇末题之,故此亦尔。《白虎通》云:“岁时何?谓春秋冬夏也。时者期也,阴阳消息之期也。”《乡饮酒义》云:“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秋之为言揪也,揪之以,时察守义者也。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 春为青阳,(气清而温阳。)夏为朱明,(气赤而光明。)秋为白藏,(气白而收藏。)冬为玄英。(气黑而清英。)四气和谓之玉烛。(道光照。)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此亦四时之别号。《尸子》皆以为大平祥风。)四时和为通正,(通平畅也。)谓之景风。(所以致景风。)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莫不善之。)谓之醴泉。(所以出醴泉。)祥。 [疏]“春为”至“醴泉”。○释曰:此释太平之时,四气和畅以致嘉祥之事也。云“春为青阳”者,言春之气和,则青而温阳也。云“夏为朱明”者,言夏之气和,则赤而光明也。云“秋为白藏”者,言秋之气和,则色白而收藏也。云“冬为玄英”者,言冬之气和,则黑而清英也。云“四气和谓之玉烛”,注云“道光照”者,道,言也,言四时和气,温润明照,故曰玉烛。李巡云:“人君德美如玉而明若烛。”《聘义》云:“君子比德於玉焉。”是知人君若德辉动於内,则和气应於外,统而言之谓之玉烛也。云“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者,此亦四时之别号也。云“四时和为通正”者,言上四时之功和,是为通畅平正也。云“谓之景风”者,言所以致景风,景风即和风也。云“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者,嘉,善也;甘雨即时雨也。不为万物所苦,故曰甘。若《月令》苦雨数来,则非甘也。甘雨既以时降,则万物莫不嘉善之也。云“谓之醴泉”者,言四时平畅,亦所以使地出醴泉也。醴泉者,水泉味甘如醴也。云“祥”者,亦题上事也。祥,吉也,善也。言此上皆太平之吉祥也。○注“此亦”至“祥风”。○释曰:云“此亦四时之别号”者,言与上青阳等同为四时别号,故云亦也。上据气而言,此据功为说。云“《尸子》皆以为太平祥风”者,案《尸子•仁意》篇述太平之事云:“烛於玉烛,饮於醴泉,畅於永风,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气和为正光:此之谓玉烛。”甘雨时降,万物以嘉,高者不少,下者不多:此之谓醴泉。其风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方盛,冬为安静,四气和为通正:此之谓永风是也。”○注“所以出醴泉”。○释曰:案《援神契》云:“德及於天,斗极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深泉,则黄龙见,醴泉涌。”是言王者修德以召和平,则致景风醴泉也。案此经所释,即谓发生等为景风,时雨为醴泉。而郭云所以致景风、醴泉者,所以弘通其义也。 谷不熟为饥,(五谷不成。)蔬不熟为馑,(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果不熟为荒,(果,木子。)仍饥为荐。(连岁不熟,《左传》曰:“今又荐饥。”○荐,贱。)灾。 [疏]“谷不”至“为荐”。○释曰:此释岁凶灾荒之名也。谷谓五谷,黍、稷、麻、麦、豆也。熟,成也。五谷不成曰饥。郭云:“凡草菜可食者,通名蔬。”李巡曰:“可食之菜皆不熟为馑。”《周礼•天官•大宰职》云:“以九职任万民,八曰臣妾聚敛疏材。”郑玄云:“疏材,百草根实可食者。”《小雅》云:“降丧饥馑。”襄十四年《榖梁传》曰:“一谷不升谓之嗛,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康,五谷不升谓之大饥,又谓之大侵。”彼以五谷熟之多少立差等之名,其实五者皆是饥也。三谷不升,於民乏困,盖与蔬不熟同,故俱名为馑也。果,木子也。不成熟之岁名荒。仍,因也。相因而饥,谓连岁不熟也。僖十三年晋荐饥是也。云“灾”者,亦题上事也。下皆仿此。○注“《左传》曰:今又荐饥”。○释曰:此《晋语》文也。左丘明既作传以解《春秋》,又采简牍以作《国语》,其文不主於经,故谓之“外传”,俱是丘明所作,亦得云《左传》曰。案彼云:“晋饥,乞籴於秦。丕豹曰:晋君无礼於君,莫不知。往年有难,今又荐饥。己失人,又失天,其殃也多矣。君其伐之,勿与籴。”是其事也。 大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已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阏,乌割切。著,直略切。重,直龙切。黓音亦。)岁阳。○大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牂音臧。洽,夹。涒,汤昆切。噩,五各切。阉音俺。敦,顿。) [疏]“太岁在甲”至“赤奋若”。○释曰:此别太岁在日在辰之名也。甲至癸为十日,日为阳。寅至丑为十二辰,辰为阴。案《汉书•律历志》云:“乃以前历上元泰初四千六百二十七岁,至於元封七年,复得阏逢摄提格之义。中冬。”孟康曰:“言复得者,上元泰初时亦是阏逢之岁。岁在甲曰阏逢,在寅曰摄提格,此谓甲寅之岁也。”然则乙卯之岁曰旃蒙单阏,丙辰之岁曰柔兆执徐,丁巳之岁曰强圉大荒落,戊午之岁曰著雍敦牂,已未之岁曰屠维协洽,庚申之岁曰上章涒滩,辛酉之岁曰重光作噩,壬戌之岁曰玄黓阉茂,癸亥之岁曰昭阳大渊献,甲子之岁曰阏逢困敦,乙丑之岁曰旃蒙赤奋若。以此推之,周而复始可知。 载,岁也。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商曰祀,(取四时一终。)周曰年,(取禾一熟。)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岁名。 [疏]“载岁也”至“曰载”。○释曰:别年岁之名也。载即岁也。《白虎通》云:“王者受命而改正朔者,明易姓示不相袭也。明受之於天。不受之於人。所以变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则化也。”然则岁名变易,理亦同此。故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夏书》曰:“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是也。商曰祀,取四时一终。则以祀者嗣也,取其兴来继往之义。孙炎曰:“取四时祭祀一讫。”《商书》曰:“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嗣于先王。”是也。周曰年者,取禾一熟也。案《说文》云:“年,谷熟也。从禾千声。《春秋》曰:大有年。”然则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左传》曰:“卜年七百。”是也。唐虞曰载,载,始也。取物终更始。《尧典》曰:“朕在位七十载。”《舜典》曰:“五载一巡守。”是也。○注“取岁星行一次”。○释曰:案《律历志》分二十八宿为十二次,晋灼注《天文志》云:“太岁在四仲则岁行三宿,太岁在四孟、四季则岁行二宿。二八十六,三四十二,而行二十八宿,十二岁而周天。”是岁星年行一次也。 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已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窒,知乙切。塞,先北切。)月阳。○正月为陬,(《离骚》云:“摄提贞於孟陬。”)二月为如,三月为 窉,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国语》云:“至於玄月。”是也。○窉,孚柄切。且,子余切。相,息亮切。)十月为阳,(纯阳用事,嫌於无阳,故以名云。)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皆月之别名,自岁阳至此,其事义皆所未详通者,故阙而不论。○涂音徒。)月名。 [疏]“月在甲”至“月名”。○释曰:此辨以日配月之名也。设若正月得甲则曰毕陬,二月得乙则曰橘如,三月得丙则曰寎,四月得丁则曰圉余,五月得戊则曰厉皋,六月得已则曰毕且,七月得庚则曰窒相,八月得辛则曰塞壮,九月得壬则曰终玄,十月得癸则曰极阳,十一月得甲则曰毕辜,十二月得乙则曰橘涂,周而复始,亦可知也。若《史记•历书》云:“月名毕聚也。”○注“离骚”至“孟陬。○释曰:《离骚》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怀王,为三闾大夫。为大夫靳尚所谮毁见疏,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言已放逐离别,心中愁思,犹陈正道以讽谏君也。其经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彼注云:“言已生得阴阳之正中。”是引之以证正月为陬之义。○注“《国语》”至“是也”。○释曰:此《越语》文也。案彼云:“越王将伐吴,范蠡谏曰:‘王姑待之。’至於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彼注云:“鲁哀公十六年九月也,至十七年三月,越伐吴。”是也。引之以证九月为玄也。○注“纯阴”至“名云”。○释曰:“纯阴用事,嫌於无阳,故以名云“者,以《易》言之,五月一阴生,十月纯坤用事,故云“纯阴用事”也。云嫌者,君子爱阳而恶阴,故以阳名之。无阳而得阳名者,以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十二月之消息,见其用事耳。其实阴阳常有,《诗纬》曰:“阳生酉仲,阴生戌仲。”是十月中兼有阴阳也。四月秀 葽,靡草死,岂无阴乎?明阴阳常兼有也。《诗•小雅》云:“日月阳止。”是也。○注“皆月”至“不论”。○释曰:言正月为陬已下皆月之别名。云“自岁阳至此”者,谓自阏逢以下也。云“其事义皆所未详通者”,案李巡、孙炎虽各有其说,皆构虚不经,疑事无质,故阙而不论。 南风谓之凯风,(《诗》曰:“凯风自南。”)东风谓之谷风,(《诗》云:“习习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诗》云:“北风其凉。”)西风谓之泰风。(《诗》云:“泰风有隧。”)焚轮谓之穨,(暴风从上下。○穨,徒回切。)扶摇谓之猋。(暴风从下上。○猋,必遥切。)风与火为庉,(庉庉,炽盛之貌。○庉,徒衮切。)回风为飘。(旋风也。○飘音瓢。)○日出而风为暴,(《诗》云:“终风且暴。”)风而雨土为霾,(《诗》云:“终风且霾。”○雨音预。)阴而风为曀。(《诗》云:“终风且曀。”○曀,於计切。)天气下地不应曰雺,(言蒙昧。○应音 噟。)地气发天不应曰雾,雾谓之晦。(言晦冥。)螮蝀谓之雩。螮蝀,虹也。(俗名为美人虹,江东呼雩。○螮音帝。蝀,丁孔切。雩,于句切。)蜺为挈贰。(蜺,雌虹也,见《离骚》。挈贰,其别名,见《尸子》。○挈,若结。)弇日为蔽云,(即晕气五彩覆日也。○弇,掩。)疾雷为霆霓,(雷之急击者谓霹雳。○霆,廷。霓,宜。)雨 为霄雪。(《诗》云:“如彼雨雪,先集维 。” ,水雪杂下者,谓之消雪。○ ,醉见切。)暴雨谓之涷,(今江东人呼夏月暴雨为涷雨。《离骚》云:“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是也。○涷音东西之东。)小雨谓之霡霂,(《诗》云:“益之以霡霂。”○霡,墨。霂,木。)久雨谓之淫。(《左传》曰:“天作淫雨。”)淫谓之霖。(雨自三日巳上为霖。)济谓之霁。(今南阳人呼雨止为霁。○济音荠。霁,徂计切。)风雨。 [疏]“南风”至“风雨”。○释曰:此释风雨之名也。《易》曰:“风以动之,雨以润之。”又曰:“润之以风雨。”《洪范》曰:“月之从星则以风雨。”然则风雨相将之物,故比类聚而释之也。○“南风谓之凯风”者,李巡曰:“南风长养万物,万物喜乐,故曰凯风。凯,乐也。”郭氏无说,义或当然。《诗•邶风》云:“凯风自南。”是也。○“东风谓之谷风”者,孙炎曰:“谷之言榖,榖,生也。谷风者,生长之风也。”《诗•邶风》云:“习习谷风。”是也。○“北风谓之凉风”者,北风一名凉风,言北方寒凉之风也。《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诗•邶风》云:“北风其凉。”是也。○“西风谓之泰风”者,孙炎曰:“西风成物,物丰泰也。”《诗•大雅•桑柔》云:“泰风有隧。”是也。○“焚轮谓之颓”者,李巡曰:“焚轮,暴风从上来降谓之颓。颓,下也。”孙炎曰:“回风,从上下曰颓。”郭云:“暴风从上下。”与李同也。《诗•小雅》云:“习习谷风,维风及颓。”是也。○“扶摇谓之猋”者,李巡曰:“扶摇,暴风从下升上,故曰猋。猋,上也。”孙炎曰:“回风从下上曰猋。”郭云:“暴风从下上。”亦用李说。《庄子》说鹏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月令》:“孟春行秋令,则猋风暴雨总至。”是也。○“风与火为庉”者,郭云:“庉庉,炽盛之貌。”言风自火出,火因风炽,而有大风者为庉。○“回风为飘”者,郭云:“旋风也。”李巡曰:“一曰飘风,别二名也。”《诗•蓼莪》云:“飘风发发。”是也。○“日出而风为暴”者,孙炎云:“阴云不兴而大风暴起。”然则为风之暴疾,故《诗•邶风》云:“终风且暴。”毛传云:“暴,疾也。”○“风而雨土为霾”者,孙炎曰:“大风扬尘,土从上下也。”《诗•邶风》云:“终风且霾。”是也。○“阴而风为曀”者,孙炎曰:“云风曀日光。”《诗•邶风》云:“终风且曀。”是也。○“天气下地不应曰雺”者,郭云:“言蒙昧。”《洪范》云:“曰雺。”郑注云:“雺声近蒙。”《诗》:“零雨其蒙。”则雺是天气下降,地气不应而蒙暗也。○“地气发天不应曰雾,雾谓之晦”者,郭云:“言晦冥。”《月令》:“仲冬行夏令,氛雾冥冥。”郑云:“霜露之气散相乱也。”然则地气发而上天不应之,则为氛雾。雾又名晦。《春秋》僖十五年:“已卯,晦震夷伯之庙。”《公羊》、《榖梁》皆云:“晦,冥也。”是矣。○“螮蝀谓之雩。螮蝀,虹也”者,郭云:“俗名美人虹,江东呼雩。”然则螮蝀一名雩,一名虹。《诗•鄘风》云:“螮蝀在东。”《月令》:“季春之月虹始见。”《音义》云:“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蜺。”虹是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虹不见。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螮与蝃音义同。○“蜺为挈贰”者,蜺,雌虹也,一名挈贰。《说文》云:“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也。”郭云“见《离骚》”者,即《天问》云:“曰蜺婴茀,胡为此堂?”及《远游》章云:“雌蜺嬛以曾桡兮。”是也。挈贰,其别名也。文见《尸子》。○“弇日为蔽云”者,郭云:“即晕气五彩覆日也。”然则晕气弇日名蔽云。《周礼•春官》:“眡祲掌十煇之法。”郑司农云:“煇谓日光炁。”是也。○“疾雷为霆霓”者,郭云:“雷之急击者谓霹雳。”案《说文》云:“霆,雷馀声也,铃铃所以捷出万物也。”又云:“震,劈历振物者。”然则疾雷一名霆霓,又名震。《春秋》:“震夷伯之庙谓劈历破之。”是也。霹雳,俗字也。○“雨霓为霄雪”者,霓,水雪杂下也,因名霄雪,霄即消也。《诗•小雅•頍弁》云:“如彼雨雪,先集维霰。”郑笺云:“将大雨雪,始必徵,温雪自上下,遇温气而搏,谓之霰。”案《大戴礼》:曾子云:“阳之专气为霰,阴之专气为雹。盛阳之气在雨水则温暖,为阴气薄而胁之,不相入,则搏为雹也。盛阴之气在雨水则凝滞而为雪,阳气薄而胁之,不相入,则消散而下,因水而为霰。”是霰由阳气所薄而为之。故郑言遇温气而搏也。 与霰音义同。○“暴雨谓之涷”者,暴雨谓骤雨也,一名涷。郭云:“今江东人呼夏月暴雨为涷雨。《离骚》云:‘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是也”者,此《离骚•九歌•大司命》文。案彼云:“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是也。○“小雨谓之霡霂”者,小雨一名霡霂。《小雅•信南山》云:“益之以霡霂。”是也。李巡云:“冰雪俱下。”案此文上有暴雨,下云久雨,於中间无雪事,而云冰雪俱下,妄矣。○“久雨谓之淫”者,淫,过也。久雨过多,害於五稼,故谓之淫。《月令》:“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沈阴,淫雨早降。”谓久雨也。注云“《左传》曰:天作淫雨”者,庄十一年传文也。○“淫谓之霖”者,淫雨又名霖也。郭云“雨自三日已上为霖”者,隐九年《左传》文也。○“济谓之霁”者,济,止也,雨止名霁。郭云:“今南阳人呼雨止为霁。”《书》云:“曰霁。”云“风雨”者,题上事也。 寿星,角、亢也。(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亢音刚。)天根,氐也。(角亢下系於氐,若木之有根。○氐音低。)天驷,房也。(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之天驷。)大辰,房、心、尾也,(龙星明者,以为时候,故曰大辰。)大火谓之大辰。(大火,星也,在中最明,故时候主焉。)析木谓之津,(即汉津也。○析,昔。)箕、斗之间,汉津也。(箕,龙尾。斗,南斗,天汉之津梁。)星纪,斗、牵牛也。(牵牛、斗者,日月五星之所终始,故谓之星纪。)玄枵,虚也。(虚在正北,北方色黑。枵之言耗,耗亦虚意。○枵,许娇切。)颛顼之虚,虚也。(颛顼水德,位在北方。○颛,专。顼,旭。)北陆,虚也。(虚星之名凡四。○虚,墟。)营室谓之定。(定,正也。作宫室皆以营室中为正。○定,多佞切。)娵觜之口,营室、东壁也。(营室、东壁,星四方似口,因名云。○娵,子余切。觜,咨。)降娄,奎、娄也。(奎为沟渎,故名降。○降,户江切。)大梁,昴也。西陆,昴也。(昴,西方之宿,别名旄头。)浊谓之毕,(掩兔之毕,或呼为浊,因星形以名。)咮谓之柳。(咮,朱鸟之口。○咮,猪究切。)柳,鹑火也。(鹑,鸟名。火属南方。)北极谓之北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何鼓谓之牵牛,(今荆楚人呼牵牛星为檐鼓。檐者何也。○何,胡可切。)明星谓之启明。(太白星也。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太白。○启,启。)彗星为欃枪,(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埽彗。○欃,初衔。枪,初庚。)奔星为 彴约。(流星。○彴,蒲握切。约音药。)星名。 [疏]“寿星”至“星名”。○释曰:此别星名也。案《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郑玄注云:“大界则曰九州。诸国之封域,於星亦有分焉。其书亡矣。堪舆虽有郡国所入度,非古数也。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星纪,吴越也。玄枵,齐也。娵訾,卫也。降娄,鲁也。大梁,赵也。实沈,晋也。鹑首,秦也。鹑火,周也。鹑尾,楚也。寿星,郑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又《汉书•律历志》: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宿凡二十八。此经所释次,惟有九宿。惟十七者,以《尔雅》之作释六艺所载者,所不载者,则阙焉。○“寿星,角、亢也”者,言寿星之次值角、亢之宿也。郭云:“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天文志》云:“东宫苍龙,左角,理;右角,将。大角者,天王帝坐廷。亢主宗庙”,是也。○“天根,氐也”者,氐,一名天根。郭云:“角亢下系於氐,若木之有根。”《国语》曰:“天根见而水涸。”是也。○“天驷,房也”者,房一名天驷也。郭云:“龙为天马,故房驷星谓之天驷。”《天文志》曰:“房为天府,曰天驷。”《国语》曰:“月在天驷。”是也。○“大辰,房、心、尾也”者,大辰,房、心、尾之总名也。辰,时也。郭云:“龙星明者,以为时候,故曰大辰。”《春秋》昭十七年,“冬,有星孛於大辰”。是也。○“大火谓之大辰”者,大火,大辰之次名也。李巡云:“大火,苍龙宿心,以候四时。”郭云:“大火,心也。在中最明,故时候主焉。”《左传》曰:“心为大火。”是也。○“析木谓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者,析木之津,箕、斗之次名也。孙炎曰:“析别水木,以箕斗之间,是天汉之津也。”刘炫谓是。天汉即天河也。天河在箕、斗二星之间,箕在东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为隔,隔河须津梁以度,故谓此次为析木之津也。不言析水而言析木者,此次自南而尽北,故依此次而名析木也。郭云:“箕,龙尾;斗,南斗,天汉之津梁。”以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皆西首而东尾。箕在苍龙之末,故云龙尾;斗至南方即见,故云南斗。昭八年《左传》曰:“今在析木之津。”《国语》曰:“日在析木之津。”皆是也。案经典但有析木之津,无析木谓之津。今定本有“谓”字,因注云:“即汉津也”,误矣。○“星纪,斗、牵牛也”者,星纪,斗、牛之次也。郭云:“牵牛、斗者,日月五星之所终始,故谓之星纪。”《左传》曰:“岁在星纪。”是也。○“玄枵,虚也”者,玄枵,虚之次名也。郭云:“虚在正北,北方色黑。枵之言秏,秏亦虚意。”然则以其色黑而虚秏,故名其次曰玄枵。案襄二十八年《左传》云:“春,无冰。梓慎曰:‘今兹宋、郑其饥乎!’岁在星纪而淫於玄枵,以有时菑,阴不堪阳。蛇乘龙;龙,宋、郑之星也。宋郑必饥。玄枵,虚中也。枵,秏名也。土虚而民秏,不饥何为?”颛顼之虚也。郭云:“颛顼水德,位在北方。”然则以北方三次,以玄枵为中,玄枵次有三宿,又虚在其中,以水位在北,颛顼居之,故谓玄枵虚星,为颛顼之虚也。昭十年《左传》云:“郑禆灶言於子产曰:‘今兹岁在颛顼之虚。’”是也。○“北陆,虚也”者,虚星又谓之北陆也。孙炎曰:“陆,中也。北方之宿,虚为中也。”昭四年《左传》云:“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杜注云:“陆,道也。”陆之为中为道皆无正训,各以意耳。要以虚为北方中星宿,是日行之道,故谓之北陆。郭云:“虚星之名凡四”者,玄枵也,虚也,颛顼之虚也,北陆也。○“营室谓之定室”者,营室一名定。郭云:“定,正也。作宫室皆以营室中为正。”《诗•鄘风》云:“定之方中,作于楚宫。”郑笺云:“定星昏中而正,於是可以营制宫室,故谓之营室。”“娵訾之口,营室、东壁也”者,娵訾,室、壁之次也。壁居南则在室东。孙炎曰:“娵訾之叹则口开方,营室、东壁,四方似口,故因名也。”郭云:“营室、东壁,星四方似口,因名云。”由其营室与东壁相成,故得正四方。襄三十年《左传》云:“岁在娵訾之口。”是也。○“降娄,奎、娄也”者,降娄,奎、娄之次名也。孙炎曰:“降,下也。奎为沟渎,故称降也。”郭云“奎为沟渎,故名降”者,《汉书•天文志》云:“奎曰封豨,为沟渎。”是也。案襄三十年《左传》曰:“郑公孙挥与禆灶晨过伯有氏,其门上生莠。子羽曰:‘其莠犹在乎?’於是岁在降娄,降娄中而旦,禆灶指之曰:‘犹可以终岁,岁不及此次也。’已及其亡也,岁在娵觜之口,其明年乃及降娄。”是也。○“大梁,昴也。西陆,昴也”者,大梁,昴之次名也。昴,西方之宿名也,昴又谓之西陆。昭四年《左传》云:“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又十一年传云:“岁及大梁,蔡复楚凶。”是昴星之名凡三。郭云“昴,西方之宿,别名旄头”者,《天文志》云:“昴曰旄头,胡星也。”是矣。○“浊谓之毕”者,毕,西方之宿名,一名浊。郭云:“掩兔之毕,或呼为浊,因星形以名。”《诗•小雅》云:“有捄天毕。”毛传云:“捄,毕貌。毕所以掩兔也。”《特牲馈食礼》曰:“宗人执毕。”郑注云:“毕,状如叉盖,为其似毕星取名焉。”然则掩兔、祭器之毕,俱象毕星为之。但掩兔之毕,施网为异尔。○“咮谓之柳。柳,鹑火也”者,柳,南方之宿名。南方七宿,共为朱鸟之形,柳为朱鸟之口,故名咮。咮即朱鸟之口也。鹑火,柳之次名也。鹑即朱鸟也。火属南方行也,因名其次为鹑火。襄九年《左传》曰:“晋侯问於士弱曰:‘吾闻之:宋灾,於是乎知有天道。何故?’对曰:‘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咮,以出内火。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是也。○“北极谓之北辰”者,极,中也;辰,时也。居天之中,人望之在北,因名北极。斗杓所建,以正四时,故云北辰。《论语》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是也。○“何鼓谓之牵牛”者,李巡云:“何鼓、牵牛皆二十八宿名也。”孙炎曰:“何鼓之旗,十二星,在牵牛北也。或名为何鼓,亦名牵牛。”如此文,则牵牛、何鼓一星也。如李巡、孙炎之意,则二星。今不知其同异也。案《汉书•天文志》:“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左将;右,右将。”亦以牵牛、河鼓为二星。郭云:“今荆楚人呼牵牛星为檐鼓,檐者荷也。”顺经为说,以时验而言也。○“明星谓之启明”者,孙炎曰:“明星,大白也。出东方,高三舍,今曰明星。昏出西方,高三舍,今曰太白。”郭云:“太白星也。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太白。”然则启明是太白矣。《诗•小雅》云:“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长庚不知是何星也。或以星出在东西而异名,或二者别星,未能审也。○“彗星为攙枪”者,彗星一名攙枪。《汉书•天文志》云:“岁星赢而东南,《石氏》见彗星,《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彗,本类星,末类彗,长二丈。赢东北,《石氏》见觉星,《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棓,本类星,末锐,长四尺。缩西南,《石氏》见攙云,如牛,《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枪,左右锐,长数丈。缩西北,《石氏》见枪云,如马,《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攙,本类星,末锐,长数丈。《石氏》攙、枪、棓、彗异状,其殃一也。”郭云:“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埽彗。”《春秋左氏传》:“昭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申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公羊传》:“孛者何?彗星也。”彗谓帚也,言其状似埽帚,光芒孛孛然。妖变之星,非常所有,故言孛,又言彗也。○“奔星为彴约”者,奔星即流星也,一名仢约。“星名”,题上事也。 春祭曰祠,(祠之言食。)夏祭曰礿,(新菜可汋。)秋祭曰尝,(尝新谷。)冬祭曰蒸。(进品物也。)祭天曰燔柴,(既祭,积薪烧之。○燔音烦。)祭地曰瘗薶。(既祭,埋藏之。)祭山曰庪县,(或 庪或县,置之於山。《山海经》曰:“县以吉玉。”是也。○庪,居委反。县,玄。)祭川曰浮沈。(投祭水中,或浮或沈。)祭星曰布,(布散祭於地。)祭风曰磔。(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风。此其象。○磔音责。)是类是 禡,师祭也。(师出征伐,类於上帝,禡於所征之地。○类,类。禡,骂。)既伯既祷,马祭也。(伯,祭马祖也。将用马力,必先祭其先。)禘,大祭也。(五年一大祭。○禘,大计切。)绎,又祭也。(祭之明日,寻绎复祭。)周曰绎,(《春秋经》曰:“壬午犹绎。”)商曰肜,(《书》曰:“高宗肜日。”)夏曰复胙。(未见义所出。○胙音祚。)祭名。 [疏]“春祭”至“祭名”。○释曰:此别四时及三代诸祭名也。“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尝,冬祭曰蒸”者,此四时之祭名也。郭云:“祠之言食。礿,新菜可汋。尝,尝新谷。蒸,进品物也。”此皆周礼也。殷以上则礿、禘、蒸、尝,《王制》文是也。至周公则去夏禘之名,以春禴当之,更名春曰祠。故《禘祫志》云:“《王制》记先王之法度。宗庙之祭,春曰禴,夏曰禘,秋曰尝,冬曰蒸。祫为大祭,於夏,於秋,於冬。周公制礼,乃改夏为禴,禘又为大祭。”《祭义》注云:“周以禘为殷祭,更名春曰祠,是祠、禴、蒸之名,周公制礼之所改也。”若然,《诗•小雅》云:“禴、祠、蒸、尝,于公先王。”此文王之诗,所以已得有制礼所改之名者。然王者因革,与世而迁,事虽制礼大定,要亦所改有渐。《易》曰:“不如西邻之禴祭。”郑注为夏祭之名。则文王时已改言周公者,据制礼大定言之耳。○“祭天曰燔柴”者,祭天名燔柴。《祭法》云:“燔柴於泰坛,祭天也。”郭云:“既祭,积薪烧之。”《大宗伯》云:“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师、雨师。”郑云:“禋之言烟。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槱,积也。《诗》曰:‘芃芃棫朴,薪之槱之。’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然则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於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祭地曰瘗薶”者,祭地名瘗薶。《祭法》云:“瘗埋於泰圻,祭地也。”然则祭神州地祇於北郊,瘗缯埋牲,因名祭地曰瘗薶。李巡曰:“祭地,以玉埋地中曰瘗薶。”孙炎曰:“瘗者翳也。既祭,翳藏地中。”○“祭山曰庪县”者,庪县,祭山之名也。庪谓埋藏之。《大宗伯》云:“以貍沈祭山林川泽。”郑注云:“祭山林曰埋。”是也。县谓县其牲币於山林中,因名祭山曰庪县。郭云:“或庪或县,置之於山。”是也。又云“《山海经》曰:‘县以吉玉’是也”者,案《中山经》云:“历儿冢也。其祠祀毛大牢之具,县以吉玉。”彼注云:“县,祭山之名。”是也。○“祭川曰浮沈”者,浮沈,祭川之名也。郭云:“投祭水中,或浮或沈。”《大宗伯》云:“以貍沈祭山林川泽。”郑注云:“祭川泽曰沈,顺其性之含藏。”是也。○“祭星曰布”者,李巡曰:“祭星者以祭布露地,故曰布。”孙炎曰:“既祭,布散於地,似星布列也。”郭云:“布散祭於地。”○“祭风曰磔”者,磔谓披磔牲体,象风之散物,因名云。郭云:“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风。此其象。”○“是类是禡,师祭也”者,“是类是禡”,《诗•大雅•皇矣》篇文也;“师祭也”,作者所以解诗也,言用师出征之祭名也。郭云“师出征伐,类於上帝,禡於所征之地”者,《王制》云:“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禡於所征之地。”是也。言类乎上帝,则类祭,祭天也。祭天而谓之类者,《尚书》夏侯欧阳说,以事类祭之,在南方,就南郊祭之。《春官•肆师》注云:“类礼,依郊祀而为之。”是用《尚书》说为义也。 禡之所祭,其神不明。《肆师》云:“凡四时之大田猎,祭表貉,则为位。”注云:“貉,师祭也。於立表处为师祭,祭造军法者,祷气势之增倍也。其神盖蚩尢,或曰黄帝。”又《甸祝》“掌四时之田,表貉之祝号”。杜子春云:“貉,兵祭也。田以讲武治兵,故有兵祭。习兵之礼,故貉祭祷气势之十百而多获。”由此二注言之,则禡祭造兵为军法者,为表以祭之。禡,《周礼》作貉,貉又或为貊字,古今之异也。貉之言百,祭祀此神,求获百倍。○“既伯既祷,马祭也”者,“既伯既祷”,《诗•小雅•吉日》篇文也;“马祭也”,作者所以释诗也。毛传云:“伯,马祖也。重物慎微,将用马力,必先为之祷其祖。祷,祷获也。”郭云“伯,祭马祖也。将用马力,必先祭其先”。知伯是祭马祖者,为马而祭,故知马祖谓之伯者,伯,长也。马祖始是长也。郑注《周礼》云:“马祖,天驷房也。”彼注云:“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之天驷。”马,国之大用,王者重之,故《夏官•校人》:“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注云:“马祖,天驷。”上文云天驷。“先牧,始养马者。”“马社,始乘马者。”“马步,神为灾害马者。”既四时各有所为祭之,马祖祭之在春,其常也,而将用马力,则又用彼礼以祷之。○“禘,大祭也”者,经传之文称 禘非一,其义各殊。《论语》云“禘自既灌”及《春秋》“禘于太庙”,谓宗庙之祭也。《丧服小记》云“王者禘其所自出也”及《大传》云“礼,不王不禘”,谓祭感生之帝於南郊也。《祭法》云:“周人禘喾而郊稷。”谓祭昊天於圜丘也。以此比馀处为大祭总得称禘。宗庙谓之禘者,禘,谛也,言使昭穆之次审谛而不乱也。祭天谓之禘者,亦言使典礼审谛也。郭云“五年一大祭”者,出《礼纬》文。知非祭天之禘者,以此文下云:“绎,又祭也。”为宗庙之祭,知此亦宗庙之祭者。○“绎,又祭也”者,又,复也;绎,复祭之名也。郭云:“祭之明日,寻绎复祭。”《公羊传》云:“绎者何?祭之明日也。”《榖梁传》云:“绎者,祭之旦日之享宾也。”天子诸侯谓之为绎,少牢馈食大夫之礼也。谓之宾尸,与祭同日。若然,是亦与宾尸事不同矣。而《诗•颂•丝衣》序云:“绎宾尸者,绎祭之礼,主为宾事此尸。但天子诸侯礼大,异日为之,别为立名,谓之为绎,言其寻绎昨日。卿大夫礼小,同日为之,不别立名,直指其事谓之宾尸耳。”此序言绎者,是此祭之名,宾尸是其祭之事,故特详其文也。然又祭之名,三代各异。周名绎,商名肜,夏名复胙。郭云:“《春秋》经曰:壬午犹绎”者,宣八年经文也。又云“《书》曰:高宗肜日”,《商书》篇也。孙炎云:“肜日,相寻不绝之意也。”“曰复胙”者,郭云:“未见义所出。”以夏之典训无言复胙名者,是未见义所出也。《诗》传及《诗》笺亦无此一句,说者云,胙是祭肉也,以祭之旦日,复陈其祭肉以宾尸也。未知然不。“祭名”者,以题上事也。 春猎为蒐,(搜索取不任者。○蒐音搜。)夏猎为苗,(为苗稼除害。)秋猎为狝,(顺杀气也。○狝,息浅切。)冬猎为狩。(得兽取之无所择。○狩,羊又反。)宵田为獠,(《管子》曰:“獠猎毕弋。”今江东亦呼猎为獠,音辽。或曰即今夜猎载炉照也。)火田为狩。(放火烧草猎,亦为狩。)乃立冢土,戎丑攸行。(冢土,大社。戎丑,大众。)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後出谓之宜。(有事祭也。《周官》所谓“宜乎社”。)振旅阗阗。(振旅,整众。阗阗,群行声。○阗音田。)出为治兵,尚威武也。(幼贱在前,贵勇力。)入为振旅,反尊卑也。(尊老在前,复常仪也。)讲武。 [疏]“春猎”至“讲武”。○释曰:此说田猎习武之事也。云“春猎为蒐,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者,此四时田猎之名也。郭云:“蒐,搜索取不任者。苗,为苗稼除害。狝,顺杀气也。狩,得兽取之无所择。”隐五年《左传》文与此同。杜注云:“蒐索择取不孕者。苗,为苗除害也。狝,杀也,以杀为名,顺秋气也。狩,围守也,冬物毕成,获则取之,无所择也。”《周礼•大司马职》:中春,教振旅,遂以 狝田。中夏,教茇舍,遂以苗田。中秋,教治兵,遂以狝田。中冬,教大阅,遂以狩田。其名亦与此同。郑玄解苗田与此小异。言择取不孕任者,若治苗去不秀实者,孙炎亦然。桓四年《公羊传》曰:“春曰苗,秋曰蒐,冬曰狩。”三名既与《礼》异,又复夏时不田。《榖梁传》曰:“四时之田,皆为宗庙之事也。春曰田、夏曰苗、秋曰蒐、冬曰狩。”皆与《礼》异者,良由微言既绝,曲辨妄生。左丘明亲受圣师,《尔雅》者或云子夏所作,故二者与《礼》合。汉代古学不行,明帝集诸学士作《白虎通义》,因《榖梁》之文为之,其说曰:“王者诸侯所以田猎何?为苗除害,上以共宗庙,下以简集士众也。春谓之田何?春岁之本,举本名而言之也。夏谓之苗何?择去怀任者也。秋谓之蒐何?蒐索肥者也。冬谓之狩何?守地而取之也。四时之田总名为田何?为田除害也。”案苗非怀任之名,何云“择去怀任”?秋兽尽皆不瘦,何云“蒐索取肥”?虽名《通义》,义不通也。故先儒皆依《周礼》、《左传》、《尔雅》之文而为之说,其名亦有意焉。虽复春猎,获则取之,不能择取不孕。夏猎所取无多,不能为苗除害。为因时异而变文耳。谓之猎者,蔡邕《月令章句》云:“猎者,捷取之名也。”○“宵田为獠”者,宵,夜也。夜猎名獠。郭云:“《管子》曰:獠猎毕弋”者,案《管子•四称》篇:“管仲对桓公曰:昔者无道之君,诛其良臣,敖其妇女,獠猎毕弋,暴遇诸父者。”是也。又云:“今江东亦呼猎为獠”者,以时验而言也。“或曰即今夜猎载炉照也”者,亦得为一义,故复引之。○“火田为狩”者,郭云:“放火烧草猎,故为狩。”言与冬猎同名,故云亦也。李巡、孙炎皆云:“放火烧草,守其下风。”《周礼•罗氏》“蜡则作罗襦”。郑云:“襦,细密之罗。此时蛰者毕矣,可以罗罔围取禽也。今俗放火张罗,其遗教。”《礼记•王制》云:“昆虫未蛰,不以火田。”则是己蛰,得火田也。○“乃立冢土,戎丑攸行”者,此《诗•大雅•绵》篇文也。郭云:“冢土,大社。戎丑,大众。”《郊特牲》云:“社所以神地之道也。”《礼运》云:“命降於社之谓 殽地。”是社为土之神也。冢诂为大,土为社主,故知“冢土、大社”也。《释诂》云:“戎,大也。丑,众也。”故云“戎丑,大众”也。○“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後出谓之宜”者,此作者既引《诗》文於上,然後为此辞以释之也。孙炎曰:“大事,兵也。有事,祭也。宜,求见使 祐也。”此文本解“戎丑攸行”之意,言国家起发军旅之大事,以兴动其大众,必先有祭祀於此社,而後出行,其祭之名谓之为宜。以师行必须宜祭以告社,故言“戎丑攸行”也。成十三年《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故兵为大事也。《春秋》昭十五年:“有事於武宫。”《杂记》云:“有事於上帝。”皆是祭事,故谓祭为有事。以兵凶战危,虑有负败,祭之以求其福宜,故谓之宜。《王制》云:“天子将出,宜乎社。”是也。郭云“《周官》所谓‘宜乎社’”者,《春官•大祝职》云:“出师宜于社,造于祖。”是也。○“振旅阗阗”者,此《诗•小雅•采芑》篇文也。郑笺云:“至战止将归,又振旅伐鼓阗阗然。振犹止也;旅,众也。”郭云:“振旅,整众。阗阗,群行声也。”“出为治兵,尚威武也。入为振旅,反尊卑也”者,此亦作者释上《诗》文也。古者春教振旅,秋教治兵,以戎是大事,又三年一教。隐五年《左传》曰:“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是也。征伐之时,出军至对陈,用治兵礼;战止至还归,用振旅法。名异而礼同也。以此出当用之,故以 修治兵事为名;入则休息,故以整众为名。其治兵振旅之名,《周礼》、《左传》、《榖梁》与此皆同,惟《公羊》以治兵为祠兵。其礼:治兵则幼贱在前,振旅则尊老在前。郭云:“幼贱在前,贵勇力也。尊老在前,复常仪也。”“讲武”者,题上事也,言皆所以讲习武事也。 素锦绸杠,(以白地锦韬旗之竿。○杠为江。)纁帛縿,(纁,帛绛也。縿,旒所著。○纁音勋。縿音衫。)素升龙于縿,(画白龙於縿,令上向。)练旒九,(练,绛练也。)饰以组,(用綦组饰旒之边。)维以缕。(用朱缕维连持之,不欲令曳地。《周礼》曰:“六人维王之大常。”是也。)缁广充幅长寻曰旐,(帛全幅长八尺。○广,上旷,长,直亮。)继旐曰旆,(帛续 旐末,为燕尾者。义见《诗》。○旐音兆。)注旄首曰旌,(载旄於竿头,如今之幢,亦有旒。)有铃曰旂,(县铃於竿头,画蛟龙於旒。)错革鸟曰旟,(此谓合剥鸟皮毛置之竿头。即《礼记》云载鸿及鸣鸢。○旟,馀。)因章曰旃。(以帛练为旒,因其文章,不复画之。《周礼》云:“通帛为旃。”)旌旂。 [疏]“素锦”至“旌旂”。○释曰:此别旌旂之异名也。“素锦绸杠”者,自此至“维以缕”,说旂之制也。绸,韬也,杠,竿也。先以白地锦韬旂之竿,《礼记》所谓绸练设旐夏也,则以纁帛著於素锦名縿,縿即众旒所著者。升,上也。又画白龙於縿,令上向。又练绛帛为旒九以著於縿。饰旒之边,用綦组;维持其旒,使不曳地,以朱缕。《诗•鄘风》云:“素丝纰之。”郑笺云:“素丝者,以为缕以缝纰旌旗之旒 縿,或以维持之是也。”郭云:“《周礼》曰:六人维王之大常”者,《夏官•节服氏职》文。後郑注云:“维之以缕,王旌十二旒,两两以缕缀连,旁三人持之。礼:天子旌曳地。郑司农云:维持之。”是也。《广雅》云:“天子杠高九仞,诸侯七仞,大夫五仞。天子十二斿,至地;诸侯九斿,至轸;卿大夫七斿,至轵;士三斿,至肩。”○“辎广充幅长寻曰旐”者,缁,黑色也,以黑色之帛,广全幅,长八尺,属於杠,名旐。又以帛继续旐末为燕尾者,名旆。郭云“义见《诗》”者,《小雅•六月》云:“白旆央央。”是也。○“注旄首曰旌”者,李巡曰:“旄牛尾著竿首。”孙炎曰:“析五采羽注旄上也,其下亦有旒縿。”郭云:“载旄於竿头,如今之幢,亦有旒。”如是则竿之首有毛有羽也。故《周礼•序官》“夏采”注云:“夏采,夏翟羽色。《禹贡》徐州贡夏翟之羽,有虞氏以为绥。後世或无,故染鸟羽象而用之,谓之夏采。”其职注云:“绥以毛牛尾为之,绥於幢上,所谓注旄於竿首者也。”○“有铃曰旂”者,郭云:“县铃於竿头,画交龙於旒。”《司常》云:“交龙为旂。”又曰:“诸侯建旂。”然则旂者画二龙於上,一升一降相交。又县铃於竿,是诸侯之所建也。《诗•小雅》云:“旂旐央央。”是也。○“错革鸟曰旟”者,孙炎云:“错,置也。革,急也。画急疾之鸟於縿也。”郑志答张逸亦云:“画急疾之鸟隼。”以《司常》云:“鸟隼为旟。”《诗•小雅》云:“织文鸟章”也。郭云“此谓合剥鸟皮毛置之竿头”者,意与孙、郑少异。云“即《礼记》云载鸿及鸣鸢”者,案《曲礼》云:“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摯兽,则载貔貅。”郑注云:“载谓举於旌首,以警众也。礼:君行师从,卿行旅从。前驱举此,则士众知,所有所举,各以其类象。青,青雀水鸟。鸢鸣则将风。鸿取飞有行列也。士师谓兵众,虎取其有威勇也。貔貅亦摯兽也。”○“因章曰旃”者,孙炎曰:“因其缯色以为旗章,不画之。”是也。《司常》云:“通帛为旃。”郑注云:“通帛谓大赤,从周正色,而饰。”郭云“以帛练为旒,因其文章,不复画之。《周礼》云:通帛为旃”者,以因其文章,与《周礼》通用绛帛,随义立名,其实一也,故引为证。○“旌旂”者,九旗之名虽异,旌旂为之总称,故以此题之。案祭名、讲武、旌旂,俱非天类,而亦在此者,以皆王者大事。又祭名则天曰燔柴,讲武则类於上帝,旌旂则日月为常。他篇不可摄,故系之《释天》也。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com 卷十•释地第九 [疏]“释地第九”。○释曰:案《说文》云:“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白虎通》云:“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佼易、变化,含吐应节也。”《释名》云:“地,底也。其体在底下,载万物也。”《礼统》云:“地,施也,谛也。应变施化,审谛不误也。”此篇释地之所载四方、中国州、府、陵、薮之异,故曰“释地”。 两河间曰冀州,(自东河至西河。)河南曰豫州,(自南河至汉。)河西曰雝州,(自西河至黑水。○雝,於用反。)汉南曰荆州,(自汉南至衡山之阳。)江南曰杨州,(自江南至海。)济、河间曰衮州,(自河东至济。)济东曰徐州,(自济东至海。○济,子礼切。)燕曰幽州,(自易水至北狄。)齐曰营州。(自岱东至海,此盖殷制。)九州。 [疏]“两河”至“九州”。○释曰:此释九州之名及其界域也。○“两河间曰冀州”。注“自东河至西河”。○释曰:《周礼•职方氏》云:“河内曰冀州。”《禹贡》不说境界。孔安国云:此州帝都,不说境界,以馀州所至,即可知。以其《禹贡》“衮州”云济、河,自东河以东也;“豫州”云荆、河,自南河以南也;“雍州”云西河,自西河以西也。明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是冀州之境也。言东河、西河、南河者,皆据帝都冀州而言也。案,《禹贡》导河自积石、龙门,南流谓之西河。至于华阴,折而东,经底柱、孟津、过洛汭,皆东流,谓之南河。至于大伾,折而北流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谓之东河。此惟云两河者,从可知。李巡曰:“两河间其气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近也。”○“河南曰豫州”。注“自南河至汉”。○释曰:《职方》与此同。《禹贡》云:“荆、河惟豫州。”孔安国云:“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以其荆山在荆州,汉水所经,故文不同,其实一也。李巡云:“河南其气著密,厥性安舒。故曰豫。豫,舒也。”○“河西曰雝州”。注“自西河至黑水”。○释曰:《周礼》“正西曰雍州”。《禹贡》云:“黑水、西河惟雍州。”孔安国云:“西距黑水,东据河。”案,郦元《水经》黑水出张掖鸡山,南流至 燉煌,过三危山南流入於南海。然则雍州之境,东据龙门、河西距此黑水也。李巡云:“河西其气蔽壅,厥性急凶,故曰雍。雍,壅也。”兼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阳所不及,阴壅也。○“汉南曰荆州”。注“自汉南至衡山之阳”。○释曰:《周礼》“正南曰荆州”。《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孔安国云:“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言北据荆山,则至汉水也。李巡曰:“汉南其气燥,刚禀性强梁,故曰荆。荆,强也。”《释名》以为取荆山之名。荆,警也。南蛮数为寇逆,常警备也。○“江南曰杨州”。注“自江南至海”。○释曰:《周礼》“东南曰杨州”。《禹贡》:“淮、海惟杨州。”孔安国云:“北据淮,南距海。”然则杨州之境,跨江北至淮。此云江南者,举远大而言也。李巡曰:“江南其气躁劲,厥性轻杨。”《太康地记》云:“以杨州渐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故取名焉。”○“济、河间曰衮州”。注“自河至济”。○释曰:《周礼》“河东曰衮州。”《禹贡》:“济、河惟衮州。”孔安国云:“东南据济,西北距河。”孔《传》凡云“据”者,谓跨之也。距,至也。济、河之间相去路近,衮州之境,跨济而过,东南越济水,西北至东河也。李巡云:“济、河间其气专质,厥性信谦,故曰衮。衮,信也。”《释名》以为取衮水之义。○“济东曰徐州”。注“自济东至海”。○释曰:《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孔《传》云:“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此云“自济东”,则是西至济也。李巡曰:“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周合其地於青州。○“燕曰幽州”。注“自易水至北狄”。○释曰:《周礼》“东北曰幽州”。李巡曰:“燕其气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幽,要也。”《禹贡》其地合於冀州。《地理志》云:“涿郡故安县阎乡,易水所出,东至范阳入濡也。”从此易水至於北狄幽州之境也。○“齐曰营州”。注“自岱东至海,此盖殷制”。○释曰:《周礼》“正东曰青州”。《禹贡》:“海、岱惟青州。”孔《传》云:“东北据海,西南距岱。”然则此营州则青州之地也。《博物志》云:“营与青同海,东有青丘,齐有营丘,岂是名乎?”《太康地记》云:“东方少阳,其色青,其气清,岁之首,事之始,故以青为名焉。”云“此盖殷制”者,以此文上与《禹贡》不同,下与《周礼》又异,禹别九州有青、徐、梁,而无幽、并、营,是夏制也。《周礼》,周公所作,有青、幽、并,而无徐、梁、营,是周制也。此有徐、幽、营,而无青、梁、并,疑是殷制也。以无正文,故云盖也。此上释九州之名,故题云“九州”也。 鲁有大野。(今高平钜野县东北大泽是也。) [疏]“鲁有大野”。○释曰:此下至“周有焦护”,释十薮之名也。《禹贡》徐州云:“大野既猪。”《地理志》云:大野泽在山阳钜野县北。钜,即大也。由其旁有大泽,故县以钜野为名。哀十四年《左传》云:“西狩於大野。”以其泽在曲阜西,故云“西狩”也。郭云:“今高平钜野县”者,东晋时,钜野属高平郡,故与《志》不同。凡注言“今”者,皆谓东晋时也。 晋有大陆。(今钜鹿北广河泽是也。) [疏]“晋有大陆”。注“今钜鹿北广河泽是也”。○释曰:孙炎曰:“广河犹大陆。以地名言之,近为是也。”《禹贡》冀州云“大陆既作”是也。案,定元年《左传》晋魏献子“田於大陆,焚焉,还,卒於甯”。杜预注:“嫌钜鹿绝远,疑此田在汲郡吴泽。”甯,今修武县,近吴泽。计此二泽相去甚远,亦得言大陆者,以其广平曰陆。但广而平者则名大陆,故异所而同名也。泽虽卑下,旁带广平之地,故统名焉。 秦有杨陓。(今在扶风汧县西。○陓,於于反。) [疏]“秦有杨陓”。注“今在扶风汧县西”。○释曰:《周礼》冀州云:“其泽薮曰阳陓。”郑注云:“所在未闻。”又雍州云:“其泽薮曰弦蒲。”郑注云:“在汧。”案《地理志》汧吴山在西,古文以为汧山。北有蒲谷乡弦中谷,雍州薮。今注亦云“在汧”。然则《周礼》弦蒲即此杨陓也。 宋有孟诸。(今在梁国雎阳县东北。) [疏]“宋有孟诸”。注“今在梁国雎阳县东北”。○释曰:《周礼》青州,“其泽薮曰望诸”。郑注云:“望诸,明都也。在雎阳。”《禹贡》豫州云:“导荷泽,被孟猪。”《左传》亦作“孟诸”。文不同者,声转字异,正是一地也。 楚有云梦。(今南郡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 [疏]“楚有云梦”。注“今南”至“湖是也”。○释曰:《周礼》荆州云:“其泽薮曰云。”郑注云:“云在华容。”《禹贡》云:“云土、梦作 乂。”昭三年《左传》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又定四年“楚子涉雎,济江,入于云中”。杜预云:“南郡枝江县西有云梦城,江夏安陆县东南亦有梦城,或曰南郡华容县东南有巴丘湖,江南之梦也。”云梦一泽而每处有名者,司马相如《子虚赋》云:“云梦者,方九百里。”则此泽跨江南北,亦得单称云,单称梦。即梦也。 吴越之间有具区。(今吴县南太湖,即震泽是也。) [疏]“吴越之间”。注“今吴”至“泽是也”。○释曰:《周礼》杨州云:“其泽薮曰具区。”郑注云:“在吴南。”《地理志》云:“会稽吴县,故周泰伯所封国也。”具区在西,古文以为震泽。《禹贡》杨州云:“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是也。 齐有海隅。(海滨广斥。) [疏]“齐有海隅”。注“海滨广斥”。○释曰:此营州薮也。云“海滨广斥”,《禹贡》文也。孔《传》云:“滨,涯也。”言复其斥卤。”案《说文》云:“卤,咸地也。”“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海畔迥阔地皆斥卤,故云广斥也。 燕有昭余祁。(今太原邬陵县北九泽是也。) [疏]“燕有昭余祁”。注“今太”至“泽是也”。○释曰:《周礼》并州“其泽薮曰昭馀祁”。郑注云:“在邬。”《地理志》云:“邬,九泽在北,是为昭余祁,并州薮。”是也。 郑有圃田。(今荧阳中牟县西圃田泽是也。) [疏]“郑有圃田”。注“今荧阳”至“田泽是也”。○释曰:《周礼》豫州云:“其泽薮曰圃田。”郑注云:“在中牟。”《地理志》云:“中牟,圃田泽在西,豫州薮。”僖三十三年《左传》云:“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又《诗•车攻》云:“东有甫草。”郑玄以为“甫田之草”,皆谓此也。 周有焦护。(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 [疏]“周有焦护”。注“今扶风”至“中是也”。○释曰:孙炎云:“周,岐周也。”《诗•六月》云:“玁狁匪茹,整居焦獲。”是也。时人谓之瓠中也。 十薮。 [疏]“十薮”。○释曰:此题上事也。《说文》云:“大泽也。”《风俗通》云:“薮,厚也。有草木鱼鳖所以厚养人也。” 东陵,阠。南陵,息慎。西陵,威夷。中陵,朱滕。北陵,西隃,雁门是也。(即雁门山也。○阠,音信。) [疏]“东陵”至“是也”。○释曰:此五方之陵名也。其义及所在未详。云“雁门是也”者,此指解北陵也,即雁门山是也。 陵莫大於加陵,(今所在未闻。) [疏]“陵莫大於加陵”。○释曰:莫,无也。陵,大阜也。言“陵无大於加陵”者,谓加陵最大也。今所在未闻。 梁莫大於湨梁,(湨,水名。梁,堤也。○湨,古壁切。) [疏]“梁莫大於湨梁”。注“湨,水名。梁,堤也”。释曰:《释宫》云:“堤谓之梁。”《诗》传云:“石绝水曰梁。”然则以土石为堤障绝水者名梁。虽所在皆有,而无大於湨水之旁者。杜预云:“湨水出河内轵县东,南至温入河。”《春秋》襄十六年公会晋侯以下于湨梁是也。 坟莫大於河坟。 [疏]“坟莫大於河坟”。○释曰:坟,大防。亦谓堤。虽水所皆有,而河坟最大也。 八陵。 [疏]“八陵”。○释曰:此亦题上事也。大阜曰陵。湨梁、河坟虽非大阜,以其绝大若陵,故通谓之八陵也。 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医无闾,山名。今在辽东。珣玗琪,玉属。○珣,笋。玗,于。)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会稽,山名。今在山阴县南。竹箭,筱也。○会,古外反。稽,古兮反。)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犀牛皮角、象牙骨。)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黄金、礝石之属。)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霍山,今在平阳永安县东北。珠,如今杂珠而精好。)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璆琳,美玉名。琅玕,状似珠也。《山海经》曰:昆仑山有琅玕树。○仑,路昆切。虚,音墟。)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幽都,山名。谓多野牛筋角。)东北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虎豹之属,皮有缛采者。○斥,音尺。)中有岱岳,与其五谷鱼盐生焉。(言泰山有鱼盐之饶。)九府。 [疏]“东方”至“生焉”。○释曰:此释八方、中国名山所产之物也。○注“医无”至“玉属”。○释曰:案《地理志》辽东郡无虑县,应劭曰:“虑,音闾。”颜师古曰:“即所谓医巫闾。”是县因山为名,故为山名,今在辽东。《周礼》幽州镇也。云:“珣玗琪,玉属”者,《说文》云:“珣,《周书》所谓‘夷玉’也。”“玗,石之似玉者。”琪,玉也。皆玉之类也,故云“玉属”。○注“会稽”至“县也”。○释曰:《周礼》杨州云:“其山镇曰会稽。”郑注云:“在山阴。”《地理志》会稽郡山阴县云“会稽在南,上有禹冢、禹井”,故云山名,今在山阴县南也。云“竹箭,筱也”者,《禹贡》杨州云:“篠蕩既敷。”《释草》云:“篠,竹箭也。”郭云:“别二名。”则竹箭一名篠,是竹之小者,可以为箭 干者也。○“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释曰:郭氏不注梁山所在,犀、象,二兽;皮角、牙骨,材之美者也。○注“黄金礝石之属”。○释曰:经惟言金,知黄金者,以三品之中黄金为上,此言美者,故知黄金。礝石,石之次玉者。《玉藻》云:“士佩礝玟而縕组绶”是也。其类非一,故云“之属”。○注“霍山”至“精好”。○释曰:《周礼》冀州:“其山镇曰霍山。”郑云:“在彘。”案《地理志》河南郡彘县云:“霍大山在东冀州山,周厉王所奔。”应劭曰:“顺帝改曰永安。”然则东晋时属平阳郡,而县名永安,故云“今在平阳永安县”也。云“珠,如今杂珠而精好”者,郭氏时验为然也。○注“璆琳”至“玕树”。○释曰:璆与球同。《说文》云:“璆,玉磬也。”琳,美玉名。《书》云:“戛击鸣球。”美玉可以为磬,故皆云“美玉”也。云“《山海经》曰”者,案《海内西经》云:“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其上有三头人、琅玕树。注云“琅 玕子似珠”,是也。○注“幽都”至“筋角”。○释曰:《山海经》云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是也。○“东北”至“皮焉”。○释曰:斥山,山名也。文皮,虎豹之属。其皮毛有文采、细缛,故谓之文皮焉。○“中有”至“生焉”。○释曰:岱岳,泰山也。此言中国也。五谷:黍、稷、麻、麦、豆也。泰山东近海。《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 絺,海物惟错”,言其饶多,非一种。故注云“言泰山有鱼盐之饶”也。○“九府”。○释曰:此亦题上事也。府,聚也,财物之所聚也。言此八方及中,皆美物之所聚,故题云“九府”也。 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状似牛脾,鳞细,紫黑色。一眼,两片相合乃得行。今水中所在有之。江东又呼为王馀鱼。○鲽,音蝶。)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似凫,青赤色。一目一翼,相得乃飞。)西方有比肩兽焉,与邛邛岠虚比,为邛邛岠虚齧甘草,即有难,邛邛岠虚负而走,其名谓之蹷。(《吕氏春秋》曰:“北方有兽,其名为蹷。鼠前而兔後,趋则顿,走则颠。”然则邛邛 岠虚亦宜鼠後而兔前,前高不得取甘草,故须蹷食之。今雁门广武县夏屋山中有兽,形如兔而大,相负共行,土俗名之为蹷鼠,音厥。○邛,巨凶。岠,巨。齧,五结。难,乃旦反。)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此即半体之人,各有一目、一鼻、一孔、一臂、一脚,亦犹鱼鸟之相合,更望备惊急。○迭,徙结切。)中有枳首蛇焉。(岐头蛇也。或曰:今江东呼两头蛇为越王约发,亦名弩弦。○枳,居是切。)此四方中国之异气也。五方。 [疏]“东方”至“气也”。○释曰:此释五方异气而产非常之物也。云“东方有比目鱼焉”者,言东方水中有鱼,其形状似牛脾,鳞细,紫黑色,一眼、两片相合、两目相比乃得行。故曰“比目鱼”。云“不比不行”者,比,合也。言一片不能行,须两片相合乃行。故云“不比不行”也。云“其名谓之鲽”者,言鲽为此鱼之名也。一名比目鱼,一名鲽。郭云:“江东又呼为王馀鱼。”○注“似凫”至“乃飞”。○释曰:案《山海经》云:崇五山有鸟,“状如凫,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郭云:“比翼鸟也,色青赤,不比不能飞。”《尔雅》作“鹣鹣”者,正谓此也。○“西方”至“之蹷”。○释曰:云“西方有比肩兽焉”者,此谓蹷也。与邛邛岠虚相比,蹷则肩痹不能走,而能取甘草。邛邛岠虚则前高不得取甘草,而善走。《穆天子传》曰“邛邛岠虚走百里”是也。故各以其能而济所不能,蹷常为邛邛 岠虚齧甘美之草,仰而食之。即有急难,邛邛岠虚则背负而走者,其名谓之蹷也。○注“《吕氏》”至“音厥”。○释曰:云《吕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也。云“曰北方有兽”至“则颠”者,《大慎览•顺说》篇之文也,引之乃以证邛邛 岠虚之形也。然则以下郭氏注云“今雁门广武县”云云者,自验知之也。○注“北方”至“迭望”。○释曰:此即半体人也。两半相比,乃得为人动作及御非常。以肩在上而显,故谓之比肩民焉。迭,更也。谓一体取食,则一体瞻望,所以备惊急也。故云“迭食而迭望”。○注“中有枳首蛇焉”。○释曰:枳,岐也。此即两头蛇也,江东呼越王约发,言是越王约发所变也。亦名弩弦,即以形相似而名之也。○注“五方”。○释曰:亦题上事也。言是五方风气殊异而生此怪物也。 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邑,国都也。假令百里之国,五十里之界,界各十里也。○垌,古营切。)下湿曰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可食者曰原,(可种 谷给食。)陂者曰阪,(陂陀不平。)下者曰隰。(《公羊传》曰:“下平曰隰。”)田一岁曰菑,(今江东呼初耕地反草为菑。)二岁曰新田,(《诗》曰:“于彼新田。”)三岁曰畬。(《易》曰:“不菑,畬。”○畬,音于。)野。 [疏]“邑外”至“曰畬”。○释曰:此释郊野之地远近高下不同之名也。云“邑外谓之郊”者,邑,国都也。谓国都城之外名郊也。云“郊外谓之牧”者,言可放牧也。《书•牧誓》云:“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是也。云“牧外谓之野”者,言牧外之地名野。《诗》传云:“郊外曰野”者,以细别言之,则郊外之地名牧,牧外之地名野;若大判而言,则野者郊外通名。故《周礼》六遂在远郊之外。《遂人》职云“凡治野田”,是其郊外之地总称野也。云“野外谓之林”者,言野外之地名林,以其去都邑远,薪采者少,其地可长平林,因名云也。云“林外谓之坰”者,言林外之地,最为远野,名坰。《鲁颂》云:“駉駉牡马,在坰之野。”毛传云“坰,远野”是也。○注“邑国”至“里也”。○释曰:云“邑,国都也”者,案《周礼》四县为都,四井为邑。《春秋》庄二十八年《左氏传》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然则邑与都异。此为一者,彼对文之例耳。但都者聚居之处,故《诗•小雅》云:“彼都人士。”《说文》云:“邑,国也。”是天子诸侯所居国城,或谓之邑,或谓之都。故以国都解邑也。云“假令百里之国,五十里之界,界各十里也”者,以其百里之国,国都在中。去境五十里,每十里而异其名,则 坰为边畔,去国最远。故毛传以为远野也。此“假令”者,据小国言之。郊为远郊,牧、野、林、坰,自郊外为差耳。然则郊之远近,计国境之广狭以为差也。《聘礼》云:宾“及郊”。注云:“郊,远郊。周制,天子畿内千里,远郊百里,以此差之,远郊,上公五十里,侯四十里,伯三十里,子二十里,男十里也。近郊各半之。是郑之所约也。是以《司马法》云:“王国百里为远郊。”又此经从邑之外止有五名,明当每皆百里,故知远郊百里也。知近郊半之者,《书》序云:“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於时周都王城而谓成周为东郊,则成周在其郊也,於汉王城为河南,成周为洛阳,相去不容百里,则所言郊者谓近郊。故郑注云:“天子近郊五十里。”今河南、洛阳相去则然。是郑以河南、洛阳约近郊之里数也。《周礼》杜子春注云:“五十里为近郊。”《白虎通》亦云:“近郊五十里,远郊百里。”是儒者相传为然也。○“下湿曰隰”者,谓地形痹下而水湿者。李巡曰:“下湿,谓土地窊下常沮洳,名为隰也。”云“大野曰平”者,大野之泽一名平,鲁有大野是也。云“广平曰原”者,谓泽之广平者亦名原。汉以平原为郡名,属青州。云“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者,李巡曰:“高平,谓土地丰正名为陆。土地高大名曰阜,最大名为陵,陵之大者名阿。”《诗•大雅•皇矣》云:“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是也。此上七者,或莱沛沮洳,或险峭硗确,虽不可种谷给食,亦得其名也。云“可食曰原,陂者曰阪,下者曰隰”,此三者,释地形虽有高下不平,皆可种谷给食。高而可食者名原。《诗•大雅》云:“笃公刘,于胥斯原。”是也。陂陀不平而可食者名阪。《诗•小雅•正月》云:“瞻彼阪田,有菀其特。”是也。下平而可食者名隰。本作湿,误。○注“《公羊传》曰:‘下平曰隰。’”○释曰:此昭元年传文也。案,彼云:“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太原,此大卤也。曷为谓之大原?地物从中国,邑人名从主人。原者何?上平曰原,下平曰隰。”何休云:“分别之者,地势各有所生,原宜粟,隰宜麦,当教民所宜,因以制贡赋。”是也。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释曰:此释耕田年岁远近名义不同之事也。菑者,灾也。畬,和柔之意也。孙炎云:“菑,始灾杀其草木也。新田,新成柔田也。畬,和也,田舒缓也。”郭云:“今江东呼初耕地反草为菑。”○注“《诗》曰:‘于彼新田。’”○释曰:此《小雅•采芑》篇文也。案,彼云:“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 菑亩。”毛传取此文为说,故引为证也。○注“《易》曰:‘不菑,畬。’”○释曰:此《无妄•六二》爻辞也。郑注亦取此文,故引以为证也。○注“野”。○释曰:此亦题上事也。上自“邑外谓之郊”以下,虽远近高下其名不同,野为总称,故题云“野”。 东至於泰远,西至於邠国,南至於濮铅,北至於祝栗,谓之四极。(皆四方极远之国。○邠,彬。濮,卜。)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次四极者。○觚,音孤。)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次四荒者。)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岠,去也。齐,中也。)北戴斗极为空桐,(戴,值。)东至日所出为大平,西至日所入为大蒙。(即蒙汜也。)大平之人仁,丹穴之人智,大蒙之人信,空桐之人武。(地气使之然也。)四极。 [疏]“东至”至“人武”。○释曰:此释九州之外、四方极远之国名及其人性禀气不同也。泰远、邠国、濮铅、祝栗,此四方极远之国名也。“觚竹”者,《汉书•地理志》辽西令支有“孤竹城”,是乎?“北户”者,即日南郡是也。颜师古曰:“言其在日之南,所谓北户以向日者。”“西王母”者,《山海西荒经》云:“西海之中,流沙之滨,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又《穆天子传》曰:“天子宾于西王母,乃纪其迹于弇山,名曰西王母之山。”是也。“日下”者,谓日所出处其下之国也。《山海东荒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又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如此之类是也。云“谓之四荒”者,言声教不及,无礼义文章,是四方昏荒之国也,在土四极之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者,孙炎云:“海之言晦,晦暗於礼义也。”○注“九夷”至“荒者”。○释曰:知在东、西、南、北者,以《曲礼》云“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故也。案《风俗通》云:东方人,好生,万物 抵触地而出。夷者,抵也。其类有九,依《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一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又“一曰玄菟,二曰乐浪,三曰高骊,四曰满饰,五曰凫更,六曰索家,七曰东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蛮”者,《风俗通》云:君臣同川而浴,极为简慢。蛮者,慢也。其类有八,李巡云:“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侥,四曰跛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轨,八曰旁春。”“戎”者,《风俗通》云:斩伐杀生,不得其中。戎者,凶也。其类有六,李巡云:“一曰侥夷,二曰戎夫,三曰老白,四曰耆羌,五曰鼻息,六曰天刚。”“狄”者,《风俗通》云:父子嫂叔,同穴无别。狄者,辟也,其行邪辟。其类有五,李巡云:“一曰月支,二曰秽貊,三曰匈奴,四曰单于,五曰白屋。”案,李巡所注《尔雅》本,“谓之四海”下更三句云:“八蛮在南方,六戎在西方,五狄在北方”,故得此解。孙炎、郭氏诸本皆无此三句。案《明堂位》称九夷、八蛮、六戎、五狄。《周礼•职方氏》掌“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郑注云:“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遍检经传,四夷之数参差不同。先儒旧解,此《尔雅》上文殷制,《明堂位》及《职方》并《尔雅》下文皆为周制。义或当然。此在四荒之内,九州之外,於王者世一见。《周礼》曰:“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世一见”是也,故云“次四荒者”。○“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释曰:此明四海之中别有下四种之名也。岠,去也。齐,中也。中州犹言中国也。戴,值也。言去中国以南,北户以北,值日之下,其处名丹穴。天老说凤云:“濯羽弱水,莫宿丹穴。”又《山海经》云:祷过山“东五百里,曰丹穴山”是乎?云“北戴斗极为空桐”者,斗,北斗也。极者,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以其居天之中,故谓之极。极,中也。北斗拱极,故云斗极。值此斗极之下,其处名空桐。○注“即蒙汜也”。○释曰:即者,即《淮南子》云:“日出扶桑,入於蒙汜”是也。○注“地气使之然也”。○释曰:言是土地之气刚柔不同,使之仁、智、信、武耳。若《考工记》云:“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t.xt^小.说.天)堂)w w w. xiao shuotxt. co m 卷十一•释丘第十 [疏]“释丘第十”。○释曰:案《广雅》云:“小陵曰丘。”《说文解字》曰:“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昆仑东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此下云非人为之丘。然则土有自然而高、小於陵者名丘也。其体虽一,其名则多。或近道途,或因水泽所如,则陵亩各异,其重则再三不同,通见《诗》、《书》。此篇具释,故名释丘。 丘,一成为敦丘,(成犹重也。《周礼》曰:“为坛三成。”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敦,都昆。) [疏]“丘,一成为敦丘”。○释曰:成,重也。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名敦丘。《诗•卫风•氓》篇云:“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是也。○注“成犹”至“为敦”。○释曰:孙炎云:“形如覆敦,敦器似盂。”今案,下文别云“如覆敦者,敦丘”,则此自是丘之一重者。故郭氏云:“成犹重也。”与孙氏意异。云“《周礼》曰‘为坛三成’”者,此《秋官•司仪职》文也。郑司农云:“三成,三重也。”引之证成为重也。 再成为陶丘,(今济阴定陶城中有陶丘。) [疏]“再成为陶丘”。○释曰:丘形上有两丘相重累者,名陶丘。李巡曰:“再成,其形再重也。”《禹贡》曰“济水东出于陶丘北”是也。○注“今济”至“陶丘”。○释曰:济阴,郡名;定陶,县名。《地理志》云“定陶县西南有陶丘亭”是也。 再成锐上为融丘,(纤顶者。○锐,音惠。) [疏]“再成锐上为融”。○释曰:丘形再重而顶纤者,名融丘也。 三成为昆仑丘。(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 [疏]“三成为昆仑丘”。○释曰:丘形三重者名昆仑丘。○注“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释曰:《昆仑山记》云:“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高万一千里。”是也。凡丘之形三重者,因取此名云耳。 如椉者,椉丘。(形似车椉也。或云:“椉者,谓稻田塍埒。”○椉,绳正切。) [疏]“如椉者,椉丘”。释曰:郭氏两解:一云“形似车椉也”。(绳证切。)二或云“椉,谓稻田塍埒”。椉,市陵切。许叔重云:塍埒,稻田畦堤。埒,畔也。案《地理志》云:“泰山有椉丘。”《春秋》庄十年:“公败宋师于乘丘。”是因丘以为名乎? 如陼者者,陼者丘。(水中小洲为陼者。○陼者,渚。) [疏]“如陼者者,陼者丘”。○释曰:陼者,水中可居之小者。丘形似之,名为陼者丘也。 水潦所止,泥丘。(顶上污下者。○潦,音老。) [疏]“水潦所止,泥丘”。○释曰:水潦,雨水也。丘形顶上污下,潦水停止而成泥泞者,名泥丘。 方丘,胡丘。(形四方。) [疏]“方丘,胡丘”。○释曰:丘形四方者名胡丘。 绝高为之京。(人力所作。) [疏]“绝高为之京”。○释曰:言卓绝高大如丘,而人力为作之者名京。案,《春秋》宣十二年《左传》楚败晋师於必阝。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楚子曰云云,“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乎?”是其类也。 非人为之丘。(地自然生。) [疏]“非人为之丘”。○释曰:李巡云:“谓非人力所为,自然生者。”孙炎曰:“地性自然也。”故郭云:“地自然生。” 水潦所还,埒丘。(谓丘边有界埒,水环绕之。) [疏]“水潦所还,埒丘”。○释曰:还,环绕也。埒,小堤也,壝土为之。言此丘边有其界埒,外则为水潦环绕者,名埒丘。 上正,章丘。(顶平。) [疏]“上正,章丘”。○释曰:丘顶上平正者,名章丘。章亦平也。 泽中有丘,都丘。(在池泽中) [疏]“泽中有丘,都丘”。○释曰:都,水所聚也。言在池泽中者,因名都丘。 当途,梧丘。(途,道。) [疏]“当途,梧丘”。○释曰:途,道也。梧,遇也。当道有名梧丘,言若相遇於道路然也。 途出其右而还之,画丘。(言为道所规画。○还,音旋。) [疏]“途出其右而还之,画丘”。○释曰:右谓西也。还,绕也。画,规画也。言道出丘西而复环绕之者,名画丘,若为道所规画然也。 途出其前,戴丘。(道出丘南。) [疏]“途出其前,戴丘”。○释曰:谓道过丘南,若为道负戴,故为戴丘。 途出其後,昌丘。(道出丘北。) [疏]“途出其後,昌丘”。○释曰:谓道过丘北者,名昌丘。 水出其前,渻丘。水出其後,沮丘。水出其右,正丘。水出其左,营丘。(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渻,所景。沮,辞与。) [疏]“水出”至“营丘”。○释曰:此释丘之前後左右有水过之者名也。左右犹东西也。○注“今齐”至“及东”。○释曰:《地理志》云:齐郡临淄“城中有丘,即营丘也”。《志》又云:泰山莱芜县,“淄水所出,东至博昌入沛”。然则淄水出莱芜,经临淄过营丘,南折而北至博昌入沛。言此以证水出其左者,名营丘。 如覆敦者,敦丘。(敦,盂也。○敦,音堆。) [疏]“如覆敦者,敦丘”。○释曰:案《周礼•九嫔》职云:“凡祭祀,赞玉齍。”注云:玉齍,玉敦也。受黍稷器。又《少牢礼》曰:“主妇,执壹金敦黍,有盖。凡设四,敦皆南首。”注云:“敦有首者,尊者器饰也。饰象龟形。”《孝经纬》说,敦与簠簋容受虽同,上下内外皆圆为异。郭氏言“敦,孟”,举其类而言之也。丘形如覆敦者,名敦丘。 逦迤,沙丘。(旁行连延。○逦,吕纸切。迤,余纸切。) [疏]“逦迤,沙丘”。注“旁行连延”。○释曰:《说文》云:“逦,行也。”“迤,斜行也。”故注云“旁行连延”也。连延谓连接延长,丘形邪行连接而长者名沙丘。《地理志》云:钜鹿有“纣所作沙丘台在东北七十里”。 左高,咸丘。右高,临丘。前高,旄丘。(《诗》云:“旄丘之葛兮。”)後高,陵丘。 [疏]“左高”至“陵丘”。○释曰:此四者,释丘形左右前後高而名不同也。○注“《诗》云:‘旄丘之葛兮。’”○释曰:《邶风•旄丘》篇文也。 偏高,阿丘。(《诗》云:“陟彼阿丘。”) [疏]“偏高,阿丘”。○注“《诗》云:‘陟彼阿丘。’”○释曰:谓丘形四隅有一高而不正在左右前後者,名阿丘也。《诗》云“陟彼阿丘”者,《鄘风•载驰》篇文也。 宛中,宛丘。(宛谓中央隆高。) [疏]“宛中,宛丘。”注“宛谓中央隆高”。○释曰:案《诗•陈风》云:“宛丘之上兮。”毛传云:“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李巡、孙炎亦皆云:“中央下。”而郭氏以为中央高者,以其四方高中央下即是上文“水潦所止,泥丘”也。又下云“丘上有丘为宛丘”。作者嫌人不晓,故重辩之。既言“丘上有丘”非“中央隆高”而何?此郭氏所以不从先儒也。 丘背有丘为负丘。(此解宛丘中央隆峻,状如负一丘於背上。) [疏]“丘背有丘为负丘”。○释曰:此解宛丘之状也。言中央隆峻,若丘背之上更有一丘而负戴之者,名宛丘,又名负丘也。 左泽,定丘。(定,下佞切。) [疏]“左泽,定丘”。○释曰:谓丘之东有水泽者名定丘。 右陵,泰丘。(宋有泰丘社亡,见《史记》。) [疏]“右陵,泰丘”。○释曰:谓丘之西有大阜者名泰丘。○注“宋有大丘社亡,见《史记》”。○释曰:案《六国年表》:“周显王三十三年,秦惠文王二年,宋大丘社亡。”是也。宋依丘作社,在宋国於时亡去,故云“大丘社亡”,亦咎徵也。 如亩,亩丘。(丘有垄界如田亩。) [疏]“如亩,亩丘”。○释曰:李巡曰:“谓丘如田亩曰亩丘。”孙炎云:“方百步。”郭以为田亩之垄也,丘形有界埒似之,因名云。《诗•小雅•巷伯》云:“杨园之道,猗於亩丘。”是也。 如陵,陵丘。(陵,大阜也。) [疏]“如陵,陵丘。”注“陵,大阜也”。○释曰:丘形如大阜者名陵丘。云“陵,大阜”者,《释地》文也。 丘上有丘为宛丘。(嫌人不了,故重晓之。)陈有宛丘,(今在陈郡陈县。)晋有潜丘,(今在太原晋阳县。)淮南有州黎丘。(今在寿春县。)天下有名丘五,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说者多以州黎、宛、营为河南,潜敦为河北者。案,此方称天下之名丘,恐此诸丘碌碌未足用当之。殆自别更有魁梧桀大者五,但未详其名号、今者所在耳。)丘。 [疏]注“说者”至“在耳”。○释曰:此郭氏破先儒说天下名丘未当也。碌,小石也。碌碌,多貌。恐此州黎等五丘碌碌然小耳。《史记》毛遂入楚谓平原君诸舍人曰:“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意相类也。殆,近也。近自更有魁梧然桀大者五,但名号所在,今所未详知也。此已上释众丘之名义,故题曰丘也。 望厓洒而高,岸。(厓,水边。洒谓深也。视厓峻而水深者曰岸。○厓,牙。洒,先典切。) [疏]“望厓洒而高,岸”。○释曰:望,视也。厓,水边也。洒,水深也。言视水边之厓,其下水深,其厓高峻者,名岸。《诗•卫风》云:“淇则有岸。” 夷上洒下,不漘。(厓上平坦而下水深者为漘。不,发声。○漘,唇。) [疏]“夷上洒下,不漘”。○释曰:李巡云:“夷上,平上。洒下,峭下。故名曰漘。”孙炎曰:“平上峭下,故名曰漘。不者,盖衍字。”郭云:“厓上平坦而下水深者为漘。不,发声也。”《诗•王风•葛藟》云“在河之漘”是也。 隩,隈。(今江东呼为浦隩。《淮南子》曰:“渔者不争隈。”○隩,奥。隈,乌回切。) [疏]“隩,隈”。○释曰:隩,一名隈也。孙炎云:“隈,水曲中也。”《诗•卫风》云:“瞻彼淇隩。”故此释之也。○注《淮南子》曰:“渔者不争隈。”○释曰:案《淮南子•原道》篇云:“昔舜耕於历山,期年而田者争处 墝埆,以封畔肥饶相让。钓於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以曲隈深潭相予。”是不争隈之事也。引之以证隈即厓内深隩之处也。 厓内为隩,外为隈。(别厓表里之名。) [疏]“厓内”至“为隈”。○释曰:别厓表里之名也。孙炎云:“内曲,里也;外曲,表也。”李巡曰:“厓内近水为隩,其外为鞫。”此句覆释上文“隩,隈”之处也。云“外为隈”者,隈当作鞫,传写误也。《诗•大雅•公刘》云:“芮鞫之即。”毛传云:“水之外曰鞫。”然则厓在水曲,其内名隩,又名隈;其外名鞫,又作坑,音义同。今以隩、隈一事,分为外内之名,故知误也。 毕,堂墙。(今终南山道名毕,其边若堂之墙。) [疏]“毕,堂墙”。○释曰:李巡云:“堂墙名厓,似堂墙曰毕。”郭以毕终南山之道名也,其边之厓如堂室之墙,言平正也。《诗•秦风》云:“终南何有,有纪有堂。”是也。 重厓,岸(两厓累者为岸。○重,直龙切。) [疏]“重厓,岸”。○释曰:言两厓相重累者,亦名岸也。 岸上,浒。(岸上地。○浒,音虎。) [疏]“岸上,浒”。○释曰:岸上平地,去水稍远者名浒。《诗•大雅•绵》篇云“率西水浒”之类也。 坟,大防。(谓堤。) [疏]“坟,大防”。○释曰:李巡云:“坟谓厓岸,状如坟墓,名大防也。”《诗•周南》云:“遵彼汝坟。”又《释地》云“坟莫大於河滨”是也。 涘为厓。(谓水边。○涘,音士。) [疏]“涘为厓”。○释曰:李巡曰:“涘,一名厓,谓水边也。”《诗•秦风》云:“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也。 穷渎,汜。(水无所通者。○汜,音似。) [疏]“穷渎,汜”。○释曰:谓穷困不通水渎名汜也。亦得名谿,即《释山》云:“山无所通,谿。”郭注云:“所谓穷渎者,虽无所通,与水注川同名。”是也。 谷者,溦。(通於谷。○溦,眉。)厓岸。 [疏]“谷者,溦”。○释曰:谓穷渎汜谷能通於谷者,则别名溦也。此已上释厓岸之名也,故题“厓岸”。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com 卷十二•释山第十一 [疏]“释山第十一”。○释曰:案《释名》云:“山,产也。”言产生万物。《说文》云:“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也。”此篇释诸山之名,故云释山。 河南华,(华阴山。)河西岳,(吴岳。)河东岱,(岱宗,泰山。)河北恒,(北岳恒山。)江南衡。(衡山,南岳。) [疏]“河南华”至“江南衡”。○释曰:篇首载此五山者,以为中国之名山也。案《周礼•职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正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郑注云:“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为五岳,知者,案郑注《大司乐》云:“五岳,岱在兖州,衡在荆州,华在豫州,岳在雍州,恒在并州。”是也。案,下文及经典群书言五岳者,皆数嵩高不数岳。而郑云然者,盖郑有所案据,更见异意也。其正名五岳,必取嵩高为定解,下文别释。云“河南华”、注“华阴山”者,案《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孔安国云:“河自龙门南流至华山,北而东行。”然则此山在河之南,故曰“河南华”。下皆放此。在华阴县界,故曰华阴山也。云“河西岳”、注“吴岳”者,在西河之西,一名吴岳。郑玄云:“在博。”云“河东岱”、注“岱宗,泰山”者,在东河之东,一名岱宗,一名泰山。郑玄云:“在博。”云“河北恒”、注“北岳,恒山”者,下文“恒山为北岳”是也。郑玄云:“在上曲阳。”云“江南衡”、注“衡山,南岳”者,《禹贡》云:“岷山导江。”又曰:“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孔注云:“衡山,江所经。”然则江水经此山之北,东入于海,故曰“江南衡”也。郑注《大宗伯》云:五岳,“南曰衡”也。是也。 山三袭,陟。(袭亦重。) [疏]“山三袭,陟。”注“袭亦重”。○释曰: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名陟。重衣谓之袭,故以袭为重也。上篇注已云“成犹重也”,故此云亦也。 再成,英。(两山相重。) [疏]“再成,英”。注“两山相重”。○释曰:成,重也。山形两重者名英。今南郡英山县,盖取此名也。 一成,坯。(《书》曰:“至于大伾。”○坯,备悲切。) [疏]“一成,坯”。○注“《书》曰:‘至于大伾。’”○释曰:案此文则山上更有一山重累者,名伾。“《书》曰”者,《禹贡》文也。孔安国云:“山再成曰伾。”与此不同者,盖所见异也。郑玄云:“大伾,在修武武德之界。”张揖云:“成皋县山也。”《汉书音义》臣瓒以为皆非。今黎阳县山临河,岂不是大伾乎?瓒意当然。 山大而高,崧。(今中岳嵩高山,盖依此名。○崧,嵩。) [疏]“山大而高,崧”。注“今中岳嵩山,盖依此名”。○释曰:《诗•大雅》云:“崧高维岳。”毛传云:“崧,高貌。”《释名》云:“崧,竦也。亦高称也。”李巡曰:“高大曰嵩。”此则山高大者自名崧。本不指中岳,名嵩高或取此文以立名乎?无正文,故云“盖”以疑之。 山小而高,岑。(言岑崟。) [疏]“山小而高,岑”。注“言岑崟”。○释曰:言山形虽小而高嶔崟者,名岑也。 锐而高,峤。(言鑯峻。○峤,音乔。) [疏]“锐而高,峤”。注“言鑯峻”。○释曰:锐则鑯也,言山形鑯峻而高者名峤。《列子》曰:“浡海之东有壑,其中山曰员峤。”盖同此也。 卑而大,扈。(扈,广貌。) [疏]“卑而大,扈”。注“扈,广貌”。○释曰:言山形卑下而广大者名扈。《礼记•檀弓》云:“南宫縚之妻之姑之丧。夫子诲之,髽曰:‘尔毋扈扈尔。’”郑注云:“扈扈谓大广。”盖取此义也。 小而众,岿。(小山丛罗。○岿,丘鬼切。) [疏]“小而众,岿”。注“小山丛罗”。○释曰:言山小而众、丛萃罗列者,名岿。 小山岌大山,峘。(岌谓高过。○岌,鱼泣切。峘,桓。) [疏]“小山岌大山,峘”。注“岌谓高过”。○释曰:言小山与大山相并,而小山高过於大山者,名峘。非谓小山名岌,大山名峘也。 属者,峄。(言骆驿相连属。○属,烛。峄,亦。) [疏]“属者,峄”。注“言骆驿相连属”。○释曰:言山形相连属、骆驿然不绝者,名峄。骆驿,连属不绝之辞。《禹贡》云:“峄阳孤桐。”《地理志》云:东海下邳县西有“葛峄山”,取此名也。 独者,蜀。(蜀亦孤独。) [疏]“独者,蜀”。注“蜀亦孤独”。○释曰:言山之孤独者名蜀。案《说文》云:蜀,虫名。《诗》云:“蜎蜎者蜀。”《释虫》云:“蚅,乌蠋。”郭云:“大虫如指,似蚕。”此虫更无群匹,故云蜀亦孤独。既虫之孤独者蜀,是以山之孤独者亦名蜀也。 上正,章。(山上平。) [疏]“上正,章”。注“山上平”。○释曰:正犹平也。言山形上平者名章。 宛中,隆。(山中央高。) [疏]“宛中,隆”。注“山中央高”。○释曰:言山形中央蕴聚而高者名隆。 山脊,冈。(谓山长脊。) [疏]“山脊,冈”。注“谓山长脊”。○释曰:孙炎云:“长山之脊也。”言高山之长脊,名冈。《诗》云“陟彼高冈”是也。 未及上,翠微。(近上旁陂。) [疏]“未及上,翠微”。注“近上旁陂”。○释曰:谓未及顶上、在旁陂陀之处,名翠微。一说:山气青缥色,故曰“翠微”也。 山顶,冢。(山颠。)崒者,厜。(谓山峰头巉岩。○崒,子恤反。厜,子规切。音危。) [疏]“山顶”至“厜”。○释曰:此二句释《小雅•十月》云“山冢崒崩”之文也。毛传云:“山顶曰冢。”郑笺云:“崒者,崔嵬。”虽音字小异,义实同也,是取此文为说。彼云:“冢者,谓山顶也。”《释言》云:“颠,顶也。”故此郭云“山颠”。彼云:“萃者,谓山颠之末,其峰巉岩厜然者也。” 山如堂者,密。(形如堂室者。《尸子》曰:“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 [疏]“山如堂者,密”。○释曰:言山形如堂室者,名密。○注“《尸子》至”美枞”。○释曰:此《尸子•绰子》篇文,引之证山有名密者。 如防者,盛。(防,堤。盛,音成。) [疏]“如防者,盛”。注“防,堤”。○释曰:此盛,读如粢盛之盛。堤防之形嶞而高峻,若黍稷之在器,故其山形如堤防者,亦名盛也。 峦,山堕。(谓山形长狭者,荆州谓之峦。《诗》曰:“嶞山乔岳。”○嶞,汤果切。) [疏]“峦,山堕”。○释曰:凡物狭而长者,谓之嶞,则此言山嶞者,谓山形狭长者,一名峦也。○注“《诗》曰:‘嶞山乔岳。’”○释曰:《周颂•般》篇文也。 重甗,隒。(谓山形如累两甗。甗,甑。山形状似之,因以名云。○重,平声。甗,言蹇反。隒,音俨。) [疏]“重甗,隒”。注“谓山”至“名云”。○释曰:孙炎云:“山基有重岸也。”郭云:“甗,甑”者,郑众注《考工记》云:“甗,无底甑。”《方言》云:“甑,自关而东谓之甗。”故知甗,甑也。 左右有岸,厒。(夹山有岸。○厒,口阁切。) [疏]“左右有岸,厒”。注“夹山有岸”。○释曰:谓山两边有水,山与水为岸,此山名厒。 大山宫小山,霍。(宫谓围绕之。《礼记》曰“君为庐宫之”是也。) [疏]“大山宫小山,霍”。○释曰:宫犹围绕也。谓小山在中,大山在外围绕之,山形若此者,名霍。非谓大山名宫,小山名霍也。○注“宫谓”至“是也”。○释曰:“《礼记》曰”者,《丧大记》文也。郑注云:“宫谓围障之也。”引之者,证宫为围绕之义也。 小山别大山,鲜。(不相连。○别,彼列切。鲜,息浅切。) [疏]“小山别大山,鲜”。注“不相连”。○释曰:谓小山与大山分别不相连属者,名鲜。李巡云:“大山少,故曰鲜。” 山绝,陉。(连中断绝。○陉,形。) [疏]“山绝,陉”。注“连中断绝”。○释曰:谓山形连延中忽断绝者,名陉。 多小石,磝。(多礓砾。○磝,音敲。) [疏]“多小石,磝。”注“多礓砾”。○释曰:礓砾,即小石也。山多此小石者名磝。《释名》曰:“小石曰砾。” “多大石,礜。(多盘石。○礜,音壳。) [疏]“多大石,礜”。注“多盘石”。○释曰:盘,大石也。山多此盘石者名礜。 多草木,岵;无草木,峐。(皆见《诗》。○岵,户。峐,屺。) [疏]“多草木,岵;无草木,峐”。注“皆见《诗》”。○释曰:峐当作屺,音起。案《诗•魏风》云:“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又曰:“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毛传云:“山无草木曰岵。”“山有草木曰屺。”与此不同者,当是传写误也。王肃解依《尔雅》。 山上有水,埒。(有停泉。○埒,音劣。) [疏]“山上有水,埒”。注“有停泉”。○释曰:谓山巅之上有停泉,名埒。 夏有水,冬无水,泶。(有停潦。○泶,音学。) [疏]“夏有水,冬无水,泶”。注“有停潦”。○释曰:潦,雨水也。言山上污下,夏有停泉,至冬竭涸者,名泶。 山豄无所通,谿。(所谓穷渎者,虽无所通,与水注川同名。○豄,音渎。) [疏]“山豄无所通,谿”。○释曰:豄即沟渎也。山有豄而无通流者,名谿。注“所谓”至“同名”。○释曰:云“所谓”者,所谓《释丘》云“穷渎,汜”者也。云:“与水注川同名”者,即《释水》云“水注川曰谿”是也。 石戴土谓之崔嵬。(石山上有土者。○崔,徂回切。嵬,五回切。)土戴石为砠。(土山上有石者。○砠,七余切。) [疏]“石戴”至“为砠”。○释曰:《诗•周南•卷耳》云:“陟彼崔嵬。”又云:“陟彼砠矣。”毛传云:“崔嵬,土山之戴石者。”“石山戴土曰砠。”与此正反者,或传写误也。 山夹水,涧。陵夹水,澞。(别山陵间有水者之名。○澞,音虞。) [疏]“山夹”至“水澞”。○释曰:谓山间有水者名涧。《诗》云“考盘在涧”,是也。其陵间有水者名澞。 山有穴为岫。(谓岩穴。) [疏]“山有穴为岫”。○释曰:谓山有岩穴者为岫也。 山西曰夕阳,(暮乃见日。) [疏]“山西曰夕阳”。注“暮乃见日”。○释曰:日即阳也,夕始得阳,故名夕阳。《诗•大雅•公刘》云:“度其夕阳,豳居允荒。”是也。 山东曰朝阳。(旦即见日。) [疏]“山东曰朝阳”。注“旦即见日”。○释曰:谓山顶之东皆早朝见日。但是山东之冈脊总曰朝阳。《诗•大雅•卷阿》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是也。 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即天柱山。潜水所出。)恒山为北岳,(常山。)嵩高为中岳。(大室山也。) [疏]“泰山”至“中岳”。○释曰:案《周礼•大宗伯》云:“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故此释之也。《白虎通》云:“岳者何为?岳之为言捔,捔功德也。东方为岱者,言万物皆相代於东方也。南方为霍,霍之为言护也,言太阳用事护养万物也。西方为华,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成熟可得获也。北方为恒,恒者,常也,万物伏藏於北方有常也。中央为嵩,嵩言其高大也。《风俗通》云:“岳,捔考功德黜陟也。”然则以四方,方有一山,天子巡守至其下,捔考诸侯功德而黜陟之,故谓之岳也。案《诗》传言四岳之名,东岳岱,南岳衡。此及诸经传多云:泰山为东岳,霍山为南岳者,皆山有二名也。《风俗通》云:泰山,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长。王者受命恒封禅之。衡山,一名霍。言万物霍然大也。华,变也,万物成变由於西方也。恒,常也,万物伏北方有常也。崧,高也,言高大也。是解衡之与霍,泰之与岱,皆一山而有二名也。若此,上云“江南衡”,《地理志》云:“衡山在长沙湘南县。”张揖《广雅》云:“天柱谓之霍山。”《地理志》云:“天柱在庐江潜县。”则在江北矣。而云衡、霍一山二名者,本衡山一名霍山。汉武帝移岳神於天柱,又名天柱亦为霍,故汉以来衡、霍别耳。郭云:“霍山今在庐江潜县西南,别名天柱山。”汉武帝以衡山辽旷,移其神於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为南岳。南岳本自以两山为名,非从近也。而学者多以霍山不得为南岳,又言从汉武帝始乃名之。如此言,为武帝在《尔雅》前乎?斯不然矣。窃以璞言为然。何则?孙炎以霍山为误,当作衡山。案《书传•虞夏传》及《白虎通》、《风俗通》、《广雅》并云:“霍山为南岳。”岂诸文皆误?明是衡山一名霍也。○注“即天柱山。潜水所出”。○释曰:此据作注时霍山为言,此山本名天柱。汉武帝移江南霍山之祀於此,故又名霍山。其经之霍山,即江南衡是也。故上注云“衡山,南岳”也。○释曰:“大室山也。”案《山海经》云:“半石山东五十里曰少室山。又东三十里曰泰室山。”郭注云:“即中岳嵩高山也,今在阳城县西。”戴延之《西征记》云:“其山,东谓之大室,西谓之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总名也。以其下各有室焉,故谓之室。”是也。 梁山,晋望也。(晋国所望祭者,今在冯翊夏阳县西北临河上。) [疏]“梁山,晋望也”。注“晋国”至“河上”。○释曰:言梁山在晋国境内,晋以岁时望祭之,故云晋望也。云“晋国所望祭”者,案《春秋》僖三十一年经云:“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公羊传》云:“三望者何?望祭也。”郑君以为望者,祭山川之名也。诸侯之祭山川在其地者,非其地则不祭。贾逵、服虔、杜预皆以为三望分野之星、国中山川。《楚语》云:“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二王後祀天地、三辰及其土地之山川。”注《国语》者皆云:诸侯二王後祀天地。三辰,日、月、星也。非二王後祀分野星辰、山川也。以此言之,则分野之星国内山川其义是也。今案,昭元年《左传》云:“辰为商星。”“参为晋星。”又《礼记•礼器》云:“晋人将有事於河,必先有事於呼池。”及此云“梁山,晋望也”。然则晋国三望谓参也,梁山也,河也,故云“晋国所望祭者”。云“今在冯翊夏阳县西北”者,《地理志》文也。知“临河上”者,成五年《公羊传》曰:“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故知临河上。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com 卷十三•释水第十二 [疏]“释水第十二”。○释曰:《说文解字》云:“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白虎通》云:“水之为言淮也。”是平均法则之称。此篇释诸水之名,故曰释水。 泉一见一否为瀸。(瀸,才有貌。见,现。否,卑美反。瀸,纤。) [疏]“泉一见一否为瀸”。○释曰:《说文》云:“泉,水原也。”言此泉其水有时出见、有时不出而竭涸者名瀸。谓瀸微也。故注云:“才有貌。” 井一有水一无水为瀱汋。(《山海经》曰:“天井夏有水冬无水。”即此类也。○瀱,计。汋,仁捉切。) [疏]“井一有水一无水为瀱汋”。○释曰:《说文》云:井,凿地取水也。《释名》云:“井,清也,泉之清潔者也。《世本》云伯益作,亦云黄帝始穿。此言井或一时有水、一时无水者名瀱汋也。○注“山海”至“类也”。○释曰:案《中山经》云:帝囷山“东南五十里,曰视山,其上多韭。有井焉,名天井,夏有水,冬竭”者是也。《孙子兵法》云:“地陷曰天井。”然则非人为之者曰天井。云“即此类也”者,以此经但言井,《山海经》言天井,非正相当,故云“类也”。 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公羊传》曰“直出”,直犹正也。) [疏]“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释曰:《诗•大雅•瞻卬》云:“觱沸槛泉。”故此释之也。《诗》言“槛泉”者,正直上出之泉也。其水涌出,故更云“正出,涌出也”。李巡曰:“水泉从下上出曰涌泉。”滥、槛音义同。○注“《公羊》”至“正也”。○释曰:案,昭五年传云:“叔弓帅师败莒师于濆泉。濆泉者何?直泉也。直泉者,涌泉也。”是其事也。郭云“直出”者,盖以义言之。彼言直,此言正,其意一也。故云“直犹正也”。 沃泉县出。县出,下出也。(从上溜下。○县,音玄。) [疏]“沃泉县出”至注“从上溜下”。○释曰:李巡亦云水泉从上溜下。然则相传为然也。《曹风》云:“洌彼下泉。”则此沃泉也。 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从旁出也。○氿,轨。仄,侧。) [疏]“氿泉穴出”至注“从旁出也”。○释曰:李巡曰:“水泉从旁出名曰氿。氿,仄出。”是侧出曰氿泉也。《大东》云“有洌氿泉”是也。 湀辟,流川。(通流。○湀,揆。) [疏]“湀辟,流川”。注“通流”。○释曰:《说文解字》云:“川,贯穿通流水也。《虞书》曰‘浚畎浍距川’,言深畎浍之水会为川也。”《释名》云:“川,穿也。穿地而流也。”然则湀辟者,则通流大川之别名也。 过辨,回川。(旋流。○过,古禾切。辨,片。) [疏]“过辨,回川”。注“旋流”。○释曰:回,旋也。言川水之中有回旋而流者,名过辨。 灉,反入。(即河水决出,复还入者。河之有灉,犹江之有沱。○灉,於用切。) [疏]“灉,反入”。○释曰:反,复也。谓河水决出而复入河者名灉。即下云“水自河出为灉”是也。 沾,沙出(今江东呼水中沙堆为沾,音但。) [疏]“沾,沙出”。○释曰:言沾者是沙堆於水中之名也。故曰沙出。 汧,出不流。(水流潜出,便自停成污池。○汧,音牵。) [疏]“汧,出不流”。○释曰:谓水泉潜出停成污池者名汧。《地理志》云:扶风汧县,“雍州弦蒲薮。汧出西北,入渭”。以其初出不流,停成弦蒲泽薮,故曰“汧,出不流”也。其终则入渭也。 归异出同流,肥。(《毛诗》传曰:“所出同,所归异为肥。”) [疏]“归异出同流,肥”。○释曰:谓小水支分归入大水则异、其泉源初出则同流者,名肥。即《诗•邶风•泉水》云:“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毛传云:“所出同,所归异为肥泉。”是也。 瀵,大出尾下。(今河东汾阴县有水口如车轮许,濆沸涌出,其深无限,名之为瀵。冯翊郃阳县复有瀵,亦如之。相去数里而夹河,河中陼上又有一瀵,瀵源皆潜相通。在汾阴者,人壅其流以为陂,种稻,呼其本所出处为瀵魁,此是也。尾犹厎也。○瀵,音粪。) [疏]“瀵,大出尾下”。○释曰:尾犹厎也。言源深大出於厎下者名瀵。瀵犹洒散也。○注“今河”至“厎也”。○释曰:河东、冯翊者皆郡名也。云“河中陼上”者,陼谓水中可居之小者。云“人壅其流以为陂种稻”者,泽障曰陂,谓人畜壅此水以为陂泽,而溉稻田也。云“瀵魁”者,魁,帅也,首也。以其水源,故谓之魁也。 水醮曰厬。(谓水醮尽。○厬,音轨。) [疏]“水醮曰厬”。○释曰:醮,尽也。凡水之尽皆曰厬。厬,则竭涸之一名也。 水自河出为灉,(《书》曰:“灉沮会同。”)济为濋,汶为灛,洛为波,汉为潜,(《书》曰:“沱潜既道。”○濋,楚。汶,问。灛,阐。沱,陀。)淮为浒,江为沱,(《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濄为洵,颍为沙,汝为濆。(《诗》曰:“遵彼汝坟。”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过,乌禾反。颍,馀顷反。濆,坟。) [疏]“水自”至“汝为濆”。○释曰:此十者皆大水分出,别为小水之名也。○注“《书》曰:‘灉沮会同。’”○释曰:《禹贡》兖州云:“雷夏既泽,灉沮会同。”孔安国云:“雷夏,泽名。灉、沮二水,会同此泽。”引之证水自河出别名为灉也。○注“《书》曰:‘沱潜既道。’”○释曰:《禹贡》梁州云:“岷、嶓既艺,沱、潜既道。”孔安国云:“岷山、嶓冢,皆山名。沱、潜,发源此州,入荆州。”案《地理志》云:蜀郡有湔道,“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也”。陇西郡西县,“嶓冢山,西汉水所出”。是二者皆山名也。沱出於江,潜出於汉,二水发源此州,而入荆州。故荆州亦云“沱潜既道”。案,郭氏《音义》云:“沱水自蜀郡都水县扌前山与江别而更流。”又云:“有水从汉中、沔阳南流至梓潼、汉寿,入大穴中通峒山下西南潜出,一名沔水。旧俗云即《禹贡》潜也。”郭氏此言,并解梁州沱潜也。然则此注言“《书》曰”者,亦指梁州者也。所以荆州亦有沱潜者,盖以水从江、汉出者,皆曰沱潜。所以荆梁二州皆有也。○注“《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释曰:亦《禹贡》文也。孔安国云:“江东南流,沱东行。”引之证江水溢出名沱也。○注“《诗》曰:‘遵彼汝坟。’”○释曰:此《周南•汝坟》篇文也。毛传云:“汝,水名也。坟,大防也。”毛意以为伐薪宜於厓岸之上,故以大防解之。郭意以为汝濆所分之处有美地,因谓之濆。且毛传坟从土,此濆从水,所以异也。 水决之泽为汧。(水决入泽中者亦名为汧。) [疏]“水决之泽为汧”。○释曰:凡水为人所决陂障为泽者,亦与上“出不流”者同名汧也。 决复入为汜。(水出去复还。) [疏]“决复入为汜”。○释曰:凡水决之岐流复还本水者名汜。《诗•召南》云“江有汜”是也。 “河水清且澜漪”,大波为澜,(言涣澜。○澜,兰。漪,衣。)小波为沦,(言蕴沦。)直波为径。(言径侹。) [疏]“河水”至“为径”。○释曰:案《诗•魏风•伐檀》篇云:“河水清且涟漪。”又曰:“河水清且直漪。”又曰:“河水清且沦漪。”故此释之。毛传云:“风行水成文曰涟。”“直,直波也。”“小风,水成文转如轮也。”李巡云:“分别水大小曲直之名。”郭氏云:澜“言涣澜”,沦“言蕴沦”,径“言径 侹”。然则澜、直、沦,论水波之异。漪,皆辞也。案《诗》涟、沦皆言波。名直波,不言径而言直,又在沦漪前者,取韵故也。澜、涟虽异而义同。“澜漪”先举《诗》文然後释之,直、沦不举者,省文,从可知也。 江有沱,河有灉,汝有濆。(此故上水别出耳,所作者重见。)浒,水厓。(水边地。) [疏]“浒,水厓”。○注“水边地”。○释曰:谓水边厓岸之地别名浒。李巡曰:“浒,水边地名,厓也。”《诗•大雅•江汉》云“江汉之浒”是也。 水草交为湄。(《诗》曰:“居河之湄。”○湄,音眉。) [疏]○注“《诗》曰:‘居河之湄。’”○释曰:此《小雅•巧言》之篇文也。以《诗》有此言,故释之。云“水草交为湄”,李巡曰:“水中有草木交会曰湄。”今《诗》作麋,音义同。 “济有深涉,(谓济渡之处。○济,子细切。)深则厉,浅则揭”。揭者,揭衣也。(谓褰裳也。○揭,上二字音憩,下丘竭切。)以衣涉水为厉。(衣谓禅。)繇膝以下为揭,繇膝以上为涉,繇带以上为厉。(繇,自也。○繇音由。 上,时掌反。) [疏]“济有”至“为厉”。○释曰:案《诗•邶风•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故此先引《诗》文,然後释之。云“揭者,揭衣也”。谓度处水浅,惟褰裳可涉者名揭。注云“谓褰裳也”者,对文言之,则在上曰衣,在下曰裳;散而言之则通。是以此经言“揭衣”,注言“褰裳”。《曲礼》云:“两手抠衣去齐尺。”衣亦谓裳也。云“以衣涉水为厉”者,此衣谓裈也。言水深至於裈以上者而涉渡者,名厉。云“繇膝以下为揭”者,此更释揭、涉及厉之名。繇与由同,繇,由也。言水浅自膝以下为揭,水差深自膝以上者为涉,水若深至衣带以上者为厉。注云:“繇,自也”,释诂文。 潜行为泳。(水厎行也。《晏子春秋》曰:“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七里。”) [疏]“潜行为泳”。○释曰:谓人潜隐水厎而行者,名为泳。《诗•周南•汉广》云:“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是矣。○注“《晏子》”至“七里”。○释曰:晏子者,名婴,谥平仲,相齐景公,孔子称善与人交者也。著书谓之《晏子春秋》。云:景公蓄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治子事景公,以勇力搏於虎问。晏子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见公,请去之。公乃使人餽之二桃,令三子计功而食。公孙接曰:“接一搏特猏,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毋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杖兵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可以食桃,而毋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於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当是时也,治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马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治之视之,则大鼋之首也。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毋与人同矣。”二子耻功不逮而自杀,古冶子亦自杀。是其所引之文也。以证潜行为泳之事也。但彼作九里,此作七里,盖传写误或所见本异也。 “汎汎杨舟,绋缡维之。”绋,也。(,索。○绋,弗。缡,离。,律。)缡,緌也。(緌,系。○緌,加谁切。) [疏]“汎汎”至“緌也”。○释曰:“汎汎杨舟,绋缡维之。”此《诗•小雅•采菽》篇文也。云“绋,也。缡,緌也”,此释《诗》绋、缡之义也。李巡云:“,竹为索,所以维持舟者。”郭云:“緌,系。”孙炎云:“舟止系之於树木,戾竹为大索。”然则绋训为,是絙。缡训为緌,緌又为系。正谓舟之止息以絙系而维持之也。 天子造舟,(比船为桥。○造,七到切。)诸侯维舟,(维连四船。)大夫方舟,(并两船。)土特舟,(单船。)庶人乘泭。(并木以渡。泭,音桴。) [疏]“天子”至“乘泭”。○释曰:此释尊卑桥船之异制也。云“天子造舟”者,《诗•大雅•大明》云“造舟为梁”是也。言“造舟”者,比船於水,加版於上,即今之浮桥。故杜预云:“造舟为梁,则河桥之谓也。”“维舟”以下,则水上浮而行,但船有多少为差等耳。云“庶人乘泭”者,《诗•汉广》云:“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毛传云:“方,泭也。”《释言》云:“舫,泭。”郭注云:“水中篺筏。”《论语》曰:“乘桴浮於海。”注云:“桴,编竹木,大曰筏,小曰桴。”是也。桴、泭音义同。 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此皆道水转相灌注所入之处名。○浍,古外切。) [疏]“水注”至“曰渎”。注“此皆道水转相灌注所入之处名”也。○释曰:郭云:“转相灌注”者,盖以川渎皆水之大者也。《虞书》云:“浚畎浍距川。”下云“江、河、淮、济为四渎”是也。今若言“水注川曰谿”,谓水之注入川者名谿,则注入沟者名浍,沟小如浍岂能容乎?若言“注沟曰浍”,谓注沟水入之名浍,则注川水入之者名谿,杜预云:“谿,亦涧也”,岂能容受川水乎?然则“水注川曰谿”,是涧、谿之水注入於川也。故李巡云:“水出於山入於川曰谿。”“注谿曰谷”,谓山谷中水注入涧谿也。“注谷曰沟”,此以下与上不类,谓山谷中水无涧谿者,注入平地之沟。沟广深四尺。注云:浍“广二寻,深二仞”。“注沟曰浍”,谓注沟水入之者名浍。注浍水入之者名渎。故注云“转相灌注”也。 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下曰溯游。(皆见《诗》。○溯,音素。) [疏]“逆流”至“溯游”。注“皆见《诗》”。○释曰:案《诗•秦风•蒹葭》云:“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是也。孙炎曰:“逆渡者,逆流也。顺渡者,顺流也。”然则逆流顺流,皆谓渡水有逆顺也。 正绝流曰乱。(直横渡也。《书》曰:“乱于河。”) [疏]“正绝流曰乱”。○释曰:正,直也。谓横绝其流而直渡,名曰乱。○注“《书》曰:‘乱于河。’”○释曰:案《禹贡》梁州云:“入于渭,乱于河。”孔安国云:“越沔而北入渭,浮东渡河而还帝都曰所治。”以帝都在河之东,故直横渡河,陆行而还帝都也。彼孔氏引此文,故以为证也。 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疏]“江河”至“者也”。○释曰:案《白虎通》云:“渎者何?谓渎。中国恬浊,发源而注海,其功著大,称渎也。”案《禹贡》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荣;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是发源注海者也。 水泉。 [疏]“水泉”。○释曰:题上事也。下皆仿此。 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小陼曰沚,小沚曰坻,人所为为潏。(人力所作。○陼,渚。坻,池。潏,述。)水中。 [疏]“水中”至“为潏”。○释曰:此一段释水中之地名也。故下题云“水中”。案,李巡云:“四方皆有水,中央独可居,但大小异其名耳。若人所作者则名潏。”《周南》云:“在河之洲。”《召南》云:“江有渚。”《采蘩》云:“于沼于沚。”《秦风•蒹葭》云:“宛在水中坻。”是其所出之文也。 河出昆仑虚,色白。(《山海经》曰:“河出昆仑西北隅。”虚,山下基也。)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潜流地中,汨潄沙壤,所受渠多,众水溷淆,宜其浊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公羊传》曰:河曲流,河千里一曲一直。)河曲。 [疏]“河出”至“一直”。○释曰:此一段释河源所自及远近曲直之势也。故下题云“河曲”。云“河出昆仑虚,色白”者,昆仑,山名。虚,山下基也。言河源出於昆仑山下之基,其初纤微,源高激凑,故水色白也。云“所渠并千七百”者,谓所受之渠,并计凡有一千七百也。云“一川色黄”者,以其所受渠多,沙壤溷淆,故为一川而水色黄也。云“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者,此河自然之势也。故谓之“河曲”。○注“山海”至“北隅”。○释曰:案《海内西经》云:“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北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又《北山经》云:“敦梦山,敦梦水出焉,西注泑泽。出乎昆仑东北隅,实为河源。”郭注云:即“河出昆仑虚”也。今注云“西北”者,盖所见本异或传写误。○注“潜流”至“浊黄”。○释曰:云“潜流地中”者,案《汉书•西域传》云:“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盐泽者,去玉门阳关三百馀里,广袤三四百里,其水停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又《山海经》云:“不周山,东望泑泽,河水之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郭注云:“河出昆仑,潜行地下至葱岭山、于阗国复分流岐出,合而东流注泑泽。又复潜行,南出于积石而为中国河。”泑泽,一名蒲昌海。潜行,浑浑泡泡,水濆涌之貌,是潜流地中也。《说文》云:汨,水流也。溷,浊也。淆,杂乱也。言水流潄其沙壤,所受之渠又多,众水溷浊杂乱,所以宜其水浊且黄也。○注“《公羊》”至“一直”。○释曰:此文十二年传文也。案,彼经云:“晋人、秦人战于河曲。”传云:“曷为以水地?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言其河曲之地疏阔,故可战也。引之证河必千里一曲一直之义。然此注以“疏”为“流”,又加“一直”字,误也。 徒骇、(今在成平县,义所未闻。骇,谐秸切。)太史、(今所在未详。)马颊、(河势上广下狭,状如马颊。)覆鬴、(水中可居,往往而有,状如覆釜。○覆,扶服切。鬴,父。)胡苏、(东莞县今有胡苏亭,其义未详。)简、(水道简易。)絜、(水多约絜。)钩盘、(水曲如钩流盘桓也。)鬲津。(水多阨狭,可隔以为津而横渡。○鬲,革。)九河。(从《释地》已下至九河,皆禹所名也。) [疏]“徒骇”至“鬲津”。○释曰:案《禹贡》云:“九河既导。”故此释其名,下即题云“九河”也。李巡曰:“徒骇者,禹疏九河以徒众起,故曰徒骇。大史,禹大使徒众,通其水道,故曰大史。马颊,河势上广下狭,状如马颊也。覆釜,水中多渚,往往而处,形如覆釜。胡苏,其水下流,故曰胡苏。胡,下也。苏,流也。简,大也。河水深而大也。絜,言河水多山石,治之苦絜。絜,苦也。钩盘,言河水曲如钩,屈折如盘也。鬲津,河水狭小,可隔以为津也。”孙炎曰:“徒骇,禹疏九河用功虽广,众惧不成,故曰徒骇。胡苏,水流多散胡苏然。”其馀同李巡。郭云:“徒骇,今在成平。”“东光县今有胡苏亭。”马颊、覆鬴、鬲津之名同李巡。絜,云水多约絜。钩盘,水曲如钩流盘桓也。馀名皆云其义未详。计禹疏九河,云复其故道,则名应先有,不宜徒骇、太史因禹立名,此郭氏所以未详也。或九河虽旧有名,至禹治水更别立名,即此所云是也。《汉书•沟洫志》:成帝时,河堤都尉许商上书曰:“古记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县界中。自鬲津以北至徒骇,其间相去二百馀里。”是知九河所在,徒骇最北,鬲津最南。盖徒骇是河之本道,东出分为八枝也。许商上言三河,下言三县,则徒骇在成平,胡苏在东光,鬲津在鬲县,其馀不复知也。此九河之次,从北而南,既知三河之处,则其馀六者:太史、马颊、覆釜,在东光之北,成平之南;简、絜、钩盘,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也。其河填塞时有故道。郑玄云:“周时齐桓公塞之同为一河。”今河间弓高以东至平原鬲津,往往有其遗处。《春秋纬宝乾图》云:“移河为界,在齐吕填阏八流以自广。”郑玄盖据此文为桓公塞之也。言阏八流拓境,则塞其东流八枝,并使归於徒骇也。此九河之名义也。案,胡苏在东光,定本注作东筦,“筦”当作“光”,字之误也。○“从《释地》已下至九河,皆禹所名也。○释曰:谓《释地》已下凡四篇,其中五岳、四渎及诸山川、丘陵之名皆禹所制也。然山川等名其来尚矣。治水之後,更复改新。言此名是禹所制,非禹始为名也。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com 卷十四•释草第十三 [疏]“释草第十三”。○释曰:草,《说文》作艸,隶变作廾。七老切。百卉也。又曰:象野草莽苍之形。《说文》别有草字。自保切。云:“草斗,栎实也。一曰象斗子。”徐铉曰:“今俗以此为廾木之草,别作皂字为黑色之皂。案,栎实可以染帛为黑色,故曰草。通用为草栈字。”然则此篇辨百卉之名,见於经传者,当为草木之草,故云释草。 蒮,山韭。茖,山葱。葝,山 。蒚,山蒜(今山中多有此菜,皆如人家所种者。茖葱,细茎大叶。○蒮,音育。韭,音九。茖,音革。葱,音忩。葝,巨盈切。 ,音薤。蒚,力。) [疏]“蒮山”至“山蒜”。○释曰:此辨四种菜生山中,与人家所种者异名也。韭,《说文》云“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生山中者名蒮。《韩诗》云“六月食郁及蒮”是也。葱,《说文》云“菜名”。生山中者名茖,细茎大叶者是也。 ,《说文》云“菜也”。叶似韭,生山中者名葝。蒜,《说文》云“荤菜”也。一云菜之美者。云梦之荤菜生山中者名蒚。 薜,山蕲。(《广雅》曰:“山蕲,当归。”当归今似蕲而粗大。○薜,音百。蕲,音芹。) [疏]“薜,山蕲”。○释曰:《说文》云“蕲,草也”。生山中者一名薜,一名山蕲,色白者名白蕲。下文“薜,白蕲”是也。生平地即名蕲。○注“《广雅》”至“粗大”。○释曰:《广雅》,张揖撰,以广《尔雅》之阙漏也。曰“山蕲,当归”者,言即今药草当归。案《本草》当归不言名薜及山蕲,是即以时验而言也。故郭云“今似蕲而粗大”,言似平地蕲而差粗大耳。 椴,木槿。榇,木槿。(别二名也。似李树,华朝生夕陨,可食。或呼日及,亦曰王蒸。○椴,音段。槿,谨。榇,襯。) [疏]“椴,木槿。榇,木槿”。○释曰:此别椴、榇是木槿之二名也。某氏云别三名也。其树如李,其华朝生暮落,与草同气,故在草中。《诗•郑风》云:“颜如舜华。”陆机《疏》云:“舜,一名木槿,一名榇,一名椴。齐、鲁之间谓之王蒸。今朝生暮落者是也。”郭氏云:“可食。”亦呼日及,五月始华,故《月令》仲夏云“木堇荣”。 术,山蓟。(《木草》云:术,一名山蓟。今术似蓟而生山中。○蓟,音计。)杨,枹蓟。(似蓟而肥大,今呼之马蓟。○枹,音孚。) [疏]“术,山蓟。杨,枹蓟”。○释曰:此辨蓟生山中及平地者名也。生平地者即名蓟,生山中者一名术。《本草》云:一名山蓟,一名山姜,一名山连。陶注云:“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甜而少膏;赤术叶细小,苦而多膏。”是也。其生平地而肥大於众者,名杨。枹蓟,今呼之马蓟。 葥,王蔧。(王帚也,似藜,其树可以为埽蔧。江东呼之曰藜帚。○葥,音箭。蔧,音邃。) [疏]“葥,王蔧”。○释曰:此即藜之科,大为树,可以作埽蔧者,一名葥,一名王蔧,一名王帚,江东呼落帚。 菉,王刍。(菉,蓐也。今呼鸱脚莎。○菉,音绿。) [疏]“菉,王刍”。○释曰:舍人云“菉,一名王刍”。某氏云:“菉,鹿蓐也。”郭云:“菉,蓐也。今呼鸱脚莎。”《诗•卫风》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也。 拜,蔏藋。(蔏藋亦似藜。○蔏,音商。藋,徒的切。) [疏]“拜,蔏藋”。○释曰:此亦似藜而叶大者,名拜,一名蔏藋。《庄子》云“藜藋柱宇”是也。 蘩,皤蒿。(白蒿。)蒿,苣。(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菣。)蔚,牡菣。(无子者。○蔚,音尉。菣,去刃切。) [疏]“蘩皤”至“牡菣”。○释曰:此辨蒿色及有子无子者之异名也。《诗•召南》云:“于以采蘩,于沼于沚。”毛传云:“蘩,皤蒿也。”郭氏云“白蒿”,然则皤犹白也。《本草》云“白蒿”。唐本注云:此蒿叶粗於青蒿。从初生至枯,白於众蒿。欲似艾者,所在有之。又云叶似艾叶,上有白毛粗涩,俗呼蓬蒿,可以为菹。故《诗》笺云“以豆荐蘩菹”。陆机云:“凡艾白色为皤蒿,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烝。一名游胡,北海人谓之旁勃。故《大戴礼•夏小正传》曰:蘩,游胡;游胡,旁勃也。”是蒿一名菣。《诗•小雅•鹿鸣》云:“食野之蒿。”陆机云:“蒿,青蒿也。荆、豫之间,汝南、汝阴皆云菣。”孙炎云:“荆、楚之间谓蒿为菣。”郭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菣。”是也。蔚,即蒿之雄无子者,故云牡菣。舍人曰:“蔚一名牡菣。”《诗•蓼莪》云:“匪我伊蔚。”陆机云:“牡蒿也。三月始生,七月华,华似胡麻华而紫赤。八月为角,角似小豆角,锐而长。一名马新蒿。”是也。 齧,彫蓬;荐,黍蓬。(别蓬种类。) [疏]“齧,彫蓬。荐,黍蓬”。○释曰:此别蓬种类也。《说文》云:“蓬,蒿也。”草之不理者也。种类非一,故有齧、彫蓬、荐、黍蓬。《诗•召南•驺虞》云:“彼茁者蓬。”《月令》云:“藜莠蓬蒿并兴。”是也。 ,鼠莞。(亦莞属也,纤细似龙须,可以为席。蜀中出好者。○,方寐切。莞,音官。) [疏]“,鼠莞”。○释曰:莞属也。《说文》云:“莞,草,可以为席。”此一名鼠莞。纤细似龙须,亦可以为席。蜀中出好者。 葝,鼠尾。(可以染皂。) [疏]“葝,鼠尾”。○释曰:可以染皂草也。一名葝,一名鼠尾。《本草》有白华者,有赤花者,又一名长翘。陶注云“田野甚多,人采作滋染木兰”是也。 菥蓂,大荠。(荠叶细,俗呼之曰老荠。○菥,音惜。蓂,音觅。) [疏]“菥蓂,大荠”。○释曰:菥蓂,一名大荠而叶细。《本草》又名薎菥,一名太蕺,一名马辛是也。 蒤,虎杖。(似红草而粗大,有细剌,可以染赤。○蒤,音途。) [疏]“蒤,虎杖”。○释曰:蒤,一名虎杖。注云:“似红草而粗大,有细剌,可以染赤。”陶注《本草》云“田野甚多,状如大马蓼,茎班而叶圆”是也。 孟,狼尾。(似茅,今人亦以覆屋。) [疏]“孟,狼尾”。○释曰:草似茅者,一名孟,一名狼尾。今人亦以覆屋。 瓠栖,瓣。(瓠中瓣也。《诗》云:“齿如瓠栖。”○瓠,户故切。瓣,方苋切。) [疏]“瓠栖,瓣”。○释曰:瓣,瓠中瓣也。一名瓠栖。人之齿美者似之。故《诗•卫风•硕人》美庄姜云“齿如瓠栖”是也。 茹藘,茅蒐。(今之蒨也。可以染绛。○茹,音如。藘,力居切。) [疏]“茹藘,茅蒐”。○释曰:今染绛蒨也。一名茹藘,一名茅蒐。《诗•郑风》云:“茹藘在阪。”陆机云:“一名地血,齐人谓之牛蔓,即今之蒨草是也。” 果臝之实,栝楼。(今齐人呼之为天瓜。○臝,方果切。) [疏]“果臝之实,栝楼”。○释曰:果臝之草,其实名栝楼,实即子也。故李巡云“栝楼,子名也”。郭云“今齐人谓之天瓜”。《本草》云:“栝楼,叶如瓜叶形,两两相值,蔓延,青黑色。六月华,七月实,如瓜瓣。”是也。 荼,苦菜。(《诗》曰:“谁谓荼苦。”苦菜可食。) [疏]“荼,苦菜”。○释曰:此味苦可食之菜,一名荼,一名苦菜。《本草》一名荼草,一名选,一名游冬。案《易纬通卦验玄图》云:苦菜,生於寒秋,经冬历春乃成。《月令》孟夏“苦菜秀”是也。叶似苦苣而细,断之有白汁,花黄似菊,堪食,但苦耳。○注“《诗》曰:‘谁谓荼苦。’”○释曰:《邶风•谷风》篇文也。 萑,蓷。(今茺蔚也。叶似荏,方茎,白华,华生节间。又名益母,《广雅》云。○萑,音隹。蓷,他回切。) [疏]“萑,蓷”。○释曰:萑,一名蓷。李巡曰“臭秽草也”,郭云“茺蔚也”,《广雅》名益母。叶似荏,方茎,白华,华生节间。《诗•王风》云:“中谷有蓷。”陆机云:旧说及魏博士济阴周元明皆云菴蔄是也。《韩诗》及《三苍说》悉云益母。故曾子见益母而感。案《本草》茺蔚,一名益母。故刘歆曰“蓷,臭秽”。臭秽,即茺蔚也。 虉,绶。(小草,有杂色,似绶。○虉,音逆。) [疏]“虉绶”。○释曰:“虉者,杂色如绶文之草也。《诗•陈风》云:“邛有旨鷊。”陆机《疏》云:“鷊,五色作绶文,故曰绶草。”是也。 粢,稷。(今江东人呼粟为粢。) [疏]“粢,稷”。○释曰:《左传》曰:“粢食不凿。”粢者,稷也。《曲礼》云“稷曰明粢”是也。郭云:“今江东人呼粟为粢。”然则,粢也,稷也,粟也,正是一物。而《本草》稷米在下品,别有粟米在中品,又似二物。故先儒共疑焉。 众,秫。(谓黏粟也。○众,音终。秫,音述。) [疏]“众,秫”。○释曰:众,一名秫,谓黏粟也。《说文》云“稷之黏者”也。与谷相似,米黏,北人用之酿酒。其茎稗似禾而粗大者是也。 戎叔谓之荏菽。(即胡豆也。○菽,音叔。) [疏]“戎叔谓之荏菽”。○释曰:戎叔,一名荏菽。孙炎云“大豆也”。《诗•大雅•生民》云:“艺之荏菽,荏菽旆旆。”郑笺亦以为大豆。樊光、舍人、李巡、郭氏皆云今以为胡豆。郭又云《春秋》“齐侯来献戎捷”。《榖梁传》曰“戎菽也”。《管子》亦云:“北伐山戎,出冬葱及戎菽,布之天下。”今之胡豆是也。案,此戎菽皆为大豆。注《榖梁》者亦以为大豆也。郭氏等以戎、胡俱是夷名,故以戎菽为胡豆也。 卉,草。(百卉总名。) [疏]“卉,草”。○释曰:别二名也。百卉犹百草也。《诗•小雅》云“百卉具腓”是也。 萒,雀弁。(未详。) 蘥,雀麦。(即燕麦也。○萒,兑转切。蘥,音药。) [疏]“蘥,雀麦”。○释曰:蘥,一名雀麦,一名燕麦。《本草》云:“生故墟野林下。苗似小麦而弱,实似穬麦而细。在处亦有之。”是也。 蘾,乌薞。萰,菟荄。蘩,菟蒵。(皆未详。) 蔩,菟瓜。(菟瓜似土瓜。○蘾,户怪切。蕵,音孙。萰,音练。菟,音兔。荄,音垓。蒵,音兮。蔩,音演。) [疏]“蔩,菟瓜”。○释曰:菟瓜,一名蔩。苗及实似土瓜。土瓜者,即王瓜也。《月令》“王瓜生”是也。 茢薽,豕首。(《本草》曰彘卢,一名蟾蜍诸兰。今江东呼豨首,可以煼蚕蛹。○茢,音列。薽,音其。豕,伤氏切。) [疏]“茢薽,豕首”。○释曰:茢薽,药草名,一名豕首,一名彘卢,一名蟾蜍诸兰,一名天名精,一名麦句姜,一名虾蟆蓝,一名天门精,一名王门精。《别录》一名天蔓精,南人名为地菘,味甘辛,故有姜称。状如蓝,故名虾蟆蓝。香似兰,故名蟾蜍兰。郭云“江东呼豨首。可以煼蚕蛹”者,《三苍》云“煼,熬也”。 荓,马帚。(似蓍,可以为埽蔧。○荓,音并。) [疏]“荓,马帚”。○释曰:荓草似蓍者,今俗谓蓍荓。可以为埽蔧,故一名马帚。○注“似蓍”。○释曰:蓍,蒿属也。年千岁三百茎,可以为卜策。《白虎通》云“此天地之间寿考物也,故问之”是也。 藱,怀羊。(未详。) 茭,牛蕲。(今马蕲。叶细锐似芹,亦可食。○藱,胡罪切。) [疏]“茭,牛蕲”。○释曰:似芹可食菜也,而叶细锐。一名茭,一名牛蕲,一名马蕲,子入药用。《本草》注云:生水泽中。“苗似鬼针、菾菜等”。“花青白色,子黄黑色,似防风子”。是也。 葖,芦萉。(萉宜为菔。芦菔,芜菁属。紫华,大根,俗呼雹葖。○葖,他忽切。芦,音罗。萉,蒲北切。) [疏]“葖,芦萉”。○释曰:紫花菘也。俗呼温菘。似芜菁,大根,一名葖。俗呼雹葖。一名芦菔,今谓之萝卜是也。 淔,灌。(未详。) 苬,芝。(芝,一岁三华,瑞草。○淔,音敕。苬,音囚。) [疏]“苬,芝”。○释曰:瑞草名也,一岁三华,一名苬,一名芝。《论衡》云:“芝生於土,士气和,故芝草生瑞命。”《礼》曰:“王者仁慈,则芝草生。”是也。 筍,竹萌。(初生者。) [疏]“筍,竹萌”。○释曰:孙炎曰:“竹初萌生谓之笋。”凡草木初生谓之萌,笋则竹之初生者,故曰:笋,竹萌也。可以为菜殽。《诗•大雅•韩奕》云:“其蔌维何,维笋及蒲。”蔌,则菜殽也。 簜,竹。(竹别名。《仪礼》曰:“簜在建鼓之间。”谓箫管之属。○簜,音荡。) [疏]“簜,竹”。○释曰:簜则竹之别名。李巡曰:“竹节相去一丈曰荡。”孙炎曰:“竹阔节者曰簜。”《禹贡》“筱簜既敷”。孔安国云:“簜,大竹。”郭氏即云“竹别名”,无大小之异,故引《礼》经为证也。○注“《仪礼》”至“之属”。○释曰:“《仪礼》曰”者,《大射》礼文也。案,彼云:乐人宿县,“西阶之西,颂磬东西。其南锺,其南鑮,皆南陈。一建鼓在其南,东鼓,朔鼙在其北;一建鼓在西阶之东,南面。簜在建鼓之间”。郑注云:“簜,竹也。谓笙箫之属倚於堂。”以笙箫之属,固非大竹,故郭氏引之也。郑又云:“建犹树也。以木贯而载之,树之,跗也。”故谓之建鼓。云“谓箫管之属”者,郭用郑玄之说也。 莪,萝。(今莪蒿也。亦曰廪蒿。) [疏]“莪,萝”。○释曰:舍人云“莪一名萝”。郭云“今莪蒿也。亦曰廪蒿”。《诗•小雅》云:“菁菁者莪。”陆机云:“莪,蒿也。一名萝蒿。生泽田渐洳之处。叶似邪蒿而细,科生三月中,茎可生食,又可烝,香美,味颇似蒌蒿。”是也。 苨,菧苨。(荠苨。○苨,音祢。菧,音底。) [疏]“苨,菧苨”。○释曰:苨,一名菧苨。郭云“荠苨”也。《本草》“荠苨”陶注云:“都似人参,而叶小异,根味甜。”又别本注云“根似桔梗,以无心为异者”是也。 绖履。(未详。) 莕,接余。其叶苻。(丛生水中,叶圆,在茎端,长短随水深浅,江东食之。亦呼为莕。音杏。○莕,音荇。绖,待节切。) [疏]“莕,接余。其叶苻”。○释曰:莕菜,一名接余,其叶名符。郭云:“丛生水中,叶圆,在茎端,长短随水深浅,江东食之。亦呼为莕。”《诗•周南•关雎》云“参差荇菜”是也。荇与莕同。陆机《疏》云:“接余,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馀,浮在水上,根在水底,与水深浅等。大如钗股,上青下白,鬻其白茎,以苦酒浸之,脆美,可案酒。” 白华,野菅。(菅,茅属。《诗》曰:“白华菅兮。”○菅,音奸。) [疏]“白华,野菅”。○释曰:舍人云:“白华,一名野菅。”陆机云:“菅,似茅而滑泽。无毛,根下五寸,中有******者,柔忍宜为索,沤乃尤善矣。”郭云:“菅,茅属。”此白华亦是茅之类也。沤之柔忍,异其名谓之为菅。因谓在野未沤者为野菅耳。《诗•小雅》云“白华菅兮”是也。 薜,白蕲。(即上“山蕲”。)菲,芴。(即土瓜也。○菲,音匪。芴,音物。) [疏]“菲,芴”。○释曰:一名芴。郭云:“即土瓜也。”孙炎曰:“葍类也。”《诗•谷风》云:“采葑采菲。”陆机云:“菲似葍,茎粗,叶厚而长,有毛。三月中蒸鬻为茹,滑美可作羹。幽州人谓之芴,《尔雅》又谓之 蒠菜。今河内人谓之宿菜。”案,今《尔雅》菲、芴与蒠菜异,郭注似是别草。如陆之言,又是一物。某氏注《尔雅》,二处皆引《谷风》诗,即菲也,芴也。蒠菜也,土瓜也,宿菜也,五者一物也。其状似葍而非葍,故云“葍类也”。 葍,。(大叶�白华,根如指,正白,可啖。○葍,音福。,音富) [疏]“葍,”。○释曰:葍,一名。郭云:“大叶,白华,根如指,正白,可啖。”《诗•小雅》云:“我行其野,言采其葍。”陆机云:“幽州人谓之燕。其根正白,可著热灰中温啖之,饥荒之岁可烝以御饥也。” 荧,委萎。(药草也。叶似竹,大者如箭竿,有节,叶狭而长,表白里青,根大如指,长一二尺,可啖。○萎,音威。) [疏]“荧,委萎”。○释曰:药草也。一名荧,一名委萎。《本草》女萎,萎蕤,一名荧是也。叶似竹,大者如箭竿,有节,叶狭而长,表白里青,根如指,长一二尺,可啖。 葋,艼荧。(未详。) 竹,萹蓄。(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旁,可食,又杀虫。○葋,音劬。艼,他丁切。荧,音迥。萹,匹善切。) [疏]“竹,萹蓄”。○释曰:李巡曰:“一物二名也。”孙炎曰:某氏引《诗•卫风》云“绿竹猗猗”。郭云:“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旁,可食,又杀虫。”案,陶隐居《本草》注云:“处处有,布地而生,节间白,叶华细绿,人谓之萹竹。煮汁与小儿饮,疗蛔虫”是也。 葴,寒浆。(今酸枣草。江东呼曰苦葴。音针。) [疏]“葴,寒浆”。○释曰:葴,一名寒浆。郭云:“今酸浆草。江东呼曰苦葴。”案,《本草》:酸浆,一名醋浆。陶注云:处处人家多有,“叶亦可食。子作房,房中有子如梅李大,皆黄赤色”。 薢茩,芵茪。(芵明也。叶黄锐,赤华,实如山茱萸。或曰也。关西谓之薢茩。○薢,音皆。茩,音狗。芵,音决。茪,音光。) [疏]“薢茩,芵茪”。○释曰:药草芵明也。一名芵茪,一名决明。郭云:“叶黄锐,赤华,实如山茱萸。”陶注《本草》云:“叶如茳豆。子形似马蹄,呼为马蹄决明。”《广雅》谓之羊踯躅也。○注“或曰也”至“薢茩”。○释曰:知者案:《说文》云:,楚曰芰,秦曰薢茩。是也。 莁荑,蔱蘠。(一名白蕢。○莁,音巫。荑,音夷。蔱,音杀。蔱,音墙。) [疏]“莁荑,蔱蘠”。○释曰:莁荑,一名蔱蘠。郭云:“一名白蕢。”此草也。案《本草》芜荑,一名无姑,一名。唐本注云:《尔雅》芜荑,一名蔱蘠。今作,字之误也。而在本部,疑非是。或者与草同气乎?○,音殿。,音唐。 瓞,瓝。其绍瓞。(俗呼瓝瓜为瓞。绍者,瓜蔓绪,亦著子,但小如瓝。○瓞,大结切。瓝,步角切。) [疏]“瓞,瓝。其绍瓞”。○释曰:瓞,一名瓝,小瓜也。绍,继也。瓜之蔓绍绪先岁之瓜,必小,亦名瓞。故云“其绍瓞”。《诗•大雅》云:“绵绵瓜瓞。”舍人云:瓞名瓝,小瓜也。绍,继,谓瓞子。汉中小瓜曰瓞。孙炎曰:瓞,小瓜,子如瓝,其本子小,绍先岁之瓜曰瓞。然则,瓜之族类本有二种:大者曰瓜,小者曰瓞。此则其种别也。而瓜蔓近本之瓜,必小於先岁之大瓜,以其小如 瓝,故谓之瓞。瓞是瓝之别名。故郭云:“俗呼瓝为瓞。绍者,瓜蔓绪,亦著子,但小如瓝。” 芍,凫茈。(生下田。苗似龙须而细,根如指头,黑色可食。○芍,户了切。) [疏]“芍,凫茈”。○释曰:芍,一名凫茈。郭云:“生下田中,苗似龙须而细,根如指头,黑色可食。”今俗瀹而鬻之者是也。 蘱,薡蕫。(似蒲而细。○蘱,音类。薡,音鼎。蕫,音董。) [疏]“蘱,薡蕫”。○释曰:蘱,一名薡蕫。状似蒲而细,可为屩,亦可绹以为索。 蕛,苵。(蕛似稗,布地生,秽草。○蕛,音帝。苵,大结切。) [疏]“蕛,苵”。○释曰:蕛,一名苵,似稗之秽草也,布生於地。《庄子》曰“道在蕛稗”,是亦有米,细小。《庄子》又曰“若蕛米之在太仓”是也。 钩,芺。(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台似蓟。初生可食。) [疏]“钩,芺”。○释曰:蓟类也。一名钩,一名芺。郭云:“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台似蓟。初生可食。”《说文》云“味苦,江南食以下气”是也。 ,鸿薈。(即 菜也。○薈,音会。) [疏]“ ,鸿薈”。○释曰: ,叶似韭之菜也。一名鸿薈。《本草》谓之菜芝是也。 苏,桂荏。(苏,桂类。故名桂荏。) [疏]“苏,桂荏”。○释曰:苏,荏类之草也。以其味辛似荏,故一名桂荏。陶注《本草》云:“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其无紫色不香似荏者,名野苏。”生池泽中者,名水苏,一名鸡苏。皆荏类也。 蔷,虞蓼。(虞蓼,泽蓼。○蓼,音了。) [疏]“蔷,虞蓼”。○释曰:蔷,一名虞蓼,即蓼之生水泽者也。《周颂•良耜》云:“以薅荼蓼。”毛传云“蓼,水草”是也。 蓧,蓨。(未详。) 虋,赤苗。(今之赤粱粟。)芑,白苗。(今之白粱粟,皆好谷。)秬,黑黍。(《诗》曰:“维秬维秠。”)秠,一稃二米。(此亦黑黍,但中米异耳。汉和帝时任城生黑黍,或三四实,实二米,得黍三斛八斗是。○蓧,他凋切。蓨,音惕。虋,音门。芑,音起。秠,孚鄙切。桴,音敷。) [疏]“虋赤”至“二米”。○释曰:案《诗大雅生民》云:“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故此释之也。虋与穈音义同。虋即嘉谷赤苗者。郭云:“今之赤梁粟。”芑,即嘉谷白苗者。郭云:“今之白粱粟,皆好谷”也。李巡曰:“黑黍一名秬黍。”秬,即黑黍之大名也。秠,是黑黍之中一稃有二米者,别名之为秠。若然,秬、秠皆黑黍矣。而《春官•鬯人》注云:酿秬为酒,秬如黑黍,一秠二米。言如者,以黑黍一米者多,秬为正称,二米则秬中之异,故言如,以明秬有二等也。秬有二等,则一米亦可为酒,《鬯人》之注必言二米者,以宗庙之祭唯裸为重,二米嘉异之物,鬯酒宜当用之,故以二米解鬯。其实,秬是大名,故云:“酿秬为酒”。此云“秠,一桴二米”。《鬯人》注曰“一秠二米”。文不同者,《郑志》答张逸云:秠即皮,其稃亦皮也。《尔雅》重言以晓人。然则,秠、稃古今语之异,故郑引此文得以稃为秠也。汉和帝时任城县生黑黍,或三四实,实二米,得黍三斛八斗是也。 稌,稻。(今沛国呼稌。○稌,音杜。) [疏]“稌,稻”。○释曰:别二名也。郭云:“今沛国呼稌。”《诗•周颂》云:“丰年多黍多稌。”《礼记•内则》云“牛宜稌”。《豳风•七月》云“十月獲稻”,是一物也。案《说文》云:“沛国谓稻为糯。”“秔,稻属”也。《字林》云:“糯,黏稻也。”秔,糯不黏者。《本草》以粳米、稻米为二物。秔与粳古今字。然秔、糯甚相类,黏不黏为异耳。依《说文》稌、稻,即糯也。江东呼稬,乃乱切。 葍,藑茅。(葍,华有赤者为藑。藑,葍一种耳。亦犹菱苕,华黄白异名。○藑,音琼。) [疏]“蒚,藑茅”。○释曰:葍与藑茅一草也。华白者即名葍,华赤者别名藑茅。故郭云:“亦犹菱苕,华黄白异名”也。 台,夫须。(郑笺《诗》云:台可以为御雨笠。○夫,音扶。) [疏]“台,夫须”。○释曰:舍人云:“台,一名夫须。”《诗•小雅》云:“南山有台。”陆机云:“旧说,夫须,莎草也,可以为蓑笠。《都人士》云‘台笠缁撮’是也。”○注“郑笺”至“雨笠”。案笺者,传注之别名也。以《诗》先有毛公作传,郑玄释其未备者。《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笺也。《都人士》笺云:“都人之士以台皮为笠。”此引其意,非全文也。 藆藅。(未详。) 莔,贝母。(根如小贝,圆而白华,叶似韭。○藆,音蹇。藅,音伐。莔,音萌。) [疏]“莔,贝母”。○释曰:药草贝母,一名莔。郭云:“根如小贝,员而白华,叶似韭。”《诗•鄘风•载驰》云:“陟彼阿丘,言采其虻。”陆机云:“虻,今药草贝母也。其叶如栝楼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著,有分解也。”《本草》一名空草。陶注云:出近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是也。 荍,蚍衃。(今荆葵也。似葵,紫色。谢氏云:‘小草,多华少叶,叶又翘起。”○荍,音翘。蚍,音毗。衃,音浮。) [疏]“荍,蚍衃”。○释曰:舍人云:“荍,一名蚍衃”。郭云:“今荆葵也。似葵,紫色。谢氏云:‘小草,多华少叶,叶又翘起。’”《诗•陈风》云:“视尔如荍。”毛传云:“芘芣也。”陆机云:芘芣,“一名荆葵,似芜菁,华紫绿色。可食,微苦”。是也。 艾,冰台。(今艾蒿。) [疏]“艾,冰台”。○释曰:艾,一名冰台,即今艾蒿也。《诗•王风》“彼采艾兮”是也。 蕇,亭历。(实、叶皆似芥,一名狗荠,《广雅》云。○蕇,音典。) [疏]“蕇,亭历”。○释曰:蕇,一名亭历。郭云:“实、叶皆似芥。”《广雅》又名狗荠。《本草》一名丁历,一名太室,一名大適。陶注云:“今近道亦有。母则公荠,子细黄,至苦。”是也。 苻,鬼目。(今江东有鬼目草,茎似葛,叶员而毛,子如耳珰也。赤色丛生。) [疏]“苻,鬼目”。○释曰:苻,一名鬼目。郭云:“今江东有鬼目草,茎似葛,叶员而毛,子如耳也。赤色丛生。” 薜,庾草。(未详。) 蔜, 。(今蘩也。或曰鸡肠草。○蔜,五高切。 ,音嫂。,音缕。) [疏]“蔜, ”。○释曰:蔜,一名 ,一名蘩,一名鸡肠草。《本草》云:蘩蒌味辛。陶注:此菜人以作羹。唐本注云:“此即鸡肠草也。多生下湿坑渠之侧。”人家园庭亦有此草是也。 离南,活莌。(草生江南,高丈许,大叶,茎中有瓤,正白,零陵人祖日贯之为树。○莌,音夺。) [疏]“离南,活莌”。○释曰:离南,草也。一名活莌。《山海经》又名冠脱。生江南,高丈许,大叶似荷叶而肥,茎中有瓤,正白者是也。注“零陵人祖日贯之为树”。○释曰:祖,且也。贯,事也。言零陵郡人且日事之,使科大若树然也。郭又注《山海经》云:零桂人人且日贯之以为树,然所未详。 茏,天蘥。须,葑苁。(未详。) 蒡,隐荵。(似苏有毛,今江东呼为隐荵。藏以为菹,亦可瀹食。○龙,音聋。葑,方孔切。苁,音总。蒡,音旁。) [疏]“蒡,隐荵”。○释曰:蒡,苏类菜也,一名隐荵。郭云:“似苏有毛,今江东呼为隐荵。藏以为菹,亦可瀹食”者。瀹,煮也。 莤,蔓于。(草生水中,一名轩于,江东呼茜。音犹。) [疏]“莤,蔓于”。○释曰:莤,水草也,一名蔓于。郭云:“一名轩于,江东呼莤。” 蓾,蔖。(作履苴草。○蓾,音鲁。蔖,才古切。) [疏]“蓾,蔖”。注“作履苴草”。○释曰:蓾,《说文》云:“蓾,草也。可以束。”一名蔖,即蒯类也。中作履底。《字苑》云“苴履底”。故云“作履苴草”也。 柱夫,摇车。(蔓生,细叶,紫华,可食。今俗呼曰“翘摇车”。○柱,音主。夫,音扶。) [疏]“柱夫,摇车”。○释曰:柱夫,可食之草也。一名摇车,俗呼翘摇车。蔓生,紫华,华翘起摇动,因名云。 出隧,蘧蔬。(蘧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音毡氍。○隧,音遂。蘧,巨俱切。蔬,山俱切。) [疏]“出隧,蘧蔬”。○释曰:菌类也,一名出隧,一名蘧蔬。《广雅》云:“朝生,形如鬼盖。”郭云“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音毡氍”者,《说文》云:“菰,蒋也。”张揖云:“氍,毛席。”取其音同。 蕲茞,蘪芜。(香草,叶小如萎状。《淮南子》云“似蛇床”。《山海经》云“臭如蘪芜”。○茞,昌改切。) [疏]“蕲茞,蘪芜”。○释曰:芎苗也。一名蕲茞,一名蘪芜。《本草》一名薇芜,一名汀离。陶注云:“似蛇床而香。”郭云“香草,叶小如萎状”者,言如萎蔫之状也。○注“《淮南子》”至“蘪芜”。○释曰:《淮南子》云“似蛇床”音,案《淮南•子泥论》篇云:“夫物之相类者,世人之所乱惑也。嫌疑肖像者,众人所眩 耀也。故很者类知而非知也,愚者类君子而非君子也,赣者类勇而非勇也。使人相去也,若玉之与石也,葵之与苋也,则论人易矣。夫乱人者,若芎之与藁本,蛇床之与 蘪芜者。”许慎云此四者,药草臭味之相似,其治病则不同力是也。云“《山海经》曰‘臭如蘪芜’”者,案《西山经》浮山有草曰训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蘪芜”,可以止疠。又天帝山有草,“其状如葵,其臭如蘪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是也。臭,香也。言其香气如蘪芜也。 茨,蒺藜。(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剌人,见《诗》。) [疏]“茨,蒺藜”。○释曰:茨,一名蒺藜。郭云:“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剌人,见《诗》”者,案《诗•小雅》云“楚楚者茨”是也。 蘮蒘,窃衣。(似芹,可食。子大如麦,两两相合。有毛,著人衣。○蘮,音计。蒘,音如。) [疏]“蘮蒘,窃衣”。○释曰:蘮蒘,一名窃衣。郭云:“似芹,可食。子大如麦,两两相合。有毛,著人衣。”俗名鬼麦者也。 髦,颠蕀。(细叶,有剌,蔓生,一名商蕀。《广雅》云“女木也”。○髦,音毛。蕀,音棘。) [疏]“髦,颠蕀”。○释曰:髦,一名颠蕀,一名商蕀。《广雅》云“女木也”。郭云:“细叶,有刺,蔓生。” 雚,芄兰。(雚芄,蔓生。断之有白汁,可啖。○雚,音贯。) [疏]“雚,芄兰”。○释曰:雚,一名芄兰。郭云:“雚芄,蔓生。断之有白汁,可啖。”案,如此注,则似雚芄一名兰,或传写误芄衍字。《诗•卫风》云:“芄兰之支。”陆机云:“一名萝藦。幽州人谓之雀瓢。” ,莐藩。(生山上,叶如韭,一曰提母。○ ,徒南切。莐,音沈。) [疏]“ ,莐藩”。○释曰:药草知母也。一名 ,一名莐藩。郭云:“生山上,叶如韭,一名提母。”案,《本草》此名之外更有十馀名,文多不载。陶注云:“形似昌蒲而柔润,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燥乃止也。” 蕍,蕮。(今泽蕮。○蕍,音俞。蕮,音昔。) [疏]“蕍,蕮”。○释曰:蕍,一名蕮,即药草泽蕮也。《本草》作泽蕮,一名水泽,一名及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陶注云:“叶狭长,丛生诸浅水中。” 蔨,鹿藿。其实莥。(今鹿豆也。叶似大豆,根黄而香,蔓延生。○蔨,巨员切。藿,音霍。莥,女九切。) [疏]“圈,鹿藿。其实莥”。○释曰:蔨,一名鹿藿。其实名莥。郭云:“今鹿豆也。叶似大豆,根黄而香,蔓延生。”《本草》云“味苦”。唐本注云:“此草所在有之。苗似豌豆,有蔓而长大。人取以为菜,亦微有豆气,名为鹿户也。” 薃侯,莎。其实媞。(《夏小正》曰:“薃也者,莎。媞者其实。”○薃,音浩。媞,音堤。) [疏]“薃侯,莎。其实媞”。○释曰:薃即莎别名。侯,维也,犹语辞也。其实别名媞。○注“夏小”至“其实”。○释曰:《夏小正》者,《大戴礼》之篇名。本夏后氏著十二月之候也。汉九江太守戴德记之,谓之《大戴礼记》。其正月云:“媞薃。薃也者,莎也。媞也者,其实也。先言媞而後言薃何也?媞先见者也。何以谓之?《小正》以著名也。”案《广雅》云:“地毛,莎也。”是即莎也,故云“莎”。 莞,苻蓠。其上蒚。(今西方人呼蒲为莞蒲。蒚谓其头台首也。今江东谓之苻蓠,西方亦名蒲中茎为蒚,用之为席。音羽翮。) [疏]“莞,苻蓠。其上蒚”。○释曰:某氏曰:《本草》云白蒲,一名苻蓠,楚谓之莞蒲,其上台别名蒚。郭义具注。《诗•小雅•斯干》云:“下莞上簟。”郑笺云“莞,小蒲”也者,以莞、蒲一草之名。而《司几筵》有莞筵、蒲筵,则有大小之异。为席有精有粗,故得为两种席也。 荷,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茎下白蒻在泥中者。)其华菡萏,(见《诗》。)其实莲,(莲谓房也。)其根藕,其中的,(莲中子也。)的中薏。(中心苦。) [疏]“荷芙”至“中薏”。○释曰:李巡曰:皆分别莲、茎、叶、华、实之名。芙渠,其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呼荷。菡萏,莲华也。的,莲实也。薏,中心也。郭璞云:“蔤,茎下白蒻在泥中者。”今江东人呼荷华为芙蓉,北方人便以藕为荷,亦以莲为荷,蜀人以藕为茄。或用其母为华名,或用根子为母叶号,此皆名相错,习俗传误,失其正体者也。陆机《疏》云:莲青皮里白子为的,的中有青为薏,味甚苦,故里语云“苦如薏”是也。○注“见《诗》”。○释曰:《诗•陈风》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又曰“有蒲与莲”,又曰“有蒲菡萏”是也。 红,茏古。其大者蘬。(俗呼红草为茏鼓,语转耳。○蘬,丘轨切。) [疏]“红茏”至“者蘬”。○释曰:舍人曰:“红名茏古。其大者名蘬。”《诗•郑风》云:“隰有游龙。”毛云:“龙,红草也。”陆机云:“一名马蓼,叶大而赤白色,生水泽中,高丈馀。”郭云:“俗呼红草为茏鼓,语转耳。” 蒫,荠实。(荠子名。○蒫,才何切。) [疏]“蒫,荠实”。○释曰:《本草》云:荠,味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隹”。《诗•谷风》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其子别名蒫。 黂,枲实。(《礼记》曰“苴麻之有黂。”○黂,扶刃切。) [疏]“黂,枲实”。○释曰:枲,麻也。黂者,即麻子名也。故云“黂,枲实也”。○注“《礼记》”至“有黂”。○释曰:《礼记》曰“苴麻之有黂”者,《仪礼•丧服传》文也。传所以解经,故亦谓之《礼记》也。案《丧服》经云:“苴绖。”传曰“苴绖者,麻之有 黂者”是也。 枲,麻。(别二名。) [疏]“枲,麻”。○释曰:麻,一名枲。故注云“别二名”。《禹贡》青州云厥贡“岱畎、丝、枲”是也。 须,蕵芜。(蕵芜,似羊蹄,叶细,味酢,可食。) [疏]“须,蕵芜”。○释曰:案《诗•谷风》云:“采葑采菲。”毛传云:“葑,须也。”先儒即以“葑,须苁”当之。孙炎云:“须,一名葑苁。”今郭注上“葑苁”云“未详”,注此云:“蕵芜,似羊蹄,叶细,味酢,可食。”则郭意以毛云“葑,须”者谓此 蕵芜也。《坊记》注云:“葑,蔓菁也。陈、宋之间谓之葑。”陆机云:“葑,芜菁。幽州人或谓之芥。”《方言》云:“蘴、荛,芜菁也。陈、楚谓之蘴,齐、鲁谓之荛,关西谓之芜菁,赵、魏之部谓之大芥。”蘴与葑,字虽异,音实同。则葑也,须也,芜菁也,蔓菁也,蕵芜也,荛也,芥也,七者一物也。 菲,蒠菜。(菲草,生下湿地,似芜菁,华紫赤色,可食。○菲,音匪。蒠,音息。) [疏]“菲,蒠菜”。○释曰:菲,一名蒠菜。案《诗•谷风》云:“采葑采菲。”毛传云:“菲,芴也。”郭上注“菲,芴”云“土瓜也”。注此云:“菲草,生下湿地,似芜菁,华紫赤色,可食。”则是芴与 蒠菜别草。而某氏及陆机以为一物,非郭义也。 蕢,赤苋。(今之苋,赤茎者。○蕢,巨贵切。) [疏]“蕢,赤苋”。○释曰:赤苋,一名蕢,今苋菜之赤茎者也。 蘠蘼,虋冬。(虋冬,一名满冬,《本草》云。○蘼,音美。) [疏]“蘠蘼,虋冬”。○释曰:药草也。一名蘠蘼,一名虋冬。○注“虋冬”至“草云”。○释曰:案《山海经》云:条谷山“其草多芍药、虋冬”。郭注亦云《本草》一名满冬。今检《本草》有天门冬,一名颠勒,麦门冬,秦名羊韭,齐名爱韭,楚名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馀粮。无名满冬者,盖所见本异也。虋、门字异音同耳。 萹,苻止。(未详。) 泺,贯众。(叶圆锐,茎毛黑,布地,冬不死,一名贯渠,《广雅》云“贯节”。○萹,音偏。泺,音烁。众,音终。) [疏]“泺,贯众”。○释曰:药草名也。一名泺,一名贯众。《本草》云:一名贯节,一名贯渠,一名百头,一名虎卷,一名萹苻,一名伯蓱,一名药藻,此谓鸱头。陶注云:“叶如太蕨,形色毛芒,全似老鸱头”,因名之。郭氏云:“叶圆锐,茎毛黑,布地,冬不死,一名贯渠,《广雅》云‘贯节’。” 莙,牛薻(似薻,叶大,江东呼为马薻。○莙,其陨切。薻,音早。) [疏]“莙,牛薻”。○释曰:莙,一名牛薻,薻之叶大者也。《诗•召南》云:“于以采藻。”《左传》云:“蘋蘩蕰藻之菜。”以此草好聚生,故言温藻。温训聚也。毛传云:“藻,聚藻也。”陆机云:“藻,水草也。生水底。有二种:其一种叶如鸡苏,茎大如箸,长四五尺;其一种茎大如钗股,叶如蓬蒿,谓之聚藻。”又云:“扶风人谓之藻,聚为发声也。此二藻皆可食,煮熟,挼去腥气,米面糁蒸为茹,嘉美。杨州人饥荒可以当谷食。” 蓫薚,马尾。(《广雅》曰:“马尾,蔏陆。”《本草》云,别名薚。今关西亦呼为薚,江东呼为当陆。○蓫,他六反。薚,他羊反。) [疏]“蓫薚,马尾”。○释曰:药草蔏陆也。一名蓫薚,一名马尾。郭云:“《广雅》曰:‘马尾,蔏陆。’《本草》云,别名薚。今关西呼为薚,江东为当陆。”案《本草》, 蔏陆,一名荡根,一名夜呼。不同者,所见本异也。今注云:一名“白昌”,一名“当陆”是也。 萍,蓱。(水中浮蓱。江东谓之薸。○苹,音平。蓱,音瓶。薸,音瓢。)其大者蘋。(《诗》曰:“于以采蘋。”) [疏]“萍,蓱。其大者蘋”。○释曰:舍人曰:“苹,一名蓱。大者名蘋。”郭曰:“水中浮蓱。江东谓之薸。”陆机《毛氏义疏》云:“今水上浮蓱是也。其粗大者谓之蘋,小者曰蓱。季春始生,可糁蒸为茹。又可苦酒淹以就酒。”○注《诗》曰:“于以采蘋。”○释曰:《召南•采蘋》篇文也。 莃,菟葵。(颇似葵而小,叶状如藜,有毛,汋啖之滑。○莃,音希。) [疏]“莃,菟葵”。○释曰:莃,一名菟葵。郭云:“颇似葵而小,叶状如藜,有毛,汋啖之滑”者,汋,煮也。案,《本草》唐本注云:“苗如石龙芮,叶光泽,花白似梅,茎紫色,煮汁极滑,堪啖。”《尔雅•释草》一名 莃。所在平泽皆有,田间“人多识之”。是也。 芹,楚葵。(今水中芹菜。) [疏]“芹,楚葵”。○释曰:郭云:“今水中芹菜。”案《本草》云“水芹”,一名“水英”。陶注云:“其二月、三月作英时,可作菹及瀹食之。”又有渣(音樝)芹,可为生菜,亦可生啖。别本注云:芹有两种,“荻芹取根,白色,赤芹取茎、叶。并堪作菹及生菜”。是也。 藬,牛蘈。(今江东呼草为牛蘈者,高尺馀许。方茎,叶长而锐,有穗。穗间有华,华紫缥色,可淋以为饮。○藬,吐回切。蘈,音颓。) [疏]“藬,牛蘈”。○释曰:藬,一名牛蘈。《诗•小雅》云:“言采其蓫。”郑笺云:“蓫,牛蘈。”郭云:“今江东呼草为牛蘈者,高尺馀许。方茎,叶长而锐,有穗。穗间有华,华紫缥色,可淋以为饮”者,《字林》云:“缥,青白色。淋,以水沃也。” 藚,牛唇。(《毛诗传》曰:“水蕮也。”如藚断,寸寸有节,拔之可复。○藚,音续。) [疏]“藚,牛唇”。○释曰:李巡云:“别二名。”郭云:“如续断,寸寸有节。”陆机以为今泽蕮也。郭氏所不取。○注“毛诗”至“蕮也”。○释曰:《诗•魏风•汾沮洳》云:“彼汾一曲,言采其藚。”毛传云“藚,水蕮也”是。 苹,藾萧。(今藾蒿也。初生亦可食。○藾,音赖。) [疏]“苹,藾萧”。○释曰:苹,一名藾萧。郭云:“今藾蒿也。初生亦可食。”《诗•小雅》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陆机云:“叶青白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又可烝食。”是也。 连,异翘。(一名连苕,又名连草,《本草》云。) [疏]“连,异翘”。○释曰:连,一名异翘,郭云“一名连苕,又名连草,《本草》云”者。案,今本连翘,一名异翘,一名兰华,一名折根,一名轵,一名三廉。不同者所见本异也。唐本注云:“此物有两种:大翘,小翘。大翘,叶狭长如水苏,花黄可爱,生下湿地,著子似椿实之未开者,作房翘生出众草。其小翘生岗原之上,叶花实皆似大翘而小细耳。”是也。 泽,乌蕵。(即上“蘾”也。) [疏]“泽,乌蕵”。○释曰:即上“蘾”,生於水泽者。然形所未详。 傅,横目。(一名结缕,俗谓之鼓筝草。) [疏]“傅,横目”。○释曰:傅,一名横木草,蔓延生。郭云“一名结缕,俗谓之鼓筝草”是也。 釐,蔓华。(一名蒙华。) [疏]“釐,蔓华”。○释曰:釐,一名蔓华。郭云:“一名蒙华。” 菱,蕨攗。(菱,今水中芰。○菱,音凌。攗,音眉。) [疏]“菱,蕨攗”。○释曰:菱,一名蕨攗。郭云“菱,今水中芰”者,《字林》云:“楚人名曰芰,可食。”《国语》曰:“屈到嗜芰。”俗云“菱角”是也。 大菊,蘧麦。(一名麦句姜,即瞿麦。) [疏]“大菊,蘧麦”。○释曰:大菊,一名蘧麦,草药也。郭云:“一名麦句姜,即瞿麦。”《广雅》云:“茈萎,麦句姜,瞿麦。”案《本草》云瞿麦,一名巨句麦,一名大菊,一名大兰。陶注云:“今出近道。一茎生细叶,花红紫赤可爱,子颇似麦。”故名瞿麦。 薜,牡。(未详。) 葥,山莓。(今之木莓也。实似藨莓而大,亦可食。○薛,音百。,音赞。葥,音箭。莓,音每。) [疏]“葥,山莓”。○释曰:山莓一名葥。郭云:“今之木莓也。实似藨莓而大,亦可食。”藨莓说在下。 齧,苦堇。(今堇葵也。叶似柳,子如米,汋食之滑。) [疏]“齧,苦槿”。○释曰:齧,一名苦堇,可食之菜也,郭云“今堇葵也。叶似柳,子如米,汋食之滑”者。《本草》唐本注云:此菜野生,非人所种,俗谓之茎菜。叶似蕺,花紫色者。《内则》云“堇、荁、枌、榆”是也。《本草》云“味甘”,此云“苦”者,古人语倒,犹甘草谓之大苦也。 藫,石衣。(水苔也。一名石发。江东食之。或曰,藫,叶似 而大,生水底,亦可食。○藫,音潭。) [疏]“藫,石衣”。○释曰:藫,一名石衣。郭云“水苔也。一名石发。江东食之”者,案《本草》有“陟釐”。别本注云:“此即古石发也。色类似苔而粗涩为异。”郭又云“或曰, 藫叶似 而大,生水底,亦可食”者,即《本草》海藻,一名藫。陈藏器《本草》云:大叶藻也。生深海中及新罗,叶如水藻而大。海人取之,正在深海底,以绳系腰,咽没水下刈得,旋系绳上。五月已後,当有大鱼伤人,不可取也。 蘜,治蘠。(今之秋华菊。○蘜,音菊。) [疏]“蘜,治蘠”。○释曰:蘜,一名治蘠。郭云:“今之秋华菊。”案《月令》季秋云:“菊有黄华。”《本草》云菊华,一名节华。陶注云:“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而食者,为真;一种茎青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也。” 唐、蒙,女萝。女萝,菟丝。(别四名。《诗》云:“爰采唐矣。”) [疏]“唐、蒙”至“菟丝”。○释曰:孙炎曰:“别三名。”郭云:“别四名。”则唐与蒙,或并或别,故三四异也。《诗经》直言唐,而传云“唐,蒙也”,是以蒙解唐也。则四名为得。下云:“蒙,王女。”郭云:“即唐也。”是又名王女。然则,唐也,蒙也,女萝也,菟丝也,王女也,凡五名。《诗•頍弁》云:“茑与女萝。”毛传云:“女萝,菟丝。”陆机云:“今菟丝。蔓连草上生,黄赤如金,今合药菟丝子是也。”○注“《诗》云:‘爰采唐矣。’”○释曰:《鄘风•桑中》篇文也。 苗,蓨。(未详。) 茥,蒛葐。(覆盆也。实似莓而小,亦可食。○蓨,他凋切。茥,音奎。蒛,音缺。葐,音盆。) [疏]“茥,蒛葐”。○释曰:茥,一名蒛葐,郭云:“覆葐也。实似莓而小,亦可食。”案《本草》蓬虆,一名覆盆,一名陵虆,一名阴虆,其实名覆盆子。今注云蓬虆,是覆盆之苗也。覆盆乃蓬虆之子也。唐本注云:“然生处不同,沃地则子大而甘,瘠地则子细而酸。”是也。 芨,堇草。(即乌头也。江东呼为堇。○芨,音急。堇,音靳。) [疏]“芨,堇草”。○释曰:芨,一名堇草。郭云:“即乌头也。江东呼为堇。音靳。”案《诗•大雅》云:“堇荼如饴。”又《晋语》孋姬将谮申生,“置鸩於酒,置堇於肉”。贾逵曰:“堇,乌头也。”然则,堇者,其乌头乎?嫌读为堇荁之堇,故音之。 虃,百足。(未详。) 菺,戎葵。(今蜀葵也。似葵,华如木槿华。○虃,音纤。菺,音肩。) [疏]“菺,戎葵”。○释曰:菺,一名戎葵。郭云:“今蜀葵也。似葵,华如木槿华。”戎、蜀,盖其所自也,因以名之。 蘻,狗毒。(樊光云:“俗语苦如蘻。”○蘻,音计。) [疏]“蘻,狗毒”。○释曰:蘻,一名狗毒。樊光云:“俗语苦如蘻。”樊光者,京兆人,後汉中散大夫。注《尔雅》六卷。故郭氏取以为说。 垂,比叶。(未详。) 蕧,盗庚。(旋蕧,似菊。○蕧,音服。) [疏]“蕧,盗庚”。○释曰:蕧,一名盗庚。郭云:“旋蕧,似菊。”《本草》旋蕧,一名戴椹,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陶注云“出近道下湿地,似菊花而大”是也。 茡,麻母。(苴麻盛子者。) [疏]“茡,麻母”。○释曰:苴麻之盛子者也。一名茡,一名麻母。 瓝,九叶。(今江东有草,五叶共丛生一茎,俗因名为五叶,即此类也。) [疏]“瓝,九叶”。○释曰:此草九叶丛生一茎。然郭亦未详其状,但举其类云:“今江东有草,五叶共丛生一茎,俗因名为五叶,即此类也。” 藐,茈草。(可以染紫,一名茈,《广雅》云。○藐,亡角切。茈,子尔切。) [疏]“藐,茈草”。○释曰:藐,一名茈草,根可以染紫之草。《广雅》一名茈,《本草》一名紫丹。唐本注云:“苗似兰香,茎赤节青,花紫白色,而实白也。” 倚商,活脱。(即离南也。)蘵,黄蒢。(蘵草,叶似酸浆,华小而白,中心黄。江东以作菹食。○脱,音夺。蘵,音职。蒢,音除。) [疏]“蘵,黄蒢”。○释曰:蘵草,一名黄蒢。郭云:“蘵草,叶似酸浆,华小而白,中心黄。江东以作菹食。” 藒车,芞舆。(藒车,香草,见《离骚》。○藒,音挈。芞音乞。) [疏]“藒车,芞舆”。○释曰:香草也。一名藒车,一名芞舆,郭云“藒车,香草,见《离骚》”者。《离骚》经云“畦留夷与藒车兮,杂杜衡与芷”是也。 权,黄华。(今谓牛芸草为黄华。华黄,叶似菽蓿。) [疏]“权,黄华”。○释曰:权,一名黄华。郭云:“今谓牛芸草为黄华。华黄,叶似菽蓿。”《说文》亦云:“芸,草也。似苜蓿。《淮南子》说‘芸草,可以死复生’。”《月令》注云:“芸,香草也。”《杂礼图》曰:“芸,蒿也。叶似邪蒿,香美可食。”然则牛芸者,亦芸类也。郭以时验而言之,故云“今谓牛芸草为黄华”也。 葞,春草。(一名芒草,《本草云》。○葞,音尾。) [疏]“葞,春草”。注“一名”至“草云”。○释曰:药草也,郭云“一名芒草,《本草》云”者。案《本草》莽草,一名葞,一名春草。陶注云:今是处皆有。叶青辛烈者良,今俗呼为菵草也。郭云“芒草”者,所见本异也。 蔠葵,蘩露。(承露也。大茎小叶,叶紫黄色。○蔠,音终。) [疏]“蔠葵,蘩露”。○释曰:葵类。一名蔠葵,一名蘩露。郭云:“承露也。大茎小叶,华紫黄色。” 菋,荎藸。(五味也。蔓生,子丛在茎头。○菋,音未。荎,直其切。藸,音除。) [疏]“菋,荎藸”。○释曰:药草也。一名菋,一名荎藸。郭云:“五味也。蔓生,子丛在茎头。”案《本草》五味子,一名会及,一名玄及。唐本注云:“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其叶似杏而大,蔓生木上。子作房如落葵,大如蘡子。” 蒤,委叶。(《诗》云:“以茠蒤蓼。”○蒤,音徒。) [疏]“蒤,委叶”。○释曰:秽草也。舍人曰:“蒤,一名委叶。”王肃说《诗》云:“荼,陆秽草。”然则,蒤者,原田芜秽之草,非苦菜也。○注“《诗》云:‘以茠蒤蓼。’”○释曰:此《周颂•良耜》篇文。茠,耘除也。今《诗》本“茠”作“薅”,音义同。 皇,守田。(似燕麦,子如彫胡米,可食,生废田中。一名守气。) [疏]“皇,守田”。○释曰:皇,一名守田。郭云:“似燕麦,子如彫胡米,可食,生废田中。一名守气。”彫胡,即苽也。 钩,藈姑。(钩,也,一名王瓜。实如瓝瓜,正赤,味苦。○藈,音圭。) [疏]“钩,藈姑”。○释曰:钩,一名藈姑。郭云:“钩也,一名王瓜。实如瓝瓜,正赤,味苦。”《本草》云王瓜,一名土瓜。陶注云:“即今土瓜,生篱院,亦有子,熟时赤如弹丸。”根大。唐本注云:此物蔓生,叶似栝楼,圆无乂缺,子如栀子,生青熟赤,但无棱尔。根似葛,细而多糁。是也。 望,乘车。(可以为索,长丈馀。○乘,音绳。) [疏]“望,乘车”。○释曰:望,一名乘车。郭云:“可以为索,长丈馀。” 困,衱袶。(未详。) 攫,乌阶。(即乌杷也。子连相著,状如杷齿,可以染皂。○衱,音劫。袶,音绛。攫,音钁。) [疏]“攫,乌阶”。○释曰:攫,一名乌阶。郭云:“即乌杷也。子连相著,状如杷齿,可以染皂。”今俗谓之狼杷是也。 杜,土卤。(杜衡也,似葵而香。) [疏]“杜,土卤”。○释曰:香草也。一名杜,一名土卤。郭云:“杜衡也,似葵而香。”《本草》唐本注云:“杜衡叶似葵,形如马蹄,故俗云马蹄香。生山之阴水泽下湿地。根似细辛、白前等。”《山海经》云:“天帝山,有草其状如葵,其臭如麋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是也。 盱,虺床。(蛇床也。一名马床,《广雅》云。○盱,音吁。) [疏]“盱,虺床”。○释曰:盱,一名虺床。郭云:“蛇床也。一名马床,《广雅》云。”案《本草》蛇床,一名蛇米,一名虺床,一名思益,一名绳毒,一名枣棘,一名墙蘪。陶注云:近道“田野墟落间甚多,花叶正似 蘪芜”。 蔝,蔜。(未闻。)赤,枹蓟。(即上“枹蓟”。)菟奚,颗涷。(款涷也,紫赤华,生水中。○蔝,音米。蔜,五刀切。涷,音东。) [疏]“菟奚,颗涷”。○释曰:药草也。一名菟奚,一名颗涷。郭云:“款涷也,紫赤华,生水中。”案《本草》款涷,一名橐吾,一名颗东,一名虎须,一名菟奚。陶注云:形如宿莼未舒者,其腹里有丝,其花乃似大菊花。唐本注云:“叶似葵而大,丛生,花出根下。”是也。 中馗,菌。(地蕈也,似盖,今江东名为土菌,亦曰馗厨。可啖之。○馗,音逵。菌,巨陨切。)小者菌。(大小异名。) [疏]“中馗,菌。小者菌”。○释曰:此辨菌大小之异名也。大者名中馗,小者即名菌,郭云“地蕈也,似盖,今江东人名为土菌,亦曰馗厨。可啖之”者,《说文》云:“蕈,桑也。”谓菌生木上也。今云地蕈,即俗呼地菌者是也。 菆,小叶。(未闻。)苕,陵苕。(一名陵时,《本草》云。)黄华,蔈;白华,茇。(苕,华色异名亦不同。○菆,音辄。苕,音调。蔈,音标。茇,音沛。) [疏]“苕陵”至“华茇”。○释曰:苕,一名陵苕。《本草》一名陵时。舍人曰:“苕,陵苕也。黄华名蔈,白华名茇,别华色之名也。”陆机《疏》云:一名鼠尾,生下湿水中,七八月中华紫,似今紫草,可染皂,煮以沐发即黑。《诗•小雅》云:“苕之华,芸其黄矣。”郑笺云:“陵苕之华,紫赤而繁。”陆机亦言其华紫色。而此云黄白者,盖就紫色之中有黄紫、白紫尔。及其将落,则全变为黄,故《诗》云“芸其黄矣”。毛传云“将落则黄”是也。 蘪,从水生。(生於水中。○蘪,音眉。) [疏]“蘪,从水生”。○释曰:草从水生者曰蘪。故注云“生於水中”。 薇,垂水。(生於水边。) [疏]“薇,垂水”。○释曰:草生於水滨而枝叶垂於水者曰薇。故注云“生於水边”也。 薜,山麻。(似人家麻,生山中。) [疏]“薜,山麻”。○释曰:麻生山中者名薜。故注云“似人家麻,生山中”也。 莽,数节。(竹类也,节间促。)桃枝,四寸有节。(今桃枝节间相去多四寸。○数,音朔。)粼,坚中。(竹类也,其中实。)簢,筡中。(言其中空,竹类。)仲,无笐。(亦竹类。未详。) ,箭萌。(萌,笋属也。《周礼》曰:“ 菹雁醢。”)筿,箭。(别二名。○粼,音吝。簢,音闵。筡,音徒。笐,音杭。 ,音待。) [疏]“莽数”至“筿箭”。○释曰:此辨竹节希数及中空实萌筿之异名也。凡竹节间促数者名莽,相去四寸有节者名桃枝,竹其中坚实者名粼,其中空者名簢。筡,空也。仲,无笐。注“未详”。 ,一名箭萌,即笋也。筿,一名箭。《书》曰:“筿 簜既敷。”《释地》云“会稽之竹箭”是也。○注“今桃枝节间相去多四寸”。○释曰:郭以时验而言也。《尚书•顾命》云:“敷重篾席。”孔安国云:“篾,桃枝竹。”《周礼•春官•司几筵》云:“加次席黼纯。”郑注云“次席,桃枝席,有次列成文”是也。○注“《周礼》曰:‘ 菹雁醢。’”○释曰:《天官•醢人》职文也。彼文作箈。郑玄注云:“箈,箭萌。”字虽异,音义同。 枹,霍首。素华,轨鬷。(皆未详。) 芏,夫王。(芏草,生海边,似莞蔺。今南越人采以为席。○枹,音包。芏,音杜。) [疏]“芏,夫王”。○释曰:芏草,一名夫王。郭云:“芏草,生海边,似莞蔺。今南方越人采以为席。” 藄,月尔。(即紫綦也。似蕨,可食。○藄,音其。) [疏]“藄,月尔”。○释曰:藄,一名月尔,可食之菜也。郭云:“即紫藄也。似蕨,可食。” 葴,马蓝。(今大叶冬蓝也。○葴,音针。) [疏]“葴,马蓝”。○释曰:葴,一名马蓝。郭氏“今大叶冬蓝也”。今为淀者是也。 姚茎,涂荠。(未详。) 苄,地黄。(一名地髓,江东呼苄。○苄,音户。) [疏]“苄,地黄”。○释曰:药草也。郭云:“一名地髓,江东人呼苄。”案《本草》地黄,一名地髓,一名苄,一名芭。陶注云:“生渭城者乃有子实,实如小麦。” 蒙,王女。(蒙即唐也,女萝别名。)拔,茏葛。(似葛,蔓生,有节。江东呼为龙尾,亦谓之虎葛,细叶赤茎。) [疏]“拔,茏葛”。○释曰:拔,一名茏葛,葛类也。郭云:“似葛,蔓生,有节。江东呼为龙尾,亦谓之虎葛,细叶赤茎。” 藗,牡茅。(白茅属。○藗,音速。) [疏]“藗,牡茅”。○释曰:茅之不实者也。一名藗,一名牡茅。郭云:“白茅属。” 菤耳,苓耳。(《广雅》云“枲耳也”。亦云胡枲,江东呼为常枲,或曰苓耳。形似鼠耳,丛生如盘。○菤,音捲。) [疏]“菤耳,苓耳”。○释曰:菤耳,一名苓耳。郭云:“《广雅》云‘枲耳也’。亦云胡枲,江东呼为常枲,或曰苓耳。形似鼠耳,丛生如盘。”《诗•周南》云:“采采卷耳。”陆机《疏》云:叶青白色,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珰。幽州谓之爵耳是也。 蕨,。(《广雅》云“紫藄”,非也。初生无叶,可食。江西谓之。○,音鳖。) [疏]“蕨,”。○释曰:可食之菜也。舍人曰:“蕨,一名。”郭云:“《广雅》云‘紫藄’,非也。初生无叶,可食。江西谓之。”《诗•召南》云:“言采其蕨。”陆机《疏》云:蕨,山菜也。“初生似蒜,茎紫黑色,可食。如葵”。是也。 荞,邛钜。(今药草大戟也,《本草》云。) [疏]“荞,邛钜”。○释曰:荞,一名邛钜。郭云“今药草大戟也,《本草》云”者,案《本草》大戟,一名邛钜,苗名泽漆。陶注云:今近道处处有。生时摘叶有白汁,故名泽漆也。 繁,由胡。(未详。) 莣,杜荣。(今莣草,似茅,皮可以为绳索、履屩也。○莣,音忘。) [疏]“莣,杜荣”。○释曰:莣草,一名杜荣,郭云“今莣草,似茅,皮可以为绳索、履屩也”者。屩,草履也。 稂,童粱。(稂,莠类也。) [疏]“稂,童粱”。○释曰:舍人曰:“稂,一名童粱。”郭云:“稂,莠类也。”《诗•曹风》云:“浸彼苞稂。”陆机《疏》云:“禾秀为穗而不成,崱嶷然,谓之童粱。今人谓之宿田翁,或谓之守田也。《甫田》云:‘不稂不莠。’《外传》曰:‘马不过稂莠。’皆是也。” 藨,麃。(麃即莓也,今江东呼为藨莓。子似覆葐而大,赤,酢甜可啖。○藨,蒲苗切。麃,平表切。) [疏]“藨,麃”。○释曰:藨,一名麃。郭云:“麃即莓也,今江东人呼为藨莓。子似覆葐而大,酢甜可啖。” 的,薂。(即莲实。○薂,音亦。) [疏]“的,薂”。○释曰:的,又一名薂。即上释“荷”云“其实莲,其中的”也。故郭云:“即莲实。” 购,蔏蒌。(蔏蒌,蒌蒿也。生下田。初出可啖,江东用羹鱼。○购,古豆切。蒌,力朱切。) [疏]“购,蔏蒌”。○释曰:舍人曰:“购,一名蔏蒌。”郭云:“蔏蒌,蒌蒿也。生下田。初出可啖,江东用羹鱼。”《诗•周南•汉广》云:“翘翘错薪,言刈其蒌。”陆机《疏》云:“其叶似艾,白色,长数寸,高丈馀,好生水边及泽中。正月根牙生旁茎,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为茹。”是也。 茢,勃茢。(一名石芸,《本草》云。○茢,音列。) [疏]“茢,勃茢”。○释曰:茢,一名勃茢,郭云“一名石芸,《本草》云”者。案《本草》石芸味甘,一名螫烈,一名顾喙。是也。 葽绕,蕀蒬。(今远志也。似麻黄,赤华,叶锐而黄,其上谓之小草,《广雅》云。○葽,乌了切。蒬,音冤。) [疏]“葽绕,蕀蒬”。○释曰:药草也。葽绕,一名蕀蒬。郭云“今远志也。似麻黄,赤华,叶锐而黄,其上谓之小草,《广雅》云”者,案《本草》远志,一名细草,其叶名小草。陶注云:“小草状似麻黄而青。”今注云远志“茎叶似大青而小”。《广雅》云:“蕀蒬,远志也。其上谓之小草。”是也。 茦,刺。(草刺针也。关西谓之刺,燕北、朝鲜之间曰茦,见《方言》。○茦,音册。) [疏]“茦,刺”。○释曰:谓草针刺人也。一名茦,又名刺。郭云“草刺针也。关西谓之刺,燕北、朝鲜之间曰茦,见《方言》”者,案《方言》“凡草木刺人,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茦,或谓之壮。自关而东或谓之梗,或谓之刿。自关而西谓之刺。江、湘之间谓之棘”是也。 萧,。(即蒿。○,音秋。) [疏]“萧,”。○释曰:李巡云:“,一名萧。”陆机云:“今人所谓蒿者是也。或云牛尾蒿,似白蒿,白叶,茎粗,科生多者数十茎,可作烛,有香气,故祭祀以脂爇之为香。许慎以为艾蒿,非也。《郊特牲》云‘既奠,然後爇萧,合馨香’。”是也。 荨,海藻。(药草也。一名海罗,如乱发,生海中,《本草》云。) [疏]“荨,海藻”。○释曰:荨,又名海藻。郭云“药草也。一名海罗,如乱髪,生海中,《本草》云”者,案《本草》一名落首,一名荨。陶注云:“生海岛上,黑色如乱髪而大,少许叶大,都似藻叶。” 长楚,銚芅。(今羊桃也,或曰鬼桃。叶似桃,华白,子如小麦,亦似桃。○銚,音姚。芅,音亦。) [疏]“长楚,銚芅”。○释曰:舍人曰:“长楚,一名銚芅。”《本草》云“銚芅”名“羊桃”。郭云:“今羊桃也,或曰鬼桃。叶似桃,华白,子如小麦,亦似桃。”《诗•桧风•隰有长楚》陆机《疏》云:“今羊桃是也。叶长而狭,华紫赤色,其枝茎弱,过一尺引蔓于草上,今人以为汲灌。重而善没,不如杨柳也。近下根刀切其皮,著热灰中脱之,可韬笔管。” 蘦,大苦。(今甘草也。蔓延生,叶似荷,青黄,茎赤有节,节有枝相当。或云蘦似地黄。) [疏]“蘦,大苦”。○释曰:药草也。蘦,一名大苦。郭云:“今甘药也。蔓延生,叶似荷,青黄,茎赤有节,节有枝相当。或云蘦似地黄。《诗•唐风》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是也。蘦与苓,字虽异,音义同。 芣苢,马舄;冯舄,车前。(今车前草,大叶长穗,好生道边,江东呼为虾蟆衣。○芣,音浮。苢音以。) [疏]“芣苢”至“车前”。○释曰:药草也,别三名。郭云:“今车前草,大叶长穗,好生道边,江东呼为虾蟆衣。”《诗•周南》云:“采采芣苢。”陆机《疏》云:“马舄,一名车前,一名当道。喜在牛迹中生,故曰车前、当道也。今药中车前子是也。幽州人谓之牛舌草。可鬻作茹,大滑。其子治妇人难产。”王肃引《周书•王会》云:“芣苢如李,出於西戎。”王基駁云:“《王会》所记杂物奇兽,皆四夷远国各赍土地异物以为贡贽,非《周南》妇人所得采。”是芣苢为马舄之草,非西戎之木也。 纶似纶,组似组,东海有之。(纶,今有秩、啬夫所带纠青丝纶。组,绶也。海中草生彩理有象之者,因以名云。)帛似帛,布似布,华山有之。(草叶有象布帛者,因以名云。生华山中。) [疏]“纶似纶”至“山有之”。○释曰:此辨草似纶组布帛者。以其所似,因名其草也。纶是纠青丝绳也。组,绶也。东海有草采理似之,即名纶草、组草。华山有草叶似帛、布者,因名帛草、布草也。○注“纶今”至“丝纶”。○释曰:案《汉书•百官公卿大夫表》云: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有游徼。三老业教化。啬夫掌狱讼。游徼掌禁盗贼。故《汉书》云:张敞以乡有秩。补太守卒史.又云:朱邑为桐乡啬夫。又《续汉书•百官表》云:乡置有秩、三老、游徼。有秩,郡所置,秩百户。其乡小者,县所置啬夫。案此,则有秩、啬夫职同,但随乡大小故名异耳。名虽异,皆纠青丝为纶以带佩之则同。至东晋尚然,故郭云“今也”。张华云:“纶,如宛转绳。” 苀,东蠡。(未详。) 绵马,羊齿。(草细叶,叶罗生而毛,有似羊齿。今江东呼为雁齿。缫者以取茧绪。) [疏]“绵马,羊齿”。○释曰:绵马,一名羊齿。郭云:“草细叶,叶罗生而毛,有似羊齿。今江东人呼为雁齿。缫者以取茧绪。”《说文》云:“缫,绎茧为丝也。”“绪,丝耑也。”以此草似羊齿而毛,故缫者用之以取茧绪也。 萿,麋舌。(今麋舌草。春生,叶有似於舌。○萿,古活反。) [疏]“萿,麋舌”。○释曰:萿草,春生,叶似麋舌,故萿一名麋舌。郭云:“今麋舌草。春生,叶有似於舌。” 搴柜朐。(未闻。)蘩之丑,秋为蒿。(丑,类也。春时各有种名,至秋老成,通皆呼为蒿。○搴,居展切。柜,音巨。朐,音劬。) [疏]“蘩之”至“为蒿”。○释曰:丑,类也。此言蘩、萧,蔚、莪之类,春始生,气味既异,故其名不同。至秋老成,则皆蒿也。郭云:“丑,类也。春时各有种名,至秋老成,皆通呼为蒿”也。 芺、蓟,其实荂。(芺与蓟,茎头皆有蓊台,名荂,荂即其实。音俘。○芺,音襖。) [疏]“芺、蓟,其实荂”。○释曰:钩、芺、枹蓟之类,其实名荂。郭云:“芺与蓟,茎头皆有蓊台名荂,荂即其实”也。 蔈、荂,荼。(即芀。)猋、藨,芀。(皆芀、荼之别名。方俗异语,所未闻。○蔈,方腰切。猋,必遥切。藨,方骄切。芀,音调。) [疏]“蔈、荂,荼。猋、藨,芀”。○释曰:此辨苕、荼之别名也。案郑注《周礼》“掌荼”及《诗》“有女如荼”皆云:“荼,茅秀也。”蔈也、荂也其别名。荼即苕也。苕,又一名猋,又名藨,皆雀矛之属。华,秀名也。故注云“皆芀、荼之别名。方俗异语,所未闻”。言“未闻”者,谓未闻其所出也。 苇丑。芀,(其类皆有芀秀。) [疏]“苇丑。芀”。○释曰:苇即芦之成者。其类皆有芀秀也。 葭华。(即今芦也。)蒹,薕。(似萑而细,高数尺,江东呼为蒹藡。○薕,音廉。)葭,芦。(苇也。)菼,薍。(似苇而小,实中,江东呼为鸟蓲。○菼,他敢切。薍,五患切。 蓲,音丘。)其萌虇。(今江东呼芦芛为虇,然则萑苇之类,其初生者皆名虇。虇,音缱绻。) [疏]“葭华”至“萌虇”。○释曰:此辨蒹葭等生成之异名也。葭,一名苇,即今芦也。苇之未成者蒹,一名薕。郭云:“似萑而细,高数尺,江东呼为薕藡。”《诗•秦风》云:“蒹葭苍苍。”陆机云:“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令牛肥强。青徐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一名薍。”李巡曰:“分别苇类之异名。”郭云:芦,“苇也”。菼,“似苇而小,实中,江东呼为鸟蓲”。如李巡云,芦、薍共为一草。如郭云,则芦、薍别草。案《诗•大车》传云:“菼,鵻也,芦之初生。”则毛意亦以葭、菼为一草也。案《诗•卫风•硕人》云:“葭菼揭揭。”陆机云:“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其萌名虇。郭云:“今江东人呼芦笋为虇,然则萑苇之类,其初生者皆名虇。”○注“音缱绻”。○释曰:《大雅•民劳》云:“以谨缱绻。”昭二十五年《左传》云:“缱绻从公,无通外内。”此取虇与绻字音同,不为义也。 蕍。芛、葟、华,荣。(《释言》云:“华,皇也。”今俗呼草木华初生者为芛。音猪,犹敷,蕍亦华之貌。所未闻。○蕍,音俞。芛,羊捶切。葟,音皇。) [疏]“蕍。芛、葟、华,荣”。○释曰:此别草木荣华之异名也。蕍,言华之敷貌。芛,华初生之名也。葟亦华也。郭云:“《释言》云‘华,皇也’。今俗呼草木华初生者为芛。蕍犹敷蕍,亦华之貌。所未闻。”云“未闻”者,亦未闻所出也。○注“音猪”。○释曰:《释兽》云:“,豮。”郭云:“俗呼小豮猪为子。”此亦取芛与音同,其义则异也。 卷施草,拔心不死。(宿莽也,《离骚》云。) [疏]“卷施”至“不死”。○释曰:卷施草,一名宿莽,拔其心亦不死也。○注“宿莽也,《离骚》云”。○释曰:案《离骚》经云:“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王逸云:“草冬生不死者,楚人名之曰宿莽。” 荺,茭。(今江东呼藕绍绪如指、空中可啖者为茇茭,即此类。○荺,于闵切。茭,胡巧切。) [疏]“荺,茭”。○释曰:荺,一名茭,谓草根可食者也。亦笋类也,非一种。故郭氏举类以晓人云“今江东呼藕绍绪如指、空中可食者为茇茭,即此类”是也。 荄,根。(别二名,俗呼韭根为荄。) [疏]“荄,根”。○释曰:凡草根,一名荄。郭云:“别二名,俗呼韭根为荄。”此举一隅也。 攫,橐含。(未详。) 华,荂也。(今江东呼华为荂。○荂,音敷。)华、荂,荣也。(转相解。)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疏]“华、荂”至“之英”。○释曰:李巡云:“分别异名以晓人也。华,一名荂。”郭云:“今江东呼华为荂。”华与荂,又一名荣。郭云:“转相解。”木则名华,《月令》:“季春,桐始华。”草则名荣,《月令》:“仲夏,木槿荣。”此对文尔,散文则草亦名华。《郑风》云“隰有荷华”是也。不见其荣,但见其实者曰秀。《诗•大雅》云:“实秀实发。”徒有其荣而不实者曰英。此亦对文尔,故以英为不实。其实,黍稷皆先荣後实。《诗•小雅•出车》云“黍稷方华”,是嘉谷之秀必有荣也。 txt 小_说天+堂wWw.xiAoshUotxt.cOm 卷十五•释木第十四 [疏]“释木第十四”。○释曰:《说文》云:“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也。”《白虎通》云:“木,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种名虽多,木为总号。此篇析别,故云释木也。 槄,山榎。(今之山楸。○槄,音叨。榎,音贾。) [疏]“槄,山榎”。○释曰:李巡云:“山榎,一名槄。”郭云:“今之山楸。”《诗•秦风》云:“终南何有,有条有梅。”陆机《疏》云:槄,今山楸也,亦如下田楸耳。皮叶白,色亦白。材理好,宜为车板。能湿,又可为棺木。宜阳共北山多有之也。 栲,山樗。(栲似樗,色小白,生山中,因名云。亦类漆树。○樗,丑於切。) [疏]“栲,山樗”。○释曰:舍人曰:“栲名山樗。”郭云:“栲似樗,色小白,生山中,因名云。亦类漆树。”俗语曰櫄樗,栲漆相似如一。《诗•唐风》云:“山有栲。”陆机《疏》云:“山樗与下田樗略无异,叶似差狭耳。吴人以其叶为茗。方俗无名此为樗者,似误也。今所云为栲者,叶如栎,木皮厚数寸,可为车辐,或谓之栲栎。许慎正以栲读为糗,今人言栲,失其声耳。” 柏,椈。(《礼记》曰:“鬯臼以椈。”○椈,音菊。) [疏]“柏,椈”。○释曰:柏,一名椈。○注“《礼记》曰:‘鬯臼以椈。’”○释曰:上《杂记》文也。彼郑注云:“所以捣郁也。椈,柏也。”是也。 髡,梱。(未详。)椵,柂。(白椵也。树似白杨。○髡,音坤。梱,五门切。椵,音叚。柂,音夷。) [疏]“椵,柂”。○释曰:椵,一名柂。郭云:“白椵也。树似白杨。”其材能湿。《礼记•檀弓》云“柂棺”。郑注云:“所谓椑棺也。”即引此文以证之,是也。 梅,柟。(似杏,实酢。○柟,而占切。) [疏]“梅,柟”。○释曰:孙炎云:“荆州曰梅,杨州曰柟。”郭云:“似杏,实酢。”《诗•秦风•终南》云:“有条有梅。”陆机《疏》云:“梅树皮叶似豫樟叶,大如牛耳,一头尖,赤心,华赤黄,子青,不可食。柟叶大,可三四叶一丛,木理细纟致於豫樟,子赤者,材坚;子白者,材脆。”是也。 柀,煔。(煔似松,生江南。可以为船及棺材,作柱埋之不腐。○柀,音披。煔,音衫。) [疏]“柀,煔”。○释曰:柀,一名煔,俗作衫。郭云:“煔似松,生江南,可以为船及棺材,作柱埋之不腐。” 櫠,椵。(柚属也。子大如盂,皮厚二三寸,中似枳,食之少味。○櫠,音废。椵,音贾。) [疏]“櫠,椵”。○释曰:櫠,一名椵。郭云:“柚属也。子大如盂,皮厚二三寸,中似枳,食之少味。” 杻,檍。(似棣,细叶。叶新生可饲牛,材中车輞。关西呼杻子,一名土壃。○杻,女九切。檍,音亿。) [疏]“杻,檍”。○释曰:杻,一名檍。郭云:“似棣,细叶。叶新生可饲牛,材中车輞,关西呼杻子,一名土壃。”《诗•唐风》云:“隰有杻。”陆机《疏》云:“叶似杏而尖,白色,皮正赤。为木多曲少直,枝叶茂好,二月中叶疏,华如练而细,蕊正白。盖树今官园种之,正名曰万岁。既取名於亿万,其叶又好,故种之。共汲山下,人或谓之牛筋,或谓之檍。材可为弓弩干也。” 楙,木瓜。(实如小瓜,酢可食。○楙,音茂。) [疏]“楙,木瓜”。○释曰:木瓜,一名楙。郭云:“实如小瓜,酢可食。”《诗•卫风》云“投我以木瓜”是也。 椋,即来。(今椋,材中车辋。○椋,音良。) [疏]“椋,即来”。○释曰:椋,一名即来。郭云:“今椋,材中车辋。”《本草》唐本注云:“叶似柿,两叶相当。子细圆如牛李子,生青熟黑。其木坚重,煮汁赤色。《尔雅》云‘椋,即来’是也。” 栵,栭。(树似槲栭庳小,子如细栗,可食。今江东亦呼为栭栗。○栵,音列。栭,音而。) [疏]“栵,栭”。○释曰:栵,一名栭。《诗•大雅•皇矣》云:“其灌其栵。”陆机《疏》云:“叶如榆也,木理坚韧而赤,可为车辕。”郭云:“树似槲栭庳小,子如细栗,可食。今江东亦呼为栭栗。”《礼记•内则》云“芝栭菱梖”是也。 檴,落。(可以为杯器素。○檴,音镬。) [疏]“檴,落”。○释曰:檴,一名落。某氏曰:可作杯圈,皮韧绕物不解。郭云:“可以为杯器素。”素,谓朴也。《小雅•大东》云:“无浸檴薪。”郑笺云:“檴,落,木名。”陆机《疏》云:“今榔榆也,其叶如榆,其皮坚韧,剥之长数尺,可为ㄌ索,又可为甑带,其材可为杯器。”是也。 柚,条。(似橙,实酢。生江南。) [疏]“柚,条”。○释曰:柚,一名条。郭云:“似橙,实酢。生江南。”《禹贡》“杨州”云:“厥苞橘柚。”孔安国云:“小曰橘,大曰柚。”《吕氏春秋》云:“果之美者,有云梦之柚。”《本草》唐本注云:“柚皮厚味甘,不如橘皮味辛而苦。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酸者名胡甘。今俗人或谓橙为柚,非也。” 时,英梅。(雀梅。) [疏]“时,英梅”。○释曰:时,一名英梅。郭云“雀梅”。似梅而小者也。 楥,柜桏。(未详。或曰:桏当为柳。柜桏似柳,皮可煮作饮。○楥,音袁。桏,音邛。) [疏]“楥,柜桏”。○释曰:楥,一名柜桏。郭云:“未详。或曰:桏当为柳。柜桏似柳,皮可煮作饮。”以时验而知也。 栩,杼。(柞树。○栩,香羽切。杼,省汝切。) [疏]“栩,杼”。○释曰:栩,一名杼。郭云“柞树”。《诗•唐风》云:“集于苞栩。”陆机《疏》云:“今柞栎也。徐州入谓栎为杼,或谓之为栩。其子为皂,或言皂斗。其壳为汁,可以染。皂,今京洛及河内言杼斗。谓栎为杼,五方通语也。 味,荎著。(《释草》已有此名,疑误重出。○荎,直之切。著,音储。)藲,荎。(今之剌榆。○藲,音欧。荎,大结反。) [疏]“藲,荎”。○释曰:别二名也。郭云:“今之剌榆。”《诗•唐风》云:“山有枢。”陆机《疏》:“其针剌如柘,其叶如榆。瀹为茹,美滑於白榆也。榆之类有十种,叶皆相似,皮及木理异耳。” 杜,甘棠。(今之杜棠。) [疏]“杜,甘棠”。○释曰:杜,一名甘棠。郭云“今之杜棠”。下云:“杜,赤棠。白者棠。”舍人曰:“杜,赤色名赤棠,白者亦名棠。”然则其白者名棠;其赤者为杜,为甘棠,为赤棠。《诗•召南》云:“蔽芾日棠。”《小雅》云:“有杕大之杜。”传云:“杜,亦棠。”是也。 狄臧,槔。贡綦。(皆未详。)朹,檕梅。(朹树状似梅。子如指头,赤色,似小,可食。○槔,音皋。綦,音其。朹,音求。檕,音计。) [疏]“朹,檕梅”。○释曰:朹,一名檕梅。郭云:“朹树状似梅。子如指头,赤色似小,可食。 朻者聊。(未详。)魄,榽橀。(魄,大木细叶,似檀。今河东多有之。齐人谚曰:‘上山斫檀,榽橀先殚。’”○朻,音纠。榽,兮计切。橀,许兮切。) [疏]“魄,榽橀”。○释曰:魄,一名榽橀。郭云:“魄,大木细叶,似檀。今河东多有之。齐人谚曰:‘上山斫檀,榽橀先殚。’”殚训尽也。 梫,木桂。(今南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桂树叶似枇杷而大,白华,华而不著子,丛生岩岭,枝叶冬夏常青,间无杂木。○梫,音寝。) [疏]“梫,木桂”。○释曰:梫,一名木桂。郭云:“今南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桂树叶似枇杷而大,白华,华而不著子,丛生岩岭,枝叶冬夏常青,间无杂木。”案《本草》谓之“牡桂”者是也。 棆,无疵。(棆,楩属,似豫章。○棆,音伦。) [疏]“棆,无疵”。○释曰:棆,美木也。无疵病,因名之。郭云:“棆,楩属,似豫章。”案,楩及豫章,皆南方大木之名也。 椐,樻。(肿节可以为杖。○椐,音祛。樻,起愧切。) [疏]“椐,樻”。○释曰:别二名也。郭云:“肿节可以为杖。”《诗•大雅•皇矣》云:“其柽其椐。”陆机《疏》云:节中肿以扶老,今人以为马鞭及杖,恒农郡北山甚有之。 柽,河柳。(今河旁赤茎小杨。) [疏]“柽,河柳”。○释曰:柽,一名河柳。郭云:“今河旁赤茎小杨。”陆机《疏》云:“生水旁,皮正赤如绛。一名雨师,枝叶似松。” 旄,泽柳。(生泽中者。) [疏]“旄,泽柳”。○释曰:柳生泽中者,别名旄。郭云:“生泽中者。” 杨,蒲柳。(可以为箭。《左传》所谓“董泽之蒲”。) [疏]“杨,蒲柳”。○释曰:杨,一名蒲柳。生泽中,可为箭笴。○注“《左传》所谓‘董泽之蒲’”。○释曰:案《左传》宣十二年晋楚战于必,晋师败绩。“楚熊负羁囚知萦,知庄子以其族反之,厨武子御,下军之士多从之。每射,抽矢,菆,纳诸厨子之房。厨子怒曰:‘非子之求,而蒲之爱,董泽之蒲,可胜既乎?’”杜注云:“董泽,泽名。河东闻喜县东北有黄池陂。既,尽也。”是其事也。 权,黄英。辅,小木。(权、辅,皆未详。)杜,赤棠。白者棠。(棠色异,异其名。) [疏]“杜,赤棠。白者棠”。○释曰:郭云:“棠色异,异其名。”樊光云:“赤者为杜,白者为棠。”陆机《疏》云:赤棠“与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恶。子白色为白棠、甘棠也,少酢滑美。赤棠,子涩而酢,无味。俗语云‘涩如杜’是也。赤棠木理韧,亦可以作弓 干”。 诸虑,山櫐。(今江东呼櫐为藤,似葛而粗大。○櫐,音垒。) [疏]“诸虑,山櫐”。○释曰:诸虑,一名山櫐。郭云:“今江东呼櫐为藤,似葛而粗大。” 欇,虎櫐。(今虎豆,缠蔓林树而生,荚有毛剌。今江东呼为。欇,音涉。) [疏]“欇,虎櫐”。○释曰:欇,一名虎櫐。郭云:“今虎豆,缠蔓林树而生,荚有毛剌。今江东呼为。”或曰:葛类也。子如菉豆而叶大。 杞,枸机。(今枸杞也。○机,音计。) [疏]“杞,枸机”。○杞,一名枸机。郭云:“今枸杞也。”《诗•小雅•四牡》云:“集于枸杞。”陆机《疏》云:“一名苦杞,一名地骨。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茎似莓子,秋熟正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耳。” 杬,鱼毒。(杬,大木。子似栗,生南方,皮厚,汁赤,中藏卵果。) [疏]“杬,鱼毒”。○释曰:杬,一名鱼毒。郭云:“杬,大木。子似栗,生南方,皮厚,汁赤,中藏卵果。” 檓,大椒。(今椒树丛生,实大者名为檓。) [疏]“檓,大椒”。○释曰:檓者,大椒之别名也。郭云:“今椒树丛生,实大者名为檓。”《诗•唐风》云:“椒聊且。”陆机《疏》云:“椒树似茱萸,有针剌,叶坚而滑泽。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叶以为香。今成皋诸山间有椒,谓之竹叶椒,其树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也。可著饮食中,又用烝鸡豚,最佳香。东海诸岛上亦有椒树,枝叶皆相似,子长而不圆,甚香。其味似橘皮,岛上獐鹿食此椒叶,其肉自然作椒橘香。” 楰,鼠梓。(楸属也。今江东有虎梓。○楰,音庾。) [疏]“楰,鼠梓”。○释曰:李巡曰:“鼠梓,一名楰。”郭云:“楸属也。今江东有虎梓。”《诗•小雅》云:“北山有楰。”陆机《疏》云:“其树叶木理如楸,山楸之异者,今人谓之苦楸。”是也。 枫,欇欇。(枫树似白杨,叶员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枫香是。○欇。音辄。) [疏]“枫,欇欇”。○释曰:《说文》云:“枫,木。厚叶弱枝,善摇。一名欇欇。”郭云:“枫树似白杨,叶员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枫香是”也。案《本草》唐本注云:树高大,叶三角,商洛之间多有之。是也。又《山海南荒经》云:有宋山者,“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注云即“今枫香树”也。 寓木,宛童。(寄生树,一名茑。○寓,鱼其切。) [疏]“寓木,宛童”。○释曰:寓木,一名宛童。郭云:“寄生树,一名茑。”《诗•小雅•頍弁》云:“茑与女萝。”陆机《疏》云:“茑,一名寄生。叶似当卢,子如覆盆,赤黑恬美。”是也。 无姑,其实夷。(无姑,姑榆也。生山中。叶圆而厚,剥取皮合渍之,其味辛香,所谓无夷。) [疏]“无姑,其实夷”。○释曰:无姑,一名姑榆。其实名夷。郭云:“无姑,姑榆也。生山中。叶圆而厚,剥取皮合渍之,其味辛香,所谓无夷。”云“所谓”者,所谓《本草》无夷,一名无姑也。 栎,其实梂。(有梂汇自裹。○梂,音求。) [疏]“栎,其实梂”。○释曰:栎,似樗之木也。梂,盛实之房也。孙炎曰:“栎实,橡也。”郭云:“有梂汇自裹。”《诗•秦风》云:“山有苞栎。”陆机《疏》云:“秦人谓柞栎为栎,河内人谓木蓼为栎,椒樧之属也。其子房生为梂,木蓼子亦房生。”故说者或曰柞栎,或曰本蓼。机以为此秦诗也,宜从其方土之言柞栎是也。 檖,萝。(今杨檖也。实似梨而小,酢可食。○檖,音遂。) [疏]“檖,萝”。○释曰:檖,一名罗。郭云:“今杨檖也。实似梨而小,酢可食。”《诗•秦风》云:“隰有树檖。”陆机《疏》云:“檖,一名赤萝,一名山梨也。今人谓之杨檖,实如梨但小耳。一名鹿梨,一名鼠梨,今人亦种之。极有脆美者,亦如梨之美者。” 楔,荆桃。(今樱桃。)旄,冬桃。(子冬熟。)榹桃,山桃。(实如桃而小,不解核。○楔,音戛。榹,音斯。) [疏]“楔,荆桃”至“山桃”。○释曰:别桃类也。楔,一名荆桃。郭云“今樱桃”。《广雅》云:“樱桃,含桃也。”《月令》仲夏云“羞以含桃”是也。桃子冬熟者名旄,生山中者名榹桃。郭云:“实如桃而小,不解核。” 休,无实李。(一名赵李。)痤,椄虑李。(今之麦李。)驳,赤李。(子赤。) [疏]“休无”至“赤李”。○释曰:别李属也。李之无实者名休。郭云:“一名赵李。”痤,椄虑李。郭云:“今之麦李。”与麦同熟,因名云。李之子赤者名驳。 枣,壶枣。(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壶,犹瓠也。)边,要枣。(子细腰,今谓之鹿卢枣。○要,音腰。)櫅,白枣。(即今枣子白熟。)樲,酸枣。(树小实酢。《孟子》曰:“养其樲枣。”○樲,音二。)杨彻,齐枣。(未详。)遵,羊枣。(实小而员,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矢枣。《孟子》曰:“曾晳嗜羊枣。”)洗,大枣。(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如鸡卵。)煮,填枣。(未详。)蹶 洩,苦枣。(子味苦。)晳,无实枣。(不著子者。)还味,棯枣。(还味,短味。○洗,屑典切。填,音田。洩,音屑。还,音旋。棯,音稔。) [疏]“枣壶”至“棯枣”。○释曰:别枣类也。云枣者,目诸枣也。壶枣者,枣形似壶也。郭云:“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壶犹瓠也。”边,大而腰细者名。边,腰枣。郭云:“子细腰,今谓之鹿卢枣。”枣子白熟者名挤。实小而味酢者名樲枣。杨彻,齐枣。注“未详”。遵,一名羊枣。郭云:“实小而员,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天枣。”洗,最大之枣名也。郭云:“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如鸡卵。”煮,填枣。注“未详”。蹶泄者,味苦之枣名也。晳者,无实之枣名也。还味者,短味也,名棯枣。○注“《孟子》曰:‘养其樲枣。’”○释曰:案《孟子》曰:人之於身也,“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檟,养其棯枣,则为贱场师焉”。赵岐注云:“樲枣,小枣,所谓酸枣。”是也。○注“《孟子》曰:‘曾晳嗜羊枣。’”○释曰:《孟子》云:“曾晳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是其事。 榇,梧。(今梧桐。) [疏]“榇,梧”。○释曰:榇,一名梧。郭云:“今梧桐。”《诗•大雅》云:“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是也。 朴,枹者。(朴属丛生者为枹。《诗》所谓“棫朴枹栎”。○朴,音卜。) [疏]“朴,枹者”。○释曰:朴属枹缀皆木丛生之名也。郭云:“朴属丛生者为枹。”○注“《诗》所谓‘棫朴枹栎’”。○释曰:棫朴者,《诗•大雅》云“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是也。枹栎者,《秦风》云“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是也。 谓榇,采薪。采薪,即薪。(指解今樵薪。) [疏]“谓榇”至“即薪”。○释曰:郭云“指解今樵薪”,一名榇,一名采薪,一名即薪。《公羊》谓之“薪采”。《左传》云“不樵树”。《史记》云:“樵苏後爨,师不宿饱。”注云:“樵,取薪。苏,取草。”皆谓取草木为薪也。 棪,其。(棪实似柰,赤可食。) [疏]“棪,其”。○释曰:棪,一名其。郭云:“棪实似柰,亦可食。”《山海经》云:“堂庭之山多棪木。”注云“子似柰,而赤可食”是也。 刘,刘杙。(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 [疏]“刘,刘杙”。○释曰:刘,一名刘杙,其子可食。郭云:“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 櫰,槐大叶而黑。(槐树叶大色黑者名为櫰。○櫰,苦回切。) [疏]“櫰,槐大叶而黑”。○释曰:櫰、槐一也。大叶而黑名櫰,不尔者即名槐。郭云:“槐树叶大色黑者名为櫰。” 守宫槐,叶昼聂宵炕。(槐叶昼日聂合而夜炕布者名为守宫槐。○聂,音辄。炕,吁郎切。) [疏]“守宫”至“宵炕”。○释曰:此亦槐也。聂,合也。炕,张也。言其叶昼合夜开者,别名守宫槐。郭云:“槐叶昼日聂合而夜炕布者名为守宫槐。” 槐,小叶曰榎。(槐当为楸。楸细叶者为榎。)大而皵,楸;(老乃皮粗皵者为楸。)小而皵,榎。(小而皮粗皵者为榎。《左传》曰“使择美榎”。) [疏]“槐小”至“皵榎”。○释曰:别楸榎之异也。楸之小叶者名榎。樊光云:“大者,老也,皵,措皮也,谓树老而皮粗皵者为楸。小,少也,树小而皮粗皵者为榎。”○注“《左传》曰:‘使择美榎。’”○释曰:案襄二年:“夏,齐姜薨。初,穆姜使择美榎,以自为榇与颂琴,季文子取以葬。”是其事也。 椅,梓。(即楸。○椅,於寄切。) [疏]“椅,梓”。○释曰:别二名也。郭云:“即楸”。《诗•鄘风》云:“椅桐梓漆。”陆机《疏》云:“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梓实桐皮曰椅。则大类同而小别也。” 桋,赤栜。白者栜。(赤栜,树叶细而岐锐,皮理错戾,好丛生山中,中为车辋。白栜,叶员而岐,为大木。○栜,山厄切。) [疏]“桋,赤白。白者栜”。○释曰:栜,赤者名桋,白者名白栜。某氏曰:其色虽异,为名即同。郭云:“赤栜,树叶细而岐锐,皮理错戾,好丛生山中,中为车輞。白栜,叶员而岐,为大木”也。《诗•小雅》云:“隰有杞夷。”陆机《疏》云:“栜叶如柞,皮薄而白。其木理赤者为赤栜,一名桋,白者为栜。其木皆坚韧,今人以为车毂。” 终,牛棘。(即马棘也。其剌粗而长。) [疏]“终,牛棘”。○释曰:终,一名牛棘。郭云:“即马棘也。其剌粗而长。”谓棘之针剌粗长者,因名牛棘、马棘也。 灌木,丛木。(《诗》曰:“集於灌木。”) [疏]“灌木,丛木”。○释曰:灌木者,即丛生之木也。下云“木族生为灌”,郭云“族,丛”也。是灌木为丛木也。《诗•周南》云“黄鸟于飞,集于灌木”是也。 瘣木,苻娄。(谓木病尫傴瘿肿无枝条。○瘣,胡罪切。) [疏]“瘣木,苻娄”。○释曰:某氏云《诗》云:“譬彼瘣木,疾用无枝。”苻娄,尫傴内疾瘣磊,故疾用无枝。郭云:“谓木病尫傴瘿肿无枝条。”舍人“苻娄”属下句,独为异也。 蕡,蔼。(树实繁茂菴蔼。) [疏]“蕡,蔼”。○释曰:蕡,亦树实名,又名蔼。郭云:“树实繁茂菴蔼。” 枹,遒木,魁瘣。(谓树木丛生,根枝节目盘结磈磊。○遒,徂由切。) [疏]“枹,遒木,魁瘣”。○释曰:木丛攒迫而生者名枹、遒木。魁瘣,读若磈磊,谓根节盘结处也。郭云:“谓树本丛生,根枝节目盘结磈磊。” 棫,白桵。(桵,小木,丛生有剌,实如耳珰,紫赤可啖。○棫,音域。桵,人隹切。) [疏]“棫,白桵”。○释曰:棫,一名白桵。郭云:“桵,小木丛生有剌,实如耳珰,紫赤可啖。”《诗•大雅》云:“芃芃棫朴。”陆机云:“《三苍》说棫即柞也。其材理全白无赤心者为白桵。直理易破,可为椟车辐,又可为矛戟矜。今人谓之白梂,或曰白柘。此二说不同,未知孰是。” 梨,山樆。(即今梨树。○樆,音离。) [疏]“梨,山樆”。○释曰:梨生山中者名樆。郭云:“即今梨树。”言其在山之名则曰樆,人植之曰梨。 桑辨有葚,栀。(辨,半也。○辨,音片。) [疏]“桑辨有葚,栀”。○释曰:《说文》云:“葚,桑实也。”郭云:“辨,半也。”舍人曰:“桑树一半有葚,半无葚为栀。” 女桑,桋桑。(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 [疏]“女桑,桋桑”。○释曰:女桑,一名桋桑。郭云:“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诗•豳风•七月》云“猗彼女桑”是也。 榆,白枌。(枌榆先生叶,却著荚,皮色白。) [疏]“榆,白枌”。○释曰:榆之皮色白名白枌。郭云:“枌榆先生叶,却著荚,皮色白。”《诗•陈风》云“东门之枌”是也。 唐棣,栘。(似白杨,江东呼夫栘。○栘,音移。) [疏]“唐棣,栘”。○释曰:舍人曰:“唐棣,一名栘。”郭云:“似白杨,江东呼夫栘。”《诗•召南》云:“唐棣之华。”陆机《疏》云:“奥李也,一名雀梅,亦曰车下李。所在山皆有。其华或白,或赤。六月中熟,大如李子,可食。” 常棣,棣。(今山中有棣树,子如樱桃,可食。) [疏]“常棣,棣”。○释曰:舍人曰:“常棣,一名棣。”郭云:“今山中有棣树,子如樱桃,可食。”《诗•小雅》云:“常棣之华。”陆机《疏》云:“许慎曰‘白棣树也’。如李而小,子如樱桃,正白,今官园种之。又有赤棣树亦似白棣,叶如剌榆叶而微圆,子正赤,如郁李而小,五月始熟。自关西、天水、陇西多有之。” 槚,苦荼。(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疏]“槚,苦荼”。○释曰:槚,一名苦荼。郭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樕朴,心。(槲樕别名。) [疏]“樕朴,心”。○释曰:孙炎曰:“朴樕,一名心。”某氏曰:朴樕,槲樕也。有心能湿,江河间以作柱,是朴樕为木名也。故郭云:“槲樕别名。”《诗•召南》云:“林有朴樕。”此作樕朴,文虽倒,其实一也。或者传写误。 荣,桐木。(即梧桐。) [疏]“荣,桐木”。○释曰:桐木,一名荣。郭云:“即梧桐。”与上“榇、梧”一也。 栈木,干木。(橿木也。江东呼木。) [疏]“栈木,干木”。○释曰:栈木,一名干木。郭云:“橿木也。江东呼木。” 檿桑,山桑。(似桑。材中作弓及车辕。) [疏]“檿桑,山桑”。○释曰:山桑,一名檿桑。郭云:“似桑。材中作弓及车辕。”《冬官•考工记》云弓人取干“柘为上,檿桑次之”是也。 木自獘,柛。(獘,踣。)立死,椔。(不獘顿。)獘者,翳。(树荫翳覆地者。《诗》云:“其椔其翳。”)木相磨,槸。(树枝相切磨。)棤,皵。(谓木皮甲错。)梢,梢棹。(谓木无枝柯,梢棹长而杀者。○柛,音伸。翳,侧吏切。棤,音错。皵,音舄。梢,音朔。棹,音浊。) [疏]“木自獘”至“梢,梢棹”。○释曰:此别死、顿、相磨、皮甲抽擢之异名也。云“木”者,总在下之称也。自獘踣者名柛,立死不獘顿者名椔,枝叶蔽荫覆地者名翳,木两枝相切磨者名槸,木皮甲粗错者名棤,亦名皵。木无枝柯,长而杀者名梢,一名梢棹。《小尔雅》曰:“拔根曰棹。”○注“《诗》云:‘其椔其翳。’”○释曰:《诗•大雅•皇矣》篇文也。毛传云:“木立死曰菑,自毙为翳。”说者引李巡曰:“以死害生曰菑。”毙,死也。然则以立死之木妨他木长生,为木之害,故曰菑也。自毙者,生木自倒,枝叶覆地为阴翳,故曰翳也。《尔雅》直云毙者,《诗》传以其非人毙之,故曰自毙。其文与此不同者,所见本异也。 枞,松叶柏身。(今大庙梁材用此木。《尸子》所谓“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枞,七容切。)桧,柏叶松身。(《诗》曰:“桧楫松舟。”) [疏]“枞松”至“松身”。○释曰:此辨枞、桧之异名也。松叶柏身者名枞,柏叶松身者名桧。○注“今大”至“美枞”。○释曰:云“今大庙梁材用此木”者,以时验而言也。○注“《尸子》所谓”已下者,《绰子》篇文也。○注“《诗》曰:‘桧楫松舟。’”○释曰:《诗•鄘风•竹竿》篇文也。毛传云“楫所以擢舟是”也。 句如羽,乔。(树枝曲卷似鸟毛羽。)下句曰朻,上句曰乔。如木楸曰乔,(楸树性上竦。)如竹箭曰苞,(条竹性丛生。)如松柏曰茂,(枝叶婆娑。)如槐曰茂。(言扶疏茂盛。) [疏]“句如”至“如槐曰茂”。○释曰:此别木之曲直、丛生、茂盛之异名也。句,曲也。树枝曲卷似鸟毛羽,名乔。树枝下垂而曲,名朻。《诗•周南》云“南有樛木”是也。本枝上竦而曲卷者,亦名乔。如木楸上竦者,亦曰乔。郭云:“楸树性上竦。”《诗•周南》云“南有乔木”是也。凡木如竹箭丛生者,曰苞。《禹贡》曰“草木渐包”是也。凡木枝叶婆娑者,曰茂。《诗•小雅》云“如松柏之茂”是也。枝叶扶疏茂盛如槐者,亦曰茂。 祝,州木。髦,柔英。(皆未详。)槐棘丑乔,(枝皆翘竦。)桑柳丑条,(阿那垂条。)椒樧丑莍,(莍萸子聚生成房貌。今江东亦呼莍。莍、樧似茱萸而小,赤色。○樧,音杀。)桃李丑核。(子中有核人。) [疏]“槐棘”至“丑核”。○释曰:此辨木之枝条、子实形状之异。丑,类也。乔,高也。槐棘之类,枝皆乔竦。桑柳之类,皆阿那垂条。莍者,实之房也。椒、樧之类,实皆有 莍汇自裹。李巡曰:“樧,茱萸也。”茱萸皆有房,故曰莍。莍,实也。郭云:“莍萸子聚生成房貌。今江东亦呼莍。樧似茱萸而小,赤色。”桃李之类,皆子中有核人。《曲礼》云:“其有核者,怀其核。” 瓜曰华之,桃曰胆之,枣李曰疐之,樝梨曰钻之。(皆啖食治择之名。樝似梨而酢涩,见《礼记》。○华,胡化切。疐,音帝。钻,子官切。) [疏]“瓜曰”至“钻之”。○释曰:此辨啖食治择瓜果之名也。云“瓜曰华之”者,此为国君削瓜之礼也。华,谓半破也。降於天子,故破而不四析也。亦横断之而巾以绤也。云“桃曰胆之”者,桃多毛,拭治去毛,令色青滑如胆也。或曰:胆,谓苦桃有苦如胆者,择去之。云“枣李曰疐之”者,谓治枣李,皆去其疐。疐者,柢也。云“樝梨曰钻之”者,恐有虫,故一一钻看其虫孔也。○注“皆啖”至“《礼记》”。○释曰:云“樝似梨而酢涩”者,案郑注《礼记•内则》云“柤梨之不臧者,今之所谓樝子者”是也。云“见《礼记》”者,案《曲礼》云:“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绤。”又《内则》云:“枣曰新之,栗曰撰之,桃曰胆之,柤梨曰钻之。”郑注云:“皆治择之名也。”文虽小异,大意则同。 小枝上缭为乔。(谓细枝翘缭上句者,名为乔木。○缭,音了。) [疏]“小枝上缭为乔”。○释曰:此即“上句曰乔”,嫌不了,故重出之。言小枝上竦翘缭者,名为乔木也。 无枝为檄。(檄棹直上。○檄,音亦。) [疏]“无枝为檄”。○释曰:此即上文“梢,梢棹”也。檄即棹也。谓木无枝,檄棹直上,长而杀者也。 木族生为灌。(族,丛。) [疏]“木族生为灌”。○释曰:族,丛也。木丛生者为灌,即上“灌木,丛木”也。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com 卷十六•释虫第十五 [疏]“释虫第十五”。○释曰:案,《说文》虫者,裸毛羽鳞介之总称也。此篇广释诸虫之名状,故曰释虫。 螜,天蝼。(蝼蛄也。《夏小正》曰:“螜则鸣。”○螜,音斛。) [疏]“螜,天蝼”。注“蝼蛄也。《夏小正》曰:‘螜则鸣。’”○释曰:螜,一名天蝼,一名硕鼠,即今之蝼蛄也。《夏小正》者,《大戴礼》之篇名。以虫、鱼、草、木正十二月之节候,起於夏后氏,故曰《夏小正》。其三月云“螜则鸣。螜,天蝼”是也。 蜚,蠦蜰。(蜰即负盘,臭虫。○蜚,音费。蠦,音芦。蜰,音肥。) [疏]“蜚,蠦蜰”。注“蜰即负盘,臭虫”。○释曰:案《洪范五行传》云:蜚,负蠜。夷狄之物,越之所生,其为虫臭恶,南方湿气之所生也。《本草》曰:蜚,厉虫也。然则蜚是臭恶之虫,害人之物,故《春秋左氏传》曰:“有蜚,不为灾,亦不书”也。《春秋》经传皆云“有蜚”。则此虫名蜚,一名蠦蜰。而舍人、李巡皆云“蜚蠦,一名蜰”,非也。此虫一名负盘,《汉书》及《左传》注多作“负蠜”者,以此下有“草虫,负蠜”,故相涉误耳。 螾 ,入耳。(蚰蜒。○螾,音引。 ,音演。) [疏]“螾 ,入耳”。注“蚰蜒”。○释曰:此虫象吴公,黄色而细长,呼为吐古。案《方言》云:“蚰蜒(由延二音),自关而东谓之蚰 ,或谓之入耳,或谓之蜄(音丽)。赵魏之间或谓之蚨虶(扶于)。北燕谓之蚭(,奴六切。蚭,音尼)。”江东人呼蛩(音巩)。今蚰蜒,喜入人耳者也。 蜩,螂蜩。(《夏小正》传曰:“螂蜩者,五彩具。”○蜩,音调。)螗蜩。(《夏小正》传曰:“螗蜩者蝘。”俗呼为胡蝉,江南谓之螗蛦,音夷。)蚻,蜻蜻。(如蝉而小。《方言》云:“有文者谓之螓。”《夏小正》曰:“鸣蚻,虎悬。”) ,茅蜩。(江东呼为茅截,似蝉而小,青色。○蚻,音札。 ,音节。)蝒,马蜩。(蜩中最大者为马蜩。)蜺,寒蜩。(寒螿也。似蝉而小,青赤。《月令》曰:“寒蝉鸣。”)蜓蚞,螇螰。(即蝭蟧也,一名蟪蛄。齐人呼螇螰。○蜓,音挺。蚞,音木。) [疏]“蜩,螂蜩”至“螇螰”。○释曰:此辨蝉之大小及方言不同之名也。云“蜩”者,目诸蜩也,“螂蜩五彩具”者也。螗蜩俗呼胡蝉,似蝉而小,鸣声清亮者也。蚻,一名蜻蜻,如蝉而小,有文者也。 ,一名茅蜩,似蝉而小,青色者也。蝒,一名马蜩,一名马蝉,蝉中最大者也。蜺,一名寒蜩,又名寒螿,似蝉而小,青赤色者也。关东谓蟪蛄为蜓蚞,齐谓之螇螰也。○注“夏小”至“彩具”。○释曰:在五月记时也。○注“夏小”至“音夷”。○释曰:云“螗蜩者蝘”者,亦在五月。舍人曰:“皆蝉也。”方语不同,三辅以西为蜩,梁宋以东谓蜩为蝘。陆机云:“螗,一名蝘虭。”《字林》虭或作嘹也。青徐人谓之螇螰。然则螗、蝘亦皆蝉也。《大雅•荡》篇云“如蜩如螗”是也。○注“如蝉”至“虎县”。○释曰:舍人曰:“小蝉也,蜻蜻者。”案《方言》云:“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蜩,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其小者谓之麦蚻,有文者谓之螓。”是也。《诗•硕人》云:“螓首蛾眉。”郑云:“螓谓蜻蜻。”此虫额广而且方,故以比妇人之首也。某氏解此云“鸣蚻蚻”者也。云“《夏小正》曰”者,在四月。彼云:“鸣蚻蚻者,虎县也。鸣而後知之,故先鸣而後蚻。”是也。○注“《月令》曰:‘寒蝉鸣。’”○释曰:在七月。郑注云:“寒蝉、寒蜩,谓蜺也。”是。○注“即蝭”至“螇螰”。○释曰:案《方言》云:“蛥蚗(音拆玦),齐谓之螇螰,楚谓之蟪蛄。”《楚辞》云“蟪蛄鸣兮啾啾”是也。“或谓之蛉(音零)蛄,秦谓之蛥蚗。自关而东谓之虭蟧(貂料二音),或谓之蝭(音帝)蟧,或谓之蜓蚞”。然则亦皆蝉之别名耳。 蛣蜣,蜣螂。(黑甲虫,啖粪土。○蛣,起吉切。蜣,音羌。) [疏]“蛣蜣,蜣螂”。○释曰:蛣蜣,一名蜣螂。黑甲,翅在甲下,啖粪土,喜取粪作丸而转之。《庄子》曰“蛣蜣之智,在於转丸”是也。 蝎,蛣。(木中蠹虫。○蝎,音曷。音,屈。) [疏]“蝎,蛣”。○释曰:木中蠹虫。解在下。 蠰,齧桑。(似天牛,角长,体有白点。喜桑树,作孔入其中。江东呼为齧髮。○蠰,音饷。) [疏]“蠰,齧桑”。○释曰:蠰,一名齧桑,江东呼齧髮。形似天牛,长角,体有白点。喜齧桑树,作孔入其中。因名云。 诸虑,奚相。(未详。)蜉蝣,渠略。(似蛣蜣,身狭而长,有角,黄黑色。丛生粪土中,朝生暮死。猪好啖之。○蜉,音浮。蝣,音游。) [疏]“蜉蝣,渠略”。○释曰:舍人曰:“蜉蝣,一名渠略。南阳以东曰蜉蝣,梁、宋之间曰渠略。”郭云:“似蛣蜣,身狭而长,有角,黄色。丛生粪土中,朝生暮死。猪好啖之。”《夏小正》曰:“蜉蝣,渠略也。朝生而莫死。”《诗•曹风》云:“蜉蝣之羽。”陆机《疏》云:“蜉蝣,方土语也,通谓之渠略。似甲虫,有角,大如指,长三四寸,甲下有翅能飞。夏月阴雨时地中出。今人烧炙,啖之美如蝉也。”樊光谓之“粪中蝎虫,随阴雨时为之,朝生而夕死”。 蛂,蟥蛢。(甲虫也。大如虎豆,绿色,今江东呼黄蛢。音瓶。○蛂,步结切。蟥,音黄。) [疏]“蛂,蟥蛢”。○释曰:蛂,一名蟥蛢,甲虫也。形大如虎豆,绿色。 蠸,舆父,守瓜。(今瓜中黄甲小虫,喜食瓜叶,故曰守瓜。○蠸,音权。父,音甫。) [疏]“蠸,舆父,守瓜”。○释曰:蠸,舆父,一名守瓜。黄甲小虫,喜食瓜叶,因名守瓜。 蝚,蛖蝼。(蛖蝼,蝼蛄类。○蝚,音柔。蛖,武江切。) [疏]“蝚,蛖蝼”。注“蛖蝼,蝼蛄类”。○释曰:案《方言》云:“蛄诸谓之杜蛒(音格)。蝼蛭谓之蝼蛄(音窒),或谓之蟓蛉(象铃二音)。南楚谓之杜狗,或谓之蛞蝼。”然则此言蝚及蛖蝼者,亦蝼蛄之异名耳。 不蜩,王蚥。(未详。)蛄 ,强蝆。(今米谷中蠹小黑虫是也。建平人呼为蝆子,音芈姓。○ ,音施。蝆,亡婢切。) [疏]“蛄 ,强蝆”。○释曰:《方言》云:“蛄 谓之强蝆。”今米谷中小黑蠹虫也。江东谓之 (音加),建平人呼蝆子。音楚姓芈之芈。 不过,蟷蠰。(蟷蠰,螗螂别名。)其子蜱蛸。(一名蟭,蟷蠰卵也。○蟷,于郎切。蠰,音相。蜱,音毗。蛸,音消。) [疏]“不过,蟷蠰。其子碑蛸”。○释曰:不过,一名蟷蠰,一名蟷螂,螵蛸母也。其子一名蜱蛸,一名蟭,一名螵蛸,蟷蠰卵也。《方言》云:“谭鲁以南谓之蟷蠰,三河之域谓之螳螂,燕赵之际谓之食庬,齐杞以东谓之马榖,其子同名螵蛸也。”《月令》仲夏云“螳螂生”是也。 蒺藜,蝍蛆。(似蝗而大腹,长角,能食蛇脑。○蝍,音即。蛆,子余切。) [疏]“蒺藜,蝍蛆”。○释曰:蒺藜,一名蝍蛆。《广雅》云“蝍蛆,蜈蚣也。”郭云:“似蝗而大腹,长角,能食蛇脑。”则非蜈蚣也。《庄子》云“蝍蛆,甘带”是也。 蝝,蝮蜪。(蝗子未有翅者。《外传》曰:“虫舍蚳蝝。”○蝝,音缘。蝮,孚福切。蜪,音陶。) [疏]“蝝,蝮蜪”。○释曰:蝝,一名蝮蜪,蝗子未有翅者。《春秋》宣十五年“冬,蝝生”是也。○注“《外传》曰:‘虫舍蚳蝝。’”○释曰:此《鲁语》里革谏宣公之辞也。韦氏解曰:“蚳,螘子也,可以为醢。蝝,蝮蜪也,可食。舍,不取也。” 蟋蟀,蛩。(今促织也。亦名青蛚。○蛩,音拱。) [疏]“蟋蟀,蛩”。○释曰:蟋蟀,一名蛩,今促织也。亦名青蛚。《诗•唐风》云:“蟋蟀在堂,岁聿其暮。”陆机《疏》云:“蟋蟀,似蝗而小,正黑有光泽如漆,有角翅。一名蛩,一名蜣蛚。楚人谓之王孙,幽州人谓之趋织。里语曰:‘趋织鸣,懶妇惊’是也。” 蟼,蟆。(蛙类。○蟼,音警。) [疏]“蟼,蟆”。注“蛙类”。○释曰:此自一种虾蟆也。 蛝,马。(马蠲,蚐,俗呼马。○蛝,音闲。,音栈。) [疏]“蛝,马”。○释曰:蛝虫,一名马,一名马蠲、蚐,俗呼马。《方言》云:“马蚿(音弦),北燕谓之蛆蟝(音子余切)。其大者谓之马柚(音逐)。”是也。 蛗螽,蠜。(《诗》曰:“趯趯阜螽。”○蛗,音阜。螽,音终。)草螽,负蠜。(《诗》云:“喓喓草虫。”谓常羊也。○蠜,音凡)。蜤螽,蜙蝑。(蜙也,俗呼蝽。○蜤,音斯。蜙,音松。蝑,音胥。)蟿螽,螇蚸。(今俗呼似蜙而细长、飞翅作声者为螇蚸。○蟿,音契。蚸,音历。)土螽,蠰谿。(似蝗而小,今谓之土。○蠰,音壤。) [疏]“蛗螽”至“蠰谿”。○释曰:蛗螽之族,厥类实烦,此辨之也。蛗螽,一名蠜。李巡曰:“蝗子也。”陆机《疏》云:“今人谓蝗子为螽子,兖州人谓之螣。”许慎云:“蝗,螽也。”蔡邕云:“螽,蝗也。”明是一物。草虫,一名负蠜,一名常羊。陆机云:“小大长短如蝗也,奇音青色,好在茅草中。”又一名草虫,《诗》云“喓喓草虫,趯趯蛗螽”是也。蜤螽,《周南》作“螽斯”,《七月》作“斯螽”。虽字异文倒,其实一也。一名蜙蝑,一名蜙,一名蝽。陆机云:“幽州人谓之舂箕。舂箕即舂黍,蝗类也。长而青,长角,长股,股鸣者也。或谓似蝗而小,班黑,其股似玳瑁,又五月中以两股相切作声,闻数十步者是也。”蟿螽,一名螇蚸,形似蜙而细长、飞翅作声者是也。土螽,一名蠰谿,今谓之土。江南呼虴蛨,又名虴蜢,形似蝗而小,善跳者是也。○注“《诗》云:‘喓喓草虫,趯趯蛗螽。’”○释曰:《召南•草虫》篇文也。 螼蚓,蜸蚕。(即蜿蟺也,江东呼寒蚓。○螼,蜣引切。蜸,苦显切。蚕,他典切。) [疏]“螼蚓,蜸蚕”。○释曰:螼蚓,一名蜸蚕,即蜿蟺也。《广雅》云:“蜿蟺,蚯蚓也。”《月令》四月“蚯蚓出”,十一月“蚯蚓结”是也。江东呼寒蚓。郭云:“蚯蚓,土精,无心之虫,与蛗螽交者也。” 莫貈,螳螂,蛑。(螳螂,有斧虫,江东呼石螂。孙叔然以《方言》说此,义亦不了。○貈,音鹤。蛑,音谋。) [疏]“莫貈,螳螂,蛑”。○释曰:莫貈,一名螳螂,一名蛑,即上“不过”也。捕蝉而食,有臂若斧,奋之当轶不避。《庄子》云“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是也。江东呼为石螂,又名齕肱。○注“孙叔然以《方言》说此,义亦不了”。○释曰:《方言》云:“螳螂谓之髦,或谓之町,或谓之芈芈。”孙炎取此《方言》之文以虰上属为说。案《说文》以虰蛵、负劳为一,则《方言》之说既失其指,孙氏引之为说,是亦不了也。 虰蛵,负劳。(或曰即蜻蛉也,江东呼狐梨。所未闻。○虰,音丁。蛵,音馨。) [疏]“虰蛵,负劳”。○释曰:即蜻蛉,六足四翼虫也。一名虰蛵,一名负劳,江东呼狐梨。《方言》云:“蜻蛉谓之蝍蛉。”淮南人又呼(音康尹)。《字林》云:“一名桑根。”陶注《本草》云“一名蜻蜓”是也。○注“或曰”至“未闻”。○释曰:云“所未闻”者,虽有或人之说,但经典未闻所出,示其无质,故云“所未闻”。 蜭,毛蠹。(即蛓。○蜭,户感切。) [疏]“蜭,毛蠹”。○释曰:蜭,一名毛蠹,即也。《说文》云:“蛓,毛虫。”今俗呼为毛蛓,有毒,螫人。《楚辞》云“蛓缘兮我裳”是也。 蟔,蛅蟴。(蛓属也。今青州人呼为蛅蟴。孙叔然云“八角螫虫”,失之。○蟔,音墨。蟴,音斯。) [疏]“蟔,蛅蟴”。○释曰:蟔,一名蛅蟴,即蛓类也。青州人呼蛅蟴。○注“孙叔然云‘八角螫虫’,失之”。○释曰:此即毛虫,何止八角?故云“失之”。螫犹蠚也。《字林》云:“虫行毒也。” 蟠,鼠负。(瓮器底虫。○蟠,音烦。) [疏]“蟠,鼠负”。○释曰:此与下“蛜威,委黍”是一。故下注“委黍”云:“旧说鼠妇别名。”则此虫一名蟠,一名鼠负。负或作婦。《本草》作妇,一名蛜威,一名委黍也。陆机云:“在壁根下、瓮器底土中生,似白鱼者是也。”陶注《本草》云:“多在鼠坎中,鼠背负之。”然与鼠及鼠妇则似乖。《诗•东山》云“伊威在室”是也。 蟫,白鱼。(衣书中虫,一名蛃鱼。○蟫,音淫。) [疏]“蟫,白鱼”。○释曰:此衣书中虫也,一名蟫,一名白鱼,一名蛃鱼。《本草》谓之“衣鱼”是也。 蛾,罗。(蚕蛾。○蛾,音娥。) [疏]“蛾,罗”。○释曰:此即蚕蛹所变者也。《说文》云:“蛾,罗也”是。 螒,天鸡。(小虫,黑身,赤头,一名莎鸡,又曰樗鸡。○螒,音汗。) [疏]“螒,天鸡”。○释曰:此黑身、赤头小虫也。一名螒,一名天鸡,一名莎鸡,又曰樗鸡。李巡曰:“一名酸鸡。”《诗•豳风•七月》云:“六月莎鸡振羽。”陆机《疏》云:“如蝗而班色,毛翅数重,其翅正赤,六月中飞而振羽,索索作声。幽州人谓之蒲错是也。” 傅,负版。(未详。)强,蚚。(即强丑捋。○蚚,音祈。) [疏]“强,蚚”。○释曰:强,虫名也。一名蚚,好自摩捋者,盖蝇类。 蛶,螪何。(未详。)螝,蛹。(蚕蛹。○蛶,音劣。螪,音商。螝,音龟。) [疏]“螝,蛹”。○释曰:即蚕所变者,一名螝,又名蛹也。 蜆,缢女。(小黑虫,赤头,喜自经死,故曰缢女。○蜆,音演。) [疏]“蜆,缢女”。○释曰:蜆,小黑虫也。赤头,喜自缢,故又名缢女。《说文》云“蜕为蝶”是也。○注“喜自经死”。○释曰:经即缢也。《晋语》申生使猛足辞於狐突,乃雉经於新城庙。僖四年《左氏传》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是谓缢为经也。 蚍蜉,大螘。(俗呼为马蚍蜉。)小者螘。(齐人呼蚁蚁蛘。)蠪,朾螘。(赤駁蚍蜉。)螱,飞螘。(有翅。)其子蚳。(蚳,蚁卵。《周礼》曰:“蜃蚳酱。”○螘,鱼绮切。蠪,音聋。朾,直耕切。螱,音尉。蚳,音池。) [疏]“蚍蜉”至“子蚳”。○释曰:此辨众螘及其子名也。螘,通名也。其大者,别名蚍蜉,俗呼马蚍蜉。小者即名螘,齐人呼蚁蛘。《方言》云:“蚍蜉,齐鲁之间谓之玄蚼蟓(驹、养二音),西南梁益之间谓之玄蚼,燕谓之蛾蛘(蚁、养二音),其场谓之坻,或谓之垤。”是也。其大而赤色斑驳者名蠪,一名朾螘。有翅而飞者名螱,即飞螘也。其子在卵者名蚳,可以作醢。○注“《周礼》曰:‘蜃蚳酱。’”○释曰:案《周礼•醢人》职曰:“馈食之豆,蜃蚳醢。”醢则酱之有肉者,故此云酱也。 次蟗,蜘蛛。蜘蛛,蛛蝥。(今江东呼蝃蝥,音掇。○蟗,音秋。蜘,音知。蛛,音诛。蝥,音谋。)土蜘蛛。(在地中布网者。)草蜘蛛。(络幕草上者。) [疏]“次蟗”至“草蜘蛛”。○释曰:此辨蜘蛛方言及在土、在草之名也。次蟗,即蜘蛛别名也。又一名蛛蝥,今江东呼蝃蝥。《说文》谓之鼄蝥,作罔蛛蝥也。《方言》云:“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蛛蟊。自关而东、赵魏之郊谓之蜘蛛。或谓之蠾(烛、臾二音)。”“北燕朝鲜洌水之间谓之蝳蜍(毒、馀二音)。”郭又云:“齐人又呼社公,亦言罔公。”其在地中布网者名土蜘蛛。其作网络幕草上者名草蜘蛛也。 土蜂(今江东呼大蜂在地中作房者为土蜂,啖其子,即马蜂,今荆巴间呼为蟺,音惮。)木蜂。(似土蜂而小,在树上作房,江东亦呼为木蜂,又食其子。○蜂,音蜂。) [疏]“土蜂。木蜂”。○释曰:此辨蜂在土、在木之异也。《说文》云:“蜂,飞虫,螫人者。”其形大,在地中作房而啖其子者,名士蜂,又名马蜂。今荆巴间呼为蟺。其形差小,在树上作房者,名木蜂,亦食其子。○注“音惮”。○释曰:嫌读为蛩蟺之蟺,故音之。 蟦,蛴螬。(在粪土中。)蝤蛴,蝎。(在木中。今虽通名为蝎,所在异。○蟦,音费。蝤,音囚。) [疏]“蟦,蛴螬。蝤蛴,蝎”。○释曰:此辨蝎在土、在木之异名也。其在粪土中者,名蟦蛴,又名蛴螬。其在木中者,《方言》云:“关东谓之蝤蛴,梁益之间谓之蝎。”上文“蝎,蛣”,郭云“木中蠹”。下文“蝎,桑蠹”,郭云“即蛣”。然则蟦蛴也,蛴螬也,蝤蛴也,蛣也,桑蠹也,蝎也,一虫而六名也。以在木中白而长,故诗人以比妇人之颈。《硕人》云“领如蝤蛴”是也。 蛜威,委黍。(旧说鼠别名。然所未详。○蛜,音伊。)蠨蛸,长踦。(小蜘蛛长脚者,俗呼为喜子。○蠨,音箫。蛸,所交切。踦,巨绮切。) [疏]“蠨蛸,长踦”。○释曰:此小蜘蛛长脚者,一名蠨蛸,一名长踦,俗呼为喜子。《诗•东山》云:“蠨蛸在户。”陆机《疏》云:“一名长脚,荆州、河内人谓之喜母。此虫来著人衣,当有亲客至,有喜也,幽州人谓之亲客。亦如蜘蛛为罗罔居之。”是也。 蛭蝚,至掌。(未详。)国貉,虫蠁。(今呼蛹虫为蠁。《广雅》云:“士蛹,蠁虫。”○蛭,音直反。) [疏]“国貉,虫蠁”。○释曰:此蛹虫也,今俗呼为蠁,一名国貉,一名虫蠁。《说文》云:“知声虫也。”《广雅》云“上蛹,蠁虫”是也。 蠖,蚇蠖。(今蝍。○蠖,於郭切。蚇,音尺。) [疏]“蠖,蚇蠖”。○释曰:蠖,一名蚇蠖。郭云:“今蝍。”《方言》云:“蠀谓之蚇蠖(音即)。”郭云:“又呼步屈。”《说文》云:“蠖,屈伸虫也。”《易•系辞》云“尺蠖之屈,以求信”者,是也。 果蠃,蒲卢。(即细腰蜂也,俗呼为蠮螉。)螟蛉,桑虫。(俗谓之桑蟃,亦曰戎女。○螟,音冥。蛉,音令。) [疏]“果蠃,蒲卢。螟蛉,桑虫”。○释曰:案《诗•小雅•小宛》云:“螟蛉有子,果蠃负之。”果蠃,一名蒲卢,即细腰蜂也,俗呼为蠮螉。《方言》云:“蜂,燕赵之间谓之蠓螉。其小者谓之蠮螉。”郑注《中庸》以“蒲卢”为“土蜂”。《说文》云:“细要土蜂也,天地之性,细要纯雄无子。”螟蛉,一名桑虫,一名桑蟃,一名戎女。陆机云:“螟蛉者,桑上小青虫也,似步屈,其色青而细小,或在草莱上。蜾蠃,土蜂也,似蜂而小腰,取桑虫负之於木空中,七日而化为子。”《法言》云:“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是也。 蝎,桑蠹。(即蛣。)荧火,即炤。(夜飞,腹下有火。○炤,音照。) [疏]“萤火,即炤”。○释曰:荧火,一名即炤。夜飞,腹下有火虫也。《本草》又名夜光,一名熠燿。《月令》季夏“腐草为荧”。腐草此时得暑湿之气,故为荧。至秋而天沈阴,数雨,荧火夜飞之时也。《诗•东山》云“熠燿宵行”是也。 密肌,继英。(未详。)蚅,乌蠋。(大虫,如指,似蚕,见《韩子》。) [疏]“蚅,乌蠋”。○释曰:蚅,一名乌蠋,形似蚕而大如指。《诗•大雅•韩奕》云:“鞗革金厄。”毛亦云:“厄,乌蠋”也。○注“似蚕,见《韩子》”。○释曰:案《韩子•内储说上》七术其三日“信赏尽能”。云:“蟺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然而妇人拾蚕,而渔者握蟺,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皆为孟贲。”是其事也。 蠓,蠛蠓。(小虫,似蚋,喜乱飞。○蠓,莫孔切。蠛,亡结切。) [疏]“蠓,蠛蠓”。○释曰:小虫似蚋乱飞者也,名蠓,又名蠛蠓。《列子》云生“朽壤之上,因雨而生,得阳而死”。一名醯鸡。《庄子》云:孔子与老聃语。“出告颜回曰:‘丘之於道也,其犹醯鸡与!’”郭象云“醯鸡者,瓮中蠛蠓”是也。 王,蛈蝪。(即螲蟷,似蜘蛛。在穴中有盖,今河北人呼蛈蝪。○蛈,大结切。蝪,音汤。) [疏]“王,蛈蝪”。○释曰:此蜘蛛之一种也,一名螲蟷。穴居布罔,穴口有盖,河北人呼蛈蝪者是也。 蟓,桑茧。(食桑叶作茧者,即今蚕。)雔由,樗茧,(食樗叶。○蟓,音象。雔,音雠。)棘茧,(食棘叶。)栾茧。(食栾叶。)蚢,萧茧。(食桑叶者,皆蚕类。○蚢,音杭。) [疏]“蟓桑”至“萧茧”。○释曰:此皆蚕类作茧者,因所食叶异而异其名也。食桑叶作茧者名蟓,即今蚕也。食樗叶、棘叶、栾叶者,名雔由。食萧叶作茧者名蚢。 翥丑鏬,(剖母背而生。)螽丑奋,(好奋迅作声。○翥,者庶切。鏬,呼暇切。)强丑捋,(以脚自摩捋。)蜂丑螸,(垂其腴。○螸,音俞。)蝇丑扇。(好摇翅。) [疏]“翥丑”至“丑扇”。○释曰:此辨虫属所生及所好之状不同者也。翥,飞也。丑,类也。虫类能飞翥者谓蝉属,皆剖坼母背以为孔罅而生。螽蝗之类好奋迅作声而飞,强坼之类好以脚自摩捋,蜂类好垂其腴以休息。《说文》云:“螸,垂腴也。”腴即腹下也。青蝇之类好摇翅自扇。 食苗心,螟。食叶,蟘。食节,贼。食根,蟊。(分别虫啖食禾所在之名耳,皆见《诗》。○蟘,音特。蟊,音谋。) [疏]“食苗”至“根蟊”。○释曰:此分别虫啖食禾所在之名也。李巡云:“食禾心为螟,言其奸,螟螟难知也。食禾叶者言假贷无厌,故曰蟘也。食禾节者言贪狼,故曰贼也。食禾根者言其税取万民财货,故云蟊也。”孙炎曰:“皆政贪所致,因以为名也。”郭璞直以虫食所在为名。而李巡、孙炎并因 托恶政,则灾由政起。虽以食所在为名,而所在之名缘政所致,理为兼通也。陆机《疏》云:“螟似子方而头不赤。螣,蝗也。贼似桃李中蠹,赤头,身长而细耳。或说云‘蟊,蝼蛄也,食苗根为人患’。许慎云:‘吏冥冥犯法即生螟,吏乞贷则生蟘,吏抵冒取民财则生蟊。’旧说云:‘螟螣、蟊贼一种虫也。’如言寇贼奸宄,内外言之尔。故犍为文学曰:‘此四种虫皆蝗也。’实不同,故分别释之。”○注“皆见《诗》”。○释曰:《诗•小雅•大田》云:“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是也。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疏]“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释曰:此对文尔,散文则无足亦曰虫。《月令》春日“其虫鳞”。郑注云“龙蛇之属”是也。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com 卷十七•释鱼第十六 [疏]“释鱼第十六”。○释曰:案《说文》云:“鱼,水虫也。”此第释其见於经传者,是以不尽载鱼名。至於龟、蛇、贝、鳖之类,以其皆有鳞甲,亦鱼之类,故总曰释鱼也。 鲤(今赤鲤鱼。) [疏]“鲤”。○释曰:今赤鲤鱼也。《诗》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是也。 鱣。(鱣,大鱼。似鱏而短,鼻口在颔下,体有邪行甲,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今江东呼为黄鱼。○鱣,张连切。) [疏]“鱣”。○释曰:鱣,郭义具注。陆机云:“鱣,出江海,三月中从河下头来上。鱣,身形似龙,锐头,口在颔下,背上腹下皆有甲,纵广四五尺。今於盟津东石碛上钓取之。大者千馀斤。可蒸为,又可为鮓,鱼子可为酱。”《诗•卫风•硕人》云“鱣鲔发发”是也。 鰋。(今鰋额白鱼。○鰋,音偃。) [疏]“鰋”。○释曰:注云:“今鰋额白鱼。”郭以目验言之也。《诗•颂》云“鲦鱨鰋鲤”是也。 鲇。(别名鯷。江东通呼鲇为鮧。) [疏]“鲇”。○释曰:郭氏云:“别名鯷。江东通呼鲇为鮧。”案,此经鲤、鱣、鰋、鲇,舍人曰:“鲤一名鱣。”孙炎曰:“鰋一名鲇。”则是舍人以鲤、鱣为一鱼。孙炎以鰋、鲇为一鱼。郭氏以为四鱼者,如陆机之言。又以今语验之,则鲤、鲔、鱣、鮥,皆异鱼也,故郭氏云。先儒及《毛诗训传》皆谓此鱼有两名,今此鱼种类、形状有殊,无缘强合之为一物,是郭氏所以异也。 鱧。(鮦也。) [疏]“鱧”。注“鮦也”。○释曰:今鱼也。鮦与,音义同。《诗•小雅》云:“鱼丽于罶,鲂鱧。”是也。 鲩。(今鯶鱼,似鳟而大。○鲩,华板切。) [疏]“鲩”。注“今鯶鱼,似鳟而大”。○释曰:舍人云:“鱧,一名鲩。”郭氏所不取也。 鲨,鮀。(今吹沙小鱼,体员而有点文。○鮀,音陁。) [疏]“鲨,鮀”。○释曰:鲨,一名鮀。《诗•小雅》云:“鱼丽于罶,鱨鲨。”陆机云:“鱼狭而小,常张口吹沙。”故郭氏云:“今吹沙小鱼也。” 鮂,黑鰦。(即白鯈鱼,江东呼为鮂。○鮂,音囚。鰦音兹。) [疏]“鮂,黑鰦”。○释曰:鮂,一名黑鰦。郭云“即白鯈,江东呼为鮂”者,以时验而言之也。《诗•颂》曰“鲦鱨鰋鲤”是也。 鰼,鰌。(今泥鰌。○鰼,音习。鰌,音秋。) [疏]“鰼,鰌”。○释曰:鰼,一名鰌,即今泥鰌也。穴於泥中,因以名云。 鰹,大鮦;小者鮵。(今青州呼小鱺为鮵。○鰹,音坚。鮦,音同。鮵,音夺。) [疏]“鰹,大鮦;小者,鮵”。○释曰:此即上文“鱧”也,其大者名鰹,小者名鮵。故注云:“今青州呼小鱺为鮵。”鱺与鱧,音义同。 魾,大鱯,小者鮡。(鱯,似鲇而大,白色。○魾,音皮。鱯,音画。鮡,音兆。) [疏]“魾,大鱯,小者鮡”。○释曰:鱯,鱼名。似鲇而大,白色。鱯之大者别名魾,小者别名鮡也。 鰝,大鰕。(鰕大者出海中,长二三丈,须长数尺。今青州呼鰕鱼为鰝,音酆鄗。○鰕,音霞。) [疏]“鰝,大鰕”。○释曰:鰕之大者长二三丈,须长数尺。若此之类者,名鰝。 鲲,鱼子。(凡鱼之子总名鲲。) [疏]“鲲,鱼子”。○释曰:凡鱼之子总名鲲。《诗》云:“其鱼鲂鳏。”郑云:“鳏,鱼子。”鲲、鳏字异,盖古字通用也。《鲁语》云:“宣公夏滥於泗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曰:‘鱼禁鲲鮞,鸟翼鷇卵,蕃庶物也。’”是亦以鲲为鱼子也。 鱀,是鱁。(鱀,属也。体似鱏,尾如鱼,大腹,喙小銳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馀,江中多有之。○鱀,音忌。) [疏]注“鱀是鱁”至“有之”。○释曰:鱀,一名是鱁,之属也。云“体似鱏”者,《字林》云:“鳔,长鼻鱼也,重千斤。”传曰“伯牙鼓琴,鱏鱼出听”是也。 鱀鱼之体似之也。云“尾如鱼”者,《说文》云:“,鱼名,出乐浪潘国。一曰,鱼,出江东,有两乳。”今鱀鱼之尾如鱼,故云“尾如鱼”也。云“大腹”以下者,时验而言也。 鱦,小鱼。(《家语》曰:“其小者鱦鱼也。”今江东亦呼鱼子未成者为鱦。音绳。) [疏]○注“《家语》曰:‘其小者鱦鱼也。’”○释曰:案《家语》宓子贱为单父宰,孔子使巫马期往观政焉。期阴免衣弊裘入界,见者得鱼辄舍之,期问焉。曰:“凡者为得鱼也,何以得鱼卻舍之?”曰:“鱼之大者名为鱄鱨,吾大夫爱之。其小者名为鱦,吾大夫欲长之。是以得二者辄舍之。”是也。引之证鱦是小鱼之名也。 鮥,鮛鲔。(鲔,鱣属也。大者名王鲔,小者名鮛鲔。今宜都郡自京门以上江中通出鱏鱣之鱼,有一鱼状似鱣而小,建平人呼鮥子,即此鱼也。音洛。○鮛,音叔。鲔,音伟。) [疏]“鮥,鮛鲔”。○释曰:郭义具注。陆机云:“鲔鱼,形似鱣而青黑,头小而尖,似铁兜鍪,口亦在颔下,其甲可以摩姜,大者不过七八尺,益州人谓之鱣鲔。大者为王鲔,小者名鮛鲔,一名鮥。肉色白,味不如鱣也。今东莱辽东人谓之尉鱼,或谓之仲明。仲明者,乐浪尉也,溺死海中化为此鱼。”又曰:“河南巩县东北崖上,山腹有穴。旧说云此穴与江湖通,鲔从此穴而来,北入河西上龙门,入漆沮。故张衡赋云:‘王鲔岫居’,山穴为岫。谓此穴也。”《月令》季春“荐鲔於寝庙”。《天官•漁人》“春献王鲔”是也。 鯦,当魱。(海鱼也。似鳊而大鳞,肥美多鲠,今江东呼其最大长三尺者为当魱。音胡。○鯦,俱救切。) [疏]“鯦,当魱”。○释曰:鯦,一名当魱,海鱼也。○注“海鱼”至“音胡”。○释曰:云“似鳊而大鳞”者,案,鳊似鲂而大,腹细而长,今鯦鱼似之,但鳞大耳。云“肥美”以下者,以时验而知也。 鮤,鱴刀。(今之鮆鱼也,亦呼为魛鱼。○鮤,音列。鱴,音灭。) [疏]“鮤,鱴刀”。○释曰:鮤,一名鱴刀。郭氏云:“今之鮆鱼也。”《说文》云:“鮆,饮而不食,刀鱼也。九江有之。”亦呼为鲂鱼。是则此鱼一名鮤鱼,一名鱴刀,一名魛鱼,一名鮆鱼也。 鱊鮬,鱖鯞。(小鱼也。似鲋子而黑,俗呼为鱼婢,江东呼为妾鱼。○鱊,音聿。鮬,音步。鳜,音厥。鯞,章酉切。) [疏]“鱊鮬,鱖鯞”。○释曰:郭云:“小鱼也,似鲋子而黑。”《广雅》云:“鲋,鰿也。”此鱼似其小者,故云“似鲋子而黑”,色为异也。江东呼为妾鱼。《说文》云:鯜鱼“出乐浪潘国”是也。 鱼有力者,鰴。(强大有力。○鰴,音晖。) [疏]“鱼有力者,鰴”。○释曰:凡鱼之强大多力异於群辈者,名鰴。 魵,鰕。(出秽邪头国,见吕氏《字林》。○魵,音坟。) [疏]“魵,鰕”。○释曰:魵鱼,一名鰕。郭云:“出秽邪头国,见吕氏《字林》。”案《说文》亦云。 鮅,鳟。(似鯶子,赤眼。○鮅,音必。鳟,才损切。) [疏]“鮅,鳟”。○释曰:鮅,一名鳟。《诗》云:“九罭之鱼,鳟鲂。”陆机云:“鳟似鯶鱼而鳞细於鯶,赤眼是也。” 鲂,魾。(江东呼鲂鱼为鳊,一名魾。音毗。○鲂,音房。) [疏]“鲂,魾”。○释曰:鲂,一名魾,江东呼为鳊。《诗》云:“其鱼鲂鳏。”陆机云:“鲂,今伊洛济颍鲂鱼也。广而薄肥,恬而少肉,细鳞,鱼之美者。辽东梁水鲂,特肥而厚,尤美於中国鲂。故其乡语曰‘居就粮,梁水鲂’是也。” 鯬,鯠。(未详。)蜎,蠉。(井中小蛣蟩,赤虫,一名孑孓,《广雅》云。○鯬,音黎。鯠,音来。蜎,狂衮切。蠉,香完切。) [疏]“蜎,蠉”。○释曰:井中小赤虫也。一名蜎,一名蠉,又名蛣蟩,又一名孑孓。《广雅》云:“孑孓,蜎”是也。 蛭,虮。(今江东呼水中蛭虫入人肉者为虮。○虮,音祈。) [疏]“蛭,虮”。○释曰:此水中虫,喜入人肉者,江东呼为虮。《本草》谓之“水蛭”。一名马蜞,一名马耆,即楚王食寒菹得而吞之,能去结积者,是也。 科斗,活东。(虾蟆子。) [疏]“科斗,活东”。○释曰:郭云:“虾蟆子。”此虫一名科斗,一名活东。头圆大而尾细,古文似之。故孔安国云:“皆科斗文字。”是也。 魁陆。(《本草》云:“魁,状如海蛤,圆而厚,外有理纵横。即今之蚶也。”) [疏]“魁陆”。○释曰:即魁蛤也,见《本草》。○注“《本草》”至“蚶也”。○释曰:案《本草》虫鱼部,“魁蛤,一名魁陆,生东海。正圆,两头空,表有文”。陶隐居注云:“形似鲂 軖(音狂),小狭长,外有纵横文理,云是老蝙蝠化为者。”是也。云“即今之蚶也”者,案,字书云:“蚶,蛤也。出会稽,可食。”是也。然则又一名蚶也。 蜪蚅。(未详。)鼁,蟾诸。(似虾蟆,居陆地。淮南谓之去蚥。)在水者黾。(耿黾也。似青蛙,大腹,一名土鸭。○鼁,音去。,音秋。蟾,音占。黾,音猛。) [疏]“鼁,蟾诸。在水者黾”。○释曰:此有多种,鼁,一名蟾诸。郭云:“似虾蟆,居陆地。淮南谓之去蚥。”然蟾诸非虾蟆,但相似耳。案《本草》“虾蟆”陶注云:“此是腹大、皮上多痱磊者也。”蟾诸亦类此。《抱朴子》曰:蟾诸寿三千岁者,“头上有角,颔下有丹书八字”。《玄中记》云:“蟾诸头生角者,食之寿千岁。”是也。其居水者名黾,一名耿黾,一名土鸭。状似青蛙而腹大为异。陶注《本草》云:“大而青脊者,俗名土鸭,其鸣甚壮。”即此黾也。陶又云“一种小形善鸣”唤名为鼁者,即郭云“青蛙”者也。 蜌,螷。(今江东呼蚌长而狭者为螷。○蜌,音陛。螷,蒲猛切。) [疏]“蜌,螷”。○释曰:蜌,一名螷,蚌属也。《说文》云:“修为螷,圆为。”郭云:“今江东呼蚌长而狭者为螷。”其肉可为醢,《周礼•醢人》掌馈食之豆云“脾析螷醢”是也。 蚌,含浆。(蚌,即蜃也。) [疏]“蚌,含浆”。○释曰:《说文》云:“蜃属。”郭云:“即蜃也。”谓老产珠者也。一名蚌,一名含浆,《周礼》谓之貍物。 鳖三足,能。龟三足,贲。(《山海经》曰:从山多三足鳖,大苦山多三足龟。今吴兴郡阳羡县君山上有池,池中出三足鳖,又有六眼龟。) [疏]“鳖三足,能。龟三足,贲”。○释曰:鳖、龟皆四足,三足者异,故异其名。鳖之三足者名能,龟之三足者名贲也。○注“《山海》”至“六眼”。○释曰:案《中山经》云:游戏山东南二十里,曰从山,从水出其上,潜其下,其中多三足鳖。食之无虫疾。是从山多三足鳖也。又云:放皋山东五十七里,曰大苦山。阳狂水出焉,西南注伊水中,多三足龟。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是大苦山多三足龟也。云“吴兴郡”以下者,以时验而言也。 蚹蠃,螔蝓。(即蜗牛也。○蚹,音附。蠃,音罗。螔,音移。蝓,音俞。) [疏]“蚹蠃,螔蝓”。○释曰:蚹蠃,一名螔蝓。郭云:“即蜗牛也。”案《本草》“蜗牛”陶注云:“生山中及人家。头形似蛄蝓,但背负壳尔。”海边又一种正相似,以火炙壳便走出,食之,益颜色,名寄居。亦可作醢。《周礼》馈食之豆“葵菹蠃醢”是也。 蠃,小者蜬。(螺大者如斗,出日南涨海中。可以为酒杯。○蜬,音含。) [疏]蠃与螺音义同。其小者名蜬。 螖蠌,小者蟧。(螺属,见《埤苍》。或曰即彭螖也,似蟹而小。音滑。○蠌,音泽。蟧,音劳。) [疏]“螖蠌,小者蟧”。○释曰:螖,即彭螖也。似蟹而小,一名蠌。其小者别名蟧。案《埤苍》即云“螺属”。郭氏两从之。 蜃,小者珧。(珧,玉珧。即小蚌。○珧,音遥。) [疏]“蜃,小者珧”。○释曰:蜃,大蛤也。《月令》云:孟冬之月,“雉入大水为蜃”。其小者名珧,一名玉珧,可饰佩刀削。《诗传》云“天子玉琫而珧珌”是也。《山海经》:峄皋山,皋水出焉,东注激女水,其中多蜃珧。 龟,俯者灵,(行头低。)仰者谢,(行头仰。)前弇诸果,(字前长。)後弇诸猎,(申後长。)左倪不类,(行头左庳,今江东所谓左食者,以甲卜审。)右倪不若。(行头右庳,为右食,甲形皆尔。○倪,丑计切。) [疏]“龟俯”至“不若”。○释曰:此辨龟之俯仰、前後、左右,其形不同,其名亦异也。云“龟”者,目诸龟也。云“龟,俯者灵”者,谓行时头低。《周礼》“天龟曰灵属”是也。云“仰者谢”者,谓行时头仰。《周礼》“地龟曰绎属”是也。云“前弇诸果”者,诸,辞也。谓甲前长弇覆者名果。《周礼》“东龟曰果属”是也。云“後弇诸猎”者,诸,亦辞也。谓甲後长弇覆者名猎。《周礼》“南龟曰猎属”是也。云“左倪不类”者,倪,庳也。不,发声也。谓行时头左边庳下者名类。《周礼》“西龟曰雷属”是也。云“右倪不若”者,不,亦发声也。谓行时头右边庳下者名若。《周礼》“北龟曰若属”是也。《周礼》又云:“各以其方之色与其体辨之。”郑注云:“属,言非一也。色,谓天龟玄,地龟黄,东龟青,西龟白,南龟赤,北龟黑。俯者灵,仰者绎,前弇果,後弇猎,左倪雷,右倪若,是其体也。东龟、南龟长前後,在阳,象经也。西龟、北龟长左右,在阴,象纬也。天龟俯,地龟仰,东龟前,南龟卻,西龟左,北龟右,各从其耦也。”是《周礼》先有成文,故此释之。郑取此文为说,其言正同。惟绎与谢,雷与类小异耳,其义亦同。○注“行头”至“卜审”。○释曰:案,贾公彦说《周礼》以倪为睥睨,则左倪右倪是左顾右顾也。郭氏以庳解倪,及云“今江东所谓左食者”,皆以时验而言也。云“以甲卜审”,言用此龟之甲,以卜吉凶审谛也。 贝,居陆。在水者蜬。(陆、水异名也。贝中肉如科斗,但有头尾耳。○贆,音标。)大者魧,(《书大传》曰:“大贝,如车渠。”车渠谓车輞,即魧属。○魧,音杭。)小者鰿。(今细贝亦有紫色者,出日南。○鰿,音积。)玄贝,贻贝。(黑色贝也。)馀貾,黄白文。(以黄为质,白文为点。○貾,音池。)馀泉,白黄文。(以白为质,黄为文点。今之紫贝,以紫为质,黑为文点。)蚆,博而頯。(頯者,中央广,两头锐。○蚆,音巴。頯,匡轨切。)蜠,大而险。(险者,谓污薄。○蜠,求陨切。)鰿,小而椭。(即上贝小。椭谓狭而长,此皆说贝之形容。○鰿,音责。椭,他果切。) [疏]“贝居”至“而椭”。○释曰:此辨贝居陆、居水、大小、文彩不同之名也。云“贝”者,目诸贝也。《说文》云:“贝,海介虫也。”取其甲以饰器物。古者货贝,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居陆者名,在水者名蜬。至大者名魧,至小者名鰿。黑色之贝名贻贝。黄为质,白为文点者名馀。白为质,黄为文点者名馀泉。中央广,两头锐者名蚆。大而污薄者名蜠,小而狭长者名鰿。○注“书大”至“魧属”。○释曰:案《大传》云:西伯既戡耆,纣囚之羑里。散宜生“之江淮之浦,取大贝”,大如大车之渠,以赎其罪是也。《考工记》谓“车輞为渠”,故云“渠谓车輞”。其贝形曲及大小如车輞,故比之也,引之以证此经。魧是其大如车輞者,故云“即魧属”。○注“以白”至“文点”。○释曰:舍人云:“贝,水中虫也。”李巡曰:“馀,贝甲黄为质,白为文彩。馀泉,贝甲白为质,黄为文彩。”陆机《疏》云:“贝,水中介虫也,龟鳖之属。其文彩之异、大小之殊甚众。古者货贝是也。馀,黄为质,以白为文。馀泉,白为质,以黄为文。又有紫贝,其白质如玉,紫点为文,皆行列相当。其贝大者,当至一尺六七寸者,今九真交趾以为杯盘宝物也。”是先儒相传为然。但解紫贝与郭氏少异。陆机以白为质,紫为文。郭氏以紫为质,黑为文。是其异也。《书》云“文贝仍几”。《诗》云“成是贝锦”。《山海经》“阴山。浊浴水出焉,南流注蕃泽,其中多文贝”。皆谓此馀、馀泉也。○注“即上”至“形容”。○释曰:云“即上小贝”,知者以其同名 鰿也。云“椭,谓狭而长”者,《诗》云:“嶞山乔岳。”《楚辞》云:“南北顺椭,其循几何?”皆是椭为狭长之名也。 蝾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宫也。(转相解,博异语、别四名也。○蝾,音荣。螈,音原。蜥,音昔。蜴,音亦。蝘,音掩。蜓,徒典切。) [疏]“蝾螈”至“守宫也”。○释曰:《诗•小雅•正月》云“胡为虺蜴”谓此也。蝾螈、蜥蜴、蝘蜓、守宫,一物形状相类而四名也。《字林》云:“蝾螈,蛇医也。”《说文》云:“在草曰蜥蜴,在壁曰蝘蜓。”《方言》云:“秦晋西夏谓之守宫,或谓之蠦(卢、廛二音),或谓之刺易。南阳人呼蝘蜓,其在泽中谓之易蜥。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又东方朔云:“非守宫即蜥蜴。”案,此诸文则是在草泽中者,名蝾螈、蜥蜴;在壁者,名蝘蜓、守宫也。《博物志》云:以器养之,食以真朱。体尽赤,重七斤,捣万杵,以点女人体,终身不灭。耦则落,故号守宫。陆机《疏》云:“青绿色,大如指,形状可恶。”是也。 镻,蝁。(蝮属。大眼,最有毒,今淮南人呼蝁子。○镻,音迭。蝁,乌洛切。) [疏]“镻,蝁”。○释曰:蛇也,蝮虺之属。大眼,有毒。一名镻,又名蝁,“淮南人呼蝁子”者,是也。 螣,螣蛇。(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淮南》云蟒蛇。○螣,上音朕。下音腾。) [疏]“螣,螣蛇”。○释曰:蛇似龙者也,名螣,一名螣蛇。能兴云雾而游其中也。○注“《淮南》云蟒蛇”。○释曰:蟒当为奔。案《淮南子•览冥》篇说女娲云: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後世,光辉熏万物。乘雷车,服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云黄璐,前白螭,後奔蛇”。许慎云“奔蛇,驰蛇”是也。或曰淮南人呼此螣为蟒蛇,义亦通。 蟒,王蛇。(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蟒,音莽。) [疏]“蟒,王蛇”。○释曰:此蛇之最大者也。名蟒,又名王蛇。与上螣蛇异。 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身广三寸,头大如人擘指。此自一种蛇,名为蝮虺。○擘,音拍。) [疏]“蝮虺”至“如擘”。○释曰:博,广也。首,头也。擘,拇指也。此自一种毒蛇,名蝮虺。身广三寸,其头大如人拇指。○注“身广”至“蝮蛇”。○释曰:案郭注,《三苍》云:“擘,大指也。”《苍颉篇》以为足大指,郑注《仪礼》以为手大指。然则手足大指皆得名擘,故注云“头大如人擘指”,又名拇。孙炎云:“头如拇指。”是也。案舍人曰:“蝮,一名虺。江淮以南曰蝮,江淮以北曰虺。”孙炎曰:“江淮以南谓虺为蝮。广三寸,头如拇指,有牙,最毒。”郭璞曰:“此自一种蛇,人自名为蝮虺。”今蛇细颈大头,色如艾绶文,文间有毛似猪鬣,鼻上有针,大者长七八寸,一名反鼻,如虺类。足以明此自一种蛇,如郭意。此蛇,人自名蝮虺,非南北之异蛇,实是虫,以有鳞,故在《释鱼》。且鱼亦虫之属乎! 鲵,大者谓之鰕。(今鲵鱼似鲇,四脚,前似獼猴,後似狗。声如小儿啼,大者长八九尺。) [疏]鲵,雌鲸也。大者长八九尺,别名鰕。 鱼枕谓之丁,(枕,在鱼头骨中,形似篆书丁字,可作印。)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此皆似篆书字,因以名焉。《礼记》曰:“鱼去乙。”然则鱼之骨体,尽似丙丁之属,因形名之。) [疏]“鱼枕”至“之丙”。○释曰:此释鱼之骨体,肠尾之名也。其鱼头中骨为枕,其骨形似篆书丁字,故因谓之丁。其肠似篆书乙字,尾似篆书丙字,亦因名之也。○注“《礼记》曰:‘鱼去乙。’”○释曰:此《礼记•内则》文也。郑玄注云:“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东海鮥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人不可出”者,与此经违。非郭义也。 一曰神龟,(龟之最神明。)二曰灵龟,(涪陵郡出大龟,甲可以卜,缘中文似瑇瑁,俗呼为灵龟,即今觜龟。一名灵,能鸣。)三曰摄龟,(小龟也。腹甲曲折,解能自张闭,好食蛇,江东呼为陵龟。○摄,音涉。)四曰宝龟,(《书曰》:“遗我大宝龟。”)五曰文龟,(甲有文彩者。《河图》曰:“灵龟负书,丹甲青玄。”)六曰筮龟,(常在蓍丛下潜伏,见《龟策传》。)七曰山龟,八曰泽龟,九曰水龟,十曰火龟。(此皆说龟生之处所。火龟犹火鼠。耳物有含异气者,不可以常理推,然亦无所怪。) [疏]“一曰”至“火龟”。○释曰:《易•损卦•六五》爻辞云:“十朋之龟,弗克违。”马、郑皆取此文解之。则此经十龟所以释《易》也。神龟者,龟之最神明者也。《礼统》曰:“神龟之象,上圆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盘法丘山,玄文交错以成列宿,长尺二寸,明吉凶,不言而信者。”是也。灵龟,龟之有灵、次神龟者。《雒书》曰:“灵龟者,玄文五色,神灵之精也。”摄龟,龟之小者。腹甲曲折,能自张闭者也。宝龟,传国所宝者。《春秋》经曰:“盗窃宝玉大弓。”《公羊传》曰:“宝者何”“龟青纯”。何休云:“谓之宝者,言世世保用之辞。”是也。文龟,甲有文彩者。筮龟,在蓍丛下者。山龟,生山中者。泽龟,生泽中者。水龟,生水中者。火龟,生火中者。○注“《书》曰:‘遗我大宝龟。’”○释曰:此《周书•大诰》文也。○注“《河图》”至“青文”。○释曰:引此以证龟甲有文彩也。其实《河图》说灵龟也,非此经之文龟,取其一边耳。○注“常在”至“策传”。○释曰:《龟策传》云:传曰“上有捣蓍,下有神龟”。又云:“闻蓍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传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茎长丈,其丛生满百。”是也。○注“火龟犹火鼠耳”。○释曰:嫌龟不生於火,故以火鼠犹之也。郭注《山海经》云:“今去天南东万里有耆薄国,复五千里许有火山国。其山虽霖雨,火常燃。火中白鼠时出山边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名之火浣布。”是也。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com 卷十•释鸟第十七 [疏]“释鸟第十七”。○释曰:《说文》云:鸟者,羽禽之总名。象形字。《左传》曰“少皥氏以鸟名官”之类。此篇广释其名也。 隹其,鳺鴀。(今鳩。○鳺,方扶切。鴀,方浮切。) [疏]“隹其,鳺鴀”。○释曰:舍人曰:“鵻,一名夫不。”李巡曰:“今楚鳩也。”某氏引《春秋》云:“祝鳩氏司徒。”祝鳩,即其、夫不,孝,故为司徒也。郭云:“今鳩。”《诗》曰:“翩翩者。”毛传云:“鵻鳩,夫不也。”“一宿之鸟。”郑笺云:“一宿者,一意於所宿之木。”又云:“鸟之谨悫者,人皆爱之。”则此是谨悫孝顺之鸟也。陆机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谓之且鷱瞗,梁宋之间谓之隹,杨州人亦然。” 鶌鳩,鶻鵃。(似山鹊而小,短尾,青黑色,多声,今江东亦呼为鶻鵃。○鶌,居物切。鶻,音骨。鵃,音嘲。) [疏]“鶌鳩,鶻鵃”。○释曰:《春秋左氏传》云:“鶻鳩氏,司事也。”杜注云:“鶻鳩,鶻雕也。春来秋去,故为司事。”即此鶌鳩也。舍人曰:“鶌鳩,一名鶻鵃,今之班鳩。”孙炎曰:“鶻鳩,一名鸣鳩。”《月令》云:“鸣鳩拂其羽。”郭云:“似山鹊而小,短尾,青黑色,多声,今江东亦呼为鶻鵃。”案,旧说及《广雅》皆云“班鳩”,非也。 鳲鳩,鴶鵴。(今之布榖也。江东呼为穫榖。○鳲,音尸。鴶,古八切。鵴,音菊。) [疏]“鳲鳩,鴶鵴”。○释曰:《左传》云:“鳲鳩氏,司空也。”《诗•召南》云:“维鹊有巢,维鳩居之。”皆谓此也。郭云:“今之布榖,江东呼为穫榖。”《埤仓》云“鴶鵴”,《方言》云“戴胜”,谢氏云“布榖类也”。陆机云:“今梁宋之间谓布榖为鴶鵴,一名系榖,一名桑鳩。”案,戴胜自生穴中,不巢生。而《方言》云“戴胜”,非也。 鷑鳩,鵧鷑。(小黑鸟,鸣自呼,江东名为乌鵙。○鷑,音及。鵧,符悲切。) [疏]“鷑鳩,鵧鷑”。○释曰:鷑鳩,一名鵧鷑。郭云:“小黑鸟,鸣自呼,江东名为乌鵙。” 鴡鳩,王鴡。(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山边食鱼。《毛诗》传曰:“鸟挚而有别。”○鴡,七徐反。) [疏]“鴡鳩,王鴡”。○释曰:李巡曰:“王鴡,一名鴡鳩。”郭云:“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山边食鱼。”《诗•周南》云:“关关鴡鳩。”陆机《疏》云:“鴡鳩大小如鴟,深目,目上骨露,幽州谓之鹫。而杨雄、许慎皆曰:白鷢似鹰,尾上白。”○注“《毛诗》传曰:‘鸟挚而有别。’”释曰:此即《关雎》传文也。挚,至也。谓鸟中雌雄情意至厚而犹能有别,故以兴后妃说乐君子,情深犹能不淫其色。 鵅,鵋鶀。(今江东呼鸺鶹为鵋鶀,亦谓之鸲鵅。音格。○鵋,音忌。鶀,音欺。) [疏]“鵅,鵋鶀”。○释曰:鵅,一名鵋鶀。郭云:“今江东呼鸺鶹为鵋鶀,亦谓之鸲鵅。” 鶅,鵵軌。(未详。)鴗,天狗。(小鸟也。青似翠,食鱼,江东呼为水狗。○鵵,音兔。鴗,音立。) [疏]“鴗,天狗”。○释曰:鴗,一名天狗。郭云:“小鸟也。青似翠,今江东呼为水狗。” 鹨,天鸙。(大如鷃雀,色似鹑,好高飞作声,今江东名之曰天鹨。音绸缪。○鹨,亡侯切。鸙,音药。) [疏]“鹨,天鸙”。○释曰:鹨,一名天鸙。郭云:“大如鷃雀,色似鹑,好高飞作声,今江东名之曰天鹨。”“音绸缪”者,《诗•豳风》云:“绸缪牖户。”取其音同,故读从之。 鵱鷜鵝。(今之野鹅。○鵱,音六。鷜,力于切。) [疏]“鵱鷜,鹅”。○释曰:鵱鷜者,野鹅之别名也。郭云:“今之野鹅。” 鶬,麋鸹。(今呼鶬鸹。○鸹,古活切。) [疏]“鶬,麋鸹”。○释曰:鶬,一名麋鸹。郭云:“今呼鶬鸹。” 鵅,烏。(水鸟也。似鶂而短颈,腹翅紫白,背上绿色,江东呼乌。音駮。○鵅,音洛。,音剥。) [疏]“鵅,烏”。○释曰:鵅,一名乌。郭云:“水鸟也。似鶂而短頸,腹翅紫白,背上绿色,江东呼乌。” 舒雁,鹅。(《礼记》曰:“出如舒雁。”今江东呼。音加。) [疏]“舒雁,鹅”。○释曰:鹅,一名舒雁。今江东呼。某氏云:“在野,舒翼飞远者为鹅。”李巡曰:“野曰雁,家曰鹅。”○注“《礼记》曰:‘出如舒雁。’”○释曰:《聘礼》记文也。案,彼云:“私觌愉愉焉,出如舒雁。”郑注云:“威仪自然而有行列。”是也。 舒凫,鹜。(鸭也。○鹜,音木。) [疏]“舒凫,鹜”。○释曰:鹜,鸭也。一名舒凫。李巡曰:“野曰凫,家曰鹜。”《礼记•内则》辨鸟之不可食者,云“舒凫翠”。 鳽,鵁鶄。(似凫,脚高,毛冠。江东人家养之以厌火灾。○鳽,音额。鵁,音交。鶄,音精。) [疏]“鳽,鵁鶄”。○释曰:鵁鶄,一名鳽。郭云:“似凫,脚高,毛冠。江东人家养之以厌火灾。” 輿,鵛鷋。(未详。)鵜,鴮鸅。(今之鵜鶦也。好群飞,沈水食鱼,故名洿泽。俗呼之为淘河。○鵛,音经。鷋,音徒。鵜,音啼。鴮,音乌。鸅,音泽。) [疏]“鵜,鴮鸅”。○释曰:舍人曰:“鵜,一名鴮鸅。”郭云:“今之鵜鶦也。好群飞,沈水食鱼,一名洿泽。俗呼之为淘河。”《诗•曹风》云:“维鵜在梁。”陆机《疏》云:“鵜,水鸟。形如鹗而极大,喙长尺馀,直而广。口中正赤,颔下胡大如数斗囊。若小泽中有鱼,便群共抒水,满其胡而弃之,令水竭尽,鱼在陆地,乃共食之。故曰淘河。” 鶾,天鸡。(鶾鸡,赤羽。《逸周书》曰:“文鶾,若彩鸡,成王时蜀人献之。”○鶾,音汗。) [疏]“鶾,天鸡”。○释曰:鶾,一名天鸡,赤羽之鸟也。○注“《逸周书》”至“献之”。○释曰:云“《逸周书》曰”者,虽是《周书》,不在《尚书》百篇内,故曰《逸周书》。今所谓《汲冢周书》也。云“文鶾,若彩鸡”者,《王会》篇文也。案,彼云“蜀人以文鶾,文鶾者,若翬雉”。孔晁注云:“鸟有文彩者。”是也。云“成王时蜀人献之”者,案,彼孔晁注又云:“王城既成,大会诸侯及四夷。”故知当成王时蜀人献之也。 鷽,山鹊。(似鹊而有文彩,长尾,觜、脚赤。○鷽,音握。) [疏]“鷽,山鹊”。○释曰:山鹊,一名鷽。郭云:“似鹊而有文彩,长尾,觜、脚赤。”《说文》云:“知来事鸟也。” 鷣,负雀。(鷣,鹞也。江南呼之为鷣,善捉雀,因名云。○鷣,音淫。) [疏]“鷣,负雀”。○释曰:鷣,一名负雀。郭云:“鷣,鹞也。江南呼之为鷣,善捉雀,因名云。” 齧齿,艾。(未详。)鶨,鶀老。(鳹鶨也,俗呼为痴鸟。○鶨,丑绢切。鳹,巨炎切。) [疏]“鶨,鶀老”。○释曰:鶨,一名鶀老。郭云:“鳹鶨,俗呼为痴鸟。”《字林》云:“勾喙鸟。” 鳸,鴳。(今鴳雀。○鳸,音户。鴳,音晏。) [疏]“鳸,鴳”。○释曰:别二名也。郭云:“今鴳雀。”案,舍人、李巡、孙炎、郭氏皆断老上属,鳸下属。解云:鶨,一名鶀老。鴳,一名鳸。鳸,雀也。唯樊光断鶨鶀为句,以老下属。注云《春秋》云:“九扈为九农正。”九扈者: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是以老为下属,唯鴳不重耳。杜预仍云:“老扈,鴳。”鴳非郭义。 桑鳸,窃脂。(俗谓之青雀,觜曲,食肉,好盗脂膏,因名云。) [疏]“桑鳸,窃脂”。○释曰:桑扈,一名窃脂。郭云:“俗谓之青雀,觜曲,食肉,好盗脂膏,因名云。”郑玄《诗笺》云:“窃脂,肉食。”陆机《毛诗疏》云:“窃脂,青雀也。好窃人脯肉脂及筩中膏,故以名窃脂也。”诸儒说窃脂,皆谓盗人脂膏,即如下云“窃玄”、“窃黄”者,岂复盗窃玄黄乎?案,下篇《释兽》云:“虎窃毛谓之猫。”魋如小熊,窃毛而黄。窃毛皆谓浅毛。窃即古之浅字。但此鸟其色不纯,窃玄,浅黑也。窃蓝,浅青也。窃黄,浅黄也。窃丹,浅赤也。四色皆具,则窃脂为浅白也。而诸儒必为盗窃脂膏者,以此经下别云桑鳸与窃玄、窃黄等并列,则为浅白者也,《春秋》“九扈”是也。此自别一种青雀,好窃脂肉,目验而然。《诗•小雅》“交交桑扈”是也。且郑玄、郭朴、陆机,皆当世名儒,无容不知窃为浅义,脂为白色,而待後人剥正也。後人不达此旨,妄说异端,非也。 鳭鹩,剖苇。(好剖苇皮,食其中虫,因名云。江东呼芦虎,似雀,青班,长尾。○鹩,力周切。) [疏]“鳭鹩,剖苇”。○释曰:鳭鹩,一名剖苇。郭云:“好剖苇皮,食其中虫,因名云。江东呼芦虎,似雀,青班,长尾。” 桃虫,鹪。其雌鴱。(鹪 ,桃雀也。俗呼为巧妇。○鴱,音艾。) [疏]“桃虫,鹪。其雌鴱”。○释曰:舍人曰:“桃虫名鹪,其雌名鴱。”郭云:“鹪 ,桃雀也。俗呼为巧妇。”此鹪 小鸟而生雕鹗者也。《诗•周颂》云:“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毛传云:“桃虫,鹪也。鸟之始小终大者。”陆机《疏》云:“今鹪鹩是也。微小於黄雀,其雏化而为雕,故俗语鹪鹩生雕。”郑《诗笺》云:“鹪之所为鸟题肩也,或曰鴞,皆恶声之鸟。”其义未详。《方言》说巧妇之名,“自关而东谓之工爵,或谓之过羸,或谓之女,自关而东谓之鸋鴂。自关而西谓之桑飞,或谓之韈雀”是也。 鶠,凤。其雌皇。(瑞应鸟。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 [疏]“鶠,凤。其雌皇”。○释曰:凤,一名鶠。郭云:“瑞应鸟。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说文》云:“神鸟也。天老曰:凤像,麟前鹿後,蛇颈鱼尾,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於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丹穴。见则天下大安宁。字从鸟凡声。凤飞,则群鸟从以万数。故凤古作朋字。”《山海经》曰:丹穴之山,有乌焉,其状如鹤,五彩而文,名曰凤,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大安宁。京房《易传》曰:凤皇高丈二,汉时凤皇数至。《汉书》云高五六尺,是说凤皇之状也。 鴒,雝渠。(雀属也。飞则鸣,行则摇。) [疏]“鴒,雝渠”。○释曰:鴒,一名雝渠,水鸟也。郭云:“雀属也。飞则鸣,行则摇。”《诗•小雅》云:“脊令在原。”陆机《疏》云:“大如鷃雀,长脚,长尾,尖喙,背上青灰色,腹下白,颈下黑如连钱,故杜阳人谓之连钱。”是也。 鸒斯,鵯鶋。(鸦乌也。小而多群,腹下白,江东亦呼为鵯乌。音匹。○鸒,音预。) [疏]“鸒斯,卑鶋”。○释曰:鸒斯,一名卑鶋。郭云:“鸦乌也。小而多群,腹下白,江东亦呼为鵯乌。”《诗•小雅》云:“弁彼鸒斯。”毛传云:“鸒,卑鶋。”然则此鸟名鸒,而云“斯”者,语辞,犹“蓼彼萧斯”之类也。《小尔雅》云:“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谓之雅乌。”《说文》、《字林》皆云“楚鸟”是也。 燕,白脰乌。(脰,颈。○脰,音豆。) [疏]“燕,白脰乌”。○释曰:脰,项也。《小尔雅》云:“白项而群飞者谓之燕乌。燕乌,白脰乌。”是也。 鴽,鴾母。(鹌也。青州呼鴾母。○鴽,音如。鴾,音谋。) [疏]“鴽,鴾母”。○释曰:李巡云:“鴽,鹌,一名鴾母。”郭云:“鹌也。青州呼鴾母。”田鼠所化者也。《月令》季春“田鼠化为鴽”是也。 密肌,系英。(《释虫》以有此名,疑误重。)巂周。(子巂鸟,出蜀中。○巂,音携。) [疏]“巂周”。○释曰:子巂鸟也,出蜀中。《说文》云:巂,蜀王望帝化为子巂,今谓之子规是也。 燕燕,鳦。(《诗》云:“燕燕于飞。”一名玄鸟,齐人呼鳦。○鳦,音乙。) [疏]“燕燕,鳦”。○释曰:燕燕,又名鳦。郭云:“一名玄鸟,齐人呼鳦。”此燕燕即今之燕,古人重言之。《诗》云:“燕燕于飞。”《汉书》童谣云“燕燕尾涎涎”是也。孙炎、舍人以巂周、燕燕、鳦,为一物三名。郭所不取也。○注“《诗》云”至“呼 鳦”。○释曰:《诗》云“燕燕于飞”者,《邶风》卫庄姜送归妾之诗也。云“一名玄鸟”者,案《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以其色玄,故谓之玄鸟是也。云“齐人呼鳦”者,案《商本纪》云:简狄“行浴,见玄鸟隋其卵,取而吞之,因孕生契”。诸纬 侯皆言简狄吞鳦卵而生契,是玄鸟又名鳦也。 鴟鴞,鸋鴂。鴟类。○鴟,尺之切。鴞,音遥。鸋,音宁。鴂,音决。 [疏]“鴟鴞,鸋鴂”。○释曰:舍人云:“鴟鴞,一名鸋鴂。”郭云:“鴟类。”《诗•豳风》云:“鴟鴞鴟鴞。”毛传云:“鴟鴞,鸋鴂。”陆机《疏》云:“鴟鴞似黄雀而小,其喙尖如锥,取茅秀为窠,以麻紩之,如刺袜然。县著树枝,或一房,或二房。幽州人谓之鸋鴂,或曰巧妇,或曰女匠。关东谓之工雀,或谓之过羸。关西谓之桑飞,或谓之袜雀,或曰巧女。”先儒皆以为今之巧妇。郭注此云:“鴟类。”又注《方言》云:“鸋鴂,鴟鴞,鴟属。”非此小雀明矣。是与先儒意异也。今《尔雅》以郭氏为宗,且依郭氏。 狂,茅鴟。(今鴟也,似鹰而白。)怪鴟。(即鴟鸺也,见《广雅》。今江东通呼此属为怪鸟。)枭,鴟。(土枭。○枭,音娇。) [疏]“狂,茅鴟。怪鴟。枭,鴟”。○释曰:此别鴟类也。茅鴟,一名狂。《广雅》云:“茅鴟,也。”郭云:“今鴟也,似鹰而白。”怪鴟,《广雅》谓之鴟鸺。郭云:“今江东通呼此属为怪鸟。”枭,一名鴟。郭云:“土枭。”《说文》云:“枭,食母,不孝之鸟,故冬至捕枭磔之。”字从鸟首在木上。《诗•陈风》云:“墓门有梅,有鴞萃止。”毛传云:“恶声之鸟也。”一名鹏,一名枭,一名鴟。《大雅•瞻卬》云:“为枭为鴟。”陆机云:“鴞大如班鳩,绿色,恶声之鸟也。入人家,凶。贾谊所赋鵩鸟是也。其肉甚美,可为羹臛,又可为炙。汉供御物,各随其时。鴞冬夏常施之,以其美故也。” 鶛,刘疾。(未详。)生哺,鷇。(鸟子须母食之。)生噣,雏。(皆自食。○鶛,音皆。鷇,古候切。噣,音啄。雏,仕俱切。) [疏]“生哺,鷇。生噣,雏”。○释曰:辨鸟子之异名也。鸟子生须母哺而食者,名鷇,谓燕雀之属也。《史记》赵武灵王探雀鷇而食之是也。鸟子生而能自啄食者名雏,谓鸡雉之属也。《礼记•内则》云:“雏尾不盈握弗食”是也。 爰居,杂县。(《国语》曰:“海鸟爰居。”汉元帝时琅邪有大鸟如马驹,时人谓之爰居。) [疏]“爰居,杂县”。○释曰:爰居,海鸟也。大如马驹,一名杂县。汉元帝时琅邪有之。○注“《国语》”至“爰居”。○释曰:云“《国语》曰‘海鸟爰居’”者,案《鲁语》云:“海鸟曰爰居,止於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命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节,政之所成也。故制祭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今海鸟至,巳不知而祀之,以为国典,难以言仁且知矣。无功而祀之,非仁也;弗知而弗问,非知也。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皆知辟其灾。’是岁,海多大风,冬暖。”是其事也。 春鳸,鳻鶞。夏鳸,窃玄。秋鳸,窃蓝。冬鳸,窃黄。桑鳸,窃脂。棘鳸,窃丹。行鳸,唶唶。宵鳸,嘖嘖。(诸鳸皆因其毛色、音声以为名。窃蓝,青色。○鳻,音汾。鶞,敕伦切。唶,音即。啧,音责。) [疏]“春鳸”至“嘖嘖”。○释曰:李巡云:“诸鳸别春夏秋冬四时之名。唶唶、啧啧,鸟声貌也。”郭云:“诸鳸皆因其毛色、音声以为名。窃蓝,青色。”案,昭十七年《左传》云:“九鳸为九农正。”以此八鳸并上“鳸,鴳”为九。贾逵注云:“春鳸,分循,相五土之宜,趣民耕种者也;夏鳸,窃玄,趣民耘苗者也;秋鳸,窃蓝,趣民收敛者也;冬鳸,窃黄,趣民盖藏者也;棘鳸,窃丹,为果驱鸟者也;行鳸,唶唶,昼为民驱鸟者也;宵鳸,啧啧,夜为农驱兽者也;桑鳸,窃脂,为蚕驱雀者也;老鳸,鷃鷃,趣民收麦,令不得晏起者也。”舍人、樊光注《尔雅》,其言亦与贾同。其意皆谓以鳸为官,还令依此诸鳸而动作也。然则趣民耕耘及收敛、盖藏其事,可得召民使聚而总号令之。其为果驱鸟、为蚕驱雀、岂得多置官,方使之就果树、入蚕室为民驱之哉?又昼驱鸟,夜驱兽,不可竟日通宵常在田野,溥天之下,何以可周?且其言不经,难可据信也。故郭氏及杜预皆不从也。 鵖鴔,戴鵀。(鵀即头上胜,今亦呼为戴胜。鵖鴔犹鶝,语声转耳。○鵖,彼及切。鴔,皮及切。鵀,音赁。) [疏]“鵖鴔,戴鵀”。○释曰:李巡云:“戴胜,一名鵖鴔。”郭云:“鵀即头上胜,今亦呼为戴胜。鵖鴔犹复鶝,语声转耳。”《月令》季春云“戴胜降于桑”。《方言》云:“燕之东北朝鲜洌水之间谓之鶝。自关而东谓之戴鵀,或谓之戴颁,或谓之戴胜。东齐吴扬之间谓之鵀。自关而西谓之服鶝,或谓之复鶝。” 鶭,泽虞。(今婟泽鸟。似水鴞,苍黑色,常在泽中。见人辄鸣唤不去,有象主守之官,因名云。俗呼为护田鸟。○鶭,孚往切。) [疏]“鶭,泽虞”。○释曰:泽虞,一名鶭。郭云:“今婟泽鸟,似水鴞,苍黑色,常在泽中。见人辄鸣唤不去,有象主守之官,因名云。俗呼为护田鸟。”《说文》云:“婟,嫪也。”《声类》云:“婟嫪,恋惜也。”以此鸟恋惜池泽,见人不去,因名婟泽鸟也。 鹚,鷧。(即鸬鹚也。觜头曲如钩,食鱼。○鹚,音慈。鷧,於计切。) [疏]“鹚,鷧”。○释曰:别二名也。《字林》云:“似鶂而黑。”郭云:“即鸬鹚也。” 鹩,鹑。其雄鶛,牝庳。(鹑,鹌属。○庳,音脾。) [疏]“鹩,鹑。其雄鶛,牝庳”。○释曰:李巡曰:“别雄雌异方之言。”鹑,一名鹩,其雄名鶛,其牝名庳。郭云:“鹑,鹌属。”鹌,即上云“鴽,鴾”,田鼠所化者。鹑,旧云:“虾蟆所化者也。” 鸍,沈凫。(似鸭而小,长尾,背上有文。今江东亦呼为鸍。音施。) [疏]“鸍,沈凫”。○释曰:鸍,一名沈凫。郭云:“似鸭而小,长尾,背上有文。今江东亦呼为鸍。”陆机云:“大小如鸭,青色,卑脚,短喙,水鸟之谨愿者也。”《大雅》云:“凫鷖在泾。” 鴢,头鵁。(似凫,脚近尾,略不能行。江东谓之鱼鵁。音髐箭。○鴢,音拗。鵁,许交切。) [疏]“鴢,头鵁”。○释曰:鴢,一名头鵁。郭云:“似凫,脚近尾,略不能行。江东谓之鱼鵁。音髐箭。”嫌读为鵁青之鵁,故音之。《山海经》云:青要山,“畛水出焉,北注河。其中有鸟名鴢,状如凫,青身朱目赤毛,食之宜子”。是也。 鵽鳩,寇雉。(鵽大如鸽,似雌雉,鼠脚,无後指,岐尾。为鸟憨急,群飞,出北方沙漠地。○鵽,丁刮切。) [疏]“鵽鳩,寇雉”。○释曰:寇雉,一名鵽鳩。郭云:“鵽大如鸽,似雌雉,鼠脚,无後指,岐尾。为鸟憨急,群飞,出北方沙漠地。”又谓之鵽。下云“寇雉,鵽”是也。 萑,老鵵。(木兔也。似鴟鸺而小,兔头,有角,毛脚。夜飞,好食鸡。○萑,音丸。) [疏]“萑,老鵵”。○释曰:老鵵,一名萑。郭云:“木兔也。似鴟鸺而小,兔头,有角,毛脚。夜飞,好食鸡。” 鶟鶦鸟。(似雉,青身,白头。○鶟,音突。鶦,音胡。) [疏]“鶟鶦鸟”。○释曰:鶟鶦,鸟名也。郭云:“似雉,青身,白头。” 狂,梦鸟。(狂鸟,五色,有冠,见《山海经》。) [疏]“狂,梦鸟”。○释曰:梦鸟,一名狂,五采之鸟也。○注“狂鸟”至“山海经”。○释曰:案《大荒西经》云:栗广之野,“有五采之鸟,有冠,名曰狂鸟”,是也。 皇,黄鸟。(俗呼黄离留,亦名搏黍。) [疏]“皇,黄鸟”。○释曰:舍人曰:“皇,一名黄鸟。”郭云:“俗呼黄离留,一名搏黍。”《诗•周南》云:“黄鸟于飞。”陆机《疏》云:“黄鸟,黄鸝留也。或谓之黄栗留。幽州人谓之黄鶯。一名仓庚,一名商庚,一名鵹黄,一名楚雀。齐人谓之搏黍。常葚熟时来在桑间,故里语曰:‘黄栗留,看我麦黄葚熟不。’亦是应节趋时之鸟也。”自此以下,诸言仓庚、商庚、鵹黄、楚雀、仓庚、鵹黄之文,与此一也。 翠,鹬。(似燕,绀色,生郁林。○鹬,音聿。) [疏]“翠,鹬”。○释曰:李巡曰:“鹬,一名为翠。其羽可以为饰。”樊光云:“青羽,出交州。”郭云:“似燕,绀色,生郁林。”《说文》云:“翠,青羽雀也。”案《汉书》尉他献文帝翠鸟毛,然则鹬羽可以饰器物。故僖二十四年《左氏传》郑子臧“好聚鹬冠”是也。 鸀,山乌。(似乌而小,赤觜,穴乳,出西方。○鸀,音蜀。) [疏]“鸀,山乌”。○释曰:山乌,一名鸀。郭云:“似乌而小,赤觜,穴乳,出西方。” 蝙蝠,服翼。(齐人呼为蟙,或谓之仙鼠。) [疏]“蝙蝠,服翼”。○释曰:蝙蝠,一名服翼。郭云:“齐人呼为蟙,或谓之仙鼠。”《方言》云:“蝙蝠,自关而东谓之服翼,或谓之仙鼠。自关而西秦陇之间谓之蝙蝠。北燕谓之蟙。” 晨风,鸇。(鹞属。《诗》曰:“鴧彼晨风。”○鸇,之然切。) [疏]“晨风,鸇”。○释曰:舍人曰:“晨风,一名鸇,挚鸟也。”郭云:“鹞属。”陆机云:“鸇似鹞,黄色,燕颔,勾喙,乡风摇翅,乃因风飞急,疾击鳩鸽燕雀食之。”○注“《诗》曰:‘鴧彼晨风。’”○释曰:《诗•秦风•晨风》篇文也。 ,白鷢。(似鹰,尾上白。○鷢,巨月切。) [疏]“,白鷢”。○释曰:,一名白鷢。郭云:“似鹰,尾上白。” 寇雉,泆泆。(即鵽鳩也。)鷆,蟁母。(似乌而大,黄白杂文,鸣如鸽声,今江东呼为蚊母。俗说此鸟常吐蚊,故以名云。○鷆,音田。蟁,音文。) [疏]“鷆,蟁母”。○释曰:鷆,一名蟁母。郭云:“似乌而大,黄白杂文,鸣如鸽声,江东呼为蚊母。俗说此鸟常吐蚊,因以名云。”蟁、蚊,音义同。 鷉,须鸁。(鷉,鷿鷉。似凫而小,膏中莹刀。○鷉,音梯。鸁,音螺。) [疏]“鷉,须鸁”。○释曰:鷉,一名须鸁。郭云:“鷉,鷿鷉。似凫而小,膏中莹刀。” 鼯鼠,夷由。(状如小狐,似蝙蝠,肉翅。翅尾项胁毛紫赤色,背上苍艾色,腹下黄,喙颔杂白。脚短,爪长,尾三尺许。飞且乳,亦谓之飞生。声如人呼,食火烟。能从高赴下,不能从下上高。○鼯,音吾。) [疏]“鼯鼠,夷由”。○释曰:鼯鼠,一名夷由。郭云:“状如小狐,似蝙蝠,肉翅。翅尾项胁毛紫赤色,背上苍艾色,腹下黄,喙颔杂白。脚短,爪长,尾三尺许。飞且乳,亦谓之飞生。声如人呼,食火烟。能从高赴下,不能从下上高。” 仓庚,商庚。(即鵹黄也。)鴩,餔敊。(未详。○鴩,大结反。餔,音步。敊,音豉。)鹰,鶆鳩。(鶆,当为鷞字之误耳。《左传》作“鷞鳩”是也。) [疏]“鹰,鶆鳩”。○释曰:樊光曰:“来鳩,爽鳩也。”《春秋》曰:“爽鳩氏司寇。”鹰鸷故为司寇。郭云:“鶆,当为鷞字之误耳。《左传》作‘鷞鳩’是也。”案,昭十七年《左传》郯子曰:“少 皥氏以鸟名官。”“爽鳩氏,司寇也。”杜注云:“爽鳩,鹰也。鸷,故为司寇,主盗贼。”是也。 鹣鹣,比翼。(说已在上。) [疏]“鹣鹣,比翼”。○释曰:鹣鹣,比翼鸟名也。说在《释地》篇。故注云“说已在上”。 鵹黄,楚雀。(即仓庚也。○鵹,音离。)鴷,斫木。(口如锥,长数寸,常斫树食虫,因名云。○鴷,音列。) [疏]“鴷,斫木”。○释曰:斫木鸟,一名鴷。郭云:“口如锥,长数寸,常斫树食虫,因名云。” 鸄,鶶鷵。(似乌,苍白色。鸄,音激。鶶,音唐。鷵,音徒。) [疏]“鸄,鶶鷵”。○释曰:鸄,一名鶶鷵。郭云:“似乌,苍白色。” 鸬,诸雉。(未详。或云即今雉。)鹭,舂鉏。(白鹭也。头、翅、背上皆有长翰毛。今江东人取以为睫,名之曰白鹭縗。○鉏,音锄。) [疏]“鹭,舂鉏”。○释曰:鹭,一名舂鉏。郭云:“白鹭也。头、翅、背上皆有长翰毛。今江东人取以为睫,名之曰白鹭縗。”《诗•陈风》云:“值其鹭羽。”陆机《疏》云:“鹭,水鸟也。好而潔白,故谓之白鸟。齐鲁之间谓之舂鉏。辽东乐浪吴杨人皆谓之白鹭。青脚,高尺七八寸,尾如鹰尾,喙长三寸,头上有长毛十数枚,长尺馀,毵毵然与众毛异。好欲取鱼,时则弭之。今吴人亦养焉。楚威王时,有朱鹭合沓飞翔而来舞,则复有赤者,旧鼓吹《朱鹭曲》是也。然则鸟名白鹭,赤者少耳。 鹞雉。(青质,五采。○鹞,音遥。)鷮雉。(即鷮鸡也,长尾,走且鸣。○鷮,音骄。)鳪雉。(黄色,鸣自呼。○鳪,音卜。)鷩雉。(似山鸡而小,冠。背毛黄,腹下赤,项绿色鲜明。)秩秩,海雉。(如雉而黑,在海中山上。)鸐,山雉。(尾长者。○鸐,音狄。)雗雉,鵫雉。(今白鵫也,江东呼白雗,亦名白雉。○雗,音汗。鵫,丁罩切。)雉绝有力,奋。(最健斗。)伊洛而南,素质、五采皆备成章曰翬。(翬亦雉属,言其毛色光鲜。○翬,音晖。)江淮而南,青质、五采皆备成章曰鹞。(即鹞雉也。)南方曰 ,东方曰鶅,北方曰鵗,西方曰鷷。(说四方雉之名。○ ,音俦。鶅,音缁。鵗,音希。鷷,音尊。) [疏]“鹞雉”至“西方曰鷷”。○释曰:别诸雉之名也。“雉”者,郭云“青质五采”,即下文“江淮而南”者是也。云“鷮雉”者,郭云:“即鷮鸡也。长尾,走且鸣。”《说文》云:“鷮,长尾雉,走鸣。乘輿以尾为防釳著马头上。”《诗•小雅》云:“有集维鷮。”陆机《疏》云:“鷮,微小於翟也。走而且鸣曰‘鷮鷮’。其尾长,肉甚美。故林木山下人语曰:‘四足之美有麃,两足之美有鷮。’麃者,似鹿而小。”是也。《山海经》女几山“其鸟多白鷮”。云“鳪雉”者,雉之黄色,鸣自呼者名鳪。云“鷩雉”者,案《山海经》牝山之上“鸟多赤鷩”。郭注云:“即鷩雉也。”《尚书》谓之“华虫”。《周礼•春官•司服》职云“鷩冕”,七章之服也,画此鷩雉。郭云:“似山鸡而小,冠、背毛黄,腹下赤,项绿色鲜明。”云“秩秩,海雉”者,海雉,一名秩秩。郭云:“如雉而黑,在海中山上。”云:“鸐,山雉”者,山雉,一名鸐。郭云:“尾长者。”今俗呼山鸡是也。云“雗雉,鵫雉”者,别二名也。郭云:“今白鵫也,江东呼白雗,亦名白雉。”云“雉绝有力,奋”者,谓雉之壮大有力能斗者名奋。郭云:“最健斗。”云“伊洛而南,素质、五采皆备成章曰翬”者,李巡曰:“素质,五采备具,文章鲜明曰翬。”孙炎曰:“翬雉,白质,五色为文也。”郭云:“翬亦雉属,言其毛色光鲜,王后之服以为饰。”案《周礼•内司服》云:“王后之六服,褘衣。”郑注云:“王后之服,刻缯为之形而采画之,缀於衣以为文章。褘衣,画翬者。”是也。云“江淮而南,青质、五采皆备成章曰鹞”者,有雉,青质,五采备具而成文章,名曰鹞雉。郭云:“即鹞雉也,亦王后之服以为饰。”《周礼》云“揄狄”。郑注云“揄狄,画摇者”是也。摇与鹞音义同。云“南方曰 ,东方曰鶅,北方曰鵗,西方曰鷷”者,郭云:“说四方雉之名。”《左传》曰:“五雉为五工正。”杜预取此四方之雉,并上“翬雉”以为五也。必取翬雉者,伊洛,土之中区,故与四方之雉为五也。樊光、贾逵以此五雉分属五土,无所冯据,不可采用。故略而不言。 鸟鼠同穴,其鸟为鵌,其鼠为鼵。(鼵如人家鼠而短尾,鵌似鵽而小,黄黑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内,鸟在外。今在陇西首阳县鸟鼠同穴山中。孔氏《尚书传》云:“共为雄雌。”张氏《地理记》云:“不为牝牡。”○鵌,音徒。鼵,音突。) [疏]“鸟鼠同穴,其鸟为鵌,其鼠为鼵”。○释曰:《尚书•禹贡》云:“导渭自鸟鼠同穴。”不言鸟兽之名,故此释之也。李巡云:“鵌、鼵,鸟鼠之名。共处一穴,天性然也。”郭云:“鼵如人家鼠而短尾, 鵌似鵽而小,黄黑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内,鸟在外。今在陇西首阳县鸟鼠同穴山中。孔氏《尚书传》云:‘共为雄雌。’张氏《地理记》云:‘不为牝牡。’”郭氏并载此言,未知谁得其实也。 鹳鷒,鶝鶔。如鹊,短尾,射之,衔矢射人。(或说曰:鹳鷒,鶝鶔,一名 羿。○鹳,音欢。鷒,音团。鶝,音福。鶔,音柔。射,食亦切。) [疏]“鹳鷒,鶝鶔。如鹊,短尾,射之,衔矢射人”。○释曰:鹳鷒,一名鶝鶔。郭云:“或曰:鹳鷒、鶝鶔,一名 羿。”案,字书云:“ ,古以为懈惰字。羿,古之善射者。”此言鸟捷劲,虽羿之善射,亦懈惰不敢射也,故以名云。郭《图赞》云:“鹳鷒之鸟,一名 羿。应弦衔镝,矢不著地。逄蒙缩手,养由不睨。” 鹊鶪丑,其飞也翪。(竦翅上下。○翪,音宗。) [疏]“鹊鶪丑,其飞也翪”。○释曰:鶪,伯劳也。翪,竦也。丑,类也。鹊鶪之类,不能翱翔远飞,但竦翅上下而已。 鸢乌丑,其飞也翔。(布翅翱翔。○鸢,音玄。) [疏]“鸢乌丑,其飞也翔”。○释曰:鸢,鴟也。鴟鸟之类,其飞也布翅翱翔。 鹰隼丑,其飞也翬。(鼓翅翬翬然疾。) [疏]“鹰隼丑,其飞也翬”。○释曰:舍人曰:“谓隼鹞之属也。”翬翬,其飞疾羽声也。郭云:“鼓翅翬翬然疾。”是急疾之鸟也。《说文》云:“隼,鸷鸟也。”陆机云:“隼,鹞属也。齐人谓之击征,或谓之题肩,或谓之雀鹰,春化为布榖者是也。” 凫雁丑,其足蹼,(脚指间有幕蹼属相著。○蹼,音卜。)其踵企。(飞即伸其脚跟企直。) [疏]“凫雁丑,其足蹼,其踵企”。○释曰:凫,水鸟也。雁,阳鸟也。蹼,犹蹼属相著之谓也。踵,脚跟也。凫雁之类,脚指间有幕蹼属相著,飞则伸其脚跟企直也。 乌鹊丑,其掌缩。(飞缩脚腹下。) [疏]“乌鹊丑,其掌缩”。○释曰:掌,足也。乌鹊之类,飞时缩足於其腹下。 亢,鸟咙。(咙谓喉咙。亢即咽。)其粻,嗉。(嗉者,受食之处,别名嗉。今江东呼粻。○亢,户郎切。嗉,音素。) [疏]“亢,鸟咙。其粻嗉”。○释曰:别鸟咽嗉之名也。亢者,鸟喉咙也。其受粻处名嗉。郭云:“咙谓喉咙。亢即咽也。嗉者,受食之处,别名嗉。今江东呼粻。” 鹑子,鳼。鴽子,鸋。(别鹌鹑雏之名。○鳼,音文。) [疏]“鹑子,鳼。鴽子,鸋”。○释曰:别鹌鹑雏之名也。鹑之子雏名鳼,鴽之子雏名鸋。 雉之暮子为鹨。(晚生者,今呼少鸡为鹨。○鹨,力救切。) [疏]“雉之暮子为鹨”。○释曰:鹨是雉晚生之子名也。郭云:“晚生者,今呼少鸡为鹨。” 鸟之雌雄不可别者,以翼右掩左,雄;左掩右,雌。 [疏]“鸟之雌”至“右雌”。○释曰:郑《诗笺》云:“阴阳相下之义也。” 鸟少美长丑为鶹鷅。(鶹鷅犹留离。《诗》所谓“留离之子”。○长,丁丈切。鶹,音留。鷅,音栗。) [疏]“鸟少”至“鶹鷅”。○释曰:鸟之少为子而美,长食母而丑,其名为鶹鷅,犹留离。《诗》所谓“留离之子”者,案《诗•邶风》云:“琐兮尾兮,流离之子。”陆机《疏》云:“流离,枭也。自关而西谓枭为流离。其子適长大,还食其母,故张奂云‘鶹鷅食母’,许慎云‘枭,不孝鸟’是也。”流与鶹同。 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疏]“二足”至“谓之兽”。○释曰:别禽兽之异也。凡语有通别。别而言之,羽则曰禽,毛则曰兽。所以然者,禽者,擒也。言鸟力小,可擒捉而取之。兽者,守也。言其力多,不易可擒,先须围守,然後乃获,故曰兽也。通而为说,鸟不可曰兽,兽亦可曰禽。故《曲礼》“鹦鹉不曰兽,而惺惺通曰禽也”。《易》云:“王用三驱,失前禽。”则驱走者亦曰禽也。又《周礼•司马》职云:“大兽公之,小禽私之。”以此而言,则禽未必皆鸟也。又郑玄注《周礼》云:“凡鸟兽未孕曰禽。”《周礼》又云:“以禽作六贽:卿羔;大夫雁。”《白虎通》云:“禽者,鸟兽之总名,以其小兽可擒,故得通名禽也。” 鶪,伯劳也。(似鶷而大,《左传》曰“伯赵氏”。○鶪,工役切。) [疏]“鶪,伯劳也”。○释曰:李巡云:“伯劳,一名鶪。”樊光曰:“《春秋传》曰:少皥氏以鸟名官。”“伯赵氏司至。”伯赵,鶪也。以夏至来,冬至去。郭云:“似鶷而大。”陈思王《恶鸟论》云:“伯劳以五月鸣,应阴气之动。阳气为仁养,阴为杀残贼,伯劳盖贼害之鸟也。”其声鶪鶪,故以其音名云。《月令》仲夏之月“鶪始鸣”是也。○注“似鶷”至“赵氏”。○释曰:云“似鶷鶡而大”者,《字林》云:“鶷鶡似伯劳而小故也。”云“《左传》‘伯赵氏’”者,案昭十七年云:“伯赵氏,司至者也。”杜注云:“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是也。 仓庚,黧黄也。(其色黧黑而黄,因以名云,○黧,力知切。) [疏]“仓庚,黧黄也”。○释曰:即上“黄鸟”也。郭云:“其色黧黑而黄,因以名云。”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com 卷十九•释兽第十八 [疏]“释兽第十八”。○释曰:《释鸟》云:“四足而毛谓之兽。”《说文》云:“兽,守备也。”此篇释其名状,故曰释兽。 麋:牡,麔;牝,麎;其子, ;(《国语》曰:“兽长麛 。”)其迹,躔。(脚所践处。)绝有力,狄。(○麔,音咎。麎,音辰。 ,於兆切。) [疏]“麋牡”至“力狄”。○释曰:此释麋之种类也。《说文》云:“鹿属也。冬至解其角。”《春秋•庄十七年》:“冬,多麋。”麋,总名也。其牡者名麔,其牝者名麎。《诗•吉日》云“其麎孔有”是也。其所生之子名。其脚迹所践之处名躔,其绝异壮大有力者名狄也。○注“《国语》曰:‘兽长麛 。’”○释曰:此《鲁语》文也。鲁“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曰:‘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鮞,兽长麛 ,鸟翼鷇卵,虫舍蚳蝝,蕃庶物也,古之训也。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贪无艺也。’”韦昭云:“鹿子曰麛,麋子曰 。”是其事也。 鹿:牡,麚;牝,麀;其子,麛;其迹,速;绝有力,。(○麚,音加。麀,於牛切。麛,音迷。,音坚。) [疏]“鹿牡”至“力”。○释曰:此辨鹿之种类也。《说文》云:鹿,解角兽也。群萃善走者也。其牡名麚,其牝名麀。《诗•小雅》云:“麀鹿麌麌。”其迹名速,绝有力者名。 麕:牡,麌;(《诗》曰:“麀鹿麌麌。”郑康成解即谓此也。但重言耳。○麕,音君。麌,鱼矩切。)牝,麜;其子,麆;其迹解,绝有力豜。(○麜,音栗。麆,音助。豜,五见切。) [疏]“麕牡麌”至“力豜”。○释曰:此辨麕之种类也。《说文》云:“麕,麞也。”麕,其总名也。牡名麌,牝名麜,其子名麆,其迹名解,绝有力名豜。○注“《诗》曰”至“言耳”。○释曰:《诗•小雅•吉日》篇文。郑笺云:“麕,牡曰麌。麌复麌,言多也。”是郑康成解即谓此也。云“但重言耳”者,谓再言麌也。 狼:牡,獾;牝,狼;其子,獥;绝有力,迅。(○獥,音亦。) [疏]“狼牡”至“力迅”。○释曰:此辨狼之种类也。舍人曰:“狼,牡名獾,牝名狼,其子名獥,绝有力者名迅。”孙炎曰:“迅,疾也。”《诗•齐风》云:“并驱从两狼兮。”陆机《疏》云:“其鸣能小能大,善为小儿啼声,以诱人。去数十步,其猛健者,虽善用兵者不能免也。其膏可煎和,其皮可为裘,故《礼记》‘狼臅膏’,又曰‘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是也。” 兔子,嬎;(俗呼曰。)其迹,迒;绝有力,欣。(○嬎,芳万切。迒,音刚。) [疏]“兔子,嬎”至“力欣”。○释曰:此辨兔之种类也。崔豹《古今注》云:“兔有九孔。”《论衡》曰:“兔舐豪而孕,及其生子,从口而出,其子名嬎。”郭云:“俗呼曰。”其迹名迒。《字林》云:“迒,兔道也。”绝有力名欣。 豕子,猪。(今亦曰彘,江东呼豨,皆通名。),豮。(俗呼小豮猪为子。○,音伟。豮,音坟)。幺,幼。(最後生者,俗呼为幺豚。○幺,音腰。)奏者豱。(今猪,短头,皮理腠蹙。○奏,音腠。豱,音温。)豕生三,豵;二,师;一,特。(猪生子常多,故别其少者之名。○豵,音宗。)所寝,橧。(橧,其所卧蓐。○橧,音缯。)四豴皆白,豥。(《诗》云:“有豕白蹢。”蹢,蹄也。○豴,音滴。豥,音垓。)其迹,刻。绝有力,。(即豕高五尺者。○,音厄。)牝,豝。(《诗》云:“一发五豝。”○豝,音巴。) [疏]“豕子”至“牝豝”。○释曰:此辨豕之种类也。其子名猪。郭云:“今亦曰彘,江东呼豨,皆通名也。”《说文》云:“猪,豕而三毛叢居者。”《字林》云:“豕,後蹄废谓之彘。”《小尔雅》云:“彘,猪也。其子曰豚,大者谓之豜。”《方言》云:“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关东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豨。其子或谓之豚,或谓之豯,音奚。吴扬之间谓之猪子。”云“, 豮”者,舍人曰:“,一名豮。”郭云:“俗呼小豮猪为子。”豮谓犍猪也。云:“幺,幼”者,豕之最後生者名也。郭云:“最後生者,俗呼为幺豚。”云“奏者豱”者,谓皮理腠蹙者名豱。郭云:“今豱猪,短头,皮理腠蹙。”云“豕生三,豵;二,师;一,特”者,郭云:“猪生子常多,故别其少者之名。”《诗•召南》云:“一发五豵。”郑笺云:“豕生三曰豵。”张逸问曰:“豕生三曰豵,不知母豕也?豚也?”答曰:“豚也,过三以往犹谓之豵,以自三以上更无名也。”故知过三亦为豵。其生子二者为师,一者为特。云“所寝,橧”者,郭云:“橧,其所卧蓐。”《方言》云“其槛及蓐曰橧”是也。舍人曰:“豕所寝草名为橧。”某氏曰:“临淮人谓野猪所寝为橧。”李巡曰:“猪卧处名橧。” 橧是所居之处。云“四豴皆白,豥”者,豴,蹄也。豕四蹄皆白名豥。其迹名刻。绝有力名,即下篇“豕高五尺”者也。云“牝,豝”者,豕之牝者名豝。○注“《诗》云:‘有豕白蹢。’○释曰:《小雅•渐渐之石》篇文也。案《诗经》直云“白蹢”,不云“豥”,则白蹢不知几蹄白。而郭氏引之者,以《尔雅》主谓释《诗》,《诗》中言“豕白蹢”惟此而巳,故知本以训此也。郑笺以“豥”为“骇”,骇者,躁疾之言也。骇与豥字异义同。○注“《诗》云:‘一发五豝。’”○释曰:《召南•驺虞》篇文也。毛传云:“豕牝曰豝。虞人翼五豝,以待公之发。”郑笺云:“君射一发而翼五豝者,战禽兽之命也。战之者,仁心之至。”是也。 虎窃毛谓之虦猫。(窃,浅也。《诗》曰:“有猫有虎。”) [疏]“虎窃毛谓之虦猫”。○释曰:窃,浅也。虎之浅毛者,别名虦猫。○注“《诗》曰:‘有猫有虎。’”○释曰:《诗•大雅•韩弈》篇文也。 貘,白豹。(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或曰豹白色者别名貘。○貘,音陌。) [疏]“貘,白豹”。○释曰:貘,一名白豹。《字林》云:“似熊而白黄,出蜀郡。”一曰白豹。郭云:“熊,小头庳脚,黑白駁,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或曰豹白色者别名貘。” 甝,白虎。(汉宣帝时,南郡获白虎,兽其皮、骨、爪牙。○甝,音舍。) [疏]“甝,白虎”。○释曰:白虎一名甝。汉宣帝时,南郡获白虎,献其皮、骨、爪牙。 虪,黑虎。(晋永嘉四年,建平秭归县槛得之。状如小虎而黑,毛深者为班。《山海经》云:幽都山多玄虎、玄豹。○虪,式六切。) [疏]“虪,黑虎”。○释曰:黑虎,一名虪。郭云“晋永嘉四年,建平秭归县槛得之。状如小虎而黑,毛深者为班。《山海经》云:幽都山多玄虎、玄豹”者,案《海内经》云:“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是也。 貀,无前足。(晋太康七年,召陵扶夷县槛得一兽,似狗,豹文,有角,两足,即此种类也。或说貀似虎而黑,无前两足。○貀,女滑切。) [疏]“貀,无前足”。○释曰:《字林》云:“兽无前足,似虎而黑者名貀。”郭云:“晋大康七年,召陵扶夷县槛得一兽,似狗,豹文,有角,两脚,即此种类也。或说貀似虎而黑,无前两足。” 鼳,鼠身长须而贼,秦人谓之小驴。(鼳,似鼠而马蹄,一岁千斤,为物残贼。○鼳,古役切。) [疏]“鼳,鼠身”至“小驴”。○释曰:鼳,兽名也。身如鼠,有长须,而贼害於物,秦人呼为小驴。郭云:“鼳,似鼠而马蹄,一岁千斤,为物残贼。” 熊虎丑,其子,狗;绝有力,麙。(律曰:捕虎一,购钱三千,其狗半之。○麙,音岩。) [疏]“熊虎丑”至“力麙”。○释曰:丑,类也。熊虎之类,其子名狗。绝有力名麙。郭云:“律曰:捕虎一,购钱三千,其狗半之。”此当时之律也。引之以证虎子名狗之义也。 貍子,。(今或呼豾貍。○,音曳。) [疏]“貍子,”。○释曰:《字林》云:“貍,伏兽,似貙,其子名。”郭云“今或呼豾貍”者,《字林》云:“豾貍也。” 貈子,貆。(其雌者名 。今江东呼貉为。○貈,乎各切。貆,音丸。) [疏]“貈子,貆”。○释曰:《字林》云:“貈似狐,善睡,其子名貆。”郭云:“其雌者名 。今江东呼貉为。”《字林》云:“,貍类。貁,谓之。”《广雅》云:“,貁也。”然则皆貈之通名也。 貒子,貗。(貒豚也,一名獾。○貒,音湍。貗,其禹切。) [疏]“貒子,貗”。○释曰:《字林》云:“貒兽似豕而肥。”其子名貗。郭云:“貒豚也,一名獾。” 貔,白狐。其子,豰。(一名执夷,虎豹之属。○貔,音毗。豰,火卜切。) [疏]“貔,白狐。其子,豰”。○释曰:《字林》云:“貔,豹属,一名白狐。其子名豰。”郭云:“一名执夷,虎豹之属。”《诗•大雅》云:“献其貔皮。”陆机《疏》云:“貔似虎,或曰似熊。一名执夷,一名白狐。辽东人谓之白罴。” 麝父,麕足。(脚似麕有香。○父,音甫。) [疏]“麝父,麕足”。○释曰:《字林》云:“小鹿有香,其足似獐,故云麕足。”郭云:“脚似麕有香。” 豺,狗足。(脚似狗。) [疏]“豺,狗足”。○释曰:《说文》云:“豺,狼属,狗声。”郭云:“脚似狗。”贪残之兽。《左传》云:“戎狄豺狼,不可厌也。” 貙獌,似貍。(今山民呼貙虎之大者为貙豻。音岸。○貙,音枢。獌,音万。) [疏]“貙獌,似貍”。○释曰:《字林》云:“貙似貍而大,一名獌。”郭云:“今山民呼貙虎之大者貙豻。”《字林》云:“豻,胡地野狗,似狐,黑喙,皆貙之类。”故又呼貙豻。 罴,如熊,黄白文。(似熊而长头高脚,猛憨多力,能拔树木,关西呼曰罴。) [疏]“罴,如熊,黄白文”。○释曰:舍人曰:“罴如熊,色黄白也。”郭云:“似熊而长头高脚,猛憨多力,能拔树木,关西呼曰罴。”《诗•大雅•韩奕》云:“赤豹黄罴。”陆机《疏》云:“罴有黄罴,有赤罴,大於熊。其脂如熊,白而粗理,不如熊白美也。” 麢,大羊。(麢羊似羊而大,角圆锐,好在山崖间。○麢,音零。) [疏]“麢,大羊”。○释曰:羊之大者名麢。郭云:“麢羊似羊而大,角圆锐,好在山崖间。”陶注《本草》云:今出建平、宜都诸蛮中及西域。多两角,有一角者为胜。角甚多节,蹙蹙圆绕。别有山羊极长,唯一边有节,节亦疏大,而不入用。羌夷云,只此名麢羊。 麠,大麃,牛尾,一角。(汉武帝郊雍,得一角兽,若麃然,谓之麟者,此是也。麃即獐。○麠,音京。麃,音炮。) [疏]“麠大”至“一角”。○释曰:麃,獐也。大獐牛尾、一角者名麠。即所谓麟也。郭云“汉武帝郊雍,得一角兽,若麃然谓之麟者,此是也”者,《汉书•郊祀志》文也。麃,即獐也。 ,大麕,旄毛,狗足。(旄毛,长。○ ,音几。旄,音帽。) [疏]“ 大”至“狗足”。○释曰:麕亦獐也。旄毛,长毛也。大獐毛长、狗足者,名 。《山海经》云:女几山,其兽多麖 。 魋如小熊,窃毛而黄。(今建平山中有此兽,状如熊而小,毛麆浅赤黄色,俗呼为赤熊,即魋也。○魋,音颓。) [疏]“魋如”至“而黄”。○释曰:窃,浅也。兽如小熊,浅毛而黄者名魋。郭云:“今建平山中有此兽,状如熊而小,毛麆浅赤黄色,俗呼为赤熊,即魋也。” 窫貐,类貙,虎爪,食人,迅走。(迅,疾。○窫,乌八切。貐,羊玉切。) [疏]“窫貐”至“迅走”。○释曰:迅,疾也。窫貐之兽,其状类貙而虎爪,食人,疾走。《山海经》云:少咸山有兽,“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食人。”其名与此同,其状与此错。 狻麑,如虦猫,食虎豹。(即师子也,出西域。汉顺帝时疏勒王来献犎牛及师子。《穆天子传》曰:“狻猊日走五百里。”) [疏]“狻麑”至“虎豹”。○释曰:即师子也,出西域。其状如虦猫,食虎豹,善走者也。○注“汉顺帝”至“百里”。○释曰:云“汉顺帝时疏勒王来献犎牛及师子”者,案《後汉•帝纪》云:“孝顺帝讳保,安帝之子也。”阳嘉三年,“疏勒国献师子、犎牛”。注引《东观记》曰:“疏勒王盘遣使文时诣阙献师子,似虎,正黄,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封牛,其领上肉隆起,若封然,因以名之,即今之峰牛。”是也。云“《穆天子传》曰:‘狻猊日走五百里’”,案《穆天子传》云柏天曰“名兽使足,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是也。 驨,如马,一角;不角者,骐。(元康八年,九真郡猎得一兽,大如马,一角,角如鹿茸,此即驨也。今深山中人时或见之,亦有无角者。○驨,胡圭切。) [疏]“驨如”至“者骐”。○释曰:驨,兽名也。状如马,一角。不角者,名骐。郭云:“元康八年,九真郡猎得一兽,大如马,一角,角如鹿茸,此即驨也。今深山中人时或见之,亦有无角者。” 羱,如羊。(羱羊,似吴羊而大角,角椭,出西方。○羱,音元。) [疏]“羱,如羊”。○释曰:《字林》云:“野羊大角者也。”郭云:“羱羊,似吴羊而大角,角椭,出西方。”椭,谓狭而长也。 麐,麕身,牛尾,一角。(角头有肉。《公羊传》曰:“有麕而角。”○麐,音邻。) [疏]“麐,麕身,牛尾,一角”。○释曰:李巡曰:“麐,瑞应兽名。”孙炎曰:“灵兽也。”京房《易传》曰:“麐,麕身,牛尾,狼额,马蹄,有五彩,腹下黄,高丈二。”《诗•周南》云:“麟之趾。”毛传云:“麟信而应礼,以足至者也。”郑笺云:“麟角之末有肉,示有武而不用。”陆机《疏》云:“麟,麕身,牛尾,马足,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锺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详而後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入陷阱,不罹罗网。王者至仁则出。”今并州界有麟,大小如鹿,非瑞应麟也。故司马相如赋曰“射麋脚麟”。谓此麟也。○注“《公羊传》曰:‘有麕而角。’”○释曰:案《春秋》哀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公羊传》云:“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是其事也。 犹,如麂,善登木。(健上树。○麂,音几。) [疏]“犹如麂,善登木”。○释曰:《说文》云:“犹,貜属”也。其状如麂,为兽健捷,善能上树。 貄,脩毫。(毫毛长。○貄,音四。) [疏]“貄,脩毫”。○释曰:脩,长也。《广雅》云:“乾毛谓之毫。”言貄兽体多长毛。 貙,似貍。(今貙虎也。大如狗,文如貍。) [疏]“貙,似貍”。○释曰:貙兽,其文似貍。郭云:“今貙虎也。大如狗,文如貍。” 兕,似牛。(一角,青色,重千斤。) [疏]“兕,似牛”。○释曰:郭云:“一角,青色,重千斤。”《说文》云:“兕,如野牛,青毛,其皮坚厚,可制铠。”《交州记》曰:“兕出九德,有一角,角长三尺馀,形如马鞭柄。”是也。 犀,似豕。(形似水牛,猪头,大腹,庳脚。脚有三蹄,黑色。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好食棘。亦有一角者。○椭,音堕。) [疏]“犀,似豕”。○释曰:郭云:“形似水牛,猪头,大腹,庳脚。脚有三蹄,黑色。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音堕),好食棘。亦有一角者。”刘欣期《交州记》曰:“犀出九德,毛如豕,蹄有甲,头似马。”《吴录•地理志》云:“武陵阮南县以南皆有犀。” 汇,毛刺。(今猬状似鼠。○汇,音谓。刺,音次。) [疏]汇即猬也,其毛如针。郭云:“今猬状如鼠。” 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枭羊也。《山海经》曰:“其状如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则笑。交广及南康郡山中亦有此物,大者长丈许。俗呼之曰山都。”○狒,音费。被,之备。) [疏]“狒狒”至“食人”。○释曰:狒狒,兽名,状如人,被发,疾走,食人。《山海经》谓之枭羊。又谓之赣(音感)臣人。《周书•王会》云:“北方谓之吐喽。”郭云:“枭羊也。《山海经》曰:‘其状如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则笑。交广及南康郡山中亦有此物,大者长丈许。俗呼之曰山都。’”云“《山海经》曰”者,《海内南经》文也。案,彼文云枭羊,“在北胸之西,其状人面长唇,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左手操管”。又《海内经》云:“笑则唇蔽其面,因可逃也。”故郭《赞》云:“狒狒怪萌,被发操竹;获人则笑,唇蔽其目;终亦号咷,反为我戮。”是也。云“反踵”者,脚跟反向也。《大传》云:“周成王时州靡国献之”也。 貍、狐、貒、貈丑,其足,蹯;(皆有掌蹯。○蹯,音烦。)其迹, 。( ,指头处。○ ,音钮。) [疏]“貍狐”至“迹 ”。○释曰:《说文》云:“蹯,掌也。”此四兽之类皆有掌蹯。宣二年《左传》云“宰夫胹熊蹯”,是其类也。其指头著地处,名 。 蒙颂,猱状。(即蒙贵也。状如蜼而小,紫黑色。可畜,健捕鼠,胜於猫。九真、日南皆出之。猱亦狝猴之类。○猱,奴刀切。) [疏]“蒙颂,猱状”。○释曰:蒙颂,一名蒙贵,状似猪猱,故曰猱状。郭云:“即蒙贵也。状如蜼而小,紫黑色。可畜,健捕鼠,胜於猫。九真、日南皆出之,猱亦狝猴之类。” 猱、蝯,善援。(便攀援。○蝯,音袁。) [疏]“猱、蝯,善援”。○释曰:猱,一名蝯,善攀援树枝。郭云“便攀援”者,便,谓便捷也。 貜父,善顾。(貜也,似狝猴而大,色苍黑,能貜持人,好顾盼。○貜,音镬。父,音甫。) [疏]“貜父,善顾”。○释曰:大蝯也。能貜持人,又善顾盼。因名。郭云:“貜也,似狝猴而大。色苍黑,能貜持人,好顾盼。” 威夷,长脊而泥。(泥,少才力。) [疏]“威夷,长脊而泥”。○释曰:泥,弱也。威夷之兽,长脊而劣弱,少才力也。 麔、麚,短脰。(脰,项。) [疏]“麔、麚,短脰”。○释曰:脰,项也。麔、麚之兽,皆短项。 贙,有力。(出西海,大秦国有养者,似狗,多力,獷恶。○贙,音铉。) [疏]“贙,有力”。○释曰:贙,似大之兽名也。郭云:“出西海,大秦国有养者,似狗,多力,獷恶。” 豦,迅头。(今建平山中有豦,大如狗,似狝猴。黄黑色,多髯鬣,好奋迅其头,能举石摘人。貜类也。○豦,音据。) [疏]“豦,迅头”。○释曰:豦,似猴之兽也。好奋迅其头,故曰迅头。郭云:“今建平山中有豦,大如狗,似狝猴。黄黑色,多髯鬣,奋迅其头,能举石摘人。貜类也。” 蜼,卬鼻而长尾。(蜼,似狝猴而大。黄黑色,尾长数尺,似獭,尾末有岐。鼻露向上,雨即自县於树,以尾塞鼻,或以两指。江东人亦取养之。为物健捷。○蜼,音诔。) [疏]“蜼,卬鼻而长尾”。○释曰:蜼,亦猴类之兽,卬鼻而尾长大。《山海经》曰:“鬲山多猿蜼。”是也。郭云:“蜼,似狝猴而大,黄黑色,尾长数尺,似獭,尾末有岐。鼻露向上,雨即自县於树,以尾塞鼻,或以两指。江东人亦取养之。为物健捷。” 时,善乘领。(好登山峰。○乘,音承。) [疏]“时,善乘领”。○释曰:好登山峰之一兽也。 猩猩,小而好啼。(《山海经》曰:“人面豕身,能言语。”今交趾封谿县出猩猩,状如獾,声似小儿啼。) [疏]“猩猩,小而好啼”。○释曰:能言兽也。《曲礼》曰:“猩猩能言。”《周书•王会》曰:“都郭狌狌,欺羽狌狌,若黄狗,人面能言。”郭云:“《山海经》曰:‘人面豕身,能言语。’今交趾封谿县出猩猩,状如獾,声似小儿啼。”云“《山海经》”者,《海内南经》文也。 阙洩多狃。(说者云“脚饶指”。未详。○阙,其越切。狃,音钮。) [疏]“阙洩多狃”。○释曰:旧说以为阙泄兽名,其脚多狃。狃,指也。然其形,所未详闻。 寓属。 [疏]“寓属”。○释曰:寓,寄也。言此上兽属多寄寓木上,故题云“寓属”。 鼢鼠,(地中行者。○鼢,音愤。)鼸鼠。(以颊里藏食。○鼸,故忝切。)鼷鼠,(有螫毒者。○鼷,音奚。)鼶鼠,(《夏小正》曰:“鼬则穴。”○鼶,音斯。)鼬鼠,(今鼬似鼦,赤黄色,大尾,啖鼠,江东呼为鼪。音牲。○鼬,音佑。)鼩鼠,(小鼱鼩也,亦名鼩。○鼩,音劬。)鼭鼠,(未详。)鼣鼠,(《山海经》说兽云:“状如鼣鼠。”然形则未详。○鼭,音时。鼣,音吠。)鼫鼠,(形大如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为鼩鼠,见《广雅》。音瞿。○鼫,音石。)鼤鼠,鼨鼠,(皆未详。○鼤,音问。鼨,音终。)豹文鼮鼠,(鼠文彩如豹者。汉武帝时得此鼠,孝廉郎终军知之,赐绢百匹。○鼮,音廷。)鼳鼠。(今江东山中有鼳鼠,状如鼠而大,苍色,在树木上。音巫觋。○鼳,南见切。)鼠属。 [疏]“鼢鼠”至“鼳鼠”。○释曰:此别鼠属也。云“鼢鼠”者,郭云:“地中行者。”《说文》云:“地中行鼠,伯劳所作也。”《广雅》云:“鼹鼠也。”《方言》名“犁鼠”,即此鼠也。谓起地若耕,因名云。云“鼸鼠”者,《大戴礼》云:“田鼠者,鼸鼠也。”是颊里藏食之名,鼠若此者,因名鼸鼠。云“鼷鼠”者,李巡曰:“鼱鼩鼠。”郭云:“有螫毒者。”盖如今鼠狼。《春秋•成七年》“食郊牛伯”者是也。《博物志》云:“鼠之最小者,或谓之耳鼠。”何休亦云:“鼷鼠者,鼠中之微者。”云“鼶鼠”者,似鼬之鼠也。郭云:“《夏小正》曰‘鼶鼬则穴’”者,在九月。云“鼬鼠”者,《字林》云:“如鼠,赤黄而文。”郭云:“今鼬似鼦,赤黄色,大尾,啖鼠,江东呼为鼪。”即《庄子》云:“骐骥骅骝,捕鼠不如貍鼪”是也。云“鼩鼠”者,鼱鼩小鼠也。本云“一名鼷鼠”。郭云:“小鼱鼩也,亦名。”云“鼫鼠”者,孙炎曰:“五技鼠。”许慎云:“鼫鼠五技:能飞不能上屋,能游不能渡谷,能缘不能穷木,能走不能先人,能穴不能覆身。”此之谓五技。蔡邕以此为蝼蛄。郭云:“形大如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为鼠,见《广雅》。” (音雀),今本作鼩,误也。案《诗•魏风》云:“硕鼠硕鼠。”陆机《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於颈上。号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技。或谓之雀鼠。”案,此与郭氏所说同。云“豹文鼮鼠”者,郭云“鼠文彩如豹者。汉武帝时得此鼠,孝廉郎终军知之,赐绢百匹”者,案《汉书》云: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初入关,弃繻而去。至长安上书,拜为谒者给事中。使南越,为吕嘉所杀。死时年二十馀,故世号之终童。武帝尝得豹文鼠,终军以《尔雅》辨其名,故受赐也。“鼳鼠”者,鼳,鼠名也。郭云:“今江东山中有鼳鼠,状如鼠而大,苍色,在树木上。”○注“《山海经》说兽云:‘状如鼣鼠。’”○释曰:案《中山经》云:“倚帝山,其上多玉,下多金。有兽焉,状如鼣鼠,白喙,名狙如,见则其国有大兵。”是也。“鼠属。”○释曰:言此上皆鼠之属类也。鼠,小兽也。亦四足而毛,故於此释之。案《字林》云:“鼸鼠,即鼢鼠也。”今郭氏分为二。又《说文》云:“鼨,豹文鼠也。”今郭氏以豹文下属,未知孰是。故略言之 牛曰齝,(食之已久复出嚼之也。○齝,丑之切。)羊曰齛,(今江东呼齝为齛。音漏洩。)麋鹿曰齸。(江东名咽曰齸。齸者,食之所在,依名云。○齸,音益。)鸟曰嗉,(咽中裹食处。)寓鼠曰嗛。(颊裹贮食处。寓,谓狝猴之类寄寓木上。)齸属。 [疏]“牛曰齝”至“齸属”。○释曰:此别鸟、兽嚼食之名也。牛名曰齝。郭云:“食之已久,复出嚼之。”羊名曰齛。郭云:“今江东呼齝为齛。”麋鹿名曰齸。郭云:“江东名咽为齸。齸者,食之所在,依名云。”鸟名曰嗉。郭云:“咽中裹食处。”即上篇“其粻长,嗉”也。寓木之兽及鼠皆曰嗛。郭云:“颊裹贮食处。寓,谓狝猴之类寄寓木上。”此属皆咽中藏食,复出嚼之。故题云“齸属”。 兽曰衅,(自奋迅动作。○衅,许刃切。)人曰挢,(频伸夭挢。○挢,纪小切。)鱼曰须,(鼓鳃须息。)鸟曰旲。(张两翅,皆气体所须。○旲,古阒切。)须属。 [疏]“兽曰衅”至“须属”。○释曰:此辨人、鱼、鸟、兽气体所须之名也。兽之自奋迅动作名衅。人之罢倦,频伸夭挢、舒展屈折名挢。鱼之鼓动两颊,若人之欠须导其气息者名须。鸟之张两翅,旲旲然摇动者名旲。此皆气倦体罢所须若此。故题云“须属”也。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co m 卷二十•释畜第十九 [疏]“释畜第十九”。○释曰:案《字林》畜作兽。《说文》云:兽也,人之畜养者也。所以与《释兽》异篇者,以其畜是畜养之名,兽是毛虫总号。故此篇唯唯论马、牛、羊、彘、犬、鸡,前篇则通释百兽之名。所以异也。 騊駼马。(《山海经》云:“北海有兽,状如马,名騊駼。色青。”○騊,音陶。駼,音徒。) [疏]“騊駼马”。○释曰:良马名騊駼。《字林》云:“北狄良马也。”一曰野马。《瑞应图》云:“幽隐之兽也,有明王在位即至。”是也。○注“《山海》”至“色青”。○释曰:《海外北经》文也。“色青”二字,郭氏语也。 野马。(如马而小,出塞外。) [疏]“野马”。○释曰:如马而小,出塞外。案《穆天子传》云:“野马,日走五百里。”是也。 駮,如马,倨牙,食虎豹。(《山海经》云:有兽名駮,如白马,黑尾,倨牙,音如鼓,食虎豹。○倨,音锯。) [疏]“駮如”至“虎豹”。释曰:駮,亦野马名也。其状如马,其牙倨曲,而食虎豹也。《诗•秦风》云:“隰有六駮。”传引此文以释之是也。○注“《山海》”至“虎豹”。○释曰:案《西山经》云:中曲山,有兽如马而身黑,三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名曰駮。食虎豹,可以御兵。言虽小异,正谓此也。 騉蹄,趼,善陞甗。(甗,山形似甑,上大下小。騉蹄,蹄如趼而健上山。秦时有騉蹄苑。○騉,音昆。趼,五见切。甗,言蹇切。) [疏]“騉蹄,趼,善陞甗”。○释曰:舍人云:騉蹄者,溷蹄也。趼,平也。谓蹄平正。善陞甗者,登山隒也。一云甗者,阪也,言騉善登高历险,上下於阪。秦时有騉蹄苑是也。李云:“騉者,其蹄正坚而平似趼也。”顾云:“山岭曰甗。”郭云:“甗,山形似甑,上大下小。騉蹄,蹄似趼而健上山。”“秦时有騉蹄苑”者,取此骏马以名其苑也。 騉駼,枝蹄趼,善陞甗。(騉駼,亦似马而牛蹄。) [疏]“騉駼,枝蹄趼,善陞甗”。○释曰:騉駼,马名。李巡曰:“騉駼,其迹枝平似趼,亦能登高历危险也。”孙炎云:“騉駼之马,枝蹄如牛而下平。”郭云:“騉駼,亦似马而牛蹄也。” 小领,盗骊。(《穆天子传》曰:“天子之骏,盗骊、绿耳。”又曰“右服盗骊”。盗骊,千里马。) [疏]“小领,盗骊”。○释曰:领,颈也。盗骊,骏马名也。骏马小颈名曰盗骊。○注“《穆天子》”至“千里马”。○释曰:案《穆天子传》云:“丙寅,天子属官效器,乃命正公郊父,受敕宪,用中八骏之乘,以饮于枝洔之中,积石之南河。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渠黄、华骝、绿耳。”郭注云:“盗骊”者,“为马细颈。骊,黑色也”。“绿耳”者,《纪年》曰:“北唐之君来,见骊马是生绿耳。魏时西卑献千里马,白色而两耳黄,因名之为黄耳。”即此类也。云“又曰‘右服盗骊’”者,案,彼云:“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乘,右服盗骊而左绿耳,右骖赤骥而左白义。天子主车,造父为御。”是也。 绝有力,駥。(即马高八尺者。○駥,音戎。) [疏]“绝有力,駥”。○释曰:马绝有力者名駥。郭云“即马高八尺者”,即下文“马八尺为駥”者也。 膝上皆白,惟 。四骹皆白,驓。(骹,膝下也。○ ,音注。骹,音敲。驓,音缯。)四蹢皆白,首。(俗呼为踏雪马。)前足皆白,騱。後足皆白,翑。前右足白,启。(《左传》“曰启服”。○騱,音奚。翑,音劬。)左白,踦。(前左脚白。○踦,音欺。)後右足白,骧。左白, (後左脚白。《易》曰:“震为 足。”○骧,音箱。)駵马白腹,騵。(駵,赤色黑鬣。○駵,音留。騵,五官切。)骊马白跨,驈。(骊,黑色。跨,髀间。○驈,音聿。)白州,驠。(州,窍。○驠,音宴。)尾本白,騴。(尾株白。○騴,音晏。)尾白,駺。(但尾毛白。○駺,音郎。)馰颡,白颠。(戴星马也。○馰,音的。)白达素,县。(素,鼻茎也。俗所谓漫颅彻齿。○县,音玄。)面颡皆白,惟駹。(颡,额。○駹,音尨。) [疏]“膝上”至“惟駹”。○释曰:此辨马白色所在之异名也。马之膝上皆白者惟 也。駮,膝下也。四膝下皆白名驓。蹢,蹄也。四蹄皆白名首,俗呼为踏雪马,言蹄白似踏雪也。前两足皆白名騱,後两足皆白名翑。前右足白名启,前左足白名踦,後右足白名骧,後左足白名 。駵马,赤色黑鬣马也。若駵马腹下白者,别名騵。《诗•大雅》云“四騵彭彭”是也。孙炎云:骊,黑也。白跨,股脚白也。郭云:骊,黑色。跨,髀间也。谓黑马髀间白名驈。《诗•鲁颂》云“有驈有皇”是也。州,窍也。谓马之白尻者名驠。本,根株也。马尾株白者名騴。但尾毛白者名駺。的颡者,舍人曰:“的,白也。颡,额也。”额有白毛,今之戴星马也。《易》“震为的颡”。素,鼻茎也。其白自额下达鼻茎者,名县,俗所谓漫驴彻齿。其面额皆白者,惟駹马。○注“《左传》‘曰启服’”。○释曰:案昭二十九年”公至自乾侯,处于郓”。“卫侯来献其乘马,曰启服”。杜预云“启服,马名”是也。○注“《易》曰:‘震为 足。’”○释曰:《说卦》文也,取其动而见也。 回毛在膺,宜乘。(樊光云:“俗呼之官府马。伯乐相马法,旋毛在腹下如乳者,千里马。”)在肘後,减阳。在幹,茀方。(幹,胁。○减,古湛切。)在背,阙广。(皆别旋毛所在之名。○阕,音缺。广,音光。) [疏]“回毛”至“阕广”。○释曰:此别马旋毛所在之名也。回,旋也。膺,胸也。旋毛在膺者,名宜乘。樊光云:“俗呼之官府马。伯乐相马法,旋毛在腹下如乳者,千里马”也。旋毛在肘後者,名减阳。幹,胁也。旋毛在胁者,名茀方。旋毛在背者,名阕广。郭云:“皆别旋毛所在之名”也。 逆毛,居馻。(马毛逆刺。○馻,音兖。) [疏]“逆毛,居馻”。○释曰:《字林》云:“马逆毛也。”郭云:“马毛逆刺。” 騋牝骊牡。(《诗》云:“騋牝三千。”马“七尺已上为騋”,见《周礼》。) [疏]“騋牝骊牡”,○注“《诗》云”至“见《周礼》”。○释曰:云“《诗》云‘騋牝三千’”者,《鄘风•定之方中》篇文也。云“七尺已上为騋,见《周礼》”者,《廋人》文也。案,郑玄注《礼记•檀弓》引此文云:“騋牝骊牡。”玄谓“七尺曰騋”。牝者,色骊;牡者,色玄。与郭异也。 玄驹,褭骖。(玄驹,小马,别名褭骖耳。或曰此即腰褭,古之良马名。○褭,奴了切。骖,音参。) [疏]“玄驹,褭骖”。○释曰:此郭氏两解:一云“玄驹,小马,别名褭骖耳”,指谓今马驹也。一云“或曰此即腰褭,古之良马名”,言玄驹、褭骖,即腰褭也。 牡曰骘,(今江东呼马为骘,音质。)牝曰騇。(草马名。○騇,音舍。) [疏]“牡曰骘,牝曰騇”。○释曰:别马牝牡之异名也。郭云:“今江东呼马为骘。” 騇,即草马之名也。 駵白,驳。黄白,騜。(《诗》曰:“騜驳其马。”)駵马黄脊,騝。骊马黄脊,騽。(皆背脊毛黄。○騝驪,音虔。騽,音习。)青骊,駽。(今之铁骢。○駽,呼县切。)青骊驎,驒。(色有深浅,班驳隐邻,今之连钱骢。○驎,良刀切。驒,音陀。)青骊繁鬣,騥。(《礼记》曰:“周人黄马繁鬣。”繁鬣,两被毛,或曰美髦鬣。○鬣,音猎。騥,音柔。)骊白杂毛,駂。(今之乌骢。○駂,音保。)黄白杂毛,駓。(今之桃华马。○駓,音皮。)阴白杂毛,駰。(阴,浅黑。今之泥骢。○駰,乙巾切。)苍白杂毛,骓。(《诗》曰:“有骓有駓。”)彤白杂毛,騢。(彤,赤也。即今之赭白马。○騢,音遐。)白马黑鬣,骆。(《礼记》曰:“夏后氏骆马黑鬣。”)白马黑唇,駩。黑喙,騧。(今之浅黄色者为騧马。○騧,音瓜。)一目白,瞯。二目白,鱼。(似鱼目也。《诗》曰:“有驔有鱼。”○瞯,音闲。) [疏]“駵白驳”至“白鱼”。○释曰:此别马毛色不纯之异名也。孙炎曰:“駵,赤色也。”谓马有駵处、有白处者曰驳,有黄处、有白处者曰騜。駵马脊毛黄者名騝,骊马脊毛黄者名騽。青骊,駽。舍人曰:“青骊马,今名駽马也。”孙炎曰:“色青之间,青毛、黑毛相杂者名駽。”今之铁骢也。青骊驎,驒。孙炎曰:“色有浅深,似鱼鳞。”郭云:“色有深浅,班驳隐邻名驒。今之连钱骢。”《说文》云:马文如鼍。《诗》云“有驒有骆”是也。毛色青黑而髦鬣繁多者,名騥。毛色黑白而复有杂毛相错者,名駂。《诗》云“叔于田,乘乘駂”是也。今谓之乌骢。毛色黄白而复有杂毛者,名駓。今谓之桃华马。阴,浅黑色也。毛浅黑而白兼杂毛者,名駰。今谓之泥骢。《诗》云“有駰有騢”是也。苍,浅青也。毛有浅青及白兼杂毛者,名骓。彤,赤也。毛赤白兼杂毛者,名騅。《说文》云:“似鰕鱼也。”即今之赭白马也。鬣, 也。白马黑 者名骆。白马黑唇者名駩。喙,口也。黑喙者名騧。《说文》云:“黄马黑喙”曰騧。郭云:“今之浅黄色者为騧马。”《诗》云“騧骊是骖”是也。一目白者名瞯。二目白者名鱼,言以鱼目也。○注“《诗》曰:‘騜驳其马。’”○释曰:《豳风•东山》篇文也。○注“《礼记》”至“髦鬣”。○释曰:云“周人黄马繁鬣”者,《明堂位》文也。云“繁鬣两被毛”者,郭氏释之也。言“繁鬣”者,分其髦鬣两乡被之也。云“或云美髦鬣”者,又引或人以为一解,言其髦鬣繁多而美也。今《礼记》本繁作蕃,则或说为得。○注“《诗》曰‘有骓有駓’”。又“《诗》曰‘有驔有鱼’”。○释曰:皆《鲁颂•駉》篇文也。○注“《礼记》曰‘夏后氏骆马黑鬣’”。○释曰:亦《明堂位》文也。 “既差我马”,差,择也。宗庙齐毫,(尚纯。○差,音叉。)戎事齐力,(尚强。)田猎齐足。(尚疾。) [疏]“既差”至“齐足”。○释曰:云“既差我马”者,此《诗•小雅•吉日》篇文也。作者引之,然後作释云“差,择也”者,诂差为拣择之义也。云“宗庙齐毫,戎事齐力,田猎齐足”者,此遂言择马之事也。李巡曰:“祭於宗庙,当加谨敬,取其同色也。”某氏曰:“戎事,谓兵革战伐之事。”当齐其力以载干戈之属。舍人曰:“田猎,取牲於苑囿之中,逐飞逐走,取其疾而己。”郭云:“尚纯、尚强、尚疾”者,此毛传文也。案《诗•小雅•车攻》云:“我马既同。”毛传引此文则每增二字以解之,云:“宗庙齐毫,尚纯也。戎事齐力,尚强也。田猎齐足,尚疾也。”言齐其毫毛,尚纯色。齐其马力,尚强壮。齐其马足,尚迅疾。义与此合。故郭氏取以为说也。 马属。 [疏]“马属”。○释曰:自騊駼已下,虽骏异,毛色不同,皆马之属类。故以此题之也。下仿此。 犘牛,(出巴中,重千斤。○犘,音麻。)犦牛,(即犎牛也。领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许,状如橐驼,肉鞍一边,健行者,日三百馀里。今交州合浦徐闻县出此牛。○犦,音雹。)犤牛,(犤牛,庳小,今之 牛也。又呼果下牛,出广州高凉郡。○犤,音悲。)犩牛,(即犪牛也。如牛而大,肉数千斤,出蜀中。《山海经》曰:岷山“多犪牛”。○犩,音危。)犣牛,(旄牛也。髀、膝、尾皆有长毛。○犣,音猎。)犝牛,(今无角牛。○犝,音童。)牛。(未详。○,古覓切。)角一俯一仰,觭;(牛角低卬。○觭,音欺。)皆踊,觢。(今竖角牛。○觢,音誓。)黑唇,犉。(《毛诗》传曰:“黄牛黑唇。”此宜通谓黑唇牛。○犉,闰旬切。)黑眦,牰。(眼眦黑。○眦,才细切。牰,音袖。)黑耳,犚。黑腹,牧。黑脚,犈。(皆别牛黑所在之名。○犚,音尉。犈,音权。)其子,犊。(今青州呼犊为。)体长,牬。(长身者。○牬,音贝。)绝有力,欣犌。(犌,音加。)牛属。 [疏]“犘牛”至“欣犌”。○释曰:此别牛属也。云:犘,牛名也。郭云:“出巴中,重千斤。”犦牛,领上肉犦胅起之牛也。郭云“即犎牛也”者,即上注云:“汉顺帝时疏勒王来献 犎牛”是也。云“领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许”者,谓领上肉肿坟起也。云“状如橐驼,肉鞍一边”者,《山海经》云:号山“兽多橐驼”。彼注云:“有肉鞍,善行流沙中,日行三百里,负千斤,知水泉所在。”是也。橐驼肉鞍 胅起有二,此牛领肉胅起惟一,故云一边。云“健行者,日三百馀里,今交州合浦徐闻县出此牛”。犤,牛名也。郭云:“犤牛,庳小,今之 牛也。又呼果下牛,出广州高凉郡。”以其庳小,可行果树下,故又呼果下牛。 犩,亦牛名也。郭云:“即犪牛也。如牛而大,肉数千斤,出蜀中。《山海经》曰:岷山‘多犪牛’。”案《中山经》云:岷山“其兽多犀、象、犪牛”。彼注云:“今蜀中有大牛,重数千斤,名为犪牛。”晋大兴元年,此牛出上 鄘郡,人弩射杀之,得三十担肉。即《尔雅》“犩牛”是也。犣,亦牛名也。郭云:“旄牛也。髀、膝、尾皆有长毛。”案《山海经》潘侯山,有兽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彼注云:“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长毛。”是也。犝牛者,无角牛名也。《易》云“童牛之牿”是也。俯,低也。牛角一低一仰者名觭,言倾欺也。踊,竖也。牛两角竖者名觢。牛黑唇者名犉。眦,目匡也。牛之目匡黑者名牰。黑耳者名犚,黑腹者名牧,黑脚者名犈。郭云:“皆别牛黑所在之名。”其牛所生之子名犊。郭云:“今青州呼犊为。”体,身也。凡牛之身长者名牬,绝有力壮大者名欣犌。○注“毛诗”至“唇牛”。○释曰:《诗•小雅•无羊》篇云:“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毛传云:“黄牛黑唇曰犉。”毛意以此言黑唇,明不与身同色。而牛之黄者众,故云“黄牛”也。其实不主为黄牛,故郭氏云:“此宜通谓黑唇牛。” 羊:牡,羒;(谓吴羊白羝。○羒,音坟。)牝,牂。(《诗》曰:“牂羊坟首。”○牂,音臧。)夏羊:(黑羖。)牡,羭;(黑羝也。《归藏》曰:“两壶两羭。”○羭,音俞。)牝,羖。(今人便以牂、羖为白黑羊名。○羖,音古。)角不齐,觤。(一短一长。○觤,音鬼。)角三觠,羷。(觠角三匝。○觠,音权。羷,音险。)羳羊,黄腹。(腹下黄。○羳,音烦。)未成羊,羜。(俗呼五月羔为羜。○羜,直吕切。)绝有力,奋。羊属。 [疏]“羊:牡,羒”至“力奋”。○释曰:此别羊属也。云谓吴羊也,其牡者名羒,即白羝也;其牝者名牂。云“夏羊”者,黑羖也。其牡者名羭,即黑羝也;其牝者名羖。郭云:“今人便以牂、羖为白黑羊名。”其实,白羊牝者名牂,黑羊牝者名羖。羊角不齐,一长一短者名觤。觠,卷也。羊角卷三匝者名羷。羊之黄腹者名羳。羊新生未成羊者名羜。郭云:“俗呼五月羊为羜。”《诗•小雅•伐木》云“既有肥羜”是也。壮大绝有力者名奋。○注“《诗》云:‘牂羊坟首。’”○释曰:《小雅•苕之华》篇文也。○注“《归藏》曰:‘两壶两羭。’”○释曰:《归藏》者,成汤之所作也。言万物归之所藏也。是三《易》之一也。云“两壶两羭”者,《齐母经•瞿有》之文也。案,彼云:“瞿有瞿有,觚宵梁为酒,尊於两壶两羭,饮之三日,然后鲧士有泽,我取其鱼。”是也。 犬生三,猣;二,师;一,玂。(此与猪生子义同。名亦相出入。○猣,音宗。玂,音祈。)未成毫,狗。(狗子未生乾毛者。)长喙,獫。短喙,猲獢。(《诗》曰:“载獫猲獢。”○獫,力验切。猲,音歇。獢,虚娇切。)绝有力,狣。尨,狗也。(《诗》曰:“无使尨也吠。”○狣,音兆。)狗属。 [疏]“犬生”至“狗也”。○释曰:此别狗属也。云“犬”者,《说文》云:“狗之有县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犬生三子则曰猣,二曰师,三曰玂。毫是乾毛也。犬子未生乾毛者名狗。喙,口也。犬长口者名獫,短口者名猲獢。壮大绝有力者名狣。尨即狗也。《说文》:“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也。○注“此与”至“出入”。释曰:云“此与猪生子义同”者,案《释兽》注云:“猪生子常多,故别其少者之名。”犬生子亦常多,而此亦别其少者之名,故云义同。云“名亦相出入”者,谓此猣、师、玂,与彼豵、师、特,字虽小异,大意则同。故云“亦相出入”。○注“《诗》曰:‘载獫猲獢。’”○释曰:《秦风•驷铁》篇文也。毛传云:“田犬也。长喙曰獫,短喙曰猲獢。”郑笺云:“载,始也。始田犬者,谓达其搏噬,始成之也。”○注“《诗》曰:‘无使尨也吠。’”○释曰:《召南•野有死麕》篇文也。毛传云:“尨,狗也。非理相陵则狗吠。”是也。 鸡,大者蜀。(今蜀鸡。)蜀子,雓。(雏子名。○雓,音馀。)未成鸡,僆。(江东呼鸡少者曰僆。○僆,音练。)绝有力,奋。(诸物有气力多者,无不健自奋迅,故皆以名云。)鸡属。 [疏]“鸡大”至“力奋”。○释曰:此别鸡属也。案《春秋说题辞》曰:“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以类感也。”鸡者,知时畜,其大者名蜀。郭云:“今蜀鸡。”蜀之雏子名 雓。雏之稍长,未成鸡者名僆。郭云:“江东呼鸡少者曰僆。”壮大绝有力者名奋。郭云:“诸物有气力多者,无不健自奋迅,故皆以名云”者,谓上文雉也、羊也,并此鸡,皆云“绝有力,奋”,故此释之也。 马八尺为駥。(《周礼》曰:“马八尺已上为駥。”○駥,音戎。)牛七尺为犉。(《诗》曰:“九十其犉。”亦见《尸子》。○犉,闰旬切。)羊六尺为羬。(《尸子》曰:“大羊为羬,六尺。”○羬,五咸切。)彘五尺为。(《尸子》曰:“大豕为,五尺。”今渔阳呼猪大者为。○彘,音滞。,音厄。)狗四尺为獒。(《公羊传》曰“灵公有害狗,谓之獒”也。《尚书孔氏传》曰:“犬高四尺曰獒。”即此义。○獒,五刀切。)鸡三尺为鶤。(阳沟巨鶤,古之名鸡。○鶤,音昆。)六畜。 [疏]“马八尺”至“为鶤”。○释曰:此别六畜绝大者名也。马高八尺者名駥,牛高七尺者名犉,羊高六尺者名羬。《山海经》云:钱来山有兽,“其状如羊而马尾,名羬。”注云“今大月氏国有大羊如驴马尾”是也。彘,猪也。猪高五尺者名,狗高四尺者名獒,鸡高三尺者名鶤。○注“《周礼》”至“为駥。○释曰:《夏官•庾人》职文也。○注“《诗》曰”至“尸子”。○释曰:《小雅•无羊》篇文也。上云牛“黑唇,犉”注引此《诗》传。此“牛七尺为犉”,又引此《诗》文,是犉有二义:则牛黑唇者为犉,牛七尺者亦为犉。义得两通,故并引之。云“亦见《尸子》”者,《尸子》说六畜云:“大牛为犉,七尺。”故云“亦见《尸子》”下羊、彘,仿此。○注“《公羊》”至“之獒”。○释曰:案,宣六年传云:晋灵公将杀赵盾,赵盾“躇阶而走”。“灵公有周狗,谓之獒。呼獒而属之,獒亦躇阶而从之。祁祢明逆而踆之,绝其颔。赵盾顾曰:‘君之獒,不若臣之獒’也”。何休云:“周狗,可以比周之狗,所指如意。”是也。今此“周”作“害”,盖传写误,或所见本异也。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coM TXT小说天堂 http://www.xiaoshuotxt.com,最有文艺气息的文学网站,手机直接阅读下载请登陆http://m.xiaoshuotxt.com,所有TXT电子书手机免费下载阅读,我们提供给您的小说不求最多,但求最经典最完整